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英美短篇荒誕小說

英美短篇荒誕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2-09 12:13:43

⑴ 急求卡夫卡短篇小說英文版,越多越好,起碼有騎桶者,謝謝!

弗蘭茨 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現代派小說的鼻祖。卡夫卡創作的小說主要有3部分:一是生前發表過的的短篇小說:《觀察》(1913年)、《判決》(1913年)、《變形記》(1915年)、《在流放地》、《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騎桶者》等。二是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一場斗爭的描述》、《鄉村教師》《地洞》等約34篇。三是生前未發表過的3部長篇小說《美國》、《訴訟》、《城堡》等。 卡夫卡的小說具有共同的特點說是:畫面荒誕,支離破碎;描寫抽象,象徵色彩濃厚,充滿了主人公的心理活支、主觀感受,使人體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憂郁感、災難感和壓迫感。 卡夫卡小說的主題思想是: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 第一,權威的不可抗拒。 第二,障礙的不可克服。 第三,孤獨的不可忍受。 第四,真理的不可求尋。

⑵ 有哪些經典荒誕短篇小說值得推薦

《飢餓藝術家》卡夫卡
表演飢餓,最早的行為藝術,跟現在一樣,很少能吸引別人認真的關注。
《「搞定」夫婦》林·拉德納
將愛心泛濫者寫到極端。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馬爾克斯
被美好喚醒的人們。
《1870年的氣球飛行》史蒂文·米爾豪瑟
熱氣球下的世界。
《阿內西阿美女皇後》
傑出的循環。
《艾皮凱克》馮尼格
機器人和愛情。
《安陽》馮唐
試圖重現創世之初。
《艾德沃坦夫人》巴塔耶
放盪不羈。
《柏林之圍》
理想和現實的沖突。
《扳道夫》阿雷奧拉
荒誕的火車,絕佳諷刺。
《寶貝兒》契訶夫
完全依附於愛情,而不是愛人。
《鼻子》芥川龍之介
可憐的自尊。
《趁生命氣息逗留》羅傑·澤拉茲尼
機器人重創世界。
《水月》川端康成
描寫極細膩。
《穿牆記》馬塞爾·埃梅
奇人。
《計程車上的吸血鬼》春上村樹
擴大概念。
《逮香蕉魚的日子》塞林格
戰後人的精神創傷。
《地球上的王家莊》畢飛宇
詩意寫愚昧。
《地獄變》芥川龍之介
不瘋魔不成活。
《斷魂槍》老舍
時代變更後的失落。
《二路電車》馬哈姆德·台木爾
尋常愛情。
《封鎖》張愛玲
逢場作戲。
《南方高速公路》科塔薩爾
類似《封鎖》,稍廣博。
《狗日的糧食》劉恆
中國農民。
《好心的中士》塞林格
更美麗的真實。
《河的第三條岸》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父親的個人理想。
《黑幫老大》希區柯克
就懸疑性來說,希區柯克勝過歐亨利太多。
《紅死病的假面具》愛倫坡
沉著、剋制的懸疑。
《猴爪》W·W·雅克布斯
鋪墊結實,結局妙。
《換妻記》胡·何.阿雷奧拉
成人童話。
《婚宴》王祥夫
豐盛的婚宴。
《威克菲爾德》霍桑
跳脫出自己生活。
《江邊紀事》高軍
小說式散文。
《警察與贊美詩》歐亨利
意料之外。
《狙擊手的一個早晨》 弗拉基米爾·索羅金
心驚動魄。
《巨翅老人》馬爾克斯
有翅膀,就有飛翔的可能。
《巨蟒》杜拉斯
陽光下有形的吞食和陰影里無形的吞噬。
