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短篇小說海明威
『壹』 大家誰有關於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的貓的參考文獻所在網址嗎謝謝!
《雨中的貓》中人物的二元對立關系
葛倫鴻
《雨中的貓》發表於一九二三年,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小說情節簡單,語言平實?洗練,由第三人稱敘事者展開敘述。敘述者對故事中人物之間的深層關系未加任何交待和評論,在敘事過程中也很少使用任何形容詞,因此給讀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解讀該故事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和可能性,極好地體現了海明威一貫的簡約的敘事風格和小說創作的冰山原則。
《雨中的貓》講的是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生活中特定的一天中發生的事情。這對夫婦在義大利度假或旅遊,住在一家飯店二層樓的一套房間里。一個雨天的下午,妻子從房間的窗子向外眺望的時候,發現有一隻貓正躲在樓下花園里的一張桌子底下避雨。她忽然產生想要一隻貓,想把這只貓抱回房間的沖動,於是說她要下樓去把這只貓抱回房間來。她的丈夫此時正躺在床上看書,聽到妻子要下樓去抱雨中的貓,嘴裡說著願代妻子去,人卻躺在床上未動。妻子便自己下樓去抱那隻貓。途中經過旅店老闆的辦公室,老闆禮貌地起身向她鞠躬致禮,並隨聲附和她對雨天的抱怨。雨下得更大了,正當這位妻子站在飯店門口判斷那隻貓所在的位置,考慮如何穿過雨中的院子去找那隻貓的時候,給他們打掃房間的女侍從她身後給她撐起了一把傘。女侍為她撐著傘,陪著她一起來到那張桌子旁,卻發現那隻貓已經不在了。
這位妻子在失望中回到房間里,但是她想要只貓的願望卻愈發強烈了。她的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書,她坐在梳妝台的鏡子前,一邊從鏡子里看著自己,一邊自言自語,抑或是向她的丈夫訴說她的願望。此時她不僅想要一隻可以任由她撫摩的貓,還想要很多她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東西,比如,她想把她的短發留長,然後在腦後梳成一個發髻;她想有一套銀制餐具,想在吃飯的時候點上蠟燭,等等。但是她的丈夫卻讓她閉嘴,讓她找點兒什麼讀讀,隨後又自顧自讀他的書去了。窗外,雨還在下著,就在妻子望著窗外黑下來的天和院子里亮起來的路燈的時候,有人輕拍房門。來人是那位女侍,她抱著一隻大花貓,說,這是旅店老闆讓她送給這位妻子的。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故事的情節概括為:那位妻子想要旅館院子里的那隻貓,但是她的願望未能實現,因為那隻貓不見了。在故事的結尾,事情似乎出現轉機,因為旅店的老闆讓女侍給她送來了一隻貓。從表面上看,故事的情節與它所要傳達的深層的?更重要的信息並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但是多數讀者都不難從中解讀出故事所傳達的有關夫妻關系或者有關女性地位和處境,甚至是命運的主題。那麼是什麼在幫助讀者解讀和挖掘這個故事的深層含義呢?
