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賓士短篇小說

賓士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22 20:22:23

⑴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

買一本語文基礎知識手冊 回家看去,還方便

⑵ 高考必考語文文學常識啊

高考必備文化常識100條
1.我國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漢許慎撰)
2.我國第一部詞典是:《爾雅》(周公所撰,孔子門徒解六藝之作)
3.我國第一部韻書是:《切韻》(隋陸法言,劉臻顏,顏之推等撰)
4.我國第一部方言詞典是:《方言》(漢揚雄撰)
5.我國第一部詩集是:《詩經》(孔子編)
6.我國第一部散文集是:《尚書》(孔子編)
7.我國第一部詞集是:《花間集》(五代後蜀趙崇祚編,除溫庭筠外,入選詞家皆為蜀人。共選錄唐、五代十八家詞五百首,內容多反映上層統治者「花間」、「酒邊」生活,風格柔 靡,情緒消極。)
8.我國第一部文選是:《昭明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統編選)
9.我國第一部論述文學批評及論述創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龍》
10.我國第一部神話小說是:《搜神記》
11.我國第一部神話集是:《山海經》
12.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是:《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志人)
13.我國第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論語》
14.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孔子修訂而成)
15.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春秋時左丘明作)
16.我國第一部兵書是:《孫子兵法》(孫武作)
17.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是:《史記》
18.我國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是:《漢書》
19.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水滸傳》
20.我國古代最傑出的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是:《三國演義》
21.我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是:《離騷》
22.我國最早的長篇敘事詩是:《孔雀東南飛》(初見於南朝陳徐陵所編《玉台新詠》)
23.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
24.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是:《嘗試集》(胡適)
25.我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創作童話集是:《稻草人》
26.我國古代第一個女詞人是:李清照。第一位女詩人:蔡琰
27.我國古代留存詩作最多的詩人是:陸游。(詩9300多首,詞130多首。)
28.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我國古代詩人是:屈原
29.唐代詩人中,被後人稱作「老李杜」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隱和杜牧。30.我國文學史上一門三傑有「三曹」、「三班」、「三蘇」、「三袁」等,其中「 三曹」 指:曹操、曹植、曹丕;「三蘇」指:蘇洵、蘇軾、蘇轍;三柳:宋朝詞人,柳永、柳三復、柳三接兄弟;三班:班固、班超、班昭兄妹;三袁(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31.「三公」在漢代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明清則指:太師、太傅 、太保;「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32.「三軍」即:中軍、上軍、下軍或中軍,左軍,右軍。周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
33.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劉基、高啟、宋濂。
34.中外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形象分別是:葛朗台、阿巴公、潑留希金、嚴監生。
35.明代著名傳奇作家湯顯祖四部與夢有關的傳奇是:《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
36.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李伯元(李寶嘉)《官場現形記》,曾樸《孽海花》、吳趼人(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
37.「吳中四傑」是明代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bēn);「吳中四士」是 :賀知章、張若虛、張旭、包融。
38.初唐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39.北宋文壇四大家是: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40.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元雜劇四大悲劇:《竇娥冤》、《趙氏孤兒》、《漢宮秋》、《梧桐雨》
41.漢字書法四體是:真、草、隸、篆。(漢字形體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42.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43.古籍中「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庫」指:經、史、子、集。
44.文房四寶指的是:筆、墨、紙、硯
45.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是:《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46.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47.文學作品「四分法」指:詩歌、小說、戲劇(劇本)、散文
48.唐以前,我國五聲音階上的五個級(即五音)是:宮、商、角、徵、羽
49.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50.五刑指:墨、劓、非刂、宮、大辟。(墨,在臉上 刺字後塗上墨。劓,割掉鼻子。非刖,斷足。宮,閹割男性生殖器。大辟, pì,死刑的通稱)
51.五經指:《詩》、《書》、《易》、《禮》、《春秋》
52.五穀指:黍、稷、麥、豆(菽)、麻。加「稻」為六穀。六畜:豬、牛、羊、馬、 雞、狗
53.左聯五烈士指:白莽(殷夫)、柔石(趙平復)、馮鏗、李偉森(求實)、胡也頻
54.「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指的是:天、地、四方(東西南北)。「六合正相 應」中的「六合」 是指古時迷信的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
55.先後建都於建康(今南京)的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
56.六親指:父、母、兄、弟、妻、子。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六神:主宰心、肺、肝、腎、脾、膽之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57.六書指: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
58.六部指:吏、戶、禮、兵、刑、工
59.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60.「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樂》失傳
61.「通五經,貫六藝」中「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
62.建安七子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王 禹、應王易、劉楨
63.八仙是:漢鍾離、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張果老
64.「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即: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邊遠的地方
65.八股是: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
66.唐宋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67.九州是:雍、兗(yǎn)、冀、青、徐、豫、荊、揚、梁
68.九族(九代)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元孫)
69.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70.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1.世界十大文豪是:(古希臘)荷馬、(意)但丁、(德)歌德、(英)拜倫、(英)莎士比亞 、(法)雨果、(印度)泰戈爾、(俄)托爾斯泰、(蘇)高爾基、(中)魯迅
72.十惡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73.十三經是:《易》《書》《詩》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論語 》、《爾雅》、《孟子》,《春秋》(晉?杜預將《左傳》附於《春秋》)《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
74.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贊為「現實主義大師」的法國作家是:巴爾扎克
75.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的作家是:托爾斯泰
76.我國獲得斯大林文學獎金的三部作品是: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賀敬之、丁毅等的《白毛女》
77.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田園詩人是:陶淵明
78.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王維
79.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
80.王國維說到的為學的三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8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82.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是:《春蠶》《秋收》《殘冬》
83.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纍》
84.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85.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兩姊妹》《一九一八年》《陰暗的早晨》
86.三教九流十家:三教:儒、道、佛。九流:儒家(孔孟)、道家(老莊)、法家( 管仲、商 鞅、李悝)、名家(公孫龍)、墨家(墨翟)、陰陽家(鄒衍)、縱橫家(蘇秦、張儀)、雜家(呂不韋)、農家,加「小說家」為十家。
87.「三餘」三國時大學問家董遇利用餘暇時間刻苦學習出名。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
88.「三上」。歐陽修曰:「吾平生作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蓋唯此可以屬思耳!」
89.「三到」: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曰:「余嘗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0.毛澤東的「四多」讀書法:多讀、多寫、多想、多問。
91.廟、寺、觀。神祖有廟,佛僧有寺,道士有觀。
92.「清真教」,我國回族把他們信仰的宗教叫「清真教」(伊期蘭教)。清初伊斯蘭 教 學者馬注說:「蓋教本清則凈,本真則正,清凈則無垢無污,真正則不偏不倚。」
93.陛下:對帝王的敬稱,殿下:原對天子的敬稱,漢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以後,只有皇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麾下:對將軍的尊稱,後指將帥的部下。閣下:舊 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後 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94.「死」的別稱:天子「崩」,諸侯「薨」,大夫「卒」,士「不祿」,庶人「死 」,唐代規定: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六品達於庶人稱「死」。
95.唐代「三李」,即,李白,李賀,李商隱的合稱。三人詩作皆以積極浪漫主義為其特徵,想像豐富,構思精巧,語言瑰麗。
96.桐城派:清散文流派,因其開創者方苞及承前啟後的人物劉大木 魁姚鼐均為安微桐城人而得名。
97.文學研究會: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由沈雁冰、鄭振鐸(ó)、葉紹鈞、朱希祖、周作人、 耿濟之、瞿世英、王統照、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等人發起。1921年1月正式成立於北京 。提倡「為人生而藝術」,主辦刊物《小說月報》。
98.創造社:「五四」新文學運動中著名的新文學社團。1921年7月成立。主要成員:郭沫若 ,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田漢等。強調表現「內心的要求」。主辦《創造叢書》、《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
99.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領導的革命文 學界的組織。1930年3月成立於上海。主要成員為原「創造社」「太陽社」成員。魯迅,沈端先(夏衍),茅盾,周起應(周揚)等為其先後成員。
100.我國古代主要的文學理論名著:西晉陸機的《文賦》,名句有「精騖八極,心游萬仞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南朝梁鍾嶸 的《詩品》,強調文質兼備,「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簡稱《詩品》)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以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斯為至矣」。清王夫之有《姜齋詩話》,清袁枚有《隨園詩話》,近人王國維有《人間詞話》。

