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⑴ 50,60時年代革命歷史題材中戰爭小說的特點,結合作品分析
50年代的小說創作,從體裁上來說,最興盛的是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相對而言發展得比較薄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剛剛過去的現代文學時期,中篇小說這一文體形式還沒有完全從短篇小說中獨立出來,文體特徵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開掘,作家們在短篇和長篇之間,很難把握中篇這一文體的特徵和創作技術。在這方面,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顯然要遠勝於中篇小說,現代文學作家們在這兩種文體上所積累的創作經驗更多,對它們的文體特徵認識也更深刻。其次,還因為時代對於文體的需要和作家們對於時代的趨附。一般而言,長篇小說以表現內容豐富,社會生活面寬闊而見長,作家們通過這一文體的創作,可以追求一種史詩的境界,實現「載道」的理想。對於以欣喜的心情走進「新中國」的廣大作家們來說,他們正普遍期望通過創作的方式表達對於新政權的熱愛和尊敬。同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也需要史詩性的文學作品,總結自己的輝煌,歌頌自己的英雄,在社會大眾中建立一種道德肯定和理想膜拜。短篇小說則具有短平快的特點,50年代發展迅速的社會現實變革,迫切需要文學為之搖旗吶喊,迅速地反映和歌頌現實生活,同時,這時期大量的文學刊物創刊,它們都對能迅速服務於時代的短篇小說文體進行了特別的「照顧」。在這種情況下,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得到迅猛的發展,是很自然的結果。 具體到短篇小說的創作上,本時期的繁榮除了表現在作品數量的龐大和創作作家的眾多,更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出現了一些有一定特色的作家和作家群體。本時期,一些在現代文學階段即有所成就的作家在創作上有新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大的影響。在他們周圍,往往聚集著一個藝術追求和創作風格基本相似的作家群體。雖然還不能說這些群體已經構成了完全的流派創作,但互有差異的創作群落還是顯示了小說創作的熱鬧。其中,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以孫犁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以周立波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等,是突出的代表。在群體之外,路翎、茹志鵑、李准、王汶石、蕭也牧等作家,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值得提出的是,1956年「百花文學」中涌現出了王蒙、陸文夫、宗璞、鄧友梅等年輕作家。雖然由於政治上的限制,他們在本時期的創作時間不長,創作量也不大,但他們敢於突破禁區、敢於直面現實的精神,還是成為50年代的單一歌頌之風中的異彩。 其二,出現了一些在小說藝術上有一定獨特追求和創作特點的作品。孫犁、路翎、李准等作家對短篇小說藝術進行了探索,創作出了一些藝術上較為精緻的作品。如孫犁的《山地回憶》,路翎的《初雪》和《窪地上的「戰役」》,茹志鵑的《百合花》,周立波的《蓋滿爹》,趙樹理的《登記》,都是在當時的文學規范內努力表現了某種程度的藝術個性的作品。此外,王蒙、陸文夫、宗璞等年輕作家創作的《組織部來了個青年人》、《小巷深處》、《紅豆》等作品,也表現出新的藝術活力。在50年代,創作界和理論界對短篇小說藝術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1],最為集中的是1957年《文藝報》舉行的短篇小說藝術問題討論專欄。在上面,老作家茅盾發表了《雜談短篇小說》等系列文章,端木蕻良、蹇先艾等老短篇小說作家,孫犁、馬烽、峻青等正處盛年的作家,都發表了有關短篇小說的創作談。俞林、魏金枝、侯金鏡、邵荃麟、巴人等文藝理論家都撰寫了有關理論和批評文章,參入到討論中。不久,茅盾還出版了《夜讀偶記》《一九六0年短篇小說漫評》《談短篇小說創作》等著名的短篇小說批評和理論著作。 作家和理論家們表述的觀點雖然各有歧異,價值也有高下之分,但總體而言,他們都對短篇小說的藝術表現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對這一文體創作的具體技術問題作了細致的研究。尤其是茅盾等老作家對短篇小說藝術的強調,更涉及到了短篇小說的深層美學問題,對於延安整風運動以來小說創作過分的通俗化和故事化傾向,進行了一定的糾偏和補充。此外,茅盾、何其芳等對茹志鵑《百合花》等受到時代政治非難的短篇小說作品進行的肯定和支持,既維護和推動了作家的創作,又促進了短篇小說藝術形式上的開拓。