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奧萊兒短篇小說

奧萊兒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4-03 05:16:06

1. 誰知道關於反間諜的小說

1《我的反間諜生涯》。
該書作者奧萊斯特 平托上校,荷蘭人。從1914年起在法、比、德等國為法國情報部門工作。二戰爆發後應英國政府要求為英國建立反間諜組織,後來又到總部設在倫敦的自由荷蘭外事警察局工作。在此期間協助英國情報機構負責對逃往英國的各國難民進行甄別。
該書收入的27個故事都是平托上校親自處理的間諜案件。通過這些故事他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自己的反間諜生涯,同時也闡述了自己身體力行的辦案原則:重證據、不輕信口供,反對刑訊逼供、變相體罰和精神折磨。
當時任歐洲盟軍最高統帥、後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當時對他有如下評價:平托上校無疑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反間諜權威。

2. 總有一些東西在大地上醒著

       寂靜的雪野,小小的人兒獨自在行走,走向未可知的遠方。哀傷的音樂響徹耳邊,這是個讓人悲傷的故事…

      《二戰男孩逃生記》是一個真實故事,根據尤里·奧萊夫的暢銷小說改編,由德國導演佩波·丹科瓦特執導的二戰題材電影。

       8歲的猶太男孩蘇里克為了活下去,化名尤萊克,孤身一人逃離華沙猶太人區,踏上了不知終點的逃亡之路。

      因了猶太人的身份,好像所有的角落都失唯型去安全的庇所,世界的美好與良知都沉睡了,到處是告密、出賣…讓尤萊克的逃亡路途多舛,舉步維艱。

       出賣體力換取食物的尤萊克,一覺醒來被農婦出賣,拖到納粹軍營換取賞金;被納粹軍官痛打,被警犬追咬;甚至在右手絞斷,遇上因種族而不予施救的醫生,又因其出賣差點被抓…種種噩運讓尤萊克只能不停地逃跑,不知去向何方,也不知終點在何處…  

      可這是一部關於愛與善良的電影,導演並未一徑地悲傷與灰暗,而是時時展現清新明凈的自然圖景…與小夥伴失散後,男孩獨自在森指跡猜林里游盪,從夏天到冬天…男孩躺在草地,一片片黃葉旋轉著落下,畫面純凈明亮,可耳邊的弦樂越發憂傷。  

      當世界沉睡時,總有一些東州沒西在大地上醒著——愛與善良,人性的光芒在尤萊克的困境中時時閃現。收留他的波蘭女人,像愛兒子般愛他,教他如何用宗教保護自己,如何編造可信的身世,甚至為了尤萊克失去了房子和所有的一切;失去手的尤萊克,在生死邊緣掙扎,有護士偷偷為他打消炎針,更有不管種族政策積極治療的醫生……

      這些善良醒在世界沉睡時,不計得失,不貪圖利益,清醒地為人心播一粒善良的種子,給予苦難者前行的力量。在世界沉沉睡著的時候,靈魂還醒著,時光還醒著,世界依然美好性感。

       

           

3. 現代古巴文學是什麼

1959年古巴革命以後,紀廉、比塔·羅德里格斯、萊薩馬·利馬、納瓦羅、盧納、米爾塔·阿吉雷(1912~)等老一代詩人繼續創作,另外新起的比較著名的詩人有洛維旅迅爾托·費爾南德斯·雷塔馬爾(1930~),著有詩集《詩歌,在其應有的位置》和《還是那雙手》;法亞德·哈米斯(1930~),著有《投擲石子》;巴勃羅·阿曼多·費爾南德斯(1930~),著名詩集《我,巴勃羅》;埃維爾托·帕迪利亞(1932~),著有詩集《禮物》。

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有阿萊霍·卡彭鐵爾,著有反映海地獨立戰爭的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以及《方法的根源》。小說家吉列爾莫·卡夫雷拉·因凡特(1929~)的主要作品有揭露古巴獨裁者鎮壓人民的短篇小說集《平時和戰時一個樣》,以及反映古巴革命前夕哈瓦那生活的長篇小說《三隻可憐的老虎》。何塞·貝塞拉·奧爾特加著有《九號站》,溫貝特·阿雷納爾著有《太陽當頭》,何塞·索萊爾·普伊格著有《貝爾蒂雄166》,伊爾達·佩雷拉著有《明天是26日》,這些作品都是描寫巴蒂斯塔政權對人民的迫害。