⑶ 賓士文學精典短篇要不是因為遇見你

它屬於短篇小說。
本書的作者是北邊有條溪,主角是駱欣和程戌,本書主要講的是兩個男孩子之間的戀愛。
好看的言情小說還有因為遇見你,因為愛情有幸福。

⑷ 一些語文題!(六年級)急!要准確!答的好要加分!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准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譯文】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系,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譯文】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啟示〗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啟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啟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復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譯文】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啟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稻梁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啟示〗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每一粒糧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啟示〗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啟示〗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志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著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要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
【譯文】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怒,悲傷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啟示〗音樂可陶冶人的情懷,我國文明久遠、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也非常突出。好的音樂可以增強人的修養,調劑人的身心,優美的東方音樂更具迷人的特色。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啟示〗人類的繁衍,一代接著一代,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啟示〗九族之間的關系不僅是血統的承續關系,更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才能和睦。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啟示〗家庭成員之間要禮貌相待,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們中國人很注重家族觀念,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也必然安定了。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啟示〗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這就是長幼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信用。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象「桃園三結義」,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啟示〗社會是復雜的,每人有各種親屬關系和社會關系。古人提出「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系的准則,乃至今日這些准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展的保證。
【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啟示〗人們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必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講讀發音要正確,辭意要清楚,要學會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啟示〗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扎扎實實打下良好基礎,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
【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啟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啟示〗孟子,名軻,尊稱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傳弟子,也同樣講仁義道德。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啟示〗孔伋是孔子的孫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它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
〖啟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參。《大學》是四書中的一部書,和《中庸》一樣,也是一部修養性的書。
【譯文】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啟示〗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我們讀書必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譯文】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啟示〗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個非常豐富而偉大的知識寶庫,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愛護祖先留下的遺產, 並為此感到驕傲。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啟示〗《易經》雖是我國古代人占卜的書,但它其中闡述了極為深奧的哲學道理。像陰陽消長,物極必反的論述隨處可見。
【譯文】《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啟示〗《書經》是一部十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從內容方面來看,很類似我們現在國家的政府檔案,可以使我們了解當時歷史,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
【譯文】《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啟示〗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
【譯文】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啟示〗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體力行。
【譯文】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啟示〗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詩集叫《詩經》,共匯集了周代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反映復雜的社會形態,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啟示〗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累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鑒。
【譯文】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辨。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啟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譯文】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啟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於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譯文】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啟示〗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象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啟示〗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各種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揚子的自利說、老莊的順其自然說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譯文】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啟示〗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後才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譯文】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啟示〗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眾托。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譯文】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啟示〗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每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周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譯文】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啟示〗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之後,一個家族統治國家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位滿皇帝,家天下的統治才最後真正結束了。
【譯文】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啟示〗周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是東周。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譯文】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啟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絕。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譯文】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啟示〗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後出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譯文】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⑸ 日本文學的大概

日本文學的基本特徵

日本經歷了漫長的史前發展,於公元初進入文明階段。中國《後漢書》記載,公元57年倭國王入貢後漢,得光武帝「漢委奴國王」印緩。《魏志·侯人傳》記載公元146——188年間倭國動亂。邪馬台女王卑彌呼統一國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國帶方郡。公元645年,經大化改新開始確立以古代豪族為基礎的天皇專制主義。公元1192年源賴朝創立鐮倉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會道路,一直延續至1868年明治維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之.前,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從未受到異國異民族的統治。日本是亞洲第一個走上民族獨立的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日本的地理條件、社會條件和歷史條件,決定了它的文學特徵。

第一,日本文學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結構單純。從古代開始,短歌形式的文學最為發達,後來發展為連歌、俳諧、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語音節、古調單純,詩的形式不具備押韻的條件,因而日本詩歌極易與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詩化。日本隨筆、日記文學,都很講求文體的優美。散文的發展促進了短篇小說形式的物語的發達。十一世紀初出現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其結構是由短篇小說連貫而成的,前後銜接鬆散,敘述簡單,時間推移與人物性格變化沒有必然的聯系。在日本,即使長篇小說,其結構也是由短小形式組成的。這一特點貫穿於整部日本文學史,成為一種傳統。江戶時期井原西鶴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長篇小說,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組合而成的。現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長篇小說《雪國》,明顯地具有《源氏物語》的那種結構和描寫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單純的結構中追求精煉的藝術表現手法。短短三兩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確地表達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隨筆和物語中的情節描寫,也極少有長段落。

第二,文學性格纖細、含蓄。自古以來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對文學產生深刻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前,在日本文學中幾乎聽不到強烈的社會抗議的呼聲。古希臘悲劇的那種雄偉崇高的觀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對象。他們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纖細的體驗,表現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樸素的生活中表達對社會對人生的冷靜的思考。日本文學除很少例外,與激烈的階級沖突一般都沒有聯系。即使是少數例外,作家的表現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藝觀是以「真」、「哀」、「艷」、「寂」為基礎的。從「真事」始,平安時期的「物哀」,鐮倉、室町時期的「幽玄」,江戶時期的「閑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礎上發展和提煉出來的。這些理論都是和作家嚮往的優美境界聯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論為這種優美的境界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學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作家的藝術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認識的客觀世界。

第四,長於摹仿,變革迅速。大化革新後,日本全面向中國大陸開放。漢字、漢語乃至漢詩、漢文,原樣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學的重要分支——漢文學。在吸收中國文學的同時,日本創造了變體漢文、假名、和漢混體文,大量吸收中國詞彙,創作了獨具民族形式的文學作品。大化革新後經過近百年時間,日本文學有了飛躍的發展,相繼出現了奈良平安文學及江戶元祿文學。明治維新在資產階級文學沒有成長起來的條件下發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歷史里,為日本資產階級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日本終於躋身於資本主義世界文學發達國家的行列。

日本文學史的分期

日本歷史經歷了大和(三世紀至七世紀)、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鐮倉(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戶(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學.包括奈良時代和平安王朝時代的文學。這一時期古代處於奴隸制的社會條件下,經歷了大和時代的口頭文學,奈良時代確立起借用漢字漢文的書面文學。氏族時代的英雄故事和傳說說,在《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中被記錄下來,同時創作了開日本漢詩文先河的《懷風藻》和《凌雲集》等。《萬葉集》集錄長歌二百六十餘首,短歌四千餘首,深刻地表現了大化革新前後日本社會變革的狀貌,成為奈良文學的頂峰。延歷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遷至平安京,文學隨之進入王朝時代。《古今和歌集》確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語在這一時代也有長足的發展、出現了《竹取物語》、《落窪物語》、《字津保物語》等「虛構物語」和《伊勢物語》、《大和物語》等「歌物語」,以及集兩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語》。這一時代隨筆、日記文學也很發達,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記》等。