《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
夢接近於現實。
《十八歲出門旅行》余華
社會規則。
《教長的黑面紗》霍桑。
人人都只向大眾呈現了部分自己。
《近視眼的故事》卡爾維諾
是否戴眼鏡成了悖論。
《孔乙己》魯迅。
湊起來的形象異常飽滿。
《苦惱》契訶夫
我向誰去訴說我的悲傷?
《老婦與貓》多麗絲·萊辛
城中流浪。
《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池莉
漢口夜生活。
《理發》林·拉德納
理發師的獨白。
《立體幾何》麥克尤恩
源於《零側曲面》,更豐滿。
《烈火平原》胡安魯爾福
戰爭全過程。
《羅馬驚艷》希區柯克
和《猴爪》有一拼。
《馬口魚》張萬新
虛構的真實。
《螞蟻》鮑里斯·維昂
戰爭的諷刺。
《瓶裝地獄》 夢野久作
不同順序,不同的解讀。
《太陽鳥》 尼爾.蓋曼
美食家和傳說中的鳥。
《歌利亞》尼爾蓋曼
黑客帝國。
《西西里檸檬》皮蘭德婁
忘恩負義。
《七層樓》迪諾布扎蒂
死亡的誘引。
《出埃及記》恰克·帕拉尼克
亡命天涯。
《冬日之旅》喬治·佩雷克
對歷史的誤解。
《青魚》拉克司奈斯
看天吃飯。
《情書》岩井俊二
過於完美的巧合。
《色戒》張愛玲
平靜下面的動盪。
《獅子頭》張大春
另一種江湖。
《受戒》汪曾祺
純真的美,同樣不染世俗。
《四把藍色椅子》哈尼夫·庫雷西
愛情中的難堪。
《太陽與陰影》皮蘭德婁
三起三落。
《巴比倫塔》特德·奇昂
天空的盡頭。
《王佛保命之道》尤瑟納爾。
現實即畫。
《罕福之行》威廉薩洛揚
完美的對話。
《我們看菊花去》白先勇
殘酷的愛。
《籙竹山房》吳組緗
鬼屋。
《午餐》毛姆
高級黑。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福克納
自私的愛情。
《蕭蕭》 沈從文
凄美的鄉村生活。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
時間迷宮。
《雪中的獵人》 托拜厄斯·沃爾夫
見風使舵。
《一場不算嚴重的蝗災》多麗絲萊辛
蝗災麗景。
《一天》陳村
一天是重復的。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王小波
大概也能看作小說。
《嬰寧》蒲松齡
沒心沒肺。
《遊仙窟》張鷟
古人逛窯子。
《阿拉比》喬伊斯
幻夢的破滅。
《再見爸爸》約翰·契弗
與虛偽道別。
《雞蛋》舍伍德安德森
生活的勝利。
《安東諾夫卡蘋果》蒲寧
全方位庄園游覽圖。
《這次我演什麼角色》庫特·馮尼格
人生如戲。
《南方》博爾赫斯
夢和現實的分界。
《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冰山效應。
《瘋狂時期的大海》馬爾克斯
這是《百年孤獨》短篇版。
《公道》福克納
詳盡有趣的歷史描述。
《魔法外套》迪諾·布扎蒂
有得就有失。
《距離》卡佛
極簡主義。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布萊希特
自己的生活。
《射象》喬治奧威爾
違心的事。
《最後一名》埃梅
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⑶ 荒誕的兒童文學作品有哪些

荒誕的魔幻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著作也是兒童文學的一大題材呢不得不提的就是深見春夫的《睡得好香》還有《飛天大麵包》當然,也有最經典的始祖《愛麗絲夢遊仙境》包括近幾年的《柳林成風》《長個不停的腿》《大個子打針》,其實越是荒誕的作品其中的道理越是深刻,這將是孩子一生中的影響,甚至大人看了也會受益匪淺呢。

