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果園城記是短篇小說

果園城記是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11-04 17:58:41

1. 有誰有艾蕪的<一吻>的文學賞析謝。

艾蕪(1904~1992)

現、當代作家。原名湯道耕,筆名劉明、吳岩、湯愛吾等。艾蕪是道耕的筆名,他開始寫作時,因受胡適「人要愛大我(社會)也要愛小我(自己)」的主張的影響,遂取名「愛吾」,後慢慢衍變為「艾蕪」,從此,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鮮為人知了。祖籍湖南寶慶府武岡州,四川新繁人。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5年因不滿學校守舊的教育和反抗舊式婚姻而出走,漂流於雲南邊疆、緬甸和馬來亞等地,當過小學教師、雜役和報紙編輯,並兩次差點病得差點死去。因為同情緬甸的農民暴動,1931年被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回國到上海。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開始發表小說。在上海期間,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南國之夜》、《南行記》、《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說《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雜記》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邊疆和緬甸等地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自發的反抗斗爭,開拓了新文學創作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傳奇性故事,具有特異性格的人物和邊地迷人的綺麗風光,使作品充溢著抒情氣息和浪漫情調。這些作品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為背景的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稱贊他是最優秀的青年作家之一。

回國後不久,艾蕪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開始在左聯的機關雜志《文學月報》上發表短篇小說。在左翼文藝運動的影響下,他發表了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為背景的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南國之夜》,其中的作品或反映緬甸和中緬邊境底層人民的生活,表現殖民地人民的苦難和自發斗爭,或反映中國東北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抗。在接著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南行記》(1935)中,奇異的邊疆風土人情和下層勞動者的悲慘生活,明麗的風景和陰郁的人生,愛和憎,交織在一起,形成強烈對照,對黑暗現實作了有力的抨擊,然而有時對現實生活里的尖銳矛盾和斗爭缺乏深刻的表現。這一時期他還寫有中篇《芭蕉谷》(1937)等。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在艱苦的條件下,艾蕪除陸續創作短篇小說外,還寫了多部中篇和長篇小說,作品主要以普通農民、城市苦力、小知識分子的生活為題材,表現了他們的愛國熱情、悲慘遭遇、反抗和追求。抗戰前期創作的短篇小說《秋收》和《紡車復活的時候》,反映國民黨統治區的軍民關系和農村面貌的變化,在當時頗有影響。1942年前後,艾蕪創作上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長篇小說《豐饒的原野》(1946)、《故鄉》(1947)、《山野》(1948),中篇《鄉愁》(1948)、《一個女人的悲劇》(1949),以及短篇小說《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國民黨統治區的農村生活為題材,較之30年代和抗戰前期的小說,這時期的作品視野更開闊,反映生活的面更廣,藝術表現手法也有提高。民族解放戰爭背景下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面貌在這些小說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尤其是長篇小說《山野》,圍繞著一個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關系,展現了抗戰中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對農村的階級關系有比較深刻的描繪。《石青嫂子》描寫一個勞動婦女倔強的生活意志和艱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鮮明,語言樸素洗練,揭露了國民黨政府在農村的罪惡統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濃重黑暗。
艾蕪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於社會下層的生活。這構成了他創作的一個特色。這樣的創作思想,和他早年的流浪生活有密切關系。他曾經和被壓迫的勞動人民一道受剝削,遭侮辱,因此對於他們,他不是平平靜靜著手描寫,而是盡量抒發自己的愛和恨,痛苦和悲憤;對抬滑竿的、趕馬的、偷馬賊、私煙販子、城市苦力、窮苦農民、普通兵士和小知識分子等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和憤慨。他不僅寫出了生活重壓所帶給他們的精神創傷和生活惡習,還發掘出了他們心靈深處的美好品德:善良、純朴、正義感、同情心和自發的反抗;從而使人們從丑惡的黑暗現實中,看見了光明和希望。
艾蕪是最早把西南邊疆地區下層社會的風貌和異國人民在殖民地統治下的生活,帶進現代文學創作中來的作家之一,對於開拓新文學創作的領域作出了貢獻。傳奇性的故事,綺麗的地方色彩,帶有神秘氣氛的邊疆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浪漫情調。這是他創作上的又一個特色。艾蕪有較強的藝術概括能力與處理題材的魄力,善於把一個平淡的故事寫得娓娓動聽,以色彩明麗的景物和環境,烘托出人物內心的活動,使形象逼真感人。他筆下的邊疆生活和人物,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作品的筆調清新明快,朴實自然,富有抒情味。抗戰爆發以後的創作,謹嚴沉鬱的現實主義手法,逐漸取代原先的抒情浪漫的藝術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艾蕪任重慶市文化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等職,他曾去鞍山、大慶、小涼山等地體驗生活。所寫長篇小說《百煉成鋼》是建國後最早描寫工業戰線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階級的崇高形象,標志著作家創作道路上的新發展。他還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歸》、《南行記續篇》,散文集《初春時節》、《歐行記》,理論著作《文學手冊》,論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蕪中篇小說集》、《艾蕪短篇小說選》、《艾蕪兒童文學作品選》、《艾蕪文集》等,以內容新鮮、描寫生動、筆調優美而引人注目。