中世、近世文學,包括鐮倉、室町時代和江戶時代的文學。日本中世紀是武士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的時代。武士階級的興衰也決定了這一時期的文學特徵。日本稱鐮倉、室町時代為「中世」,稱江戶時代為「近世」,前者以日本封建社會的確立與發展為標志,後者以封建社會由鼎盛走向衰落為標志。鐮倉、室阿時代表現武士階級戰斗歷史的軍紀文學流傳甚廣,出現了《平家物語》、《義經記》、《太平記》等。隨筆、紀行、日記文學受隱遁思想影響,代表作有鴨長明的《方文記》、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鐮倉時期在後鳥羽院主持下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表達了「余清」、「妖艷」的美。其後和歌詩壇出現了二條、京極、冷泉三家的長期對立。室町時代和歌衰落,連歌興起,出現了宗砌、心敬、宗祗、宗長等傑出的連歌師。世阿彌的出現,推動了戲劇能的迅速發展。出現於鐮倉時代的五山文學,創造了中世漢文學的黃金時期。江戶文學始於十七世紀,延續二百餘年。這期間町人階級成長起來,商品經濟對文學的影響是深刻的。井原西鶴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等,深刻地描繪了町人世界的生活狀貌。其後小說出現了灑落本、黃表紙、人情本、滑稽本、會卷、談本等多種形式,傑出作家作品有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山東京傳的《江戶產風流烤魚串》、曲亭馬琴的《南總里見八大傳入十返舍一九的《東海道徒步旅行記》、式亭三馬的《浮世澡堂》等。俳諧經貞門、談林兩派,至芭蕉達於頂峰。芭蕉死後,蕉門衰落。其後與謝蕪村、加藤曉台發動中興俳諧,一度使俳諧恢復青春。小林一茶、夏目成美擴大了俳諧的題材。在俳諧流行的過程中,川柳與狂歌也發展起來。和歌在江戶前期出現了下河邊長流、契沖、荷田春滿等代表人物,後期有賀茂真淵、小澤蘆庵等改革派及香川景材的桂園派。江戶戲劇的代表人物為近松門左衛門,在他推動下,凈琉璃、歌舞伎發展成為最完備的古典戲劇。鐮倉、室町時代怫教影響最大,而江戶時期儒家思想的影響最廣。藤原惺窩、新井白石的朱子學,中江藤樹的陽明學,伊藤仁齋、獲生祖徠的古學等,均對日本文學產生廣泛的影響。對儒學採取批判態度的國學在江戶後期有很大發展,主要代表者為本居宣長。

近代文學,即明治時代的文學,始於明治維新,止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維新後最初二十年,文學處於啟蒙階段。福澤諭吉、西周、中江兆民等最早將資本主義文明介紹到日本。丹羽純一郎的譯著和矢野龍溪的《經國美談》、末廣鐵腸的《雪中梅》等政治小說,在這一時期影響頗大。1885年坪內逍遙發表《小說神髓》,1887年二葉亭四迷發表長篇小說《浮雲》,表明了寫實主義理論與創作開始在日本生根。同期尚有尾崎紅葉、幸田露伴、樋口一葉創作的寫實主義小說。1890年森鷗外發表浪漫主義小說《舞姬》,其後北村透谷發表的評論《內部生命論》、島崎藤村發表的新詩《嫩菜集》等,都對浪漫主義的高漲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星派及其詩人與謝野鐵干、與謝野晶子等,也為浪漫主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泉鏡花的觀念小說,系浪漫主義的晚期佳作。日俄戰爭(19O4-1905)結束後,浪漫主義消退,自然主義崛起。島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奠定了自然主義的基礎。此後自然主義向私小說發展.出現了正宗白鳥的《向何處去》、德田秋聲的《新家庭》、岩野泡鳴的《放浪》等。晚起的廣津和郎等形成的奇跡派,為自然派的支脈。與自然主義相聯系的,尚有正岡子規的寫生論,石川啄木、上歧善麻呂等人的和歌。明治末期,反自然主義的作家與流派開始流行。為首者為森鷗外與夏自漱石。具有浪浸性格的鷗外創作了長篇小說《青年》、《雁》和歷史小說《阿部一族》,表現了清醒的理智主義。漱石發表了《我是描》,對資本主義文明提出了批評。以後他又創作《三四郎》、《從此以後》、《門》等小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白樺派文學步入文壇。武者小路實篤的《幸福者》、志賀直哉的《在城崎》、《暗夜行路》、有島武郎的《該隱的末裔》等,表達了強烈的人道主義。新思潮派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延續至二十年代初。代表作家作品有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鼻子》、《河童》,菊池寬的《父歸》、《恩仇必報》,山本有三的《殺嬰》等,一方面追求理智,一方面講求技巧。唯美主義作家也是和自然主義敵對的,詩歌方面的代表有木下(上木下工)太郎、北原白秋等,小說方面的代表有谷崎潤一郎、永井荷風、佐藤春夫等。

現代文學,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指大正後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學。在十月革命影響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運動很發達,從而推動無產階級文藝運動走向高潮。葉山嘉樹的《海上的人們》,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詩集,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等,極大地鼓舞了廣大革命群眾。與無產階級文藝對壘的新感覺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橫光利一的《太陽》、《機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等。其後新興藝術派的井伏縛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躍;新心理主義文學出現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曾使很多作家卷進鼓吹能爭的歧途。侵略戰爭的失敗,使日本獲得了民主改革的機會。戰後初期階段,民主主義文學發展很快。宮本百合子的小說受到歡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對戰爭採取批判態度的戰後派作家野間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中村真一郎、武田泰淳等登上文壇,其後尚有三島由紀夫、大同昇平、安部公房等第二次戰後派登場。五十年代中期,吉行淳之介、安岡章太郎、小島信夫、庄野潤三、遠藤周作等第三代新人,以其城市生活題材引起人們注意。五十年代後期,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開高健等人的反傳統道德的小說開始流行起來。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六十年代,有吉佐和子、水上勉、北杜夫、丸谷才一、清岡卓行等的作品受到歡迎。七十年代前期在《作人》雜志周圍,團結了關心社會問題的作家高橋和已、小田實、真繼伸彥、柴田翔等。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被稱為「內向的一代」作家開始嶄露頭角,主要有古井由吉、後藤明生、黑井千次、阿部昭、小川國夫等人。之後,「空虛的一代」登上文壇、代表作家有村上龍、三田誠廣、立松和平、高橋三千綱、中立健次等。戰後,推理小說有很大發展,五十年代開始,松本清張以社會派推理小說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其後出現了佐野洋、三好徹、森村誠一等眾多推理小說作家。在大眾化的文學中,將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統一起來的井上靖,創作了被稱為「中間小說」的《鬥牛》、《冰壁》等,受到歡迎。戰後大眾文學中著名作家尚有大佛次郎、山本周五郎、新田次郎、立原正秋、五木寬之、星新一等。

中日文學交流

中日兩國遠在兩千年前就有文化聯系。公元一世紀至二世紀,中國的鐵、銅、紡織技術傳入日本,帶有漢字的銅鏡、銅劍、銅鐸也被日本人用作寶器和祭器。據傳中國的《論語》和《千字文》地早由阿直歧、王仁傳入日本。

日本進入律令制國家的和銅五年(712),太安萬侶奉命完成 《古事記》。是為日本第一部書面大作,和中國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全書使用漢字寫作。在漢字的基礎上形成「假名書」(一字一音)、「宣命書」(以漢字作音訓,中間加助動詞、動詞、形容詞語尾等)和純漢文體、准漢文體等。其後《日本書紀》襲用中國《漢書》等史書,用純漢文體寫作。《常陸民土記》的文筆也為流暢之純漢文體。《懷風藻》(751)、《凌雲集)(814)、《文華秀麗集》(818)、《經國集》(827)等,均為日本最早的漢詩集,顯示了由五言向七言律詩發展的作詩技巧。

