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短篇小說失敗的假設評析
① 歐亨利簡介、作品、評價
歐·亨利簡介:
歐·亨利(英語: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時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紀初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含淚的微笑」是歐亨利小說的創作風格,是作品喜劇形式和悲劇內涵的有機結合·"微笑"是其喜劇形式。 他少年時曾一心想當畫家,婚後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後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認真寫作,並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於世。
歐·亨利作品
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其主要作品如下:
人物評價:
1、正面
歐·亨利的成功主要在於他善於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在一個個生活的片斷里,處於兩難中的主人公必須面對抉擇,這時不僅能集中刻畫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歐·亨利具有把情節剪裁得恰到好處的本領,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內達到一種思想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而這也正是短篇小說成功的關鍵。
2、反面
有的外國評論家曾說過:「(歐·亨利的小說)不要真實性,沒有道德意識,沒有人生哲理。」——不過這種說法被多數評論家所否定。當時有人批評他的「歐·亨利式結尾」讀多了就沒意思。——不過這種說法也被多數評論家所否定。
有人認為他的小說寫的淺薄。有人說:「在歐·亨利的所有小說中 ,找不出一個寫得真實的人物。」歐·亨利對自己的小說也不滿意,一次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過:「我是個失敗的人。我的小說究竟如何呢?老實說,我並不滿意。我就害怕人們說我是什麼『名作家』。」
② 談歐亨利短篇小說的結局技巧 作文:500字左右
歐亨利的小說特點是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的結局所呈現出來的戲劇效果。而這個清理之中卻往往包含了作者審視這個世界的真實感悟,上面推薦的兩篇一反一正,一篇表現了社會的黑暗與無常,一篇表現了人性的關懷與偉大,理解起來很容易。推薦從小說結尾指出的戲劇效果發掘,體會這種怪異的結局背後作者想闡明的問題與所持的觀點。這種意料之外因何意外,情理之中又為何合情
讀了《歐亨利短篇小說》之後,我在中間發現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雖然一些故事選材上很普通,但是卻能帶給我們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在其中有著許多感人的細節,讓人產生出無限感慨。
《麥琪的禮物》這篇文章體現了愛是多麼的偉大啊。愛可以讓一個絕望的人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讓一個失敗的人重新振作再次去嘗試做這件事直到成功;讓一個人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所有。有時候那個人只是買了一件很普通的東西送給自己所愛的人,但那個人所愛的人經常會因為那個人的這一小小舉動開心上很長時間。因為禮物雖然很小,但代表了那個人小小的心意,所以禮物的大小並不會影響兩個人的感情,反而會讓兩個人的感情更上一層樓。即使貧窮也不會影響感情,因為每個人都盡最大可能為了對方付出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但卻不會後悔。因為有愛在支撐著,所以他們才會毫不後悔自己所作的事情。
《賊骨人心》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賊都是壞的,也有人為了維持生計而走上了這條路。不過我認為賊總歸是賊是改變不了的,雖然那個人可能是個好賊。但我認為在對待好賊的時候要寬容一些,不能把他們和那種很壞的賊相提並論,要聽他們的解釋不能照著自己的想像辦事情,因為這樣會壞了大事。不過也不能手軟,該辦的就因該去辦,而且要辦得漂亮。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我們原來可能不知道的東西。從中我也感悟出了許多道理,我覺得這些道理雖然簡單但也讓我們十分受用阿。我們要把從書中學到的道理用到生活中去,這樣生活才會美麗、幸福。
希望幫到你!