筆者認為,雖然《雨中的貓》的故事情節主要圍繞那對年輕的美國夫婦展開,但是故事中的另外兩個看似次要的人物,旅店老闆和女侍,也各自在小說的敘事結構中發揮著他們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他們,故事的敘事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讀者對小說主題的解讀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本文就圍繞小說人物的結構性功能展開議論。
按照結構主義理論家格雷馬斯對敘事文本進行句法學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每一個敘事文本可以被視為一個由主體 (subject)? 客體 (object)?傳送者(sender)?接收者(receiver)?協助者(helper)和反對者(opponent)這六個角色(actant,不同於從心理角度界定的「角色」,指由具體行為界定的功能性單位)構成的類似句子的結構。這六個角色又可以構成三組二元對立(binary op-position)的結構,即:主體和客體,傳送者和接受者,協助者和反對者。任何一個敘事結構中都包含著將一種物體或價值由一個角色傳送給另一個角色的過程和相關的敘述①。將這一物體或價值由一個角色傳送給另一個角色即是該敘事結構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的行為。於是敘事結構中第一組二元對立關系中的主體就是該事件中追求某種目的的人物,而客體則是被主體追求的目的(一種物體或價值);第二組二元對立結構中的傳送者指以直接或者間接方式促成主體實現所追求的目的的人或一種力量,接受者則指客體(或對象)的獲得者,它與敘事結構的主體往往是同一個人;第三組二元對立結構中的協助者是主體實現他所追求的目的的助手,而反對者則是主體實現目標追求的敵對勢力,這兩者均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被人格化的一種力量。
英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戴維·洛奇曾在他的「現實主義文本的分析與闡釋:海明威的《雨中的貓》」②一文中依據格雷馬斯的結構主義敘事學理論和方法分析了「雨中的貓」中人物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即由此而獲得的敘事效果,指出小說中那位妻子為敘事結構的主體,貓為客體;旅店老闆和女侍為小說敘事的句法結構中的協助者;而那位丈夫,因為對他妻子的需求和願望無動於衷,甚至加以阻止,則扮演了反對者的角色。
小說情節的設置和發展圍繞著那位妻子找貓這一故事主線展開,這四個人物之間也在不斷組合和變換成新的二元對立關系,先後共組成了六對二元對立關系。首先是丈夫和妻子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妻子想要那隻貓,丈夫無動於衷;妻子未能找到,因此也未能得到那隻貓,由想要一隻貓又想到想要她生活中還沒有的其他一些東西,她向丈夫訴說,卻又未能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同情,而是被告知「閉嘴」。顯然,在敘事結構的主體那位妻子爭取實現她所追求的目標過程中,她的丈夫扮演了一個反對者的角色,他與他的妻子之間的關系是主體與反對者的關系。於是那位妻子自己下樓去找那隻貓,途中旅店的女侍,顯然是受到旅店老闆的指示,給她送來?並為她撐起了一把傘,使她免遭雨淋,因此女侍在那位妻子爭取得到那隻貓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協助者的角色,她與那位妻子的關系是主體與協助者的關系。在小說的結尾,女侍顯然又是受到飯店老闆的指示,給那位妻子送來了一隻貓,雖然這只貓不一定就是妻子看到的在雨中的那隻貓。這一次,女侍扮演了傳送者的角色,她幫助那位妻子實現了她所追求的目標,而那位妻子在那一刻則扮演了接受者的角色,她們之間又形成了接受者和傳送者的關系。而此時,那位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他的書,於是女侍和那位丈夫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他們之間也因此形成了協助者和反對者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
筆者認為,小說中最耐人尋味的是那位妻子和旅店老闆之間的關系。旅店老闆自始至終沒有與那位妻子發生什麼實質性的直接接觸,也沒有親自為那位妻子做過任何事情,但是,正是他兩次讓女侍幫助了那位妻子,因此他與那位妻子之間也就形成了敘事結構中主體與協助者的二元關系。不僅如此,小說里有一段對那位妻子在下樓途中看到旅店老闆的時候所產生的心理活動的描述,正是這一段描述使從未謀面的旅店老闆與那位丈夫之間也發生了一種二元對立關系。對那位妻子在下樓去找那隻貓的時候途經旅店老闆的辦公室?看見那位老闆坐在他的辦公桌後?與他稍作寒暄時所產生的心理活動,小說作者是這樣描寫的:
那位妻子朝樓下走去。她路過飯店老闆的辦公室,老闆站起來向她鞠躬。他的辦公桌在辦公室的盡里頭。老闆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個子很高。
「下雨了」,這位妻子說,她喜歡這位老闆。
「是啊,是啊,太太,天氣不好。」
他站在房間盡頭的辦公桌後面,房間里的光線很暗。那位妻子喜歡他,她喜歡他特別認真地對待顧客抱怨的態度,她喜歡他沉穩威嚴的風度,她喜歡他期待為她服務的樣子,她喜歡他作為飯店老闆的自我感覺,她喜歡他那蒼老的面龐和那雙大手。③
當這位妻子與女侍從院子里空手而歸,向她自己的房間走去的時候,她再次路過了旅店老闆的辦公室,老闆也再次起身向她鞠躬,這時這位妻子:
感到自己十分渺小而無助,心頭憋悶,飯店老闆使她感到自己的既渺小又被人看重。有一刻,她感到自己的確很有面子。