《萬葉集》為古代和歌的結晶,反映了中國文學影響的另一面。全書使用漢字為音訓的萬葉假名,編排學習中國《詩經》等書,作者中的山上憶良等人曾留學中國,頗受中國文學影響。中國儒家、老莊及佛教思想,對《萬葉集》也有很深影響。

平安時代,由於遣唐使的頻繁往還,學習中國形成熱潮。隨著日本向中國派出大量的留學僧、學問生,中國各種書籍大量傳入日本。中國文學的影響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李白、白居易的詩深入至後宮和有文學優養的貴族家庭。《遊仙窟》等唐人小說,廣為流傳,並影響了物語、說話的發展。紫氏部受過很好的漢文學教養,所著《源氏物語》明顯地受《史記》和《白氏文集》的影響,其中桐壺卷足見《長恨歌》的影響。

鐮倉時期的軍記物語,隨處可以找到與中國說話文學的聯系。《賓士物語》里有許由的故事、楚漢相爭的故事、吳越之戰的故事;《源平盛衰記》里有周成王臣下的故事和王莽、武則天、褒姒、蘇武、季札、勾踐、來買臣等人的故事等。《平家物語》以和漢混合文體寫作,引用中國史話頗多,也使用中國的很多成語及詞彙,出典最多的是《史記》、《白氏文集》及《春秋》、《論語》、《漢書》等。《太平記》中中國文學的影響,特別是《史記》的影響尤為顯著。在《太平記》中也可以找到《李娃傳》的影子。

漢詩文發達的五山文學,最早來自留學中國的榮西。宋僧一山、一寧歸化日本後,培養了虎關師鍊、雪村友梅等五山文學的先驅。在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中,五山文學一直同中國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

江戶小說的發達,同宋話本、明清小說的關系甚大。假名草子的《棠陰比事物語》即為中國宋代桂萬榮《棠陰比事》的翻譯與改寫。江戶時代將這種翻譯加改寫的方法稱「翻案」,一時成為風氣。淺並了意的《伽婢子》即為明代瞿佑、李昌祺《剪燈新話》等的翻案。《狗張子》即為《續玄怪錄》、《唐人說薈》、《剪燈新語》等的翻案。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翻案於中國《古今小說》、《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剪燈新話》等。都賀庭鍾的《英草子》也翻案於《警世通言》、《古今小說》等。曲亭馬琴的《南總里見八犬傳》翻案於《水滸》。徘諧大師芭蕉學習過杜甫、李白、蘇武、黃庭堅等人的詩,其中尤愛杜甫,蕉風的形成有賴於漢詩。

江戶時代儒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朱子學、陽明學、古學、折衷學、考證學等學派。江戶時代漢詩也極為發達。十七世紀,藤原惺窩、木下順庵等漢詩以經學為主;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中葉,獲生徂徠、新井白石、服部南廓等尊崇唐詩;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前葉,釋六如、市河寬齋、山本北山等由鼓吹唐詩風格轉向宋詩;中葉,梁川星嚴等重視清詩,尤愛袁枚、蔣士銓等。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轉而向西方開放,但仍保留著同中國文學交流的傳統。至今日本大中學校仍設有漢詩漢文課。日本著名文學家大都具有高深的中國文學素養。夏目漱石受陶淵明、王維、杜甫影響,創作了眾多出色的漢詩。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得力於漢詩之故。」

日本近現代還出現了不少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青木正兒對元曲、水滸的研究,吉川幸次郎對杜甫的研究,竹內好對魯迅的研究等,受到廣泛的好評。

近代以前,中國文學對日本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而近代以後,由於日本較早吸收資本主義文明,開始更多地影響中國。魯迅稱他最愛讀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郭沫若、郁達夫、夏衍、田漢、成仿吾等都在日本渡過他們的學習時代,並開始文學創作。

