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短篇小說
❶ 埃德加·斯諾的作品有哪些
《遠東前線》、《活的中國》、《紅星照耀中國》、《紅區內幕》、《為亞洲而戰》、《蘇聯力量的格局》、《斯大林需要和平》、《復始之滾臘旅》、《今日紅色中國》、《大河彼岸》等。
1、《遠東前線》,1933年9月在美出版。
2、《活的中國》(Living China),1936年,中國現代短篇小說英文譯作,收錄了魯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諾撰寫的《魯迅評傳》等。
3、《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又稱《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
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紅區內幕》,即《續西行漫記》,海倫著。
4、《為亞洲而戰》(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訪報道合集整理而成。
5、《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稱頌中華人民共和國。
(1)紀錄片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1941年,斯諾回到美國後,仍然向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他說:「我依然贊成中國的事業,從根本上說,真理、公正和正義屬於中國人民的事業,我贊成任何有助於中國人民自己幫助自己的措施,因為只有採用這種方法,才能使他們自己解救自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斯諾對中國進行了三次長期訪問。這在美國政府對新生的中國實行孤立政策和武裝支持台灣蔣介石的年代裡,對一名美國人來說,真是大鋒滑一件獨一無二的事。
1960年,斯諾訪問北京,他意識到中國領導人希望他的到來,可能有助於建立起一座中美兩國的友誼橋梁,他表示:「前途是艱險的,但橋梁能夠架起,而且最後必將架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和路易·艾黎等人在宋慶齡的支持下,發起了工業合基穗作運動。從內蒙到雲南,開辦了2300所小工廠,為後方生產紡織品和日用品,為前方製造手榴彈,緩解了戰時物資的短缺和失業問題。
斯諾回美國後,3次到白宮去見羅斯福總統。每一次會晤,他都強調美國應力促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攜手建設新中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埃德加·斯諾
❷ 鄧海南的主要作品
詩集:《機器與雕像》;
短篇小說:《龍泉劍》、《介質》、《平等四邊》、銷腔《翡翠鑽石》等;
中篇小說:《自燃煤山》、《莫戈爾少校》等;
長篇小說:《垓下悲歌》、《戲人》;
電影:《漂流瓶》、《青春卡拉OK》;
歌劇《在海波上》;
小劇場話劇《梅花情緒》;
電視文獻紀錄片《風雨鍾山路》;
話劇劇本《人傑鬼雄》,獲「田漢」戲劇文學獎一等獎;
音樂劇《徵婚啟事》,獲中國文化部歌劇音樂劇觀摩演出優秀編劇獎。
音樂劇《海風吹來》(合作作品),獲中國文化部歌劇音樂劇觀摩演出優運枯秀編劇獎。
音樂劇《青春涅盤》(合作作品),獲曹禺劇本一等獎。
話劇《「厄爾尼虧悄衫諾」報告》(合作作品),獲中國文化部文華大獎、中國藝術節大獎、中國人口文化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
獎要出版的書籍有:詩集《青銅與瓷》;歷史散文《秦漢羅馬》
❸ 王阿成的獲獎概況
短篇小說《年關六賦》獲1987—1988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1995—1996年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短篇小說《小酒館》入圍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提名。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中國作協抗戰文學優秀作品獎。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小說選刊》1995年最佳短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人民文學》1995年優秀短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狗皮帽子》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優秀
作品獎。