此外,還有海梅·薩魯斯基(1930~)揭露舊古巴社會的《尋覓》,埃德蒙多脊液·德斯諾埃斯(1930~)反映1952年巴蒂斯塔政變直至馬埃斯特臘山游擊戰的小說《沒有問題》,諾埃爾·納瓦羅揭露憲警罪行的《在我們焦慮不安的日子裡》。胡安·阿爾科查的《只有死人在行進》,描寫一群毫無理想的青年的生活。多拉·阿隆索的《無刺的土地》,反映土地改革問題。阿貝拉爾多·皮涅羅的《休息》,反映哈瓦那汽車工人的罷工斗爭。後來的作品有達烏拉·奧萊馬·加西亞的小說《志願女教師》,反映古巴革命以後的掃盲運動。流亡到國外的小說家薩爾瓦多·迪亞斯·維爾松,在墨西哥發表小說《世界已黑暗》。諾瓦斯·卡爾沃的短篇小說《雷伊納祖母和德爾芬侄子》、《槍斃費爾南櫻鎮物德斯》等,其內容多為對古巴現狀的譴責。

現代著名的戲劇家主要為何塞·特里亞納(1931~)著有劇本《鏡子里的梅迪亞》;阿維拉爾多·埃斯托里諾(1925~),著有抨擊社會弊端的劇本《偷豬》;安東·阿魯法特(1935~),著有哲理性劇本《情況要調查》等。

著名的評論家有安布羅西奧·福爾內特(1932~)、里內·萊阿爾(1930~)、格拉西埃拉·波戈洛蒂(1932~)。

4. 魔法禁書目錄小說

魔法禁書目錄1-22卷

新腔旦喊約·魔法禁書目錄1到7卷

魔法伍野禁書目錄番外SS1+SS2

科學超電磁炮SS1+SS2

魔法禁書遲和目錄短篇故事SP


附件


5. 《雨傘》的簡介作者

《雨傘》 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之一。主要講述了奧萊耶夫人買傘、修傘、索賠的一系列故事。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

6. 法國文學巨匠有哪些

雨果
1823:《冰島魔王》 (小說)
1827:《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8:《瑪麗庸·德·洛爾姆》 (戲劇)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嫌敗岩》(Hernani) (戲本)
1831:《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1:《秋葉集》 (詩)
1832:《國王取樂》 (戲劇)
1833:《呂克萊斯波基亞》 (戲劇)
1833:《瑪麗·都鐸爾》 (戲劇)
1834:《克洛德·格》 (小說)
1835:《黃婚之歌》 (詩)
1837:《心聲集》 (詩)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40:《光與影集》 (詩)
1853:《懲罰集》(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59:《歷代傳說》 (第一集)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5:《街頭與森林之歌》 (詩)
1866:《海上勞工》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2:《凶年集》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1877:《做祖父的藝術》 (詩)
1877、1883: 《歷代傳說》(第二、三集)