小說中對這位妻子心理活動的這段描述顯然至關重要,聰明的讀者不難看出這位妻子之所以喜歡這位旅店老闆恰恰是因為這位老闆與她的丈夫完全不同。她的丈夫年輕,而這位老闆是一位上了年紀的人;她的丈夫對她的需求和願望無動於衷,只管自顧自地看書,而旅店老闆雖為陌生人卻能洞察她的心理,並細致入微地替她著想,為她服務。因此盡管旅店老闆站在他辦公室的盡頭而且房間里的光線很暗,這位妻子卻偏偏注意到了老闆的那雙大手和他沉穩?威嚴?認真的表情和態度。生平第一次受到別人如此悉心的關照,她感到了作為一個女人,她在男人眼裡是柔弱無助同時又是舉足重要的。事實上,此時小說作者從這位妻子的視角對旅店老闆加以的描述正是這位妻子潛意識里理想丈夫的形象在老闆身上的投射,如果不是因為她感覺到了丈夫對她的輕視和冷落,如果不是感到自己孤獨和無助,很可能她注意到的不是旅店老闆的那雙大手和他威嚴認真的表情與態度,而是別的什麼東西。如果此時小說的敘事從其中另一個人物的視角展開,這個人物眼中的旅店老闆很可能與這位妻子眼中的老闆完全兩樣,他可能根本沒有一雙大手。至此,這位旅店老闆和那位丈夫之間也就構成了小說敘事過程中的又一對二元對立關系,他們二人之中的前者是故事主體實現她所追求的目標的過程中的協助者,後者則是反對者;前者很可能是那位妻子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後者則是一位粗心大意?甚至有些自我中心?因此使妻子感到無助和失望的丈夫。
在《雨中的貓》里,小說的主要人物顯然是那對美國夫婦,然而旅店老闆和女侍雖為配角卻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方面,旅店老闆不能被女侍取而代之,他不能親自給那位妻子送去傘和貓,否則他就不是在以他老闆的身份與那位妻子打交道了,而很可能被理解為一個乘人之危?勾引女性的小人,因此也就會失去與那位丈夫構成二元對立關系的可能。同樣, 女侍這一角色的存在也就成為必然,她一方面起到幫助老闆在實施服務同時遵守他的職業規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如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戴維·洛奇指出的,提醒那位妻子她的顧客身份的作用,使那位妻子避免與旅店老闆產生和發展任何超越店主與顧客關系的關系。可見,發現小說人物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之間的真正矛盾以及故事女主人公想要一隻貓的表象之下的真實心理訴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運用結構主義有關敘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小說敘事結構進行分析的意義。雖然結構主義批評的理論和方法早已被後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批評所取代,但是它對於我們細讀文本,對於幫助我們解決在解讀文本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發現人物之間的深層關系,發掘文本的深層意義,避免誤讀,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責任編輯:水涓)
① 參見Selden, Raman et al,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ition)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74-75。
② 參見張中載等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192頁-第193頁。
③ 本人引用小說文本的譯文均為本文作者自譯。小說原文參見鄧敘新編選《英語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3頁。
『貳』 海明威有個小說,叫《a man of the world》他的內容是褒義的還是貶義的,急急
這是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多半都是塑造一個海明威式的「硬漢」形象。主角都是男性英雄,盡管結局多是失敗,英雄氣概不滅。這部小說我沒有讀過,但對作家有所研究。從來沒有內容褒義的還是貶義的提法。即使有褒貶,對海明威這樣一個現實主義作家而言,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盡可自由闡發你自己的觀點。
『叄』 海明威的作品有哪些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海明威的作品有哪些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海明威主要作品:
《印第安人營地》(In Our Time)
《非洲的青山》(Africas castle peak)
《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縱隊·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Spain the earth)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不固定的聖節》(A Moveable Feast)
《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險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死在午後》(Death in the afternoon)
《島在灣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
《有錢人和沒錢人》(A Rich man and no money)
《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一條好漢》(A Man of the World)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 這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它寫了國際縱隊的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為配合一支游擊隊的一次炸橋行動而犧牲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於1925年出版。