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項鏈小說莫泊桑
『壹』 項鏈是法國作家誰的作品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
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藝術特色
在《項鏈》中,莫泊桑在情節序列上是一鏈狀結構,以一條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這種結構能夠直觀的表現事情發展的過程,使讀者輕松自然的了解到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
《項鏈》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小資產階級職員的妻子,她面龐兒好,豐韻兒也好,她覺得自己生來是為享受各種豪華生活的。
由此可見,她必然會不甘於現在平淡的生活,會熱切嚮往上流社會的奢華享受。莫泊桑安排了教育部部長喬治·朗蓬諾暨夫人的晚會,用於滿足瑪蒂爾德的虛榮心。
『貳』 《項鏈》是誰的作品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描寫了一個小職員的妻子羅瓦塞,她美麗、嬌艷、豐韻,總覺得自己生來是為了過豪華生活的,因而經常感到苦痛。為了參加一次舞會,她向女友借來了一條鑽石項鏈,在舞會上出盡了風頭。不料在回家時把項鏈丟了。
夫妻倆一共花了三萬六千法郎買了一串新的送還給借主,結果背了一身債,過著一般窮人的生活。丈夫傍晚替一商人謄寫賬目,夜裡替人抄寫材料,這樣的生活過了十年,債是還清了,但人也變老了。一天,她散步遇著借項鏈的女友,訴說丟失項鏈以後的境遇,沒想到友女抓住她的雙手說:「哎喲!我那串項鏈是假的呀!頂多值五百法郎!」
《項鏈》的寫作特點
隨著故事情節的起落,人物的命運不斷發生變化。舞會請柬帶來了有眼淚的高興,借到了項鏈,舞會上博得了眾人的艷羨與青睞,達到了婦女心中認為最甜美的幸福境界。但這一高潮剛到來,緊接著項鏈不翼而飛,結果賠上十年辛酸和終生遺憾。艱難的歲月過去了,卻又意想不到地聽說丟失的那條項鏈是贗品。
這真是命途多舛,徒增懊惱、悔恨、沮喪。主人公的遭遇就像一支憂傷的生活詠嘆調,曲雖盡而餘音繚繞,難以忘懷,隱約有點被誰捉弄戲謔的感覺。這個「誰」就是作者心目中的上帝。通篇文字筆調都比較客觀,甚至於近乎冷漠,絲毫沒有作者個人的印記。
『叄』 求莫泊桑的《項鏈》的內容簡介,100字以內,謝謝
求莫泊桑的《項鏈》的內容簡介,100字以內,謝謝
小說主人公瑪蒂爾德身處下層,卻熱衷於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她為了參加舞會借了好朋友一串鑽石項鏈卻不幸將它丟失了。為了償還這條項鏈,她耗費了十年光陰,由一個年輕貌美、嬌氣任性的太太變成了窮人,造成悲劇。小說通過一個小公務員家庭的變故,反映了19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表達了對社會底層人物深切同情的情感和對他們勇敢面對厄運的不屈服與命運的平民品格的肯定。
莫泊桑 傘的內容簡介
《傘》中的奧萊依太太好不容易下狠心給丈夫買了把新傘,他的同事惡作劇,把傘燒了許多洞,為了獲得保險賠償,她不惜編造謊話,莫伯桑把她這種從小氣到猥瑣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
莫泊桑 俘虜的內容簡介
寫的是一個農婦設計巧捉普魯士兵得故事,表現法國人明機智勇敢得戰斗精神
莫泊桑 瞎子的內容簡介
《瞎子》寫了一個雙目失明的人連餓帶凍,被人逼著去討飯,死在了一個冬天的故事。
中文名 居伊·德·莫泊桑
外文名 Guy de Maupassant
別名 莫泊桑
國籍 法國
民族 法蘭西民族
出生地 諾曼底省 狄埃卜城
出生日期 1850年8月5日
逝世日期 1893年7月6日
職業 作家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法學院
主要成就 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巨匠」
代表作品 《羊脂球》《漂亮朋友》《項鏈》《一生》《溫泉》《歸來》《我們的心》《我的叔叔於勒》.....