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1799~1850),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他經歷了法國近代史上一個動盪的時期(拿破崙帝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小時候成績不好,在一次只有35名學生參加的會考中,竟名列第32,因此父母和教師都沒有對巴爾扎克抱什麼希望,更不要說發現他什麼天才。巴爾扎克大學畢業後便進了律師事務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這是「鐵飯碗」。但年輕的巴爾扎克不顧家庭反對,辭去職位專心寫作。在一處貧民窟的閣樓上,巴爾扎克開始他的作家生涯。第一部作品悲劇《克倫威爾》未獲成功,爾後與人合作從事芹御滑稽小說和神怪小說的創作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經營印刷廠和鑄字廠,均以賠本告終,負債累累。這巨額債務像惡夢一樣纏繞著巴爾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但他並未消沉,在他書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崙的小像,並寫下了激勵自己一生的座右銘:「我要用筆完成他用劍所未能完成的事業。」
巴爾扎克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地前行,但也就在這碰撞中認識了生活,而且比別人認識得更深刻。1829年發表長篇小說《朱安黨人》,邁出了現實主義創作的第一步。1931年出版的《驢皮記》使他聲名大震。為使自己成為文學事業上的拿破崙,在30至40年代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大量作品,寫出了91部小說,合稱《人間喜劇》。
《人間喜劇》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三大類,原定書名為《社會研究》。1842年,巴爾扎克受但丁《神曲》謂之「神的喜劇」的啟發,遂改此名,即把資產階級社會作為一個大舞台,把資產階級的生活比做一部丑態百出的「喜劇」。 在《導言》中巴爾扎克寫到:「法國社會將成為歷史學家,我不過是這位歷史學家的秘書而已。開列惡癖與德行的清單,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實,描繪各種性格,選擇社會上主要的事件,結合若干相同的性格上的特點而組成典型,在這樣做的時候,我也許能夠寫出一部史學家忘記的歷史,即風俗史。」《人間喜劇》有「社會網路全書」之稱,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描寫了貴族階級註定滅亡,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和一切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社會關系,巴爾枯扒扎克注重具體、詳盡的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靈魂。全書共塑造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並且一個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說中出現。其中著名的篇章有:《舒昂黨人》、《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高利貸者》、《古物陳列室》、《紐泌根銀行》、《幻滅》、《農民》……,在短短20年內,他每年要寫4~5部小說。每天伏案至少18個小時,他的《賽查·皮羅多》是25小時內寫成。《鄉村醫生》用了72小時,而長達幾十萬字的名著《高老頭》竟是三天內一氣呵成。為保證寫作時清醒,巴爾扎克嗜濃咖啡如命,他曾說過:「我將死於3萬杯咖啡。」果然,由於早期的債務和寫作的艱辛,他於1850年8月18日與世長辭,慢性咖啡中毒成為他死因之一。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

小仲瑪:《茶花女》

左拉

1864年 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
1867年 小說《黛萊絲-拉甘》
1868年 科學實證小說《瑪德萊納-菲拉》
1871年開始發表長篇連續性小說《盧貢—馬卡爾家族--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的第一部《盧貢—馬卡爾家族的命運》。隨後,每年出版一部。 1877年,第七部研究酗酒後果的《小酒店》問世,左拉一舉成名,從此踏上成功之路。接著,他又用16年時間寫完餘下的13部,其中重要的有《娜娜》、《萌芽》、《金錢》、《崩潰》、《巴斯卡醫師》等。從某種意義上看,《盧貢—馬卡爾家族》是拿破崙三世上台到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在色當失敗這段時期法國生活各個方面的寫照。繼《魯貢瑪卡家族》之後,左拉又寫了兩部短篇系列小說《三城市》和《四福音書》。

在轟動一時的猶太血統的法國軍官德雷福斯被誣向德國出賣軍事機密的案件中,左拉於1898年1月挺身而出,在《震旦報》發表公開信,開頭一句是「我控訴」,他揭露法國總參謀部陷害德雪福斯的陰謀,結果以誹謗罪被判徒刑,只好逃往英國,次年6月才回到法國,對奉行民族沙文主義的資產階級政府進行了長期斗爭。在流亡期間開始寫《四福音書》:《繁殖》(1899)、《勞動》、(1901)、《真理調》(1903)、《正義》(未完成)。在藝術上,左拉的作品以場景壯闊,氣魄宏大,文體粗獷遒勁,喜作誇張描寫和大量的細節描寫著稱。

