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與下棋有關的短篇小說

與下棋有關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2-14 16:56:35

1.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見棋、見偏執

        這幾天讀到了 茨威格 的作品 《象棋的故事》 ,裡面收集了八篇短篇小說,第一篇即為《象棋的故事》。從題目可見一斑,小說必然涉及到西方的象棋—— 國際象棋 。

        兒時我曾有一段時間熱衷於國象,看到這篇小說也便情不自禁地往下讀。

        茨威格先生雖然不是國際上的象棋大師,但他對國象的理解在字里行間表現得深邃而深情!他的寫作風格——喜歡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燭幽洞微,發掘人物內心最隱秘的角落,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對二戰中人物遭受精神打擊的關懷,同樣在升華!

        我從 國際象棋本身 和對 人物性格的理解 兩方面分享自己的讀後感

        小說中對國際象棋的描寫要從人物岑托維奇開始,他是一個具有象棋天賦又有些清高的大師。與小說中的「我」上了同一艘船,後來又與「我」等人下棋,這其中穿插著「我」對國際象棋的崇敬。作為國象愛好者,我十分贊同茨威格對象棋的陳述。對其中一小段的描寫體會頗深——【以下加「 」為書中內容】

       「它是古老是,卻又是永遠嶄新的」 ——國際象棋歷史遠古,但棋盤上仍源源不斷地產生新對局;

       「它被限制在幾何形的呆板空間,然而在其組合上卻又是無限的」 ——經典的布局有很多:義大利開局、西西里開局、米蘭體系……但固定的布局上只有通過自己的創造才能為我所用;

        「它是不斷發展的,但又是毫無創造性的」 ——64格棋盤看起來很小,但上面能有成千上萬種走法,無窮的招式;

        「它是得不到結果的思想」 ——因為盡管你心思再怎麼縝密,最後的結果也很可能不在你的計劃之中;

       「它是什麼也算不出的數學」 ——在學習指數之前,64格棋盤能告訴你什麼是爆炸型增長;

        「它是沒有作品的藝術」 ——因為任何國象愛好者都可以在上面創作自己的藝術;

        「它是沒有物質的建築」 :自國象發展以來,多少大師嘔心瀝血,將國象的高塔構建得熠熠生輝,與世共享……

       讀到這一段話時心情澎湃不已,我覺得這是目前自己看到的關於國際象棋最好的表達方式.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讓我領略了不一樣的偏執

      《網路》釋義:偏執的基本含義:過分的偏重於一邊的執著

       我的印象中,偏執是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傲慢、偏見、見識短淺、狂妄自大……在《象棋的故事》開頭的譯者序中,有這么一段茨威格的自述:「 我平生對有各種偏執狂的人,一個心眼到底的人最有興趣,因為一個人知識面越是有限,他離無限就越接近 。」

       起初我感到不解,那豈不是知識越少就越無敵了?直到我細細品味了小說中的兩個人物:

       生活中荒誕不經、三句話都寫不好的農村青年在棋盤上卻成為了有天賦的國際象棋大師;成名後不停借用自己的名聲撈取金錢,清高在上,看不上三流棋手。 岑托維奇是偏執的 ,一個思想活躍的人卻一輩子將自己的世界局限在64個方格之中,思想的張力只用在如何把棋子王將死在棋盤上。

       在納粹精心設置的「集中營」里,為了防止自己崩潰時將重要信息泄露給敵人,強行將自己人格分裂為白方、黑方,將折疊的床單作為棋盤、省下來的麵包屑作為棋子,讓思維在自己抽象的棋盤中時刻保持活躍,以致走火入魔的地步,用這種扭曲的慾望戰勝敵人的折磨。 B博士是偏執的, 更確切地說,他用偏執守護了自己的精神園地,喝退了納粹,卻也留下了精神分裂的後遺症——雖然能夠化解象棋大師岑托維奇的殺招,但牢房中日復一日的「折磨」讓他在下棋後半程雙手哆嗦、神情恍惚、嘴中喃喃自語……雖然周圍是平和的環境,但下棋時思維的方式「殘忍地」將B博士的回憶拉扯到不見天日的牢房中,讓他想起了那一招一式,更讓他犯了「棋毒」。

       岑托維奇和B博士都是在遇到國際象棋之後生活有了天翻地覆變化的人,都是在國際象棋上有很高造詣的人,同樣是對國際象棋有著偏執的人。他們的偏執不太一樣,在我看來,岑托維奇的偏執是孤注一擲——象棋照亮生命的所有;B博士的偏執是九死一生——象棋抵禦了侵犯精神園地的納粹,卻讓他出獄後再也無法下棋時像個正常人。

