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第二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第二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發布時間: 2023-03-28 05:28:24

1.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有哪些他們的作者分別是誰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1985年 三部長篇小說)

《黃河東流去》(上下集)李准
《沉重的翅膀》 張潔
《鍾鼓樓》 劉心武

李准
中國作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蒙古族。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余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余劇團,既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陽解放後不久,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上發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熱烈反響。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描繪了50年代前期處於劇烈變革中的農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李准開始從事專業創作,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寫出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的社會主義農村新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作家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後,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華縣屈庄落戶,在那裡生活4年,創作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於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李准在創作小說的同時,寫過20部電影劇本,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及《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主要位置。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朴實的藝術格調。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育特殊貢獻作家。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頂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無字》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張潔
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長篇散文《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 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8年(首屆)、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2005年,長篇小說《無字》獲第6屆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唯一榮獲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劉心武,筆名劉瀏、趙壯漢等。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中學時期愛好文學。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後任中學教員15年。1976年後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參與創刊《十月》並任編輯。1979年起任中國作協理事、《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87年赴美國訪問並在13所大學講學。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後又發表《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我愛每一片綠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小說,曾激起強烈反響。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劉心武短篇小說選》,中篇小說《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說集《綠葉與黃金》、《大眼貓》、《都會詠嘆調》、《立體交叉橋》、《5·19長鏡頭》,中篇小說集《如意》、《王府井萬花筒》、《木變石戒指》、《一窗燈火》、《藍夜叉》,紀實小說《公共汽車詠嘆調》,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全國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風過耳》、《四牌樓》等,還出版有散文集、理論集、兒童文學等作品以及8卷本《劉心武文集》,劉心武對生活感受敏銳,善於作理性的宏觀把握,寫出了不少具有社會思考特點的小說,作風嚴謹,意蘊深厚。

2. 新文藝中國現代文學大師系列有哪些

冰心簡介

冰心(1900~1999》:現、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後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分》、《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1951年回國,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散文集《歸來以後》、《再寄小讀者》、《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讀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藝術上仍保持著她的獨特風格.她的短篇小說《空巢》獲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桔燈》於同年在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榮譽獎.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出版有小說集《超人》,散文集《關於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譯選集》等.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朱自清簡介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巴金簡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祖籍浙江嘉興.清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門正通順街.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於上海.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學法國時認識的一位巴姓的同學巴恩波,以及這位同學自殺身亡時巴金所翻譯的克魯泡特金著作.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

巴金出身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曾在四川廣元縣做縣令,為官清正,辛亥革命後辭官歸隱.1914年母親去世.1917年父親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舊歷年底,祖父去世,巴金慶幸「家裡再也沒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動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長篇小說創作在我國現代小說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譯著也很多.解放後,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散文,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鄭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魏巍原名魏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底,奔赴朝鮮前線,和志願軍一起生活、戰斗.回國後發表了一批文藝通訊,其中《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從此,「最可愛的人」成了志願軍的代名詞.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2008年8月逝世後,魏巍靈堂設北京軍區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眾弔唁.遺體告別儀式於2008年8月30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劉心武簡介

劉心武,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肖復興簡介

肖復興(即蕭復興),當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滄縣,1947年生於河南信陽,在北京長大,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居北京.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肖復興是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創作較為活躍,收獲頗為豐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實無華,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過的故事中,作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寫出了社會在其演進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范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筆細膩,意味雋永,寫出了水之經典、山之精魂、音樂之永恆,引導讀者漫遊於自由廣闊的藝術天地.

肖復興,曾經當過十年的記者.

他說:「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我們曾經相愛》、《早戀》、《青春夢幻曲》(又名《中學生夢幻曲---一個女生的日記》》,中短篇小說集《四月的歸來》、《北大荒奇遇》,報告文學集《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多夢時節——肖復興報告文學集》 、《一個女中學生的日記》、《青春迴旋曲》,報告文學《和當代中學生對話》、《和當代中學生通信》.近著有《音樂筆記》、《音樂的隔膜》、《聆聽與吟唱》、《浪漫的喪失》、《紙的生命》、《遙遠的含蓄》等.曾經獲得過全國以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多種.《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嚮往奧運》、《荔枝》、《銀色的心願》、《尋找貝多芬》、《小溪巴赫》等篇入選大中小學課本.報告文學《海河邊的一間小屋》、《生當作人傑》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報告文學獎.他還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到天堂的距離》.較近的作品還有長篇回憶錄式的紀實文學《黑白記憶》和散文集《藍調城南》.散文《擁你入睡》被選入北京版初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寬容是一種愛》人選2006年江蘇徐州市中考語文試卷,《生命的平衡》入選2007年浙江紹興市中考語文試卷.