《萌芽》(1885)是左拉的代表作。小說以煤礦工人罷工為背景,描寫了礦工的悲慘生活。

司湯達:《紅與黑》

凡爾納

《八十天環游地球》 《海底兩萬里》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環繞月球》 《神秘島》 《世界主宰者》
《米歇爾·斯特羅哥夫》 《氣球上的五星期》 《空中歷險記》
《墨西哥的「幽靈」》 《佐奇瑞大師》 《牛博士》
《一個在冰雪中度過的冬天》 《征服者羅比爾》 《兩年假期》
《從地球到月球》 《八十天環繞地球》 《奧蘭情游》
《升D先生和降E小姐》 《隱身新娘》 《昂梯菲爾奇遇記》
《大海入侵》 《烽火島》 《太陽系歷險記》
《巴爾薩克考察隊的驚險遭遇》 《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 《大木筏》
《喀爾巴阡古堡》 《金火山》 《魯濱遜叔叔》
《多瑙河領航員》 《魯濱遜學校》 《馬丁·帕茲》
《旅行基金》 《漂逝的半島》 《桑道夫伯爵》
《黑印度》 《南非洲歷險記》 《突破封鎖》
《沙皇的郵件》 《印度貴婦的五億法郎》 《小把戲》
《迎著三色旗》

都德
《最後一課》《柏林之圍》 《小東西》 《磨房文札》

7. 傘的故事的作者

① 傘的故事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母親的愛,的思想感情

② 傘的故事給了作者怎樣的力量

傘的故事,是一種母愛的力量,母親為了作者熬夜織布,最終給作者買了一把黃油傘,這把傘陪伴作者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這是一種思念,使作者忘不了母親和母親對他的愛,愛可以令人強大,可以令人不畏困難努力向前,我們要珍惜母愛。像作者一樣讓母愛伴著自己走完一生,走向幸福。願天下父母幸福安康

③ 傘的故事的主要內容

黃油布似的臉"說明了:母親為了女兒能有一把雨傘不怕辛苦,能熬幾夜都要讓女專兒瞠有一把屬雨傘用,母親為了女兒是願意付出這一切的。黃油布來形容母親的臉說明了,母親一整夜都在忙碌地工作,不知道流了多少汗,當時就能說明母親真的願意為自己的女兒所付出一切
表達了我為母親熬夜為我做傘而愧疚、感動。

本文題目《傘的故事》,講的主要是一個關於傘的小故事
由這個故事,作者講到了母親,講到了母親織布買傘給「我」的感人故事。作者對於這把傘有著深厚的感情。

④ 傘的故事 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黃油布似的臉」說明作者母親熬夜過度,這句話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深深的愛,理解母親為了自己而操勞,體現了母子之愛。

⑤ 《雨傘》的簡介作者

《雨傘》 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之一。主要講述了奧萊耶夫人買傘、修傘、索賠的一內系列故事。容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

⑥ 傘的故事 給了作者怎樣的力量

傘的故事,是一種母愛的力量,母親為了作者熬夜織布,最終給作者買了一把回黃油傘,這把傘答陪伴作者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這是一種思念,使作者忘不了母親和母親對他的愛,
愛可以令人強大,可以令人不畏困難努力向前,我們要珍惜母愛。像作者一樣讓母愛伴著自己走完一生,走向幸福。願天下父母幸福安康

⑦ 傘的故事

啊,傘!我驚叫著,從娘手裡接過傘來。這是一把八角黃油布傘。我撐開,合上,內再撐開,再合上,容舉起來,擰動傘柄,讓它在空中旋轉。欣喜之餘,我偶一抬頭,望見了娘那帶笑的黃油布似的臉,心裡一酸,眼裡湧出了淚水……
1、畫出文中描寫「我」動作的詞語。
2、文中的省略號表示什麼意思?從省略號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3、「我」得到盼望已久的油布傘,為什麼眼裡反而湧出了淚水?寫出你的理解。

1撐開,合上,再撐開,再合上,舉起來,擰動,讓它旋轉
2 表示余意未盡,或沉默不語,用以引發讀者的想像。從中體會到作者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感動得說不出話
3 因為從文中的「娘那帶笑的黃油布似的臉」,「黃油布似的臉」暗示作者母親的生活艱辛,工作很苦,這把油布傘可能是母親用辛辛苦苦賺來的一點錢買來送給作者的

⑧ 傘的故事中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

魯班嗎?心靈手巧,善於觀察,有創造力

⑨ 傘的故事作者是誰是寧可信嗎

《有故事的傘》寧可信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點擊下載:

