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永恆的終結短篇小說

永恆的終結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2-19 12:23:50

『壹』 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是什麼意思

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是什麼意思?

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意思是「怎樣才能使整個宇宙的總熵大幅度地減低?」。

1、最後的問題第一次被半開玩笑地提出是在2061年的5月21日。那時人類文明剛剛步入曙光中。這個問題源起於兩個管理員在在酒酣之中一個五美元的賭,他們在討論在宇宙中的能量能否被用完,爭執不下,於是去問計算機Multivac,問題大概是這樣:「人類是否有一天能不需要凈損耗能量而在恆星衰竭之後將其恢復到全盛時期?」

2、第二次是Jerrodd一家人進行穿越「超太空」的「非時間」旅程,在得知到達X-23後,他的女兒問他怎麼把星星重新點亮,Jerrodd去問Microvac,Microvac給出的答案是「資料不足,無法作答。」

3、第三次是在Lameth的VJ-23X和Nicron的MQ-17J的討論中,他們問Galactic AC的問題是:「熵的增加能被逆轉嗎?」Galactic AC給出的答案是「資料不足,無法作答。」

4、第四次是在Zee Prime和Dee Sub Wun的討論中,他們問Universal AC的問題是」怎樣阻止恆星死亡?「,即「怎麼讓熵的方向倒過來」,Universal AC給出的答案是「資料不足,無法作答。」

5、第五次是在「宇宙正在死去」中,Man問Co *** ic AC「怎樣才能逆轉熵?「Co *** ic AC給出的答案是「資料不足,無法作答。」

6、最後一次是宇宙(物質能量)完全衰竭前,人類最後一個靈魂問:「AC,這就是結局了嗎?這種混亂還能被逆轉成為一個新的宇宙嗎?真的做不到嗎?」AC回答:「資料仍然不足,無法作答。」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問題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該島是稍微離開南極海岸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於鳥臀目恐龍。
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原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矽(即非常純的沙子)處於超高壓的狀態,那麼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緻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兩棲是什麼意思

恐龍無處不在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該島是稍微離開南極海岸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於鳥臀目恐龍。
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
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絡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並不適應寒冷的氣候,現代的兩棲動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更不適應南極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確實發現了這種古老的兩棲動物的化石。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麼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
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後,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並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餘的一小部分。
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並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裡聚合並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到6500萬年以前,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現在的每一個大陸都有自己的恐龍化石。
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後成為冰天雪地。
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那裡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
因此,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援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阿西莫夫短篇小說《最後的問題》到底好在哪裡

一是通過一個假設試圖解決人類的終極問題,二是將人類創造的物質賦予了神性,與宗教相聯絡。
這樣短,情節這樣簡單,卻給人史詩般巨集篇鉅制之感。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阿西莫夫的風格:深刻的主題,冷靜的敘述,以及出人意料的結尾。

阿西莫夫全集

《蒼穹微石》(1950)《星空暗流》(1952)《鋼穴》(1953)《終結》(1955) 《 *** 的太陽》(1956)《基地三部曲》(1964)《我,機器人》《機器人的其他故事》
《基地》系列: 「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續集」(《基地邊緣》(1982)《基地與地球》(1986)),「基地前傳」(《基地序曲》(1988)、《基地在前進》)
《機器人》系列《黎明世界的機器人》(1984)《機器人與銀河帝國》(1985)(1988)《 *** 的太陽》 《我,機器人》 《復仇女神》(1988)