⑷ 推薦幾本表現派、荒誕派的短篇小說集,和代表作家

「表現主義」作為一種藝術傾向最先出現於繪 畫領域。1905 年成立於德國德累斯頓的一個畫家集團 「橋社」以及1911 出 現於慕尼黑的另一個畫家集團 「青銅士」是表現主義的先驅,「青銅士」集 團中的康定斯基是表現主義繪畫中的傑出大師。
1914 年前後表現主義文學運 動在德國興起。它首先出現在戲劇領域,最早的兩位表現主義作家是蓋歐爾格·凱撒【主要作品有: 《從清晨到午夜》(1916年)、 《煤氣》 (1918—1920)、《珊瑚》(1918)、《並存》(1923)、《謠傳》(1924)、 《士兵塔納卡)(1940)、《八音盒)(1943)】和 思斯特·托勒【主要作品:《轉 變》 (1919)、 《群眾與人》(1921)、 《機器破壞者》(1922)、 《亨克 曼》(1923)】。也有人認為:表現主義作為文學流派盡管出現在 1914 年前後的德國,但表現主義的先驅可追溯到瑞典作家斯特林堡 (1849—1912)。他的《鬼魂奏鳴曲》(1907) 情節怪誕,人鬼同處一室,是表現主義 和象徵派的共同源頭


一戰後 (20 年代),是表現主義的鼎盛期。在捷克,有恰佩克 (1890—1938),代表作 《萬能機器人》;在奧地利,則是卡夫卡,在美國,有表現主義戲劇大師尤金·奧尼爾 (1888—1953),作品有 《天邊外》、《榆樹下的家》《毛猿》、《瑪斯王》、《悲掉》等。
20 年代末和30 年代初,表現主義 開始衰落,但它對後來的文學,尤其是50 年代產生的荒誕派戲劇有很大 的影響。
首先提出荒誕派戲劇這一流派概念的,是英國文學批評家馬 丁·埃斯林。在其 《荒誕派戲劇》一書中,他首次給這個流派冠以「荒誕派」 名稱,改變了人們以往將其籠統地稱之為先鋒派的情況。荒誕派作為一種文學潮流,最大的成就在於戲劇,其代表作家如下
在法國的是
1 ,塞繆爾·貝克特 (1906——),愛爾蘭人。最著名的即1952年的《等待戈多》它不是荒誕派戲劇的第一個劇本,卻最先引起了轟動,使之名聲大振。除此之外,貝克 特的劇作還有 《結局》(1957)、《啞劇》(1957)、《倒下的人們》(1957)、 《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1959)、 《屍骸》(1959)、 《啊,美好的日子》 (1961)、 《卡斯康多》(1963)、 《啞劇》(1964)
2 ,尤金·尤涅斯庫 ,羅馬尼亞人。代表作《禿頭歌女(1950), 另外的劇作有《椅子》(1950)《阿美迪式脫身術》(1954)、《新房客》(1957)、 《犀牛》(1959)、 《飢與渴》(1966)、 《可怕的妓院》(1974)等。作品大致用支離破碎、荒誕無稽的舞台形象表現物質對人的壓迫。
3, 阿爾圖爾·阿達莫夫 (1908——1970),生於高加索。受二戰創傷甚大。作品,《滑稽模仿》。《侵犯》(1950)、《大手術與小手術》(1950)、《塔 拉納教授》 (1953),以及 《彈子球機器》(1955)。
4 ,讓·熱奈 (1910——1986),法國人。1947年,他 創作 《女僕》獲得極大名聲,還有《嚴加 監視》 (1951)、 《陽台》(1956)、 《黑奴》(1959)、 《屏風》(1962)
在法國之外的是
5,哈羅爾德·品特 (1930——),英國戲劇家。作品有《送菜升降機》 (1957)、生日宴會》 (1958)、 《看管人》(1960)、 《侏儒》(1961)、 《搜集證據》(1962)、 《茶會》(1965)、 《虛無鄉》(1975)等
6 愛德華·弗蘭克林·阿爾比 (1928——)美國劇作家。1958 年,他寫作 《動物園的故事》,1960年搬上舞台後,引起轟動,是荒誕派戲劇在美國的代表人物。這之後,又創作了 《貝西·史密斯之死》 (1960)、 《美國夢》(1961)、 《誰害怕弗吉尼亞·吳爾夫?》(1962)
以上人名,作品名的翻譯或與其他的不同。
上面的介紹是我根據幾本文學史編輯的,所提到的作家中我只片段的接觸過卡夫卡,斯特林堡,尤金·奧尼爾,因此,具體的總體評價就談不上了。我看過《荒誕派戲劇選》和相關的資料,像《等待戈多》《結局》《啊,美好的日子》《大手術與小手術》《新房客》《禿頭歌女》《犀牛》《阿美迪式脫身術》《女僕》《彈子球機器》《誰害怕弗吉尼亞·吳爾夫?》等皆是珍品。荒誕派的劇作要是有可能,應該是每一篇皆看的,滑稽可笑和恐懼心酸,異化和無路可去,唯有如是形容了
老兄看過卡夫卡了,可以去看下尤金·奧尼爾,在我心中,他是一個偉大的劇作家,
希望有所幫助