⑹ 中古日本文學的歷史分期及主要成就

日本古典文學(書面文學)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上起八世紀初,下至十九世紀中葉,大致可分為古代前期、古代後期,中世紀前期與中世紀後期四個階段。(註:關於日本史的時代區分,日本國內及國外的史學界,有種種不同看法,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如日本封建社會究竟始於何時,竟有五種不同看法,上下懸殊達六、七個世紀。這里從日本國內多數史學家的看法,以 倉時期做為進入封建社會的分界。參見《岩波小辭典·日本史》「封建社會」項,岩波書店1964年版,第178頁。)
一、古代前期文學
大約在公元前後,日本基本結束了原始共同體社會。最初出現的是一些地方上的群小酋長國。四、五世紀,在大和地方(今奈良縣的一部分地區)興起的強大豪族天皇氏,逐步統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權」。日本古代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與接受中國文化、技術有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漢字,通過朝鮮半島,或通過直接往來傳入日本。特別是七世紀以後,日本的中央政權與中國隋、唐王朝直接往來更多,派遣了十數次大規模的遣唐使團及留學生、學問僧等到中國學習;這種措施先後持續二百餘年之久,足以說明處於上升階段的古代國家的進取精神。當然,日本古代貴族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創造其貴族文化。
日本最早的書面文學出現於八世紀初葉,即「奈良時期」(710-784)。這時期書面文學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記》與《萬葉集》。當時日本還未創造出「假名文字」,這兩部著作都是藉助漢字寫成的。前者漢字既用於表義,又用於表音;後者漢字主要用做表音符號。
《古事記》是一部記錄古代神話與傳說的作品,成書於公元712年。從這部書的序言可知,它是在天皇的命令下著手編纂的,目的是企圖利用神話來證明天皇世系的權威性。由於這樣的政治目的,所以《古事記》中有許多枯燥無味的關於神的世系的說明;雖然如此,並不能掩蓋《古事記》這部書中一些生動的神話與傳說的文學性。
神話是古代人通過美麗的幻想,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或表達人們對支配自然的渴望;《古事記》也不例外。它的許多章節或片斷,如上卷中的「海幸與山幸的故事」寫的是漁夫與樵夫兩兄弟的爭執,然後轉入山幸與海神之女結婚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還以美麗的想像解釋了旱澇潮汐的自然現象。「大國主命求婚的故事」是以幾組愛情歌謠為主發展起來的。在中卷中插有多首古代集團戰斗的歌謠,在下卷中記錄了古代部族之間的戰斗傳說。所有這些,做為反映古代日本民族生活氣息的最初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力量。
八世紀的下半期,出現了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全書共二十卷,收和歌(註:和歌是古代日本人將民族固有的詩歌與漢詩加以區分的稱呼。一般稱歌,即指前者;稱詩,即指後者。和歌只有音數律這種固定的詩形,但無韻腳。)(長歌(註:長歌的音數律是5·7·5·7……7·7,其中5·7可反復多次,長短不限。)及短歌(註:短歌的音數律是5·7·5·7·7共三十一個音節。)等體裁)共四千五百餘首。
《萬葉集》的編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編次,有的卷按內容分為雜歌、輓歌、相聞歌(廣義指贈答歌,狹義指戀歌)三大類,有的卷還設譬喻歌防人歌(戍邊兵士歌)等目。
《萬葉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無名氏的作品。無名氏作品中有些屬於民歌和民謠;具名的作品中有許多是所謂著名「歌人」的創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約四百五十人。
除少量傳說的作者(其中有的可上溯三、四百年)外,著名「歌人」的活動,大多集中於七世紀初至八世紀中葉這段時期。這百餘年間又可細分為三個時期,前期的作者大多為天皇一族,如舒明天皇、中皇命、天智天皇、額田王等人。這個時期正是日本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整備與壯大的時期,這些人的歌風,以格調醇樸率真見長。作歌的背景往往與當時歷史的動亂有關。
中期的作者,活躍於七世紀中期以後與八世紀初,其中代表作者有柿本人麻呂、高市黑人、志貴皇子、山上憶良、大伴旅人、山部赤人、笠金村、高橋蟲麻呂等人。這些人是當時的貴族或中、下級官吏。他們的歌風各具特色,對和歌形式的完成及使藝術手法臻於完美方面,各自做出了貢獻。柿本人麻呂自古以來被稱為「歌聖」,他善於驅使長歌這一形式,寫出了許多懷古歌及輓歌,如《高市皇子城上殯宮歌》、《過近江荒都歌》以及別妻歌、悼念亡妻歌等等。他寫的以宮廷為題材的懷古歌,表現了對古代國家上升時期的景慕與追懷,聲調功雄渾、沉鬱悲壯。抒發個人感情的別妻歌、悼亡歌寫得語重意真、哀婉 切。他善於運用對句及枕詞(註:「枕詞」是和歌中特有的修飾語,亦稱「冠辭」。每一枕詞,與特定的被修飾語發生聯系,起著豐富聯想及調整音調的作用。),詞藻贍富,音韻流利,於渾厚中見性情的真摯。高市黑人與山部赤人擅長寫敘景歌,他們所寫的自然風光,寓情於景,格調清新有致。高橋蟲麻呂擅長寫傳說歌,卷九中收錄了他寫的《詠江水浦島子歌》、《勝鹿真間娘子歌》、《見菟原處女歌》等以民間愛情故事為題材的長歌,刻畫事件與人物細膩生動,別具特色。
在這些「萬葉歌人」當中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山上憶良。他年輕時曾做過遣唐大使的隨員來過我國。他的長歌,大多附有用駢體漢文寫的長序,可以看出他漢文修養之深。他寫的著名長歌《貧窮問答歌》是唯一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國家統治下人民遭受橫征暴斂之苦的一首絕唱。現將這首歌的全文譯介如下:
風雨交加夜,冷雨夾雪天。瑟瑟冬日晚,難御此夜寒。粗鹽權下酒,糟醅聊取暖。鼻塞頻作響,背曲嗽連連。捻髭空自許,難御徹骨寒。蓋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雖盡我所有,難御此夜寒。貧尤甚我者,聽我問數言:妻兒吞聲泣,父母號飢寒。凄苦此時景,何以度歲年?
天地雖雲廣,獨容我身難。日月雖雲明,豈照我身邊?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獨然?老天偶生我,耕作從不閑。身著無棉衣,條條垂在肩。襤褸如海藻,何以御此寒?矮屋四傾頹,稻鋪濕地眠。妻兒伏腳下,父母偎枕邊。舉家無大小,鳴咽復長嘆。灶頭無煙火,鍋上蛛網懸。忍飢已多日,不復憶三餐。聲微細如線,力竭軟如棉。災禍不單行,沸油澆烈焰。里長氣洶洶,吆喝在房前,手執笞杖來,催逼田稅錢。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註:反歌——受我國「返辭」的影響,附在長歌之後,以短歌形式,集中地再次諷詠長歌的主要內容。)憂患兮人世!恥辱兮人世!恨非凌空鳥,欲飛缺雙翅。
這首歌,有種種解釋,一般傾向於將前半首理解為一個古代讀書人對貧困處境的自訴,並推己及人,連想到較己尤甚的農民的痛苦,下半首是代農民作答,道出了在古代班田制下農民搶地呼天、欲告無門的悲慘處境。
《萬葉集》的後期作者,以大伴家持及大伴坂上郎女為代表。這時,時代已進入律令制國家的後期,古代社會暴露出種種矛盾,開始走上解體的過程。大伴家持的歌風正反映了這個下降時期的特點。他的短歌,具有凄清纖麗、情致纏綿的特點。坂上郎女寫了一些纖 綺麗的戀愛歌。
《萬葉集》中無名氏的歌,約佔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這些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收錄在卷十四中的二百多首「東歌」(本州東部地區的民歌)。這些民歌大多以愛情為主題,不但語言純朴自然,而且利用各種勞動場景做為比、興等藝術手段,使這些民歌表現得情趣盎然,富於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有些歌還表達了不畏父母橫暴干涉,對愛情忠貞不二的感情。卷二十里收錄了九十二首「防人歌」(戍邊兵士之歌)。這些歌反映了在古代天皇制下被迫別父母、拋妻子,兵士遠戍邊疆的凄苦哀怨之情。除去上邊提到的一些歌之外,《萬葉集》還收有不少反映古代社會各方面生活的作品。
總之,《萬葉集》在文學史上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古老,而在於它反映古代生活的深度及廣度,在於它格調的深厚真摯。在《萬葉集》以後,和歌逐漸墮落為貴族們吟風詠月的消閑品,貴族們利用它做為社交贈答及男女求愛的工具,或利用它進行宮廷「歌合」(比賽和歌的游戲)。到了平安、鐮倉時期,和歌也專為貴族及僧侶們所佔有,成了他們抒發個人纖弱感情的手段。