代表作:

線上作品閱讀 報告文學 《啊,老三屆》《當金山的母親》

中短篇小說 《面的司機》《今冬無雪》《遠在天邊》《影壁》

肖復興,北京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1982年赴北大荒插隊務農,大學畢業後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教師,《新體育》編輯.1978開始發表作品.《人民文學》副主編.

著有長篇小說《我們曾經相愛》、《早戀》、《青春夢幻曲》,中短篇小說集《四月的歸來》、《北大荒奇遇》,報告文學集《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多夢時節——肖復興報告文學集》等.

報告文學《海河邊的一間小屋》、《生當作人傑》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報告文學獎.

《我叫兒子寫作文》上有大量的他的作文.

還著有《一幅畫像》(現被選為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

鐵凝簡介

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陳忠實簡介

陳忠實,一個厚積薄發的作者,1993年以長篇小說《白鹿原》一舉成名,該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於一體,以厚重的歷史感和復雜的人物形象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傑作之一.

自然情況:1942年6月生,西安市東郊灞橋區人.1965年初發表散文處女作,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兼寫散文.已出版《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五卷.《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塬》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現任陝西省作協主席.

陳世旭簡介

陳世旭,男,漢族.1948年1月生於江西省南昌市.1964年9月初中畢業往贛北農場務農.1970年由九江縣委宣傳部借調從事新聞報道.

1977年12月調縣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 1979年創作小說《小鎮上的將軍》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0年由《十月》雜志推薦入中國作協第五期文學講習所(現魯迅文學院》學習.1981年調江西省文藝研究所從事專業文學創作及研究.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5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插班學習,1987年畢業,獲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8年任江西省文藝研究所副研究員,1991年轉為文學創作二級職稱,1993年晉升為文學創作一級.

1985年當選為中國作協理事,2000年當選為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

現任江西省作家協會主席,江西省文聯主席.

創作作品 先後出版長篇小說《夢洲》、《裸體問題》、《將軍鎮》、《世紀神話》、《邊唱邊晃》、《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等以及《風花雪月》、《都市牧歌》、《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陳世旭卷》等散文隨筆集、中短篇小說集多部.發表有關先秦諸子文論、中國小說史及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數十篇並有多篇被轉載.書法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獲獎.

短篇小說《小鎮上的將軍》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驚濤》獲全國第四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馬車》獲全國1987年-1988年優秀小說獎,《鎮長之死》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等.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 》,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散文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3. 王蒙有哪篇小說被選進小學語文教材

王蒙寫的小說沒有被選進小學語文教材。王蒙有一篇小說《善良》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選入《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但是不屬於小學語文教材。
獲獎榮譽:
1978年,發表短篇小說《隊長 書記 野貓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寶貴的》(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79年,短篇小說《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夜的眼》《表姐》。出版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8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十本書之一,並於1986年獲人民文學獎)。
1980年,發表中篇小說《蝴蝶》();短篇小說《說客盈門》《買買提處長軼事》《春之聲》(獲1980年全圖優秀短篇小說獎)《風箏飄帶》(獲短篇小說北京文學獎);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相見時難》(獲全國第二屆1981-1982中篇小說獎);
1983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虛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說《青龍潭》《黃楊樹根之死》《木箱深處的紫綢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麥德》《好漢子伊斯麻爾》《葡萄的精靈》(獲第一屆1983-1984短篇小說百花獎);創作談《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獲首屆上海文學獎)。
1984年,綜論《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反應和呼喚》(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章一等獎);散文《塔什干晨雨》、《訪蘇心潮》(獲全國第三屆1984-1985報告文學獎);
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名醫梁有志傳奇》(獲全國傳奇文學獎,並被《中篇小說選刊》評為優秀中篇小說);
1989年,發表短篇小說《堅硬的稀粥》(獲第四屆1989—1990短篇小說百花獎)、《初春迴旋曲》《神鳥》《紙海勾沉至尹薇薇》(獲第四屆1988—1990《十月》文學獎)
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2014年,獲第二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中「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
2015年8月16日,80歲的王蒙首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這邊風景》。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曾獲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家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作品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4. 中國歷屆魯迅\矛盾文學獎獲獎名單

