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莫泊桑所著短篇小說散步

莫泊桑所著短篇小說散步

發布時間: 2023-09-06 14:58:52

① 莫泊桑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 莫泊桑,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9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與契訶夫和歐·亨利合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② 莫泊桑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有:

長篇小說:《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

中短篇小說:《羊脂球》、《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於勒》、《戴麗葉春樓》、《真實的故事》、《小狗皮埃羅》、《在鄉下》、《繩子》、《老人》,《洗禮》,《窮鬼》,《小酒桶》,《歸來》,《圖瓦》等。

短篇小說:主題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

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

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2)莫泊桑所著短篇小說散步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居易·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十九世紀末葉的重要作家,一八五0年八月五日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一八八0年,由該莫泊桑團體成員合作的短篇小說集《梅塘之夜》問世,莫泊桑以其代表作《羊脂球》一舉成名,從此專門從事創作,成為法國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人物評價

泊桑的短篇小說創作體現了一整套完整的現實主義小說藝術,這既是對以往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繼承,也是對它的補充與豐富。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較之傳統的現實主義,還有一種更為引人注意的新成分,即自然主義的成分。他把現實主義短篇小說的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說的成就所奠定的。

③ 莫泊桑《散步》讀後感

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有體驗、有見解。範文如下:

莫泊桑不愧是文學大師,斯人已去兩百年,可描寫的社會生活,人的感情,依然讓我內心震動。

在《散步》里,莫泊桑用平淡的旁觀者的語氣筆觸,記下了一位孤獨自殺的老人的最後過程。作者描寫的十分平淡自然,就好像老人的死只不過是一件小事,生活依然在繼續,中間還穿插著暮秋巴黎余猜的美景,青年談情說愛的場景。

然而突然就凄涼了,老人就回味了自己一生的普通,沒有愛情,沒有婚姻,讀到這里時我迅御笑速沉入悲哀,我彷彿看到自己,即將像老人一樣,一直孤獨,終於老了,也許養老院也住不起,也許就孤獨死在家裡,數月甚至上年才被人發現。

我們有了網路,有了火箭甚至空間站,可窩仍然要像兩百年以前的老人一樣,在某個散步的夜晚。突然被世界的喧鬧和自身的孤獨壓死,這是多麼不幸啊豎拆型。

(3)莫泊桑所著短篇小說散步擴展閱讀

《散步》鑒賞:

小說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和諷刺的手法。作者在勒拉散步時對一輛輛飛馳而過、滿載著成雙成對情侶馬車的詳細描寫與勒拉的孤獨形成對比,映襯出勒拉的孤獨凄涼,和有錢人的熱鬧幸福。

在小說的結尾,作者運用了諷刺的寫法,明明勒拉是在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無路可走時自殺身亡。作者卻偏偏來一句,「也許是突發性的瘋狂症吧?」一句話點出了世人眼中的勒拉之死,世人的不理解與冷漠。

④ 莫泊桑《散步》讀後感

《散步》讀後感
親情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今天讀了《散步》一文,體會更加深刻。
《散步》一文主要寫了作者、老母親、妻子和兒子一同出去散步的事。在散步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們一家的其樂融融、互相幫助、互相關懷,更說明了親情無價。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為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後還是出來了。看到這里,我們都會以為作者的母親是被作者強迫拉出來的,其實作者本意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作者也是想讓多病的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鍛煉一下身體,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好處的。從這兒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於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為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麼和睦。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作者對母親是多麼孝順,而我呢?當母親累了時連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從老母親對孫兒的疼愛,不禁讓我想起了《荔啟猛枝》一文。這是作家肖復興寫的,文中主要是講飢好作者給母親買了一些荔枝,但是母親捨不得吃,卻給了她最心愛的孫子吃了。

種種事跡都表明,親情是多麼珍貴。我們都要去愛我們的親人,因為他們是我爛旁鉛們最親近的人。其實,我們的親人都深愛著我們,我們也應當愛他們,如果你沒有愛,請從現在開始,愛你們的親人吧!
我們都要記住「親情無價」,並好好珍惜!