比較短篇小說,這時期中篇小說創作要大為遜色。只有孫犁、杜鵬程等作家在這一領域創作較多。比較著名的中篇小說作品有,陳登科反映「解放戰爭」時期生活的《活人塘》,孫犁反映農村道德生活變異的《鐵木前傳》,王汶石反映現實農村變革的《黑鳳》,陸柱國反映「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生活的《風雪東線》,以及杜鵬程反映工業生活的《在和平的日子裡》等。其中孫犁的《鐵木前傳》可代表這時期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總體而言,這時期文學界中篇小說的文體意識上還不強,作家和理論界對於中篇小說藝術技巧、文體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夠充分。這些都影響了中篇小說藝術上的發展,也限制了本時期中篇小說創作的藝術成就。(來源:網路)
⑵ 巴金的哪些作品屬於革命題材小說
是《滅亡》、《新生》、《愛情三步曲》即《霧》、《雨》、《電》、《火》1、2部
1927 年以後,中國新文學進入「革命文學」日漸成為文學主潮的時代。但是,前一個時期,即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文學話語並未消失。在某些作家筆下,五四精神仍佔主導地位。這方面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巴金的小說創作。巴金 1949 年以前的小說既不屬於階級話語,又不屬後來逐漸占據主流的救亡話語,而是地地道道的五四話語。五四文學精神的實質與巴金的話語選擇五四文學精神的實質是人的發現與個體人格的自覺,以及對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提到「五四」,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反帝反封建」。其實,作為政治運動的「五四」與作為文化運動的「五四」雖有內在聯系,主調卻並不相同:發生於 1919 年的政治運動的「五四」,其主調是反帝,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愛國主義;而發生於更早時候的以 《 青年 》 雜志創刊為標志、綿延了更長時間的文化運動的「五四」,卻以反封建為主調,以具有西方色彩的啟蒙主義、人道主義和個性主義為主調。雖然「五卅」以後出現了少量以反帝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但直到 1927 年,佔主導地位並體現新文學第一個十年實績的,仍然是啟蒙主義、人道主義和個性主義的作品。近年已有學者指出,除了人道主義、個性解放思想,世界主義也是五四時期的一股重要思潮。以往提到共產主義最早在中國的傳播,人們一般強調它與救國、救亡圖存的密切聯系。其實,若翻閱那時的 《 新青年 》 、 《 每周評論 》 等報刊,我們就會發現,它與當時風行的世界主義思潮具有更為內在的關系。准確地說,為了人的自由與解放、社會平等與正義而進行「社會改造」,才是絕大部分激進知識分子立論的出發點,而這種改造並不以國界、族界為閾限。對於具有世界主義視野的思想界先驅來說,國界、族界不是最重要的。李大釗就曾說:「我們現在所要求的,是一個解放自由的我,和一個人人相愛的世界。介在我與世界中間的家國、階級、族界,都是進化的阻礙、生活的煩累」。 [1] ( P23 )他們也愛國,但並不等於愛現政權、愛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當時,包括陳獨秀、周作人和魯迅在內的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都有程度不同的世界主義傾向。無政府主義是五四時期傳入中國的,作為無政府主義信徒的巴金,除了人道主義、個性解放之外,理所當然也繼承了五四時期的世界主義思想。所以,在巴金早期小說中,「個人」與「人類」概念遠比「國家」、「民族」和階級重要。人道主義的內涵極為豐富,五四時期對這一思想的接受也可基本分為兩大類型,即利他的和個性主義的。前一種強調社會平等、社會正義,呼籲對婦女、兒童以及貧賤階層的關注,後一種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反抗一切束縛個性自由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它立足於對個體生命及其獨立性、獨特性與不可取代價值的肯定與尊重。雖然在具體作家身上它們往往是交錯的、融合的,但總有一面佔主導地位。文學研究會的冰心、葉紹鈞基本屬於前一種類型,廬隱和創造社的郁達夫、郭沫若則基本屬於後一類。巴金是在新文學第二個十年走上文壇的。從 1920 年代末期開始,在小說創作領域,蔣光慈等人的「革命」小說,茅盾等人的社會剖析小說,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的「新感覺」小說和心理分析小說,以及沈從文表現邊地原始素樸人性的小說,均先後或同時以創作方法與藝術風格的獨特與對小說文體探索的貢獻而各領風騷,風靡一時,並在新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這些小說與五四時期的小說有明顯差異。