      偏執成就了岑托維奇和B博士同樣傳奇的人生,岑托維奇和B博士也演繹著不一樣的偏執。倘若岑托維奇沒有對象棋偏執,也許他的思維能分給其他方面,生活中也能表現得聰明一些,但是早已沒了大師的招式;倘若B博士沒有偏執,那他早已在不見天日的牢房中放棄掙扎,在納粹的精神拷打中泄露出重要信息……

        掩卷深思,我突然希望自己也可以有偏執的事物;雖然我沒有岑托維奇那樣的天賦,生活的年代也沒有B博士那樣坎坷,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正確地偏執。

2. 《棋王》的梗概是什麼

《棋王》梗概:

1、王一生從小家貧,偶然的機會他迷上了下象棋,並且王一生痴迷成性,他母親深知兒子所好,在臨終時留給他一副磨好的「無字棋」。

2、「浩劫」伊始,王一生因「棋呆」一時流言滿天飛,批判他的大字報比比皆是,王一生卻不在意,王一生只知拾紙賣錢解決吃飯問題。這使王一生結識了一個拾破爛老頭,在老頭指點下他的棋藝有飛速的進步。

3、不久,王一生在下鄉列車上與「我」邂逅,並在「我」工作的農場里認識了棋壇世家後人倪斌,兩人因下棋情投意合,成為摯友。


4、倪斌以家傳寶物為承諾,為王一生爭取了區運動會棋賽的資格,但王一生拒絕參賽,後來王一生主動找到比賽獲勝的幾位高手,提比試棋藝的要求,一時吸引了很多高手欲欲躍試。

5、最後比賽規則是王一生盲棋以一敵九,賽前王一生把「無字棋」交給我保管。

6、這次比賽從上午比到傍晚,王一生挫敗其中八人並奪得最後一盤勝勢,此時最後一盤與王一生對弈的老者——運動會冠軍,親身來到現場向王一生求和,並大贊王一生的棋藝融匯釋道,世所罕見。王一生答應了他的求和,所以比賽以王一生的大獲全勝告終。

7、比賽後,王一生見到我交還的「無字棋」,然後大哭了一場,王一生這才從如痴如醉的棋局中清醒。

3. 棋王的內容梗概

講述了在文革時代,知青「棋獃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說語言拋棄了20世紀80年代慣有的語言邏輯轉而回歸宋明小說的語境之中,朴實而飄逸俊美。

文章簡介: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被視作是新時期「尋根文學」的發韌之作。《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1984年發表於《上海文學》。小說發表後,王蒙撰文高度贊賞了這篇小說,指出這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贊」 。

(3)與下棋有關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文學界革新新力量積聚的旨在離開「十七年文學」的話題范圍和寫作模式的「革新」力量,開始得到釋放,創作、理論批評的創新出現「高潮」。在這種大環境下,阿城在朋友、同事的鼓勵下將自己在酒桌上敘述的故事寫了下來,這個在朋友催促下完成的小說一經發表便在文壇引起轟動。

內容簡介:

文章敘述中,平實里的玄奧頗為得體,大有道家之遺風。阿城覺得,在一個幾乎無路可走的時代,人倘還能因技藝而進入審美的愉悅和精神的愉悅層面,則精神庶幾不得荒蕪,自由救贖的地方。這是道家與禪林中的古風,悠然與亂世之中。講究造勢,講究弱而化之、無為而無不為,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學的精義。眾口相傳,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無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風就不缺少根據了。

王一生被號為「棋獃子」,成天心游神馳於棋盤上的咫尺方寸之間,不諳世事,不近流俗。無論是浩劫中派仗沖突的烽火、大串聯的狂熱,還是上山下鄉前的離情別意、蹉跎歲月里的內傷外侮,都似乎未曾攪動他內心的平靜。

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漢界」的廝殺里。這樣,他心裡舒服」,可以忘掉世間那惱人的權利和路線的紛爭,忘掉這種紛爭造成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圍擾。他心如止水,萬物自鑒,空心寥廓,復返寧謐。在那個「一句頂一萬句」的迷狂時代里,這種不迎不持、無動於衷的獃痴,這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消極,這種在「大而無當」中遨遊的超脫,正是對動亂現實的一種清醒認識和明智,不願隨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種變相抗爭。

4. 讀《棋王》有感——固執和知足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題記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被視作是新時期「尋根文學」的發韌之作。故事講述了在革命摸索時代,知青「棋獃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

          關於《棋王》這篇小說里的主角王一生、「我」、倪斌,這幾位知識分子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面對的物質與精神,現實與理想的思考和矛盾,我想引用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里的一段話:「我們似乎為獎勵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證生活的豐富,幾千年來一直讓儒道兩派思想維護著均勢,於是讀書人便永遠在一種心靈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與伊皋,江湖與魏闕,永遠矛盾著,沖突著。於是生活便永遠不諧調,而文藝也便永遠不缺少題材。矛盾是常態.愈矛盾則愈常態。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後天又是伊皋,這是行為的矛盾。