魯迅文學獎是為鼓勵中國優秀的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和評論作品的創作,鼓勵優秀的中外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魯迅文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

第一屆(1995-1996年)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老屋小記》 史鐵生
《霧月牛欄》 遲子建
《趙一曼女士》 阿 成
《鎮長之死》 陳世旭
《哺乳期的女人》 畢飛宇
《心比身先老》 池 莉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父親是個兵》 鄧一光
《小的兒》 林 希
《挑擔茶葉上北京》 劉醒龍
《年前年後》 何 申
《天知地知》 劉 恆
《沒有語言的生活》 東 西
《黃金洞》 閻連科
《天缺一角》 李貫通
《雙魚星座》 徐小斌

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

《錦州之戀》 邢軍紀 曹岩
《靈魂何歸》(亦名:《沒有家園的靈魂》) 楊黎光
《黃河大移民》 冷 夢
《黑 臉》 一 合
《慟問蒼冥》 金 輝
《沒有掌聲的征途》 江宛柳
《東方大審判》 郭曉嘩
《溫故戊戌年》 張建偉
《淮河的警告》 陳桂棣
《大國長劍》 徐 劍
《敦煌之戀》 王家達
《共和國告急》 何建明
《走出地球村》 李鳴聲
《開 埠》 程童一等
《毛澤東和蒙哥馬利》 董葆存

全國優秀詩歌獎獲獎作品

《生命是一片葉子》 李 瑛
《今天沒有空難》 匡 滿
《韓作榮自選集》 韓作榮
《在瞬間逗留》 沈 葦
《鳥落民間》 張新泉
《狂 雪》 王久辛
《尋覓光榮》 辛 茹
《拒絕末日》 李松濤

全國優秀散文雜文榮譽獎獲獎作品

《我的家在哪裡》 冰 心
《賦得永久的悔》 季羨林
《牽牛花蔓》 嚴 秀
《半月隨筆二集》 雷 加
《郭風散文選集》 郭 風
《煙水江南綠》 艾 煊

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品

《認識老舍》 樊 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文學價值論》 敏 澤
《自傳統至現代--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變遷論》 陳 伯
《論魯迅與林語堂的幽默觀》 曾鎮南
《茅盾幾部重要作品的評價問題》 邵伯周

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獲獎作品

《華茲華斯抒情詩選》 楊德豫 譯
《艾青詩百首》 燕漢生 譯
《浮士德》 綠 原 譯
《修道院紀事》 范維信 譯
《萊蒙托夫全集2·抒情詩Ⅱ》 顧蘊璞 譯

第二屆(1997-2000年)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鞋》 劉慶邦
《清水裡的刀子》 石舒清
《吹牛》 紅 柯
《廚房》 徐 坤
《清水洗塵》 遲子建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夢也何曾到謝橋》 葉廣芩
《被雨淋濕的河》 鬼 子
《永遠有多遠》 鐵 凝
《吹滿風的山谷》 衣向東
《年月日》 閻連科

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

《流淚是金》 何建明
《遠東朝鮮戰爭》 王樹增
《西部的傾訴》 梅 潔
《中國863》 李鳴生
《生死一線》 楊黎光

全國優秀詩歌獎獲獎作品

《羞澀》 楊曉民
《曲有源白話詩選》 曲有源
《地球是一隻淚眼》 朱增泉
《西川的詩》 西 川
《純粹陽光》 曹宇翔

全國優秀散文雜文榮譽獎獲獎作品

《大雅村言》 李國文
《山居筆記》 余秋雨
《精神的歸宿》 朱鐵志
《昨夜西風凋碧樹》 徐光耀
《張抗抗散文》 張抗抗

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品

《「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評價》 陳 涌
《1903:前夜的涌動》 程文超
《12個:1998年的孩子》 何向陽
《西部:偏遠省份的文學寫作》 韓子勇
《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 錢中文

