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短篇小說葯里傳達

短篇小說葯里傳達

發布時間: 2023-02-26 05:11:33

1. 魯迅的《葯》的解析。

傳統評論小說《葯》中幾個微不足道的人物,其結論是建立在階級論的基礎上,大多將康大叔與小說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為一談。但通過教學實踐,我覺得這種說法似欠推敲。本文嘗試從《葯》的原文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自己的淺見——「黑衣人」和康大叔並非一人。關鍵詞:康大叔黑衣人血饅頭魯迅的短篇小說《葯》以秋瑾的英勇就義為背景,用民間的「人血饅頭治癆病」為故事主體,「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眾的愚昧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本文試圖從原文的語言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對康大叔和「黑衣人」的形象作以比較分析。一、康大叔和黑衣人不是一個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學的目標一般設定在歷屆小說主題的多樣化、鑒賞雙線結構和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對小說中的人物分析,尤其是對眾茶客中核心人物康大叔的分析,也多建立在階級論的基礎上。康大叔形象分析語言描述為:他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是直接殺害夏瑜的兇手,他凶暴、殘忍、貪婪、無恥。他對群眾蠻橫凶惡,對革命極端仇視,是個窮凶極惡貪得無厭的劊子手。從這些大同小異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大都把康大叔與小說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為一談。但我們如果仔細讀一讀《葯》中有關黑衣人和康大叔的描寫,就會明顯發現那「黑衣人」和康大叔並非一人。(一)從外貌特徵描寫上來分析。在小說的第一部分,作者是這樣描寫「黑衣人」的:「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而在小說第三部分則是這樣描寫康大叔的:「……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鈕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地纏在腰間。」從這兩段描寫中可以看出,「黑衣人」和康大叔除衣服的顏色黑和玄色接近外,肖像特徵沒有相似之處,僅憑相近顏色的著裝來判定二者同為一人,實為不妥。(二)從「黑衣人」和康大叔二者跟華老栓的關系來分析。從小說第二部分看出,康大叔是華老栓茶館的常客,甚至康大叔還親切地稱華老栓為「栓叔」。而在小說第一部分,那「黑衣人」與華老栓則如同路人:「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黑衣人」「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裡哼著說:『這老東西……』」若「黑衣人」和康大叔是同一人,那為何他對華老栓的稱呼和語言動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實在令人費解!(三)從康大叔的表白中分析。在小說的第三部分,康大叔當著華老栓的面有一句不滿的表白:「我可是這一回一點沒得到好處。」從華老栓手中「一手抓過洋錢」的若真是康大叔,他再狡詐、再貪得無厭也只能報怨自己得的好處少,也不能睜著兩眼說「一點沒得到好處」! 從以上三點分析可以看出,康大叔和「黑衣人」確實是各具外貌特徵和個性特點的兩個人物,殺夏瑜、塞饅頭、抓洋錢都是「黑衣人」所為,而並非康大叔。二 、康大叔是怎樣的一個人康大叔既然不是殺害夏瑜的劊子手,也不是將人血饅頭交與華老栓的人物,那麼康大叔是個什麼人物?他在小說中又是一個什麼角色呢?我們還得從原文中找依據分析:(一)康大叔與人血饅頭康大叔並非為華家提供人血饅頭的有功之臣,他為什麼在華老栓夫婦面前一再表功?華老栓夫婦又為什麼因得到人血饅頭一再感謝他呢?「要不是我信息靈」——康大叔的這句表白就是作者給讀者的答案,也就是說康大叔為華家提供了槍斃人犯的信息,並憑著康大叔與那「黑衣人」的關系,使華家有幸優先買到為兒子治病的人血饅頭。由此看出,為華家得到人血饅頭提供情報,是康大叔炫耀自誇的資本。(二)康大叔的身份康大叔一進茶館,便使得華老栓夫婦及滿座的人「恭恭敬敬」,甚至「花白鬍子」這樣上了年紀的人也須「低聲下氣」,這待遇是劊子手身份的人難以得到的。明代人徐謂曾說過:「儈伍,亦賤民耳。」康大叔之所以有此禮遇,也正說明他並不是劊子手。我們從康大叔的穿戴和他對獄中情況了如指掌的情況來看,康大叔只不過是一個獄卒之類的角色而已,其「玄色」的衣服使人們誤把他當作劊子手。事實上,真正的劊子手——「一個渾身黑色的人」——只是在交「人血饅頭」時露過一次面,而且還未待華老栓看清便消失了