散文《德國印象》「2010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中國散文年會、散文選刊雜志社
散文《母親永在身邊》第三屆「漂母杯」全球華語母愛主題散文大賽2等獎:中國散文協會主辦。
中篇小說《蟒珠河》獲《中國作家》1996年優秀作品獎。
短篇小說《被遺棄的黃豆》獲《小說選刊》1998——1999年度優秀作品獎。
短篇小說《秀女》獲2005年《小說月報》第11屆百花獎。2005年
短篇小說《丙戌六十年祭》2007年《小說月報》第12屆百花獎獲獎
短篇小說《流亡者社區的雨夜》獲2005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十佳。2005年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2004年中國當代小說排行榜》。2004年
短篇小說《上帝之手》《2005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2005年
短篇小說《鯰魚》入選「2005-2006中國文壇最佳人氣作家榜」
長篇紀錄片《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獲「2003中國紀錄片協會學術獎」長紀錄片1等獎
電影《一塊兒過年》(與人合作)獲優秀電影劇本獎
[其它從略]
中篇小說《回鄉》獲公安部頒發的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
長篇小說《俯仰之間三級跳》獲公安部頒發的優秀長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年關六賦》獲1988—1989年度黑龍江省文藝創作大獎,榮譽獎。
短篇小說《東北人,東北人》獲黑龍江省第四屆文藝創作大獎。
短篇小說《恍記》入選「西南軍事文學二十周年優秀作品獎
短篇小說《良娼》獲首屆東北文學獎(1992年)。
中篇小說《走廊》獲第二屆東北文學獎。
短篇小說《小酒館》獲黑龍江省首屆文藝精品工程獎,一等獎(1996—1997年)。
及《紙風車》等多篇作品獲歷屆黑龍江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哈爾濱天鵝文藝獎(從略)
《白狼鎮》獲首屆蕭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辦)
並多次獲哈爾濱「優秀專家顧問獎」、「優秀咨詢建議獎」。以及「芒種」、「山花」「佛山文藝」、「天津文學」「天鵝文藝大獎」「北方文學」 「北京文學」「長江文藝」等全國多家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以及其它多項獎勵。有百餘篇作品收錄《二十世紀中國百年百名作家》等一系列相關的文選、文集。
❹ 《百年孤獨》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從1830年至19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敗凱耐該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4)紀錄片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一、作品主題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察春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二、作者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孤獨」思想一直貫穿於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孫銀字刻畫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馬爾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們指出「孤獨」的症結: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感以孤獨。
馬爾克斯正是描寫以死亡為背景的種種生活現象下的孤獨。如:夢境中的孤獨、困境中的孤獨、面臨他人死亡時的孤獨、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獨等。
❺ 有哪些記錄當代中國人真實情感生活的文學作品,紀錄片
傷痕文學
作者:沙立玲
