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短篇小說素材劉慶邦

短篇小說素材劉慶邦

發布時間: 2024-05-04 10:23:57

A. 灝戠敺鍒樺簡閭﹁蹭簡浠涔

灝戝勾鐨勬垚闀褲
鍒樺簡閭︾殑榪欑瘒銆婂皯鐢楓嬪氨涓庢垚闀挎湁鍏熾備富浜哄叕娌崇敓鏄涓澶辨欏皯騫達紝浠栨晱鎰熺緸娑╋紝鍗村張鎳備簨鍧氬己銆備粬鏈夎矗浠繪媴褰擄紝鍗村張娑変笘涓嶆繁鍗佸垎鎳墊噦銆備粬鎰熸儏緇嗚吇蹇冨湴鍠勮壇錛屽嵈鍙堥潰鑹插咖閮佸績浜嬮噸閲嶃傞潚灝戝勾鐨勬垚闀挎槸涓緋誨垪鐢熺悊涓庡績鐞嗙殑鍙樺寲榪囩▼錛岀劧鑰屼竴涓浜虹湡姝f垚鐔熺殑鏍囧織鏄蹇冩櫤鐨勬垚鐔熴
瀛熷瓙璇粹滃ぉ灝嗛檷澶т換浜庢柉浜轟篃錛屽繀鍏堣嫤鍏跺績蹇楋紝鍔沖叾絳嬮錛岄タ鍏朵綋鑲わ紝絀轟箯鍏惰韓錛岃屾媯涔卞叾鎵涓猴紝鎵浠ュ姩蹇冨繊鎬э紝澧炵泭鍏舵墍涓嶈兘銆傗濅竴涓浜鴻佹壙澶т換錛屽繀瀹氳佺粡鍙椾綇鍐頒笌鐏鐨勮冮獙錛岃繖涓鑰冮獙鐨勮繃紼嬪氨鍙浣滄垚闀褲

B. 《鞋》的作者

《鞋》的作者是:劉慶邦

個人簡介
劉慶邦
劉慶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於河南沈丘農村。1967年畢業於河南沈丘第四中學。畢業以後當農民,19歲招工招到煤礦去的。當礦工、礦務局宣傳部幹事,《中國煤炭報》編輯、記者、副刊部主任。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等五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二十餘種。短篇小說《鞋》獲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曾獲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獎。
主要作品
《斷層》
《高高的河堤》
《落英》
《走窯漢》
《心疼初戀》
《劉慶邦自選集》
《梅妞放羊》
《不定嫁給誰》
《在深處》
《家道》
《胡辣湯》
《屠婦老塘》
《鞋》

語言風格
劉慶邦比較重視語言,在寫小說的幾個要素中間,高爾基把語言放在第一位的,王曾奇說過寫小說是寫語言,語言和小說是註定的,看小說的好壞看前面幾行,就能判斷作者的水平達到哪一步了。這個質地怎麼樣了。這個小說的質地對語言是長期的磨煉過程,首先對自己有高的要求,語言一定要朴實、准確、自然,高的境界就是要有味道,有自己的個性,打上自己的烙印。

語言首先是作家個性化的表現,至少不用標准件的語言。語言有好幾種,公文語言,媒體語言,官方講話的語言等等的語言,文學還有自己的語言,小說有小說的語言,我們寫小說,首先要進入小說的語言系統,然後再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到的,他一直在追求這個,或者說語言背後有語言,話背後有話,盡量地發揮語言的張力,發揮漢字特長,漢字有這么悠久的歷史,多少人撫摸著,但是還用這些字,我們一定要把它吃透,根很深,李白用過,白居易用過,還是這些字,我們怎麼用,我們要吃透它,理解它,盡量地把它用好,把它安置在非常合適的地方去,不安到合適的地方,字是很難受的,字應該是一個活物,他願意把字人格化,你把它安置在不是地方,它很難受,字會死掉的。你安排在很好的地方,它會非常地活躍,煥發著它的生命力。字有溫度,有樂感,有氣味,有顏色等等,所有的美好因素在字裡面都能體現出來,我們應該這樣來看字,來適應字,才好一些。

人物評價
劉慶邦,中國作家中的「異數」,多年來堅持以「人與自然」為母題進行著現實主義寫作。其作品可以簡單地劃分為鄉土和礦區兩大題材,這是通向他記憶深處兩條幽深的隧道,一條被他命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另一條則沿著相反的方向延伸,被命名為「人與自然的抗爭。」
劉慶邦
1978年,劉慶邦來到北京,開始了嶄新的城市生活,如今已經過去28年,但他身上,依然保持著明顯的農民生活習性——他喜歡在家裡種豆芽,並為此感到自豪,「我經常回老家,每次都帶回來剛收的新綠豆,這是我綠豆種得好的秘訣」。 劉慶邦是個「城裡人」,卻極其熟悉鄉村和煤礦生活,原因在於他每年都要選擇去礦山小住,除了西藏煤礦,全國大小煤礦如今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新長篇《紅煤》一經問世,立刻得到眾多讀者的關注,甚至在我們采訪時他還收到一個陌生讀者的簡訊,對方說自己剛剛一口氣讀完了《紅煤》。「一口氣」,放下電話,劉慶邦笑笑,「我倒不覺得這是好事兒。」他對此的解釋是,「我對作品的最高評價首先是自然,好作品要能讓人走神兒,神思飄渺,最好走到天外去!都說好作品是抓人的,讓人一口氣讀完,我倒覺得好作品應該是『放人』的,讓人看了有回味,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經歷和往事。「
除了希望作品能夠令人走神兒,劉慶邦還喜歡反復閱讀自己的作品——寫完要讀,發表要讀,出版後還會再讀。「有時候我會被自己感動得哭,被眼淚辣得讀不下去……重鮮血不重眼淚是不對的,真正悲傷的時候,眼淚也許根本流不出來。人們總希望看到那些濃烈的東西,其實那些濃烈之底隱藏的,依然是樸素。每個作家在生命深處都是悲涼的、悲痛的,生命就是個悲劇,作品都是表達作家脆弱的感情,真正好的作品,它應該是柔軟的。」
作家風采
劉慶邦
人光看重血不看重眼淚是不對的,血你隨便用刀子捅哪兒都可以流出來,但眼淚你不到悲傷的時候就是流不出來。
——劉慶邦

