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閣樓故事
㈠ 帶閣樓的房子內容概括及賞析
《帶閣樓的房子》是俄國劇作家短篇小說家契訶夫1896年的作品,故事通過一位畫家與一個姑娘的愛情故事,抨擊了當時帝俄時代社會的腐朽落後,農村的貧苦。
帶閣樓的房子主要內容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帶閣樓的房子》講述了作為畫家的主人公拜訪沃爾恰尼諾一家的過程中與姐姐麗達關於社會問題進行了爭論,以及與妹妹蜜休斯的純潔愛戀。從畫家與麗達關於社會現狀和公共救贖問題的不同觀點——是物質救助還是精神解放,呈現了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俄國在農奴制壓迫下的社會狀況。平民的生活受到無情的剝削,勞動者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此時,作為激進的改良主義代表的進步女青年麗達將滿腔的熱血投入到社會公共事業之中,從教育,醫療等小事做起,求真務實。而畫家作為貴族階級藝術家的代表。從未體驗過民生,未曾嘗試過生計之苦,心懷遠大理想,更加支持從思想層面上解救當時社會的勞苦人民。
帶閣樓的房子賞析
《帶閣樓的房子》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
帶閣樓的房子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俄國作家,劇作家,世界短篇小說三大巨匠之一,傑出的劇作家,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契訶夫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19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他的作品的兩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契訶夫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㈡ 帶閣樓的房子讀後感
從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然後用幽默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以此來塑造完整的典型形象,反應當時的俄國社會。契科夫,俄國19世紀的藝術大師,與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用精悍簡練的語句,緊湊的結構,生動的情節,幽默的筆調,來表達深刻的寓意。
《帶閣樓的房子》,又稱「藝術家的故事」,不能算是作者的代表作,卻是深刻表達作者思想,對現實社會深刻批判的作品,對於作者,安東·巴弗洛維奇·契科
夫。他接觸過各階層的人物,深刻的了解社會世相和人類心態,深刻同情俄國人民的苦難,正是有這樣的經歷,這樣的心理狀態,才能創造出這樣一篇揭露沙皇對人
的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於事無補改良主義的小說經典之作。
小說在很濃郁的抒情氣氛中展開畫面,藝術家的閑散,別洛庫羅夫的奇怪,開篇交代地主的老宅子,簡單寬敞卻也簡陋,火爐的嗡嗡聲,雷鳴電閃時的可怕,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陰暗,及在高壓政治下,人民生活得恐懼、困苦。小說中有5個主要人物,但就是這5個
人物中,思想的對峙卻十分尖銳,兩種背道而馳的思想駕馭著兩隊人馬進行斗爭,又由於個人性格的差異,造成小說最後結局的蒼涼。藝術家好像是自成一派與好強
的莉達對立,而以莉達為代表的謝爾科甫卡,母親葉卡捷麗娜·巴甫洛芙娜和任尼雅都生活在莉季雅的籠罩之下,母親對女兒的意見的態度總是「說得對,莉達,說
得對。」而米修斯則總是屈服於姐姐的命令,「臉色蒼白的走出去」。雖然她不樂意,卻也一直按照姐姐思維過生活。
有著綠野仙蹤的痕跡,走過老雲杉的幽暗而美麗的林蔭,椴樹的長林,去年的古樹葉散發出悲傷的音樂,帶閣樓的白房子,豁然開朗的,出現庭院,池塘,浴棚,柳
樹,鍾樓,親切又熟悉。最後的豁然開朗,讓抑鬱陰暗的心境也撥雲見日般的舒爽,石砌的大門,獅子的古門,門口的姑娘,給讀者塑造一個神奇的美麗的夢幻的仙
界,在綠野中的仙居一般神秘。
在那片藝術家,貴族,神秘的綠野的聚集地上,藝術細胞與古老的陳舊細胞的交集中,花仍然怒放不敗,樹依舊蒼翠挺立,馬車的過隙,呈上的古堡神秘。
平靜的外表總是掩飾了波濤的洶涌,時間的人與人,事與事,怎能將對立的墨汁潑到自然中去,樹依舊安靜,鳥依舊高鳴,花依舊燦爛,那片綠野依舊不驚。
在寧靜的文字中,整合的句子,創造出波瀾的劇情,是歷史的重演,是現實的再現。
莉達的強勢,從來都是自作主張,說話從來不正視對方的眼睛,是因為眼睛的神聖,能夠透露出她內心的緊張與惶恐?還是因為眼睛的高明,能夠看透世界的真相?