現今,我們似乎沒有什麼理由指責—新批評—結構主議—後結構主義有關語言、文學語言的論辯。在他們那裡,文學反駁了意義、感傷、情感的謬誤,僅僅作為語言、結構而存在。文學不再憂心忡忡、殫精竭慮,它成了文本本身,成為語言的狂歡盛宴。然而,無論批評的智慧如何讓我們嘆服,總有那麼一類文學,以其記錄的情感、生活與我們經驗的歷史和現實而攫住我們的目光以至心靈,打動已經許久不曾震憾的靈魂。20世紀中國文學艱難挺進,穿過十年夢魘的狂熱和樣板束縛,在年結束後出現了現實主義回歸熱潮,這一回歸浪潮中的文學「一起步就向現實主義的藝術格局靠攏。不迴避現實既定的尖銳性,也不死死恪守現實主義的光明結局,而是大膽地踏入歷史的縱深地帶,去看取歷史悲劇所造成的痛苦的現實人生,去宣洩悲劇時代里壓在心底的悲劇情感,以真實作為旗幟。這一時期,與其說是文學在想像,不如說文學在記實。」(1)而在這不重想像重紀實的現實主義復歸文藝思潮中,「傷痕文學」無疑處在源初之位。
「傷痕文學」概念所指稱作的創作,主要是小說,尤其是中、短篇小說,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它們也與傷痕小說概念等同。
「」如一場夢魘,醒來之後依然無法抹去記憶中的傷痛,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末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曾那樣地震憾過中國乃至世界,無數熱血青年卷進了這場本身就交織著正確與錯誤,庄嚴與荒謬,美好與丑惡的運動中,並在肉體和心靈上親歷了人情冷暖,親歷了嚴酷與溫馨交混,希望與絕望相雜。生與死擦肩而過,笑與淚順頰而溢。「傷痕文學」的出現,直接起因於這一場許多中國人無法迴避的事件,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識分子,受官員及城鄉普通民眾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劇性的遭遇。
作為「傷痕文學」之濫觴,較早就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的是作家劉心武刊發於《文學》年第11期的《班主任》。當時評論界認為這一短篇的主要價值是揭露了「」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內傷」(2)甚至有些論者認為該篇發出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的時代呼聲,與六十年前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發出的救救被封建禮教毒害的孩子的呼聲遙相呼應,使小說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歷史感,充滿了一種強烈的啟蒙精神。(3)而「傷痕文學」名稱的源出則與另一部受到廣泛閱讀和爭論的短篇《傷痕》。這部小說的作者是盧新華,小說刊登於年8月11日的《文匯報》。它也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隨後,揭露「」歷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涌現,影響較大的有《神聖的使命》(王亞平)、《高潔的青松》(王宋漢)、《靈魂的搏鬥》(吳強)、《獻身》(陸文夫)、《姻緣》(孔捷生)等知青創作,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等大牆文學,以及馮驥才早期在「傷痕文學」中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一些論者認為遲至年才出版的長篇《血色黃昏》(老鬼),也應看作是屬於這一范圍的作品。(4)
從藝術內容來說,早期的「傷痕小說」大多把上山下鄉看作是一場不堪回首的惡夢,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歲月中苦難、悲慘的人生轉折,丑惡、相互欺騙、傾軋、相互利用的對於人類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調基本是一種憤懣不平心曲的渲泄,「表現祖國在之中的巨大災難,表現道德良心在悲劇時代里的淪喪,表現青春、生命在非常時期內所遭到的與毀滅,表現愛的痛苦與失落,表現人的非人遭遇,成了文學的神聖使命。」(5)這一切都表現出對以往極左路線和政策強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識,在涉及個人經驗、情感時,則有著比較濃重的傷感情緒,對當下和未來的迷惘,失落,苦悶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這種感傷情緒在後來的「反思文學」中得以深化,轉為帶著對個人對社會對人生對未來深刻思索的有意識追求和奮進,將一場神聖與荒謬雜揉的運動不只簡單歸咎於社會,,同時也開始探討個人悲劇或命運與整個大社會大背景的。
從藝術審美來看,早期的「傷痕文學」藝術成就不高。剛剛從夢魘中醒來的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訴說,情緒激動,感情過於濃烈,敘述過於急切,揭露曝光丑惡的功利性過強,說教味濃重,藝術上的幼稚、矯揉造作,斧鑿的痕跡較明顯。
從「傷痕文學」的濫觴至今,對其評說爭論從未停止過,它甚至引發了當代文學史上幾次著名的文藝爭論。
