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呆若木雞的故事短篇小說

呆若木雞的故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2-01 16:40:42

① 《呆若木雞》的故事及寓意是什麼

呆若木雞的寓意: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現出來的也許是愚鈍,將勝負置之度外恰恰可以取勝,成功之道在於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故事內容: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

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

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近義詞

1、泥塑木雕

拼音:ní sù mù diāo。

釋義:指泥做的和木頭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舉動呆板。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兩班文武,如泥塑木雕,無人敢應。」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形容人的動作和神情。

2、呆頭呆腦

拼音:dāi tóu dāi nǎo。

釋義:形容思想、行動遲鈍笨拙。還指一個人的長相顯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靈活。也形容做事投入。

出處: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似這等呆腦呆頭勸不回,呸!可不幹賺了我奔走紅塵九千里。」

② 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

呆若木雞”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 驚異而發愣的樣子。是一個 貶義詞。然而它最初的含義正好相反,是一個最高級的 褒義詞。接下來我帶你看看它的故事。

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

莊子認為,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其實可以斗,可以應戰,可以嚇退群雞。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

目光凝聚、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敵人望風而逃。木雞不易得,養雞人知道。武林高手難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雞”,這是斗雞追求的境界。不是驕氣,不是盛氣,最終是一分呆氣。(黃明堅)

要是形容一個人有些呆頭呆腦、痴傻發愣的樣子,人們往往會用“呆若木雞”這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和現在的用法沒有絲毫關系,反倒是一個褒義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事講的是: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掉頭就逃。“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斗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斗雞望風而逃。可見,斗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寓言道理: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現出來的也許是愚鈍,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來卻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別人誤解為膽怯。但是,如果真正處於非常境況時,這些人往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③ 呆若木雞的故事簡述

⑴ 呆若木雞是什麼故事

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斗雞。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

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說:「還不行,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斗雞,紀先生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10天後,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來看他的斗雞.沒料到紀先生這回卻說:「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 上完全准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1)呆若木雞的故事簡述擴展閱讀:

1、「呆若木雞」現代的解釋

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2、例句

1、小明失手打翻熱水盆,嚇得呆若木雞。

2、我是學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雞。

3、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雞地瞪著天花板看。

4、看到警察拿出多樣證物後,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嚇得呆若木雞。

5、屋內幾人被這突來的意外嚇得呆若木雞,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6、這個人叫他做什麼都慢半拍,呆若木雞的樣子,令人生氣。

3、近義詞

瞠目結舌:瞪眼翹舌說不出話來。形容人窘迫或驚呆的樣子。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或激動而發愣、發傻的樣子。

呆頭呆腦:形容思想、行動遲鈍笨拙。還指一個人的長相顯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靈活。也形容做事投入。

⑵ 呆若木雞的故事體現了什麼

寓言故事故事:
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斗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斗雞望風而逃。可見,斗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莊子·達生篇》。
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有人從中領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認為人的處世如不斷絕競爭之心,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消除競爭的心理,自然滑挑戰競爭的對手。後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⑶ 呆若木雞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做人方面的啟發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 事講的是: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 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 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 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掉頭就逃。「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斗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斗雞望風而逃。可見,斗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 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莊子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現出來的也許是愚鈍,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來卻有些笨 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別人誤解為膽怯。但是,如果真正處於非常境況時,這些人往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⑷ 呆若木雞的故事是什麼意思

呆若木雞 ( dāi ruò mù jī )
解 釋 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出 處 莊周《莊子·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貶義
示 例 陳世旭《小鎮上的將軍》:「人們第一眼看見將軍的時候,都吃驚得~.
呆若木雞選自《莊子·外篇·達生》
【原文】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紀渻[〔渻〕音shěng.]子為王〔王〕指齊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雞已乎〕意思是斗雞養好了嗎?]曰:「未也,方虛而恃氣.」[〔虛而恃氣〕虛浮驕傲,而且自恃意氣.,通「驕」.]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猶應向景〕還是聽到聲音或者見到影像就有所反應,意思是心還是為外物所牽制.向,通「響」.景,通「影」.]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德〕德性,可以理解為作為斗雞的基本素質.]全矣,異雞[〔異雞〕別的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譯文】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
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斗雞.
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
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說:「還不行, 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斗雞, 紀先生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10天後,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來看他的斗雞.沒料到紀先生這回卻說:「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准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參考參考吧,採納