⑤ 求莫泊桑《散步》的賞析。

作者簡介
莫懷戚,1951年出生,男,漢族。筆名周平安、章大明。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人。1966年初中畢業,到四川內江插隊。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 現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其中篇小說《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著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說選》。代表作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1992年6月),小說記錄了一個自稱大律師的奇人(本是中學教師)依靠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機智,將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會問題層層剝開,如汽車司機戲耍路人、匿名恐嚇電話、棄嬰收養、金錢婚姻、婚外姦情等問題,揭示了當代社會人們復雜的內心世界。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學術理論,包括哲學、醫學、心理學、精神學、刑偵學、法醫學、社會學、遺傳學、倫理學、佛學等等,可見作者之博聞強志。作品描寫入情入理,且頗富人情味,可讀性很強,在當代推理小說中可謂上品。1994年獲全國莊重文文學獎,散文《散步》和《家園落日》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第23課。
一、整體把握
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作者表達了關於家庭倫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點是,「我」的敬老。試作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裡,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麼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麼孤獨、凄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設,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麼樣?兒子如願,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自然不至於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裡總不大暢快。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於良心。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二、問題研究
1.這篇散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在結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呢?
探究這個問題,要學會一種思想方法,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兩頭。兩頭都顧到,當然沒有矛盾。有時,無法兼顧兩頭,就像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無法「兩全」,只能顧一頭,那麼顧哪一頭呢?「決定委屈兒子」,就是顧老的一頭。因為伴同兒子的時間還長,言下之意,父母風燭殘年,想孝敬,時間也不可多得。這里有一個家庭倫理道德的准則: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
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寵著孫兒的。孫兒呢,見爸爸為人孝敬,自己也聽話,你瞧他,不哭也不鬧。這一家多麼和睦。孩子長大了,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樣孝敬父母。好的家風就會代代相傳。
再往深一層想,試看人性,疼愛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於此,借散步這個題材,宣揚一個倫理原則。照這個原則辦事,一個家庭總是比較和美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妻子的賢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她對婆婆沒有不孝順的表現,當「我決定委屈兒子」,妻子絲毫沒有爭執。一般說,婆媳關系更為要緊。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著墨不多,但是隱隱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為人妻,為人兒媳,理當如此。
3.為什麼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麼鄭重其事呢?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跌的,非穩當不可。
這個形象很有象徵意義,中年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4.這篇短文語言很精美,從哪些方面去學它的語言呢?
學習課文的語言,可以把注意力專門放在詞句上。精美的語句反復揣摩,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後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都顯現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畢現。「正因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現什麼情態,就要用什麼樣的語言。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比況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母子關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這種妙思來自何處呢?就是寫甲與乙二者時,說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構造出這樣的妙句。
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這是本文語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事物都是成雙成對的,把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說,力求把句子寫得整齊一點,就可以構成這樣對稱的句子。對稱的句子有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
1.《散步》探美三題(節錄)(夏雨舟)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讀完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線條比較明晰:(1)「我」勸母親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決定委屈兒子;(5)母親卻依從了孫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
如此簡單的事情,作者何以將它寫得饒有興味,發人深思呢?細味之,不外乎採用了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出親情、人性的亮麗之光。
文章開篇寫「我們」一家去散步,母親本不願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於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
本不願出來的母親何以又答應了呢?作者這樣寫的:「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正反映了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還是走小路時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當然取決「我」了,此時,作者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於心不忍。於是,「我」決定委屈兒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這個選擇應該說是入情入理,體現了「我」愛幼更尊老的情感。
當「我」作出「走大路」的決定後,結果竟出人意料:「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忽然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如果說「我」的決定易於理解的話,那麼母親的改變則有悖常情了。但正是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誠善良卻得到了充分的光照,這一家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都融進了這深深的愛之中。這不正是以血緣構成的家庭最穩定、最能持久也是最為寶貴的東西嗎?
「有意思」的小路的確不平順,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這一「背」實際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擔,架起了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影射了「我」這一輩人贍養老人撫育兒女的重大使命。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9期)