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獲獎作品

《濟慈詩選》 屠 岸 譯
《堂吉訶德》 董燕生 譯
《奧德賽》 王煥生 譯
《秧歌》 董 純 譯
《聖殿》 陶 潔 譯

第三屆(2001-2004年)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上邊》 王祥夫
《馱水的日子》 溫亞軍
《大老鄭的女人》 魏微(女)
《發廊情話》 王安憶(女)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玉米》 畢飛宇
《松鴉為什麼鳴叫》 陳應松
《好大一對羊》 夏天敏
《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 孫惠芬(女)

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

《中國有座魯西監獄》 王光明 姜良綱
《寶山》 李春雷
《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 楊黎光
《西藏最後的馱隊》 加央西熱(藏)
《革命百里洲》 趙瑜、胡世全

全國優秀詩歌獎獲獎作品

《野詩全集》 老鄉
《郁蔥抒情詩》 郁蔥
《幻河》 馬新朝
《倖存的一粟》 成幼殊山
《娜夜詩選》 娜夜(滿、女)

全國優秀散文雜文榮譽獎獲獎作品

《賈平凹長篇散文精選》 賈平凹
《大河遺夢》 李存葆
《病隙碎筆》 史鐵生
《獨語東北》 素素
《一個人的經典》 鄢烈山

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品

《難度·長度·速度·限度--
關於長篇小說文體問題的思考》 吳義勤
《〈手稿〉的美學解讀》 王向峰
《打開詩的漂流瓶--現代詩研究論集》 陳超
《朱向前文學理論批評選》 朱向前
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獲獎作品
《神曲》(但丁·著·義大利文) 田德望 譯
《雷曼先生》(斯文·雷根納·著·德文) 黃燎宇 譯
http://hi..com/jackboo/blog/item/3178c21b72befafbae513325.html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周克芹 百花文藝出版社

《東方》 魏巍 人民文學出版社

《將軍吟》 莫應豐 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中國青年出版社

《芙蓉鎮》 古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黃河東流去》 李准 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訂本) 張潔 人民文學出版社

《鍾鼓樓》 劉心武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平凡的世界》 路遙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 凌力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都市風流》 孫力 余小惠 浙江文藝出版社

《第二個太陽》 劉白羽 人民文學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榮譽獎:

《浴血羅霄》 蕭克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金甌缺》 徐興業 海峽文藝出版社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戰爭和人》(一、二、三) 王火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鹿原》(修訂本) 陳忠實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門柳》(一、二) 劉斯奮 中國青年出版社

《騷動之秋》 劉玉民 人民文學出版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抉擇》 張 平

《塵埃落定》 阿 來

《長恨歌》 王安憶

《茶人三部曲》(一、二) 王旭烽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它們是:《張居正》 作者 熊召政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無字》 作者 張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歷史的天空》作者 徐貴祥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英雄時代》 作者 柳建偉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東藏記》 作者 宗璞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http://..com/question/17577881.html