⑸ 有什麼英語短篇小說推薦

1.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Flannery O』Connor

Few short stories have stuck with us as much as this one, which is probably O'Connor's most famous work — and with good reason. The Misfit is one of the most alarming serial killers we've ever met, all the more so for his politeness, and the story』s moral is so striking and terrifying that — whether you subscribe to the religious undertones or not — a reader is likely to finish and begin to reexamine their entire existence. Or at least we did, the first time we read it.
《好人難尋》這篇小說是奧康納最為著名的作品,很少有其他短篇小說能像這篇一樣給我們帶來震撼。無論你是否能明了宗教般的潛在含義,看完這篇小說讀者都會開始或是結束對存在的檢視。

2. 「The School,」 Donald Barthelme

This story is very short, but pretty much perfect in every way. Though Barthelme is known for his playful, post modern style, we admire him for his ability to shape a world so clearly from so few words, chosen expertly. Barthelme never over explains, never uses one syllable too many, but effortlessly leads the reader right where he wants her to be. It's funny, it's absurdist, it's sad, it's enormous even in its smallness. It may be this writer』s favorite story of all time. You should read it.
這篇小說很短,但是堪稱完美。巴塞爾姆的優秀就在於他能用精選的極少幾個文字就為我們敘述了一個世界。他很少過多地解釋,就把讀者帶到了他想要你去地方。

3. 「In The Penal Colony,」 Franz Kafka

Kafka called this one his「dirty story,」and thought it imperfect, but it's one of our favorites of his (though we also recommend 「The Hunger Artist」and「A Country Doctor」). It's so obviously a story about writing, in some ultimate way — a machine punishes its victims by writing on them over and over until their bodies give out — but its as if, while the body is the source of every problem in the tale, every weakness, it is also the only place where true knowledge can be translated.
卡夫卡稱自己的這篇小說是一個「很臟的故事」,認為並不完美,但是這個短篇確實我們的最愛之一。在小說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身體是一切問題和弱點的根源,但身體也是唯一能轉化真知的地方。

4. 「Signs and Symbols,」Vladimir Nabokov

Another short one, we revere this story for its ability to turn every tiny detail into a portentous disaster, not to mention the fact that it's penned in Nabokov's effortlessly gorgeous, silvery prose. An old Jewish couple goes to visit their son in the mental hospital, only to be turned away because he has attempted to kill himself. And that's it, really. They go home and look though a photo album, eat some jam. The phonerings. But the whole thing is, perhaps, both a comment on the nature of insanity and the nature of the short story itself, with all its rules and strangeness and banality. And all its symbols, of course.
我們喜歡這篇小說的原因就在於,這個故事有能力把每個細微的細節瞬間變為一場災難,而Nabokov在寫這篇小說用的是輕松華麗水銀瀉地般的散文風格。

5. 「Gooseberries,」 Anton Chekhov

Chekhov's stories are indisputably among the greats, and this one, written rather late, is one of our favorites. Chekhov probes at both the frailty and the worth of humanity, not to mention the natureof life, both for the fortunate and the unfortunate. But like most of Chekhov's stories, there's no clear moral, there's no obvious takeaway. Some men sit around and discuss their thoughts, and we listen, mulling over the subtleties for ourselves.
契科夫的小說無疑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而這篇是我們的最愛。這篇小說像他的其他小說一樣,沒有清晰的道德標准,我們只是靜靜地看著幾個人圍坐著,討論他們的思想。

6. 「Sea Oak,」 George Saunders

「Sea Oak」 is Saunders's favorite of his own stories, we've heard, so because we find it so hard to choose among them, we've included it here on his own recommendation. Absurdist and satirical, and including at least one zombie shouting at her housemates to get laid, it's a weird one. But it's also concerned with placelessness, with family, with poverty, and like all of Saunders's stories, has a good, thumping heart under all that darkness and fun-poking.