她的理直氣壯,她的頑固老化,她做的公益事業,代表人民的利益,似乎是毫無爭議的,開設醫療診所,學校,都是直接帶給人民的利益的方式。但是卻又被反駁,
藝術家的眼睛看過世界的各種姿態,最深刻的問題,最深入的需要解決的是解放農民,讓自由成為每個人的權利,這才是從根源解決人民的問題。這樣一種新思想的
代表,藝術家要推翻有著大多數人支撐的陳舊觀念,這樣的挑戰,需要勇氣,也需要支點。古老的陳舊的俄國,沒有提供這個支點的條件,真正需要解放的對象,沒
有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是擁有自己的自由。
是因為世界的負責爾虞我詐,社會的渾濁,讓擁有新思想的藝術家喜歡上單純的米修斯,米修斯對藝術家的好奇與崇拜,讓藝術家的思想啟發她的思考,思考生命,
思考永恆,脆弱的米修斯,單純的米修斯,因為姐姐與藝術家的爭論而流淚。米修斯的閣樓的窗戶放出亮光,變成柔和的綠色的光。柔和的如米修斯的溫柔,照在藝
術家的身上,幻化出無數的思想,寧靜在這片綠光中,滿心的滿足溢出心盆,流到腳下,流到雲杉下,流向那抹綠光的源頭,融合在兩個人的心底。
與藝術家有著共同點的米修斯,一樣的悠閑,一樣的無所事事,卻因為貪婪的看書而變得眼神疲乏呆板,臉色蒼白。好像像她這樣的人,在這個社會中,總是那麼微
不足道,那麼病態的處於社會的角落。單純的思維,善解人意的溫柔,在這個時間的階段中,總是顯得那麼不合格調,那麼倉促的立在亂石中,猶如佇立在蒼穹中的
一顆明珠,那麼薄弱的光芒,卻那麼堅定的處在人們的心中,一個角落,被遺忘的角落,被忽略的角落。
人是不朽的,生活得永恆,被藝術家灌輸到米修斯的腦中,因為崇拜,她認同藝術家新興的思想,她認同農民需要自由,但是純粹的米修斯,熱愛親人的米修斯,強
烈的愛著所有人的米修斯,對姐姐的服從,讓她處於新舊思想的灰色地帶中,對於從小受到古老教育的她,在新與舊、現實與理念之間,到最後痛苦的選擇了姐姐,
也選擇了古老,也選擇了腐朽,選擇了表面,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真愛,放棄自己的理想。
代表著古老思想的母親和莉達,處於中間地帶的米修斯和洛克羅夫,米修斯和母親的病態,洛克羅夫的陳舊生活。藝術家的新思維,堅持中卻那麼無奈。故事中,總
要透露一些預言,古老的陳腐的東西在走向衰敗,沒落,卻還見一些中流砥柱在支撐著那面巨大的古牆,龜裂的牆體,裂紋蔓延不見終端;冷靜的新興的東西,在沉
浮中顛簸,一不小心就要被吞沒,卻仍舊堅持不懈的發展,綿延,在古老中那麼突兀,那麼孤獨,在最後的較量中,失去了那抹單純的影子。
這些掙扎與斗爭中,得到了,失去了,溫暖了,冷卻了,只有那片綠野仍然佇立,那片雲杉仍然安靜,那片草地仍然安詳。只是時代的影子,一抹一抹的刻在歷史的書卷中,對的錯的,做了選擇,目光倒流的時候,失落或是嘆息,塗抹在那片依舊寧靜的綠野上。
鑲嵌在綠野的溝壑中,永遠成為綠野的記憶!