婚姻狀況 終身未婚未娶
老師 居斯塔夫·福樓拜
這個故事感觸很深。尤其是描寫瞎子的那幾段,更是讓對瞎子湧起了憐憫之情:「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白色的大眼睛就像兩個信封用的小面團;他挨到辱罵時總是不動聲色,他這樣忍氣吞聲,以至於別人不知道他是不是感覺到有人在罵他……」、「他不做任何手勢,也不做任何動作,只有他的眼皮,有時因為神經性的抽痛而落下來,蓋住眼球上的白塊……」讀到這里,瞎子蒼白的臉襯著兩只面團般的白眼睛的形象便展現在我眼前,我的眼皮似乎也為瞎子輕輕地痛了一下。瞎子的眼睛看不見,人們還仗著他看不見,欺負他:「人們甚至還弄一些瓶塞子、木頭、樹葉,或是一些臟東西來給他吃,他也分辨不出來……」對於人們,捉弄吃飯時的瞎子,是村裡人最大的消遣。
瞎子是可憐的,他感覺不到人世間的溫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的坐在角落裡,淡漠的望著眼前的黑暗。瞎子無可奈何——他看不見;瞎子是無辜的,天生的失明並不是他的錯。可殘忍的鄉鄰們卻偏偏就著瞎子的失明想出最最殘酷的惡作劇。瞎子無力反抗——他看不見。
莫泊桑 繩子的內容簡介
《繩子的故事》的內容簡介:奧什科納老爹在戈代維爾這一小鎮的集市上趕集。他看見地上有一根繩子,處於節儉,便想撿回家用,剛巧被他的仇人馬具皮件商瑪郎丹瞧見了。正好有個商人在集市上丟了一隻皮包,瑪朗丹便放出謠言說是奧什科納老爹撿到的。人們都在指責奧什科納撿到皮包不歸還主人,而他自己卻有口難辯。即使後來真相大白後還有謠言說奧什科納和撿到皮包的人是同夥的。他極力向每個人辯解,結果沒有人相信他。最後他為此事鬧得精神衰退,死了。
《繩子的故事》是法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作品。他被稱為「短篇小說之王」,善於從生活中擷取富有典型意義的橫斷面,文筆簡練,構思新穎,章法多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是一篇描寫法國諾曼底農村生活題材的小說,它通過一個老實的農民奧士高納因撿到一根繩子而被誣陷以致含冤而死的不幸遭遇,揭示了舊社會道德的荒唐和習慣勢力的可怕。
作者不僅善於通過細節描寫和富有特徵的外貌、動作、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而且在藝術構思上匠心獨具。通過順境逆境的交替出現視情節波瀾起伏,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小說開頭的一段場景描寫,展示了莫泊桑作為風俗畫家的卓越才能。為故事的發生提供了典型環境,又為主人公性格的發展提供了行動依據,集市上人多嘴雜,奧士高納忍受不了強加的輿論誣陷,從而四處辯說,最後一病不起,導致一場悲劇。集市氣氛的描寫,還增強了作品的鄉土氣息和藝術感染力。
莫泊桑 騎馬的內容簡介
:my285./wgwx/zpj/mobosang/009.htm
莫泊桑 小酒桶的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客店老闆希科看中了瑪格盧瓦爾的農場,他想收購這塊地,所以一開始就提出了30個銀幣每個月的價錢,生前歸農場主所有,生後歸希科繼承。瑪格盧瓦爾被打動了,但她懷疑有詐,經多方尋問後,將價格提升至50個銀幣每月,自以為賺到的希科同意了。
從此瑪格盧瓦爾生活得一天比一天開心,身體一天比一天健壯(盡管她已70多歲了)。希科感到自己上當了,所以每隔一周就來看她(心懷叵測)。但有一次,他宴請瑪格盧瓦爾並意外發現她很喜歡喝香醇的白蘭地酒。於是他便每周給瑪格盧瓦爾一桶酒,表面上給人看上去他倆關系很好,可是希科會白送嗎?其中含有讓瑪格盧瓦爾沒有察覺的陰謀。她不停地品嘗著這免費的「午餐」,可這免費的午餐需要付出代價,她不是跌倒在街上,就是跌倒在自家廚房裡,最終在第二年就死了。狡猾的希科順理成章地獲得了自己想要的那塊地,他以最小的付出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作者介紹】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擷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
莫泊桑 流浪汗的內容簡介
譴責了把好人逼成盜賊的社會風氣
莫泊桑燒傘記內容簡介
《燒傘記》通過一個主任科員的太太千方百計讓保險公司賠償她燒了一個洞眼的雨傘的"損失",概括出小資產階級對蠅頭小利的斤斤計較
莫泊桑的月光內容簡介
主人公馬里尼昂是一個瘦高個子的神甫,具有狂熱的信仰。在他看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按照一種絕對的奇妙的邏輯創造出來的。他憎恨女人,但又渴望愛情,於是在現實中就產生了一系列矛盾。作者從側面描寫他的行為舉止,思維模式,將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終以神甫看管嚴格的甥女的戀愛一幕來諷刺他