C. 神木的劉慶邦小說《神木》

作者:劉慶邦
這本小說曾榮獲2002年老舍文學獎。 書 名: 神 木
作者:劉慶邦
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05月
ISBN: 9787121107245
開本: 16開
定價: 20.00 元 目錄 一 唐朝陽和宋金明正物色他們的下一個點子。點子是他們的行話,指的是合適的活人。他們一旦把點子物色好了,就把點子帶到地處偏遠的小煤窯辦掉,然後以點子親人的名義,拿人命和窯主換錢。……唐朝陽往車站廣場瞥了一眼,說聲 :「有了!」幾乎是同時,宋金明也發現了他們所需要的人選,也就是來送死的點子。宋金明站起來了,說 :「我去釣他!」 二 這個點子戴一頂單帽子,頭發不是很厚,估計一石頭下去能把顱頂砸碎。即使砸不碎,也能砸扁。他還看到了點子頸椎上鼓起的一串算盤子兒一樣的骨頭,如果用鎬把從那裡猛切下去,點子也會一頭栽倒,再也爬不起來。不過,在辦的過程中,穩准狠都要做到,一點也不能大意。想到這里唐朝陽凶歹歹地笑了…… 三 在他們看來,窯底下太適合殺人了,簡直就是天然的殺人場所。窯底是沉悶的,充滿著讓人昏昏欲睡的腐朽的死亡氣息,人一來到這里,像服用了某種麻醉劑一樣,殺人者和被殺者都變得有些麻木。不像在地面的光天化日之下,殺一個人輕易就被渲染成了不得的大事。更主要的是,窯底自然災害很多,事故頻繁,時常有人豎著進來,橫著出去。在窯底殺了人,很容易就可說成天殺,而不是人殺。 四 人世間的許多事情都是這樣,准備和鋪墊花的時間長,費的心機多,結果往往就那麼一兩下就完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打死點子之前,他們都悶著頭幹活兒,彼此之間說話很少。……他把手裡的鎬頭已經握緊了,對唐朝陽的頭顱瞥了一次又一次。……當鐵鎬與點子頭顱接觸時,頭顱發出的是一聲悶響,一點也不好聽,人們形容一些腦子不開竅的人,說悶得敲不響,大概就是指這種聲音。 五 窯主讓一個上歲數的人把死者的眼晴處理一下,幫死者把眼皮合上,那人把兩只手掌合在一起快速地搓,手掌搓熱後,分別焐在死者的兩隻眼睛上暖,估計暖得差不多了,就用手掌往下抿死者的眼皮。那人暖了兩次,抿了兩次,都沒能把死者的兩隻眼皮合上。 六 唐朝陽把唐朝霞的骨灰盒從提包里拿出來了,說 :「去你媽的,你的任務已經徹底完成了,不用再跟著我們了。」他一下子把骨灰盒扔進井口裡去了。這個報廢的礦井大概相當深,骨灰盒扔下去,半天才傳上來一點落底的微響,這一下,這位真名叫元清平的人算是永遠消失了,他的冤魂也許千年萬年都無人知曉。唐朝陽把這張全家福的照片也掏出來了撕碎了。碎片飛得不高,很快就落地了。 七 妻子的情緒很好,身子貼他貼得很熱烈,問他 :「你在外面跟別的女人睡過嗎?」 他說 :「睡過呀。」 「真的?」 「當然真的了,一天睡一個,九九八十一天不重樣。」 「我不信。」 「不信你摸摸,傢伙都磨禿了。」 妻子一摸,他就樂了,說 :「放心吧,好東西都給你攢著呢。」 八 張敦厚試出來了,這個傢伙果然是他的同行,也是到這里釣點子的。這個傢伙年齡不大,看上去不過二十五六歲,生著一張娃娃似的臉,五官也很端正。正是這樣面貌並不凶惡的傢伙,往往是殺人不眨眼的好手。張敦厚心裡跳得騰騰的,竟然有些害怕。他想到了,要是跟這個傢伙走,出不了幾天,他就變成人家手裡的票子。不行,他要揭露這個傢伙,不能讓這個傢伙跟他們爭生意。於是他走了幾步站下了。 九 張敦厚領回一個中學生模樣的小夥子,令王明君大為不悅,王明君一見就說:「不行不行!」魚鷹捉魚不捉魚秧子,弄回一個孩子算怎麼回事。他覺得張敦厚這件事辦得不夠漂亮,或者說有點丟手段。 張敦厚以為王明君的做法跟過去一樣,故意拿點子一把,把點子拿牢,就讓小夥子快把王明君喊叔,跟叔說點好話。 十 獨頭兒掌子面上下左右和前面都堵得嚴嚴實實,它更像一隻放倒的瓶子,只有瓶口那兒才能進去。瓶子里爬進了昆蟲,若把瓶口一塞,昆蟲就會被悶死。獨頭掌子面的問題是,盡管巷道的進口沒被封死,掌子面的空氣也出不來,外面的空氣也進不去。掌子面的空氣是腐朽的,也是死滯的,它是真正的一潭死水。人進去也許會把「死水」攪和得流動一下,但空氣會變得更加混濁,更加黏稠,更加難以呼吸。 十一 當年輕媳婦從大鍋里起出一桶熱水,潑向他們身上時,他們才一起亂叫起來。也許水溫有些高,潑在他們身上有點燙,也許水溫正好,他們確實感到舒適極了,也許根本就不是水的緣故,而是另有原因,反正他們的確興奮起來了。他們的叫聲像是歡呼,但調子又不夠一致。叫聲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而且發的都是沒有明確意義的單音。 十二 有一年發大水,把煤從河床里沖出來了。人們看到黑傢伙身上有木頭的紋路,一敲當當響,卻不是木頭,像石頭。人們把黑傢伙撈上來,也沒當回事,隨便扔在院子里,或者搭在廁所的牆頭上了。毒太陽一曬,黑傢伙冒煙了,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黑傢伙能當木頭燒鍋嗎?有人把黑傢伙敲下一塊,扔進灶膛里去了。你猜怎麼著,黑傢伙烘烘地著起來了,渾身通紅,冒出來的火頭藍熒熒的,真是神了。大家突然明白了,這是大樹老得變成神了,變成神木了。 十三 這天下班後,他們吃過飯沒有睡覺,王明君和張敦厚就帶王風到鎮上去了。按照昨天的計劃,在辦掉點子之前,他們要讓這個年輕的點子嘗一嘗女人的滋味,真正當一回男人。 王明君本想把這家小飯店越過去,到鎮上再說。到了跟前,才知道越過去是不容易的。她們一看見他們,就站起來,笑吟吟地迎上去,叫他們「這幾位大哥」,給他們道辛苦,請他們到裡面歇息。 十四 張敦厚有些急不可耐,看了王明君一次又一次,用目光示意他趕快動手。然而王明君好像沒領會他的意圖,沒有往點子身邊接近。 張敦厚說:「哥們兒,你不辦我替你辦了!」說著笑了一下。 王明君沒有吭聲。 張敦厚以為王明君默認了,就把鎬頭拖在身後,向王風靠近。眼看他就要把鎬頭舉起來—— 十五 王明君看出了張敦厚的企圖,就使勁抽自己的腳。抽不出來,他也急眼了,喊道:「王風,快來幫我把這傢伙打死,就是他打死了你爹,快來給你爹報仇!」 王風嚇得往後退著,說:「二叔,不敢……不敢哪,打死人是犯法的。」 指望不上王風,王明君只好自己輪起鎬頭,在張敦厚頭上連砸了幾下,把張敦厚的頭砸爛了。
……

D. 聽說劉慶邦有200多篇短篇小說,請哪位網友幫我列一名單。今天我看了他的短篇小說《鞋》,很喜歡。

長篇小說 《斷層》 《高高的河堤》 《落英》
中短篇小說 《在深處》 《家道》 《胡辣湯》
《屠婦老塘》 《鞋》
中短篇小說集 《走窯漢》 《心疼初戀》 《劉慶邦自選集》
《梅妞放羊》 《不定嫁給誰》
影視作品 《盲井》 《卧底》 《鞋》
獲獎作品 《斷層》 《在深入》 《東家》
《誰家的小姑忍受》 《神木》 《小小的船》
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的作品10多篇。短篇小說《鞋》被製成了日本電視漢語教材。