2.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賀曉溪)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人的家庭里,「我」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每當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刻,「我」總是主動地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原因是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才熬過了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覺得累。母親的想法並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我」勸說母親,正因為年老體弱,「才應該多走走」。「我」的話滲透著辯證思想,飽含著對母親的深切的愛,有利於母親身體素質的增強,有利於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母親聽了「我」的話,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從善如流。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出現了融洽、祥和的氣氛。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浪起伏。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湧起了波瀾。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我」認為,母親年老體弱,余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很少;兒子年紀尚幼,來日方長,伴隨他的機會還很多。於是「我」委屈兒子,順從母親,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疼愛孫兒,了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於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願。母親改走小路的決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他們怕摔傷了自己所背的親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穩,很仔細。他們的行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散步》的語言散發著清新淡雅的芬芳。閱讀這種語言的感受像是背著花籃和作者一同散步,一邊交談,在不經意間往花籃里採摘幾朵並不名貴卻很雅緻的花朵。
縱觀整個行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幾分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齊與錯雜,音韻的鏗鏘與連綿,語意的對舉與反襯,似乎都是信手拈來,無絲毫的刻意雕琢。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三個句子看來熟悉的字眼很多:無非就是「我的話」「她的話」,「前面」「後面」,「媽媽」「兒子」,讀來卻能撩起幾多思緒,幾多羨慕:慈母與孝子愛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寧靜溫馨……羨慕之餘卻又悟出:生命原本這樣,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個「平順」,一個「有意思」,這分明是描摹母親和兒子的口吻,加之運用頂真辭格,讀時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韻感。
「我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一「老」一「小」,一個看為「強壯」,一個視為「高大」,這種回環復沓的句式和遣詞的變化即使句子饒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現了「我」復雜的心理。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我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此種對舉在文中是常見的,它構成了句式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同時也為文章的內容服務,作者站在人生的中點上,一邊是長輩,一邊是後代,也處在生命之鏈的關節上,這里既有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又體現了作者摯愛生活,品嘗人生甜美的無窮韻味。
《散文》看似是一篇敘事散文,而其哲思卻若隱若顯於字里行間。"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這里的"春天",不僅僅寫的是自然界的春天,而是說中國政治氣候的松動,酷冬已過去,堅冰已打破,中國迎來了政治上的春天。"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是的,生命,這是一個多麼沉重的主題啊!生命如此重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命,其走向如何,更是與廣大人民休戚相關,所以"我"(這里的"我"當然具有象徵意味)在選擇"路"的時候才會感到"責任的重大"。"民族領袖"如何在"嚴重關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民族發展的靈活變通而又實際的道路,確乎關繫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怎能不感"責任""重大"呢?祖孫兩代在選"路"問題上的對立,其實是隔代人思想上守舊與進步的對立,而"母親""變了主意"似乎不單純是順從"孫兒"的結果,也許更多的是理解、寬容,這種自我揚棄和否定,正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而子背母,母背子,到共同走路,難道不是中華民族就自己發展問題取得一致後,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走自己民族發展道路的象徵嗎?一方面我們背著過去,不能割捨歷史,歷史是我們的母親;另一方面我們得馱著未來,未來是我們的新生,所以我們這代人註定任重而道遠,"我"和"妻"的這種任勞任怨、堅毅執著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之永久的美德。
綜上所述,《散步》一文是一篇具有雙重主題的哲理散文,它的顯主題是歌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它的隱主題卻是表現並歌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幅中華民族的脊樑圖。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4年第9期)
3、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夏雨舟)
《散步》一文對景物描寫著墨不多,僅有兩處,兩段文字加起來也不過七十餘字,可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冬去春來,「大塊小塊的新綠」有濃有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這「新綠」,這「嫩芽」,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贊。
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是啊,盡管「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母親也總算「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字里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春天來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是該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懶;也得活動活動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兩段景物,看似簡短,實則蘊含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題》,載《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9期)
4、《散步》的語言美
《散步》的語言平易朴實,然而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如同橄欖一般,越嚼越覺得有滋味。下面從三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一)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二)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一句表現了妻子的賢惠。「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裡」就可能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願望的內心世界。