1976年後,艾蕪在中斷了近10年的創作生活以後,重新執筆完成長篇小說《春天的霧》;他重返鞍鋼、大慶,第三次來到雲南邊境地區並幾度出國訪問,寫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作品。
艾蕪已出版的作品集共40餘種。除前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短篇小說集《夜景》(1936)、《秋收》(1942)、《童年的故事》(1945)、《我的旅伴》(1946)、《夜歸》(1958),中篇小說《我的青年時代》(1948),散文集《漂泊雜記》(1935)、《緬甸小景》(1943)、《歐行記》(1959),理論著作《文學手冊》,論文集《浪花集》(1959)等。

艾蕪是現代文學史上獨具風格、影響深遠的著名作家。原名湯道耕,筆名劉明、吳岩、湯愛吾等。屬龍,四川省新繁縣清流場(現屬新都區清流鎮)連豐村人。

《南行記》是艾蕪的處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創作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有藝術魅力的作品。郭沫若、茅盾、周揚、胡風、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種現代文學史和論著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在現代文學史上,艾蕪最先在《南行記》中以綺麗的西南邊塞風光,濃郁的異域情調,寫出了一幕幕人間悲劇,刻劃了「那些在生活重壓下強烈求生的慾望的朦朧反抗的行動」(見《關於小說題材.與魯迅的通信》)。他在描寫那些底層勞動者、流浪漢、少數民族貧苦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時,盡力去挖掘他們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質、「他們性情中的純金」(艾蕪語)。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飛、鬼冬哥及野貓子等人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說被譯成英、俄、日本、朝鮮、德、法等多種文字,深受國外讀者喜愛。艾蕪研究方興未艾,有關艾蕪生平、創作的傳記、專著、論文已有十餘種、百餘篇問世。根據《南行記》改編的電視劇《邊寨人家的歷史》(艾蕪出現在熒屏上,令人倍增親切與敬慕),榮獲「』93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深受國內外觀從的贊賞。

在艾蕪的故鄉的新都區桂湖公園中的飲馬河畔,距學士堰遺跡不遠的翠竹叢中,人們修建了艾蕪墓。艾蕪墓由紅砂巨石壘成,上端矗立著他的半身青銅塑像。身後的碑文記載著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蕪之墓」四個字,由巴金手書。墓前端有一塊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著艾蕪的一段座右銘:「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著,流著,不住地向前流著;像河一樣,歌著,唱著,歡樂者,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下部嵌著一束銅質山茶花。座右銘、大理石、山茶花,寄寓著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師陀,原名王長簡,筆名蘆焚。作家。河南杞縣人。曾參加反帝大同盟。後任上海蘇聯廣播電台編輯、上海文華電影製片公司特約編劇。建國後,歷任上海出版公司總編輯、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後在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專門人事創作。著有短篇小說集《谷》,長篇小說《結婚》、《馬蘭》。