這部小說是桑德斯最為喜愛的一步短篇,這也是我們聽說的。因為我們很難做出選擇,因此就把他自己的推介放在了這里。這部小說充滿了荒誕和諷刺,但是也關心家庭和貧窮等問題。像他的其他小說一樣,在黑暗和取笑中,也暗含著美好和快樂。

7.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 Ursula K. LeGuin

LeGuin's parabolic tale, which won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in 1974, is a weird, spacious story about a city that seems to be a utopia — except for its one flaw, the single child that must always be kept in darkness and wretched misery so that the others may all live happily. Most of the citizens eventually accept this, but some do not, and silently leave the city, vanishing into the world around. Strange but pointed, Le Guin is a master of her genre.
勒古這部寓言般的短篇小說獲得過1974年的「雨果獎」,是關於一個類似烏托邦的城市的荒誕又宏大的故事。

8. 「The Veldt,」 Ray Bradbury

This tale, from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in history, is deliciously wicked. Though it was written in 1950, this kind of story — of children driven mad by want, of technology turning on its masters — will never get old. Until technology actually turns on us, that is. Then we probably won't want to hear about it.
布萊伯利作為歷史上最富盛名的科幻小說家,這篇小說也是通過精心編寫的。

9.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Alice Munro

The undisputed queen of the short story, Alice Munro』s work is stark and often heartbreakingly raw, and this story of memory loss and the aching tenderness of human interaction is no different. Fun fact: this story was adapted into the film 「Away from Her」, starring Julie Christie and Gordon Pinsent.

門羅是毫無爭議的短篇小說女王,她的作品有一種朴實風格,常常帶著心跳般的粗獷,這篇關於喪失記憶以及人類互動中的痛苦和柔弱的小說也不例外。

10. 「The Nose,」 Nikolai Gogol

Gogol might be the oldest writer on this list, but he』s also one of the weirdest — in a good way. Nabokov once wrote, 「In Gogol…the absurd central character belongs to the absurd world around him but, pathetically and tragically, attempts to struggle out of it into the world of humans — and dies in despair.」 What else can an absurd noseless man do, after all?
果戈里應該是這個書單上最久遠的作家了,但是他也是最荒誕的小說家之一。納博科夫曾近這樣寫道:「在果戈里的作品中,荒誕的人物屬於他周圍荒誕的世界,但是卻可憐兮兮且悲慘地要逃離他的世界,最終死於絕望」。

⑹ 推薦一下二十世紀國外的經典短篇小說,彼此交流.

喜歡加繆的存在主義文學,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局外人》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小說,很多時候覺得主人公是很多人某個時刻心態的一種影射,從而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與加繆類似的,薩特的小說《牆》也不錯,不過更加荒誕。