阿西莫夫簡介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 是美籍猶太人,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艾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艾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艾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藉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巨集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艾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旁涉人文類的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 網路內容來自於: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台灣譯作艾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科幻小說及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基地》系列、《鋼窟》系列等。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他的兩篇科普短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生平阿西莫夫是美籍俄裔猶太人,他於1920年1月2日出生在俄國的彼得格勒,3歲時舉家遷往美國,5年後取得美國國籍。阿西莫夫的父親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開有數家糖果連鎖店,阿西莫夫則一邊讀書一邊幫忙照料店鋪。阿西莫夫的父親保守刻板,對子女要求嚴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類的報刊書籍,於是阿西莫夫選擇了科幻小說,並從9歲開始痴迷。
阿西莫夫從小喜歡讀書,他六歲時父親就在市立圖書館給他領了一張借書證,同時,也開始接收美國的正規教育。10歲起他就開始在父親的糖果店裡工作,養成了持續工作的習慣,這個習慣伴隨他度過了一生。此後,他還做過打字員、助教、副教授,從1958年開始,阿西莫夫成為專業作家。
在阿西莫夫18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處女作《宇宙瓶塞鑽》投給著名科幻作家兼編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但是坎貝爾認為這篇作品「作為短篇太長,作為長篇則太短」,而且他「不喜歡慢騰騰的開頭,以及自殺的結局」。不過坎貝爾還是給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勵。結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離灶神星》。
就在這同一年,阿西莫夫獲得了哥倫比亞學士學位,1941年他又獲得文學碩士。二戰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戰後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大學教書。 阿西莫夫一生寫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億 ,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而這時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卻根據推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的方法,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
「機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機器人》(同名電影由威爾·史密斯主演,亦翻作《機械公敵》)和《其餘的機器人》等作品集當中,此外阿西莫夫有關機器人的科幻還有長篇推理偵探《鋼窟》及《裸日》等。阿西莫夫利用自己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為機器人建立了一套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而演繹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邏輯性極強的漂亮故事。
除上述兩大系列之外,阿西莫夫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寫某文明星球數千年才出現一次星空的《黃昏》,描寫「平行世界」中外星人的《眾神自己》,以及他唯一涉及時間旅行的《永恆的末日》,……可謂不勝列舉,不一而足。
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阿西莫夫不僅創作科幻小說,同時也寫作科普作品,他的科普作品同樣讓人百讀不厭。正如阿西莫夫逝世後一位評論家所說:「他的作品愉悅了數百萬人,同時改變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主要作品簡介《基地》《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統治銀河系達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已經逐漸走向衰亡。這時候,只有心理史學的一代宗師哈里・謝頓預見未來銀河人民將會經歷一段長達三萬年,充滿無知,野蠻和戰爭的黑暗時期。謝頓於是設法集團帝國中最優秀的科學家,來到銀河邊緣的一個荒涼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為未來世代人類的希望燈塔。然而,隨著帝國的逐漸衰微,基地被好戰的強鄰包圍。人類也面臨痛苦抉擇,向野蠻的勢力投降,甘心受控制?還是不顧被摧毀的危險奮起而戰?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與帝國》:《基地與帝國》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此時,由偉大的心裡史學家哈里·謝頓所創立的基地,雖然已在銀河外緣立穩了腳跟,但還得面對來自銀河帝國的壓力。
垂死的帝國仍擁有銀河中最強大的武力。一位野心勃勃的將軍,率太空艦隊攻向基地,聚居在基地小行星上的學者和科學家,能逃過大難的一線希望,全維系在謝頓死前留下的語言中……
可是,就連謝頓當年也無法預料到:還有比太空軍團更具有威脅性的外力已悄然誕生,那就是銀河中的突變異種——「騾」。面對騾奇異的心靈力量,即使是一支最堅強的人,也會俯首屈服,成為聽話的奴隸。騾的黑色艦隊兵不血刃地接受了成立三百多年的歷史,為了征服宇宙,騾和忠貞之士都在尋找第二基地,而騾的第一波搜尋行動,被一個平凡的女子貝妲阻止,從而為第二基地的反攻計劃爭取到充分的時間。
《基地系列三部曲:第二基地》:《第二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謎」一般的第二基地的存在成了眾矢之的,騾要鏟除它,而第一基地的移民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理由也必須找到它,但是它究竟在哪裡呢?這部故事就是各方人馬找尋第二基地的傳奇。騾傾全力尋找並鏟除第二基地,卻失敗了。隨後,基地人員也千方百計尋找第二基地,因為他們不願把建立新帝國的功業拱手讓人。誰也沒想到,尋找的線索竟維系在一位小女孩身上。十四歲的艾嘉蒂婭怕得要死,她究竟發現了有關第二基地的什麼秘密呢?
在歐美的出版物《蒼穹微石》雙日出版社1950年
《我,機器人》高曼出版社1950年
《繁星若塵》雙日出版社1951年
《基地》高曼出版社1951年
《大衛·斯塔爾:太空奇兵》雙日出版社1952年
《基地與帝國》高曼出版社1952年
《太空洪流》雙日出版社1952年
《第二基地》高曼出版社1953年
《幸運兒斯塔爾與小行星上的海盜船》雙日出版社1953年
《鋼穴》雙日出版社1954年
《幸運兒斯塔爾與金星之海》雙日出版社1954年
《火星人的方式與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55年
《永恆的終結》雙日出版社
《幸運兒斯塔爾與水星的大恆星》雙日出版社1956年
《 *** 的太陽》雙日出版社1955年
《幸運兒斯塔爾與木星的衛星》雙日出版社1957年
《地球是個大屋子》雙日出版社1957年
《幸運斯塔爾與土星之環》雙日出版社1958年
《死亡交易者(死亡的呼吸)》艾文出版社1958年
《九個明天》雙日出版社1964年
《機器人的小憩》雙日出版社1966年
《神奇的旅程》豪頓·米弗林出版社1966年
《透過明鏡》新英語文庫出版社1967年
《阿西莫夫的神秘小說》雙日出版社1968年
《夜幕及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68年
《最棒的新東西》世界出版社1971年
《諸神》雙日出版社1972年
《阿西莫夫早期作品選》雙日出版社1972年
《艾薩克·阿西莫夫精粹文集》斯菲爾出版社1973年
《你見過這些嗎?》NESRAA出版社1974年
《黑鰥夫的故事》雙日出版社1974年
《收購木星與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75年
《天國的主人》沃克出版社1975年
《全美圖書會議上的謀殺》雙日出版社1976年
《優雅的品位》啟示出版社1976年
《活了二百歲的人與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76年
《關鍵字眼與其他神秘故事》沃克出版社1977年
《黑鰥夫故事集》雙日出版社1980年
《完整的機器人》雙日出版社1982年
《基地邊緣》雙日出版社1982年
《變幻之風與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83年
《聯合俱樂部的神秘故事》雙日出版社1983年
《糊塗的機器人諾比》(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3年
《黎明的機器人》雙日出版社1983年
《黑鰥夫的盛宴》RH出版社1984年
《諾比與迷失的公主》(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5年
《諾比的其他秘密》(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5年
《明日之邊》雙日出版社1985年
《消失者與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85年
《機器人與帝國》雙日出版社1985年
《多麼美好的一天》雙日出版社1985年
《諾比與皇後的項鏈》雙日出版社1985年
《諾比與人侵者》(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6年
《另一個阿西莫夫》雙日出版社1986年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雙日出版社1986年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神秘故事精粹》雙日出版社1986年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精粹》雙日出版社1986年
《基地與地球》雙日出版社1986年
《機器人之夢》雙日出版社1986年
《神秘的旅程II:終極智囊》雙日出版社1987年
《諾比識惡棍記》(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7年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另一個宇宙》雙日出版社1987年
《基地序曲》雙日出版社1988年
《阿扎瑞爾》雙日出版社1988年
《諾比赴地球記》(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8年
《復仇女神》雙日出版社1989年
《黑鰥夫的困惑》雙日出版社1990年
《夜幕》(與羅伯特·西爾沃伯格合著)英國維克多·高蘭茲出版社1990年首版
《時代寵兒》(與羅伯特·西爾沃伯格合著)英國維克多·高蘭茲出版社1991年首版
《基地在前進》雙日出版社1993年
《阿西莫斯短文兩篇》 (選自〈新疆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阿西莫夫的簡歷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貳』 阿西莫夫的簡介

