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短篇小說簡介
① 詹姆斯·喬伊斯作品特點
《伊芙琳》與詹姆斯·喬伊斯的創作特色
【摘要】:《伊芙琳》是喬伊斯的代表作,其創作內容和創作方法上的傳統與創新成分貫穿於喬伊斯的整個寫作生涯,體現了他將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結合的創作風格。
【關鍵詞】: 伊芙琳 詹姆斯·喬伊斯 現實主義 都柏林 象徵主義 創作風格 尤利西斯 弗蘭克 傳統與創新 相結合
【分類號】:I561.074
【正文快照】:
詹姆斯·喬伊斯是英國現代主義的傑出代表,意識流小說大師。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Ulysses,1922)以其獨特的手法和嶄新的風格為他贏得了蜚聲歐美文壇的盛譽,他在小說創作上的另闢蹊徑,特別是《尤利西斯》離經叛道的藝術形式是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其作品進行評價和研究的中心和
② 《傾訴》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傾訴》[愛爾蘭]伊芙琳·康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ozCKBNBmrh4JCk87QgQqvQ
書名:傾訴
作者名:[愛爾蘭]伊芙琳·康倫
豆瓣評分:6.6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5
頁數:213
內容介紹:
《傾訴》是伊芙琳•康倫最新的短篇小說合集,收錄了從以往作品中精選的10篇和從未發表過的9篇新作。這些短篇小說均以大都市為背景,描寫了形形色色的「生活失控」的都市人,脫軌和游離是他們的常態,質疑和試探是他們的策略。康倫的語言犀利、直接、幽默,善於描寫平淡生活中的意外轉折,這部合集很好地體現了她的風格。
作者介紹:
伊芙琳•康倫(Evelyn Conlon)
愛爾蘭小說家,都柏林大學等多所高校的駐校作家,愛爾蘭藝術家協會(Aosdána)成員。已出版《不是同一片天空》《夢的皮膚》《白日星辰》《杯中信》等多部長篇小說和數部短篇小說集,並主編《愛爾蘭女性作家短篇集》。2014年提名「愛爾蘭桂冠小說家」。
③ 讀喬伊斯短篇小說《伊芙琳》
第四篇 伊芙琳
從這一篇開始,喬氏開始轉向青年期。並且敘述的視角從一個旁觀者小孩轉到主人公自己——青年。具體刻劃人物來表現主旨。和前三篇風格完全不同。
第一段,她,伊芙琳出場。場景描寫。最後一句【她累了】總領全文。何去何從。
第二段,回憶,介紹背景叢絕,家境的變化,鄰居的變遷。人物描寫幾句交代,但很有特色。以景、事代情,自然轉入伊芙琳的內心世界。如你是伊芙琳觸景生情似的。
第三段,回顧現實。現實雖然窮窘、無奈,但還是讓她留戀。屋內物品有選擇地呈現【向聖女瑪格麗特.許願的彩畫旁是一神父的照片。父親隨意地說:「眼下他待在墨爾本」】門羅也很擅長場景設置。這對伊芙琳有兩個心理暗示:留、走。父親的話是強調,走。
第五段,從第二段到第十段指鄭備都是伊芙琳的心理描寫。這些心理描寫就像按開關按紐樣,按下一個開關就亮起一個場景,然後在這個場景里又按下下一個開關,又亮起了一個場景。在這些場景里。喬氏並不是粗線條,而是工筆細描。所以每個人物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門羅里每個不起眼的人物里也有很顯個性,不同他者的特點。只一個動作就可判斷他與她的區別。
第十三、十四段的回憶,是一個鮮明的對比、現實的唯毀溫情和現實的殘忍對比。特別是十四段里的心理沖突變得尖銳起來。【她對媽媽的許諾 媽媽被生活逼瘋而死。】街頭藝人的手風琴樂聲是個背景。有留戀有幸福。這些很細節的描寫從第一段的【沾滿灰塵的窗簾布味兒】到十八段【黑黝黝的龐然大物】貫穿全文。可能這些細節,才使故事真實感人。
一到十七段都是蓄勢。所以在第二部分,十八段的碼頭上,伊芙琳才會痛苦而迷惘,祈求上帝指點。19段的啟航鈴響,觸發伊芙琳的頓悟。【不!不!不!決不!】她才明白無論走向何方,她都是一隻走投無路的動物。在困境里。對現實的無奈和未知的茫然。(來自天涯社區客戶端)
④ 29 喬伊斯《伊芙琳》導讀
一、作者簡介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