⑥ 莫泊桑簡介

在法國文學中,莫泊桑是公務員、小職員這一小資產階層最出色的表現者,甚至可以說他是這個階層在文學上的代表。他自己長期是這個階層的一員,熟悉這個階層的一切,他以一系列短篇對它的生活狀況、生存條件、思想感情、精神狀態作了多方面的描寫,這方面出色的短篇有《一個巴黎市民的星期天》、《一家人》、《騎馬》、《珠寶》、《我的叔叔於勒》、《勛章到手了》、《保護人》、《燒傘記》、《項鏈》、《遺產》、《散步》等。
在生活的描繪面上,莫泊桑對法國文學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某些作家主要以巴黎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傾向,而更多地把諾曼底地區城鎮鄉村五光十色的生活帶進了法國文學。由於有了莫泊桑,法國北部這個海濱地區的自然風光、人情世態、風俗習慣,都得到了十分精彩的描繪。莫泊桑關於諾曼底題材的短篇為數甚多,重要的有《一個農庄女工的故事》、《戴麗葉春樓》、《瞎子》、《真實的故事》、《小狗皮埃羅》、《一個諾曼底佬》、《在鄉下》、《一次政變》、《繩子》、《老人》、《洗禮》、《窮鬼》、《小酒桶》、《歸來》、《圖瓦》等。
莫泊桑在自己的短篇里,總是滿足於敘述故事、呈現圖景、刻畫性格,而很少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很少通過形象描繪去追求作品豐富的思想性,而且,他也並不是一個以思想見長的作家。在現實生活里,他是一個思想境界並不高的公務員,對現實生活的認識並不深刻豐富,因此,他的短篇缺乏雋永的哲理或深蘊的含義,他在其中所要表現的思想往往是顯露而淺明的。
莫泊桑在短篇小說中,幾乎很少接觸歷史的、政治的問題,但他作為普法戰爭的參加者,卻對這場民族災難-有著嚴正的思考。他在短篇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思想與帶有民主主義色彩的和平主義思想,可算是他作品中最嚴肅、最認真的思想,是他創作中所發散出來的一束最熾熱的精神火花。
莫泊桑短篇小說在思想性上另一值得肯定的價值,是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批判與諷刺。他揭露得較多的是資產者的道德淪喪、生活放盪;他還比較多地揭示了資產階級家庭中的冷酷,這種冷酷有時表現為漠然與隔閡的關系,有時則演化為深刻的仇恨與尖銳的矛盾。
莫泊桑短篇小說思想性的另一頗具特色的內容,是對小人物、公務員、雇員的人道主義的同情。由於莫泊桑本人就是公務員行列中的一員,他對小公務員雖不乏諷刺與嘲笑,但基本上抱憐憫的態度。在他看來,這些公務員實際上過著一種監牢的生活。他從人的正常生活的觀念出發,寫出了行政牢房在人身上造成的扭曲與異化並寄予同情,使他的短篇具有了人道主義色彩。
他的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整個說來,莫泊桑短篇小說的思想內容並不深刻,意境並不深遠,在戰爭問題上,在社會現實問題上,他的思想並沒有超過一個對普法戰爭有正常認識的愛國者的水平,一個具有常情常理的公務員的水平。當然,他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想又不可能是單純的。這也反映在他的短篇中,一方面他對勞動人民有著同情,另一方面他又不止一次描寫下層人物中的人性惡;一方面他對純潔忠貞的愛情作過贊頌,另一方面他又樂於描寫縱欲淫亂的故事;一方面他對資產階級共和派、民主黨有過辛辣的諷刺,另一方面他又不止一次在字里行間對社會主義者、巴黎公社加以醜化;一方面他在小說里表現了清晰的思想,另一方面他有的小說又有神秘主義情緒與精神變態的跡象。他短篇中所有這些消極因素,反映了莫泊桑本人的另一個方面,即他作為一個世俗的、染有放盪的惡習、精神不甚健康的公務員的那個方面。此外,有些短篇,因為莫泊桑在其中只滿足於講故事,又不免有客觀主義的傾向。
莫泊桑在文學史上的首要貢獻,在於把短篇小說藝術提高到一個空前的水平。
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短篇小說創作中追求的首要目標,也是他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的重要標志,較之十九世紀前期巴爾扎克、斯丹達與梅里美,莫泊桑的短篇已經完全擺脫浪漫主義色彩,更拋棄了傳奇小說的一切手法。在選材上,莫泊桑的短篇大都以日常生活的故事或圖景為內容,平淡准確得像實際生活一樣,沒有人工的編排與臆造的戲劇性,不以驚心動魄的開端或令人拍案叫絕的收煞取勝,而是以一種真實自然的敘述藝術與描寫藝術吸引人。在描述中,莫泊桑甚至不用情節作為短篇的支架與線路,更力戒曲折離奇的效果,他總以十分纖細、十分隱蔽、幾乎看不見的線索將一些可信的小事巧妙地串聯起來,聰明而不著痕跡地利用最恰當的結構,把主要者突出出來並導向結局。以他的名篇《一家人》而言,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可言,所寫的只是一個公務員家庭里從頭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發生的事,惟一可稱為情節的僅僅是老太太的休克,但小說卻絕妙地表現了公務員家庭生活的情景與他們的精神狀態,讀者在這里看到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種生活現實,而且所有這些細節寫得生動真切,富有情趣,具有可讀性的藝術魅力。其他如《在一個春天的夜晚》、《戴麗葉春樓》、《水上》等,都屬於這一類型。莫泊桑所有這些作品實際上已形成了情節淡化與生活圖景自然化的傾向,現代小說藝術的一個特點在他這里已露端倪。