除了藝術上更加成熟,也體現為內在文學精神的變易。然而,在五四已成為歷史、革命話語、階級話語已取代人道主義和個性主義話語而成文學主流之時,巴金在其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中仍直接繼承五四並有所發展,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發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聲音,取得無可取代的地位。
⑶ 百合花作者是誰什麼朝代什麼家體裁是什麼
《百合花》作者是當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鵑,體裁是革命歷史題材小說。
茹志鵑簡介:
茹志鵑(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上海人,當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導演王嘯平的夫人,王安憶的母親。她的創作以短篇小說見長。筆調清新、俊逸,情節單純明俠,細節豐富傳神。善於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曾用筆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於上海。家庭貧困,幼年喪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換錢過活。11歲以後才斷斷續續在一些教會學校、補習學校念書,初中畢業於浙江武康縣武康中學。1943年隨兄參加新四軍,先在蘇中公學讀書,以後一直在部隊文工團工作,任過演員、組長、分隊長、創作組組長等職。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從南京軍區轉業到上海,在《文藝月報》做編輯。
《百合花》的主要內容:
茹志鵑的這個短篇小說描述的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戰場。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我」在被分配工作時,結識了一個老實,害羞的通訊員,通過我們的談話得知他是「我」的老鄉。 在為部隊向人民借被子時,他開始找了一個新媳婦借,卻沒有借到,「我」得知後來幫他,最終借到了那床新媳婦的嫁妝----紅底上綴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還把衣服掛破了。後來,他回去了,但給我留了兩個干饅頭。「我」則找了幾個婦女幫忙擦洗傷兵,其中就有那個新媳婦。開始,送來一個通訊員,「我」還緊張了一下,發現不是他後才放心。後來,有送來一個通訊員,看見那個掛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擔心,後來從他的戰友口中得知他是為了保護醫護隊才受中傷的,待醫生來後,他已經犧牲了,而那個新媳婦卻在專心致志的為他縫衣服,最後,新媳婦把自己的嫁妝蓋在他身上。以表對他的敬重。
⑷ 中國革命小說有哪些
金太陽火1 二級 2 | 我的知道 | 消息(1) | 網路首頁
個人資料 退出
我的提問 我的回答 為我推薦的提問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地圖網路文庫 幫助 | 設置
網路知道 > 文化/藝術 > 文學 > 小說
中國革命小說有哪些
2010-4-14 06:41 提問者:匿名 | 瀏覽次數:5218次|該問題已經合並到>>
中國革命小說有哪些我來幫他解答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還能輸入 9999 字插入圖片刪除圖片插入地圖刪除地圖插入視頻視頻地圖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選為滿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參考資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2010-4-14 08:39 滿意回答 楊益言《紅岩》
曲波《林海雪原》
魏巍《東方》
王願堅《燈光》、《三人行》、《七根火柴》(短篇)已贊同
376|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g_hudie | 三級採納率:35%
擅長領域: 電子數碼 商業/理財 生活 體育/運動 文化/藝術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11-4-24 中國有哪些革命小說比較短?
