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魯迅短篇小說風箏

魯迅短篇小說風箏

發布時間: 2023-02-01 16:01:04

『壹』 魯迅 風箏主要內容

魯迅的散文《風箏》主要內容:

講述的是魯迅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並把小兄弟做的風箏踏扁,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之後,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魯迅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1)魯迅短篇小說風箏擴展閱讀:

1、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魯迅對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深受虐殺,不僅認為自己是對的,且無任何怨恨而深沉感慨。同時也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2、這是魯迅散文的獨特風格。作者魯迅寫人物,不用多餘筆墨作累贅的說明,只幾筆就把人物神彩、表情、心理勾畫出來。對小兄弟的刻畫,呈現出一個天真活潑,喜歡游戲的少年形象。尤其是文章的開頭結尾部分,凝重有力,感情色彩濃厚,含意深蘊,對表現作品的主題有重要作用。

3、運用了對比手法。一是環境的對比:北京二月的肅殺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熱烈溫和,增強了文章的濃烈的悲情和深重的無奈。二是人物的對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強大,構成文章敘事的主體貫穿文章的始終。三是時間的對比:一是作者的前後的變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後的變化。

『貳』 《風箏》的作者是誰

《風箏》的作者是:魯迅。

《風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主要圍繞魯迅兒時將弟弟的風箏折斷,並擲到地上,扼殺了弟弟的愛好。二十年後魯迅讀到一篇外國文章,知道了玩具對兒童的重要性,不免對自己的「精神扼殺」感到懊悔。

魯迅想對弟弟道歉,然而,弟弟卻完全忘記了此事,以致於魯迅想彌補也不可能。這種驚異和悲哀並不僅僅在於作者內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於魯迅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中國老百姓對封建道德奴役、家長式的專制制度的不覺醒,因而倍感改造「國民性」任務之艱巨,點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內在原因。

文章敘事與抒情緊密相聯,在敘事的基礎上,抒發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章在中國內地被列入教科書。

(2)魯迅短篇小說風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風箏》寫於1925年1月24日,這一天恰逢舊歷年正月初一,刊於同年2月2日出版的《語絲》周刊第12期,後來由魯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風箏》發表以後,它的抨擊傳統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鋒芒卓然畢露,受到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和喜愛。魯迅先生同時另有一篇《我的兄弟》題材一樣,人物相同,不過只敘寫了拆毀兒童玩具風箏的錯誤,而《風箏》一文卻挖掘了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野草》,散文詩集,1927年北京新書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收有《這樣的戰士》、《風箏》、《淡淡的血痕中》、《一覺》、《希望》等。

『叄』 魯迅先生的《風箏》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收錄在《朝花夕拾》里。最近又在看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以前是沒怎麼看過先生的小說的,細數之下,我看的比較熟的只有《故事新編》。魯迅先生的小說看多了,總會給我一種感覺,似乎先生一生都心懷大眾,一生都在批評社會中的各種現象。似乎先生要教會讀者一點什麼,又好像在與惡勢力作斗爭。

魯迅給我的思考一直都是。

「文學應該表現什麼,你所表現出來的東西有意義嗎?」

很多時候,我不知道我的文字應該表現什麼。我也不確定,我表現出來的東西對別人有什麼意義,如果單純的把自己寫舒服了,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由著性子,寫下來的東西又能起什麼作用呢。

北平還是冬天,寒風過境,冷風入骨,大棉襖還是大眾的寵兒。

我站在院子里,望著幾步外那棵老樹,它還沒發芽開葉,光禿禿的枝丫,這一伸一枝,那長一條,蓋住了院子的半邊天。現在是早春二月,這里卻是還是寒冬,我沒看見一絲春意。我住北平有段日子了,可我住在冬季里時間更長一些。

這個沒有春的早春,讓我想起了南方,那個生我養我的故鄉。在早春二月,地磚總是潮潮的,木桌子、木門、木板也是潮潮的,瓷碗上還掛著大大小小的水珠,伸手一碰,水珠會聚成股,濕了南人的手心。

這一些的緣由,都是那潮潮的、䁔䁔的春風造成的,也就是「南風」。有閑情逸致的人,會在這時放上幾天風箏,飄在空中的風箏也總是那麼幾種,方的,帶長尾把的,蝴蝶形的,看來看去也總是這么幾種。