⑸ 呆若木雞是什麼的故事

呆若木雞是斗雞的故事。
【成語故事】西周時期,紀渻子專門為宣王養斗雞,宣王一再催問紀渻子養的斗雞如何樣了?40天過後,紀渻子養的斗雞像一隻木頭做的,不驚不動,別的雞見它都嚇跑了,這只雞天下無敵。
【出處】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莊子·達生》

⑹ 呆若木雞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 事講的是: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 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 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 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掉頭就逃.「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斗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斗雞望風而逃.可見,斗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⑺ 呆木若雞的故事30字

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 (shěng)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béng)提了。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⑻ 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是什麼

寓言故事故事:

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斗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斗雞望風而逃。可見,斗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莊子·達生篇》。

(8)呆若木雞的故事簡述擴展閱讀:

1、「呆若木雞」現代的解釋

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2、例句

1、小明失手打翻熱水盆,嚇得呆若木雞。

2、我是學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雞。

3、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雞地瞪著天花板看。

4、看到警察拿出多樣證物後,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嚇得呆若木雞。

5、屋內幾人被這突來的意外嚇得呆若木雞,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6、這個人叫他做什麼都慢半拍,呆若木雞的樣子,令人生氣。

3、近義詞

瞠目結舌:瞪眼翹舌說不出話來。形容人窘迫或驚呆的樣子。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或激動而發愣、發傻的樣子。

呆頭呆腦:形容思想、行動遲鈍笨拙。還指一個人的長相顯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靈活。也形容做事投入。

④ 古代寓言故事《呆若木雞》

在平日的學習中,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為了幫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識點,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古代寓言故事《呆若木雞》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影。」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譯文

周宣王喜歡斗雞,他讓紀渻子為自己馴養斗雞。

十天後,周宣王問紀渻子雞馴好了沒有。紀渻子回答:「還沒有。這只雞模樣盛氣凌人,心浮氣躁。」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雞馴好了沒有,紀渻子回答:「還沒有。這只雞聽見別的雞的啼聲就大叫,看見別的雞的影子就亂跳。」

再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紀渻子雞馴好了沒有。紀渻子回答說:「還不行,這只雞仍然過於敏感,不夠沉穩。」周宣王聽說雞還沒有馴好,就有點不高興了。

就這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一次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差不多了。即使別的雞打鳴,它也不會有反應了,看上去像只木頭雞,獃獃的。現在,它的品行可以說是很完備了。別的雞看到它掉頭就跑了,沒有敢於應戰的。」

周宣王聽了很高興,就用這只馴好的雞和別的雞斗。這只雞看似反應很慢,動作遲鈍,但其實它已經具備了戰勝對手的一切條件,它的呆正是沉著應戰的.表現啊。

說明

在這則寓言中,紀渻子馴養的雞由爭強好勝變得沉著冷靜,能夠以靜制動地應對對手,這正是它比對手高明的地方啊。有的時候,大智若愚,將勝負置之度外恰恰可以取勝,成功之道在於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木雞: 原指有修養學識而以鎮定取勝之人。

當然,現在「木雞」詞義已變,而今若被人稱做木雞,則與呆傻無異。為突出木訥特點,便寫作「呆若木雞」了。

「呆若木雞」多用來形容因恐懼、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熱點內容
推薦幾本早期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5 04:23:03 瀏覽:506
經典小說英雄無敵 發布:2025-07-15 04:19:11 瀏覽:282
尋愛游戲小說百度網盤 發布:2025-07-15 04:19:11 瀏覽:889
中國網路小說國外罪愛 發布:2025-07-15 04:12:52 瀏覽:890
看書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5 04:04:13 瀏覽:534
總裁喝酒犯病的小說 發布:2025-07-15 03:56:37 瀏覽:44
關於草帽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5 03:54:21 瀏覽:442
廬州軼事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15 03:48:47 瀏覽:623
無盡維度的游戲小說 發布:2025-07-15 03:40:17 瀏覽:175
網路小說穿越拍成電視劇 發布:2025-07-15 03:29:44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