2010-3-17 求講中國革命的小說或歷史書 23
2011-3-20 求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長篇小說 11
2011-6-15 為什麼馬原引發了80年代中後期中國小說的敘事革命
2005-11-22 請推薦近現代的中國小說,不要太革命的那種.... 1
更多關於革命小說有哪些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中國 革命 革命 小說
中國革命:道路中國革命:歷史中國革命:勝利中國革命:故事2007-12-30中國革命新道路特點102009-6-1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論文!3000字左右352008-1-27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內容和歷史意義282009-6-22中國革命的道路是什麼,依據何在?172010-12-11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內容是什麼?13更多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的問題>>
其他回答 共7條
2010-4-14 08:40 狼王天浩 | 二級
革命小說有:《紅岩》、《鐵道游擊隊》、《紅日》、《小兵張嘎》、《小游擊隊員》、《赤色小子》……
《紅岩》的故事情節如下: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為了配合工人運動,重慶地下黨工運書記許雲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書店,作為地下黨的備用聯絡站。甫志高為了表現自己,不顧聯絡站的保密性質,擅自擴大書店規模,銷售進步書刊。一天,區委書記江姐要去華鎣山根據地,甫志高到碼頭為江姐送行,江姐囑咐他要注意隱蔽,他嘴上答應,心裡卻不以為然。江姐到離根據地不遠的一座縣城時,發現自己的丈夫、華鎣山縱隊政委彭松濤的人頭被高掛城頭。見到縱隊司令員「雙槍老太婆」後,她強忍悲痛,堅決要求到丈夫生前戰斗的地方工作。甫志高又自作主張吸收一名叫鄭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許雲峰知道情況後大吃一驚,幾經分析發現鄭克昌行跡可疑,便讓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員迅速轉移。甫志高卻根本不聽勸告,反認為許雲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績,結果被捕並成了可恥的叛徒。由於他的告密,許雲峰、成崗、余新江和劉思揚等人很快相繼被捕。特務頭子徐鵬飛得意忘形,妄圖藉此將重慶地下黨一網打盡。然而,他使盡各種伎倆,都沒能從許雲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東西。兇殘的敵人為了得到口供,瘋狂地折磨政治犯。他們給犯人食用霉爛的食物,而且在炎熱的夏天限制飲水數量,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獄中難友乘放風時在牆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護泉水的斗爭中,龍光華英勇犧牲,全獄難友絕食抗議敵人的暴行,敵人不得不妥協讓步。
《紅岩》讀後感
今天第一次通讀了《紅岩》這本書,對於這本人們口中的好書我一直抱著一種敬畏的心態來面對,而沒想到的是參與了這次徵文比賽以後能夠有機會捧著這本紅色皮子的書頁頁地翻閱,細細地品讀。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話:「用鮮血染紅我們的旗幟」,年輕的心就此沸騰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與信仰佔領一切的年代!
解放前夕國統區斗爭形勢十分嚴峻,當我看到江姐回鄉下為游擊隊送葯的片段是,眼眶不禁濕了……雨霧蒙蒙的城牆門,木籠子里一顆顆血淋淋的人頭映入江姐的眼簾,她盡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去看犧牲者的名單,陡然發現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這種突然失去親人的感覺我實在是無法想像,這么大的打擊她一個弱女子究竟該如何承受?書中如此描述:江姐熱淚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願再看。她禁不住要慟哭出聲。一陣又一陣頭昏目眩,使她無力站穩腳跟……但堅強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負擔著黨託付的任務,沒有權利在這里流露內心的痛苦,更沒有權利逗留。她的腳步,不斷踏進泥濘,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漿,濺滿了鞋襪,她卻一點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著滿懷悲憤,要把永世難忘的痛苦,深深地埋進心底。漸漸地,向前凝視的目光,終於替代了未曾涌流的淚水。她深藏在心頭的仇恨,比淚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江姐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一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她在渣滓洞集中營被敵人連續多日嚴刑拷打,寧死不屈的精神給那裡所有的戰友以無窮的動力。竹簽子釘進每一根指尖,血水飛濺,我們敬愛的江姐沒有發出一點聲音,但她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劇烈的疼痛……是她,一個女共產黨員,平靜地在敵人面前宣布:勝利永遠是屬於我們的!