③ 歐亨利 短篇小說
1、《麥琪的禮物》
《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聖誕節里發生在社會下層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
他們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吉姆有祖傳的一塊金錶,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發。
為了能在聖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錶為德拉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
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錶鏈。他們都為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2、《警察與贊美詩》
《警察與贊美詩》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該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蘇比,因為寒冬想去監獄熬過,所以故意犯罪,去飯店吃霸王餐,擾亂治安,偷他人的傘,調戲婦女等,然而這些都沒有讓他如願進監獄;
最後,當他在教堂里被贊美詩所感動,想要從新開始,改邪歸正的時候,警察卻將他送進了監獄。該小說展示了當時美國下層人民無以為生的悲慘命運。
「警察」和「贊美詩」在標題中雖然是形式上對等排列,但作為支配人類生存選擇的兩股力量是不對等的。在警察與贊美詩的二元對立中,以「警察」為代表的國家政權永遠支配著和控制著以「贊美詩為代表的精神力量。
3、《最後一片葉子》
《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作品。該作品描寫一位老畫家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窮學生畫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故事。
瓊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嚴重的肺炎,並且其病情越來越重。作為畫家的她,將生命的希望寄託在窗外最後一片藤葉上,以為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
於是,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作為她的朋友蘇很傷心,便將瓊西的想法告訴了老畫家貝爾曼,這個老畫家是個脾氣火爆,愛取笑人的酒鬼,終日與酒為伴。
畫了近四十年的畫,一事無成,每天都說要創作出一篇驚世之作,卻始終只是空談。但是他對這兩位年青的畫家卻是照顧有佳。他聽到了此事後,便罵了一通,但仍無計可施。
然而令人驚奇的事發生了:盡管屋外的風颳得那樣厲害,而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但它仍然長在高高的藤枝上。
瓊西看到最後一片葉子仍然掛在樹上,葉子經過凜冽的寒風依然可以存留下來, 自己為什麼不能?於是又重拾生的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
可是故事並不是到此就結束了,真相才剛剛打開:原來是年過六旬的貝爾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了畫上最後一片藤葉,因著涼,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於完成了令人震撼的傑作。
4、《二十年後》
《二十年後》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作品。一對在紐約一起長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鮑勃和吉米·威爾斯,他們在鮑勃即將啟程去西部冒險的時候,約定20年後在同樣的時間、地點再次見面。
20年來,他們誰也不曾忘記過這個約定。鮑勃從西部不遠萬里來赴約,支撐他的是只要對方還記得這次約定,那無論做什麼都是值得的。對於鮑勃來說,吉米永遠都是最忠實、最令他信任的朋友。
然而,20年後再見面時,等待他們的不是重逢的喜悅,命運卻把他們分別放在了法律天平的兩端,鮑勃是警方正在通緝的要犯,而吉米卻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鮑勃」的警察。
對於吉米來說,究竟是繼續保持對摯友的忠誠,還是履行自己作為警察的職責,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該小說通過這兩個青年20年後重逢之際所發生的意外變化,反映了美國19世紀後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變遷。
5、《紅毛酋長的贖金》
《紅毛酋長的贖金》,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作品,文章講述了一個綁架的故事。
「我」與比爾在一個名叫頂峰鎮的地方,綁架了這個鎮上有名望的居民埃比尼澤多塞特的獨子,「我們」原想靠他去敲詐埃比尼澤;
然而「我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孩子捉弄人,一開始,「我們」三個扮印第安人玩,後來這個孩子越來越囂張,越來越捉弄人,還把其中一個人弄傷了,讓比爾差點成了精神崩潰者。
最後「我」把勒索信送到埃比尼澤的家,可後來「我們」卻被埃比尼澤給敲詐,實在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著個孩子,最後的結果,「我們」把孩子送回去,並且給了他父親250元。
④ 歐亨利短篇小說讀後感(2000字)急!!