「傷痕文學」最初是帶有貶斥含義的稱謂。這些作品的感傷的、悲劇性的情感基調以及揭露性的取材趨向,被一些批評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學」「寫陰暗面」等在80年代的重演。(6)因此,圍繞《傷痕》等作品,在年夏到次年秋天發生了熱烈的爭論。文藝與意識形態、文藝的社會功用等命題得到的重新辯論與爭鳴。年1月陳恭敏在《戲劇藝術》上發表《工具論還是反映論——關於文藝與的關系》,同年4月《上海文學》評論員文章《為文藝正名—駁「文藝是階級斗爭工具」說》,兩文都有力駁斥了文藝純粹為功用附庸的說法,對「傷痕文學」暴露性描寫給予了肯定。
然而,有意味的是當我們今天重審這批「傷痕文學」作品,我們會發現,無論當初的爭論如何在肯定與否定中輾轉,在審美意識形態一元化的社會文化體制之中,「它雖然力圖掙脫,但在實際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帶有著舊的歷史印跡。過去的時代無論是在作家主體,還是在文本的主題話語,敘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辭等方面,均都體現出頑固不化的歷史影響」(7)。而從審美形態來說。「傷痕文學」無疑也秉承了那個時代的意志。
關於現實主義的爭論,也圍繞現實主義「真實性」諸方面展開了討論,並在相關作品的具體中逐步深入。現實主義復歸的事實是當時審美「言說」的方式,這一言說對「歷史」()的審視,對自我的探求(反思),對未來的追求和前進(改革文學)都與當時言說是高度一致的。顯而易見的是,我們否認了文學作為傳聲筒的附屬地位,卻也明白,文藝在與現實相接的時刻不可能完全擺脫、權勢話語的囿限。即便作為思潮存在的「傷痕文學」離開因素,不僅無從表述,也毫無意義。「傷痕文學」的文化取值,選擇與民眾期望高度一致,文學言說與言說一致,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傷痕文學」後來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葉辛《蹉跎歲月》、《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及馮驥才的作品普遍表現出對於人性的關懷,對於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討論,引發了80年代前期規模最大的對人性,人情,人道主義問題的文藝思想討論和對於人的尊嚴、價值、權利的呼喚。
作為一個時代的「證言」,「傷痕文學」無疑真實記錄了那一時代的血淚。隨著時代的反思,也許文學將進一步升華。「」題材在很大程度上給了作家挖掘人性、內心的空間。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時代的代價不可能是單維度的,它在一個方面使我們失去了許多,也許會在另外的地方給我們補償。
❻ 《<玩具屋>九講》:慢讀
《玩具屋》是一部短篇小說,原文不到3000字。台灣作家王文興先生用了足足九堂課講解這部短篇小說。《<玩具屋>九講》則是完整的課堂筆記。
為什麼一部不到3000字的小說,用九堂課的時間才講解完畢呢?這與王文興先生踐行的 慢讀法 密不可分。王文興先生讀書,每天不超過2小時,每小時不超過1000字。先生讀書追求的是:
要字字求解,便不能一目十行地瀏覽,而是要用 讀詩 的方式咀嚼。讀詩,需要 拆 ,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理解字面意思,揣摩言外之意。讀詩,還需要 建 ,調用感官和想像力,把紙上文字轉化為彩色的畫面、立體的空間、罩畝動態的情境,置身其中,體會文字用意。
以《玩具屋》的一小段描寫為例:
Lil的母親是洗衣婦,父親尚在監獄。在這篇小說中,社會地位低下Lil屢遭他人的排斥和嘲笑。摘出的這一片段是對Lil的人物描寫。
總之,Lil這一身衣服,不倫不類,粗糙劣質,也難怪遭人嘲笑看不起。更何況,把別人家棄置的布料,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難免不會感到低人一等。
短短一句話,作者已然生動描繪出一個工人階級家物棚森小孩的形象。如果不慢讀,怎麼可能讀出這么多的信息來?需要補充一點的是,為了描述方便和配,將 拆 和 建 分開敘述。真正閱讀時, 拆 和 建 是同時進行的,推敲字詞有所得,腦中構建的形象更生動具體;在腦中構建形象,也會幫助人捕捉到文字的言外之意。
在 拆 與 建 之外,也要能評價文字,哪裡寫得好,哪裡寫的不好,有自己的觀點。 比如,講到文中的一段描寫,王文興先生直接評價說:
王文興老師示範了,要有欣賞的眼光,也要有批評的魄力!
可以說《<玩具屋>九講》全書,便是跟隨王文興先生共赴 拆 、 建 、和獨立評價的閱讀之旅,非開卷而不能領略小說與慢讀法的奧妙。
最後,關於閱讀與寫作,王文興先生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在寫作課前讀到,感覺很受啟發:
不閱讀經典,不在閱讀時推敲語言的運用,自己寫作時,又怎麼能懂得遣詞造句呢?閱讀和寫作,本就是一體兩面的事呵!