本時期除上述《古事記》與《萬葉集》之外,在散文方面應提出的還有《風土記》。《風土記》原本是由當時各地方官吏,在天皇政權指令下編纂起來的地方誌性質的書,但其中含有許多片斷的地方傳說與古老的故事。這些古老傳說雖然經採集的地方官吏之手寫得比較簡略,但卻往往洋溢著古代民眾的生活情趣。有些傳說,後來為民間故事所繼承,不斷加以發展。
本時期在韻文方面,除了《萬葉集》及在《古事記》等書中保存下來的歌謠外,還有宗教性質的歌謠《祝詞》,這是古代禱神用的歌詞,其中有的歌詞反映了古歌謠中那種韻律的美及形象生動的比喻手法。
二、古代後期文學
古代後期起自九世紀初,迄十二世紀末。日本通常將這時期稱為平安時期。在這期間古代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班田制的土地所有制逐漸為大土地私有的庄園制所代替。天皇逐漸失去了權柄,藤原氏一族掌握了中央的政治實權。古代貴族的進取精神逐漸消失,天皇家、藤原氏一族以及所有居住在平安京的貴族階級,蜷伏在京城,倚靠從全國各地庄園收刮來的財富,過著紙醉金迷、盡情享樂的生活。
平安時期初期,和歌創作轉入衰微。貴族之間,出現了模仿漢詩漢文的極盛時期,編纂了許多敕撰的漢詩集或詩文合集,如《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他們致力的是如何模仿漢詩漢文的華麗辭藻及技巧,至於內容則完全脫離不開空具形骸的宮廷游 生活。因此,這些漢詩漢文除了可以看出當時貴族模仿能力外,對日本民族文學的發展,關系不大。
另一方面,自平安初期以來,創造出由漢字草書演變而來的「平假名」,及由漢字偏旁演變而來的「片假名」。隨後創造出假名與漢字交混在一起的書寫方式。至此日本的民族文學,才獲得了自由自在地表現的手段。這對平安時期的散文作品「物語文學」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早出現用「假名」創作的物語文學是《竹取物語》,成書的具體年代及作者均不明,大體推測寫於九世紀後半期至十世紀上半期。這是一個帶有民間故事性質的作品,內容敘述月宮天女下凡,住在一個以伐竹為業的老翁家裡,幾個大貴族向天女求婚,均遭天女拒絕與嘲弄,最後天女返回月宮的故事。從這個故事的構思來說,情節單純,類似民間故事或童話。但從細節來看,由於作者以幽默、諷刺的態度,刻畫了五個向天女求婚的貴族的種種丑態,使得這部最早的物語文學,從它情節描寫的細膩,人物性格的突出以及對貴族保持的批判精神來說,都給日本文學帶來了嶄新的東西。日本文學已脫離了那種片斷式的古代傳說,發展成具有完整結構的短篇小說的形式。
到了十一世紀初,由貴族婦女之手創作了許多散文文學的新的體裁:基於作者個人生活體驗寫成的「隨筆文學」及「日記文學」,以及由作者通過虛構創造出來的「物語文學」等等。
十一世紀是屬於整個平安時期的中期,是藤原氏「攝關」(註:「攝關」是「攝政」與「關白」的簡稱。藤原氏自九世紀中葉起,利用外戚地位,取得政治實權;在天皇未成人時,由藤原氏攝政,天皇成人後,則藤原氏改稱關白。這種政權形態,一直延續到十一世紀中葉。)政治,達到頂峰並開始走上沒落的轉折期。貴族階級本身的腐敗墮落,地方豪族勢力的伸張、新興武士階級的抬頭,使得中央貴族內部孕育著日益深重的危機。而藤原氏一族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仍在熱中於製造宮廷陰謀,在同族之間不斷爭奪外戚的地位,以達到操縱天皇這個傀儡的目的。他們除了賣官鬻爵,窮極奢欲之外,對全國政治完全喪失了處理的能力。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由中、下層貴族婦女之手創造了為這一時期整個貴族階級奏輓歌的作品。這些貴族婦女,她們大多出身於中層貴族家庭,她們的父兄,或者不甘心雌伏於藤原氏一族之下,寧願到地方去做「國守」成為熟悉地方民情的官吏;或者留在京師,以他們的才能學識,攀附藤原氏一族來維持他們不安定的地位。這些中層貴族出身的婦女,受這樣家庭氣氛及文化教養的熏陶,加上當時藤原氏一族習慣於招納有才華的中層貴族婦女給他們做後妃的女兒充陪侍的女官,這樣,這些中下層貴族婦女,既具有超出京城貴族狹隘眼界的教養,又身臨目睹了藤原氏一族及宮廷等大貴族的生活實際情況,從而使這些貴族婦女產生了省察整個貴族生活的創作動機。
這個時期出現的、最有才華的貴族婦女作者,要首推紫式部(詳見本章第二節),長達八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就是她的傑作。這部作品是平安貴族的一部網路全書,它揭示了整個宮廷貴族生活,描寫了貴族婦女的群像,並對她們所處的悲慘地位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與《源氏物語》略約同時出現的還有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這是一部隨筆或札記性質的散文集,記錄了她在宮廷做女官時的一些生活片斷及見聞。作者完全是以肯定與贊美的態度來描繪當時的宮廷生活的。作品中還用「雜纂集類」的形式,正面表露了作者對自然美的纖細感受及貴族生活趣味的評價。她的觀察及感受雖然十分敏銳與細膩,但她評價自然與人事的標准,一步也未離開貴族階級的立場。
除了上述兩個女作者外,還有其他一些貴族婦女的作品,如道綱母寫的《蜻蛉日記》(成書大約在十世紀末,較早於《源氏物語》),寫的是作者半生的生活體驗,真實地記錄了在貴族階級一夫多妻制下自身的苦痛,這部作品無疑給《源氏物語》以多方面的影響。此外,還有《落 物語》(作者不明,大約在《源氏物語》前,作者為男貴族),描寫貴族家庭繼母虐待前妻女兒的故事,以及《狹衣物語》、《堤中納言物語》等。前者也是描寫貴族戀愛的故事,但思想境界遠遜於《源氏物語》,後者是十個短篇集,追求故事內容的新奇,說明物語文學正在走上形式的多樣化。
十二世紀末葉,文學中出現了兩種新的體裁。一種是被稱為「歷史物語」的《榮華物語》及《大鏡》。前者敘述了宇多天皇(887)至堀河天皇約二百年間的「攝關」政治的大致情況,而以藤原道長的專權時期為重點,描寫了他權勢赫赫的半生及圍繞他發生的種種政治事件。後者仿效我國《史記》的列傳體,記敘了簡單的帝紀,然後著力寫了登上權臣寶座的藤原氏一族勢要人物的列傳。《大鏡》對於「攝關政治」時期貴族內部的權勢之爭有所批判。
大致與《大鏡》、《榮華物語》同一時期,還出現了一部《今昔物語集》。這是一種其內容及文體與上述反映貴族生活完全異趣的嶄新作品。全書共三十一卷(現存本已殘缺不全),收有一千餘篇短小的故事。日本文學史上將這種文學形式稱之為「說話文學」,以區別於那些反映貴族生活的「物語文學」。《今昔物語集》收集的「說話」,一多半屬於「佛教說話」,它的真正價值在於卷二十二以下的「世俗說話」。從這類「說話」中可以看到平安末期新興的武士階級的面貌及一般民眾的生活情景。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包羅了農民、漁民、貴族、僧侶、武士、商人、藝人、妓女、盜賊等當時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物,反映了這些人物的不同行徑與新的歷史時期各階層的思想狀態。這部作品,在語言上也有所創新,它使用的是明快、簡素的「和漢混淆體」,完全脫離了「物語文學」那種纖弱的、情緒纏綿的「王朝文體」。因此,無論就內容或就表現形式來說,都給即將到來的鐮倉時期反映武士階級的文學開辟出新的蹊徑。這部作品的出現,說明貴族文學已趨於沒落,而嶄新的文學正處於破曉的狀態之中。
三、中世紀前期文學
這里所說的中世紀前期,是指從十二世紀末至十六世紀末這段時期。
從十一世紀後半期,藤原氏專權的「攝關政治」出現了破綻,天皇氏一族從藤原氏奪回了政治實權,歷史進入了「院政時期」(由退位了的天皇掌握政治實權),但這並不能挽救已經腐朽、註定滅亡的貴族統治。經過1157年的「保元之亂」以及接踵而來的「賓士之亂」,從庄園制產生出來的地方武士階級(武裝了的地主階級),擠入了中央政治舞台,並以源氏與平氏兩家武士之爭的形式,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亂,終於在十二世紀末出現了由新興的武士階級掌握全國政權的局面。這就是源氏所建立起來的「鐮倉幕府」。十四世紀初一度出現了由京都貴族策劃的舊天皇政治的復辟。至1338年才又由武士足利尊氏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室町幕府」。接著於十五世紀中葉,武士階級內部又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居於中央政權的武士——足利氏逐漸失去了統治全國的力量,出現了諸侯連年征戰不已的「戰國時期」。在這種分裂與統一的過程中,終於消滅了古代貴族政治上的殘余勢力,使日本社會逐漸完成了封建體制。
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非常急劇,也由於統治者之間的不斷紛爭,使得統治力量日趨削弱,民眾的力量日益興起與壯大。特別是進入十五世紀以後,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同時出現了都市要求自治的動向。在思想方面,由於統治者權威的失墜,出現了「下克上」的時代思潮,使得這時期文學具有鮮明地反映民眾力量興起的特色。