==========
作家簡介:
師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長簡。1946年以前用筆名蘆焚。河南祝縣人。1921年高中畢業後赴北平謀生。九一八事變發生,即參加反帝大同盟,進行救亡宣傳工作。最初的小說《請願正篇》,發表於《北斗》。1932年與汪金丁等創辦文學雜志《尖銳》。他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谷》,1937年因藝術風格獨特而獲《大公報》文藝獎金。
1936年秋,從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遂長期蟄居於日軍佔領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蘇聯上海廣播電台文學編輯。《果園城記》的大部分寫於這個期間。他還寫有長篇小說《結婚》等。1946年後相繼任過上海戲劇學校教員、上海文華電影製片公司特約編輯,寫過電影劇本。
建國以後,他歷任上海出版公司總編輯、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到河南、山東、東北各地訪問,寫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1957年 後一直是作協上海分會專業作家。60年代初期,曾專注於歷史小說和歷史劇的創作,發表了劇本《西門豹》、《伐竹記》和小說《西門豹的遭遇》等,頗得好評。
yiyijskal

2. 師陀的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谷》(短篇小說集)1936,文生
《里門拾記》(短篇小說集)1937,文生
《黃花苔》(散文集)1937,良友
《落日光》(短篇小說集)1937,開明
《野鳥集》(短篇小說集)1938,文生
《江湖集》(散文集)1938,開明
《無名氏》(短篇小說集)1939,文生
《看人集》(散文集)1939,開明
《上海手杞》(散文集)1941,文生
《無望村的館主》(中篇小說)1941,開明
《果園城記》(短篇小說集)1946,上海出版公司
《結婚》(長篇小說)1947,晨光
《馬蘭》(長篇小說)1948,文生
《大馬戲團》(劇本)根據安特烈夫《一個挨耳光的人》改編,1948,文生
《夜店》(劇本)與柯靈合著,根據蘇聯高爾基《底層》改編,1948,上海出版公司
《歷史無情》(長篇小說)1951,上海出版公司
《春夢》(短篇小說集)1956,香港藝美圖書公司
《石匠》(短篇小說集)1959,作家
《保加利亞行記》(散文)1960,上海文藝
《山川.歷史.人物》(散文、小說等合集)1979,上海文藝
《惡夢集》(短篇小說集)1983,香港文學研究社
《蘆焚散文選集》1981,江蘇人民
《蘆焚短篇小說選集》1982,江西人民
《上海三札》(散文集)1984,寧夏人民

3. 京派小說家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舊京派作家、學者,我們可以開出一大串的名單:沈從文、朱光潛、周作人、廢名、錢玄同、俞平伯、林徽因……這些人的勞作,已形成了一個傳統。有關他們的書籍,仍很流行。京派文人,大多帶有文化上的某種自覺。他們不太從事政治運動,和時尚文化,亦有距離。今天的文化人,有許多是繼承了他們的情調,像王世襄、啟功、張中行、馮亦代等。如果有人留心這幾代人的思想脈絡,當可發現有趣的承傳關系。北京文化的「大」與「深」,與這類文化人的存在,是多有原因的。他們的精神品格,抵制了浮躁文化的沖擊,在諸多時髦藝術轉瞬即逝之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背影還刻在文化的路途上。

熱點內容
重生到類似大宅門的小說 發布:2025-05-20 18:52:01 瀏覽:932
聽說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20 18:49:30 瀏覽:719
都市艷福齊天小說 發布:2025-05-20 18:40:35 瀏覽:804
野望小說結局 發布:2025-05-20 18:34:54 瀏覽:168
現代言情小說愛過才懂情濃 發布:2025-05-20 18:15:06 瀏覽:303
都市少年醫生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20 18:04:41 瀏覽:15
完結網游小說在線 發布:2025-05-20 18:00:54 瀏覽:409
小說班主任和霸道總裁 發布:2025-05-20 17:49:11 瀏覽:248
予以熱忱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5-20 17:41:53 瀏覽:151
小說霸道總裁姓顧 發布:2025-05-20 17:33:57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