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歐亨利短篇小說人外有人寫作背景

歐亨利短篇小說人外有人寫作背景

發布時間: 2023-09-27 14:53:23

❶ 歐亨利的簡介

歐·亨利(英語: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本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筆名歐·亨利,或譯歐·憨瑞,美國小說家。

歐·憨瑞的人生十分坎坷,雖出身醫師家庭,但幼年家境貧寒,曾想當畫家,後曾任葯劑生、牧人、廚師、照顧服務員、樂師、歌手、演員、記賬士、地政局書記、記者、編輯、銀行出納員等,因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

而後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由於經濟困難,以「歐·憨瑞」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情節大多出人意料,故引起廣大歡迎。假釋後,成為專業的作家。

歐·亨利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於世,

以其眾多巧妙、幽默的作品而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譽,成為美國文學獨樹一幟的極短篇大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和「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歐·亨利與居伊·德·莫泊桑和安東·契訶夫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1)歐亨利短篇小說人外有人寫作背景擴展閱讀:

歐·亨利的小說最顯著、最為人熟知和稱道的特點是結尾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他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將某一方面著力描寫。這些描寫與主題是密切相關的,但並沒有觸及最重要的事實,最重要的事實只用一兩筆帶過,讀者難以看出他埋下的伏筆。

到故事結尾處,筆鋒一轉,寫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這時,讀者再回想一下整個小說,會為歐·亨利的構思的精妙而拍案叫絕。他的這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是獨具匠心的,但並非挖空心思才想得出來的。

歐·亨利的寫作不以任何作家為楷模,但他受到了莫泊桑和馬克·吐溫的影響。他常讀莫泊桑的作品,「歐·亨利式結尾」就是受到莫泊桑的《項鏈》等極短篇的啟發而形成的。

他的幽默和誇張深受當時大量流行的幽默刊物的影響,其中幽默小說和諷刺小說的集大成者就是馬克·吐溫。他創作時並不考慮什麼創作的規矩,怎樣想來就怎樣寫。然而,他的寫作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供讀者消遣」。

也許是出於這個原因,還沒有哪位評論家說過歐·亨利曾「深受」某某作家的影響,他的小說才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❷ ★★求研究關於"歐亨利"短篇小說寫作風格的文章★★

1862年9月11日,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他的小說的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歐·亨利不愧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其高超的寫作技巧,使得他的小說有了「歐·亨利式」這一稱號。
以下是歐.亨利的名作《麥琪的禮物》賞析 :
《麥琪的禮物》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設置懸念,德拉只有一元八毛,可是明天就是聖誕節了,她不夠錢給丈夫買禮物,作者接著圍繞德拉一頭美麗的秀發和傑姆的金錶展開描寫,德拉為了給吉姆買他夢寐以求的金錶表鏈,忍痛割愛,賣掉了一頭的秀發。等到吉姆回來,她發現丈夫看見她的短發,神情不對,在這里又設下了一個懸念,待德拉打開傑姆送給她的禮物,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吉姆送給妻子一套發梳,德拉已經用不著了,接著,德拉送禮物給吉姆,再次出人意料,德拉的禮物也派不上用場了,因為吉姆的金錶也賣掉了。故事到此結束,卻給人回味無窮。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情節」和「歐·亨利結局」,歐·亨利的寫作風格我們可以從這里大概了解到一些。
文章極具「歐·亨利式的語言」,幽默、風趣、詼諧、俏皮、善用誇張和比喻。如那句「現在,他的收入縮減到二十美元,『迪林厄姆』 的字母也顯得模糊不清,似乎它們正嚴肅地思忖著是否縮寫成謙遜而又講求實際的字母D。」給窮人生活的無奈增添了喜劇的色彩。
文章還極為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他描寫德拉瘦小而靈巧,身材苗條,特別是形容她的頭發,用了誇張和比喻的手法,「如果示巴女王也住在天井對面的公寓里,總有一天德拉會把頭發披散下來,露出窗外晾乾,使那女王的珍珠寶貝黔然失色。」 「德拉的秀發潑撒在她的周圍,微波起伏,閃耀光芒,有如那褐色的瀑布。」他描寫吉姆,「吉姆站在屋裡的門口邊,紋絲不動地好像獵犬嗅到了鵪鶉的氣味似的。他的兩眼固定在德拉身上」。「『你說你的頭發沒有了嗎?』他差不多是白痴似地問道。」把一個疼愛妻子,甘願把祖傳家寶賣掉為妻子買禮物的丈夫的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來。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不免感到遺憾那對貧窮的夫妻,為了愛人,他們賣掉了自己最為珍貴的東西,可是他們送給對方的禮物卻都沒有用處了。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從中體會到那對夫妻的純潔和善良,體會到他們永恆的愛情,同時也領會到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作者對他們事實給予了深深的同情和祝福的。
最後一段,揭示文章的深刻主題,麥琪本是指聖嬰基督出生時來自東方送禮的三賢人,作者把他們稱作是麥琪,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和熱愛,同時給他們的禮物披上了神聖的色彩,是具有人性的,閃爍著愛的光芒的禮物。