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是美籍猶太人,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

《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旁涉人文類的文學、宗教、史地等。

(2)永恆的終結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阿西莫夫對人文主義抱有嚴肅的態度。他經常發表與其相關的演說並寫文章甚至整本書來探討。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

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晚年時,他成了美國人文主義協會的主席,擔任此職務一直到他去世。

在阿西莫夫的演說及眾多非小說類作品中,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就是:他認為這個世界人口已經過剩,這種傾向繼續與否將是影響未來的關鍵,關繫到未來世界是充滿了災難與飢荒,還是能夠健康發展,使其居民享有安穩舒適的生活。

在他的小說中,他也強調了這一主題。《鋼穴》描繪了地球大都市的惡夢及由於人口過剩、食物短缺而造成的必須由計算機來控制的管制局面。在此書中,阿西莫夫認為人口過剩、食物短缺幾乎是未來不可避免的一個特徵。

阿西莫夫被認為是一位「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他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

『叄』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主要作品

阿西莫夫所著小說類作品共201種,含科學幻想小說38部、探案小說2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33種、短篇奇幻故事集1種、短篇探案故事集9種,此外還主編科幻故事集118種。 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基地系列」,即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三大系列。
大基地系列
本來「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是獨立的故事,「機器人系列」也跟「基地系列」沒什麼關聯,到了阿西莫夫晚年,他將三大系列的宇宙歷史觀溶進「基地系列」,於是便誕生整個「大基地系列」。 年代英文名中文名注釋機器人系列1954年The Caves of Steel鋼穴以利亞·貝萊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說1957年The Naked Sun裸陽以利亞·貝萊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說1983年The Robots of Dawn曙光中的機器人以利亞·貝萊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說1985年Robots and Empire機器人與帝國「以利亞·貝萊三部曲」續集1993年The Positronic Man正子人改編自早期短篇《雙百人》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1950年Pebble in the Sky蒼穹一粟銀河帝國第三部,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1951年The Stars, Like Dust繁星若塵銀河帝國第一部1952年The Currents of Space星空暗流銀河帝國第二部基地系列基地三部曲1951年Foundation基地基地三部曲第一部1952年Foundation and Empire基地與帝國基地三部曲第二部1953年Second Foundation第二基地基地三部曲第三部基地前傳1988年Prelude to Foundation基地前奏基地前傳第一部1992年Forward the Foundation邁向基地基地前傳第二部基地後傳1982年Foundation's Edge基地邊緣基地後傳第一部1986年Foundation and Earth基地與地球基地後傳第二部其他科幻小說
下面所列的是阿西莫夫的其他較有名的科幻小說,包括小說和小說集,一般不屬於「大基地系列」。 年代英文名中文名注釋1950年I, Robot我,機器人短篇小說集,收錄阿西莫夫最早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一般來說不列於「機器人系列」1955年The End of Eternity永恆的終結長篇小說1956年The Last Question最後的問題短篇小說1966年Fantastic Voyage奇妙的航程長篇小說1959年Nine Tomorrows九個明天短篇小說集1972年The Gods Themselves神們自己長篇小說1989年Nemesis復仇女神1990年Nightfall日暮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英文同名短篇1992年The Ugly Little Boy丑小孩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早期短篇小說 場景宏大
阿西莫夫借鑒《羅馬帝國衰亡史》所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說中的「未來的歷史」,發生在非常非常遙遠的將來。那時候,人類文明已遍及銀河系的兩千五百萬個行星,總人口也人大膨脹,出現了一個橫跨整個銀河系的「銀河帝國」。這一系列與《機器人》、《帝國》等系列相互貫串起來,其時間跨度超過兩萬年。在這三大系列中,阿西莫夫通過銀河帝國的興亡史討論了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比起一般的科幻作品更加充滿人文關懷。
語言朴實
阿西莫夫在自傳中曾說:「我有意識地運用一種非常平實的寫作風格,甚至是口語式的風格,這樣寫起來可以很快,而且很少出差錯。如果誰認為簡明扼要、不裝腔作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建議他來試試看。」他提出了「鑲嵌玻璃和平板玻璃」理論:「有的作品就像你在有色玻璃櫥窗里見到的鑲嵌玻璃。這種玻璃櫥窗很美麗,在光照下色彩斑斕,卻無法看透它們。同樣,有的詩作很美麗,很容易打動人,但是如果你真想要弄明白的話,這類作品可能很晦澀,很難懂。」
1980年,科幻學者詹姆斯·甘恩評論《我,機器人》時認為:「除了這兩篇短篇小說,《騙子》和《證據》,不是角色主導的故事,所有情節發展差不多都藉由對話,帶點動作,沒有什麼鄉土色彩或之類的特色,對白(至多是)實用,風格(至多是)直接…機器人的短篇小說,實際上幾乎所有阿西莫夫的小說,角色都是在一幕朴實無華的舞台上演出。」
敘事技巧