風箏順南風起了勢,先是飛過樹梢,在升至半空,最後越飛越遠,升到遙不可及的空中,突然斷了線,無聲無息的,風箏也飛遠了,也就自由自在了。這是的鄰人們總在大驚大叫,好似誰家的牛又吃那家人的菜地一樣,可結果不過是一隻風箏飛遠了。

其中叫的最歡的,總會有我的表弟,他是喜歡放風箏的,可他沒那種閑情雅緻放風箏的,他的時間應該全部交給四書五經,玩風箏那是沒出息的。我比表弟年長一些,我自然是擁有某種權柄的,我不許他玩風箏,他也只好在得閑時,放著眼望向天空,眼睛跟著風箏流動,當風箏斷了線時,他也只能大呼大叫,然後差愧的低下頭,不敢直視我含著怒意的目光。

在一個風箏滿天飛的日子,表弟卻一下消失了,我是不相信他會不看風箏的,那結果就只有一種了,他在密謀著什麼。當我步入後倉,看到地上那一隻蝴蝶風箏時,我怒了。我當著表弟的面把風箏撕了個粉碎。我怒哼一聲,甩著袖口走遠了,留下表弟紅著臉,不知所措的站在原地。

時至今日,北平凜冬依舊,這里沒有春芽,沒有南風,那就更沒有風箏了。我有些後悔在那個年齡教訓表弟,那個年紀他是應該玩樂的。

『肆』 魯迅《風箏》

魯迅,現代著名文學家家、思想家和 政治家。原名周樹人,1918年,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風箏》選自散文集《 野草 》,體裁是 散文 ;《故鄉》選自《 魯迅全集 》,體裁是 小說 ;《孔乙己》選自《 吶喊》,體裁是 小說 。

二、根據拼音寫漢字。

寂 莫(mó)憔 悴 (cuì) 點 綴 (zhuì)嫌 惡(wù) 虐 (nüè)殺 苦心孤(yì) 詣 língdīng 伶仃 dàngyàng 盪漾 jīng huáng 驚惶 寬shù 恕 sè縮 縮

三、思考回答。

1、第一段末說"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我""驚異"的是北京在冬季竟然放起了風箏 ,"悲哀"是 因為想起了「我」小時候對弟弟進行「精神虐殺」的一幕,且永遠無法補救 ,這句話在結構上的作用是 引出下文 。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因為這里的春天是指小時候有風箏的故鄉的春天,那是很就以前的事情了,所以說「久經逝去;此時我在北京看見風箏,由此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的氣息,所以說「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3、寫風箏事件的兩段文字(3、4段),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兩段文字把「我「對弟弟的殘酷無情寫的很突出,隱含了我對弟弟的同情,對自己的深深自責。。

4.末段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他卻全然忘卻,他的精神被虐殺卻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此而無法彌補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悲哀是我無法料想的,所以是「無法把握的悲哀」 。

5、"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的意思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天氣的寒冷 ,而且指「我」心中的悲哀 。

6、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品質? 嚴於解剖自己,嚴於自省,知錯必改,嚴肅認真的可貴精神。

『伍』 魯迅寫的《風箏》全文

風箏
-------------------------------------------------------------------------------- 魯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哪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它,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竟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現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墜下去而至於斷絕,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墜著,墜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糊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象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記不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兄弟(周建人)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兄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為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煉的語言,作了畫龍點睛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著,引起了一種驚異和悲哀。為什麼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敘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一景一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還不單純是為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系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 想起幼時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這里進行了反思。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沉重。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跡明晰了,「我」的復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悲哀」。 另一個特點,是作者採用白描的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著、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為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游戲的性格表現了出來。當他私自做風箏的秘密被發現後,作者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這樣寫道:『他向著大方凳,從大小凳;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作者在這里寫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狀態,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這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其深層原因更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依據。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聖的長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著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著」,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裡。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敘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作者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游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陸』 魯迅風箏原文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因為:
魯迅有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魯迅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3.「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之得沉重著。」
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探究這篇散文,可以悟到這樣一層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惟有這樣,才不至於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