附: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有製作王文興先生的紀錄片,該片獲得48屆金馬獎最佳剪輯和最佳紀錄片提名,度盤能搜到資源: 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
王文興先生的訪談,關於慢讀和慢寫: 快讀等於未讀 台灣作家王文興不慌不忙的50年
❼ 【短篇小說】鄰家小妹(一、二、三)
第一章 摘楊梅
小時候,還是生產隊時期,那時物資匱乏,生活艱苦,連飯都吃不飽。
每到現在這個季節,我就會和同村的小夥伴相約到山上去摘楊梅。
有一位鄰家小妹經常跟著我們上山摘楊梅。她因為年紀太小,每次一天辛苦下來,都摘不到多少楊梅。
我們怕小妹會哭,也怕小妹回家後,家裡人會不高興。
所以,每次下山回家的時候,我們都會把自己的楊梅分些給她。
「小妹,我們分些楊梅給你。」
然後,大家你一捧我一捧地把自己的楊梅分給小妹。結果小妹籃子里的楊梅,反而比我們的還多。
小妹很高興,
「謝謝哥哥!謝謝哥哥!」
「哈哈哈!」
「不用謝!」
只要小妹高興,我們都高興。
大家今天雖然收獲不大,但我們心裡還是很高興的。
今天沒有摘到多少楊梅,明天再來吧!我們小夥伴們有的是時間和快樂。
第二章 割豬草
我和小妹在同一所小學讀書。我讀三年級,小妹讀一年級。
下午放學後,我們兩人各挎著一隻小竹籃,裡面放著一把割草刀。歡呼雀躍,唱著歌兒,來到門前不遠處的小河堤上割豬草。
這條小河水流很長,河水清澈,緩緩地由東向西流淌,漫延數里,流入外鄉。
河堤上長滿了很多不知名的樹,鬱郁蔥蔥,儼然成了我們的樂園。我們把竹籃往河堤上一丟,就開始玩打石子。
夕陽西下,橘紅的光芒照在我們臉上,把我們白皙的小臉映照的紅嫩紅嫩。
我們不知打石子打了多久,直到打累了,才停下來。伸直腰,看看夕陽沉得更下了,已經不是那麼耀眼的光芒四射了。我們趕快找到竹籃和割草刀,割豬草。
當我們割滿豬草准備回家的時候,村莊里已經炊煙裊裊。
小妹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她的爸爸已經重病在身,渾身浮腫,不久病逝了。小妹爸爸生病三年來,家裡一直省吃儉用,因為治病欠下巨額外債。
小妹爸爸不在了,小妹和媽媽哭幹了眼淚。小妹媽媽考慮再三,無奈地對小妹說:
「你爸走了,媽要去生產隊干農活,弟弟妹妹又小,需要人帶,現在沒有人能幫媽,你們三姐妹,你是老大,只有你能幫媽媽了,你就不要去上學了,回家幫媽媽帶弟妹做家務吧。」
小妹聽完,哭了一天,只能無可奈何地答應了。
從此,小妹痛苦地告別了學校,成了專職小保姆。小妹每天除了帶弟妹,還要剁豬草、喂豬、做飯。
小妹不能去割豬草了。我下午放學後,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去河堤上割豬草。
第三章 看電影
我初中畢業後,回到了生產隊干農活。小妹的弟妹上了小學,不用帶了,小妹和我一起跟著大人去田地干農活。空餘時間,我們又在一起玩了。
晚上,我們最盼望的就是看電影。大隊買了一部小型電影放影機,每月放影四次,每次放兩夜。每次一般會有兩塊電影正片和一塊《新聞紀錄片》。
我們大隊是山區,人口不多,但村莊分散,有十個生產小隊,從坑口到坑屋,有十幾里地。
每次放電影,第一天晚上在外坑放,第二天晚上在內坑放,輪回放映。
我和小妹通常是早早吃了晚飯,就焦急地走在通往放電影場的路上。
小妹媽媽白天在生產隊干農活,晚上要幹家務活。小妹要去看電影,只能把弟妹一起帶上。
每個生產隊的村莊前,都有一個很大的曬谷場。電影就在曬谷場上露天放映。在曬谷場邊沿埋上兩根柱子,掛上銀幕,就可以放電影。
輪到在我們生產隊放電影的時候,我們就早早地搬張凳子去,擺在曬谷場上霸好位置。有時連晚飯都來不及吃,就傻傻的等候電影放映。
