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經典的短篇小說
1. 汪曾祺寫過哪些文章最著名的是
汪曾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京派小說的傳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中文名: 汪曾祺
別名: 中國
出生地: 中國江蘇高郵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職業: 小說家,散文家
畢業院校: 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主要成就: 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
《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
《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代表作
姓名:汪曾祺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0—1997 籍貫:中國江蘇高郵 汪曾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他的短篇散文《端午的鴨蛋》入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
編輯本段汪曾祺格言式名詩
1989年在上海從《新民晚報》上讀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博友們一讀: 我自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鑽研文學,讀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載。 百無一用,乃成作家。弄筆半紀,今已華發。 成就甚少,無可矜誇。有何思想?實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華。有何風格?兼容並納。 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世無爭,性情通達。 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汪曾祺在書房
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39年秋,汪曾祺進入心儀已久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師。眾所周知,該校師生的教與學,是自由的。汪曾祺就經常晚上看書,白天睡覺,或泡在茶館里。但該校的制度是剛性的,沒有一點通融的餘地。汪曾祺本應在1943年畢業,因體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補學一年。對此,豁達的汪曾祺後來曾感慨地說:「我覺得不會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隻能算是半個作家。這對我說起來是一個慘痛的、無可挽回的教訓。我已經72歲了,再從頭學英文,來不及了。我誠懇地奉勸中青年作家,學好英文。」經過一年的學習,兩門功課過關。但這年畢業生要到陳納德的飛虎隊做英文翻譯。他未報名,根據學校規定,只能算肄業。因之,他雖在該校學習了五年,並未獲得畢業證書。以後,在填各種表格時,他只是寫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聯大中文系學習.汪曾祺雖未獲得畢業證書,但在校期間,他讀書之博之雜,讓後人稱道,加上受名師熏染,使其打下了豐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學生活,在其一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 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 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 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 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1]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汪曾祺,資深文化界名人。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徵。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作品一覽
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 小說集:《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 京劇:《范進中舉》 文集:《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說卷》《散文卷》《文論卷》《戲曲劇本卷》1993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說卷》《散文卷》《戲劇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說戲》《五味》《談師友》《文與畫》《人間草木》,山東畫報出版社) 汪曾祺著作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說選》,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飯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寂寞和溫暖》,1987年9月,台灣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10月,灕江出版社。 《晚翠文談》,1988年3月,浙江文藝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灣聯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國文學出版社。 《蒲橋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飯後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國文學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廣東旅遊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隨筆選集》,1993年6月,沈陽出版社。 《菰蒲深處》,1993年6月,浙江文藝出版社。 《榆樹村雜記》,1993年9月,中國華僑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冊),1993年9月,江蘇文藝出版社。 《塔上隨筆》,1993年11月,群眾出版社。 《老學閑抄》,1993年11月,陝西人民出版社。 