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寫於一九二五年,時年魯迅先生44歲。生活的經歷和思想的深廣,使魯迅先生對過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想起兒時因不許放風箏而扼殺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善於解剖自己的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反思,抨擊了舊中國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引發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如何讓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長。

文章從在北京看風箏寫起,由眼前景回憶起兒時江南放風箏的境況。而寫北京的風箏只是一筆帶過,卻用濃筆寫出了故鄉放風箏的細細的情景。從時間和季節入手,寫出了風箏的姿態顏色、形狀。雖然「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周圍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溫和」。文章的一二兩段構成了一個層次,引起了下文對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一事的具體描寫。

由於我的「不愛」甚至「嫌惡」,便也將這一心情轉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順理成章地反對弟弟去做。我是兄長,當然有著兄長的威嚴,弟弟也就只好「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看著小兄弟因風箏的落升而驚喜的情形,我卻只有感到「可鄙」。

這一段是後面事情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關鍵。魯迅先生一方面寫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寫出了「我」的「強大」,兄長的「威風」和小兄弟的「無奈」的強烈的反差,為後文的發展和結果埋下了伏筆。

因而,當「我」發現小兄弟在偷偷地瞞著自己去做風箏的時候,便以兄長的威嚴毫不留情地折斷了風箏的「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於是,我似乎是得了勝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裡。這一段敘寫很具體很細致。這是由上一層的原因而導致的必然的一種結果。

魯迅先生雖然淡淡寫來,但我們分明看到了字里行間浸透著的懊悔和悲哀。兒童的天性是純潔的,而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而玩具則是兒童的天使。當魯迅先生感受到這一點的時候,已是中年以後的事情了。

接下來的,文章有了很長的篇幅,寫出了我的懊悔和補過。但當我想了若乾的方法終於可以得到這補過的時機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更深一層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長大之後,早已將這一切忘記了。時間和生命永不會給我這一贖罪的補償,「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人世最大的悲哀莫過如此,過往的錯誤或許永無改過的那一天,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

文章的主題似乎是多面的。有對兄弟間濃情的抒發,有對封建家長制的鞭撻;有對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著對過往的罪責的「無可把握」的悲哀。

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有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環境的對比:北京二月的肅殺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熱烈和溫和。這一對比增強了文章的濃烈的悲情和深重的無奈。二是人物的對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強大。這一對比構成文章敘事的主體,也貫穿文章的始終。三是時間的對比:這時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我的前後的變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後的變化。我的變化是主要的方面,小兄弟的變化是次要的方面。但又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三個層面的對比在文章中交織成深沉的敘事點,使得文章含蘊極深而感人極強。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給讀者以清晰可尋的脈絡,並成為打動讀者的抒情的線,和三個層面的對比交織成一個渾然的整體。我的感情變化的線索是:對放風箏的「嫌惡」,對小兄弟看放風箏的「可鄙」, 看到小兄弟做風箏時的「憤怒」,折斷風箏離開時的「傲然」,反思後的「沉重」和不得原諒後的「悲哀」。

首尾的呼應也是此文的一個特色。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本文的重點宜放在對文中作者「悲哀」心境的正確把握和理解,這也是切入到文章主旨的一個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文章寫法上的一大特色。文章的難點是小兄弟的「忘記」,這也很容易引起初中學生的疑惑,宜簡明講解,只要扣住主旨去把握就可以了。

『柒』 魯迅的《風箏》原文及賞析

魯迅的《風箏》原文及賞析

《風箏》原文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舊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幾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魯迅的《風箏》賞析1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為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煉的語言,作了畫龍點晴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著,引起了一種驚異和悲哀。為什麼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敘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一景一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必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還不單純是為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系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

想起幼時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這里進行了反思。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沉重。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跡明晰了,“我”的復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悲哀”。

魯迅的《風箏》賞析2

另一個特點,是作者採用白描的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著、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為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游戲的性格表現了出來。當他私自做風箏的秘密被發現後,作者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這樣寫道:‘他向著大方登,從大小登;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作者在這里寫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狀態,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這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其深層原因更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依據。當“我”徹底毀壞了他既將完工的風箏,傲然走出時,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這里作者對其它並未著力渲染,只是抓住小兄弟的表情神態,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游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另外,文章的。心理描寫也很出色。如作者在寫“我”時,主要抓住人物我心理描寫,著重寫了“我”的沉重的。心情、謀求補過的方法,以及補過不成後感受。這些心理活動,充分表達了“我”的悔恨與悲哀,尤其是當“我”向小兄弟提起兒是的這樁舊事時,弟弟卻驚異地問:“有過這樣的事么?”顯然,他已經“全然忘卻。”這一筆的含義的深刻的,它意味著直到作者寫不文時有的人對封建思想的奴役還不覺醒。這使作者深感沉重和悲哀!