這時期文學中最早出現、同時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是「軍記物語」。十三世紀三十年代,首先出現了《保元物語》與《賓士物語》,然後繼之又出現了《平家物語》。由於這時的政治動亂離不開戰爭這一形態,所以這些作品都著力描寫了新興的武士馳騁戰場,叱吒風雲的形象。雖然一般把這類文學,統稱為「軍記物語」或「戰記物語」,但實際上它所反映的決不單純是戰爭場面,而是多方面地反映了進入巨大歷史轉折期的階級的、政治的種種面貌。
《保元物語》與《賓士物語》兩書的作者不明,據推兩書可能出於一人之手。《保元物語》描寫的是歷史上的「保元之亂」,《賓士物語》描寫的是繼「保元之亂」三年後又一次出現的「賓士之亂」。這兩部作品有個共同主題,那就是通過文學形象,如實地生動地再現新興的武士階級的種種的剛毅、勇猛的性格以及他們的積極、果斷的行動。前一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無位無官」的武士源為朝,為他在宮廷權力之爭中的智勇以及失敗後被流放,最後終於兵敗自殺的過程;後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惡源太義平,書中專寫了他的勇猛的作戰行動及他那虎虎有生氣的武士性格。這兩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由擔當新的歷史使命的武士階級中涌現出來的英雄形象,同時也刻畫了已處於垂死階段的公卿貴族的怯懦與愚蠢。這兩部作品與前一時期經貴族婦女之手創造出來的文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呈現出本質上的不同。這兩部作品在著力描寫新興階級的英雄人物行動的同時,也沒有忽略了做為新的剝削階級——武士本質的另一側面:這些武士們在捲入貴族內部的陰謀紛爭當中,進行了子殺父,兄殺弟等等極其無情的骨肉相殘。作品對這方面的忠實描寫,有力地傳出了歷史的真實面貌。
這兩部作品,繼承並發展了《今昔物語》在語言上的創新,說明一種新的文學的產生必然要求作品的語言突破以往的窠臼,要求創造出嶄新的藝術形式。
《平家物語》是較前兩部作品稍晚一些時候出現的軍記物語的白眉。這部作品內容也是描寫平安末期新興武士階級與中央貴族勢力進行殊死斗爭、終於將政治實權掌握到本階級手中的巨大歷史事件的。就文學成就來說,它所反映的時代本質,較前兩部作品更為深刻,塑造的英雄人物,也更富於生命力。
《平家物語》這部作品,正如書名所示,是以源平之爭的一方,平氏一族的命運為主線進行描繪的。這部作品,帶有濃厚的佛教凈土思想,對平氏一門滅亡的命運,做了種種文學上的渲染,使用了悲哀的語調,極盡嘆婉之能事。這說明作者的同情顯然是在平氏這一邊的。但是,作者對這次巨大的歷史動亂,又表現出矛盾的態度。固然作者從貴族出身的立場出發,對貴族化了的平氏子孫的所謂風流蘊藉的生活態度,處處流露了贊美與同情;但從客觀上卻揭示了失去了原有武士階級屬性的平氏一族,早已變得纖弱萎靡,他們的滅亡,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另一方面,作者雖然認為興起於東國的源氏一族,都是一些不解風流為何物的、蠻勇粗獷的武士,甚至加以訕笑;但在描寫他們作戰的場面時,卻又不能不投以驚異、畏服與贊嘆的目光。作者生動地刻畫了他們那種剛毅、勇敢的性格,描繪了他們疾風怒濤的戰斗行動,尤其是對源氏大將們的英雄形象,對源義仲、源義經等人的刻畫,寫得有聲有色。這部作品,除了對史實上的人物,予以文學加工,塑造了許多鮮明的典型外,還插入了若干「王朝物語式」的故事,如「祗王祗女的故事」、「小督的故事」等。這些哀婉有致的、關於婦女命運的描寫,為這部作品增添了濃厚的抒情色調。
這部作品,在藝術語言上,也為古典文學開辟了嶄新的境地。它繼承了《保元物語》《賓士物語》開創出來的剛勁有力的漢文調的文體,又將《源氏物語》以來王朝物語中那種纏綿悱惻、委婉多姿的和文調文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和漢混淆」、韻散結合的文體,對以後文學語言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鐮倉初期出現的這幾部作品,是在武士階級已取得政權的政治背景下出現的。它有力地反映了處於上升階級武士階級的思想感情。這幾部作品還有另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它們帶有說唱文學的性質。這些作品,原始版本與現今普遍流傳的版本之間,存在著不斷增添、潤色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又可能有演唱這些作品的盲藝人——「琵琶法師」參與其間,說明了這類文學創作的民眾性。也正因為如此,這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長期地廣泛地為以後的戲曲、小說所大量繼承,在為後世戲曲及民間文學素材的豐富來源,直到今天,日本古典文學中廣為流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大多出自這幾部作品。
從十四世紀開始,在當時的京城周圍的農村裡,通過演劇酬神逐漸興起了民間戲劇和藝能。後者逐步沿著音樂、舞蹈及表演等綜合藝術的方向發展,後來成為一種以音樂、歌唱、舞蹈為主的戲劇——「能」。前者則發展成為以對白為主的獨幕喜劇——狂言。最初,狂言都是演員們的即興創作,諷刺當時的某些社會現象。到了十五世紀前後,它逐漸成熟,產生了許多定了型的傳統劇目,它的腳本也由各個流派之手固定並保存下來。現在的狂言腳本,約有三百出左右。
狂言的高度文學價值,在於它反映了當時民眾力量的興起。狂言採取集中一個突出的矛盾,用喜劇或鬧劇的手法,諷刺、嘲笑了欺壓民眾的一切邪惡勢力。狂言中的許多所謂「大名」類的劇目,大多寫的是「大名」(中世紀京都周邊的地主武士階級)與僕人的矛盾。在劇中「大名」被刻畫為貪婪、蠻橫而又愚蠢的形象,而僕人則被刻畫為聰明、伶俐,富於機智的人物。在戲劇沖突中,一般都以「大名」的失敗與僕人的勝利告終。狂言還對僧侶使用欺騙手段進行斂財以及酗酒漁色等等丑惡行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嘲笑。對統治者樂於宣揚的、束縛人民意識覺醒的神鬼觀念,進行了大膽的嘲弄。狂言中的婦女形象也是性格潑辣,非常富於進取的。正是由於狂言充分反映了中世紀「下克上」的時代精神,因而它深受下層民眾的喜愛,在民眾的支持下日益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狂言在逐步走上定型化之後,它的諷刺精神已不象它初期即興演出時那樣潑辣尖銳;到了室町時期,它成了演出「能」時的附隨物——幕間狂言,做為狂言生命的諷刺精神,也就停滯了。
這時期的另一種文藝是連歌。這是利用一首和歌分為上下兩句,由不同的作者進行互相連句的藝術形式。它原是出於平安貴族比賽和歌時,做為會後余興發展起來的,最初在貴族及僧侶之間流行,後來浸透到下級武士及商人之間,形成一種帶有娛樂、社交性質的文藝活動。參加連歌的一些人,叫做「連眾」,他們一邊進行連歌創作,一邊進行互相品評與欣賞。但後來出現了種種連歌的繁瑣規則,形成了教授及品定連歌優劣的「宗師」制度。到了室町末期,連歌的首句獨立出來,發展成為俳句,而連歌本身則逐漸喪失了它的生命力。總之,連歌做為一種特殊創作活動的文藝,就其發生與發展來說,也是這時期文學逐漸走上民眾化的一種反映。
這時期另一種文學創作是隨筆文學。其代表作品有十三世紀初期問世的《徒然草》,作者為鴨長明(1153-1216),十四世紀初期出現的《方丈記》,作者田兼好(1283-1350)。這兩個作者均出身於沒落的貴族階級,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後來出家為僧。他們對本階級註定的死亡命運都有一定程度的覺察,但又不能對新興的武士階級做無條件的肯定,因此他們採取了一種旁觀的態度,過著一種隱逸的生活。在《方丈記》中記錄了平安末期的天災與人事異變,對異族爭奪權勢持否定的看法,也流露了隱逸者的、消極的生活態度。《徒然草》是一種雜感性質的小品集,全書分為長短不等的二百四十三段,作者的人生觀基本上也是消極的,但也有一些短小精闢的寓意性小故事,富有教訓意義,說明了作者重視理性的一面。這兩部作品,由於採用的都是和漢混淆體,文字精確簡練,長期被視為古文的典範。書中一些消極的、旁觀者思想及生活態度,對後世文學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這時期,還有兩部值得提出的作品,一部是《曾我物語》,成書於十四世紀初,一部是《義經記》,成書於十五世紀初期至中期之間。前者是寫兩個武士曾我兄弟為父報仇的故事,後者是寫源氏的大將源義經的傳奇式的、悲劇性的一生。這兩部長篇作品,雖然也列入軍記物語之中,但它們描寫的已不是象《平家物語》那樣大規模的武士階級的集團搏鬥,而是專門刻畫武士個人歷盡艱辛、波瀾起伏的一生。這兩部作品實際是摭拾當時民間廣為流傳的有關這些人物的傳說,經過加工潤飾而成的。由於這兩部作品中的人物