農村人活多、忙,晚飯吃得很晚,如去別個生產隊看電影,只能餓著肚子去,看完電影再回來吃晚飯。
我們趕到電影場,他們本村莊和附近村莊的人來得很早,早已經把凳子擺在好位置上坐好,邊嗑炒南瓜子或吃炒花生,邊等著看電影。
我們沒有搶到好位置,只能在僻靜的地方站著看電影。
經過長時間的等待,電影終於開始放映。但每次總是要先放完時長三十分鍾的《新聞記錄片》,然後才放正片。
電影正片多是戰爭片,記憶最深刻的是《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戰上海》、《偵察兵、》、《英雄兒女》《渡江偵察記》、《智取華山》、《野火春風斗古城》等。
每次我們總是感到還沒看過癮,電影就映完了。
看電影我們一向是風雨無阻。下雨天,我們就頭戴斗笠,身披農用塑料薄膜避雨,像浪漫情人雨中散步。
天色愈晚,雨愈大,落在斗笠、塑料農膜上,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
冬天的夜晚,去看電影,有些寒冷,我就戴起帽子,穿起了棉襖。特別是突然颳起寒風不停地朝我進攻,把我的臉吹得冰冰涼,手腳凍得生疼。凍得小腿彈三弦。我還是拚命的忍住刺骨的寒冷,堅持到電影放映結束散場,我們才肯回家。
(待續)
❽ 曾是超人的男子在哪下載
[韓國][曾是超人的男子/全智賢黃正民韓版超人][DVD-R/465M][中英雙字][迅雷+BT]
F7733-01.jpg (79.27 KB)
2008-9-7 10:28
◎譯 名 曾是超人的男子
◎片 名 A Man Who Was Superman
◎年 代 2008
◎國 家 韓國
◎類 別 劇情/愛情
◎語 言 韓語
◎字 幕 中文/英文
◎IMDB評分 None
◎文件格式 Rmvb
◎視頻尺寸 640 x 352
◎文件大小 465MB
◎片 長 105 mins
◎導 演 鄭允哲 Yoon-chul Jeong
◎主 演 黃政民 Jeong-min Hwang .....超人
全智賢 Jeon Ji Hyun .....宋水晶
陳智熙 Ji-Hee JIN
李相燁 Sang-yeop Lee
◎簡 介輪悶
在公司工作了三年的宋秀晶(全智賢飾)厭倦了用偽裝的眼臘舉彎淚和感動拍攝出來的記錄片的工作,有了寧可去拍「沒有同情心的非洲獅子」的念頭——起碼更真實。熱愛事業的她一氣之下拿走公司的攝像機來代替未發給自己的工資。一心想著自己打拚出一片天下的秀晶近來為自己開辦的小型製片公司的未來發展找材料而苦惱,可是前往非洲的拍攝被迫取消的節骨眼上,心愛的攝像機也眼看著被小偷搶走,突然出現的穿著夏威夷風情襯衫的男人幫她把攝像機從小偷手中追回來。這個男人自稱是被壞人在腦中植入了電腦晶元而喪失了超能力的超人。
盡管心裡暗說這個能在馬路中心眾目睽睽之下握緊拳頭喊出:「我是超人」的男人是「傻瓜」,但為了拍出高收視的片子,性格功利的她不惜利用這個男人,和其四處奔走追訪他「拯救地球」的過程。
「太弱了,太弱了,光是這樣的程度表現不出超人的非人魅力啊!」,這個超人除了會去斥責守在女子學校前的變態人,原地埋伏捉垃圾蟲,幫傷心的人找回丟失的狗以外似乎不會做出更大的驚天動地的事情。更令人匪疑所思的是,因暖化北極將要溶化,為將地球移開遠離太陽,因此號召身邊的人都要像自己一樣每天堅持倒立,或測試浪費電力和開冷氣對地球溫暖化的影響。可是即便是秀晶自己也覺得他不是正常人,但就是無形中被他所吸引。以這個男人為主角拍出來的名為《請守護地球.超人》記錄片曝光後,很快就聚集了眾多觀眾的目光,並且迅速登上網路搜索排行榜的冠軍位置。