2. 魯迅葯的深刻含義

魯迅《葯》的深刻含義:小說以百姓們對「葯」的迷信,揭露了封建統治下人民的麻木和愚昧,表現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葯》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全書在批評封建統治的同時,也頌揚了烈士們英勇不屈的精神。

《葯》的主要內容
小說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明暗線交替,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歌頌了為民族獻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責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也批判了群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

這篇小說通過對封建統治爪牙的刻畫,揭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康大叔、夏三爺、紅眼睛阿義等人的形象,則集中表現了封建統治階級陰險、狠毒、貪婪、卑鄙的本質。

群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在小說中也有體現。用人血饅頭治病,是一種迷信,而華老栓卻深信不疑,為有機會買到這種「葯」而「感到爽快」;他關心的只是他的兒子。他對烈士的死無動於衷,而對劊子手畢恭畢敬,顯得十分愚昧、麻木。

3. 魯迅小說以《葯》為題有幾層深意

「葯」,小說里指的是人血饅頭,是老實愚昧的貧民華老栓為其兒子華小栓治病的葯,是他用他們一家節衣縮食積攢下來的辛苦錢從刑場上與劊子手康大叔那換來的.小說從華老栓半夜起身,為兒子買「葯」入筆,具體形象地描述了華老栓去刑場買「葯」、華小栓服「葯」、眾茶客議論「葯」、直到華大媽去上墳.簡潔的概括就是四個部分:取「葯」、吃「葯」、談「葯」、結局.整篇小說自始至終都圍繞著「葯」來寫,「葯」貫穿全文,是本篇小說的行文線索.
小說以「葯」為標題,不僅製造了懸念,吸引讀者去閱讀、去思考:這是什麼葯,治什麼病的葯,圍繞這葯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同時也符合了文章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的原則.魯迅自己也曾說過:「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葯》這篇小說篇幅雖短,但是「容量」極大,題目雖只有一個字,可含義非同一般.在我印象中,現代文學作品中也以一字作為短篇小說題目的佳作,好象也只有葉紹鈞的《夜》而已.看來想以一字作為文章標題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這足可見魯迅的文學功底的深厚.

憂國憂民 發人深省
——從《葯》的主題說開去

魯迅從事小說創作,是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性的.《葯》寫在「五四」運動發生前夕,同時魯迅對辛亥革命時期的許多資產階級革命家非常熟悉,這就使魯迅在從自己豐富的生活積累中選擇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生活關系作為描寫題材時,確定了「在與舊的社會制度斗爭中革命者和群眾的關系」這樣一個主題.魯迅自己曾對別人講述過《葯》的寫作意圖:「《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葯》)這就是這篇小說的主題和所要表達的重點.
而文中關於華、夏兩個姓氏的設置也有其內在的含義.華、夏為中華民族的代稱,魯迅特地選擇這兩個姓氏賦予故事的主人公,隱喻了小說的主旨在對中華民族的命運進行探索.以「葯」為題,也暗示人們去思考救國救民的良方.
如果說這篇小說的主題只是魯迅對當時社會陰暗面的揭露的話,那麼小說的主旨則體現了魯迅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思考和擔憂.這才是真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才是魯迅這篇小說的精華.

雙線交叉 明暗搭配
——從《葯》的結構說開去

在結構設置上,魯迅為了從革命者和群眾兩個方面來描寫,採用了「雙線結構」.作者同時描寫兩條線索:革命者夏瑜英勇奮斗,但是由於孤軍作戰,加上被族人出賣,終於在寂寞中犧牲;華老栓愚昧落後、麻木不仁,用人血饅蘸饅頭作為葯給兒子治病,但這葯並不見效,兒子也終於死去.這兩件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卻因為一個人血饅頭聯繫到了一起,因為那血是革命者夏瑜的血,所以這兩個線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而在兩條線索之中,華老栓的悲劇又是作為明線來寫的,夏瑜的命運則是暗線,以華老栓一家為正面描寫的對象,使夏瑜的形象不經描寫卻也能深深的印在讀者腦海中.原本一篇小說是要通過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發展的,但是《葯》中卻沒有矛盾沖突的直接接觸和正面發生,取而代之的是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的結構形式,這也使得小說中帶著不明朗的含蓄隱秘色彩.