『捌』 魯迅《風箏》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精神虐殺的這一幕」說明什麼呢?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探究這篇散文,可以悟到這樣一層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惟有這樣,才不至於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正當的行為也應該捍衛自己正當的權利。只有科學思想,才能照亮中國人的思想行為。

風箏》發表以後,它的抨擊傳統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鋒芒灼然畢露,受到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和喜愛。當時有的文學青年說:「我所喜歡的是《野草》的《語絲》,是同傳統思想,同黑暗勢力,同虛偽紳士奮斗的《語絲》。」據方誌敏的愛人繆敏說,方誌敏青年時代熱愛文學,對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歡的」。由於包括《風箏》在內的魯迅的散文詩雜文、隨筆,思想新進,技巧高超,獲得了廣大的讀者群,於是「《語絲》的銷路,一期比一期好起來,由一千五百份,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後是五千八千,她的影響是很大的。」這話是不錯的,30年代前期我國城鄉不少中學校使用過趙景琛編的一套《初級中學混合國語教科書》,其第一冊就選了這篇《風箏》,作為中學生學習寫作白話文的楷范。

……

還要介紹的是,《風箏》也曾作為魯迅的代表作品推薦給世界的讀者。1936年9月,亦即魯迅逝世前的一個月,紐約出版的《亞洲》雜志(英文版)刊出了美國進步記者斯諾與中國作家姚莘農翻譯的《風箏》,正巧趕上魯迅生前看到了,而1936年10月斯諾編譯的一本《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在倫敦喬治·哈拉普書局出版,裡面收有魯迅的《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風箏》《離婚》,作者生前未及親睹,則成為永遠的遺憾了。

1950年莫斯科真理報出版社出了一本魯迅的《短篇小說集》(俄文),都是選自《吶喊》《彷徨》,不知怎麼一來把《風箏》也收進去了。1955年莫斯科兒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學生讀物叢書,其中有一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風箏》也選在裡面。看得出,這里把《風箏》跟魯迅其他小說放在一起,是沿襲了斯諾的做法;這樣分類是否正確,姑且勿論,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由此可以想見,《風箏》作為魯迅的一篇傑作,受到中國讀者、尤其是其他膚色的少年兒童的歡迎,是我們感到欣慰的。
風箏》思想內容面面觀

1.從兒童教育角度去理解(陳根生)

正因為《風箏》發表後影響頗大,因而作品中那位施行「精神虐殺」的封建兒童教育的兄長,是不是作者自身呢?亦即作者寫的是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呢?這個問題一直為人們很感興趣。這樣,魯迅的親屬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孜孜請教的對象。魯迅的三弟周建人解放前就寫道:

魯迅有時候會把一件事特別強調起來,……例如他所寫的關於反對他的兄弟糊風箏的文章就是這樣。實際上,他沒有那麼反對得厲害,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但並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

幾十年來,周建人同志數次回答此類詢問,直到80年代他還給訪問者明確作答:

我不記得有這回事。

但是,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同志卻持不同的說法。她在談話中是把《風箏》中的「我」與魯迅、小兄弟與周建人當作同一個人來向人們介紹的。1956年的金色的秋天,北京市北海少年之家舉行魯迅紀念會,許廣平同志應邀在會上向少年兒童們作報告說:

魯迅長大後曾檢討自己對待兄弟有些太凶了。他還說過一件事:有一次,放學回家後他不知道弟弟(周建人)到哪裡去了,後來看見他在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裡糊風箏,他覺得這是件沒出息的事,就把弟弟的風箏撕毀了,當他長大後覺得這樣對弟弟是很不對的。曾對弟弟提起這件事,他弟弟說有這件事嗎?我都記不得了。後來魯迅伯伯就說,他不記得這件事使我更不好受。還說:自己做過的錯事應該牢牢記住,並不是人家不記得就可以過去了。