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認為,阿西莫夫具有罕見的講故事的天才。他的故事情節雖然錯綜復雜但完全可信,運用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技巧更是無人能及。例如在《永恆的終結》中,阿西莫夫圍繞時空旅行的主題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宇宙,包括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部書擁有構思巧妙、令人信服的情節,極富冒險、充滿懸念。阿西莫夫創造了一種完美的故事節奏,他一步步地推進著情節的發展,猶如在由淺人深地解釋一個科學原理。他的書面表達能力也很強,使讀者立即就產生了一種親切感,並被他深深吸引。
有一位記者這么評價阿西莫夫的寫作風格:「為什麼我覺得他的寫作風格如此與眾不同?讓我來告訴你,那時因為他是在與你聊天,而不是對你說教。他就在客廳里,坐在沙發上,喝著一杯晚餐剩下的咖啡。他只是順便進來打個招呼。他是一個老朋友,一個能聆聽你心聲的人。你知道,他就是那種人,握手很有勁,笑起來滿臉相子,但很親切。」
善造懸念
阿西莫夫從小就喜歡看偵探小說,這種愛好後來伴隨著他的一生。對於偵探小說,阿西莫夫有著自己的觀點:「我不喜歡現代的硬漢探案故事,太過暴力的小說,或犯罪心理分析研究。我喜歡那種現在所謂的『安逸型探案』,那種有幾個可疑人物,最後用推理而不是用槍擊來解決問題的故事。」
出於對偵探小說的愛好,阿西莫夫把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結合起來,創作「科幻探案小說」,如他的幾部長篇機器人科幻小說《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等,講述了偵探以利亞·貝萊和機器人搭檔機·丹尼爾·奧利瓦攜手辦案的故事,結局常常出人意料。
寓意深刻
科幻史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基地》系列稱得上是20世紀40和50年代以來「成熟」科幻小說的最佳典範。小說描寫的是宇宙,暗示的卻是地球,即在這個新「造」的世界裡,「重演」的實際上是人類的歷史:它深刻地反映了工業社會中人類的苦惱,人類崇拜科學而又害怕科學的心理,表達了人類對未來的希望,並指出了人類,尤其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小說不僅融入了比現實先進得多的科學,而且還交織著復雜、高深的社會心理探討。其蘊涵的主題思想是:科學技術固然重要,是強國的基礎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哲學思想;先進的社會科學與高度發達的自然科學相結合,將會產生更為文明的生活方式。
理念新穎
《牛津英語詞典》曾提出:「正子學」「心理史學」和「機器人學」這幾個名詞首創於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
《基地》系列中,阿西莫夫借主人公哈里·謝頓之口提出了「心理史學」這個概念。心理史學是阿西莫夫以物理學的「氣體分子動力學」轉化而成的社會學說。「氣體分子動力學」不能估計每個分子的運動,但能計算出整體是膨脹還是收縮;同樣的道理,心理史學不能預測個人的命運,但把經濟及社會力量的影響導入模型後,便可准確地預測出社會的發展走向,甚至進一步在關鍵點導入適當的變數,進而改變以後社會發展的可能途徑。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曾坦陳,正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促使他進入了經濟學領域。
在《我,機器人》的第四個機器人短篇《轉圈圈》中,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並在故事裡直接引用。這也是「機器人學」這個名詞在人類歷史上首度亮相。這三大定律是: 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因不運動而使人類受到傷害; 機器人必須執行人類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條定律相抵觸; 在不違背第一、二條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批評聲音
有批評者認為,在《基地》系列小說中,阿西莫夫極少描寫人物的生活,他們似乎都生活在真空中,周圍塞滿了機器及過去與未來的種種影像。人物所處的環境背景毫無寓意,他們的生活也毫無深度,通常只是些在銀河系這個大舞台上演戲的剪紙人物。
阿西莫夫的小說另一個經常遭人非議之處,就是作品鮮有女性出場。在1952年《火星人的方式》初稿中,這一特點被發揮得淋淳盡致:故事中沒有一個女性人物。 「背景廣闊,主線鮮明;布局得體,結構嚴整;推理縝密,敘述生動;史料詳盡,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蘊哲理」,這是跟阿西莫夫有過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對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
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阿西莫夫還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並頻繁地運用於寫作中。

『肆』 科幻小說很早以前就有了,科幻小說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

科幻小說很早以前就有了,科幻小說主要是引導人們的思路,進入未知的世界,以此來激發人們對科學的熱情。下面是科幻小說排行榜前十名的介紹。

操作方法

1《火星救援》:這是一部內容燒腦,翻譯語言風趣幽默,邏輯緊湊縝密,代入感極強的科幻小說佳作,這是一名落難的宇航員孤身在火星上求生的故事。

2《你一生的故事》:與外星人的第一次接觸,從學習他們的「語言」開始——《你一生的故事》選擇了這個所有外星題材小說和電影都避而不談的話題,從研究七肢桶的語言開始,了解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10《三體》:四光年外,「三體文明」正苦苦掙扎——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的百餘次毀滅與重生逼迫他們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

11首先介紹的是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就算大家沒有看過這本小說,也應該看過蘇有朋改編的電影吧。對於這部小說,有這樣一句書評寫得很好,最平凡的暗戀,卻用了最偉大的告白——犧牲。為了愛的人,甘願變成「惡魔」

12其次要推薦的還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裡面的愛情故事雖然凄涼但是卻堅貞無比,與縝密的冷靜推理相結合,因此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13下一部推薦的是宮部美雪的的《火車》,在整個故事的推理過程中,隨著謎團的一個又一個的解開,讓人震撼的是人性的折射。而且這本書的結局出人意料,甚至有讀者稱之為曠世之作.