耐人尋味 意義重大
——從《葯》的象徵說開去

魯迅善用象徵手法,他常把自己對人生、對時代的思考,凝結成為一種耐人咀嚼的象徵意象.《葯》這個題目的選用就顯現了這個特點.「葯」本是治病的方劑,魯迅用作小說的題目,我認為有三層含義:革命者以血去醫治社會的苦難;國民卻以他的血去醫治自己兒子的疾病;作為革命文學家的魯迅則是用這個可悲的故事去醫治人們愚昧麻木的精神和思想.但是以上這三層含義的「葯」都無法徹底救治人民的痛苦,應該尋找一種更有效的「葯」,那就是:徹底打碎封建統治者加給人民的精神枷鎖!
在小說的結尾,魯迅在夏瑜的墳頭安排了一個紅白相間的小小花環.於是花環便也成為了革命力量的象徵、未來希望的象徵、理想的象徵.它給人以鼓舞、以激動、以信心.它既表達了魯迅對革命烈士的懷念與贊頌,也表達了他對革命前途的一種樂觀:這是革命力量必將最終勝利、為革命犧牲的志士的遺願必將實現的象徵.

4. 短篇小說葯里傳達希望的是哪個意象

短篇小說《葯》里傳達希望的意象是夏瑜墳上的花。
給生活增添一抹亮色,給未來留下一個伏筆,並非所有的人都是麻木不仁的看客,未來是有希望可期的。

5. 魯迅的《葯》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葯》的題目包括三層含義:

1、人血饅頭不是葯,這迷信的結果,只會使人早日喪生。

2、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也不是葯,救不了社會的病苦,喚不起愚昧群眾是覺悟。

3、真正療救中國──華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葯,能根治脫離群眾這一症結的新葯。

小說標題為《葯》,寓意深刻。窮苦的城市貧民以革命者的鮮血作為治病的良葯,這是何等可悲的社會現實。

革命者應該吸取歷史教訓,克服脫離群眾的弱點,發動群眾起來共同斗爭,這樣才能推翻黑暗社會,這對於革命者是一劑良葯。一個「葯」字,不僅簡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尖銳地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葯》的寫作技巧:

《葯》這篇小說故事集中,結構嚴謹,藝術構思非常精巧。在結構線索安排上,《葯》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

明線:(一)一個秋天的後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葯」→(二)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葯」→(三)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葯」→(四)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

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明線是主線,突出群眾的愚昧麻木;暗線是次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並行到融合,突出因群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

6. 閱讀魯迅的小說《葯》,試概述其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

【深刻主題】:由於受封建統治階級長期的壓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無知的境地。如果說華老栓是因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劇,那麼,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則是一個更大悲劇。人們對夏瑜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行動絲毫不理解,夏瑜對群眾落後狀態的深切同情,反被人們罵為「發瘋」,對夏瑜的流血犧牲,人們漠不關心,冷淡到以他的血來作為治病的葯,這是多麼可悲的無知和麻木!這反映了尚未覺醒的群眾與革命先驅者之間存在著可悲的隔閡。小說通過這兩個悲剮,挖掘出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刻的歷史教訓,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須啟發群眾覺悟的重大問題。

【題目立意】: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熱點內容
尋找母親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0 02:32:27 瀏覽:147
誅仙游戲和小說沒關系 發布:2025-07-10 02:27:03 瀏覽:856
古裝言情甜寵小說有劇情 發布:2025-07-10 02:27:00 瀏覽:456
升級流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10 02:21:33 瀏覽:127
打工都市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0 02:21:10 瀏覽:643
古代小說經典排行 發布:2025-07-10 02:12:31 瀏覽:32
主角父親實力逆天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10 02:12:22 瀏覽:980
泰劇熾愛游戲小說版本 發布:2025-07-10 02:06:39 瀏覽:193
高曉聲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發布:2025-07-10 02:06:02 瀏覽:407
類似都市拳皇的小說 發布:2025-07-10 02:05:17 瀏覽: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