許廣平同志的講話獲得廣泛的贊賞,不少魯迅研究家寫作魯迅傳記時都是認真使用《風箏》中所提供的材料的。

那麼,周建人同志的話全錯了嗎?問題當然也不會這么簡單。因為《風箏》里明明寫過,早在當年小兄弟「他什麼也不記得了」。但是,即使《風箏》寫的是作者自身的經歷,卻也不等於魯迅在執筆時對原材料沒有取捨,沒有突出,沒有必要的渲染和強調,否則,恐怕就難以取得預期的藝術效果了。

而且,以上僅是就創作素材而言,重要的是對作品主題的認識。所喜魯迅兩位親屬都是一直從兒童教育角度來談《風箏》的。周建老明確指出:「我想他所以這樣寫,主要是批判當時一些人對兒童的不正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在理解《風箏》主題為批判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兒童教育的科學觀念,這不就統一起來了嗎?兩位魯迅親屬的話在精神實質上還有什麼根本分歧存在嗎?

(選自《魯迅名篇問世之後》,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2.從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王崇志)

《風箏》敘寫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帶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作品中的「我」向來不愛放風箏,並且不準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還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這一件當時毫不在意的小事,時隔二十年,突然出現在記憶中,竟如此劇烈地啃噬著自己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補救,卻已經無濟於事,只是平添了心頭的沉重,而且此後每憶及此,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讀過之後,我們不禁為小兄弟的不幸遭遇,為「我」的補過不及的悔恨,深深太息,同時覺得需要思索一些什麼問題。

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的天性,他的合理的願望,只是因為有悖於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是怎麼造成的?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我們當然不能把事情的原因歸結為「我」的性格的「老成持重」。作者說過,我們的一舉一動,雖似自己作主,其實多受死鬼牽制,指出了傳統的舊思想、舊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和毒害。放風箏,這本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我」卻把它看作是「沒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而且強加於人,對小兄弟橫加限制,以至因為「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而破壞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風箏,「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如此無情的踐踏,「我」是毫不顧忌地做了。小兄弟受了這樣無理的對待,也只能逆來順受。因為「論長幼」,「我」是兄長,自以為擁有無限的權力。從「我」對風箏的態度和破壞風箏的粗暴行為,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種鮮明的印記——被扼殺兒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陳腐觀念打下的烙印。應該說,「我」的所作所為,既是個性化的,同時也具有時代的特點,這就使這一場關於風箏的糾紛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

這個風箏事件不一定是作者經歷中曾有的實事,但卻是當時社會里會有的實情。封建思想有形無形地摧殘著我們一輩一輩的人。類似《風箏》中這樣的日常生活「小事」,在舊社會里是時時發生、處處存在著的,可是往往被人們忽略,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覺悟之前的「我」那樣。作品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僅表現了「我」的個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著作者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作者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索,從生活中捕捉了這一素材,經過概括,加以鋪陳,把它藝術地再現了出來,表示了對封建的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惡痛絕,並啟發人們思考,從而有所覺悟。因此,這篇作品很有教育意義。即使在今天,封建主義的思想殘余,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還遠遠沒有肅清,我們仍然可以從作品中得到極大的思想教益。

(《讀〈風箏〉》,《〈野草〉賞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王瑤)

魯迅曾說:「我的的確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又說:「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並不比解剖別人留情面。」我們讀過許多魯迅的精闢的解剖別人的文章,而像《吶喊》中的《一件小事》和《野草》中的《風箏》那種帶有深刻的自我批判性質的文字,同樣給人們以難以磨滅的印象;就因為從這種文章中我們更容易體會到一個革命者的勇於正視自己缺點的高尚品質。正如魯迅自己所說:「然而革命者決不怕批判自己,他知道得很清楚,他們敢於明言。」魯迅向來是十分憎惡「瞞」與「騙」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魯迅之所以那麼深刻的批判阿Q精神,也正是要啟示人們勇於洗滌自己的靈魂,走向改革的道路。以《風箏》為例,作者在敘述20年前兒時的一段生活時,心情沉重地感到當時對小兄弟做了一件錯事,於是充滿內疚地抒寫自己的心緒,而「心也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當然,《風箏》是通過敘事來抒情的,而且作者的思緒已經非常明確,因之它的內容並不難於理解。