在對人物的描繪上,莫泊桑不追求色彩濃重的形象、表情誇張的面目、驚天動地的生平與難以置信的遭遇,而致力於描寫「處於常態的感情、靈魂和理智的發展」(《論小說》),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實與本性的自然,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心理與性格的真實,他描寫人物性格極為出色的一系列名篇如《一個諾曼底佬》、《小狗皮埃羅》、《羊脂球》等,無不具有這種特點。在莫泊桑的短篇里,也曾出現過一些不平凡的、有英雄行為的人物,如米隆老爹、索瓦熱老婆婆、莫里索先生與索瓦日先生、農婦貝蒂娜等,另外,還有一些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如《西蒙的爸爸》中的鐵匠菲力普、《幸福》中為了愛情拋棄榮華富貴的蘇姍娜等,在這些正面人物的描繪上,莫泊桑從不給他們加上神聖的光圈,從不賦予他們格外堂皇的形貌,而力圖把他們描繪得像普通人一樣平凡自然,有時還讓他們在形貌上比一般人更不起眼,甚至更醜陋,有時又並不迴避指出這些人物身上的可笑之處和缺點過錯,因此,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些人物既像普通的人,又是並不多見、難能可貴的普通人;既像平凡的人,又是有著非凡特點的平凡人。莫泊桑短篇小說在人物描寫上的現實主義藝術,總的來說,就是人物形象的自然化與英雄人物的平凡化,這兩個特點使他不是與過去的小說藝術,而是與他之後的現代小說的寫實藝術聯系了起來。
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寫實方法是與他的現實主義典型化的藝術思想不可分的。他嚴格地把「逼真」和「真實」區分了開來,他摒棄照相式的真實,而致力於「把比現實本身更完全、更動人、更確切的圖景表現出來」,他善於在那些粗糙、混雜、零散、瑣碎的日常生活現象中進行選擇,捨去所有對他的主題無用的東西,採用其中最具特徵性的細節,以「突出表現那些被遲鈍的觀察者所忽視的,然而對作品有重要意義和整體價值的一切」(《論小說》)。在這一方面,莫泊桑與自然主義的實錄性的寫作方法有所不同,從而避免了這種方法所必然帶來的繁瑣拖沓的文風。事實上,在他的短篇中,典型化的場面、圖景與細節幾乎處處可見,如在《兩個朋友》中,莫泊桑所要表現的是巴黎被圍並處於飢餓狀態、戰爭的破壞與敵人的殘暴以及普通巴黎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等一系列重大的歷史內容,如此豐富的一切,僅僅用了四個中心畫面,即兩朋友在巴黎飢餓街頭的相遇、戰前垂釣之樂的回顧、戰火下冒險的追求以及被俘後的就義,就完整而鮮明地傳達給了讀者,四個中心畫面高度集中,蘊含著豐富的含義,顯然是作者剪裁加工、進行了提煉與典型化的結果。
莫泊桑藝術描寫的逼真自然與他作品中形象的鮮明,首先來自他觀察的廣泛、深刻與獨具見地。他在長期的習藝過程里,從老師福樓拜那裡接受了這樣的教導:「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聚精會神地觀察它,以便能發現別人沒有見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發現的東西,為了要描寫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樹木,我們要面對著這堆火與這株樹,一直到我們發現了它們和其他的樹、其他的火不大相同的特點的時候」(《論小說》),莫泊桑把這稱之為「作家獲得獨創性的方法」。正因為莫泊桑所認定的獨創性「是思維、觀察、理解和判斷的一種獨特的方式」,並且他在福樓拜的指導下長期進行了這種鍛煉與實踐,培養了他以「一種為自己所特有而又是從他深刻慎重的觀察中綜合得出來的方式來觀察宇宙萬物、事件和人」的才能,所以,在他的短篇中,不論現實題材、形象圖景、生活場面還是人物性格,都莫不別開生面,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絕不雷同,更不落於俗套或陷於程式化,總之,如他自己所追求的那樣,是「充滿個性的人世假象」。