5. 魯迅文學獎和矛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及其作者資料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評獎時間范圍1971~1981 評選所耗時間:一年 頒獎年份1982年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周克芹 百花文藝出版社
《東方》 魏 巍 人民文學出版社
《將軍吟》 莫應豐 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中國青年出版社
《芙蓉鎮》 古 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1982~1984 評選所耗時間:一年 頒獎年份1985年
《黃河東流去》 李 准 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訂本) 張 潔 人民文學出版社
《鍾鼓樓》 劉心武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評選所耗時間:兩年半 頒獎年份1988年
《平凡的世界》 路 遙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 凌 力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都市風流》 孫力 余小惠 浙江文藝出版社
《第二個太陽》 劉白羽 人民文學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禮》 霍 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榮譽獎:
《浴血羅霄》 蕭 克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金甌缺》 徐興業 海峽文藝出版社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1989~1994 評選所耗時間:三年 頒獎年份1998年
《戰爭和人》(一、二、三) 王 火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鹿原》(修訂本) 陳忠實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門柳》(一、二) 劉斯奮 中國青年出版社
《騷動之秋》 劉玉民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 1995-1998 頒獎年份2000年
《抉擇》 張 平
《塵埃落定》 阿 來
《長恨歌》 王安憶
《茶人三部曲》(一、二) 王旭烽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5年)
《張居正》 熊召政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無字》 張 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歷史的天空》 徐貴祥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英雄時代》 柳建偉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東藏記》 宗 璞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第一屆魯迅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6)
1995—1996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老屋小記》 史鐵生
《霧月牛欄》 遲子建
《趙一曼女士》 阿成
《鎮長之死》 陳世旭
《哺乳期的女人》畢飛宇
《心比身先老》 池莉
1995—199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父親是個兵》鄧一光
《小的兒》林希
《挑擔茶葉上北京》劉醒龍
《年前年後》何申
《涅槃》李國文
《天知地知》劉恆
《沒有語言的生活》東西
《黃金洞》閻連科
《天缺一角》李貫通
《雙魚星座》徐小斌
1995—1996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獲作品
《錦州之戀》邢軍紀 曹岩
《靈魂何歸》(亦名:《沒有家園的靈魂》)楊黎光
《黃河大移民》冷夢
《黑臉》一合
《慟問蒼冥》金輝
《沒有掌聲的征途》江宛柳
《東方大審判》郭曉曄
《溫故戊戌年》張建偉
《淮河的警告》陳桂棣
《大國長劍》徐劍
《敦煌之戀》王家達
《共和國告急》何建明
《走出地球村》李鳴聲
《開埠》程童一等
《毛澤東和蒙哥馬利》董葆存
1995—1996年全國優秀詩歌獎獲獎作品
《生命是一片葉子》李瑛
《今天沒有空難》匡滿
《韓作榮自選集》韓作榮
《在瞬間逗留》沈葦
《鳥落民間》張新泉
《狂雪》王久辛
《尋覓光榮》辛茹
《拒絕末日》李松濤
1995—1996年全國優秀散文雜文榮譽獎獲獎作品(評委會集體推薦)
《我的家在哪裡》冰心
《賦得永久的悔》季羨林
《牽牛花蔓》嚴秀
《半月隨筆二集》雷加
《郭風散文選集》郭風
《煙水江南綠》艾煊
1995—1996年全國優秀散文獎獲獎作品
《何為散文選集》何為
《春寬夢窄》王充閭
《中華散文珍藏本·周濤卷》周濤
《女人的白夜》鐵凝
《秋白茫茫》李輝
《皇天後土》周同賓
《從這里到永恆》趙玫
《羊想雲彩》劉成章
《湮沒的輝煌》夏堅勇
《兩種生活》斯妤
1995—1996年全國優秀雜文獎獲獎作品
《微言集》林祖基
《何滿子雜文自選集》何滿子
《邵燕祥隨筆》邵燕祥
《韓羽雜文自選集》韓羽
《世象雜拾》唐達成
1995—1996年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品
《認識老舍》樊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文學價值論》敏澤
《自傳統至現代——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變遷論》陳伯海
《論魯迅與林語堂的幽默觀》曾鎮南
《茅盾幾部重要作品的評價問題》邵伯周
1995—1996年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榮譽獎獲獎作品
(評委會集體推薦,排名不分先後)
陳占元金克木黃源劉遼逸呂叔湘施蟄存孫繩武伍孟昌
朱維之陳冰夷齊香方平金堤蔣路磊然李芒
錢春綺孫家晉唐笙辛未艾袁可嘉葉水夫鄭永慧草嬰任溶溶
1995—1996年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獲獎作品
《華茲華斯抒情詩選》楊德豫譯
《艾青詩百首》燕漢生譯
《浮士德》綠原譯
《修道院紀事》范維信譯
《萊蒙托夫全集2·抒情詩Ⅱ》顧蘊璞譯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獲獎篇目(1997-2000)
1997-200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鞋》劉慶邦《北京文學》
《清水裡的刀子》石舒清《人民文學》
《吹牛》紅柯《時代文學》
《廚房》徐坤《作家》
《清水洗塵》遲子建《青年文學》
1997-200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夢也何曾到謝橋》葉廣芩《十月》
《被雨淋濕的河》鬼子《人民文學》
《永遠有多遠》鐵凝《十月》
《吹滿風的山谷》衣向東《橄欖綠》
《年月日》閻連科《收獲》