⑺ 荒誕小說的作品

《局外人》運用大量描白式的簡單語言,平淡敘述,比如母死下葬、結交女友並可以隨時結婚、殺人、被判死刑。這是對任何人生來說都是重大起伏的事件,在主人公莫而索那裡卻一直無動於衷直,對世界採取既不反抗也不順從的態度。到最後才道出即便是這樣,生活仍然是幸福的。為什麼?幸福在這里是什麼?想要理解這種幸福並非普通生活哲理和邏輯可以解決。這是面對荒誕世界的荒誕的態度,因為莫而索對這個世界和宇宙沒有希望,正如這個世界和宇宙對他不抱希望一樣。沒有什麼過去和將來,事情就是這樣存在的。從開篇那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到最後「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從一個會叫母親為「媽媽」的孩子到」一個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的罪人,整個過程無聲無息,我們甚至不知道也不需要這位隸屬荒誕的人在想些什麼。只是對於一點莫而索連同加繆的態度是執著的,那就是不敬神。早於加繆之前,尼采已經宣稱:上帝已死。被驚嚇的人們開始在無聊的無動於衷的日常生活中意識到那不一樣的東西。也就是作為已經失去信仰失去彼岸家園的時代,而又必須面臨生存的人應該如何?《局外人》不過是加繆荒誕主題的開場白。至少在這里我們明白了一點:直到最後,我們仍然無須將希望寄託與來世。我們仍然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面對荒謬的人。或許單憑這一點,我們至少是幸福的。
「真正的哲學問題是自殺。決定是否值得活是首要問題。」這是加繆的疑問,人生之荒誕,難道非要世人或抱希望或用自殺來逃避?荒誕是否操縱死亡?自殺難道是荒誕產生之後的邏輯結論?如果加繆的荒誕哲學止於此,那麼之能落入某種柔軟的傷感情緒之流。加繆說:我所感興趣的不是發現荒誕,而是是荒誕產生的何結果。 《變形記》作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認為現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對後來的現代主義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二戰後的歐洲興起的「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和美國的「黑色幽默」小說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啟發。
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頓感驚慌失措,而在被父親發現後,家人更加是惶恐不已,還把他趕回卧室。在卧室里,格里高爾又渴又餓,逐漸陷入絕望之中,並且在這絕望格里高爾死去。
《變形記》這個故事表面看來荒誕不經,實則蘊涵了豐富而深刻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它真實地表現了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異化。在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人被「物」(例如金錢,機器,產品,生產方式等)所驅使,所脅迫,所統治而不能自主,成為「物『的奴隸,進而失去人的本性,變為非人.《變形記》主人公里高爾的故事正是人異化為非人這一哲學生存現狀。
其次,作品還表現了在現代社會里人的一種生存恐懼,人變甲蟲,在這里象徵著莫明其妙的巨大災難的降臨,這種人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感覺表現了現代西方人的某種精神狀態,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後,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核戰爭的威脅,環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態平衡的破壞,這一切使人們對未來的命運處於一種不可知的恐懼狀態之中。《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的命運正反映了這種精神狀態本質的東西。
再次,《變形記》還表現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小說詳細的描寫了家人對他從關心到厭惡到必欲置其於死地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希望他恢復賺錢的能力到徹底絕望的過程。這是一個為家庭奉獻了一切,卻由於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而被家庭拋棄的小人物的悲劇,這類悲劇在人情冷漠的現代社會里並不罕見。
化奇異為平凡,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法解釋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讓荒謬悖理與合情入理、虛幻與現實這兩類對立的因素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展現出一幅神秘的、魔幻的、夢魘般的非現實的、好像又是現實中處處可以見到的畫圖,這就是《變形記》的根本的藝術特色,也即是「卡夫卡式」特色的核心。 《城堡》是一部最絕望的小說。卡夫卡的世界充滿了如此沉重的黑暗,閱讀已經喪失了最初的快樂。卡夫卡也許相信,人的存在也許是宇宙中最不可理喻的事件。我們試圖把握生命的意義,正如K徒勞地試圖走進城堡。當我們為人生的種種理想奮斗時,我們不過正在異化的歧途越走越遠。卡夫卡有許多作品都未完成,我想,也許連作者自己都無力承擔這樣沉重的絕望了吧。
意義誕生於荒謬,這似乎就是卡夫卡的秘密。正如他所欣賞的中國道家常說的,無中生有。他把這個可怕的秘密深深藏在城堡之中。K的出現很難說是城堡官員們的錯誤,因為即使最有效最精確的官僚機構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畢竟這是一個人的世界。除非人變成一種完美的生物,否則人的世界註定是一座不完美的世界。然而,對於K自己而言,生命卻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偶然差錯發生了徹底改變。於是,他在城堡這座世界中的存在意義一下消失了。就在此刻,他墜入了荒誕之中。然後荒誕的對話,荒誕的人物和荒誕的感情相繼出現。K徒勞地掙扎著,彷彿撞上蛛網的小蟲,最終卻越陷越深。
K最初努力扮演一個土地測量員的角色,但是他對自己身份的自我定位卻遭到了人們的漠視。為了獲得社會認同,他必須獲得城堡的肯定和任命。此時,巍然聳立的城堡便以一種巨大而無形的權力之手牢牢抓住了K。其實城堡也許根本子虛烏有,然而這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城堡象上帝一樣以一種神秘的權力賦予世界以意義。但是在上帝的崇高形象中體現出來的人類的敬畏和贊美,卻被在城堡的神秘形象中體現出來的人們的恐懼和諂媚所代替。人格化的上帝被非人格化的城堡所代替。上帝死了,然而人類並未如某些人所歌頌的那樣獲得普羅米修斯式的解放。
在一個荒謬的世界尋找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卻發現存在的意義竟誕生於荒謬之中。這似乎就是存在的最大悲劇。 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里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里,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里寓意著: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葯。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里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