紅岩精神就象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理想和信念奮斗不息。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仆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正是有他們的努力,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這句話說出來是多麼容易,但現在的中國人又有多少真正地從心裡感激,對下一代的教育是否會慢慢淡忘這曾經驚天動地的壯舉和犧牲,不讓孩子接觸血腥,紅岩里的精神是否會失傳?或只是成為小學課本上一篇機械的誦讀課文?我生怕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因為身處大學,只感覺到大學里的氛圍並不是一個澎湃激情與夢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無聊,空虛,苦悶,浮躁,整日除了學習和逛街就無事可做,相比於革命年代的青年學生如飢似渴地獲取知識的勁頭,隨時為理想,為革命獻身的熱情,我不禁為我們這一代人汗顏。也許我的觀點是片面的,但追求時尚和刺激卻是當下年輕人的口頭禪。看著眼前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腦海里浮現的確是江姐堅毅瘦弱的藍色旗袍上鮮紅的毛衣,就象是一面鮮紅的旗幟在迎風飄揚,我究竟該何去何從?如何正確定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我在讀了三年大學還無法參透的。也許紅岩里最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的精神並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其具體內涵發生了一些變化,作為當代大學生,要身懷遠大抱負,為建設更加富強的中國和實現自我的價值而奮斗!也許信仰不再象那個年代那麼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標卻一直牽引著為之付出努力的人們堅持不懈,奮斗不息!
鐵道校區趙長平同學的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跡已經譽滿中南,我從心底里佩服他。不僅因為他為我們中南人增了光,為我輩青年添了彩。更重要的一點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股韌勁和信念。從他負傷躺在床上仍堅毅篤定的笑容里我似乎看到了江姐就義前瘦弱卻筆直的身影。這就是新時代傳承的紅岩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大學生捫心自問,認真思考:怎樣去樹立真正的信仰並為之奮斗?!紅岩,這面用鮮血染紅的旗幟將永遠在我心中飄揚,引我前方
我懷著十分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紅岩》這本書。〈紅岩〉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斗,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最令我難忘的是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銹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江姐被粗長的竹簽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鑽心的逼供,特務們為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共產黨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濕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咽著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著遍體鱗傷,強忍著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斗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跡,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泄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借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岩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 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解放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岩》,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贊同
2| 評論
2010-4-14 11:02 明演姝林 | 十一級
紅岩
日出
暴風驟雨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青春之歌 贊同
1| 評論
2010-4-14 13:17 熱心網友
紅岩 贊同
1| 評論
2010-4-14 16:17 xuminhui2005 | 三級
多了。
青春之歌
紅日
紅岩
三家巷
保衛延安
林海雪原
鐵道游擊隊
平原游擊隊
敵後武工隊
呂梁英雄傳
兒女英雄傳
野火春風斗古城
以上這些都是比較經典的,我喜歡看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代表作
歷史小說是小說的一種形式,它以歷史人物和事件為題材,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長篇作品則可以展示某一時期的生活面貌和歷史發展的趨勢。這類作品所描寫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歷史根據,但容許適當的虛構。因此,它雖然可以給讀者提供一些歷史知識,但它的主要目的在於給讀者以啟示和教育。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就是以革命為背景題材的歷史小說。
代表作:《亮劍》《激情燃燒的歲月》《狼毒花》《歷史的天空》等
⑹ 33部紅色經典文學作品選讀有哪些
1、《保衛延安》
杜鵬程多寫重大題材,這部小說寫的就是解放戰爭中的延安保衛戰。以周大勇連長的英雄事跡為核心,描繪了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
⑺ 什麼是紅色革命文學小說《百合花》算不算
算是。茹志鵑的短篇小說《百合花》是十七年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從表層看,它是一部合乎主流意識形態的作品,遵循當時大力提倡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創作而成,譜寫了一曲英雄的贊歌,謳歌了濃濃的「軍民魚水情」。然而,通過對這篇小說的深層解讀,我們可以發現,《百合花》其實是「十七年文學」的一個異數
⑻ 我國革命歷史小說的作家中有哪些主要採用短篇小說體裁
我國寫作革命歷史小說的作家中,峻青、王願堅主要採用短篇的體裁。他們通過對歷史記憶的重點回顧,強調了獲得幸福生活所進行的艱苦而殘酷的斗爭,塑造了經過血與火考驗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