㈢ 讀契訶夫的《帶閣樓的房子》
契訶夫是著名的俄國作家,有人說,「假如俄國人都沒了,憑契訶夫的小說和戲劇中創造出的各種人物,就可以復制出整個的俄國人。」這樣的作家要同時代的我國很難找到,只有魯迅的小說可以和他匹敵。
《帶閣樓的房子》是契訶夫晚期的有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幾乎沒有傳統意山隱義上的情節,故事很簡章,一個畫家去鄉村租房子,在鄉間結識了住著帶閣樓房子的兩姐妹,她倆屬於上流社會,非常有教養。姐姐莉季婭,在地方自治局開辦的學校里做一名教師,除了教育工作之外,還積極地參與改良地方自治局的工作,為籌辦圖書館和醫療室而努力。妹妹是個愛讀書的姑娘,大部分時間用於讀書。畫家對姐姐改良社會的理念不認同,認為只有大力發展科學和藝術,把農民的精神從枷鎖中解放出來,才能起作用,於是和姐姐發生了思想上的沖突。姐姐看不起風景畫家的誇誇其談,阻止了妹妹螞腔和畫家的戀愛。
這篇小說創作於1895年,當時的俄國是農奴制社會,農奴的生活受到無情的剝削,生活苦不堪言,激進的改良主義青年代表莉季婭,滿腔熱情投入到公共事業之中,從教育、醫療等小事做起,為改善農奴生活而努力。畫家作為貴族階級藝術家的代表,覺得戴著枷鎖的農奴,多識幾個字,少生幾次病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從精神上解放出來,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救。
這篇小說讓我想起魯迅,魯迅到日本留學,學的是醫學,他從幻燈片中看到日本人屠殺中國人,卻有許多中國人麻木地圍觀,決定棄醫從文。他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中不必以為不幸的。」他認為改變國人的精神的,首先是文學和藝術。魯迅創作的小說《葯》就是為改變中國人之精神尋找靈葯,脫離群眾的改良革命的這種葯,就像庸醫的人血饅頭,無法醫治癆病,只有找到打開群眾精神枷鎖的小花,才是有希望的葯。
契訶夫尋找的葯是一組精神和物質的結合體。姐姐的改良主義實干措施,畫家的科學和藝術的發展方向,兩者結合起來,才是小說表達出的真正思想。
小說塑造的兩姐妹,從外表到言行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印象深刻。
姐妹倆一出場,一個神態嚴峻,看都不看我,一個驚奇地看我,神情忸怩。這樣就引出兩條情節線,和姐姐的思想線,和妹妹的感情線。兩條主線延伸糾纏,使文章豐滿有趣味。如果只有姐姐這條線,看起來就像思想悶唯衫小說,乾巴巴的不能吸引人。如果只有妹妹這條線,會落入庸俗的愛情小說,兩條線交錯進行,才成為藝術性和思想性融合在一起的著名小說。
小說的寫景為主題服務,作者著力描寫走向見到帶閣樓房子的路邊風景。
「太陽下去的黃昏,幽暗的林蔭道,一俄寸厚的落葉,氣味濃得叫人透不過氣來,荒涼而古老,樹葉悲傷地在我腳下沙沙響,金鶯用微弱的嗓音不起勁地唱,它一定也老了。」這些用詞透著悲傷,憂郁,荒涼,衰老,他描寫的既可能是實境,而更多的是表達當時俄國的社會背景,在畫家的眼裡就是腐敗沒落,像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非得改變不可了。
畫家和妹妹在一起散步,采蘑菇,談藝術,妹妹希望畫家把她領到永恆和美的領域里去,領到高一等的世界裡去。由於妹妹讀書廣泛,眼界開闊,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畫家思想上有共鳴,感情上更融洽,兩人之間產生了愛情。當畫家和姐姐發生沖突,妹妹送畫家走時,已是晚上。
大家都沉睡在黑夜裡,而清醒的上流知識分子卻在爭論不休。一語兩關,就像魯迅形容的鐵屋子。「在鐵屋子裡,睡著了,然後慢慢的自己就會被憋死。 喚醒: 魯迅把自己比喻成少有的幾個醒過來的人,他不斷的吶喊,希望沖出那個鐵屋子,沖出那個麻木不仁的社會,並且希望通過吶喊喚醒所有沉睡的人,和他一起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