《異秉——汪曾祺人生小說選》,1994年9月,甘肅文藝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矮紙集》,1996年3月,長江文藝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國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選集》,199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 《獨坐小品》,1996年11月,寧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屬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國當代才子書·汪曾祺》,1997年,長江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作品集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蛐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很黏。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小說的特色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中國人必然會接受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影響」。儒、道、佛三家,「比較起來,我還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過,「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在語言上則強調著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這是他藝術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說的靈魂。 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的美質,首先在於對我們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態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他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與健康的人性,不論在多麼古老的民族傳統中,永遠是清新得如同荷風露珠一般。為此他寫成了膾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記事》。《受戒》中一對活潑可愛的小兒女之間萌發的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這種內在的歡樂情緒同古代樂府和民間情歌相同。《大淖記事》的愛情故事略為曲折。娟美可人的巧雲和年輕風流的錫匠十一子純真赤誠的愛情遭到野蠻的蹂躪,然而無比堅貞的愛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這是令作家「嚮往」和「驚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間,深藏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與健康的人性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丑惡發出深沉的嘆喟。 《釣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貨幣使人變魔鬼,《珠子燈》揭示的是封建貞操觀念的零落,《職業》寫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陳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義、男權專制的殘暴。當然,作者也無意掩飾我們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質。《異秉》中對市井平民沿襲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於生無望而求助於「異秉」的猥瑣心理,也進行了不無調侃的諷刺:《八千歲》中米店老闆的心理自我調節也頗似阿Q。 對於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狀態,作者都有所針砭,但畢竟同情與悲憫要多於批判。因為在作者看來,今天寫過去的事,需要經過反復沉澱,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所以即使在《八月驕陽》中寫老舍之死時,也只是將一腔憤懣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凈火氣、感傷,達到恬靜、淡泊,可說是汪曾祺小說的主要風格,也是他自己饒有特色的「抒情現實主義的心理基礎」。但也誠如林斤瀾所說:「『除凈火氣』,也可能除凈了『血氣』。除凈了『感傷』,也可能除凈了『創傷』。」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汪曾祺與美食
從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為數也不少。明末張岱、清袁枚;今人陸文夫。喜美食又善於動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僅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無所不能。有幾個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數篇文章中提到:「台灣陳怡真到北京來,我給她做了幾個菜,有一道是燒小蘿卜。我做的燒小蘿卜確實好吃,因為是用干貝燒的。」這道菜主料不罕見――蘿卜而已。蘿卜是蘿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蘿卜難得。「北京的小水蘿卜一年裡只有幾天最好。早幾天。蘿卜沒長好,少水分,發艮,且有辣味,不甜;過了這幾天,又長過了,糠。」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也吃過汪先生的佳餚:干絲 「吃得非常開心,最後來湯汁都端起來喝了。」 茄子還是那個茄子,蘿卜也還是那個蘿卜,但進了大觀園的茄子與到了汪先生家的蘿卜,就不是那個茄子、蘿卜了。
平靜淡泊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夫人是施松卿女士。施松卿出身名門,是西南聯大的高材生,現就讀於物理系,同楊振寧同班,後由於身體原因改讀英文,當年施松卿風華正茂,有人問她為何選擇當時外貌背景都不出眾的汪曾祺時,她說她看中的是汪曾祺的才華。 文革時期,汪老受到迫害,舉家被安置在北京一個偏僻的四合院里,不知是不是當時有人故意整他,汪老所住之處緊鄰當時北京一有名的地痞,有人好心告訴汪老要小心一點。後來入住後,汪老的夫人想要作畫,汪老就在窗前用廢棄的水缸栽了些豆角,時日一久,藤蔓漸漸爬滿了隔壁的窗戶,遮住了所有的光線。那裡住的恰恰是那個地痞。汪老過意不去,後來拿一袋豆角送給那個地痞。出人意料的是,滿面刀疤的地痞態度謙和,還問汪老,可否送一幅畫與他。可見,汪老的處世人格魅力的感染力。 汪老年老之際,一家人仍住在狹小的房子里,汪老的書房在小小的陽台上,有一個外國作家讀了汪老的著作,專程來拜訪他時,看到汪老簡陋的住處很是感慨。後來在家人的勸說下,要汪老向政府申請房子,但一輩子著書頗多的一代大家竟苦惱如何寫申請(其實是討厭復雜的程序~~),最後作罷。後來還是按照兒子的職務分了一套房子。 汪老處世淡泊,不計名利。人格魅力令人敬仰。