E. 讀《走窯漢》

會找劉慶邦的短篇小說來看,是因為王安憶的推薦。很喜歡王安憶,雖然她的書,我看的其實不算多。我最早接觸比較專業的關於小說寫作閱讀的分析就是她的《心靈世界》。一開始看得很辛苦,但看完後收獲很大,然後,我就開始關注她這方面的文章或者書。

她對劉慶邦的短篇小說評價很高。我開始關注劉慶邦才知道他有「短篇小說王」之稱。

《走窯漢》是劉慶邦很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發表於1985年,他的短篇小說集的第一篇,大約七八千字。很簡單的一個復仇故事,讀起來卻有偵探小說那種一步一步逼近真相的節奏感。

小說從馬海州出獄回到礦里工作開始講起,而他坐牢的原因——捅了張清一刀。換工作服的時候,馬海清的刀掉了,把張清嚇得不輕。馬海州的老婆——田小娥給他送餐。馬海州讓小娥發煙,她唯獨不給張清。在馬海州的要求下,小娥還是給了,但在張清接煙的時候,小娥把煙扔地上了。三個人的關系,在遞煙中遞出來了,但原因是什麼?沒說。馬海州總是緊跟著張清,讓他神經緊綳。故事慢慢地揭開謎底。人物的性格在慢慢地變化。

馬海州原來是礦里胸佩紅花的青年突擊手。然而,在他下礦的時候,妻子小娥被張清誘奸。馬海州知道田小娥出事後,他對田小娥的態度不斷在轉變,經歷了三個變化。剛開始的時候,他吼,「田小娥,不許去死!......」他是真心不想田小娥死,他知道她是受害者。馬海州是個善良的人。二話不說救了掉冰窟窿的小孩,拿錢給家裡被火燒了的小四。他知道田小娥出事後,找張清算賬,捅張清一刀。他沒對小娥做任何事,沒一句重話。只是進囚車前,吼了那麼一句,不能死。這個時候的馬海州,真心希望田小娥活著。那麼什麼導致他對田小娥說出那麼戳心窩的話——「我以為你早不在人世了」?

馬海州入獄後,田小娥回家。家裡等待她的是什麼?

田小娥的遭遇,馬海州呢?

沒人像對待田小娥那樣直接辱罵,但是背後呢?作者沒直接說。從寫作的角度看,直接寫了田小娥的遭遇,再重復類似安排並不是個好選擇。從人物的性格設置來看。田小娥是個弱女子,當面侮辱她,不會給自己惹來麻煩。馬海州連張書記都敢捅一刀,這么強勢的性格,不可能允許人當面侮辱他,所以沒人會當面去招惹他。但背後的議論會少嗎?馬海州這樣的人,能忍受這樣的人生「污點」嗎?

出獄後,重新回到礦里,田小娥再次來到礦上,馬海州的態度有了變化。

入獄前,馬海州還希望田小娥好好地活著,但這個時候田小娥活著,對他來說,就是恥辱。時刻提醒著他,老婆被玷污了,他報不了仇還進了監獄。田小娥慢慢地變成了他復仇的工具。直到,張清自盡,田小娥自盡,他才從這段仇恨里解脫出來。然而,他的人生解脫了嗎?

馬海州是一個立體的角色,田小娥就是他的影子。一明一暗控制著故事的發展和節奏。這篇小說最好的地方在於,什麼時候該全講,什麼時候該講一半,什麼時候要壓著不能講,作者控製得特別好。把一個沒有懸念的復仇故事,講出偵探小說的節奏出來。

作者採用的是插敘、倒敘穿插用的方法,結構安排上很好,但有一個不足,就是各種敘述方法的轉換不是很清晰,有的地方銜接比較模糊,需要全篇看完再回去推斷時間的發展順序。我覺得這是作者在表達上的小瑕疵。

在看過白先勇的小說之後,看這篇《走窯漢》的。對於王安憶說的,台灣作家和內地作家在語言表達上的差別有了更深的理解。

反復地讀《走窯漢》我沒有摳字的沖動,只是通過作者敘述的場景,去理解人物的心理變化,人物關系變化。而當我反復讀白先勇的小說的時候,看著會有摳字的沖動,有些字會反復地去咀嚼,體會作者的用字的用心。在讀到王安憶的這個觀點之前完全沒有留意到這個問題。如今仔細想來,我不喜歡莫言的小說,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概在這里。他用到北方方言,濃濃的北方氣息,對於南方人的我來說很不習慣,難以喜歡。

以前寫作文的時候,是書面語的,因為方言與現代漢語差別比較大。現在寫文章的時候,會用上方言。一方面是語言習慣導致的,一方面也是自己有意無意而為之。之前覺得寫文章講故事應該努力做到「身臨其境」。但看完《走窯漢》的現在,我猶豫了。

之前,我很少重復地去看一篇小說,即使是寫讀後感也是憑第一感覺去寫,最多就是引用的時候翻一下原文。很少像最近這樣,反復地去看(這是上完伊沽城老師的課之後的收獲——如何更好地去閱讀)。寫完這篇《走窯漢》,我一點都不想再去看一遍。但《台北人》我還想再看,雖然看了幾遍,伊沽城老師也詳細地分析過一遍,但依然覺得小說里有可以讀的東西,沒有厭倦。

ps:這篇是《走窯漢》的讀書筆記,其實也可算是《故事與講故事》的讀書筆記。在讀《走窯漢》的時候,一直在印證著《故事與講故事》裡面讀到的一些觀點。

F. 鐜頒唬鏂囨槑涓嬬殑鎷ユ湁涓庝撫澶涓涓鍏充簬灝忚淬婁俊銆嬭嚧鍒樺簡閭

搴嗛偊鍏勶紝瑙佷俊濡傞潰錛

鎷滆諱簡鎮ㄧ殑澶т綔銆婁俊銆(瑙佺6鏈熴婂寳浜鏂囧︺嬨佺8鏈熴婂皬璇存湀鎶ャ嬪拰銆婂皬璇撮夊垔銆嬶紞錛嶇紪鑰呮敞)錛屾垜灝卞儚灝忚翠腑鏈夋潕妗傚父澶濡囦竴鏍鳳紝琚閭e皝淇″紕寰楀瘽椋熶笉瀹夈備竴鏃墮棿錛屾垜瑙夊緱鏈夎稿氳瘽鎯寵淬傛湰鎯崇粰鎮ㄦ墦涓鐢佃瘽錛屽彲杞蹇典竴鎯籌紝榪樻槸鍐欎俊鐨勫ソ銆