⑺ 請給我推薦點好看對學習有幫助的名著

中國古代文學著作:

一。哲學與歷史

1。《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2。《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3。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

4。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5。《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6。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7。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8。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9。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10。中國和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象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二。古典文學

四大名著不用說了吧,不過你的閱讀順序應該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不過著重來說讀法比較重要,西遊記著重看作者對每個人物的塑造和其背後的歷史意義,要學會分析,三國演義要對照地理圖冊和一些史料記載,典故成語來記,水滸傳你要記住一些主要情節,紅樓夢澤注意其中對人物的描寫和一些詩詞,重點詩詞應該背誦的,比如說《葬花吟》很經典吧。。。。

《詩經》很重要哇,我建議你每天有一個小時去誦讀詩經,重點的一些是會背哦,而且要常常去復習,不要忘記他們。想《關雎》,《蒹葭》,《桃夭》,《碩人》,《子衿》等等等等。。。。不過我要說的是讀詩不要有功利心,不要覺得別人讀得好多自己讀得太少,要是真正的去品。。。

唐詩宋詞不用說了,要挑名家讀

中國現代文學

哈哈,這個就首推魯迅了,現在很多年輕人讀不進去魯老先生的東西,還真是遺憾啊,魯迅的名作你要多讀讀,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魯迅個人的人格去看,如果你可以做到讀到魯迅的文章哭到不能自拔,所是有些體會了。。(我就是一讀魯迅就哭啊)。。

六大家:魯朱茅巴老曹(魯迅 朱自清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的文章首先研讀。

此外還有沈從文 鄭振鐸 等等一些人,等你有精力在讀吧

外國古典名著

1.長篇小說

《飄》 《苔絲》 《巴黎聖母院》 《地心游記》
看完這些再看:
《沉船》 《笑面人》 《修女》《莎士比亞經典劇作》
然後看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哲學范疇,如果你覺得接受不了就不讀了) 《瓦爾登湖》(這是一本寂寞的書,如果你不能完全靜下心來閱讀的話,最好放棄)

2.中篇小說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 《四個人》(泰戈爾) 《蘋果樹》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 《老人與海》 。。。限度這些吧,讀完啦就看看下面的

3.短篇小說

契科夫的,馬克吐溫的,莫泊桑的。。請你先看他們的代表作。。

三。現代詩歌

中國:舒婷:《致橡樹 》
《北戴河之濱》
《向北方》
《北京深秋的晚上》
《初春》
《悼
——紀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詩人》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雙桅船》
《神女峰》等

席慕容:《七里香》(詩歌)、《戲子》(詩歌)、《一棵開花的樹》(詩歌)、《無怨的青春》(詩歌)、《時光九篇》(詩歌)、《邊緣光影》(詩歌)、《迷途詩冊》(詩歌)、《我折疊著我的愛》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亞洲銅》,《 春天,十個海子 》

徐志摩:。。。《再別康橋》。。。。

外國的你看看 普希金 泰戈爾 莎士比亞 雨果的詩,注意要挑著作哦,我也沒有必要在網上給你搜著貼了,很假的

好了,以上就是一些推薦你閱讀的名著了。。呵呵。讀書要做讀書筆記哦,隨時隨地把一些感悟寫下來的說,不過注意照抄語句不要太過照抄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語,因注意她的哲理性和啟發性很重要!!

哦哦。。累死我了,希望這些可以幫助到你吧!

⑻ 日本有什麼都市傳說

廁所童子傳說……= =|||

⑼ 求高中生掌握文學常識

中國古代的典籍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經部主要是儒家經典。史部指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認可的「正史」、「野史筆記」及其他史書。子部是指經、史之外的專門著作。集部包括各種匯集歷代作家不同體裁作品的書籍,以詩文為主。

1、經:四書五經——《詩》、《書》、《禮》、《易》和《春秋》合稱為「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大學》和《中庸》本來是《禮記》中兩篇。到宋朝時有「十三經」的說法,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

2、史:「二十四史」是指自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直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這些史書通常被視為「正史」。在正史之外,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唐代劉知幾所著的我國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史通》等也有很大影響。

3、子:囊括了經史之外的專門著作,如《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類別包括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

4、集:收錄個人作品的稱為「別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歐陽修的《歐陽文忠公文集》。收錄眾人作品的則稱為「總集」。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梁朝蕭統編的《文選》。《全唐文》、《全唐詩》也是比較著名的總集。

5、六藝:即《詩》、《書》、《禮》、《易》、《樂》和《春秋》。由於《樂經》不傳,於是又變為《五經》。

6、《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編纂開始於清代乾隆年間,歷時15年,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7、《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語錄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名丘,字 仲尼 ,春秋 時期魯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 編年體 史書《春秋》。孔子強調「禮」和「仁」的學說。

8、《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集中地體現了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被尊稱為「亞聖」。孟軻是繼孔子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又一代表人物。

9、《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春秋時期老子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張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戰國時期的莊周是繼老子之後的又一重要的道家學者,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10、《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集,是研究商周時代社會政治的原始資料。

⑽ 兩篇讀後感,讀什麼都可以,必須原創,請附原文,讀的必須是一篇文章或短小說,不能是書記,拒絕抄襲

我這里有兩篇,一篇評《暗算》的,還有一篇評《奇諾之旅》的,差不多800字這樣,原創的,不過因為是原創的,所以不能貼在網路知道這里吧,否則你們老師一查,還不照樣查出來?還是留言給我吧?寫的不高深,字數多一點,你可以自行再刪除一點~~完美。

+++++++++++

不過只能是短篇小說么……讓我想想。

熱點內容
總裁姓駱的小說 發布:2025-05-06 01:11:08 瀏覽:448
穿越言情小說推薦知乎 發布:2025-05-06 01:10:34 瀏覽:728
完結好看兵王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06 01:06:15 瀏覽:237
都市小說十二主神 發布:2025-05-06 01:06:15 瀏覽:221
卡牌游戲黑桃小說 發布:2025-05-06 00:54:05 瀏覽:443
人生如夢小說大結局 發布:2025-05-06 00:54:01 瀏覽:499
小說總裁要她生小孩 發布:2025-05-06 00:42:08 瀏覽:542
重生之八零年代小說下載 發布:2025-05-06 00:40:10 瀏覽:7
老太君死後的重生小說 發布:2025-05-06 00:36:26 瀏覽:606
禍水蜀七小說結局 發布:2025-05-06 00:10:35 瀏覽: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