『伍』 阿西莫夫全部作品的寫作順序

不願意網路么,我幫你找了,轉的

機器人系列:

1954年《鋼穴》(The Caves of Steel),伊利亞·貝萊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說
1957年《裸陽》(The Naked Sun),伊利亞·貝萊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說
1983年《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伊利亞·貝萊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說
1985年《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伊利亞·貝萊三部曲」續集
1993年《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早期短篇〈雙百人(英語:The Bicentennial Man)〉)
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

1950年《蒼穹微石》(Pebble in the Sky),銀河帝國第三部,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
1951年《繁星若塵》(The Stars, Like Dust),銀河帝國第一部
1952年《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銀河帝國第二部
基地系列:

基地三部曲
1951年《基地》(Foundation)
1952年《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3年《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基地後傳
1982年《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
1986年《基地與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
基地前傳
1988年《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
1993年《邁向基地》(Forward the Foundation)
非系列小說
下面所列雖然都非屬任何系列的獨立之作,但是部分作品跟「大基地系列」還是有著若有似無的關系。

1955年《永恆的終結》(The End of Eternity)
1966年《聯合縮小軍》(Fantastic Voyage),電影改編小說,講述科學家在人體裡面探險的故事
1972年《諸神自身》(The Gods Themselves)
1987年《聯合縮小軍續集:腦內大進擊》(Fantastic Voyage II : Destination Brain),跟上集題材相仿的獨立之作
1989年《復仇女神》(Nemesis)
1990年《日暮》(Nightfall),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英文同名短篇〈夜歸〉
1992年《丑小孩》(The Ugly Little Boy)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早期短篇小說

『陸』 除了《三體》,還有哪些值得一讀的科幻小說

1.阿爾莫夫寫的《永恆的終結》

阿爾莫夫的《永恆的終結》是一個關於時間的題材。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看不見,摸不著,卻永遠的存在著。

阿爾莫夫的《永恆的終結》講的是人們發明了時間力場後,掌握了穿越時空進行旅行的技術,並成立了一個名叫「永恆」的組織。

這個組織通過時空的穿越,將發生在未來的災難扼殺在搖籃中,以保證未來社會的絕對安全,然而當一切災難在被扼殺時,時間的軌跡卻在悄然改變,一場未知的災難正在悄然來臨。

2.奧森·斯科特·卡德寫的《安德的游戲》

《安德的游戲》是一本關於打怪升級的游戲題材和青少年成長為救世主的題材。

這本書主要是講當時的地球正受到外星生物的威脅,因此地球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在太空修建了一個游戲基地,挑選了一群少年在裡面進行游戲對抗。

通過觀察這群少年的表現,從中挑選出一個具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迅捷的神經反應的少年與外星生物進行對抗,拯救人類社會。

『柒』 一周兩本書43:敦煌-樓蘭、永恆的終結

敦煌-樓蘭(井上靖)

在我對日本文學還沒什麼了解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敦煌》和《樓蘭》這兩本書了,在1960年這兩本書同時獲得了每日藝術獎,是井上靖的代表作,口碑非常好。而且由於是以西域為故事背景,這兩部作品在中國特別出名,我一直都挺遺憾沒看過的。

可最近看完之後卻覺得實在有些名不副實,說句不大客氣的話,這兩本書是我看過最令人失望的「大師之作」,真不知豆瓣上面高達8.0的評分是怎麼來的。

《敦煌》是一本小長篇,寫的是敦煌藏經的前世今生。一個叫做趙行德德宋朝舉人無意中捲入了西夏和大宋的紛爭,最後居然促成了敦煌藏經。以一個小人物切入歷史大事件,應該說立意還是很棒的,但整個故事實在是非常一般。在閱讀過程中我完全沒有體會到網上有人盛贊的那種「歷史蒼涼感」,反而被小說中的各種生硬的轉折給咯的異常難受。

趙行德作為潛心科舉多年的讀書人,居然因為打瞌睡錯過了殿試;因為無意中的解救了一名胡人女子,見到了新創的西夏文字,突然就放下了醉心多年的科舉功名,要跑到西夏去看看;到了西夏地域,莫名其妙的加入了西夏漢軍,這個讀書人居然毫無心理障礙,還能每戰都奮勇上前不顧生死 ....

類似的內容在小說中比比皆是,主人公的人生走向完全沒有什麼合理性,純粹是作者在強行控場,非常不自然。

和我想像的不一樣,《樓蘭》不是一本完整的小說,而是短篇小說集。從古到今,從中國到日本,內容有點雜。不明白為什麼用了《樓蘭》的名字,讓人誤以為又是一個以西域為背景的故事。

我個人覺得《樓蘭》和《異域人》算是書中比較出彩的兩篇,都是以歷史為依據的小說。在短小的篇幅里,淡淡講訴了樓蘭古國的興衰和班超定西域的傳奇。有點像在村前老槐樹下抽著煙袋的老爺爺,在落日余暉中的孩子們講昔日的故事。千古多少興亡起廢,就在吧嗒吧嗒的吸煙聲中緩緩道來。

可是兩篇小說的出彩並不足以拯救整本小說集的平庸。

除了上面說的這兩篇外,《狼災記》寫的是一個秦朝將軍與異族女子交歡,最後兩人都變成了狼;《羅剎女國》寫的是羅剎女化身為人與凡間男子戀愛的故事;《僧迦羅國》寫的是老虎將女人劫掠過去,和她生下了兩個孩子,後來孩子反過來殺死了虎父.....