❸ 請介紹一下歐亨利作品思想和時代背景

分類: 文化/藝術 >> 書畫美術
問題描述:

歐亨利寫過很多具有出人意料結局的短篇小說,頗多具有諷刺意味的小說,請問他的時代背景詩怎樣的和他的主張如何?

解析:

歐·亨利

(O. Henry, 1862-1910)

作者簡介: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畝耐陵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畝清、《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的創作緊隨莫泊桑和契柯夫之後,而又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年9月11日出生於北卡來納州中部小城格林斯勃羅。他的父親是地方醫生。他幼年喪母,家境貧寒,從小由祖母撫養。15歲到一個遠房叔叔的葯店裡當學徒。20歲上來到得克薩斯州,先當牧牛人,後到州首府奧斯丁。從1884年起先後當過葯劑師、繪圖員、第一國民銀行的出納員。這一時期他的生活極不安定,但卻為日後寫作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素材。

1887年7月,他與亞瑟爾·阿斯特斯結婚,1894年10月,銀行發現他的帳目短缺了現金,法院審訊後宣布不予追究,於是他辭職離開了奧斯丁,來到休斯敦的幽默刊物《滾石》當美術編輯,第二年又成為《休斯敦郵報》的專欄作者。這段平靜生活並不長久。1896年聯邦銀行檢察機關又對他開始刑事追究,再次傳訊他。他拋下妻小,流亡到宏都拉斯等地躲避。不久,他得知妻子病危,趕回家探望而被捕。1897年7月,他的妻子因肺病去世。1898年2月,他以貪污銀行公款罪被判5年徒刑,關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城監獄里。

在獄中,他忍受了極大的精神折磨,他的名字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犯人編號。幸虧不久監獄醫務室需要一個葯劑員,他得以重操舊業,還有閑暇時間。1899年歲末,他想到要給女兒一份聖誕禮物。他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寫成了一篇小說《口哨狄克的聖誕禮物》。他以一本法國葯典書作者的名字為筆名,投給了《麥克呂爾》雜志,在聖誕節前夕刊登了出來。由此他一發而不可收拾,作品接二連三地發表,歐·亨利的名字隨之聲譽鵲起。1901年7月,他由於「表現良好」,被提前釋放。3年半前他是貪污犯波特,出來時則成了小說家歐·亨利。

歐·亨利定居紐約。他以創作為業。1903年12月,他負責《星期日世界》周刊。從1904年起,他一年要出版一兩本短篇小說集,較著名的有《四百萬》(1906)、《剪亮的燈盞》(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聲》(1908)、《善良的騙子》(1908)、《命運之路》(1909)、《選擇》(1909)、《毫不通融》(1910)、《亂七八糟》迅戚、《滾石集》、《流浪兒》和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1904)等。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歐·亨利除了跟雜志社老闆和出版商打交道外,很少交朋友。1907年,他與薩拉·克里曼結婚。他酗酒的習慣未能改掉,加上早年生活顛沛流離,身體狀況日見衰竭。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紐約逝世,年僅48歲。

走近歐·亨利

——寫在美國作家《歐·亨利全集》出版之際

郭俊峰

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 *** 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郭俊峰)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 *** 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

❹ 美國現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藝術風格是什麼樣的

歐·亨利(1862-1910)是美國現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他有著「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的美譽.他的小說從各個角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黑暗,描寫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頌揚了他們真摯的愛情和友誼、自我犧牲的高尚行為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他的小說結尾採取喜劇的形式,表達深刻的社會內涵、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升華,並進一步指出這種現實是不可逃避的.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事來塑造角色,而且創造了懸念突變的「歐·亨利式結尾」,其作品構思奇巧,文字簡練形象,語調風趣幽默,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就其作品中生動的人物、出人意料的結尾、簡潔凝練的語言和幽默調侃的筆調進行探討.