1997-2000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
《落淚是金》何建明《中國作家》 中國青年出版社
《遠東朝鮮戰爭》王樹增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西部的傾訴》梅潔《報告文學》
《中國863》 李鳴生《北京文學》 山西教育出版社
《生死一線》楊黎光《深圳特區報》《報告文學》
1997-2000年全國優秀詩歌獎獲獎作品
《羞澀》楊曉民長江文藝出版社
《曲有源白話詩選》曲有源作家出版社
《地球是一隻淚眼》朱增泉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西川的詩》西川人民文學出版社
《純粹陽光》曹宇翔明天出版社
1997年-2000年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獲獎作品
《大雅村言》李國文東方出版中心
《山居筆記》余秋雨文匯出版社
《精神的歸宿》朱鐵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昨夜西風凋碧樹》徐光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張抗抗散文》張抗抗解放軍出版社
1997-2000年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獲獎作品
《「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評價》陳涌《文藝報》
《一九O三:前夜的涌動》程文超 山東教育出版社
《12個:1998年的孩子》何向陽《青年文學》
《西部:偏遠省份的文學寫作》 韓子勇百花文藝出版社
《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 錢中文《文學評論》
1995-1998年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獲獎作品
《濟慈詩選》屠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堂吉訶德》董燕生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奧德賽》王煥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秧歌》董純譯法國「中國之藍」出版社
《聖殿》陶潔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獲獎篇目(2001-2003)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玉米》 畢飛宇 《人民文學》 2001年第4期 責編:那辛
《松鴉為什麼鳴叫》 陳應松 《鍾山》 2002年第2期 責編:賈夢瑋
《好大一對羊》 夏天敏 《當代》 2001年第5期 責編:楊新嵐
《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 孫惠芬(女) 《人民文學》2002年第1期 責編:程紹武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上邊》 王祥夫 《花城》2002年第4期 責編:申霞艷
《馱水的日子》 溫亞軍 《天涯》 2002年第3期 責編:王雁翎
《大老鄭的女人》 魏微(女) 《人民文學》 2003年第4期 責編:程紹武
《發廊情話》 王安憶(女) 《上海文學》 2003年第7期 責編;姚育明
·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中國有座魯西監獄》 王光明 姜良綱 《人民文學》2001年第12期 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 責編:黎雲秀
《寶山》 李春雷 花山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 責編:王大民
《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 楊黎光 《中國作家》2003年8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責編:楊柳
《西藏最後的馱隊》 加央西熱(藏)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 責編:王德領
《革命百里洲》 趙瑜、胡世全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12月 責編:金小鳳
·全國優秀詩歌獎·
《野詩全集》 老鄉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3年11月 責編:汪曉軍、宋學娟
《郁蔥抒情詩》 郁蔥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責編:袁淑萍、馬海霞
《幻河》 馬新朝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 責編:王錦
《倖存的一粟》 成幼殊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3年1月 責編:汪稼明
《娜夜詩選》 娜夜(滿、女) 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責編:蔣瀟
·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
《賈平凹長篇散文精選》賈平凹,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責編:李玉皓、任銳軍
《大河遺夢》 李存葆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責編:鄭魯南
《病隙碎筆》 史鐵生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2月 責編:周宏
《獨語東北》 素素(女)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責編:李靜媛
《一個人的經典》 鄢烈山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1月 責編:秦文仲、賀凱
·全國優秀文學理論、文學評論獎·
《難度·長度·速度·限度——關於長篇小說文體問題的思考》 吳義勤《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 責編:刁斗
《〈手稿〉的美學解讀》 王向峰 遼寧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責編:董晉騫
《打開詩的漂流瓶——現代詩研究論集》 陳超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責編:袁鴻蕙
《朱向前文學理論批評選》 朱向前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責編:杜麗
·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
《神曲》(但丁·著·義大利文)田德望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責編:胡真才
《雷曼先生》(斯文·雷根納·著·德文)黃燎宇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責編:仝保民