這些故事類似於奇談志怪,在《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中都不少見。一方面是沒覺得很有意思,另一方面這幾篇和另外幾篇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放在一起感覺有點不倫不類。

有人說如果不是被人提醒,真看不出來這些小說居然是外國人寫的。對此我覺得某些讀者對大師還真是寬容啊,在這里摘一段對話大家感受一下:

如果蒙上作者的名字,估計這種拿腔作調的對話會被讀者給噴死。

這兩本書估計沒多久就會被我忘的精光,如果非要說有哪裡讓我眼前一亮的,恐怕也就是《敦煌》的結尾了:

永恆的終結(艾薩克-阿西莫夫)

1955年,35歲的阿西莫夫已經完成了「基地三部曲」,同時也完成了「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的部分作品。這些日後被載入科幻史冊的作品為阿西莫夫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和財富,可奇怪的是,這些作品並沒有獲得雨果獎和星雲獎的青睞,一直進入到60年代他正式開啟了「拿獎狂魔」的生涯。在那個時候,未來的一代宗師還正在成長的路上。

也正是在那一年,阿西莫夫出版了一本「不那麼出名」的作品---《永恆的終結》。確實,在三大系列的光芒之下,這本小說顯得不大起眼。而且不知道由於什麼原因,這本書在出版60年後才被引入國內。

不過,作為阿西莫夫一生中唯一一本有關時間旅行的小說,這本小說毫無疑問是一本傑作,特別是考慮到它的創作年代。

24世紀,人類發明了時間力場。27世紀,人類在掌握時間旅行技術後,成立了一個叫做永恆時空(Eternity)的組織,在每個時代的背後,默默地守護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永恆時空以一個世紀為單位,並視每個世紀的發展需要而加以微調,以避免社會全體受到更大傷害。通過糾正過去的錯誤,將所有災難扼殺在萌芽中,人類終於獲得安寧的未來。

而這種近乎永恆的安寧,卻遇到了終結的危機,原因是,一場愛情。

時空技師哈倫陷入了對神秘美女諾伊的迷戀,在諾伊的誘導下,哈倫產生了毀掉永恆時空的沖動。所幸他最後識破的諾伊的計謀,兩人對峙時,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成為了他們爭論的焦點:

永恆時空調節現實以避免災難的操作,對於人類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哈倫自然堅持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實現人體的最大福祉,可諾伊作為來自於未來世紀的人,卻殘忍的指出,這種所謂的幸福毀掉了人類的未來!

在巧妙避過所有危險苦難之後,人類確實過的幸福安逸,可相應的,也喪失了進一步進化的動力。當直到有一天,人類試圖走出地球走向銀河系時卻發現外太空已經被其他文明分割完畢,人類只有縮回探索的觸角。在那個時刻,地球對於人類來說已經不是溫暖的搖籃,而是一座被無限空間所包圍的監獄。最後,人類就這樣滅絕了。

借著諾伊之口,阿西莫夫展開了一段經典的論述:

劉慈欣的《鏡子》和劉維佳的《高塔下的小鎮》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而阿西莫夫在說這段話的時間,是1955年。

以這本小說為例子,我覺得可以反駁一個常見的觀點:科幻小說首先是小說,所以必須也要注重人物塑造等要素,否則就稱不上一部傑出的作品。在三體大火的時候,這樣的批評非常常見。

我想很少有人能否認《永恆的終結》的經傑出,但你會覺得裡面人物塑造很豐滿嗎?哈倫、諾伊、又或是高級計算師忒塞爾,哪個讓你印象很深刻?恐怕沒有吧,甚至哈倫和諾伊之間的愛情也似乎來的太過突然而顯得有些生硬。

然而這些影響了這本小說的魅力嗎?我覺得完全沒有。

其實不獨這本小說,放眼整個科幻小說界,有幾本經典能算得上人物形象飽滿深刻的?在阿瑟-克拉克的不朽神作《2001:太空漫遊》中,兩個主角恨不得連名字都不要,扁平的像一張紙一般。

所以說,某些「文學批評家」真的是有些想當然了,科幻小說還真的不能用一般小說的標准去衡定。科幻小說是典型的「點子文學」,科幻迷所追逐的正是幻想的奇麗和震撼,一個驚艷的「科幻內核」足以決定一本科幻小說的成敗。

關於這一點劉慈欣早有感觸,他在《從大海中見一點水》中寫道:科幻作家筆端輕搖而縱橫十億年時間和百億光年空間,使主流文學所囊括的世界和歷史瞬間變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

在光年尺度的宇宙敘事中,人類的個體形象真的沒那麼重要。

在《永恆的終結》中,阿西莫夫思考的也是人類的整體命運,而不是某個人的愛恨情仇。

小說的結尾堪稱經典,在我看來可以與阿瑟-克拉克那句「毀滅了一個文明的超新星,僅僅是為了照亮伯利恆的夜空「相媲美:

『捌』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人物生平

1920年1月2日,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生在俄羅斯莫斯科西南約250英里的一個名叫彼得羅維奇的小村莊里,父母是俄國猶太人。快到2歲時,他才得第一場大病,差點死於肺炎。據阿西莫夫家族記載,艾薩克是當地肺炎流行時唯一倖存的孩子。
1922年6月,定居於美國的阿西莫夫母親安娜的哥哥約瑟夫·伯曼來信表示願意幫助阿西莫夫一家人移民美國。1923年1月11日,阿西莫夫一家離開了俄羅斯,於1923年2月抵達紐約,定居布魯克林,一家人在當地開了糖果店。
阿西莫夫從小就很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普通人的智商一般是80分,而他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之列。在學生時代,老師們都知道他是個超級靈童,多次跳級,而考試中總能考取第一名。但同時,他也是個愛鬧騰的、讓老師頭疼的學生。 1931年,阿西莫夫11歲時,他開始寫作。1935年高中畢業時,阿西莫夫年僅15歲,之後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20世紀30年代中期,阿西莫夫成為一名科幻迷。從1935年開始,他給《驚奇故事》雜志寫了許多信,它們一般都會刊登出來。1938年,他參加了一個科幻俱樂部。 1938年6月,阿西莫夫寫了一個叫做《宇宙瓶塞鑽》的故事,投稿給《驚人故事》,但遭到退稿。 在連續9次收到退稿以後, 阿西莫夫終於於1939年3月在《驚奇故事》上正式發表第一個科幻故事《逐出灶神星》。同年5月,《驚奇故事》發表了阿西莫夫的又一個故事《致命的武器》。1939年7月,坎貝爾的《驚人故事》首次刊登他的作品,名為《趨勢》。從此,阿西莫夫有能力自己支付學費了。 1939年9月,他達到了學業標准,進入了研究生院。1940年底,他以優異的成績正式成為哥倫比亞的研究生。 同年,阿西莫夫發表了《我,機器人》的第一個短篇故事《小機》,刊登於1940年9月號的《超級科幻小說》。
到1941年春天,阿西莫夫已經發表了15個故事。1941年4月,阿西莫夫發表了《日暮》,描述了一個被六個太陽照耀、從未遇到過日落的行星,突然發生了日蝕之後的故事。 這部小說後來被認為是經典之作,許多人認為是阿西莫夫寫得最好的小說。 同年8月1日,阿西莫夫去見《驚奇故事》的主編約翰·坎貝爾,他有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點子:撰寫一部發生於未來的歷史小說,描述銀河帝國衰落的始末。坎貝爾認為阿西莫夫應該將其寫成系列故事,還和他共同發明出「心理史學」這門虛構的科學,這就是日後的「基地系列」。
1942年2月2日,阿西莫夫順利取得了碩士學位,並馬上開始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課程。 隨後,他在1942年3月號的《驚奇》上發表了短篇《轉圈圈》,首次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 同年3月,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家羅伯特·亨納恩的推薦下前往海軍造船廠工作。 他於同年又將「基地系列」的第一個故事發表於《驚奇故事》1942年5月號,第二個故事則於次月刊出,受到讀者的歡迎。 同年7月26日,阿西莫夫與女友傑特魯德結婚,兩人在紐約度過了為期一周的蜜月。
在坎貝爾的監督鼓勵之下,阿西莫夫在1940年代總共為基地系列寫了八個故事,後來都歸入「基地三部曲」,完整地講述了銀河帝國的衰亡和基地崛起的歷史。 從1944年到1950年之間,阿西莫夫又在《驚奇》上發表了四個機器人短篇,這些小說後來都收錄於《我,機器人》中。
1945年11月,阿西莫夫被征入了軍隊,在弗吉尼亞州利兵營接受了4個月的體能訓練。1946年3月,他作為化學專家被送到瓦胡島參加一項原子彈爆炸試驗。1946年6月5日,阿西莫夫退役回到紐約。1948年5月20日,阿西莫夫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 1950年代,阿西莫夫持續為科幻雜志寫短篇小說,他稱這個時期是自己的「黃金十年」。
1950年1月,雙日公司出版了阿西莫夫的首部長篇科幻小說《蒼穹一粟》,該書屬於「銀河帝國三部曲」,講述了一個20世紀的裁縫穿越到數萬年後的銀河帝國的故事。年底,他又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我,機器人》,收錄了九個機器人短篇小說。
1951年,阿西莫夫晉升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助理教授, 同年他發表了「基地三部曲」的首部長篇《基地》 和「銀河帝國三部曲」第二部長篇《繁星若塵》。
1952年,阿西莫夫出版了一部生物化學教科書《生物化學與人體代謝》,這是他寫作科普書籍的開始。 同年,他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說《基地與帝國》, 並完成了首部機器人長篇小說《鋼穴》,該書講述了未來世界機器人與人類搭檔辦案的故事。 同年12月,他出版了「銀河帝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星空暗流》。
1953年,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二基地》。 1953年12月初到1954年2月,阿西莫夫完成了他的時空旅行作品《永恆的終結》。
1954年,阿西莫夫出版了《鋼穴》,這本書比之前的每一部書都要暢銷。由於該書的成功,阿西莫夫於1955年開始撰寫續集。 同年他被提升為副教授。
1955年,《永恆的終結》由雙日公司出版,這部小說中故事情節圍繞男女主人公的戀情展開,打破了阿西莫夫以往的模式,代表著他創作的最高點。
1957年,《鋼穴》續集《裸陽》由雙日公司出版。 同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深感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當代的科技發展水平。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毅然收縮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潛心撰寫科普方面的書籍和文章。
1958年夏季,阿西莫夫辭去了波士頓大學的工作,但保留了助理教授的頭銜,成了一名專業作家。 60年代,阿西莫夫創作的小說極少,但正是在這一時期,他成了一名非常成功的非小說類作品創作者和公眾演說家。阿西莫夫喜歡在集會上發表演說,扮演就餐後演說家的角色或講授科普知識。到1963年為止,阿西莫夫每月平均做二至三個演講,每次固定收費1000美元。
