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稱短篇小說莫言
㈠ 莫言是憑借哪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蛙》嗎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是只因為一部作品。所以不只是因為《蛙》。
不過,2011年莫言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諾貝爾委員會給其的頒獎詞為: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1)第一人稱短篇小說莫言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童年經歷
1955年2月17日,莫言(管謨業)出生在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平安庄。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當時全國餓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開大學演講時回憶道:「我們村裡一天之內餓死了18人。」
莫言小學時便經常偷看「閑書」,包括《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曉記》《三家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學五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新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里的生字。後來,莫言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著又背著這套書走出家鄉。
㈡ 莫言新書《晚熟的人》:成名之後的虛幻與真實
5年前在北師大一次座談會上見過莫言,那次是蘇童成為北師大駐校作家的入校儀式,主角是有才華有顏值的蘇童,但莫言名氣更大,找他簽名的拍照的更多,風頭一度蓋過了主角,莫言自己也調侃說:差點忘了主角是誰。
在座談會上,他說「 羨慕蘇童的文學成就,也羨慕他贏得了那麼多芳心,這是我們感到沒有辦法的 。」感覺是個挺幽默風趣的老頭。
5年後,莫言出了新書《晚熟的人》,腰封上寫著「 諾獎後首部作品 十年蘊積,人事全新 。一言擲地,壁立千仞。」發售新書的第一時間就買了,卻沒第一時間看,這幾天終於看完了。
這本書里共收錄莫言12篇中短篇小說, 創作時間從2011年2月橫跨到今年6月 ,也就是說獲得諾獎後的莫言一直在書寫,可以說是 筆耕不綴 了。整體來說,這本書有點像披著小說皮的「紀實」文學,陌生又熟悉。
陌生的是,沒有《豐乳肥臀》的歷史感,也沒有《蛙》裡面的沉重感,有點類似於班宇的《冬泳》,是對各色人物粗糲生活的描寫,不過莫言講的是 或真或假的身邊人 ,總讓人疑心這些人會是他身邊的誰,且 大多以第一人稱代入,更接地氣。
熟悉的是,在莫言小說里 熟悉的高密東北鄉一直在 。前幾天做到一個題,問莫言筆下的《紅高粱》對應的地域是不是東北,幸好讀過幾本莫言的書,知道他筆下的高密東北鄉是指山東高密的東北部,而不是東北。
有意思的點在哪兒?
在這部小說中,有幾篇講述莫言獲獎後的比較有意思,有點紀實文學的味道,虛幻又真實。
《表弟寧賽葉》 中,表弟說:「你寫出了《黃玉米》,驕傲了吧,目中無人了吧,尾巴翹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們要超過你,我們要讓你黯然失色。」
《等待摩西 》中柳向陽說:「三哥您這張臉,太有個性了。」作者說不妨挑明直接「說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陽竟稱:「您不醜,您是咱高密東北鄉的美男子,我們單位有幾個小夥子想整成您這模樣呢。」
《晚熟的人》 中,有人假冒莫言的書法騙錢,蔣二口無遮攔地稱:「我哥的字無論多麼丑,那上面也有我哥的氣息,那就像臭豆腐,無論多麼臭,那也有人喜歡。」
這些真真假假光怪陸離的細節,讓人窺探了莫言成名後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對名人生活有了些了解。他 通過小說或自嘲或反諷地表現出來,讓人哭笑不得 ,這是屬於莫言的幽默和風格,他用這種方式來揭露消解成名後的世俗。
為什麼書名叫《晚熟的人》?
這本書收錄了12篇小說,為什麼偏要用其中《晚熟的人》來作為書名?
作者本身,對晚熟也有自己的闡述:「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農村稱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為晚熟,就間接地說他是一個傻子了。有的人在農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實際上是在裝傻,他一裝可能裝幾十年, 他在裝傻當中體會到了一種樂趣,而且他得到了裝傻的利益 。所以農村確實有這么一種人,他在裝傻,大家都說他晚熟。那麼當到了一個合適的時代,出現了能夠讓他表現自己才華的舞台,他才會突然煥發出光彩來。也就是說在一個不太正常的社會環境里,有很多人的個人才華是被壓住了,沒有舞台讓他展示。當後來社會進步了,人們自由度越來越大了,社會能夠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們自己能力的機會,那麼好多當年看起來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干出了一番事業。所以在我的小說里就有這樣一些人,當年都被說是傻子,結果過了幾十年機會來了,他表現得比誰都厲害,這也是一個角度。 大概我想,晚熟是一個正面的褒義的詞,代表了一種求新、求變、不願意過早的固步自封的一種精神。」
這裡面的主人公蔣二,就是一個晚熟的人,早年不太機敏,人家把他當做傻子,後來腦筋越發活泛,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走向人生巔峰,將晚熟的智慧發揮到極致。看得出來,作者對蔣二並沒有批判,而是一種 善意的諷刺,保留了一份理解和寬容。
《晚熟的人》體現了作家晚熟的氣質,也預示作者還會有更好的作品出現。
從莫言的這部短篇小說創作來看,延續了以往的莫氏風格,也有新的突破,從魔幻主義到關注當下,作者的文鳳也更穩健從容。看過了短篇,不知道晚熟的莫言 新長篇什麼時候來呢 ?