6. 求中國現代文學大師姓名和簡介

冰心簡介

冰心(1900~1999》:現、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遲吵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後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分》、《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1951年回國,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散文集《歸來以後》、《再寄小讀者》、《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碼祥侍、《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讀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藝術上仍保持著她的獨特風格。她的短篇小說《空巢》獲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桔燈》於同年在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榮譽獎。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出版有小說集《超人》,散文集《關於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譯選集》等。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朱自清簡介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宴中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巴金簡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祖籍浙江嘉興。清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門正通順街。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於上海。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學法國時認識的一位巴姓的同學巴恩波,以及這位同學自殺身亡時巴金所翻譯的克魯泡特金著作。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

巴金出身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曾在四川廣元縣做縣令,為官清正,辛亥革命後辭官歸隱。1914年母親去世。1917年父親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舊歷年底,祖父去世,巴金慶幸「家裡再也沒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動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長篇小說創作在我國現代小說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譯著也很多。解放後,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散文,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鄭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魏巍原名魏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底,奔赴朝鮮前線,和志願軍一起生活、戰斗。回國後發表了一批文藝通訊,其中《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從此,「最可愛的人」成了志願軍的代名詞。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2008年8月逝世後,魏巍靈堂設北京軍區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眾弔唁。遺體告別儀式於2008年8月30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劉心武簡介

劉心武,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肖復興簡介

肖復興(即蕭復興),當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滄縣,1947年生於河南信陽,在北京長大,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居北京。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肖復興是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創作較為活躍,收獲頗為豐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實無華,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過的故事中,作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寫出了社會在其演進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范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筆細膩,意味雋永,寫出了水之經典、山之精魂、音樂之永恆,引導讀者漫遊於自由廣闊的藝術天地。

肖復興,曾經當過十年的記者。

他說:「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我們曾經相愛》、《早戀》、《青春夢幻曲》(又名《中學生夢幻曲---一個女生的日記》》,中短篇小說集《四月的歸來》、《北大荒奇遇》,報告文學集《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多夢時節——肖復興報告文學集》 、《一個女中學生的日記》、《青春迴旋曲》,報告文學《和當代中學生對話》、《和當代中學生通信》。近著有《音樂筆記》、《音樂的隔膜》、《聆聽與吟唱》、《浪漫的喪失》、《紙的生命》、《遙遠的含蓄》等。曾經獲得過全國以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多種。《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嚮往奧運》、《荔枝》、《銀色的心願》、《尋找貝多芬》、《小溪巴赫》等篇入選大中小學課本。報告文學《海河邊的一間小屋》、《生當作人傑》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報告文學獎。他還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到天堂的距離》。較近的作品還有長篇回憶錄式的紀實文學《黑白記憶》和散文集《藍調城南》。散文《擁你入睡》被選入北京版初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寬容是一種愛》人選2006年江蘇徐州市中考語文試卷,《生命的平衡》入選2007年浙江紹興市中考語文試卷。

代表作:

線上作品閱讀 報告文學 《啊,老三屆》《當金山的母親》

中短篇小說 《面的司機》《今冬無雪》《遠在天邊》《影壁》

肖復興,北京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1982年赴北大荒插隊務農,大學畢業後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教師,《新體育》編輯。1978開始發表作品。《人民文學》副主編。

著有長篇小說《我們曾經相愛》、《早戀》、《青春夢幻曲》,中短篇小說集《四月的歸來》、《北大荒奇遇》,報告文學集《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多夢時節——肖復興報告文學集》等。

報告文學《海河邊的一間小屋》、《生當作人傑》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報告文學獎。

《我叫兒子寫作文》上有大量的他的作文。

還著有《一幅畫像》(現被選為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

鐵凝簡介

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陳忠實簡介

陳忠實,一個厚積薄發的作者,1993年以長篇小說《白鹿原》一舉成名,該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於一體,以厚重的歷史感和復雜的人物形象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傑作之一。

自然情況:1942年6月生,西安市東郊灞橋區人。1965年初發表散文處女作,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兼寫散文。已出版《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五卷。《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塬》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現任陝西省作協主席。