璇諱簡銆婁俊銆嬶紝鎴戦栧厛鎯沖埌浜嗚瘎璁哄惰阿鏈夐『錛屾兂璧蜂粬鍦ㄧ郴鍒楄瘎璁恆婂皬璇寸殑鍙鑳芥т箣浜旓紞鍥炲埌鍐茬獊銆嬩腑鍐欎笅鐨勪竴鍙ヨ瘽錛氣滃湪鎴戣や負錛屽皬璇村唴閮ㄧ殑鍐茬獊鏈変袱縐嶏紝涓縐嶆槸鎯呮劅鐨勫啿紿侊紝鏁呬簨鐨勫啿紿侊紝鍙︿竴縐嶆槸瀛樺湪鐨勫啿紿併傚彧鏈夊悗闈涓縐嶅啿紿侊紝鑳藉熻繘鍏ユ煇縐嶆枃鍖栨瘝浣撶殑涓蹇冿紝榪涘叆鏃朵唬鐨勫唴閮錛屼粠鑰岃村嚭浠峰艱皫璦鐨勭湡鐩稿拰浜虹敓鐨勫叏閮ㄥ嵄鏈恆傗濊繖孌佃瘽鐢ㄦ潵璇存槑鎴戝瑰皬璇淬婁俊銆嬬殑鐞嗚В鏄鍐嶆伆褰撲笉榪囩殑浜嗐備箥涓鐪嬶紝銆婁俊銆嬫墍琛ㄧ幇鍑烘潵鐨勬槸鎯呮劅鎴栨晠浜嬬殑鍐茬獊錛屽叾瀹炰笉鐒訛紝浣滆呰佽〃鐜扮殑姝f槸瀛樺湪鐨勫啿紿併傛棤璁虹敺濂充富浜哄叕鐨勬儏鎰熺籂钁涳紝榪樻槸璇昏呯殑蹇冩疆闅懼鉤錛屽叏鏄榪欑嶅啿紿佺殑鍔涢噺浣滅敤鐨勭粨鏋溿傚啿紿佸洿緇曚俊灞曞紑錛屼俊浣滀負鏂囧寲鐨勮澆浣撳湪灝忚翠腑鎴愪負浜嗗啿紿佺殑鏍稿績錛屽洜姝わ紝鎴戜滑瀹屽叏鑰屼笖搴旇ュ皢灝忚翠腑鐨勫啿紿佺湅鎴愭槸涓縐嶅瓨鍦ㄧ殑鍐茬獊銆

鎮ㄨ嚜濮嬭嚦緇堟病鏈夐忛湶閭e皝淇″唴瀹圭殑鍗婁釜瀛楋紝鍙鏄錛岃繖涓濇娌℃湁褰卞搷閭e皝淇″湪璇昏呭績涓鐨勫垎閲忋傜浉鍙嶏紝鏇村炲姞浜嗗畠鐨勯瓍鍔涖備俊鏄涓縐嶅彜鑰佺殑淇℃伅浠佹厛鏂瑰紡錛屾洿鏄鎯呮劅浜ゆ祦鐨勬墜孌碉紝鐢變簬瀹冨滻鏈夌殑縐佷漢鎬э紝蹇呯劧鎵撲笂涔﹀啓鑰呯殑鎰熸儏鑹插僵銆傚洜姝わ紝璁稿氫功淇″凡鎴愪負浼犱笘鐨勭編鏂囷紝鑷充粖騫誇負嫻佷紶銆傛潕妗傚父淇濆瓨鐨勯偅灝佷俊錛屼篃涓嶆槸涓灝佸鉤騫沖父甯哥殑淇★紝瀹冪殑涔﹀啓鑰呮槸涓浣嶅勾杞葷熆宸ワ紝鏇炬槸濂圭殑鐖變漢錛岀粨濠氫笉鍒頒袱涓鏈堬紝浠栧氨琚浜曚笅鐨勪簨鏁呭ず鍘諱簡鐢熷懡銆傝櫧鐒惰昏呮病鏈夎誨埌淇$殑鍐呭癸紝浣嗕粬浠鐭ラ亾錛岄偅灝佷俊涓瀹氬啓寰楀緢緹庯紝鑷沖皯寰堟劅浜猴紝榪欐槸鎮ㄧ粏鑵葷殑鎻忚堪璁╂垜浠鎰熷彈鍒扮殑銆傞偅灝佷俊璁╂潕妗傚父鎯寵搗浜嗗朵埂鐨勬櫙鑷達紝璁╁ス浠 鈥滅湅鈥濆埌浜嗙熆宸ョ溂閲岀殑濂癸紝璁╁ス鎰熷埌浜嗕俊涓閭i毦浠ヨ█璇寸殑璋冨瓙錛屼互鑷存瘡嬈¤諱俊錛屽ス鐨勫績灝遍樺埌浜嗛仴榪滅殑鍦版柟銆傞偅灝佷俊涓婄殑姣忎竴涓瀛楅兘鍐欏湪鏍煎瓙鍐咃紝娌℃湁鍑烘牸錛屾湁鐨勫湴鏂硅繕鏈夎娉姘存磭婀跨殑鐥曡抗錛岄毦鎬鏉庢傚父鍦ㄨ諱簡閭e皝淇″悗渚垮喅瀹氬珌緇欓偅浣嶇熆宸ヤ簡銆傝繖鏄騫磋交鐭垮伐鐣欑粰濂圭殑鎯熶竴鐨勭墿浠訛紝鏄浠栬煩鍔ㄧ殑蹇冦傛潕妗傚父寰堢弽鎯滃畠錛岀澒鐗╂濅漢錛岃佷俊濡傞潰錛屾墦寮淇★紝濂瑰氨浼氱湅瑙侀偅涓鏇劇粡鐨勭埍浜哄悜濂瑰ぇ姝ヨ蛋鏉ワ紝鈥滄墽鎵嬬浉鐪嬫唱鐪礆紝涔呬箙涓嶆効紱誨幓銆傗

鎴戜互涓猴紝鍦ㄦ潕妗傚父榪欎釜浜虹墿褰㈣薄閲岋紝涓嶄粎鍖呭惈浜嗕赴鍘氱殑鏂囧寲搴曡暣錛屾洿閫忓嚭涓縐嶄腑鍥藉コ鎬х殑浼犵粺緹庡痙銆傝繖縐嶇編寰峰湪涓庝笀澶鐨勫啿紿佷腑鏇村姞鏄劇溂鍦板嚫鐜頒簡鍑烘潵銆傞偅灝佷俊鍦ㄦ偍鐨勬墜閲岋紝鎴愪簡涓闈㈤暅瀛愶紝鐓у嚭浜嗙敺濂充富浜哄叕鐨勯潰鐩鍜屽唴蹇冧笘鐣岋紝鏇撮噸瑕佺殑鏄鎻紺轟簡鐜頒唬鏂囨槑涓嬬殑鎷ユ湁涓庝撫澶憋紝璁╂垜浠鎰熷埌浜嗛瞾榪呭厛鐢熸墍璇寸殑鈥滄棤浜嬬殑鎮插墽鈥濆逛漢鎬х殑綺楁毚韞傝簭鍜岃倖鎰忚返韙忋

