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上人民日報
1. 馬烽的個人作品
與西戎合著的長篇章回小說《呂梁英雄傳》,是建國前夕在工農群眾中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這一時期還發表了短篇小說《金寶娘》和《村仇》。1951年6月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短篇小說《結婚》,帶著翻身後農村青年的幸福與歡樂,得到讀者的熱烈稱贊。中學語文課本選它作為教材,又迅速地增加了作者的知名度,馬烽成為建國初年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馬烽「文革」前共出版了以下幾個短篇集:《村仇》、《一架彈花機》、《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個上級》、《太陽剛剛出山》,還出版了描述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劉胡蘭的偉大事跡的長篇小說《劉胡蘭傳》。在這部長篇里,不僅讓讀者看到偉大的時代的力量,黨的力量,毛澤東思想的力量使劉胡蘭從一個普通農村姑娘成長為真正的無產階級英雄,而且還讓人們更加具體真切地了解了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深刻內涵。「文革」後發表了《結婚現場會》等短篇小說,出版了《馬烽小說選》。 馬烽的小說主要描寫農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精神世界的變化,生活畫面廣闊,人物形象豐滿,表現手法豐富,在五十年代中後期,以《我的第一個上級》、《三年早知道》為標志,形成自己通俗朴實、幽默明快、洗練流暢的藝術風格,富有強烈的民族特色。作品時代感強,他的短篇小說有如一組我國農村變革的畫卷,展示了我國農民延著社會主義道路樂觀而自信地前進的足跡。馬烽擅長寫普通的農民和農村基層幹部,表現這些人物美好的心靈世界,使自己的作品總是激盪著一股正氣。《我的第一個上級》是馬烽的代表作之一,藝術構思新穎獨特,故事情節出奇制勝,成功地塑造了農建局田副局長的優美形象。文壇泰斗茅盾對此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老田這個人物,寫得龍拿虎跳,在馬烽的人物畫廊中,無疑是數一數二的。」
2. 我們夫妻之間作品是哪年寫的
在1950年,蕭也牧的短篇小說《我們夫婦之間》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且贏來一片喝彩聲,《光明日報》等四家報刊發表推薦文章,上海昆侖影片公司很快將它推上銀幕。但好景不長:1951年6月,丁玲主編的《文藝報》和《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率先批評《我們夫婦之間》「歪曲革命知識分子形象」,「醜化工農幹部」等等。頓時風雲突變,全國一片討伐聲。為此,蕭也牧在報上作了公開檢討。
3. 珍珠鳥是一篇什麼散文
《珍珠鳥》選自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報》,是馮驥才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被推薦。馮驥才,當代作家,1942年生於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市人。從小喜愛美術、文學和球類活動。曾當過專業籃球運動員,從事過繪畫。
《珍珠鳥》
作者:馮驥才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我把這對鳥兒放在一個簡易的竹條編成的籠子里,籠內還有一卷乾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溫暖的巢。
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
我把它掛在窗前,那兒還有一盆異常茂盛的法國吊蘭。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它們就像躲進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
陽光從窗外射入,透過這里,吊蘭那些無數指甲狀的小葉,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駁駁,生意蔥蘢。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從綠葉中伸出來。
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熟悉了。3個月後,那一團愈發繁茂的綠蔓里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
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鑽出身。瞧,多麼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裡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地來回搖動,跟著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里生氣兒地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里去。
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的書桌上。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
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