內容預覽:
破曉撐著老舊內大傘在惆悵的春容雨里一臉憂傷。
「你的傘賣我!」
醇厚的男聲讓破曉有一瞬間的恍惚,呆愣之際瞥見一個風一樣的身影掠過自己。
細密的雨水拍打在臉上,清涼。
破曉垂頭,剛才還握著雨傘的右掌里,安靜的躺著一張紅票子。
嘴角的弧度漸漸拉大,眉眼彎彎。
終於解脫了,她想。
破曉的傘很大,可以擠下三個人。但是雨傘太大總是顯得不夠精緻可愛,更何況又只有淺黃這一種顏色,加之撐得時間太久,用她朋友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很舊很老土」。
若是一個人太過念舊,對某個看來一般的東西很是執著,在旁人看來那一定是有什麼刻骨銘心的秘密故事,也許是父母留下來的有紀念意義的禮物,或是那段無疾而終的初戀的信物仿製品,等等。
破曉被問得煩了,乾脆就如人所願的編了個凄美的童話故事,內容很簡單,就是上述的第二個理由,再配上她惆悵的表情,果真堵住了各人那張八卦的嘴。只是,撒了謊總會留下後遺症的。每每下雨天,那些知道她「故事」的人,欲……
別忘了~~喲

⑩ 《傘的故事》一文的主要內容

《傘的故事》主要內容:

一個孩子因為在沒有傘被雨淋著而發燒,他家裡很窮,買專不起傘,但母親為屬了兒子,連夜熬夜織布,買了一把黃油布傘的故事。這把黃油布八角傘陪了小孩一生。小孩說:「帶著這把傘,彷彿母親就在身邊」。

(10)傘的故事的作者擴展閱讀

文中結尾好說道:這把傘陪了我一生,帶著這把傘,就彷彿母親在身邊陪著我。這把充滿母愛的傘,給小孩的這一生增添了幾分光彩,讓小孩永遠記得娘是多麼地愛他。

《傘的故事》一文主要講了母愛的偉大。

母愛,表現在媽媽的一句親切問候,表現在媽媽在生病時的貼心照顧,母愛,表現在媽媽所付出的一點一滴。母愛是神聖的,是偉大的,像冬日裡的陽光

8. 龔古爾文學獎詳細資料大全

龔古爾文學獎(Le Prix Goncourt)是法國文學獎,設立於1903年,每年頒發一次,面向當年在法國出版的法語小說,是法國久負盛名的文學大獎。1987年為了鼓勵年輕人讀書,又特別設立了「龔古爾中學生獎」(Prix Goncourt des Lycéens),由法國的中學生投票選出獲獎小說。

龔古爾兄弟是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弟弟茹爾·德·龔古爾(Jules de Goncourt)於1870年去世後,哥哥埃德蒙·德·龔古爾(Edmond de Goncourt)十分悲痛 ,在1874年7月14日立下遺囑 ,為了紀念他的弟弟,要用遺產作為基金,成立龔古爾學院(l'Académie Goncourt),即龔古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並指定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左拉(Emile Zola)、都德(Alphonse Daudet)等10名友好作家為第一屆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龔古爾文埋纖迅學獎
  • 外文名 :Le Prix Goncourt
  • 獎金 :5000法郎
  • 頒獎時間 :12月21日
  • 首次頒獎年 :1903年
  • 類型 :法國文學獎
獎項介紹,歷屆情況,

獎項介紹

由於埃德蒙到1896年才去世,這份名單後來有所變動。龔古爾學院於1902年成立 ,1903年1月11日獲得批准 ,當年2月26日舉行第一次會議 ,決定設立5000法郎的獎金,獎勵當年出版的最佳長篇小說、最佳短篇小說集、最佳想像性散文作品,這一年12月21日頒獎。為了保證院士們能不偏不倚地進行評選,遺囑規定每位院士可享有一棟住宅和一份保障生活的年金。後來獎金改為50法郎。歐元採用後,獎金額為10歐元。它僅僅是一種榮譽,但其重要性已超過法蘭西學士院彎此的小說大獎(Le grand prix roman de l'Académie fran&edil;aise)。自1903年開始,獲獎小說中有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在花枝招展的少女身旁》(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馬爾羅(André Malraux)的《人的狀況》(La condition humaine)、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名士風流》(Les Mandarins)和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情人》(L'Amant)等。 龔古爾獎目前的十位評審 除了龔古爾獎以外,龔古爾學院每年還會評選出其它的獎項。他們是: -- 龔古爾詩歌獎(Le Goncourt de la Poésie) -- 龔古爾首部小說獎(新人獎)(Le Goncourt Premier Roman ) -- 龔古爾中篇小說獎(Le Goncourt de la Nouvelle )每年9月在斯特拉斯豎枝堡頒發。 -- 龔古爾傳記獎(Le Goncourt de la Biographie )每年9月在南希頒發。