閫氫織鍦拌達紝鏉庢傚父鐨勭敺浜烘槸涓寰堜笉鍦伴亾鐨勭敺浜恆傝繖涓琚鎵璋撶殑鐜頒唬鏂囨槑鍠傞ケ鐨勫朵紮瀹為檯涓婃槸涓鐧界棿錛屾槸涓鍜屾枃鍖栨涓嶆簿杈瑰張鑷浠ヤ負鏄鐨勪吉鍚涘瓙銆備俊鐨勫け鑰屽嶅緱鍜屽緱鑰屽嶅け鍏ㄦ槸浠栦竴鎵嬪兼紨鐨勬伓浣滃墽銆備粬鐨勮胯誇簬鎬榪浣挎潕妗傚父瀵逛俊鐨勯槄璇繪垚涓轟簡涓縐嶅伔鍋鋒懜鎽搞備粬涓嶈揪鐩鐨勭粷涓嶇艦浼戙備粬璁╁誨瓙鎶婁俊鈥滃勭悊鎺夆濓紝閬鍒版嫆緇濆悗灝辮嚜宸卞姩鎵嬩簡銆備粬閲囧彇鐨勫苟涓嶆槸鏉庢傚父鎯寵薄鐨勯偅縐嶆皵鎰ゅ湴灝嗕俊鎾曚釜綺夌庯紝鐒跺悗鎵斿埌紿楀栥備粬鏄鍦ㄤ綔鍑烘潵鐨勬俯鎯呯殑鎺╅グ涓嬶紝閲囧彇榪戜箮浜庡瑝鎴忓拰鏃犺禆鐨勬柟寮忥紝灝嗛偅灝佸誨瓙瑙嗕負鐢熷懡鐨勪俊鈥滃勭悊鈥濆埌浜嗕竴涓鑾欏繪湁鐨勫湴鏂癸紝鐩村埌鏈鍚庯紝涓堝か涔熸病鏈夌粰濡誨瓙涓涓紜鍒囩殑絳斿嶏紝鍗存妸璐d換鎺ㄧ粰浜嗘姤紺俱傛垜瑙夊緱錛屾垜鍜屾潕妗傚父涓鏍鳳紝閮借閭d釜鐢蜂漢閲嶉噸鍦頒激瀹充簡錛屼激鏄鍐呬激錛屾垚浜嗚翠笉鍑虹殑鐥涖傝屽歸偅涓鏃犺諱箣寰掞紝鎴戜滑鍗存潫鎵嬫棤絳栥

闄堟煋鍦ㄥス鐨勬棩璁頒綋鏂囨湰銆婂0澹版柇鏂銆嬩腑璇磋繃鈥滃傛灉浣犵煡閬撳悆閫熸垚楗叉枡闀挎垚鐨勫剁暅鐨勭壒鐐癸紝閭d箞浣犲氨鍙浠ュぇ鑷撮嗙暐鍚冪簿紲炲揩槨愰暱澶х殑閫熸垚涔嬩漢銆傗濇潕妗傚父鐨勪笀澶鍏呭叾閲忔槸涓涓澶栧己涓騫茬殑閫熸垚涔嬩漢錛屼笌閭d釜騫磋交鐭垮伐鐩告瘮錛屼粬涓涓灝芥儏浜鍙楃幇浠f枃鏄庢垚鏋滅殑浜猴紝浠栨寚璐e誨瓙鈥滄濇兂淇濆畧鈥濓紝浠栦紒鍥劇敤鎵璋撶殑綺劇為熺伯鏀歸犲ス銆備粬鏃犱笉杞昏攽鍦拌達紝閭g嶄俊浠栦竴澶╄兘鍐欏嶮灝侊紝鍙鏄錛屼粬澶鎬笅鐨勬搗鍙e悗鏉ユ垚浜嗘場褰便備粬鍑哄樊鍦ㄥ栵紝騫舵病鏈夐毦濡誨瓙鍐欒繃鐗囪█鍙璇錛屼粬璇翠粬蹇欙紝蹇欑潃璇蜂漢鍚冮キ錛岃蜂漢瀹跺共鍒鐨勶紝鍝鏈夊伐澶鍐欎俊錛熷叾瀹烇紝榪欏彧涓嶈繃鏄涓鍊熷彛錛屼粬灝辨槸涓嶅繖錛屼篃鍐欎笉鍑鴻╁誨瓙鎰熷姩 鐨勪功淇℃潵銆備綔涓轟竴涓璁や負鈥滀俊榪欑嶄氦嫻佷俊鎮鐨勫艦寮忓凡緇忚繃鏃朵簡鈥濈殑浜猴紝浣滀負涓涓娌℃湁涓鐐規枃鍖栫殑綺椾漢錛屼綔涓轟竴涓蹇冭兏鐙紿勬瀬涓嶅厜鏄庣婅惤鐨勪漢錛屼綔涓轟竴涓淇楀緱涓嶈兘鍐嶄織鐨勮偆嫻呬箣浜猴紝鎴戜滑鍜屾潕妗傚父涓鏍鳳紝瀵逛粬鐨勫啓淇★紝涓嶆暍鎶變換浣曞笇鏈涖傝繖涓鍦ㄥ啘鏉戞湁鐫紱誨朵笉紱誨氱殑鑰佸﹩鐨勭敺浜猴紝鍗村逛笉涓嬩竴涓鍘諱笘鐨勭熆宸ョ暀涓嬬殑涓灝佷俊錛屼粬鐨勫崙鍔e彧鑳借╂垜浠鍞懼純銆

瀵歸珮閫熷彂灞曠殑鐜頒唬鏂囨槑甯︾粰鎴戜滑鐨勫法澶у埄鐩婂拰浜鍙楋紝浜轟滑蹇樻儏鍏朵腑錛岃屾垜瀵硅繖縐嶇幇浠f枃鏄庢媴蹇х敋鑷蟲亹鎯у嵈瓚婃潵瓚婂己鐑堛傛垜浠ヤ負錛屼漢浠鐪嬪埌鐨勫彧鏄鈥滄嫢鏈夆濓紝鑰屽拷瑙嗙殑姝f槸鈥滀撫澶扁濄傚綋浜虹被鍘熸湰瀛樺湪鐨勯偅浜涚編琛屽湪鎴戜滑鐨勮嗙嚎閲屾笎娓愭秷澶辯殑鏃跺欙紝淇濇寔澶辮涓嶅簲鏄涔熶笉鍙鑳芥槸涓涓鏈夎壇鐭ョ殑浣滃剁殑閫夋嫨銆傛f槸鍦ㄨ繖涓鏃跺欙紝鎴戣誨埌浜嗘偍鐨勫皬璇淬婁俊銆嬶紝鎴戝緢楂樺叴鎮ㄨ村嚭浜嗘垜蹇冮噷鎯寵寸殑璇濄傝繖灝辨槸鎴戜負浠涔堟湁璁稿氳瘽鎯寵寸殑鍘熷洜銆

涓嶇煡涓婇潰鐨勮瘽鏄鍚﹁村埌浜嗙偣瀛愪笂錛

浣滀負鐖卞啓灝忚村拰鐖辮誨皬璇寸殑浜猴紝鎴戣繪偍鐨勫皬璇達紝鏄鍐欎綔涓婄殑瀛︿範錛屾洿鏄瀵圭敓媧葷殑浣撴偀錛岃繖灝辨槸浜轟滑璇寸殑鈥滅敤鍒浜虹殑鑴戝瓙鎬濇兂鈥濈殑閬撶悊鍚с傝繖璁╂垜鍙楃泭鍖嫻呫