⑻ 英美文學知道的進

1. Gertrude Stein 格特魯德·斯泰因(1874.2.3~1946.7.27)

美國先鋒派女作家。生於富裕家庭,去巴黎之前曾在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1909年起和其終身伴侶A.B.托克拉斯(1877~1967)一起住在巴黎。她的住所成為最重要的藝術家和作家的沙龍,包括畢加索、馬蒂斯、G.布拉克、S.安德森以及E.海明威等人。她是立體派的早期支持者,試圖將其理論融入自己的作品裡,包括詩卷《柔軟的紐扣》(1914)。其散文風格獨特,運用重復和片斷化的手法,尤其是其重要小說《美國人的成長》(1906~1911年寫成,1928年出版)。其唯一一本受廣泛閱讀的作品為《艾麗斯B.托克拉斯的自傳》(1933),其實是她自己的自傳。其他作品還有《三幕劇中四聖人》(1934)和《我們大家的母親》(1947)兩部歌劇,皆是由作曲家湯姆森配樂。

2.Laurence Sterne 勞倫斯·斯特恩(1713.11.24~1768.3.18)

英國小說家和幽默作家。曾多年在約克郡任牧師,後來在教會爭議中寫斯威夫特式的諷刺文章以維護其主持牧師時,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將教區工作交給副牧師後,開始寫《特里斯特拉姆·尚德》(1759~1767),這是一部試驗小說,分為9個部分,故事聽憑講述人自由聯想,還常常離題,但被認為是心理學和意識流小說最重要的先驅之一。長期遭受肺結核困擾,他離開空氣潮濕的英國開始旅行,並著手寫小說《在法國和義大利的感傷旅行》(1768),但未完成。該小說是喜劇小說,對傳統的旅遊書籍進行挑戰。

4.John Barth 約翰.巴思(1930.5.27~)

美國作家。在馬里蘭州東海岸長大成人,其大部分作品也以此地為背景。1953年開始主要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任教。除他在《迷失在游樂園中》(1968)的試驗性短篇以外,他最著名的小說有《流動歌劇院》(1956)、《路的盡頭》(1958)、《煙草代理商》(1960)、《山羊孩子賈爾斯》(1966)和《潮水的故事》(1987)。他的小說大多模擬、調侃傳統的敘事形式,並把深刻的哲理同辛辣的諷刺、尖刻甚至粗俗的幽默融為一體。

5.John Fowles 約翰·福爾斯(1926.3.31~2005.11.5)

英國小說家,其隱喻暗示描寫細膩的作品把心理探索(主要是有關性和愛情的探索)和對人類行為在社會及哲學問題來龍去脈的關注巧妙地結合起來。第一部長篇小說《收藏家》(1963;1965年拍成電影)描述一個羞怯的男人誘拐了一位姑娘,徒勞無益地企圖獲得她的愛情。其後又寫了《占星家》(1966;1968年拍成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1969;1981年拍成電影)。他的這些著名作品都是以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為背景。後來的作品有《烏木塔》(1974)、《丹尼爾·馬丁》(1977)等。

6.Anne Sexton 塞克斯頓 (1928.11.9~1974.10.4)
原名安妮·加里·哈維(Anne Gray Harvey)