讀《麥琪的禮物》有感 《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寫的一篇有趣的文章。它主要講述了聖誕節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貧窮的德拉想給丈夫吉姆一個驚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這點錢根本不夠買什麼好的禮物,於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發剪下來,賣了,換來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終於買到一條樸素的白金錶鏈,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塊金錶。而吉姆也想給老婆一個驚喜,他同樣賣掉了引以自豪的金錶,買了德拉羨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聖誕禮物。 從這篇文章里,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各自最寶貴的東西,但我深深地感到,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他們能犧牲自己最貴重的物品,為的是給對方買來最好的禮物。可是雙方賣掉了自己貴重的物品,那麼對方的禮物已經不適合自己了,而他們做這些事的時候,都是為了對方著想,根本沒有考慮自己。正是因為他們互相愛著,而且是深深地愛著對方,才會有這樣有趣的結局。 讀完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們要去關愛別人,這樣別人才會愛我們,正是有了愛,人與人之間才會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才有溫情。人與動物之間也是因為有了愛,動物才會信任人類,不傷害人類,與人類和平相處。愛的力量真的是很偉大的,有一首歌裡面就唱到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在去年印度洋海嘯發生的時候,就有全世界各國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幫助受難的災民重建家園,使失散的親人團聚,從這件事中,我感受到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純潔友誼。我相信:只要我們心中充滿愛,我們的世界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後一片葉子》讀後感 因這我想看到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我想擺脫一切飄下去,飄下去,像一片可憐的,疲倦了的葉子那樣。 ——引自《最後一片葉子》 其實,我想對你們說,別再這樣無聊下去了,學點吧,至少讓你們覺得並非無事可做。我想對你們說,抓住青春吧,別讓它從你身邊飄走。 初中三年,應該是殘酷的三年,因為它只來一次,而它來的時候,我們還不懂得人生,還沒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備。我不想你們在走出這個大門後,回首的瞬間,有著太多的失落、後悔與心酸。 或許因為一次次地失敗,你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你們認為這一切太難太難。但即使如此,我們就可以放棄嗎? 不,為什麼要放棄!一直以來,我就以為自己的命運就得自己來主宰;一直以來,我就認為這世上的每一個生命都有權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直以來,我就把自己當作一個勇士,任何的驚險,我都要去嘗試;一直以來,在每一次失落、失敗後,我命令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你們想過嗎?不需要別人來畫上那一片葉子,讓我們自己對自己說:永遠都不放棄,在任何時刻! 選擇:給我自己 貝爾門,一個偉大的畫家。雖然他的大半生都窮困潦倒,走得是一條失敗之路。但他始終有個響亮的目標——畫一幅「偉大的傑作」。四十年,他都沒有因自己的失敗而放棄作畫,他一直等待著時機。 與把自己的生命寄託於一片飄搖的葉子瓊西相比,貝爾門更像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他,和他用生命畫成的「傑作」,我們任何人都不得不肅然起敬。 然而,如果冷靜地思考一下,像貝爾門這樣幾乎盲目的執著卻並非可取。若沒有最後的偶然,他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可憐蟲。在這個世界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然他在畫畫方面沒有什麼天賦,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那就應該明智些,在活下來的前提下,更換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努力使自己活得更出色,而不必拘泥於那沒有發展的繪畫。 學習,就像一棵樹——或許生活也是。我們不可能將每片葉子、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就像我,不可能完全地參加所有競賽,不可能把我曾經喜愛的笛子、二胡練得樣樣精通,也不可能和每一個同學交成好朋友。於是,我選擇放棄,我放棄了許多的葉子,放棄了二胡、笛子,放棄了我不能取得成功的數學競賽,但我不放棄自己。放棄一些葉子,只是為了讓有限的水分和養料開出我想要的花,結出我想要的果,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根枝長得更粗壯,讓自己有一個更有發展餘地的未來。 於是,我放棄我應該放棄的,但絕不放棄自己。 《警察與贊美詩》讀後感 當人們真正想要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開始吝嗇了,反悔了,賴皮了。 不可否認,機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動的,不會等著你去分析這,分析那,考慮這,考慮那等一系列瑣碎的事件後,再決定去做。或許它本身就是個稍縱即逝的「精靈」,它考驗的是我們的勇氣與膽量,智慧與靈魂。但也不是說,所有的事都不應該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妥的進行,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與遠古時代又有何分別? 