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的一個醫生家庭.他的一生極富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記者、銀行職員,還辦過一份名為《滾石》的幽默周刊.在紐約他以每周一篇的速度為基蘆雜志寫小說,並且獲得了讀者的普遍關注與喜愛.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百姓的生活故事,他深知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所以他的文章才喜歡用朴實、詼諧的語言描繪人世間的故事,又用迂迴路轉的結尾來引起讀者對社會對人性的思考,從而形成了著名的「歐·亨利式結尾」,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被譽為「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他的代表作有小說集《西部之心》《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愛的犧牲》(A Service of Love)、《 與贊美詩》(The Cop and the Anthem)、《帶傢具出租的房間》(The Furnished Room)、《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最後一片藤葉》(The Last Leaf)等都是他的短篇小說的經典篇目,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到1910年病逝,歐·亨利以旺盛的精力共創作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說.

在美國文學史上,歐·亨利屬於南北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他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性場景,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做好鋪墊,勾勒矛盾,善於運用比喻、誇張、對比、擬人、反語、諧音、雙關聯想引申等手法增添作品的生動性,並且用幽默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點,而且往往在故事結尾處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突然出現一個令人始料未及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使故事充滿戲劇性.歐·亨利把小說的靈魂全都凝聚在結尾部分,讓讀者在前面似乎是平淡無奇而又是詼諧風趣的娓娓動聽的描述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作者精心設置的迷宮,直到最後,忽如電光一閃,才照亮了先前隱藏著的一切,彷彿在和讀者捉差啟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給讀者最後一個驚喜.作為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短篇小說家,他以幽默諷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語調,敘述一個引人入勝而結局大出讀者所料的故事,目的在於揭發貧富懸殊的現實世界的不合理性,表現小人物心酸悲慘的生活.他說過,他是紐約「四百萬小市民」中的一員,而不是「四百個富翁」之一.歐·亨利的每個小說故事都來源於美國人的現實生活,描寫的都是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而且故事矛盾沖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貧與富這兩個社會因素.這是因為歐亨利所生活的時代正是美國內戰後的「鍍金時代」,拜金主義盛行, *** 、坑蒙拐騙造成的人間悲喜劇的素材比比皆是.

在《 與贊美詩》中,作者懷著無比深切的同情心敘述了流浪漢蘇比的故事:在一個嚴寒的冬天,處在飢寒交迫之中的蘇比也搏慶帶曾考慮冬天蟄居的問題,但他並沒有什麼奢望,他不打算到地中海游弋,或者到溫暖的南方旅行.他衷心的渴望是什麼呢?作者用幽默而心酸的語氣說,這就是「布勃萊克維爾島」.原來蘇比要到收容流浪漢的監獄去住三個月,把監獄當成他的冬令寓所.根據過去的經驗,他在這里可以三個月不愁吃不愁喝,還能擺脫 的騷擾,真是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事了.蘇比想了很多辦法,希望 把他抓進監獄去過冬.他故意到餐館吃飯不給錢,砸破商店櫥窗,拿走別人的雨傘甚至調戲婦女,但卻都被 放過去了.而在小說的結尾,作者安排了一個極其令人意外的情節,蘇比徘徊在教堂旁邊,忽然聽到從教堂里傳來贊美詩的聲音.贊美詩誘發他產生了神聖的感情,決心重新做人.正當他打算依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計時,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 卻把他抓住了,並將他帶上法庭,罪名是「不法分子妨礙治安」.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人深省.而歐·亨利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這篇作品始終把批判的矛頭對准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結局令人折服,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的扼殺.