陳世旭簡介

陳世旭,男,漢族。1948年1月生於江西省南昌市。1964年9月初中畢業往贛北農場務農。1970年由九江縣委宣傳部借調從事新聞報道。

1977年12月調縣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 1979年創作小說《小鎮上的將軍》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0年由《十月》雜志推薦入中國作協第五期文學講習所(現魯迅文學院》學習。1981年調江西省文藝研究所從事專業文學創作及研究。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5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插班學習,1987年畢業,獲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8年任江西省文藝研究所副研究員,1991年轉為文學創作二級職稱,1993年晉升為文學創作一級。

1985年當選為中國作協理事,2000年當選為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

現任江西省作家協會主席,江西省文聯主席。

創作作品 先後出版長篇小說《夢洲》、《裸體問題》、《將軍鎮》、《世紀神話》、《邊唱邊晃》、《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等以及《風花雪月》、《都市牧歌》、《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陳世旭卷》等散文隨筆集、中短篇小說集多部。發表有關先秦諸子文論、中國小說史及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數十篇並有多篇被轉載。書法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獲獎。

短篇小說《小鎮上的將軍》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驚濤》獲全國第四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馬車》獲全國1987年-1988年優秀小說獎,《鎮長之死》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等。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 》,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散文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7. 鐵凝曾獲什麼文學獎

鐵凝曾獲魯迅文學獎和老舍文學獎。

鐵凝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文學獎,自1983年《哦,香雪》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後;1985年《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和《六月的話題》分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

1997年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2002年《永遠有多遠》獲中國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和首屆老舍文學獎。

(7)第二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擴展閱讀:

2005年鐵凝的藝術隨筆集《遙遠的完美》獲中國第二屆冰心散文獎;1985年電影《紅衣少女》(根據《沒有鈕扣的紅襯衫》改編)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

1991年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另有多部作品獲得包括「小說月報百花獎」。

《人民文學》《小說選刊》《十月》《中國作家》優秀作品獎在內的各種獎項40餘種。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日、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土耳其、泰等多國文字。

8. 作家王蒙的作品都有哪些

王蒙作品獲獎目錄
--------------------------------------------------------------------------------

最寶貴的 1978年 短篇小說 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悠悠寸草心 1979年 短篇小說 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青春萬歲 1979年 長篇小說 198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十本書之一
1986年獲人民文學出版社獎蝴蝶 1980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第一屆(1979—
—1980)中篇小說獎
春之聲 1980年 短篇小說 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風箏飄帶 1980年 短篇小說 獲1980年《北京文學》短篇小說獎
相見時難 1982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第二屆(1981—1982)中篇小說獎
葡萄的精靈 1983年 短篇小說 獲第一屆(1983—1984)短篇小說百花

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 1983年文藝評論 獲首屆《上海文
學》文藝評論獎
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反映與呼喚 1984年 文學評論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
章一等獎
訪蘇心潮 1984年 報告文學 獲全國第三屆(1984—1985)報告文學獎
名醫梁有志傳奇 1986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傳奇文學獎被《中篇小說選刊》評為
優秀小說
「為表彰王蒙的文學創作」 1987年 獲日本創價學會和平文化獎
「為表彰王蒙的文學創作」 1987年 獲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特別獎
蘇州賦 1988年 散文 獲《人民日報》燕舞杯獎「誣告有益」論 1988年
雜文 獲《人民日報》風華懷獎
堅硬的稀粥 1989年 短篇小說 獲第四屆1989—1990《小說月報》百花

紙海勾沉——尹薇薇 1989年 短篇小說 獲第四屆1989—1990《十月》
文學獎
濟南 1992年 短篇小說 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獎

熱點內容
總裁半夜胃疼的小說 發布:2025-07-04 02:40:47 瀏覽:601
暗戀自救指南小說結局求回答 發布:2025-07-04 02:40:11 瀏覽:289
07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4 02:37:25 瀏覽:938
霸王傳承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4 02:19:43 瀏覽:677
網游系列小說老婆多 發布:2025-07-04 02:18:38 瀏覽:851
煙水小說明珠言情 發布:2025-07-04 02:09:02 瀏覽:932
小說純情總裁別裝冷38 發布:2025-07-04 02:08:14 瀏覽:729
小說九夜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4 02:03:18 瀏覽:926
海盜鬼皮書小說結局 發布:2025-07-04 02:03:17 瀏覽:496
網路小說的發展潛力 發布:2025-07-04 01:59:01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