除《神奇的旅程》和少數幾個短篇小說外,整個60年代,阿西莫夫都致力於非小說類作品的創作。在這10年結束前,他寫的書達到並超過了100本,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發表於1960—1970年之間。他寫作的速度很快,隨著知名度的提高,他的任何作品幾乎都能自動賣出。
1960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聰明男人的科學指南》,在全國各地都受到了好評並獲得了國家圖書獎的提名。1964年,阿西莫夫又出版了《阿西莫夫的科學與技術傳記網路全書》,該書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寫成,共有50多萬字,由為古今各國最重要的1000多名科學家的小傳組成。該書立即成為暢銷書,直到80年代仍反復再版。至今,它仍被當作一本工具書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大圖書館中得到廣泛使用。
隨後,阿西莫夫開始創作歷史題材書籍。60年代的的作品有《希臘人》、《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埃及人》、《近東》、《黑暗時代》、《英格蘭的形成》等。1966年,阿西莫夫因《基地三部曲》榮獲了科幻小說界最高獎項「雨果獎」。1972年,阿西莫夫發表了一篇描寫外星人的科幻小說《神們自己》,並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雨果獎和星雲獎。在70年代早期,他又寫了其他幾部歷史作品,這些書從法國歷史開始,一直寫到了美國的歷史和君士坦丁堡的歷史。同一時期,阿西莫夫還出版了幾部黃色打油詩集。
1972年1月,在一次例行體檢中,阿西莫夫被發現患有甲狀腺癌,不得不動了一次手術。1973年11月16日,在經歷了為期三年半的離婚大戰後,阿西莫夫與妻子傑特魯德正式離婚。同年11月30日,他與新伴侶珍尼特結婚。1974年8月,阿西莫夫出版了科幻短篇《雙百人》,講述一個想變成人類的機器人的故事,再度獲得評論界的贊譽。
70年代中期,阿西莫夫已是世界科學名人了,幾乎每個月他都要上電視談談科學新動向。1974年,他甚至被載入《大英網路全書》。1979年底,《作品200》出版後,他亦作為文學歷史上的前十位多產作家之一,被載人了記錄叢書。在隨後的兩年裡,阿西莫夫寫了一套關於他生活的大部頭作品,即《記憶常青》(1979年)和《歡樂永存》(1980年)。 自60年代中期雙日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基地》系列後,阿西莫夫便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希望他繼續接著寫這套書。1981年2月,在朋友們的不斷催促下,阿西莫夫重抬舊業,又開始接著創作基地系列。1982年9月,他還開始創作「機器人系列」的下一部作品。
1982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新作《基地邊緣》,講述了「基地三部曲」之後發生的故事。這部書獲得了巨大成功,成功躋身於《紐約時報》的暢銷書行列,並獲得了1983年雨果獎的最佳小說獎。
1983年3月,阿西莫夫又出版了「機器人系列」的新作《曙光中的機器人》。
1985年,阿西莫夫出版了「機器人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機器人與帝國》,在這部書中他提出了凌駕於「機器人學三定律」之上的「第零定律」。
1986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的第五部作品《基地與地球》,書中提出了「蓋婭星系」的構想。這是阿西莫夫最長的一部科幻小說,在《紐約時報》的暢銷小說榜上停留達15周之久,曾一度躥到第七位,但讀者反響並不太好。於是阿西莫夫便開始創作「基地三部曲」的前傳系列。
1988年,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前奏》,講述了心理史學之父哈里·謝頓發明這一學說的歷程,填補了《基地三部曲》留下的空白。
1992年,阿西莫夫又開始創作《邁向基地》,這部小說重新啟用了《基地三部曲》的中篇小說集模式,講述了哈里·謝頓的一生。阿西莫夫原來打算寫5個相互關聯的中篇,結果由於健康每況愈下,阿西莫夫和助手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周將第五個故事改編成了整套作品的尾篇。這部小說在1993年阿西莫夫去世後出版。
在生命的最後歷程中,阿西莫夫還曾與友人羅伯特·西爾沃伯格合作,將自己早期的一些短篇故事擴寫成長篇小說,包括《日暮》、《正子人》(由《雙百人》擴充而成)等。 整個80年代,阿西莫夫堅持每個月在《幻想與科幻》雜志上發表專欄文章,直到病得根本不能再動筆時才被迫停止。 1983年,阿西莫夫接受了心臟手術。1989年,阿西莫夫要再次接受心臟手術,術前檢測出感染艾滋病毒,手術只好取消。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阿西莫夫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由於葯物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到1990年下半年時,他的雙手開始抖得很厲害,越來越難於操作微機或打字機。他只能口述他的最新作品,讓別人幫他打出來。整個1991年冬天和1992年春天,他不斷地出入醫院,突如其來的一點感冒或肚子疼都使得他必須接受觀察。
1992年4月,阿西莫夫因心絞痛住院,不久得了腎衰竭。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他已處於半昏迷狀態,最終於1992年4月6日清晨逝世於紐約大學道奇醫院,享年72歲。1992年4月22日,在道德文化中心舉行了阿西莫夫的悼念儀式。

熱點內容
小說壞總裁的俏丫頭 發布:2025-07-11 06:32:32 瀏覽:442
重生在歐洲的黑幫小說 發布:2025-07-11 06:27:48 瀏覽:325
最牛網路小說打賞 發布:2025-07-11 06:27:06 瀏覽:271
怎麼寫日常向輕小說 發布:2025-07-11 06:11:13 瀏覽:575
什麼言情的小說好看比較yue 發布:2025-07-11 06:11:07 瀏覽:756
都市超級捉鬼系統小說 發布:2025-07-11 06:07:29 瀏覽:764
都市系統流加點小說 發布:2025-07-11 05:55:51 瀏覽:992
類似死亡武俠游戲的小說 發布:2025-07-11 05:50:59 瀏覽:118
古言先婚後愛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1 05:48:06 瀏覽:990
沐漓墨辰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11 05:27:36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