歷屆情況

1903 - John Antoine Nau, Force ennemie 1904 - Léon Frapié, La Maternelle雷翁·弗拉皮埃 《幼稚園》 1905 - Claude Farrère, Les Civilisés 1906 - Jérôme et Jean Tharaud, Dingley, l'illustre écrivain 1907 - E. Moselly, Terres lorraines 1908 - Francis de Miomandre, Ecrit sur l'eau 1909 - Marius et Ary Leblond, En France 1910 - Louis Pergaud, De Goupil à Margot 1911 - Alphonse de Chateaubriant, Monsieur des Lourdines 1912 - André Savignon, Les Filles de la pluie 1913 - Marc Elder, Le peuple de la mer 1914 - Adrien Bertrand, l'Appel Sol 1915 - René Benjamin, Gaspard 1916 - Henri Barbusse, le Feu巴比塞 《火線》 1917 - Henri Malherbe, La Flamme au poing 1918 - Georges Duhamel, Civilisation 喬治·杜阿梅爾《文明》 1919 - Marcel Proust, 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 (volume 2 of - À la recherche temps per,) 馬塞爾·普魯斯特,《在少女們身旁》(《追憶似水年華》第二卷) 1920 - Ernest Pérochon, Nêne艾爾內斯特·佩羅雄 《奈納》 1921 - René Maran, Batouala 1922 - Henry Béraud, Le vitriol de la lune and Le martyre de l'obèse 1923 - L. Fabre, Rabevel ou Le mal des ardents 1924 - Thierry Sandre, Le Chèvrefeuille, le Purgatoire, le Chapitre XIII 1925 - Maurice Genevoix, Raboliot 1926 - H. Deberly, Le supplice de Phèdre 1927 - Maurice Bedel, Jérôme 60° latitude nord 1928 - Maurice Constantin Weyer, Un Homme se penche sur son passé 1929 - Marcel Arland, L'Ordre 1930 - H. Fauconnier, Malaisie 1931 - Jean Fayard, Mal d'amour 1932 - Guy Mazeline, Les Loups居伊·瑪茲里納 《狼》 1933 - André Malraux, La Condition humaine安德烈·馬爾羅 《人類的命運》 1934 - Roger Vercel, Capitaine Conan 1935 - Joseph Peyre, Sang et Lumières 1936 - Maxence Van Der Meersch, L'Empreinte de Dieu 1937 - Charles Plisnier, Faux Passeports 1938 - Henri Troyat, L'Araignée 亨利·特洛亞《蜘蛛》 1939 - Philippe Hériat, Les enfants gâtés 1940 - Francis Ambrière, Les grandes vacances 1941 - Henri Pourrat, Le vent de mars 1942 - Bernard Marc, Pareil à des enfants 1943 - Marius Grout, Passage de l'Homme 1944 - Elsa Triolet, Le premier aroc coûte 200 Francs 埃爾薩·特里奧萊《第一個窟窿賠償二白法郎》 1945 - Jean-Louis Bory, Mon village à l'heure allemande 1946 - Jean-Jacques Gautier, Histoire d'un Fait divers 1947 - Jean-Louis Curtis, Les Forêts de la Nuit 讓-路易 居爾蒂斯《夜深沉》 1948 - Maurice Druon, Les grandes familles 1949 - Robert Merle, Week-end à Zuydcoote 1950 - Paul Colin, Les jeux sauvages 1951 - Julien Gracq, Le Rivage des Syrtes (Refused the prize)朱利安·格拉克《流沙海岸》 