在慶祝節目首播告捷的酒會結束後喝得大醉的秀晶回到家時,卻發現男人早就呆在屋裡。這個傻頭傻腦的超人表示要在觀眾面前揭開記錄片偽造的真相,並帶秀晶來到「暗藏有怪物」的下水道,哪有什麼所謂的「怪物」,只是透著臭水味道的尋常下水道而已。但在這意外摔傷頭的超人來到醫院接受詳細的身體檢查後,卻被發現其腦里真的有異常的東西……
秀晶決定從今天開始真正地采訪和追查他的生活點滴……
他是超人,一個真正心裏面是超人的人。
花絮:
韓版無厘頭《超人》+《阿甘正傳》
本片根據韓國著名作家劉一韓(? )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講述一個相信自己是超人的男人和想利用後者的「天真無知」製作一起相信同情心無法改變世界的非常現實的人文紀錄片以此獲得高收視一鳴驚人的女人之間發生的故事。
擅長執導溫情片的鄭允哲表示自己看過原著後很感動,因而有了想把其拍成電影的念頭。在《曾是超人的男人》里,鄭允哲將延續以往作品的風格:沒有韓式生死離別的「慣性設置」,平實簡潔的對白影象出來的效果和被賦予的意義卻是細膩深刻的,他把自己正面樂觀的價值信念灌輸到男主角的身上,表達的人性靠攏在美好的一面上,片答御里人物的故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都有一個令人會心一笑的注腳。
黃政民扮演的相信自己就是超人的無厘頭男子,天真善良的個性儼然是成年版的《馬拉松》里的那個自閉兒,只是前者走出了草來到更加復雜的現代社會里,與周圍人們的人性格格不入,左沖右撞的矛盾發生也就不可避免了,與女編導宋水晶的相遇更是這種不搭調,甚至南轅北轍的人性的碰撞的最激烈時,人性純凈的一面也就在這過程中被蒸發和升華。在宋水晶的眼裡,這個妄想是超人去拯救苦難中的人群的男人簡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由此引發了一串有趣的故事。當然,最後她發現誰才是真正小丑時,催淚的結局必不可少。類似《阿甘正傳》,也隱約看到《剪刀手愛德華》的影子。在平板無奇的主題里加上天馬行空的輕松喜劇調料,是出色的商業片要考慮的殺手鐧。
影片也是韓國的娛樂巨頭CJ娛樂在2008年的重頭戲之一,請來了全智賢和黃政民兩位演員擔當主演,全新的配搭被《體育朝鮮》評論為:華麗的全智賢+朴實的黃政民,想著都覺得新鮮,不管影片拍出來是否叫座,首先肯定製作方的想像力。
黃政民:這個超人有點「傻」
影帝黃政民在圈內的好演品是出了名的,連此次與其第一次合作的全智賢也發出了:「真希望所有的男演員都像黃政民一樣」的感嘆,表示他是一個很親和照顧後輩的演員。自《我的野蠻女友》後再無賣座作品出爐的全智賢實際在開拍時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幸有黃政民在身邊鼓勵她「只要用心拍好戲就可以了,不要想結果如何」,才漸漸平復情緒投入到拍攝中。為拍好本片,黃政民可謂是「赴湯蹈火」,不僅要吊在15米高的鋼絲上裝作若無其事式的威風凜凜,而且還要頂著寒風刺骨的天氣拍火海救人的戲——當天他冒著嗆鼻的濃煙拍了很多次依舊未能達到導演想要的效果,身穿單薄的衣服反復奔走數次後才完成鏡頭,可那時劇組人員幾乎認不出他:全身臟得不像樣子不說,五官更像是參加化妝舞會似的黑頭土臉。片中的角色是個相信世界上真有超人的男子,因此異想天開地做出許多讓人意外的事情,扮演其的黃政民自然要像《愛麗絲奇遇記》里的愛麗絲一樣,大開眼戒地過著荒唐令人啼笑皆非的日子。
這個超人不似好萊塢《超人》系列的男主角那麼幸運,做帥氣的舉動,經常「碰釘子」的他很無厘頭,用黃政民的話來說就是:「很親民,沒有英雄的架子」,談到遺憾,他很「委屈」地表示:「難得與有『大眾情人』的全大美人合作,可惜我沒有以前的男主角的福氣,影片里我們沒有愛情戲。」這樣傻得可愛的超人,你喜歡嗎?