40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描寫戰後一批流落歐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滅感,小說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勝者無所得》(193)塑造了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確立了他短篇小說大師的地位。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1929),以他在義大利戰場的經歷為背景,描寫一對戀人的幸福被戰爭摧毀的悲劇;《喪鍾為誰而嗚》(1940)以反法西斯主義為主題,描寫一名美國志願兵在西班牙內戰中的英勇犧牲精神。這兩部反戰小說被譽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描寫一個古巴漁民面對失敗時的頑強拼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其他作品還有《死在午後》(1932)《非洲的青山》(1935)、《有的和沒有的》(1937)《過河入林》(1950)……
『肆』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這本書是現代主義還是現實主義
老人與海是現實主義。
《老人與海》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4)現實主義短篇小說海明威擴展閱讀:
發表於1952年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堪稱世界級的小說名篇。這篇小說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收筆之作,對認識海明威這位作家是不可或缺的。
老人桑提亞哥是個打魚人,他有一雙像海水一樣湛藍的眼睛,即使是在命運的冬季,那目光里也找不出絲毫沮喪的影子。
他的生活很孤獨,與世無爭,向這個世界要求得很少。平日里顯得比最平常的人還平常,但是,只要到了海上,一有狂怒的海風吹來,一有驚濤惡浪撲到船上,他立馬就張揚出漁夫性格的堅毅和韌性。
老人有堅定的信念和超出一般人的意志,他的行為中有一種令人敬仰的英雄氣概。他在戰勝艱辛和不幸之前,總是先戰勝他自己。
老人這次遇到的不幸是84天沒有打到魚,唯一和他做伴的那個小男孩也在第四十天搭上另一條漁船離開了他。而老人面對每一個沒有收獲的日子,總是滿懷安慰地相信明天。
第八十五天開始了。老人要探更深水的漁場,向更遙遠的海域劃去,下了三處魚鉤。這個第八十五天,幸運與更大的不幸同時降臨在老人的身上。他打到了從來沒有見過的一條大魚,魚身比船身還要長,一場人與魚的生死搏鬥也由此開始。
這條大魚將魚鉤吞進了腹中,拖著漁船在海里無目標地游弋。老人使出平生的力氣拉住鉤絲,手勒出一條條血跡??這場在驚濤駭浪中的搏鬥時間太長了,老人有時感到自己就要堅持不下去了。
就是在那一閃念的動搖中,老人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在一個叫卡薩布蘭卡的地方,他同一個力量過人的黑人掰手腕,兩人堅持了一天一夜未分勝負,打賭者建議以平局結束這場競賽,就在這時,他使出最後一次努力,迫使對手的腕子向下低了下去,直到被按到桌面上。
這個回憶幫助老人戰勝了瞬間的動搖。他自言自語地對大海說:「魚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塊兒。」
這種誓言,已經不僅僅是一位打魚人求生的搏鬥,他要為一個漁夫的榮譽堅持到最後一分鍾,要讓魚兒們知道打魚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什麼都可以做到,什麼都可以忍受。搏鬥了兩天兩夜,老人最後終於殺死了那條筋疲力盡的大魚。
『伍』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簡介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春潮》《太陽照常升起》《有錢人與沒錢人》《喪鍾為誰而鳴》《過河入林》《老人與海》《島在灣流中》《伊甸園》《曙光示真》《乞力馬扎羅山下》等等。
其中最經典的屬《老人與海》。該作品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5)現實主義短篇小說海明威擴展閱讀:
海明威的獲獎經歷:
1、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
2、《紐約時報》評論說:「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人們爭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
3、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中對海明威給予了崇高的評價:「海明威是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主義作家之一。他敢於突破傳統,刨造新的風格和手法未泊應題材的需要。
『陸』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屬於什麼文學流派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屬於「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20世紀20年代初,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斯泰因對海明威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迷惘的一代」從此成為這批雖無綱領和組織但有相同的創作傾向的作家的稱謂。所謂「迷惘」,是指他們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緒。「迷惘的一代」盡管是一個短暫的潮流,但它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確定了的。
文學流派是指文學發展過程中,一定歷史時期內出現的一批作家,由於審美觀點一致和創作風格類似,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文學集團和派別,通常是有一定數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