(摘自《論野草》,《魯迅作品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4.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康錦屏)

善於反省和自責,是前進的有希望的人所具有的一種內心情操和美德。魯迅就是一生躬身實踐「解剖自己並不比解剖別人留情面」的人。因為他認識到:「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隨感錄》)《風箏》就是一篇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地再現了魯迅嚴於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的優美散文,它吹奏出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

《風箏》寫於1925年1月24日。這一天是中國舊歷的正月初一。此時,魯迅居住的北京,「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於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由此在「我」與讀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天空,抬眼看見的是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耳邊聽見的是沙沙的風輪聲;地上,楊柳已經吐芽,山桃也多吐蕾,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點綴相照應。作者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往事回憶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既是以小兄弟為代表的兒童們天真無瑕的心靈美的映襯,又是「我」感於事,觸於景,引動自責反思之情的觸媒。作者對故鄉二月風箏季節佳境的詩一般的描繪和著意渲染,既是作者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種表現,又是小兄弟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種反映,從而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心靈美的頌歌。

這支人情美的頌歌盪漾在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態的描寫里,盪漾在小兄弟因風箏被「我」毀壞的「驚惶」、「絕望」的痛苦裡,盪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卻,毫不怨恨」的心靈里。

這支人情美的頌歌也回響在「我」「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不許」放風箏,因而鄙夷小兄弟「最」喜歡風箏的笑聲中;回響在「我」蠻橫毀壞小兄弟「苦心孤詣」而「偷做」的風箏,並「傲然」離去的神態中,和認為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的偏見中,回響在「我」急於「補過」而終於無可補救的「無可把握的悲哀」中。

心曲盪漾的幾段文字,都是潑墨般的至情文字,抒發得真切動人。作品首先生動地描寫了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游而「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失聲「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多麼美好的心靈,多麼純真的情感!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如醉如痴,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越能使在嚴冬中生活而嚮往春天的「我」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波瀾,從而痛感自己不準小兄弟放風箏,並把小兄弟喜歡入迷的表現視為「笑柄」,看作「可鄙」的思想與行為,是對一顆稚嫩的童心的嚴重摧殘,由此而自責和反思,袒露出嚴於解剖自己的心靈美。作品接著寫了一段「精神的虐殺」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兩個呼之欲出的人物:秘密被發現後,「我」因為「憤怒他瞞了我的眼睛」偷做風箏,便「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幾筆就勾畫出了頗帶幾分專制色彩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了「我」的盛怒和蠻橫。小兄弟呢?他「很驚惶地站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後來絕望地站在小屋裡」。一個追求美的心靈被扼殺而痛苦無告,一個戕害美的心靈由於病態的偏見與封建長幼尊卑的倫理的威力而「傲然」地「勝利」得意。兩種心境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力,使人們的靈魂為之震顫。這樣,當「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新鮮科學氣息一旦吸進「我」的中毒很深的心靈,就產生了「懲罰」感,就難忘那「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心就「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這種內疚與悔恨,無疑是時代新風吹拂的結果,無疑也是「我」拋棄舊我,追求新我的人情美的表現。作品往後描寫「我」企望「補過」時,更加形象地抒寫了兩個美的情懷:由「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反對小兄弟放風箏,毀壞風箏到「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鎖,似乎恢復了兒童的天性,「嚷著,跑著,笑著」,在歡快的旋律中,極為簡短的語句隨著輕松的節奏跳躍著,好像重現了孩子們放風箏時活潑、歡樂的景象。但這只不過是一個反襯罷了,因為時過境遷,一切都無從追回了,結果只能加重「我」悵惘、悔恨的情感,這種追悔無及的心情是美的。特別是當「我」懷著一顆「沉重」的心去討小兄弟的寬恕時,小兄弟卻「全然忘卻」在「我」看來是「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聽著往事反而「驚異地笑著」:「有過這樣的事么?」這段朴實無華的文字,展示了兩個美的心靈:一個嚴於自責,懇求寬恕自己的過失;一個幼稚純真,全然忘卻別人的錯處。多麼美的高尚情操啊!我們的人際關系中能具有這樣的人情美,社會豈不就凈化了么!