「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並不一定只出現在小說結尾處,也會在文章情節中.例如,在《 與贊美詩》中有這樣兩個情節:有一次,蘇比想通過「調戲」一女子來達到進監獄的目的.但這貌似「文雅嫻靜」的女子卻反過來 起了蘇比.又有一次蘇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顧客的傘,可這傘原本「來路不正」.「簡朴而頗討人喜歡」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顧客都給人以品格端莊的感覺,卻做了暗娼和小偷.相信讀者在讀到這個情節時都感到不可理解,但細細想來這樣的「偽君子」在現實社會中是處處存在.所謂高尚的上流社會成員都是衣冠楚楚、文雅高貴?可事實上,他們只是把卑鄙的行徑掩藏在美麗的面紗下而已.也正因為內心的骯臟,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裝點.因而表裡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歐·亨利式結尾」在幽默中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每況愈下的世風.

在《最後的常青藤葉》中作者敘述了一位患肺炎的窮畫家恢復健康的故事.她把室外最後的一片藤葉當做垂危生命的象徵.這一片藤葉早已凋落,老畫家貝爾曼夜間在院牆上畫了一片假葉子,與真的藤葉一模一樣.結果貝爾曼因為在夜裡畫藤葉時受了風寒,患病死去,而年輕的窮畫家卻在藤葉的安慰下獲得了新生.小說開始時用明顯的抑鬱口吻介紹不得志的老畫家貝爾曼,說他畫了四十年的畫,「還是和藝術女神隔著相當的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不過小說最後讓讀者看到了貝爾曼的傑作,他以生命作為代價,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藤葉.這片藤葉表現了貝爾曼舍己為人的高尚心靈,使讀者領悟到作者在對老畫家才能、脾氣性格所做的諷刺性描寫中,暗藏著他對這個人物的敬佩. 「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在他的另一篇著名的代表作《麥琪的禮物》中也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在《麥琪的禮物》中,作者塑造了吉姆和德拉這一對貧困但很善良的年輕夫婦的典型形象.他們為了愛情,願意為對方做出任何犧牲.故事情節並不復雜,但情節結構很精巧.有一對年輕夫婦,他們雖然生活拮據,入不敷出,但卻相濡以沫,恩愛非常.

他們有兩樣引以為豪的寶物:一樣是妻子德拉的美麗的頭發,一樣是丈夫傑姆祖傳三代的金錶.但是由於貧窮,頭發既缺少與之相稱的發飾,金錶也沒有與之相配的表鏈.聖誕節到了,按照西方的風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贈節日禮品.德拉早就想給心愛的丈夫買一掛稱心如意的表鏈兒,但是,盡管她平日寸積分累,卻仍然湊不起足夠的錢.她面對這點錢發愁,哀傷.正在一籌莫展之時,她在鏡子里看見了自己美麗如瀑布的長發,她不得不在自己的頭發上面打主意,狠了狠心,含著眼淚賣了垂膝的美發,終於買下一條白金錶鏈.她懷著喜悅而又不安的心情等待著丈夫下班回來等吉姆也有和德拉一樣的想法,要買一件聖誕禮物送給德拉.他賣掉了心愛的表,買了發梳來裝飾德拉的頭發.他們見面後互贈禮物,雙方都得到了嚮往已久的東西,但卻都已經派不上用場.故事在這里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思考餘地.愛情就在他們分別拿出禮物之時發出了萬丈光芒,使讀者的眼眶濕潤.文章的最後說:「他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最最寶貴的東西.不過,讓我對現今的聰明人說一句話,在一切饋贈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饋贈又接收禮品的人當中,像他們兩個一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簡簡單單幾句話卻又道出了「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的真諦,引導讀者向縱深思考:何為愛情?何為良心?何為生存?從而得出讀者自身的生活真諦.

熱點內容
小說雀仙橋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24 01:57:16 瀏覽:729
經典有聲書網路小說 發布:2025-05-24 01:46:20 瀏覽:459
虐心虐身結局好的bl小說 發布:2025-05-24 01:46:16 瀏覽:125
八老爺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24 01:46:14 瀏覽:448
一個都市小說比較肉 發布:2025-05-24 01:45:12 瀏覽:14
什麼小說無廣告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24 01:44:31 瀏覽:234
重生九次的小說 發布:2025-05-24 01:39:34 瀏覽:181
看免費完本小說下載 發布:2025-05-24 01:34:30 瀏覽:114
有關女少將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24 01:34:22 瀏覽:942
向晚寒川短篇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24 01:18:07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