人物自述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麼時候都需要的。」「我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不喜歡繁復濃重的風格,對畫,對文學,都如此。」「我曾戲稱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差不離。」「我非常重視語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汪曾祺[2] 汪曾祺《我為什麼寫作》,全詩如下: 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 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弄筆半紀,今已華發。成就甚少,無可矜誇。 有何思想、實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華。 有何風格?兼容並納。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人無爭,性情通達。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編輯本段《受戒》
絕美的比喻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為人們未經壓抑自由生長的天性作了一個絕美的 汪曾祺
比喻。《受戒》中蘆葦的清香輕襯的那塊忘俗的天地,幽靜寺廟中小和尚明子青澀拘謹少年的影子,農家女小英子水鄉里養出來的率性天真,《受戒》是鄉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許一粒灰塵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說話的故事的淳樸人們的美揭發出來,帶著不留餘地的罪惡,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嚮往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對那種迥然不同的美的遙不可及的遺憾,深沉到傷及人的自信。作為狹隘空間中的文明人,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稱為沖動和錯誤,或是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所以猛然間停住腳面對一片夢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時,才發現有種天賦很早就被遺棄了。這是來自《受戒》的暗示。
迷惑人的高手
汪曾祺是個迷惑人的高手,他盡由自己不緊不慢地繭中抽絲,便讓讀者適應了遙遠的故事。作者力求的不僅是內在的美的本質,他還把這種意思組織得和諧生動,輕松靈動的整體,征服的就不僅是人的思想,還有感覺了。他選擇的是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加清新活潑的語言效果。關於高郵水鄉,作者顯然是傾注了熱情,帶著最親切的回憶和最深刻的理解來描繪她的一切。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不過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馳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朴實"的菁華,他們是簡單自由的,卻更尊重天性。我們不妨這樣看待《受戒》:它雖然是霧里盛開的花,但它畢竟宣告了另一種花開的樣子,既使不可企及,霧里觀花也是安慰。作者在全文營造的一種輕松活潑、讓人賞心悅目的情感基調,是和他選用的幽默清麗的語言風格分不開的。他慣用一些不以為然的筆調來敘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給人的心理和視覺都是一種全新的不大不小的沖突,讓這篇皈依美的文字從頭到腳都充滿了吸引人的氣質,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並非完全脫離現實,像沒有沾煙塵的野外的風,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這樣一股不合時宜的空氣,它告訴我們:生活還可以是這樣一種樣子。
宣揚著復甦的人性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慾望和索取,但同時更有最簡單的付出和給予。為什麼要用看不見的東西,即所謂的論理道德來捆住它呢?人與人的交往中,人的生存中,若沒有人性的自由來參與,則再自由的物質世界也無法填補這種心靈世界的虛空。人的臉上始終是面具,看不見下面真實的表情:人的生活像被囚禁在籠子里的野獸,即使給它最鮮最美的肉,也無法比擬自由給它的無上的快樂。 或許世界 汪曾祺
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被束縛的,但人性卻是永遠無法被束縛的,它會用盡所有力量沖破一切阻礙,尋找到心靈的歸宿。這是它的天職,是它歷盡困頓辛苦仍不懈的追求和目標。有時,情感會戰勝理智,或許這就是人性蘇醒的時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氣,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這種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這種人性下的勝利,才是正義的勝利。人性之善,是世間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會靈魂的樑柱。宣揚著復甦的人性,引領著人性的復甦,這正是《受戒》的偉大之處。
曾受業於沈從文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曾受業於沈從文,他在創作上很受沈從文的影響。短篇小說《受戒》與沈從文的《邊城》有點相似,都是有意識地表達一種生活態度與理想境界。《受戒》剛發表的時候,受到很多贊揚,也引起不小的爭議,因為其寫法確實與50-70年代人們所習慣的小說寫法大相徑庭。它不但沒有集中的故事情節,其敘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馬由韁。表現在小說文本中,就是敘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別多,如果按照傳統小說"情節"集中的原則,很可能會被認為是跑題。例如,小說的題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場面一直到小說即將結尾時才出現,而且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側寫的,作者並不將它當成情節的中心或者樞紐。小說一開始,就不斷地出現插入成分,敘述當地"當和尚"的習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與英子一家的關系等等。不但如此,小說的插入成分中還不斷地出現其它的插入成分,例如講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連帶插入敘述庵中幾個和尚的特點,而在介紹三師傅的聰明時又連帶講到他"飛鐃"的絕技、放焰口時出盡風頭、當地和尚與婦女私奔的風俗、三師傅的山歌小調等等。雖然有這么多的枝節,小說的敘述卻曲盡自然,彷彿水的流動,既是安安靜靜的,同時又是活潑的、流動的。汪曾祺自己也說:"《受戒》寫水雖不多,但充滿了水的感覺","水不但於不自覺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說的背景,並且也影響了我的小說的風格。水有時是洶涌澎湃的,但我們那裡的水平常總是柔軟的,平和的,靜靜地流著。"
2. 中國微型小說名家名作百年經典內容簡介