美國女詩人。曾當過模特、圖書管理員和教師。第一本詩集《欲去瘋人院半途歸》(1960),帶著強烈的自白分析她自己的精神崩潰和後來的康復;在其後的《我一切美好的東西》(1962)和《生或死》(1966,獲普利策獎)兩部作品中,她繼續剖析自己的生活。其他作品有非小說散文集《沒有邪惡之星》(1985)。她死於自殺,有幾卷詩作在其死後出版。

1.The Crying of Lot 49 拍賣第49批郵票(小說)
Thomas Pynchon托馬斯·平欽 (1937.5.8~)

美國作家。曾在康奈爾大學攻讀物理,在從事小說創作之前曾當過技術作家。第一部小說《V》(1963)是一部復雜荒誕的諷刺小說,混合了20世紀50年代嬉皮生活場景和整個世紀的象徵性形象,作品結合了黑色幽默和幻想,描寫人類在現代混亂社會中的疏離感。另一部小說《拍賣第49批郵票》(1966)和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1973)都以陰謀論為中心。《萬有引力之虹》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的一部不尋常小說,充滿了狂熱的幻想、荒誕的人物形象、深奧的科學,以及人類學數據。晚期作品包括小說《葡萄地帶》(1990)、《梅遜-狄克森線》(1997)和短篇小說集《學得慢的人》(1984)。他已隱居或隱姓埋名多年,拒絕接受采訪和拍照。

2.Lost in the Funhouse 迷失在游樂園中(小說)
John Barth 約翰.巴思(1930.5.27~)

美國作家。在馬里蘭州東海岸長大成人,其大部分作品也以此地為背景。1953年開始主要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任教。

3.The Golden Notebook 金色筆記(小說)
作者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1日宣布,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獲得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
萊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於現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國人。1925年,她跟隨父母搬到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羅得西亞(現屬辛巴威)生活,並在那裡度過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時光。1939年至1949年,萊辛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育有3個孩子。
1949年,萊辛帶著一個兒子和第一部小說的手稿回到英國倫敦。1950年,她發表了第一部小說《青草在歌唱》。這部小說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和種族矛盾而引起強烈反響,萊辛由此在文壇嶄露頭角。
1952年至1969年,萊辛陸續發表系列小說《暴力的孩子們》。其間,她還在1962年發表小說《金色筆記》,這部作品被公認為她的代表作。她不僅因這部作品蜚聲文學界,還樹立了自己作為女權主義者的形象。萊辛創作的小說還包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個孩子》等。
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等其他體裁的作品。她的許多作品都取材於在非洲的親身經歷,以獨特的自傳體風格著稱。作品題材涵蓋了種族矛盾、兩性關系、美蘇冷戰、原子戰爭、環境污染、科學危機和青年暴力等問題。
近年來,萊辛仍筆耕不輟,經常有新作問世。

4.Lucky Jim 幸運的吉姆(小說)
Kingsley Amis金斯利·艾米斯(1922.4.16–1995.10.22)
http://ke..com/view/370625.html

⑼ 加繆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成名作小說《局外人》(1942)以及稍後發表的小說《鼠疫》(1947)、《墮落》(1956)和短篇小說集《流放和王國》(1957)等。加繆的劇作有《誤會》(1944)、《卡利吉拉》(1945)、《戒嚴》(1948)和《正義者》(1949)。此外,散文和論文集有《西敘福斯的神話》(1942)、《致一位德國朋友的信》(1945)、《反抗的人》(1951)等。

熱點內容
造物主的我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2 23:05:47 瀏覽:75
喬安好陸瑾年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12 23:04:26 瀏覽:405
女主最經典的扮豬吃虎小說 發布:2025-07-12 23:03:26 瀏覽:394
總裁情史小說百度雲 發布:2025-07-12 23:03:17 瀏覽:193
重生八零俏甜妻青豆小說 發布:2025-07-12 22:59:05 瀏覽:896
金庸小說經典台詞天涯 發布:2025-07-12 22:53:00 瀏覽:479
公車類小說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12 22:52:10 瀏覽:770
搞笑言情女強小說完結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2 22:52:06 瀏覽:350
黎俏商郁小說大結局 發布:2025-07-12 22:50:15 瀏覽:387
醫品至尊小說全文免費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2 22:32:48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