我愛《風箏》深沉的思想力量,我更愛《風箏》中所體現的人的內心美好的感情,在肅殺的嚴冬中給人們心頭以「故鄉的春天」般的溫暖!魯迅用真摯動人的感情所譜寫的這曲人情美的頌歌,會永遠回盪在人們的心中。

(《一曲人情美的溫馨的歌——讀〈風箏〉》,《魯迅名篇分類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版)

5.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李國濤)

《風箏》寫於1925年1月。但是魯迅在1919年9月發表過一篇《我的兄弟》,寫的完全是《風箏》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餘字,像是《風箏》的提綱。

當然,《我的兄弟》是獨立的一篇作品,它表達一種愧疚之情,說明壓抑兒童游戲的本能是錯誤的,甚至是殘酷的。《風箏》也寫了這些,也表現了這種感情和這種思想。但是,《風箏》畢竟是一篇嶄新的作品,它表達的內容就不僅僅是這些。《風箏》的開頭和結尾都寫著一個被壓抑、被封鎖住的春天。如果說《雪》是在冬日裡尋春,那麼《風箏》卻是在春風里感到冬的肅殺。這仍然是一首關於春天和青春的詩,是魯迅在繼續「尋求那逝去的青春」。

《風箏》一開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寫起。然後,便是故鄉「春二月」的回憶,是「一片春日的溫和」。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徵,是美好青春的象徵,它引導讀者進入「久經逝去的春天」。

喬峰在《略講關於魯迅的事情》中曾經說到,「魯迅有的時候會把一件事特別強調起來,或者故意說著玩,例如他所寫的關於反對他的兄弟糊風箏和放風箏的文章就是這樣。實際上,他沒有那麼反對得厲害,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可是並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這是寫關於魯迅的事情的作者應當知道的。」魯迅自己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也說,「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記憶會有不確,藝術也容許虛構,這是誰都知道的。《風箏》的藝術魅力是無法抗拒的,它把任何一位讀者,不管年齡大小,都能帶入童年童心之中,令你同作品中的小兄弟一同難過,一同希望。作品也使你同那位兄長一同感到慚愧、悲傷,令你的心也那樣「很重很重地墮下去」。

《風箏》很熱切地表現著對春天,對青春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它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無意地損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無比遺憾的。但是,如果連春天都沒有了,還怎樣探求新的生活?現在,風箏事件已成過去,小兄弟精神上的創傷也早已平復;而春天、青春,已渺不可求——「久經逝去」。最令人悲哀的是這種逝去,貫徹全篇的情緒也是這樣的。這真是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文章開頭說,「我現在在那裡呢?」在「嚴冬的肅殺」之中。這時,作者憶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結尾說,又見到故鄉的春天;而這時,「四面又明明是嚴冬」。這首尾的照應是由實而虛——由北京的風箏而想起故鄉的春天;又由虛而實,——由回憶中的春天進入現實的嚴冬。

(摘自《〈野草〉藝術談·尋求那逝去的青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多角度理解(李允經)

《風箏》是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說:「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李何林《〈野草〉注釋》)。有人說:《風箏》中的「我」,「決不是魯迅自己」,「也不是什麼『自我批判』。」(閔杭生《談談〈風箏〉中的我》)。意見尖銳對立。

一般說來,抒情詩中的「我」,多是作者自己,所抒之情,也應是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另外,是魯迅在寫作這篇《風箏》的五年多前,還寫過一篇《我的兄弟》,也是散文詩,發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國民公報》上。五年多以後,魯迅以為先前所作之《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風箏》為題,再寫一次。這前後兩篇散文詩,雖字句有所不同,但所敘反對小兄弟放風箏的事卻是相同的。這就告訴我們,這件令他內疚的事,是長久地縈回在魯迅記憶之中的,是他曾經身歷的實事,而不會是毫無根據的藝術的虛構。這樣看來,《風箏》中的「我」,還是魯迅自己,自我解剖也是這篇散文詩的中心內容之一。

