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歐陽黔森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⑴ 《百合花》的藝術特色
《百合花》的語言不論敘述、描寫還是對話,都給人一種自然、清新、柔和、優美的感覺,把一個流血犧牲的戰斗故事,寫得充滿詩意。特別是其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動傳神。
例如,「我」與小通訊員對話:「你多大了?」「十九。」「參加革命幾年了?」「一年。」「你怎麼參加革命的?」「大軍北撤時我自己跟來的」。這段話介紹了通訊員的出身、年齡、身世,又揭示了他捨己救人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幫」和「跟」字,前者點出了通訊員的階級地位和生活境況,後者則表現了他的思想覺悟和自覺的革命要求。
在談到借被子被拒時,小通訊員說:「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這兩句話表達了通訊員因沒借到被子而不滿,也為下文他得知真相後自責埋下伏筆,兩處省略號則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辭的窘態。
《百合花》創作背景: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並非來自真人真事,但小說里描寫的戰斗及戰斗的時間地點是真實的。1946年中秋節,總攻海岸之戰打響,茹志鵑在總攻團的前線包紮所做戰勤工作。她在包紮所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去借被子。
戰斗開始後,她負責記錄那些犧牲的戰士的姓名單位,在這過程中不禁設想他們的家庭親友、他們生前的願望,以及他們心中的秘密。當時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沒有忘記。
1957年前後,茹志鵑的丈夫王嘯平被錯劃為「右派」。丈夫處於岌岌可危之時,茹志鵑卻無法救他,而且由於她與丈夫在具體的工作問題上常常站在同一戰線上,她也不得不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檢討自己的思想。
在承受著政治氛圍和緊張的人際關系所帶來的無形壓力的同時,她不無感慨地回憶起戰爭年代的同志關系,回憶起1946年那個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戰爭中遇到的各種人和事:
萊蕪戰役中,她跟隨一個通訊員去前沿,在路上敵人的炮彈不時呼嘯而來,通訊員為了減少傷亡有意拉開距離,但她卻緊張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邊靠近,通訊員一見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
某次戰斗時,她和汪歲寒到一個班裡旁聽開班會,聽說了一位排長的事跡,那位年輕的排長是戰斗英雄,卻很害羞,說說話就臉紅,說的也平常的家常話,這種反差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回首往事,茹志鵑感到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
於是,茹志鵑決定要寫一個普通的戰士、一個年輕的通訊員的故事,首先設定的便是他的性格:質朴羞澀。而至於小說的主題她並未想過。她大約用了一個星期就完成了小說,但作品寄出去後不久便被退稿,理由是「感情陰郁不能發表」。幾經周折,小說《百合花》終於發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雜志上。
⑵ 誰能簡評一下歐、莫、契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特點
莫泊桑中短篇小說的特色
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短篇小說創作中追求的首要目標。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無藝術,也是他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的重要標志。較之於19世紀前期巴爾扎克、斯湯達與梅里美,莫泊桑的短篇已經擺脫了任何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更拋棄了傳奇小說的一切手法。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1、在選材上,莫泊桑對特殊的、奇特的事件不感興趣,他的短篇都以日常生活故事或圖景為內容,摹寫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態。平淡准確一如現實生活,沒有人工的編排與臆造的戲劇性,不以驚心動魄的開端或令人拍案叫絕的收尾取勝,而是以一種真實、自然的敘述藝術與描寫藝術吸引人。由於作者觀察精細、善於開掘,卻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實和社會的本質。篇幅雖短,蘊含極深,平淡小事,意義不凡。給人以以小見大的藝術享受。
2、情節並不復雜,但構思布局非常精妙,別具一格。
A.莫泊桑在有的作品中,甚至不用情節作為短篇的支架與線路,他總以十分纖細、十分隱蔽、幾乎看不見的線索將一些可信的小事巧妙地串聯起來,聰明而不著痕跡地利用最恰當的結構上的組合,把主要者突出出來並導向結局。如《一家人》,一個公務員家庭從頭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發生的日常生活,不是一個故事,而是某種現實。情節淡化與生活圖景自然化,是現代小說的一個特點。
B.有的採取矛盾「層遞法」,通篇小說起伏跌宕,或一開始就造成極大的懸念,然後出人意料的急劇轉折。多姿多彩、生動有趣。
3、在表現形式上,莫泊桑是爐火純青的技藝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種既定的規則,而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方式與手法。在描述對象上,有時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事件的某個片段,有時是某個圖景,有時是一段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既有故事性強的,也有情節淡化的甚至根本沒有情節的。既有人物眾多的,也有人物單一的,甚至根本沒有人物的。在描述的時序上,有順敘、有倒敘、有插敘,有目前與過去兩重時間的交叉。在描述的角度上,有客觀描述的,也有主觀描述的,有時描述者有明確的身份,有時又身份不明。描述方式的多樣化與富於變化,提高了敘述藝術的水平,大大豐富了短篇小說的描述方式。
4、採用自然樸素的白描手法,寫景狀物能抓住神髓,細致,准確傳神。
5、人物形象的自然化與英雄人物的平凡化。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境況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的心理與性格真實。不迴避英雄人物身上的可笑之處與缺點錯誤。人物性格都是通過情節開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很少斧鑿痕跡。
6、語言規范、優美、清晰、簡潔、准確、生動。 [編輯本段]作品莫泊桑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在1880年至1890年之間寫成,共出版27部中部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主要代表作是《一生》(Une vie)和《俊友》( 又譯作《漂亮朋友》)《一生》(1883)描繪了貴族少女幻想破滅的凄慘的一生,通過約娜的悲劇反映出了在資本主義經濟比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沖擊下,土地貴族生活方式中必然崩潰與瓦解。《漂亮朋友》(1885)通過對冒險家杜洛阿利用女人為進身之階,發跡過程的描寫,反映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政治生活的黑暗與腐敗,資產階級的淫盪,特別是報界的污穢。
更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
《幸福》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羊脂球》(1880)
《一家人》(1881)
《我的叔叔於勒》(1883)
《米隆老爹》(1883)
《兩個朋友》(1883)
《孤兒》
《項鏈》(1884)
《西蒙的爸爸》
《珠寶》
《小步舞》
《珍珠小姐》
《一生》(1883)
《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
《溫泉》(1886)
《皮埃爾和若望》(1887)
《像死一般堅強》(1889)
《我們的心》(1890)
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另外,他敏銳的觀察也是令人稱道的,自從他拜師福樓拜之後,每逢星期日就帶著新習作,從巴黎長途奔波到魯昂近郊的福樓拜的住處去,聆聽福樓拜對他前一周交上的習作的點評。福樓拜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要求他敏銳透徹的觀察事物。莫泊桑遵從師教,逐漸善於「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後來,當他在談到作家應該細致、敏銳的觀察事物時,說:「必須詳細的觀察你想要表達的一切東西,時間要長,而且要全神貫注,才能從其中發現迄今還沒有人看到與說過的那些方面。為了描寫燒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樹,我們就需要站在這堆火或這棵樹的面前,一直到我們覺得它們不再跟別的火焰和別的樹木一樣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