澶╃儹錛屾病鏈夊啓浠涔堬紝銆婅姵鑽夈嬬8鏈熷彂浜嗘垜涓涓鐭綃囷紝絎涓嬈$敤絎斿悕鐧戒竵銆傜幇瀵勭粰鎮錛岃鋒寚鏁欍

             姝ら

縐嬬ズ

                        鐧戒竵8鏈8鏃

G. 大家在高中的語文資料書上有木有看過這樣一篇小說,小說是以一雙鞋為線索寫的,那雙鞋是一個農村的女孩

鞋 劉慶邦
有個姑娘叫守明,十八歲那年就定了親。定親的彩禮送來了,是幾塊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親眼睛彎彎的,說:「給,你婆家給你的東西。」
「誰要他的東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著給你妹妹作嫁妝。」
妹妹跟過來,要看看是什麼好東西。守明像是捍衛什麼似的,堅決不讓妹妹看,她把包被放進箱子,啪嗒就鎖上了。
家裡只有自己時,守明才關了門,把彩禮包兒拿出來。她把那塊石榴紅的方巾頂在頭上,對著鏡子左照右照。她的臉紅通通的,很像剛下花轎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為何,她嘆了一口氣,鼻子也酸酸的。
按當地的規矩,守明該給那個人做一雙鞋了。她的表情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她把那個人的鞋樣子放在床上,張開指頭拃了拃,心中不免吃驚,天哪,那個人人不算大,腳怎麼這樣大。腳大走四方,不知這個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讓他走四方,又不想讓他走四方。要是他四處亂走,剩下她一個人在家可怎麼辦?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給他一雙小鞋穿,讓他的腳疼,走不成四方。想到這里,她彷彿已看見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於用力提鞋,臉都憋得紅了。
「合適嗎?」
那個人說合適是合適,就是有點緊。
「穿的次數多了就合適了。」
那個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來說腳疼。
「你疼我也疼。」
那個人問她哪裡疼。
「我心疼。」
那個人就笑了,說:「那我給你揉揉吧!」
她趕緊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動作大了些,把自己從幻想中抱了出來。摸摸臉,臉還火辣辣的。
瞎想歸瞎想,在動剪子剪袼褙時,她還是照原樣兒一絲不差地剪下來了。
第一次看見那個人是在社員大會上,那個人在黑壓壓的會場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記得稿子里說的是什麼,旁邊的人打聽那個人是哪庄的,叫什麼名字,她卻記住了。她當時想,這個男孩子,年紀不大,膽子可夠大的,敢在這么多人面前念那麼長一大篇話。她這個年齡正是心裡亂想的年齡,想著想著,就把自己和那個人聯繫到一塊兒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沒有對象,要是沒對象的話,不知道喜歡什麼樣的……
有一天家裡來了個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煩,一聽介紹的不是別人,正是讓她做夢的那個人,一時渾身冰涼,小臉發白,淚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親以為她對這門親事不樂意,守明說:「媽,我是捨不得離開您!」
媒人遞來消息,說那個人要外出當工人,守明一聽有些犯愣,這真應了那句腳大走四方的話。此-去不知何時才能回還,她一定得送給那人一點東西,讓那個人念著地,記住她,她沒有別的可送,只有這一雙鞋。
那個外出的日期定下來了,托媒人傳話,向她約會。她正好親手把鞋交給那個人。約會的地點是村邊那座高橋,時間是吃過晚飯,母親要送她到橋頭去,她不讓。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個人若說正好,她就讓他穿這雙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還脫下來干什麼。臨出門,她又改了主意,覺得只讓那個人把鞋穿上誠試新就行了,還得讓他脫下來,等他回來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設想未能實現.她把鞋遞給那個人時,讓那個人穿上試試.那個人只笑了笑,說聲謝謝,就把鞋豎著插進上衣口袋裡去了。直到那個人說再見,鞋也沒試一下。那個人說再見時,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這是守明沒有料到的。他們雖然見過幾次面,但從來沒有碰過手。她猶豫了一會兒,還是低著頭把手交出去了。那個人的手溫熱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層汗,接著她身上也出汗了。那個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鬆開了。
守明下了橋往回走時,見夾道的高莊稼中間攔著一個黑人影,她大吃一驚,正要折回身去追那個人,撲進那個人懷里,讓她的那個人救她,人影說話了,原來是她母親.。怎麼會是母親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沒跟母親說話。
後記:
我在農村老家時,人家給我介紹了一個對象。那個姑娘很精心地給我做了一雙鞋. 參加工作後,我把那雙鞋帶進了城裡,先是捨不得穿,後來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親,我把那雙鞋退給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過鞋後,眼裡一直淚汪汪的。後來我想到,我一定傷害了那位農村姑娘的心,我辜負了她,一輩子都對不起她。

H. 劉慶邦:小說創作的實與虛

劉慶邦:小說創作的實與虛

按:11月15日上午,被譽為中國當代「短篇小說之王」的著名作家劉慶邦在魯迅文學院為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為學員們深情講述關於小說創作的一些技巧,就如何去把握文字中的實與虛相互變幻等問題進行了層層地剖析,深入地挖掘出小說創作的靈魂。

劉慶邦簡介: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北京市政協委員。代表著作有《斷層》、《遠方詩意》、《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等。

■我所說的虛,不是虛無,不是虛假,不是虛幻,虛是空靈、飄逸、詩意,是籠罩在小說世界裡的精神性、靈魂性和神性。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夠把虛構的東西作實呢?很簡單,就是寫我們所熟悉的生活。

■我們選擇什麼樣的題材,結構什麼樣的故事,包括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一經落筆,對生活的看法就隱含在作品裡面了。

小說創作中的虛實問題

我為什麼選擇講這個題目呢?我覺得這是我們中國作家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帶有根本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或者說,你只要有志於小說創作,只要跨進小說創作的門檻,很可能一輩子都會為這個問題所困擾,一輩子都像解謎一樣在解決這個問題。常聽一些文學刊物的主編說起,他們不缺稿子,只是缺好稿子,往往為挑不出可以打頭的稿子犯愁。挑不出好稿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小說普遍寫得太實了,想像能力不強,抽象能力缺乏,沒有實現從實到虛的轉化和升華。他們舉例,昨天有人在酒桌上講了一個段子,今天就有人把段子寫到小說里去了。報紙上剛報道了一些新奇的事,這些事像長了兔子腿,很快就跑到小說里去了。更有甚者,某地發生了一樁案子,不少作者竟一哄而上,都以這樁案子為素材,改頭換面,把案子寫進了小說。這些現發現賣的同質化的小說,沒有和現實拉開距離,甚至沒有和新聞拉開距離,只不過是現實生活的翻版或照相,已失去了小說應有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不想承認也不行,在初開始寫小說時,我的小說寫得也很實。在出第一本中短篇小說集時,沒有請人為集子

I. 劉慶邦:俯下身子,聽從心靈的召喚

編者按:

「約會作家」是十月文學院公眾號的常設欄目之一,定期邀請作家前來做客。

在位於永定門公園佑聖寺內的十月文學院,品一杯清茶,談一本好書。聊生活,聊文學,談人生。

本月12日,在第二屆"北京十月文學月"的啟動儀式上,十月文學院啟動了"十月簽約作家"計劃,以期實現「出版前移,融入創作」,創新文學作品生成機制。阿來、劉慶邦、葉廣芩、寧肯、關仁山、紅柯、李洱、邱華棟、徐則臣正式簽約成為"十月簽約作家"。十月文學院將在未來的幾期"約會作家"欄目中,對這九位"十月簽約作家"進行系列專訪。上一期「約會作家」,我們邀請到了京味寫作的代表、「十月簽約作家」葉廣芩,她分享了她對文學、北京與世界的看法。

本期,我們邀請到了著名作家劉慶邦劉慶邦簡介,與十月文學院特約記者賈國梁對談。在劉慶邦的小說里,他建造的是一個貼近大地和生民的文學世界,人們在這里不羞於眼淚,也不懼於苦難。劉慶邦先生,正是以水的方式,擊敗了這個世界一切坍塌下來的沉重。

作家簡介

劉慶邦,十月簽約作家。1951年12月生於河南沈丘農村。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紅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等九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黃花綉》等五十餘種。

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啞炮》獲第二屆和第四屆老舍文學獎。中篇小說《到城裡去》和長篇小說《紅煤》分別獲第四屆、第五屆北京市 *** 獎。長篇小說《遍地月光》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獲《北京文學》獎十次;《十月》文學獎五次;《小說月報》百花獎七次等。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曾獲北京市首界德藝雙馨獎。

多篇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德、義大利、西班牙等外國文字,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

劉慶邦現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電影將文學的無限性變為有限性

賈國梁:作家馬爾克斯寫出代表作《百年孤獨》之後,一直在阻止自己的作品被拍成電影,他的理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和讀者之間保留一種私人關系。您的作品《神木》被拍成了電影《盲井》,斬獲了銀熊獎、金馬獎等一系列大獎,您是怎麼看待這種私人關系呢?您覺得作品改編成為電影會不會破壞這種私人關系呢?

劉慶邦:文學作品和電影是兩個藝術門類。文學作品它是文字的東西,具有無限的想像空間,一旦被拍成了電影作品,他應該就成了有限性的東西。比如林黛玉這個文學人物,在讀《紅樓夢》時,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想像,都不一樣,但是一旦拍成了電視劇,林黛玉的形象就被固定住了。改編的過程就是藝術上的無限到有限的過程,這是影視作品的局限性。

但是我自己又願意有人將我的文學作品拍成電影。因為電影在當下是強有力的傳播手段,它等於給文學作品插上一雙翅膀,它可以飛得更遠,飛到全世界去。我覺得《神木》就是得益於電影的改編。之前盡管很多選刊類雜志都已經選載過,它的受眾畢竟還是有限的。而改編成電影後,在全球陸陸續續獲得20多個電影大獎,它一下就傳播得非常廣泛,小說被翻譯成了英、法、日、義大利、西班牙等多個國家的語言。這不得不說是得益於電影的傳播。

《神木》

好的小說都是「放人的」

賈國梁:我在讀您的作品的時候,感覺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一種是很柔美的氣質,比如您的《梅妞放羊》、《鞋》。另一種是特別酷烈的氣質,比如《神木》、《紅煤》。您怎麼駕馭這兩種氣質的寫作呢?

劉慶邦:我的寫作被評論家概括為兩種風格。我寫農村的作品,柔美的成分就比較多。因為離開農村幾十年,寫作時只能回望故鄉,這種回望是一種拉開距離的回望,容易將家鄉想像成田園詩,帶有風俗畫一般的風情美。我的短篇小說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氣質。

我認為寫小說無非是兩種態度:一種是審美的,一種是批判的。那麼這些酷烈的小說呢,大都出於批判的態度。其中大多數是煤礦題材的,煤礦的生活本身就比較嚴峻。出於對現實的批判,它就顯得比較強烈,或者說比較酷烈。

《黑白男女》

這兩種模式得輪換著寫。有時候你老是寫這些酷烈和緊張的東西,就容易搞得很緊張,很累心。為了調整一下,我會去寫一些柔美的小說來中和。寫作其實是一種修行,一種心靈需要。因此,這兩種風格其實是可以結合的。當然,我自己比較喜歡那種柔美的小說,因為好的小說都是「放人的」,它讓人的靈魂出竅,靈魂放飛,讓人走神。另外一種現實感強烈的小說,它實際上是「抓人的」,抓住你不放,不看下去就不罷休。

「誠實」就是聽從心靈的召喚

賈國梁:在您的農村題材的作品裡,除了那些特別柔美的、純美的代表作,還有一類作品是寫「丑」的。例如《外來的女人》,小說寫了農村暗娼的現象。您對農村的態度是否充滿了復雜性呢?

劉慶邦:是的,我現在與鄉下的生活還是保有緊密的聯系,每年都會回去,去關注農村的現實。我總會發現一些很醜的東西,於是禁不住想通過作品將這些丑的東西寫出來。

不光是短篇,像我的長篇小說《平原上的歌謠》,寫了三年大飢荒,它被稱為第一部表現中國三年大飢荒的長篇。還有一個長篇小說《黃泥地》,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它是批判國民性中的「泥性」。通過寫黃泥的糾纏性、構陷性,來批判我們國民性的劣根性。這些作品都有對現實的質疑,對歷史的反思,承載著沉重的歷史和社會內容。

賈國梁:您遇到特別美的東西就會禁不住地贊美,遇到丑的東西就會忍不住去批判,這讓我想到,您之前談到自己的風格,有過一種獨到的表述。您說自己的風格是一種「誠實」的風格,您為什麼用「誠實」來概括自己的創作觀呢?

劉慶邦:作家的寫作是從個人出發,從內心出發,寫來寫去都是在寫自己。寫自己呢,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內心,這個內心必須是誠實的內心。一個作家需要聽從自己心靈的召喚,忠實於自己的所感所思,也就是說要守住自己的天性,不隨波逐流、不趕時髦,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獨立思考。這是我對於「誠實」的理解。

賈國梁:波德萊爾說,任何時代的寫作都是永恆性和時代性的結合,寫作要保持時代性。中國現在處於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城市化成為一個不可逆的潮流。在城市化大背景之下,您認為現在傳統的鄉土書寫如何保持自己的時代性呢?