當然機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機遇已經是很「困難」的,要充分地徹底地去利用,卻是「難上加難」。怎樣去更好地「完善」它,是個重點。 那位警察,不是已經給了索比多次機會嗎?而索比並沒有為此去認識到什麼,只是一味地無休止地不停地為著他心中所謂的「目標」繼續扮演著生命的「小丑」,樂此不疲。而幸運的他,總在「舞台」上有寫「失足」,但終究被當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場「戲劇」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場「戲劇」的開演。對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對讀者而言,只是將近結尾;對生活而言,只是個小插曲;對編劇而言,是個不錯的情節;對觀眾而言,只是對得起一張票;對索比而言,是對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為他先前的「無知」付出的代價,是為他不懂的珍惜從他手中逃脫,也許可以扭轉他命運的「機遇」而對其藐視所得到的教訓的最終結果。 如果他會怪任何人,那麼證明他的確活該;如果他只怪自己,那麼他就能大聲地對自己說:「三個月,也不算太久,我會珍惜並且把握住每一天的光陰。幸福,其實並沒走遠,只是我忽略了。等著吧……」 幸福,其實並沒走遠。沒錯,主宰幸福的有很多,機遇是其中的一個。不要等到上帝不耐煩了,畢竟他也有喜怒哀樂,給你個下馬威,到那時,就好象太沒「人情味」了。受苦的可是自己。 珍惜周遭的人或物,它們每天都在改變,只是我們太忙,沒看見。機遇,就好比是遇到的機會,是件好事。好好把握,將它的好處發揮至極,則是一件「美」事。一個人的生命中會有形形色色的狀況,每一個狀況所具有的意義卻是截然不同,大相徑庭。選擇不同的狀況,就會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不同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將機遇「透明化」,完全看清,這樣,才不會誤入歧途啦。 倘若相反,結局就會如同索比: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 機遇遇到卻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機遇卻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機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記得採納啊
⑤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揭露了什麼
從藝術手法上看,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特點。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贊嘆作者構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他還以准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畫人物形象,豐富故事的內容。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⑥ 名人對歐亨利或歐亨利短篇小說的評論
歐.亨利: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創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為了給女兒買聖誕禮物,但基於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國葯典的編者的名字作為筆名。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
描寫小人物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引人矚目的內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歐·亨利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深諳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時也切身感受過統治階層制定的法律對窮人是如何無情。因此,他把無限的同情都放在窮人一邊。在他的筆下,窮人有著純潔美好的心靈,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摯深沉的愛情。但是他們卻命運多坎,弱小可憐,孤立無援,食不果腹,身無居所,苟延殘喘,往往被社會無情地吞噬。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與繁華鼎盛的社會景象相映照,顯得格外刺目,其中隱含了作者的憤憤不平。
歐·亨利給美國的短篇小說帶來新氣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並具有世界影響。美國自1918年起「歐·亨利紀念獎」,以獎勵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說,由此可見其聲望之卓著。
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雙收。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好賭,好酒貪杯。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1907年,歐·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兩天後,即6月5日,與世長辭,死於肝硬化,年僅48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⑦ 歸在語言 異在文化 ——關於歐亨利兩篇短篇小說譯文的評析和對比
一. 析歸異之偏愛,求歸異之平衡
歸化與異化的說法最早來源於1813年6月24日德國早期思想家斯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在柏林皇家科學院所作的題為《論翻譯的方法》的演講,他認為翻譯不是盡可能讓讀者靠攏作者,就是讓作者靠攏讀者。歸化與異化主要包含兩大類,一是語言層面,一是文化層面。然而歸化異化各自傾向於哪個層面,孫致禮教授認為:「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忠實再現原作的思想和風格,而原作的思想和風格都帶有濃厚的異國情調,翻譯中不採用異化的方法,很難完成這一使命。與此同時,為了達到譯文像原作一樣通順的要求,譯者在語言表達中,又不得不作出必要的歸化。」由此可知,在翻譯過程中,異化側重於思想文化的處理,歸化側重於語言表達的處理。然而具體翻譯中,通常同時涉及到文化和語言的處理,因此析歸異之偏愛後,應該求歸化與異化的平衡,歸化異化互為補充。
