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短篇小說三燈
① 剪燈三話的介紹
《剪燈新話》、《剪燈余話》、《覓燈因話》三書合稱的《剪燈三話》,是明代漢族文言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傳奇到清代《聊齋志異》間的一道奇異的風景線。「剪燈三話」都是有意追踵唐人傳奇的作品,在題材、情節等諸多方面均有規撫唐人的痕跡;與此同時,「三話」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宋元話本和宋元傳奇的影響。瞿佑等人學習前人不是生吞活剝,而是學古又不忘變古,在作品中融進時代文化精神和時代審美趣味,並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② 明代是短篇小說的興盛時期,著名的短篇小說,三言,二拍的作者分別是
三言二拍》包括馮夢龍的《喻世明言》、《醒世恆言》和《警世通言》以及凌檬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每一部分都分上下冊,每一冊都有十萬字之多,整個「三言二拍」就可謂洋洋上百萬字.
《三言》原稱「古今小說」,本意就是包括了宋、元、明三代的作品.下百二十篇小說里,有宋、元、明三代的「小說家」話要屯有明代人用話本體寫的通俗小說;有說話人、書會才人的舊本,也有文人擬作的新篇.它包羅古今,融會場也間作品和文人的創作或再創作,前人統稱之為通俗小說或話本小說.
③ 「三燈」是那三部作品
1、《剪燈新話》。
作者瞿佑(1341——1427),字宗吉,錢塘(或山陰)人。明初,《剪燈新話》轟動文壇。此書共4卷20篇,另有附錄一篇。內容多為元末天下大亂時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離奇的色彩。有些甚至荒誕怪異的。書中約佔一半的愛情故事,散發出一些市民氣息,有對禮教的蔑視以及對自主婚姻的追求。
2、《剪燈餘話》。
作者李昌祺(1376——1453),名禎,廬陵人。作品內容與《剪燈新話》相似,並無新意。瞿佑的《剪燈新話》和李昌祺的《剪燈餘話》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在文體上,其顯著特點是議論減少,敘述已是完全淺近的文言。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為擬話本提供了大量素材。
3、《覓燈因話》。
作者邵景詹,生平不詳。《覓燈因話》萬曆年間問世,雖仿效《新話》,但文思才情均不及前二種。
三書後人合稱為「三燈叢話」。
④ 關於明清古典小說 急!!!各位大蝦幫幫忙
1、明代:要比較清晰地描述明代小說的分類及其演變,分文言小說、白話短篇小說、白話長篇小說三條路線比較方便。
明初文言小說中最具小說風採的傳奇類小說一度恢復生機,出現了瞿佑的《剪燈夜話》,並在其影響下產生了李昌祺的《剪燈餘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合稱「三燈」)、《花影集》等作品,但此後又冷落下去,直到明中葉以後思想界文化界掀起思想解放運動和文學浪漫思潮,才又稍微振作,出現了《九龠別集》、《情史類略》、《艷異編》等或創或編的傳奇作品集。此外尚有一些單篇佳作,如《中山狼傳》等。志怪小說、軼事類小說、笑話也小有成就。
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成就十分突出,達到這種文體的最佳狀態,「三言二拍」成為古代短篇小說最重要的代表,馮夢龍和凌濛初也成為古代短篇小說最重要的作家。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明代四大奇書,各代表了一種小說類型,也就規劃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基本格局。
2、清朝:清代小說是中國小說史的黃金時代,這一時代產生的小說,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流派形成,類型齊全,質量上乘,個性鮮明,與明代小說承中有變,以《紅樓夢》為代表的若干優秀傑作,攀上了中國古典小說同時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頂峰,令後世至今還難企及。
⑤ 明清時期我國小說作品有哪些
明清時期,我國古典小說的創作達到高峰。明代短篇小說的成就,除了對宋元話本的總結整理外,較突出的是「三言兩拍」五部擬話本短篇白話小說集的問世。所謂「擬話本」則是模擬宋元話本的創作,明代中葉馮夢龍編選擬寫了《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白話小說集,通稱「三言」,每部包括小說40篇,共120篇。這些作品,有一些是對宋元話本的加工,而大部分則是明代的民間創作或由馮氏自己創作的。「三言」題材廣泛,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的社會生活和反傳統勢力的精神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識。「三言」在藝術上,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人物描寫,都比前代的小說創作大大邁進了一步。繼「三言」之後,明末出現了凌瀠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通稱「二拍」。「初刻」收小說四十篇,「二刻」收小說39篇,雜劇一出。「二拍」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雖不如「三言」,但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二拍」之後,直至清代,還有不少文人創作擬話本短篇小說,出了一些專集,乾隆以後擬話本才漸趨衰落而絕跡。今存者有明代《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人中畫》《三刻拍案驚奇》等等。清代有《照世杯》《豆棚閑話》《西湖佳話》《十二樓》(又名《覺世名言》)等等。明末清初由署名「抱瓮老人」編選的《今古奇觀》,是一部話本小說選集,共40回,它從「三言兩拍」中選錄40篇小說而編成的,數百年來流傳甚廣。除了白話短篇小說外,明清兩代還出現了大批文言短篇小說,如明代瞿佑的《剪燈新話》4卷,李昌祺的《剪燈余話》4卷,趙弼的《效顰集》3卷,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20卷等,但成就最大的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這部優秀的短篇小說集收入作品491篇,其內容大都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經作者藝術加工成為大放異彩的文言小說。小說通過談狐說鬼的形式,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憤懣,反映了作者的愛憎。全書作品構思巧妙,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各篇情節曲折動人,語言精煉,確為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藝術高峰。《聊齋志異》的流傳極為廣泛,現有手稿本、抄本、刻本及各家評注本傳世。
⑥ 明清時期的短篇小說的代表有
明清時期的短篇小說的代表有:李漁的《無聲戲》﹑《十二樓》。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初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合稱「三言」。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樂小舍拚生覓偶》、《玉堂春落難逢夫》等。
明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這個時代的小說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明代開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並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我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具規模,志人志怪,為明清小說的繁榮准備了條件。元末明初,在話本的基礎上,產生了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而《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記載的在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
小說是伴隨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而發展起來的。宋代前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帶來了都市的繁榮,為民間說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場所和觀眾,不斷擴大的市民階層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這種發展,從而產生出新的文學樣式——話本。話本是說話人所用的底本,有講史﹑小說﹑公案﹑靈怪等不同家數,已初具小說規模,在以後的流傳過程中又不斷加入新的創作,逐漸成熟。明代經濟的發展和印刷業的發達,為小說脫離民間口頭創作進入文人書面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明代中葉,白話小說作為成熟的文學樣式正式登上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