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形結構短篇小說集
① 《十日談》的作者是誰
《十日談》的作者是喬萬尼·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12月21日),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傑出作家。與詩人但丁、彼特拉克並稱為佛羅倫薩文學「三傑」。其代表作《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內容簡介
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薩黑死病流行,10名青年(3男7女)結伴避於鄉間別墅。他們整天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以資消遣。
《十日談》就記述了他們所講的100個故事,其中很多故事取材於中世紀傳說,東方故事和歷史事件。在故事中批判了天主教會,諷刺了教會的黑暗和罪惡,抨擊了僧侶的奸詐和偽善,這種批判表達了當時平民階級要求擺脫中世紀教會和宗教的束縛。
作品還描繪和歌頌了現實生活,贊美愛情,譴責了禁慾主義。對封建貴族的墮落腐敗進行了鞭撻,贊賞了平民和商人的聰明才智,維護了社會公平和男女平等。在一些故事中還塑造了多才多藝,和諧健美的理想人物。
② 《狂人日記》共兩篇,一篇是魯迅寫的,另一篇是誰寫的
另一篇是俄國作家果戈里再19 世紀中葉寫的,
果戈里《狂人日記》藝術構思獨特,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訊、幾篇日記,形式荒誕。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務員,受階級社會重重壓迫,處處被人侮辱蹂躪,最後被逼發瘋。
與魯迅的狂人日記的比較:
魯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在體裁、形式和表現方法上,雖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魯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鑒。兩個狂人貌似神殊。就其小說創作形式來說,兩者都使用了框形結構,但是果戈里僅使用於狗的聯想,而魯迅則把整個情節放入了框形結構.就思想內容的深度而言,魯迅的《狂人日記》是果戈理所難以企及的。二者都採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質異,在思想和創作上有著某些本質的區別,魯迅的創作中啟蒙的意味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