在表現形式上,莫泊桑是爐火純青的技藝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種既定的規則,而是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方式與手法。在描述對象上,有時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事件的某個片斷,有時是某個圖景,有時是一段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既有故事性強的,也有情節淡化的甚至根本沒有情節的,既有人物眾多的,也有人物單一的,甚至還有根本沒有人物的;在描述的時序上,有順敘,有倒敘,有插敘,有目前與過去兩重時間的交叉;在描述的角度上,有客觀描述的,也有主觀描述的,有時描述者與事件保持了時空的距離,有時描述者則又是事件的參加者,有時描述者有明確的身份,有時則又身份不明。在莫泊桑的短篇里,描述方法的多樣化與富於變化,無疑是他以前的短篇小說作家所未具備的。他大大豐富了短篇小說的描述方式,提高了敘述藝術的水平,為後來的短篇小說創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如果說莫泊桑在技法上是不拘成法、絕對自由的話,那麼,他在短篇小說創作的藝術規律面前,卻是一個忠實的服從者,他深知短篇小說創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現盡可能豐富的生活內容,為此,他服從藝術規律而力求他的短篇以小見大,以一當十。要達到這個藝術境界,除了題材、圖景與人物的典型化外,最重要的就是藝術上的錘煉,這正是莫泊桑長期在福樓拜指導下刻苦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福樓拜曾向他提出過這樣嚴格的要求:「只用一句話就讓我知道馬車站有一匹馬和它前前後後五十來匹是不一樣的。」莫泊桑終於掌握了這種高超的技藝,使他的短篇成為以小見大、言簡意賅、高度精練的藝術典範。在他的小說里,以短小的篇幅、少量的文字,完整地、准確地、鮮明地表現一種現實、一個事件、一種性格、一種狀態的範例,屢見不鮮,不勝枚舉。
莫泊桑的簡練並不等於粗略,善於以白描的筆法進行勾畫是他的特長,而以豐富鮮明的色彩進行細致的描繪,亦是他才能之所在,當他需要的時候,他往往繪制出精細入微的圖景。為了揭示那些有身份的上等人的饞嘴、自私與厚顏,他把羊脂球那一籃引起他們心動的食物描寫得似乎能聞其香、能見其色、能知其味;為了給普魯士人留下一幅諷刺性的畫像,他如此細致地描寫了軍官嘴上兩撇典型的普魯士式的鬍子,甚至讓讀者看到了「鬍子尖上只剩了一根金黃色的細絲」。
莫泊桑是法國文學史中的語言大師之一,他摒棄華麗的辭藻,使用最規范的語言,追求「一個字適得其所的力量」。他的文學語言清晰、簡潔、准確、生動,像一池透明的清水。他的語言不僅與他精練的敘述方式、簡明的白描手法相得益彰,巧合天成,而且,在寫景狀物、繪聲繪色上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正是以這種優美的語言,莫泊桑對諾曼底的山川平野、小鎮情貌、田舍風光、漁家景象、巴黎街景以及朝暮晦明的自然景色,進行了卓越的描繪,留下了一幅幅構圖清爽、色彩鮮明的畫面,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如《月光》中對月色的描寫,即為膾炙人口之一例。
總的來說,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創作體現了一整套完整的現實主義小說藝術,這既是對以往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繼承,也是對它的補充與豐富。應該指出,莫泊桑雖然基本上恪守寫真實的原則,但也並不放棄對非現實主義的藝術效果的追求,他有時在細節上加以浪漫主義的誇張,如在《珠寶》中,主人公喪妻後竟然那麼失望,以致「不到一個月的工夫頭發全都變白了」;他有時著力渲染神秘主義的氣氛,如《水上》中對人物在夜間無名恐怖心理的描寫;他有時更追求怪誕的效果,如《他是誰》中的種種不可理解的細節。當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較之傳統的現實主義,還有一種更為引人注意的新成分,即自然主義的成分。盡管莫泊桑否認自己是自然主義作家,但由於他處於自然主義文學思潮興盛的時代,出入自然主義文學的圈子,深受這種思潮的熏陶,他的寫實藝術自然就帶上了自然主義的特點,這種特點表現在他的短篇中,主要是他對人的生理本能、對人的「肉體」和「肉慾」的觀察與表現。在《一次郊遊》與《保爾的女人》里,推動人物行動的實際上是對肉慾的或隱秘或露骨的追求,作者把人物的行動與故事情節都建立在這種性的生理本能的基礎上;同樣,在《一個農庄女工的故事》中,不僅人物盲目的性本能是具體情節發生發展的原委與契機,而且構成整篇小說的基本矛盾,決定人物的情緒、感情以及人物之間關系變化的,是人對生育後代的本能渴求,女僱工與農莊主人的矛盾由此而來,矛盾的解決也系決於此。把生理的動因寫得如此明顯突出,這是自然主義給文學帶來的一個變化,也正因為莫泊桑對「肉」有了某種關注並企圖把它帶進文學,所以,在他的風景描寫中甚至出現了這樣的文句:「世界上有許多美麗的角落,給我們的眼睛帶來的一種肉感美,使你不由得要用肉體的愛去愛它們。」(《索瓦熱老婆婆》)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自然主義特點,在他的長篇小說里有更多的表現。

