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死
① 契訶夫短篇小說《一位公務員的死》反應了什麼,其內涵是
當時俄國社會不平等造成人們極端恐懼的心理,精神異化,性格扭曲及心理變態,表現了作家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及對思想庸俗、生活猥瑣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與「怒其不爭」,表明了作家對罪惡制度的無淚控訴,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其實只是一個噴嚏,但他導致了小職員的死亡
② 關於死亡的短篇小說
死亡筆記
③ 泰戈爾短篇小說《人是活著,還是死了》的內容
在拉尼哈特,住著地主沙羅達松科爾先生的一家。他家裡有一個寡婦。這位寡婦的娘家
一個人也沒有了;所有的人都一一死去。至於說到她自己的丈夫家嘛,也沒有什麼人了。她
既沒有丈夫,又沒有兒子。她的一個侄子,就是沙羅達松科爾的幼子,成了這位寡婦的掌上
明珠。他母親生下他後,就長期身患重病,所以這個孩子就由這位寡婦嬸母迦冬比妮來撫
養。撫養別人的孩子,她似乎格外用心,因為對於別人的孩子,她沒有任何權利,也沒有任
何社會要求,只有愛的要求。但是,在社會面前,她是不能根據某一條法律來證明自己的這
種要求的,而且她也不想這樣做;她只是以雙倍的熱情,疼愛著這個靠不住的心愛的寶貝。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7385_5590_1.html
④ 蘇童的短篇小說集《桑園留念》里為什麼多次寫到死亡
我覺得他的每一篇大概都與死有關, 這是正常的。這是一位偉大作家的深思,經常它是帶諷刺的,但卻令人很震撼。也許他只有寫與死有關的東西才能達到寫作的目的。有些雖然簡短,確實是很讓人深思的。就像《紅桃Q》一樣,讓我心跳不止,胸悶不已。
⑤ 求女主角死了的短篇小說,
《璃殤》
《一夜一日一年一世》
《葉落無痕》
《錦成灰》
《東宮》
這些大概是算短篇的了,不是很長。
《誰為誰悲傷,誰為誰絕望》
這個算是小中篇,感覺看進去了就不長了。
《臣歡膝下》
這篇說實在的不長,只是覺得很啰嗦。
⑥ 短篇小說《死》的作者陳村生平
性別: 男
陳村
出生年月: 1954.5
民族:回族
原名楊遺華。上海人。1980年畢業於上海師范學院政教系專科。生於上海。1971年赴安徽無為縣鄉村插隊務農,後病退回滬,任上海市江蘇路街道生產組工人,上海市政二公司職工學校教員,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99年兼職榕樹下網站,任藝術總監、論壇版塊「躺著讀書」首任版主,主持三屆網路文學評獎,2002年初辭職。2004年兼職99書城網站,任藝術總監、總版主、論壇版塊「小眾菜園」首任版主。2009年6月著名作家、上海作協副主席陳村被聘為盛大文學主辦的「首屆全球華語原創文學大展」文學評議團主席。
在安徽無為農村插隊時期開始文學創作,自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兩代人》起,著有長篇小說《鮮花和》,《陳村文集》(4卷),小說集《走通大渡河》、《藍旗》、《少男少女一共七個》、《屋頂上的腳步》,散文集《孔子》、《小說老子》、《今夜的孤獨》、《百年留守》、《生活風景》、《古典的人》、《一下子十四個》、《彎人自述》、《有家有女》、《看來看去》、《四十胡說》、《陳言勿去錄》、《五根日記》等。《藍旗》獲中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獎、上海首屆文學作品獎、《中國青年》五四青年文學獎,《走通大渡河》獲慶祝建國40周年《上海文藝》文學作品獎,《地上地下》、《一天》、《死》分別獲上海第一、二、三屆文學獎。擅長描畫現代社會人的心理歷程和情緒歷史。
⑦ 幫我寫一篇 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死者》的讀後感 1000字 就行 不要復制黏貼的
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死者》的讀後感 1500字:
詹姆斯•喬伊斯,以其細膩的富有現實主義的筆觸寫下了十五個短篇,十五種不同的人生,他們又都互不認識獨自生存於二十世紀初的愛爾蘭 。喬伊斯的這些在某個片段聚集起來的人們,他們的生命沒有開始,我們也無從知曉他們的結局,留給我們的只有冷眼旁觀者的寫實和嘲諷。寥寥幾段文字,喬伊斯就能把一個環境,一個人物本該有的情緒展現在我們面前,他筆下一個故事有時總讓我覺得結束的那麼突然,也許,正是這份突然給閱讀留下了最深遠的回味,每一片段里的生命都應該穿越現實的存在下去,重生,抑或墮落,那是生命的選擇,作者沒有這個權力。
十五個故事以死亡開始,同樣以死亡結束。他們之間本沒有聯系,但是作者運用相同的結構模式,又讓我們隱隱地覺得他們之間某種屬於一個時代,一個名族的特性。閱讀《都柏林人》,彷彿是在看一部分集電影,由十五個片段組成,他們的主色調永遠是黑白,偶爾有一些特別扎眼的亮色被插入,黑白與亮色調視覺效果的沖擊,光影的運用,要是拍成電影,《罪惡都市》的色彩、格調應該是適合的。