二. 譯海拾貝:小說《婚》和《沒》的譯本賞析和對比
1. 譯文和譯者簡介
歐亨利小說以其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結尾情節設計深受讀者喜愛。本文選取的兩篇小說《婚》和《沒》都體現了歐亨利對小人物的命運的同情和關心,同時也對他們自身的劣根性提出了辛辣的嘲諷和批評,是典型的歐亨利式小說。同時選擇的譯本分別是2010年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出版的張經浩先生的譯本和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王永年先生的譯本。選擇這兩種譯本的原因有三,第一是這兩種譯本在各大網上書店銷售量大;第二是這兩種譯本各有千秋,但是都能體現語言層面歸化和文化層面異化的雜糅;第三,同是採取歸化策略,張譯本和王譯本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可以作出比較,各取其長,各補其短。
2. 歸化的具體體現
「欣賞翻譯的藝術就是要看譯者如何利用目標語的語言資源去克服翻譯困難。」漢語特有的語言資源有主要有量詞,疊字和四字格以及古體語。這四種處理方法,實際上是撇開了原語中的詞語和句法轉而迎合目的語的表達方式,盡量照顧目的語讀者的需要,是歸化的處理方法。
從張譯《婚》版本中,我們可以看到歸化的具體表現如下:
量詞:一卷鈔票;一大疊鈔票
疊詞:醉醺醺;
四字格:當之無愧;拚死拼活;笨手笨腳;鬍子拉碴;應接不暇;興師動眾;懷才不遇;不三不四;十有八九;財源滾滾;滑頭滑腦;天衣無縫;絡繹不絕;兩廂情願
古體語:見下文例3
王譯《婚》版本中:
量詞:一幢房子;一條人魚;一張五元鈔票;一支雪茄;一則廣告;一封回信;一卷大額鈔票
疊詞:冷冷地;咕嚕嚕;
四字格:酩酊大醉;游手好閑;唯利是圖;嬉皮涎臉;不可開交;無懈可擊;難分難舍;和盤托出
古體語:見下文例3
下面我們來對上述方法在譯文中的具體運用做簡要分析和對比:
例1:An old friend of mine, Zeke Trotter, had made his wife a widow a year before drinking some dyspepsia cure of the old doctor』s instead of the liniment that he always got boozed up on. (斜體部分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
張譯:我有位老朋友,叫齊克特羅特。平常他總是灌黃湯灌得醉醺醺,一年前有次沒灌好,吃了老醫生治消化不良的葯,讓老婆成了寡婦。
王譯:我有個老朋友,齊克特羅特,去年喝了一個老醫生的消化葯,而沒有喝那種老是使他酩酊大醉的萬應葯,結果害的老婆當了寡婦。
此處,張譯版本在翻譯」got boozed up」時採用了ABB疊詞處理方法。疊詞能夠增強語言音律美和節奏感,使得譯出的漢語更有表現力,更易使讀者接受。如果此處不使用疊詞,而是直譯為」他總是灌黃湯灌醉」,意思表達依然完整,但是表現力大打折扣。而此處王譯版本將其處理為四字格亦可,表達力也較強。兩種處理辦法均可。
例2:Out of that number something like thirty hundred will expect to give you in exchange, if they should win you, the carcass of a lazy and mercenary loafer, a failure in life, a swindler and contemptible fortune seeker.(206)
張譯:你等著瞧吧,這三千人里有三千零一或者是懶漢,或者是見錢眼開的人,或者是倒霉鬼,騙子,存心不良搞錢財的傢伙。(張經浩,第48頁)
王譯:在那批人中間,假如他們僥幸贏得了你的心,約莫就有三千人准備給你一個游手好閑,唯利是圖的臭皮囊,一個生活的失意人,一個騙子手和可鄙的淘金者作為交換。(王永年,第161頁)
此處張譯本將」thirty hundred」歸化翻譯為漢語中的特有句式」三千人里有三千零一個」,從中可以看出譯者對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在表達上的匠心獨運。原文所對應的名詞直譯應該為」三千人」,但是此處譯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就譯者看來,這些居心不良的求婚者不在少數,甚至人人都各懷鬼胎,因此譯者大膽使用漢語特有的誇張句式」三千人里有三千零一個」,使得讀者能充分感受到當時整個社會人們道德水平普遍低下的境況的言外之意,不失為一種歸化的妙譯。反觀王譯本當中直譯成「三千人」就缺乏誇張的效果。並且從句式上看,王譯本對原文幾乎是直接直譯過來,顯得拖沓生硬,而張譯本更符合漢語的表達。因此,該處張譯本採取歸化的方法處理更為恰當。
例3:Would prefer a poor man with affectionate disposition to one with means as she realizes that the solid virtues are oftenest to be found in the humble walks of life.(205)
張譯:念卑賤者往往忠厚,故寧擇貧而情篤者。(張經浩,第47頁)
王譯:……然性情必須溫良,因微賤之人多具美德。(王永年,第159頁到160頁)
此處,兩種譯本都採取歸化的方法將原文翻譯成漢語味道濃郁的偏古體句,巧妙的將英語中的長難句簡化成符合漢語習慣的短句,贏得了漢語讀者的好感。兩種譯本均可,然而張譯本更是運用了對偶句,加強了譯本的文學性和節奏感,因此略勝一籌。
3. 異化的具體體現
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忠實再現原作的思想和風格。然而有時候原作的思想和風格都帶有濃郁的異國色彩,或者說蘊含非常強烈的文化內涵,歸化的譯法無法傳達出其意義,此時就應該採用異化的方法。具體來說是就是直譯和解注文化負載詞。即,特意使用「不地道」的漢語,目的是保留原作的文化內涵。
據統計,張譯《沒》總共有註解11處,其中屬於文化負載詞的註解有6處;王譯《沒》總共有註解10處,其中屬於文化負載詞的註解有5處。以下舉例分析異化的具體表現以及對比:
例4:Dulcie went up to her room—the third floor back in a West Side brownstone-front.
