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者短篇小說
『壹』 驛路梨花的作者簡介
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漢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
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靠自學成為作家。解放前只讀過初中兩年就因家貧失學,進報社當學徒、校對、記者、副刊編輯,還辦過文學團體「牧野文藝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進入雲南邊疆,1955年由邊疆連隊調到昆明軍區任創作員。
在雲貴高原各少數民族地區工作過多年,擔任過編輯、連隊文化教員、專業作家。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離開文壇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獲獎情況:
《今夜月色好》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
《紅指甲》獲首屆金盾獎,《蠻帥部落的後代》獲全國第二次少兒文藝創作三等獎;
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獲1987年全軍當代軍人風貌獎;
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雲南美術出版社 2009年7月)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07—2009);
短篇小說《陰陽有隔》榮獲第二屆邊疆文學·昊龍年度文學年度短篇小說獎(2011年度)。
『貳』 《燈光》作者王願堅資料,簡單點的。
王願堅(1929年-1991年),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瞎沖瞎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磨空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判唯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叄』 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作者是哪個人
題主所問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作者是蘇聯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
上圖:電影《一個人的遭遇》劇照,人物為索科洛夫(中)
在小說家的安排下,幾乎所有與戰爭相關的苦難,無不例外地降臨在索科洛夫身上。 索科洛夫的行為中貫穿著蘇聯人的精神,卻不是一個「典型化」了的蘇聯人。因為他的存在不是為了表現全體, 而是為了突出個人在某一特殊時期思想、行為的狀態。 他身上充滿了戲劇性的因素,思想和行為表現出強烈的個人化傾向。
唯其如此,體現在索科洛夫身上的美德才是全人類的, 讀者才能穿越時空對他的苦難感同身受,並給予最大限度的同情。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妨說,索科洛夫是「極端典型化」的產物。他身上體現的不是普通蘇聯人的特徵,而是苦難的蘇聯人的集合。
追溯索科洛夫的整個人生,不難發現,這是他「一個人」的旅程。 在小說的前幾頁,他說:「抽煙也罷,死也罷,一個人總很難受。 」令人心酸的是,索科洛夫的一生都在不斷重復著「只剩一人」的悲慘遭遇。 在飢荒的1922年,家人全都餓死,「只剩下我一個人」;戰爭到來的 1942 年,他離別了妻兒,第二次「只剩下我一個人」;在一次沖鋒後,他被俘虜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第四次「只剩下我一個人」發生在逃跑時,孤立無援;與米勒的對峙,在死神面前一晃而過又是「只剩下我一個人」;沖過火力點回到本方陣地時,還是「只剩下我一個人」;第七次感覺「只剩下我一個人」是在得知妻女的死訊之時;最後,兒子阿拿多里在勝利之日的死,給了老索科洛夫最後的打擊,他實實在在地「只剩下我一個人」了。
索科洛夫過於戲劇化的人生概要, 說明肖洛霍夫在創作這篇小說時,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典型化」的創作手法推向極致,客觀上塑造了一個「非典型」的人物,一個「絕不普通的蘇聯人」。作者以索科洛夫一人之身承載一個時代的苦難,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效果,帶給讀者強有力的震撼。 不過,這又損傷了小說的品質,因為真正的藝術總是迴避過於離奇的故事。
「不完美」的《一個人的遭遇》當然,這並非一篇沒有缺點的作品,象肖洛霍夫的早期作品有著自然主義的缺點一 樣,成名作中也有一些自然主義毛病,這篇作品的某些情節也摻雜著一些自然主義因 素。
作品中對戰爭描寫也的確有些感傷色彩。此外,這篇作品描寫人民對戰爭的支援也不夠。然而縱觀會篇,《個人的遭遇》 仍不失為一篇閃爍著現實主義光輝的作品, 一部有認識意義和教育意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