詹姆斯.喬伊斯是二十世紀里一位偉大的愛爾蘭小說家,也是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傑出代表。他的創作對西方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和狄更斯一起被譽為莎士比亞之後兩位最偉大的用英語創作的作家。 《死者》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的壓卷之作,是該集的高潮與總結,歷來被譽為英語文學中的名著佳作。綜觀小說《死者》的敘事脈絡,喬伊斯通過晚會以及晚會後的幾個場景描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爾在不同場景中,相繼與三個女人交鋒屢屢受挫之後,心態發生的種種變化,揭示了他逐步走向自我,認識自我,以及最後「頓悟」的心路歷程,但是,從《死者》結尾有關「頓悟」和「漫天飄舞的大雪」描述中,讀者並不能直接感受到主人公此刻究竟「悟」出了什麼。故事的結尾和加布里埃爾的未來隱沒在充滿著象徵意義的文字之中。一切不在是明白和清晰可辯的。它的寓意需要閱讀主體去解讀和闡釋。事實上,喬伊斯作品中所表現的意義含糊就是對傳統解讀的有力質疑。 興起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解構主義批評方法旨在消解文本中意義的確定性和單一性,因而為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方式。本文試圖運用解構批評方法,尤其是雅克·德里達的「異延」解構觀點對《死者》進行具體分析。「異延」是德里達解構主義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是「產生差異的差異」。德里達通過異延消解了西方傳統中形而上學的「邏格斯中心主義」和「語音中心主義」,從而說明了任何一種追尋單一本原的活動都是徒勞的。 全文由四章構成。 第一章分三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簡要介紹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第二部分簡要介紹小說《死者》及其主題並從中選取兩個最具爭議性的互相矛盾的主題「死亡」和「新生」作為本文的論述對象;第三部分介紹迄今為止在文學評論上對《死者》所形成的一些觀點。 第二章介紹解構主義的主要觀點,尤其是德里達「異延」觀點,旨在為後面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論准備;第三章主要用「異延」觀點分析文本中出現的關鍵詞彙「死者」、「西部」,說明由於語言及意義的含糊,導致了作為意義歸宿的「在場」已經不復存在,符號的確定意義被層層延異下來,又向四面八方指涉開去,猶如種子一樣到處播撒,因而它根本沒有中心可言。從而從文本中一句話「該是他動身去西方旅行的時候了(孫粱等譯:263)」著手(這句話是理解整個文本主題的關鍵),來探討兩個最富爭議的互相對立的主題:死亡和新生,指出導致這兩種互相對立的主題能在同一文本中合理存在的原因,是由於該文本自身存在的矛盾因素導致了文本意義的含糊,從而造成了文本意義的不確定,即文本中心意義(主題)的缺失。是文本自己消解了自己。同時,主題意義的不確定也體現了對傳統解讀的顛覆。 第四章的結語部分對上述章節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最後的結論是:由於文本中互相矛盾的、不確定的因素及語言和意義的含糊性而導致了中心意義的缺失,從而說明文本具有意義含混和自我消解的特徵。同時,小說《死者》主題意義的開放性,給讀者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闡釋空間,這也正是它被讀者廣泛關注的魅力所在。
⑧ 陳村的短篇小說《死》賞析
作者喜歡把自己見過的人給拍下來,也勸過年輕人,你從現在開始拍一點,到你老的時候就可以拍下很多。很多人慢慢就死了,就沒有了,但有了照片就有了他們曾經這樣存在的一個根據。作者時常會想起很多人與事,但年代久遠,很多事都已經記不清、模糊了,或者回憶也出現了錯誤。比如我想像我15歲長什麼樣,但有一天我看到15歲時的照片,我非常詫異,這與我記憶中的自己太不一樣了。我們以為時間過去了,就和我們沒有關系。其實不是的。很多東西你可以存著,你不要在當下判斷這些東西有用無用,例如,我們以前的信,或許你今天會覺得沒有用,就扔了,但以後可能又會覺得有用了。照片也是一樣,人雖然離去了,但照片留下了,否則對後代來說,爺爺、奶奶只是一個名詞,沒有人知道你也曾是活生生的。一個人曾存在於世,重要還是不重要?這個問題同樣不用現在判斷,時間會幫你判斷,會給出答案。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勤快點多去拍照就行。我在六年前拍過小眾菜園里一位女士和她的女兒。當時她說,村長這么囂張,還開玩笑想叫她的姐妹們來整我。六年過去了,有一天她又看到了這張照片,她早已經忘了過去的事情。她說,這張照片怎麼拍得這么好啊,她要存起來。所以一個人對自己影像的觀點也是會隨著時間所改變。很多人,你給他看他20年前的照片,他會很高興。可能在當年他會對這照片挑剔,譬如說領子沒拉好啊,角度不好啊,但20年後這些都變成了小事。照片會還給你你的好時候。人總是要老的,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