㈢ 莫言《生死疲勞》:諾獎評委是因為讀完它,才給我頒獎
莫言的《生死疲勞》可真夠厚,甚至讓人望「厚」生畏,但是這本小說據說莫言只用了一個半月就寫完了,而且不是用電腦打字,而是用「一次性的軟筆」寫的。這讓人不禁感慨:作家心中的要表達的東西,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流」出來的。莫言自己也對這本書評價極高,他曾說:「 諾獎的評委主要是因為讀完了《生死疲勞》,才把這個獎項授給了我 。」聽聽這話,你品,你細品~
看這本書的過程,我真是五味雜陳,拍案叫絕。作為一個談不上擁有文學鑒賞力的普通讀者,我在看小說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看三點,一是故事,二是文筆,三是人性。在我看來,莫言的故事,可以用「 天馬行空,魔幻荒誕 」來形容,至於文筆,更是復雜,可以用「 極致的幽默 」來形容,但是這種幽默又不是單純的搞笑,忘了在哪看過一個大師曾說,幽默相比悲傷,是難的多的,是最高級的情感表達。關於莫言的幽默,有一句話形容最為貼切:「在 極度痛苦時笑出聲來,獲得內心深處的解脫 」。最後談談人性。村上春樹有句名言:「這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瞎腔薯太陽,二是人心 」,我認為人性的復雜主要體現在「人」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當中。善良與邪惡、利他與利己、從眾與孤獨...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矛盾,都可以在人性中找到。或許正是因為「人」是如此復雜的動物,所以才滋生出來那麼多關於人性的探索吧。
《生死疲勞》講的,是一個關於「輪回」的故事。主人公西門鬧是一個地主,在50年間,他經歷了6次轉世,第一世為驢,第二世為牛,第三世為豬,第四世為狗,第五世為猴,最終降生為人。在這50年的輪回中,西門鬧以各種動物的眼睛,目睹了曾經家裡的長工「藍臉」一家三代經歷的「生死疲勞」。
2012年,莫言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磨者給他的授獎獎辭這樣寫道:「莫 言是繼拉伯雷、斯威夫特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後,同時代作家中文筆更妙趣橫生和令人驚駭的一位 。」的確,我在看莫言的時候,腦海里也一直浮現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本書剛巧前段時間也重讀過,所以感觸更深。據說對莫言影響最深的作家就是馬爾克斯。那還是在1984年的冬天,當時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院讀書的莫言,從一個朋友那裡第一次聽說了《百年孤獨》,於是跑到王府井的新華書店,花了1塊6毛錢,買到了這本書。不管是莫言的《紅高粱》、《豐乳肥臀》還是《生死疲勞》,都是延續的類似《百年孤獨》的「家族史詩」的主題。
在《生死疲勞》中,莫言以西門鬧的敘事觀點作為第一人稱的敘事主軸,小說的歷史背景則是1950年到2000年之間。作為中國人,我們都很清楚在這50年裡,我們的社會發生了怎樣的劇變。正如一個讀者所說:「 這50年發生在中國農村的生死離別與社會變遷,比之前5000年間的總和還要多 。」這50年裡,才能夠土地革命(西門鬧就是因為這個被槍斃的)到農業集體化,再到文某革,再到改革開放, 在歷史的洪流面前,小人物彷彿只是一粒塵埃,命運不再是個體的選擇,而是歷史潮流的印痕 。
莫言的章回題目起的也特別有意思。比如「驢折騰」,一方面是西門鬧前世含冤而死,所以轉世為驢之後,就一直折騰,另外一方面,驢折騰的時代剛好也對應土地改革的時代,在那個熱火朝的時代,大家都在「折騰」,牛犟勁呢,代表的是一種執著、堅持,也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層面的固執堅守,比如農民對於土地的執著,就表現在長工藍臉即使在大變革的時代,仍然堅持自己,寧死不離開土地,不入農民工社,最終死在了自己的那一塊地里,其餘幾個章節也是類似。動物是人,人也是動物。人喂養動物,好像人是高大神聖的,但從動物的視角看人,又發現人是如此粗鄙可笑的 。這些動物的眼睛,就好像是一部不停轉的攝像機,跟拍了西門屯整整50年的紀錄片,反應了時代和歷史的變遷 。
在這六道輪回中,我對驢的印象最為深刻。當時,西門鬧被槍斃後見閻王,他一肚子委屈,非要閻王把他放回去,他要好好質問那些人,憑什麼殺他?後來閻王將其投胎成驢放回人間,他目睹了自己的正妻遭人欺辱,二房、三房則成為別人的老婆,更可惡的是,自己的兒女還管別的男人叫爹。可以說,這時的西門鬧,帶著滿腹的憤怒和仇恨,百般的不情願,但是,當新炒的黑豆攪圓衡拌著鍘碎的穀草進入它的口腔的時候,它又馬上屈服了,莫言寫道:「 我不由自主地咀嚼和吞咽,在吞咽中,又使我找到了一種純驢的快樂。 」莫言真是個奇才,他用如此黑色幽默的語言,潤物細無聲地把西門鬧從滿腹仇恨到被消磨成了無奈的過程,刻畫得淋漓盡致。的確,在之後的牛、豬、狗、猴的輪回中,西門鬧當初的仇恨隨著目睹西門家族的悲歡離合,逐漸遠去,最終消散無蹤。
從這個角度說, 西門鬧放下仇恨的過程,其實是在輪回中讀懂了人性慾望的過程 ,而正因為對各種慾望的看透,西門鬧也獲得了從痛苦中解脫的辦法: 放下過去、活在當下 。正如莫言所說:「 死去的人難再活,活著的人還要活下去。哭著是活,笑著也是活。 」
最後的最後,我想引用《生死疲勞》里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較純潔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熱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當膽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觀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極其邪惡的。請原諒我總是急於把後來發生的事提前來講,這是莫言那小子的慣用伎倆,而我不慎受到了他的影響。 」
嗯,這是莫言的黑色幽默。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是一名專注干貨分享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你的點贊、收藏和關注,如有問題,歡迎後台私信。
所有遇見,皆因同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