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婭短篇小說索尼婭
⑴ 必讀的文學作品
1、瑪格麗特·米切爾《飄(亂世佳人)》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1949)十年磨一劍的作品,也是唯一的作品。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佳麗、瑞德、艾希禮、梅勒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對斯佳麗與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2、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借《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3、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不朽名著。小說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那氣勢磅礴、宏大復雜的結構與嚴整有序的布局。托爾斯泰以一天才之筆,游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小說《戰爭與和平》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和別朱霍夫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線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初到二十年代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
4、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俄語: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5年-1877年間創作的小說,被廣泛認為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代表。《安娜·卡列尼娜》完稿於1877年,1875年1月開始連載於〈俄羅斯公報〉上。小說甫發表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歷山德拉·安得烈葉夫娜·托爾斯泰婭曾寫道: 「《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是托氏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5、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羅曼·羅蘭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6、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
《呼嘯山莊》是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它開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脫離現實的天真幻想,但結合其所描寫地區激烈的階級斗爭和英國的社會現象,它不久便被評論界高度肯定,並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至今久演不衰。
7、海明威:《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美國現代小說三巨頭之一,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徵性的小說。這本書被稱為是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 。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創作中的瑰寶。1953年5月4日,海明威以作品《老人與海》獲普利策獎。
8、雨果《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港譯鍾樓駝俠,台譯鍾樓怪人)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於1831年1月14日初版的小說。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拉·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諾德。福羅諾)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加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小說深入刻劃了道貌岸然、蛇蠍心腸的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以及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9、查爾斯·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於一八四九至一八五O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小說 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主人公大衛自幼年至中年的生活歷程,以「一個星期五夜間十二點「我」的出生為源,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愛情的幼稚與沖動、婚姻的甜美與瑣碎、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在生活與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壯美的大海。其間夾雜的各色人物,各類機緣,如同河流中的頑石,又似岸邊的花草,在驚險的同時美麗著。小說語言詼諧風趣、妙語連珠,其間朴實、簡短的語句將人物性格及復雜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同時,小說 也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更多的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人道、博愛的生活理想。
10、司湯達《紅與黑》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