劉慶邦:我認為對鄉土的書寫不存在過時的問題。寫作的對象和寫作的材料沒有新舊,「怎麼寫」的問題實際上更為重要。比如剛才我說的三年大飢荒的事實,包括改革開放後承包責任制的生活,雖然過去了這么久,它仍然是可以寫的,仍然有值得挖掘的價值。文學很多時候是一個回憶的狀態,是一種回望。同時是心靈的東西,永恆的東西。它跟新聞是完全不一樣的。新聞講求時效性,越新越好。小說不需要那麼趕時髦。

但小說它又有一個記錄時代的使命,為我們的民族保留記憶的使命。所以我們對當代的生活還是需要密切關注。關注了不一定立刻就要寫出來,我們需要時間沉澱,提煉。但不可置疑的是,我們要對當代的生活保持足夠的熱情,始終處在一個發現的狀態,這樣才有可能持續寫出作品來。

作家需要「俯下身子」

賈國梁:我知道您曾經做過記者,在1996年的平頂山瓦斯爆炸事故發生之後,您寫過一篇近兩萬字的紀實文學作品《生命悲憫》,還曾經在2013年到河南大平煤礦定點深入生活,采訪了礦難後的多個工亡礦工家庭,發表過《采風與采礦》的文章。 這些經驗,對您的創作觀念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劉慶邦:《生命悲憫》在全國煤礦產生的影響是我沒有想到的,使我非常震撼。直到現在,全國煤礦還把這部作品作為安全教育類的教材。新礦工到礦之後,除了學習新技術,還要讀我這個紀實作品。甚至我到礦上去,他們知道我是作者,都要給我敬酒,我非常感動。有一個說法,到陝北提路遙就有人管你飯吃,到煤礦提劉慶邦就有人管你酒喝。就是因為這篇《生命悲憫》的影響。

這個報告文學,在全國煤礦產生了廣泛的、深入的、持久的影響。我到煤礦去,礦工們還跟我提這個作品,好多人讀得嚎啕大哭。我也不敢回頭再讀,一讀,就會熱淚盈眶。這個作品給我一個啟示。我們有時候說,文學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像覺得是一句大話,虛妄的話。通過這個作品我知道,不是的。為人民服務,到礦上就是為礦工服務。你貼心貼肺地去寫他們所思所想,他們確實是感動,確實是歡迎。所以,這種「服務」是有效的。基於這個認識,我覺得「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求作家俯下身子,踏踏實實地行動。我覺得作家需要這樣的觀念。

賈國梁:去年,您在《人民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小心》,還是在延續《神木》、《黑白男女》的主題,書寫您一直揪心的底層人的苦難遭遇、生存境況。這一主題持續了幾十年,為什麼您會一直堅持呢?

劉慶邦:這部小說我幾十年沒有寫,去年終於把它寫出來了。它是一篇讓我痛心的、花血本的小說。為什麼呢?因為我寫的就是我小弟弟的事。這是我心中的一個痛點。我寫的是他的生命慢慢凋零的一個過程。有時候我覺得,已經寫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說,是不是寫的差不多了。回頭一想,哎呀,還有這么重要的短篇沒寫,我就把它寫出來了。

語言是和呼吸連在一起的

賈國梁:您的小說語言十分講究。一種語言很「文」,比如說《響器》。一種呢,很「質」,比如《神木》《梅妞放羊》。總結起來,您的語言可謂是「文質彬彬」。許多評論家也認為您是一位非常重視語言的作家,您怎麼看待小說的語言?

劉慶邦:我特別重視語言。我覺得汪曾祺說得對,他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語言是一個小說家的看家本領,只有語言好,小說才能說得上好。如果語言不行,對小說可以一票否決。

好的語言,是個性化的,心靈化的、有味道的語言,帶著作家的氣質,這是長期修煉形成的。語言是和作家的呼吸連在一起的,通過文字的呼吸,語言會形成一個氣場。好的作家的語言都有這樣一個氣場。不必看名字,你就能讀出魯迅味,沈從文味。語言還需要陌生化。不能用陳詞濫調,少用成語,時髦的語言盡量不要用。多用一些家常的語言,這些語言又要承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獨特的發現。久而久之,才會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賈國梁:我注意到一個現象,五十年代出生,並且至今像您一樣還活躍在文壇的幾個作家,比如莫言先生,賈平凹先生,他們的創作都十分注重書寫民俗文化。像賈平凹新作《極花》中提到的剪紙民俗,吃血蔥的傳統,莫言對於民間戲曲的關注。而您也有這樣一類作品,像《響器》、《黃花綉》,也根植於民俗文化的。為什麼會對民俗文化產生關注?

劉慶邦先生與莫言先生的合影

劉慶邦:我對民俗文化是十分感興趣的。民俗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民俗文化的根非常深,值得好好挖掘。其實我已經寫了十多篇這個類型的小說,像《鞋》,寫的是未婚的妻子給未婚夫做一雙鞋的習俗。像《走新客》《春天的儀式》《黃花綉》《抓胎》《尾巴》,等等。這些民俗文化有一種儀式感,讓人覺得很美。我們的古典文化,我們的民俗文化,很講究儀式,是值得推崇的,值得弘揚的。

賈國梁:成為十月文學院的簽約作家,您有什麼感想?

劉慶邦:我在一年前參加了十月文學院的揭牌儀式,還發了言。在這之後,還在十月文學院的安排下,成為去尼泊爾加德滿都作家居住地交流寫作的第一個作家。我一直很願意參加文學院的活動,也很高興能夠成為十月文學院的簽約作家。

劉慶邦先生在加德滿都作家居住地

賈國梁:您對於本次十月文學月有什麼期待與展望?

劉慶邦:十月文學月對於活躍北京文學創作,帶動北京文化發展,很有幫助。我覺得十月文學月和十月文學院都十分重要。我之前在政協做提案,一直呼籲建文學院。現在我的呼籲有了成效,北京建了兩個文學院,十月文學院和老舍文學院。我一貫的觀點是,北京要建文化中心,首先要建文學中心。建文學中心,要軟硬兼施。軟體,是指作家和作品。硬體,就是北京的文學機構劉慶邦簡介,設施。包括文聯、作協、文學館、劇院、十月文學院、十月文藝出版社等,這些都是硬體。

十月文學院是一個很好的硬體。以後在培養作家、推出作家,以及文學推廣、文學交流上,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它是建設北京文學中心的一個重要載體。

劉慶邦先生的簽名

采訪手記

電話接通,劉慶邦先生的聲音傳來。我剎那間生出一種感覺:他小說中的人物都瞬間鮮艷起來了。對於他作品的感性認知,在那一刻與作家聲音的質感融為一體:輕柔,動情,慈悲,溫熱。作家的聲音透露了他作品的某種精神秘密。

在幾十分鍾的訪談里,劉慶邦先生舒緩有致地道出了他的文學觀。他所建造的是一個貼近大地,貼近生民的文學世界。人的呼吸是清晰的,土地的傷疤也是清晰的。在這個世界裡,人們不羞於眼淚,也不懼於苦難。愈談到最後,我愈深味「以柔克剛」的奧妙:越是柔軟的,越能承受沉重的,而不破碎。而最柔軟的莫過於水。

劉慶邦先生正是以水的方式,擊敗了這世上一切坍塌下來的沉重。

采寫:賈國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熱點內容
消失5年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4 07:27:36 瀏覽:906
地獄的第十九層小說大結局 發布:2025-05-14 07:23:17 瀏覽:977
追網路小說軟體 發布:2025-05-14 07:22:02 瀏覽:822
小說超級總裁的貼身保鏢 發布:2025-05-14 07:21:53 瀏覽:5
口碑最好十部經典系統小說 發布:2025-05-14 07:13:22 瀏覽:520
喪屍小說吧短篇小說 發布:2025-05-14 07:03:50 瀏覽:283
重生後我成了大佬小說 發布:2025-05-14 06:58:02 瀏覽:407
都市色綜合小說 發布:2025-05-14 06:52:54 瀏覽:346
戰神天尊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14 06:47:57 瀏覽:937
莽荒紀小說中九蓮結局 發布:2025-05-14 06:47:55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