歐美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他生於愛爾蘭都柏林一個日漸沒落的中產階級家庭,16歲時進入皇家大學都柏林學院學習哲學和語言。1920年移居巴黎,接觸了大量的古典和現代作品,接受了歐洲文學的自由思想。他一生專注於小說創作,直到1941年病逝到蘇黎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品,借用古希臘史詩《奧德賽》的框架,運用意識流手法,記錄了三個主人公一天里的意識流動以及瑣碎的生活片段。喬伊斯對20世紀的西方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尊奉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是他的開山力作,共有15篇故事,分為童年、少年、成年和社會生活四個部分,取材於20世紀初都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處於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雙搏肢重壓迫余弊和鉗制下的愛爾蘭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狀況。正如喬伊斯所言,「我的目標是要為祖國寫一部精神史。我選擇都柏林作為背景,因為在我看來,這城市乃是麻痹的中心」。
二、《伊芙琳》的主題
《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滿於自身的生活狀態,卻在強大的生活慣性和思維慣性的作用下,沒有勇氣沖破束縛的少女形象,充分揭示了都柏林作為愛爾蘭「癱瘓的中心」的社會現實。
首先,以伊芙琳為代表的都柏林人生活沉悶、精神麻痹。
都柏林人的這種狀態,是通過主人公伊芙琳對生活的感受表現出來的。她坐在窗邊,看著家中的一切,「不知道到底哪來的這么多灰塵」,「鼻孔里還留著印花棉布的塵土味,她累極了」。這種塵埃彌漫和累極了的感覺,正是日復一日缺乏活力生活的真實寫照。
其次,揭示了都柏林人貧乏生活和貧困精神狀態的成因:
1.英國殖民主義的侵略與剝削,導致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伊芙琳和她的弟弟都用辛苦的工作換取微薄的收入。2.天主教會勢力對人們精神的桎梏。伊芙琳的家中擺設著聖女和神甫的肖像,伊芙琳在碼頭猶豫不決時反復向上帝祈禱,就是這種精神狀態的典型體現。3.家庭觀念和傳統思維的束縛。母親臨終的囑托,父親罕有的慈愛,弟弟每日的辛苦,同事鄰居的議論,都影響她離家的決心。
再次,都柏林女性比男性更悲慘的命運。
伊芙琳的母親勞碌一生,最後發瘋而死。伊芙琳步母親的後塵,又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她既要面對生活的重負,又要面對父親的粗暴。她雖然意識到「我有得到幸福的權利」,卻最終沒有勇氣追求新的生活。社會毀了男人,男人又毀了女人,女人又毀了孩子。
三、《伊芙琳》體現的意識流小說的寫作特點
《伊芙琳》通過簡單的人物結構和對日常瑣事的敘述,展現人物內心深層的意識活動,揭示對人生和現實的深刻認識,體現了意識流小說的寫作特點。
首先,跳躍、無序的自由聯想。
眼前黃昏窗外的行人,行人腳步踏著她兒時玩耍的空地,玩伴沃特一家回英格蘭去了,現在她也要離鄉背井了,眼前家中的一切,離家的行動會引起的種種反應和未來生活的種種可能……存在於不同時空的生活片段,是伊芙琳的感觀對客觀的再現,勾勒出她完整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體驗。
其次,簡接、隱蔽的內心獨白和強烈對比。
文中對伊芙琳內心的所思所感,幾乎都是以第三人稱的口吻表達的。「她坐在窗口,凝視著夜幕漸漸籠罩在林蔭道上。」「這樣做明智嗎?」「逃走!她一定得逃走!」「她也有得到幸福的權利。」這種表達突顯了伊芙琳靜靜佇立的外表和波瀾起伏的內心之間強烈的對比。
再次,豐富、深刻的寓意象徵。
伊芙琳和她的父親、母親、弟弟,共同構成都柏林男人、女人和青年麻痹人生的真實寫照。主人公伊芙琳的名字Eveline與evening(傍晚)諧音,傍晚、灰塵、黃色、黑色等,都表現了青春遲暮的辛酸與絕望。聖女和神甫的畫像寓意著宗教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弗蘭克帶伊芙琳去劇院看的《波西米亞女郎》,象徵伊芙琳生活中所沒有的自由和浪漫。黑色的大船象徵伊芙琳對未來的恐懼。
四、知識鏈接
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初開始萌芽,20年代開始產生重要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理論,是意識流小說的哲學基礎。意識流小說描繪人物內心「流動的意識」,迥異於傳統的心理描寫,通過表現人豎銀族物對事物的主觀認識和感知來反映現實生活。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法國的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愛爾蘭的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國的伍尓芙的《戴洛維夫人》和美國的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