中國微型小說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的《世說新語》、《唐元話本》以及《聊齋志異》等著作中便可見其身影,但它一直以來被視為短篇小說的一種形式,未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文體發展。然而,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讀者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他們傾向於閱讀內容精煉、篇幅短小的微型小說,這使得微型小說迅速興盛,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許多報刊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紛紛增設微型小說欄目,據估計,目前約有兩千餘家報刊活躍在微型小說的發表領域,每年發表的作品數量達到七八萬篇之多。
《中國微型小說名家名作百年經典》這本書以全新的視角,將過去混雜在短篇小說中的微型作品進行了獨立的甄選,它精心挑選出了一百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微型小說精品。與近年來出版的一些自稱微型小說經典選集相比,本書具有更高的綜合性、經典性和權威性,充分體現了微型小說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
作為《中國微型小說名家名作百年經典》系列的第五卷,編者生曉清、陳永林傾力打造,他們耗時三年,閱讀了數十萬篇微型小說,才最終精選出這一千篇堪稱經典的微型小說,為讀者呈現了一個豐富而獨特的微型小說世界。
3. 名家名譯:歐·亨利短篇小說選目錄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選集,收錄了他眾多經典作品,每一部都蘊含著獨特的魅力與深意。首先,我們有《麥琪的禮物》,講述了兩個貧窮夫妻互贈禮物的溫馨故事,揭示了愛的真諦。接著,令人深思的是《警察和贊美詩》,主角的掙扎與命運的諷刺,引人深思。《帶傢具出租的房間》則描繪了都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溫情。《天窗室》帶我們走進主人公內心深處,感受他的夢想與現實的碰撞。
《刎頸之交》展示了友情與忠誠的考驗,《婚姻手冊》則以幽默的方式探討婚姻的真諦,《饕餮姻緣》揭示了慾望與愛情的復雜交織。《蘋果之謎》中,一個簡單的蘋果引發的謎團,展現出人性的微妙。《公主與美洲獅》則以童話般的敘事,呈現了權力與自由的抉擇。催眠術家傑弗·彼得斯的故事,讓人對心靈的探索充滿好奇。在《慈善事業數學講座》中,歐·亨利以獨特的視角審視社會公正問題。《夤緣奇遇》是關於命運與巧合的奇妙碰撞,而《精確的婚姻學》則對婚姻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剖析。
最後,我們有《黃雀在後》,揭示了生活的反轉和意外,《重新做人》講述了一個改過自新的故事,而《覓寶記》則帶領讀者在尋找真理的旅程中體驗人生的起伏。歐·亨利的這些短篇,如同一個個微型的社會畫卷,展現了人生的百態和人性的光輝。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我們靜心品讀,感受其背後的智慧與情感。
4. 中外名家作品,短篇小說,加賞析1000字左右
---《駱駝祥子》
老舍—一個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一個讓後人永遠敬仰的文學巨匠,一座永恆的豐碑。他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離婚》,《老張的哲學》;戲劇《龍須溝》,《茶館》,《春花秋實》;短篇小說集《火車集》,《櫻海集》等等。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駱駝祥子》了。
《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於是,他省吃儉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後終於得償所願,但是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里糊塗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的寄託—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誘惑他,祥子上了當,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於難產。
從此以後祥子就墮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見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車也不去了,吃喝嫖賭的惡習也染上了,他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丑惡面目,如果不是他們的迫害,祥子也不會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嗎?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
雖然這只是一本小說,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但我們可以在追求的過程中慢慢改變。畢竟明天會怎樣?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今天。
5. 汪曾祺1940年至1947年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1940年,汪曾祺開始小說創作,首篇作品《小學校的鍾聲》問世。緊接著,他發表了《復仇》,這兩部作品展示了他對生活細膩入微的觀察。1943年,汪曾祺大學畢業後,在昆明和上海任教,期間創作頗豐。1947年,他在上海發表了短篇小說《雞鴨名家》,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幽默的語言,展現了他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
除了《小學校的鍾聲》、《復仇》和《雞鴨名家》,汪曾祺還創作了另一部短篇小說《受戒》。這部作品以其質朴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情節,成為汪曾祺早期作品中的佼佼者。《受戒》講述了一個鄉村少年的成長故事,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繪,展現了作者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汪曾祺在1940年至1947年間創作的這四部短篇小說,不僅是他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至今仍被廣泛傳頌。
在這段時間里,汪曾祺的創作不僅僅局限於短篇小說。他還創作了多篇散文,如《人間草木》等,這些作品同樣深受讀者喜愛。《人間草木》通過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汪曾祺的文學創作,也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從1940年至1947年,汪曾祺的文學創作經歷了一個從稚嫩到成熟的轉變過程。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更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這些作品不僅是他個人文學成就的見證,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