1952 - Béatrix Beck, Léon Morin, prêtre 1953 - Pierre Gascar, Les Bêtes 1954 - Simone de Beauvoir, Les Mandarins西蒙娜・德・波伏瓦 《名士風流》 1955 - Roger Ikor, Les eaux mêlées 1956 - Romain Gary, Les racines ciel羅曼·加里 《根深蒂固的天性》 1957 - Roger Vailland, La Loi 羅歇·瓦揚《律令》 1958 - Francis Walder, Saint Germain ou la Négociation 1959 - André Schwarz-Bart, Le dernier des Justes 1960 - Vintilă Horia, Dieu est né en exil 1961 - Jean Cau, La pitié de Dieu 1962 - Anna Langfus, Les bagages de sable 1963 - Armand Lanoux, Quand la mer se retire 1964 - Georges Conchon, L'Etat sauvage 1965 - J. Borel, L'Adoration 1966 - Edmonde Charles-Roux, Oublier Palerme艾德蒙德 《忘卻巴勒莫》 1967 - André Pieyre de Mandiargues, La Marge 芒迪亞格《閑暇》 1968 - Bernard Clavel, Les fruits de l'hiver 貝爾納·克拉韋爾《冬天的果實》 1969 - Félicien Marceau, Creezy 1970 - Michel Tournier , Le Roi des Aulnes米歇爾·圖尼埃 《榿木王》 1971 - Jacques Laurent, Les Bêtises雅克洛朗 《蠢事》 1972 - Jean Carrière, L'Epervier de Maheux讓·卡里埃爾 《瑪厄的鷹》(或《馬鄂的雀鷹》) 1973 - Jacques Chessex, L'Ogre 1974 - Pascal Lainé, La Dentellière帕斯卡爾·萊內《花邊女工》 1975 - Emile Ajar (Romain Gary), La vie devant soi埃米爾·阿雅爾(羅曼·加里的化名) 《如此人生》 1976 - Patrick Grainville, Les Flamboyants派屈克·格蘭維爾 《金鳳花》(又譯為《火焰樹》) 1977 - Didier Decoin, John l'enfer德庫安 《約翰魔鬼》(或《約翰·地獄》) 1978 - Patrick Modiano,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莫迪亞諾《暗鋪街》(又譯為《尋我記》) 1979 - Antonine Maillet, Pélagie la Charette 1980 - Yves Navarre, Le Jardin d'alimatation 1981 - Lucien Bodard, Anne Marie 1982 - Dominique Fernandez, dans la main de l'Ange 1983 - Frédérick Tristan, Les égarés 1984 - Marguerite Duras, L'Amant 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 1985 - Yann Queffelec, Les Noces barbares蓋菲雷克 《野蠻的婚禮》 1986 - Michel Host , Valet de nuit 1987 - Tahar ben Jelloun, La Nuit sacrée (摩洛哥)塔哈爾·本·傑倫 《神聖的夜晚——一個男裝少女的奇遇》 1988 - Erik Orsenna, L'Exposition coloniale 1989 - Jean Vautrin, Un grand pas vers le Bon Dieu 1990 - Jean Rouaud, Les Champs d'honneur 1991 - Pierre Combescot, Les Filles Calvaire孔貝斯科 《骷髏地的女孩們》 1992 - Patrick Chamoiseau, Texaco夏莫瓦佐 《德士古》 1993 - Amin Maalouf, Le Rocher de Tanios阿敏·馬盧夫,《塔尼歐斯巨岩》 1994 - Didier Van Cauwelaert, Un Aller simple考韋拉爾特 《一趟去程》 1995 - Andreï Makine, Le Testament fran&edil;ais (俄羅斯裔)安德烈·馬奇諾(又譯名馬金尼) 《法蘭西遺囑》 1996 - Pascale Roze, Le Chasseur Zéro羅澤 《零號獵戶》 1997 - Patrick Rambaud, La Bataille朗博 《戰役》 1998 - Paule Constant, Confidence