        文中有多次提到了主角和「我」關於吃的討論和描寫,作為生存需要的入世,具有社會和生命意義。「吃」,本身是一篇對道家文化「入世」的文化尋根小說。

        在原文中有這樣一段王一生的語句描寫:王一生看著我說:「你哪兒知道我們這些人是怎麼回事兒!你們這些人好日子過慣了,世上不明白的事兒多著呢!」

      「你們這些人」這個口氣有一種獨立於世俗之外的感覺,隱含的意思自然是「我可不是那樣,我吃飯就是為了肚子的需要,可不是什麼所謂的精神需要」,這里也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地表明了王一生對於「吃」和「饞」的界限十分清晰,有點文學理論上所謂的「自我」和「本我」的區別,這也許就是他在「下棋」上能「超我」的原因吧。

        王一生被號為「棋獃子」,成天心游神馳於棋盤上的咫尺方寸之間,不諳世事,不近流俗。無論是浩劫中派仗沖突的烽火、大串聯的狂熱,還是上山下鄉前的離情別意、蹉跎歲月里的內傷外侮,都似乎未曾攪動他內心的平靜。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漢界」的廝殺里。

        王一生在溫飽沒有大問題之餘,還有興趣愛好,喜歡下棋,有精神寄託,所以覺得「知足」。

        而「我」也有自己看書、看電影的興趣愛好,在窮鄉僻壤得不到滿足,所以覺得精神空虛。

        他認為下棋的愛好是對生活最低級的要求,其他什麼「書籍、電影、文學」都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事兒。

        但各花入各眼,興許在別人看來「閱讀」就是對生活最低級的要求,而「下棋」倒是可有可無。

        嘴上重復著「何以解憂唯有下棋」 但其實很清楚下棋並不能當飯吃 王一生大概就是羅曼羅蘭說的那種英雄主義的人。

        吃飽喝足有覺睡,那是生存,讓自己的精神感到愉悅或痛苦,才叫生活。

        文章里王一生的象棋,他父親的酒,撿爛紙老頭的棋,作者的書,畫家的畫,何嘗不是同一種東西呢?

        看《棋王》,沒人不感到快樂,沒人不感到辛酸,這里快樂和辛酸是交雜著的,但缺一不可。《棋王》中的人物都是良善的,這種良善不是慈眉善目。在阿城筆下,良善是一種風度,一種怪人的風度,一種痴人的風度,像《海上鋼琴師》里1900說鋼琴就那些琴鍵,全在自己雙手掌握之下了,而船下的、陸地上的世界,未知的因素太多,復雜得摸不清。

        他能夠在已知的琴鍵上汪洋恣肆地漫舞,對於未知的人生卻少了一點走下台階的勇氣。我想王一生是明白他的,選擇堅守一份純潔乃至是固執,本身就需要曠古的勇氣。

5. 網上有哪些好的象棋類小說啊

小說有大陸作家阿城的小說《棋王》、大陸作家武歆的短篇小說叫《中國象棋》、台灣作家張系國的小說《棋王》。

電影有徐克版的電影《棋王》,它是將大陸作家阿城的小說《棋王》同張系國的小說《棋王》結合到一起拍成的。還有大陸版的電影《棋王》,它是根據阿城的小說《棋王》拍的。
正在籌劃中的電視劇有《棋攤風雲》。

6. 《棋王》小說將「棋」與「吃」並列,意味著什麼

《棋王》小說將「棋」與「吃」並列,意味著:

「吃」是物質需要,「下棋」是精神追求,兩者構成生命的現實性整體存在,共同塑造出一個具體的王一生。在作品發生的苦難時代,「吃」的缺乏與「下棋」一道成為生命的考驗,「吃」向人的精神層次的滲透與拓展,是對苦難的超越,對自由的或求,從而與「下棋」獲得一致性與同在性。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創作的短篇小說,1984年發表於《上海文學》小說,被視作是新時期「尋根文學」的發軔之作。

故事講述了「棋獃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說語言拋棄了20世紀80年代慣有的語言邏輯轉而回歸宋明小說的語境之中,朴實而飄逸俊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 棋王

熱點內容
主角可以兌換武功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11 19:33:06 瀏覽:455
網路小說中人氣女主排行 發布:2025-07-11 19:28:07 瀏覽:188
為你成痴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11 19:19:12 瀏覽:107
初中學生勵志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11 19:15:05 瀏覽:474
言情紅袖添香小說網手機版 發布:2025-07-11 19:12:40 瀏覽:854
關於大老粗的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11 19:12:37 瀏覽:848
言情小說排名前100 發布:2025-07-11 19:06:56 瀏覽:354
小說總裁的小情人未刪節版 發布:2025-07-11 18:52:45 瀏覽:709
網路小說高潔 發布:2025-07-11 18:44:50 瀏覽:144
林總裁是哪部小說 發布:2025-07-11 18:26:21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