全智賢:「全智賢效應」」
不慍不火的《雛菊》如片名一樣慢慢淡出觀眾的視線,闖盪好萊塢的《Blood~最後的吸血鬼》公映之前《曾是超人的男人》是她久違了韓國影壇兩年後的回歸之作。坦言「不想讓觀眾失望」的全智賢面臨的壓力可以想像。為配合「宋水晶」不相信世界上有真情的「內心冰冷荒蕪」的職業女強人的想像,她特意剪去了商標式的順直長發,燙起稍顯粗線條的大波浪卷,一頭隨便紮起的枯黃亂發加上不加精緻化妝的素顏,跟隨著狗仔隊的記者們在大街上狂奔,這樣拋棄了淑女風范的全智賢的確罕見。第一天出現在拍攝現場時,她的扮相不像一個女明星,讓工作人員們吃驚不小。片里的水晶是個為了刷新收視紀錄,三年來一直拍攝紀錄片的工作狂,在跟蹤采訪黃政民的過程中需要拿出不亞於拍動作片的體力。空中飛翔,舞台跳水……為了拿到新聞素材,這個編導可以使出「上天入地」的招數。開拍前她用了整整半個月的時間熟讀劇本和人物的背景資料,並不時約導演一起討論溝通發揮出角色的特質應如何演繹。更打破自己的健康原則在熒幕前做起「煙君子」的扮相,盡管被黃政民捅破其「美麗的謊言」:「她抽的是用艾草做的替代品,在我們看來,她並不是抽煙。」盡管如此,她不願做美不勝收的花瓶的用心還是可見一斑。全智賢果然不負「韓國頭號女明星」的光環,走到哪哪都是扎堆的記者爭相拍攝其芳蹤。在江南區拍攝外景戲時吸引了周圍居民和特意跑來探班的影迷們的圍觀,一度導致附近的交通癱瘓。與黃政民拍攝高空戲的當天,更是有80多名記者前來采訪報道。令影片的工作人員不時感慨:「『全智賢效應』真的很厲害,也證明了這部電影受到大家的注目。」全智賢表示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也似宋水晶一樣不修邊幅,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更稱:「這是我盼望已久的本色演出。」
大牌們的「超人白日夢」
全智賢很貪心地笑言:「我想擁有提高演技的超能力,此次參演《曾是超人的男人》嘗試把這種幻想中的超能力變成現實。」而聽到此話的黃政民連忙在旁插話道:「她的演技好得沒話說啦,根本不需要超能力來提高,而且以嶄新面貌拍戲的全智賢有著不一般的性感味道哦。」至於黃政民自己的「超人夢」,他很老實地承認:「像《超人》或《蝙蝠俠》里的英雄那樣,真的可以飛天下海,拯救眾生。」導演鄭允哲則不忘肩上「振興韓國電影工業」的責任,表示:「目前韓國電影的發展遇到了困境,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挽救本土電影市場的超級導演,影片講述了只要有信心和愛心,人人都能變成超人的信念,希望觀眾看完片子後能收到電影傳遞的勵志的力量,勇敢地去做超人夢。」
海報故事
影片海報是黃政民、全智賢兩位男女主人公,身披超人商標式的紅衣的黃政民露出沉醉的笑容站在屋頂上,似乎馬上就能飛到高空中,底下的全智賢拿著攝像機一臉茫然地望著他。據了解,海報的創意和內容是由黃政民和鄭允哲共同完成的,黃政民擺出各種自發的造型,由鄭允哲親自畫草圖創作而成的,非常有心意和誠意的一張海報。
◎影片截圖
.jpg (26.85 KB)
2008-9-7 10:28 .jpg (22.4 KB)
2008-9-7 10:28 .jpg (30.29 KB)
2008-9-7 10:28 .jpg (23.95 KB)
2008-9-7 10:28 .jpg (17.91 KB)
2008-9-7 10:28
下載地址:
以下內容需要回復才能看到
曾是超人的男子.rmvb
曾是超人的男子.torrent (37.84 KB) 曾是超人的男子.torrent (37.84 KB)
下載次數: 0
2008-9-7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