幼時的魯迅不喜歡放風箏,並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因為父親早逝,他便以封建家長的資格來管束弟弟,不但不準他放,而且將他偷偷做的風箏踏毀了。多年以後,當魯迅從一本外國書上知道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之後,先前那「精神的虐殺」的一幕,驟然在眼前展開,內疚而沉重的心緒襲上心頭,使他坐卧不安,使他「驚異和悲哀」。

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藝術描寫中,貫穿著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時也包容著對虐殺兒童天性的封建禮教的批判。魯迅向來認為,善於自責和反省,是一種美德。他在一篇《隨感錄》中說過:「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他曾經發出過「救救孩子」,「解放幼者」的呼籲,而在《風箏》中更把這種反封建的思想斗爭深化到自我心靈的深處。毫無疑問,讀了這篇散文詩,人們都會為魯迅這種高尚情操所感動。

但是,如果把自我解剖視為《風箏》惟一的內容,恐怕也有失片面。

《風箏》開頭的兩段和結尾的一段文字是感情濃烈的。作者寫道:「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說明,魯迅這時已經歷了由五四革命高潮到低潮的變化,他的情懷也由亢奮步入了沉寂。20年代中期的軍閥混戰,新文化運動的分化,教育界的復古讀經,文苑裡失戀詩的盛行等等,已使他感到黑暗籠罩著一切,正如同置身於肅殺的嚴冬,並使他分外地感到了深深的「驚異和悲哀」。也正因為如此,他就更加渴望「春日的溫和」。

「春天」,在詩人的筆下,往往是「希望」「青春」「生命」「理想」的同義語。在《野草》的不少詩篇中,我們和這些字眼相熟。在《希望》中,詩人曾盼望著青年的奮起,追尋著「身外的青春」;在《雪》里,作者不是曾由江南的雪花,聯想到「青春的消息」嗎?而在《風箏》中,魯迅又以「嚴冬的肅殺」和「春日的溫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抒發著一種對於「春」的摯愛和「冬」的憎惡的感情。

風箏是報春的天使。孩子們因為渴望春姑娘的來臨,才用風箏去迎接她、打扮她、贊美它。春的到來,意味著寒冬已被擊退。在江南,每當風箏時節,山桃吐蕾,楊柳抽芽,和孩子們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從觀賞春光的角度看,那真是令人神往而暢快的境界啊!然而,眼下的北國,雖然已是初春,天空也有一二風箏浮動,但地上滿是積雪,又哪有半點春意!春神在受難,冷氣威迫她,寒冬摧殘她,這難道能不令人感到「驚異和悲哀」嗎?當年,小兄弟以風箏迎接春天,自己卻演了一場精神虐殺的惡作劇,至今難以追悔!那麼,現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裡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誰在製造黑暗呢?當代百花凋零、生靈塗炭的精神虐殺者又是誰呢?春光時節竟無春,春光季節竟是冬,這又怎能不使詩人產生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呢?這是人民的悲哀,時代的悲哀!在這里,詩人已透過自己感受的層層淤積,對於那污濁、腥穢的現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正因為這樣,詩人的感情也就不能不由「悲哀」而走向「悲憤」。他在篇末寫道:「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是詩人的悲憤,也是人民的悲憤。由此可見,對於「春」的渴望和對於「冬」的抗議,也正是《風箏》的又一重要思想內容。

將幼時因「精神虐殺」而引發的深沉的自責,和對於眼前「社會虐殺」的強烈抗議巧妙地加以揭示,將自我批判和社會批判成功地加以結合,乃是散文詩《風箏》的寫作

熱點內容
經典小說英雄無敵 發布:2025-07-15 04:19:11 瀏覽:282
尋愛游戲小說百度網盤 發布:2025-07-15 04:19:11 瀏覽:889
中國網路小說國外罪愛 發布:2025-07-15 04:12:52 瀏覽:890
看書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5 04:04:13 瀏覽:534
總裁喝酒犯病的小說 發布:2025-07-15 03:56:37 瀏覽:44
關於草帽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5 03:54:21 瀏覽:442
廬州軼事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15 03:48:47 瀏覽:623
無盡維度的游戲小說 發布:2025-07-15 03:40:17 瀏覽:175
網路小說穿越拍成電視劇 發布:2025-07-15 03:29:44 瀏覽:549
黑道總裁和殺手的小說 發布:2025-07-15 03:14:41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