⑦ 莫泊桑的散步是誰翻譯的

這些譯者的簡介如下∶
李青崖,1886-1969,湖南湘陰人。1907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1912年畢業於比利時列日大學理學學院。1922年始發表作品。主要譯著有《莫泊桑短篇小說全集》、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左拉《饕餮的巴黎》、大仲馬《三個火槍手》等。
趙少侯,1899-1978,滿族,浙江杭州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文系。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譯著法國小說《偽君子》、《恨世者》、《慳吝人》、《羊脂球》、《項鏈》、《山大王》、《海的沉默》、《魔鬼的美》、《最後一課》等。
郝運,1925-,河北大城人。1946年畢業於昆明中法大學法國文學系。郝運從50年代起翻譯出版了大量法國著名的長篇、中短篇小說。主要譯作有:〔法〕都德《小東西》,《法朗士小說選》(合譯),〔法〕司湯達《巴馬修道院》、《紅與黑》,〔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合譯),〔法〕左拉《左拉中短篇小說選》(合譯)。
王振孫,1933-,浙江湖州人,迄今已出版譯作約四百萬字,主要有《茶花女》、《悲慘世界》、《左垃中短篇小說選》、《溫泉》、《巴尼奧爾喜劇選》、《雙雄記》、《王後的項鏈》、《不朽》、《胡蘿卜須》等。

熱點內容
穿越星際玩網游的小說 發布:2025-05-26 08:51:59 瀏覽:518
蜀客最新完結小說2017 發布:2025-05-26 08:51:23 瀏覽:998
網游小說中獎游戲頭盔 發布:2025-05-26 08:50:12 瀏覽:87
月譚都市小說txt全集下載 發布:2025-05-26 08:43:15 瀏覽:424
都市異能小說主角姓段 發布:2025-05-26 08:42:38 瀏覽:60
重生唐朝穿越小說 發布:2025-05-26 08:35:16 瀏覽:235
戰戀雪小說全文txt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26 08:27:00 瀏覽:454
男同的經典小說 發布:2025-05-26 08:25:53 瀏覽:870
六道最經典小說 發布:2025-05-26 08:24:52 瀏覽:632
穿越之農門閑妻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26 08:23:39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