張譯:達爾西走進西區一所正面用褐色石頭建造的房子三樓的一間後房,這兒是她的住房。
王譯:達爾西上樓到她的房間里去——西區一座褐石房屋的三樓後房。
此處,張譯本和王譯本最大的不同在於,張譯本對「褐色石頭建造的房子」加入了註解「19世紀時房子正面用褐色石頭建造表示房主人富有」,歐亨利將一個貧困的女售貨員的住處設計成代表富有的「褐色石頭房子」實際上是一種諷刺,既諷刺了社會貧富差距大,也暗指了女售貨員的虛榮心,她的生活和她幻想中的生活存在極大的落差,就如同褐色房子表面的富有和內在的貧困一樣。因此此處的註解對讀者正確理解原文作者意圖是不可或缺的。張譯使用異化的處理策略十分恰當。
例5:So, we began to insert our advertisement in newspapers covering the country far and wide. One ad was all we used. We couldn』t have used more without hiring so many clerks and marcelled paraphernalia that the sound of the gum chewing would have disturbed the Postmaster-General.(207)
張譯:「我們立即在全國各地報紙登徵婚啟事,只登了一次,多登非應接不暇,鬧得興師動眾,露出馬腳不可。」(張經浩,第49頁)
王譯:我們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刊登了廣告。我們只登一次。事實上也不能多登,不然就得僱用許多辦事員和女秘書,而她們嚼口香糖的聲音可能會驚動郵政總長。(王永年,第162頁)
此處,張譯連用「應接不暇」「興師動眾」「露出馬腳」三個四字短語,優點是其形式簡潔明快,且具有模糊性和概況性,適宜用於處理冗長復雜的英文句子。並且易於被漢語讀者接受。但是此處歐亨利在原文中設計了「辦事員和女秘書嚼口香糖」的情節實際上是一種反諷,諷刺了當時社會行政人員工作態度的怠惰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換句話說,此處涉及到特殊的文化內涵。如果略去而是直接用四字短語替代,則不能體現原作者在此處的良苦用心,也沒有做到忠實。因此,該處應該採取異化當中直譯的方法處理。王譯的處理更為恰當。
例6:We no longer groan and heap ashes upon our heads when the flames of Tophet are mentioned.(60)
張譯:如今人們談起地獄的火焰時,不再邊哼呀咳呀邊往頭上倒灰了。(張經浩,第84頁)
王譯:如今人們提到地獄的火焰時,我們不再唉聲嘆氣,把灰塗在自己頭上了。(王永年,第33頁)
此處,在翻譯」heap ashes upon our heads」的時候,張譯和王譯都採取異化的方法,加註解釋「往頭上倒灰」是一種猶太的風俗,悲切懺悔時,身穿麻衣,須發塗灰。這種做法較好地保護了源語文化,同時讓讀者享受到異域特色。
三. 譯語喃喃:歸化異化 相得益彰 歸異同心
通過作者的親身翻譯實踐和對以上譯本的對比分析後發現,歸化多用於處理語言層面,異化多用於處理涉及文化的層面,雖然各有偏愛但是不完全分開,即歸化異化是相得益彰的;歸異同心,這里的心就是指讀者能喜愛和接受的翻譯文本。無論是歸化的策略還是異化策略,不能一味採用一種翻譯策略,而是應該從實際出發,歸異相糅,才能是好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