『肆』 莫泊桑的《項鏈》的全文是什麼
原文:
世上的漂亮動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於命運的差錯似地,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我們現在要說的這一個正是這樣。她沒有陪嫁的資產,沒有希望,沒有任何方法使得一個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到末了,她將將就就和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結了婚。
不能夠講求裝飾,她是樸素的,但是不幸得像是一個降了等的女人;因為婦女們本沒有階級,沒有門第之分,她們的美,她們的豐韻和她們的誘惑力就是供她們做出身和家世之用的。她們的天生的機警,出眾的本能,柔順的心靈,構成了她們唯一的等級,而且可以把民間的女子提得和最高的貴婦人一樣高。
她覺得自己本是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華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於自己房屋的寒傖,牆壁的粗糙,傢具的陳舊,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難過。
這一切,在另一個和她同等的婦人心上,也許是不會注意的,然而她卻因此傷心,又因此懊惱,那個替她照料瑣碎家務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傭人的樣子,使她產生了種種憂苦的遺憾和胡思亂想。
她夢想著那些靜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著東方的幃幕,如何點著青銅的高腳燈檠,如何派著兩個身穿短褲子的高個兒侍應生聽候指使,而熱烘烘的空氣暖爐使得兩個侍應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夢想那些披著古代壁衣的大客廳,那些擺著無從估價的瓷瓶的精美傢具。
她夢想那些精緻而且芬芳的小客廳,自己到了午後五點光景,就可以和親切的男朋友在那兒閑談,和那些被婦女界羨慕的並且渴望一顧的知名男子在那兒閑談。
然而事實上,她每天吃晚飯的時候,就在那張小圓桌跟前和她的丈夫對面坐下了,桌上蓋的白布要三天才換一回,丈夫把那隻湯池的蓋子一揭開,就用一種高興的神氣說道:「哈!好肉湯!世上沒有比它更好的……」
因此她又夢想那些豐盛精美的筵席了,夢想那些光輝燦爛的銀器皿了,夢想那些滿綉著仙境般的園林和其間的古裝仕女以及古怪飛禽的壁衣了;她夢想那些用名貴的盤子盛著的佳餚美味了,夢想那些在吃著一份肉色粉紅的鱸魚或者一份松雞翅膀的時候帶著朗爽的微笑去細聽的情話了。
而且她沒有像樣的服裝,沒有珠寶首飾,什麼都沒有。可是她偏偏只歡喜這一套,覺得自己是為了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夠取悅於人,能夠被人羨慕,能夠有誘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他以前原沒有想到這一層;支吾地說:「不過,你穿了去看戲的那件裙袍。我覺得它很好,我……」
瞧見他妻子流著眼淚,他不說話了,吃驚了,心裡糊塗了。兩大滴眼淚慢慢地從她的眼角向著口角流下來;他吃著嘴說:「你有點怎樣?你有點怎樣?」
但是她用一種堅強的忍耐心鎮住了自己的痛苦,擦著自己那副潤濕了的臉蛋兒,一面用一道寧靜的聲音回答:「沒有什麼。不過我沒有衣裳,所以我不能夠去赴這個晚會。你倘若有一個同事,他的妻子能夠比我打扮得好些,你就把這份請帖送給他。」
(4)短篇項鏈小說莫泊桑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
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項鏈》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
在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大資產階級當權,對人民巧取豪奪,政府中貪污風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
這種社會風氣在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由於這個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位極不穩定,他們總想擺脫這種處境,躋身於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數人獲得成功,而大多數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落入更悲慘的遭遇。