pour confidence波勒·康斯坦 《心心相訴》(又譯《以心比心》) 1999 - Jean Echenoz, Je m'en vais艾什諾茲 《我走了》 2000 - Jean-Jacques Schuhl, Ingrid Caven讓-雅克·舒爾 《英格麗·卡文》 2001 - Jean-Chrishe Rufin, Rouge Brésil讓-克里斯托夫·魯番 《紅色的巴西》 2002 - Pascal Quignard, Les Ombres errantes帕斯卡爾·吉納爾 《漂泊的影子》(又譯《幻影游離》)(三部曲《最後的帝國》中的第一部) 2003 - Jacques-Pierre Amette, La maîtresse de Brecht雅克 皮埃爾·阿梅特 《布萊希特的情婦》 2004 - Laurent Gaudé, Le Soleil des Scorta洛朗·戈德,《斯科爾塔的太陽》 2005 – Fran&edil;ois Weyergans, 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弗朗索瓦·韋耶爾岡斯,《母親家的三日》 2006 - Jonathan Littell, Les Bienveillantes 39歲的美國作家喬納森·利特爾憑借處女作《仁人善事》》(一譯《仁慈者》《善良者》)成為該獎設立以來第11位獲此殊榮的非法國籍作家 2007 - 吉萊斯·勒華(Gilles Leroy)《阿拉巴馬之歌》 2008 - 阿提克·拉希米(Atiq Rahimi)《堅韌的石頭》(Syngué Sabour) 2009 - 瑪麗·恩迪亞耶 Marie NDiaye 《三個女強人》«Trois Femmes puissantes» 2010 - 米歇爾·維勒貝克 (Michel Houellebecq) 《地圖與疆域》(《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 2013年龔古爾獎獲得者Pierre Lemaitre 2011 - 阿萊克西·熱尼(Alexis Jenni)《法國兵法》(L'Art francais de la Guerre) 2012 - 作為法語文學最高獎的龔古爾獎昨天頒給了一位高中哲學老師傑羅姆·法拉利(Jrome Ferrari),獲獎作品是《羅馬衰落的教訓》(Le sermon sur la chute de Rome),而這部小說具有相當法國現實性,反映了具有分離傾向的科西嘉島嚴重的社會暴力和罪惡問題,作者之前曾在科西嘉任教一段時間。 2013- 皮耶爾·勒邁特《天上再見》 2014-莉迪·薩爾維爾(女,66歲)及其作品《不要哭泣》 2015-法國小說家馬迪亞斯·埃納爾聚焦中東文化的作品《指南針》獲龔古爾獎 2016年度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在巴黎德魯昂飯店揭曉,35歲的女作家萊拉·斯利馬尼以小說《溫柔之歌》獲獎。 2017年艾瑞克·維亞爾德(Éric Vuillard)憑借小說《日程》(L』Ordre jour)獲得龔古爾獎。 巴黎時間2018年11月7日12時40分,2018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正式公布。法國偵探小說家尼古拉斯·馬修(Nicolas Mathieu)憑借小說《追隨他們的孩子們》(英譯名為The Children Who Came After Them)獲得該獎項。 巴黎時間2018年11月7日12時40分,2018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正式公布。法國偵探小說家尼古拉斯·馬修(Nicolas Mathieu)憑借小說《追隨他們的孩子們》(英譯名為The Children Who Came After Them)獲得該獎項。 2018年第一屆「龔古爾文學獎中國評選」的結果在武漢和北京兩地同揭曉,大衛·迪歐的《靈魂兄弟》獲獎。

熱點內容
免費全本小說官道紅顏 發布:2025-07-01 19:24:29 瀏覽:895
主角渾身是傷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1 18:58:52 瀏覽:219
都市富拉文小說 發布:2025-07-01 18:58:50 瀏覽:720
日本懸疑小說短篇男孩背書 發布:2025-07-01 18:55:50 瀏覽:108
重生空間最強農女小說網 發布:2025-07-01 18:46:30 瀏覽:644
楚喬傳之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01 18:45:05 瀏覽:360
主人公叫林梵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1 18:34:43 瀏覽:597
重生在捉妖記小說 發布:2025-07-01 18:30:06 瀏覽:415
經典少兒偵探小說 發布:2025-07-01 18:27:28 瀏覽:927
類似重生游戲築夢師的小說 發布:2025-07-01 17:43:20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