作者簡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
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
『伍』 《項鏈》是誰寫的
《項鏈》是莫泊桑寫的。
在《項鏈》中,莫泊桑在情節序列上是一鏈狀結構,以一條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這種結構能夠直觀的表現事情發展的過程,使讀者輕松自然的了解到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
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項鏈》藝術特色:
小說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使敘述更為有序而集中,在構思布局上又不落俗套。
瑪蒂爾德向女友借來的鑽石項鏈,本來是假的,可借的時候女友弗萊思節夫人並不說明,歸還時她也不打開看。物主的這種罩在擁尊持貴光環下的滿不在乎的態度,無疑為後來點明項鏈是贗品埋下伏筆。
事實上,由整個過程看,從項鏈的借用一遺失一歸還,直到還清債務,整整十年時間,瑪蒂爾德一直不知道借來的項鏈是假的,而弗萊思節夫人也「可能」一直不知道還回來的是真的,雙方都「蒙」在鼓裡,直到最後,事情的真相才被揭出。
這個「十年後相遇」的藝術構思是極具匠心的。小說就是要讓瑪蒂爾德用十年的辛酸苦痛為自己的虛榮心惹下的禍,償付代價,得到教訓。小說之所以不急於把謎底點破,而放到十年以後,就是要讓當事人和讀者同時為之一驚,增強出人意料的戲劇性,從而使作品結束時產生強烈的震撼人們心靈的悲情藝術效果。
『陸』 項鏈的作者
項鏈的作者是莫泊桑。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年出生於法國上諾曼府濱海塞納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曾參加普法戰爭,此經歷成為他日後創作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莫泊桑患有神經痛和強烈的偏頭痛,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莫泊桑於1893年7月6日逝世,年僅43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居伊·德·莫泊桑
『柒』 項鏈作者
莫泊桑。
《項鏈》是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於1884年的一個作品,他與歐·亨利、契訶夫不相上下,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項鏈》的內容不多,但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相當飽滿,情節曲折有趣,批判社會現實的特性十足。
馬蒂爾德因為丟失了一條「假」鑽石項鏈,不得已用自己的十年青春和辛苦勞作來償還。小說看似對人性之中慾望和虛榮的批判,實際上宣揚真誠和勤勞,才是為人之本。
作者簡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
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捌』 《項鏈》的作者是誰
《項鏈》的作者是居伊·德·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契訶夫和美國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譽為現代文學中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他一生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項鏈》《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等。
《項鏈》的作品鑒賞:
《項鏈》中,讀者一旦進入其中,心思便會隨著瑪蒂爾德的感情而跌宕起伏,這種變化同時會引導讀者的思維判斷,既對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深切的同情,又覺得那樣的結局是理所當然。
在《項鏈》中,莫泊桑依舊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用他們的心理去敘述他們的日常生活,又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他們獨有的虛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