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色好短篇小說
『壹』 驛路梨花的作者簡介
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漢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
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靠自學成為作家。解放前只讀過初中兩年就因家貧失學,進報社當學徒、校對、記者、副刊編輯,還辦過文學團體「牧野文藝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進入雲南邊疆,1955年由邊疆連隊調到昆明軍區任創作員。
在雲貴高原各少數民族地區工作過多年,擔任過編輯、連隊文化教員、專業作家。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離開文壇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獲獎情況:
《今夜月色好》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
《紅指甲》獲首屆金盾獎,《蠻帥部落的後代》獲全國第二次少兒文藝創作三等獎;
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獲1987年全軍當代軍人風貌獎;
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雲南美術出版社 2009年7月)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07—2009);
短篇小說《陰陽有隔》榮獲第二屆邊疆文學·昊龍年度文學年度短篇小說獎(2011年度)。
『貳』 二十世紀50年代雲南軍旅作家有哪些
二十世紀50年代雲南軍旅作家有蘇策、饒階巴桑、彭荊風、公劉、馮牧、寒風等。
1、蘇策
蘇策,1921年7月生於北京,是上世紀50年代崛起的雲南邊地軍旅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創作生涯逾70年,文學作品創作共計400餘萬字。
著有長篇小說《遠山在落雪》,長篇傳記文學《名將之鷹》《陳賡傳》,中篇小說《紅河波浪》,中篇小說集《千言萬語》,短篇小說集《生與死》《雀兒山的朝陽》等。
2、饒階巴桑
饒階巴桑,生於1935年,是雲南軍旅作家群中享有全國聲譽的藏族軍旅詩人,也是上個世紀50年代第一位成名的藏族青年詩人。
1956年,饒階巴桑在 《邊疆文藝》 發表詩歌 《牧人的幻想》,此詩迅速被 《解放軍文藝》 和 《人民文學》 轉載,從此登上了中國文壇。饒階巴桑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作,還有 《母親》 《從弦上出發》 《高山上》 《假若一聲槍響》 《雪山之歌》 《愛的花瓣》 等。
3、彭荊風
20世紀50年代,彭荊風以《蘆笙吹響的時候》《邊寨烽火》等作品享譽文壇,成為雲南邊地軍旅文學開拓者之一。
代表作包括《當蘆笙吹響的時候》《驛路梨花》《今夜月色好》《解放大西南》《揮戈落日——中國遠征軍滇西大戰》《旌旗萬里——中國遠征軍在緬印》等。其中《解放大西南》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今夜月色好》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4、公劉
公劉,本名劉耿直,20世紀50年代,雲南邊塞軍旅作家群中代表詩人之一,19歲即以公劉的筆名發表雜文、詩歌等作品,1949年辭去在香港的報刊工作,又回廣州來參加人民解放軍,1950年隨陳庚大軍揮師雲南。
五十年代隨軍入滇,成為雲南軍旅作家群一員之後,公劉發表了三個著名組詩 《佧佤山組詩》、《西雙版納組詩》、《西盟的早晨》,之後還有詩集 《邊地短歌》、《神聖的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 等,並參與整理了民間長詩 《阿詩瑪》。
5、馮牧
馮牧,原名馮先植,(1919—1995),雲南邊塞軍旅作家群的奠基者。20世紀50年代馮牧率領首批軍旅作家,步行深入到西雙版納、阿佤山等邊防連隊和民族地區,寫出了一大批及時反映新中國邊疆生活巨變、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好作品。
在其帶領、輔導和直接幫助下迅速成長起來的一批富有才華的軍旅作家,以頗具邊疆民族特色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文學佳作迅速走向全國,引起廣泛注意。他們與地方上有成就的作家們一起,共同創造了20世紀50年代雲南文學界的輝煌。
『叄』 驛路梨花概括五件事
《驛路梨花》一文主要寫了五件事:1、「我」和老余趕赴太陽寨的路上,借宿梨樹林的小屋;2、「我」和老余借屋裡的食材吃完飯後,猜測小屋的主人。3、「我」和老余誤以為老獵人是小屋的主人。4、「我們」見到了梨花的妹妹。5、梨花的妹妹給「我們」講小屋的來歷。
《驛路梨花》的作者
《驛路梨花》的作者是彭荊風,彭荊風是中國作家,其主要作品是《鹿銜草》、《斷腸草》、《師長在向士兵敬禮》、《綠月亮》等。彭荊風的《解放大西南》,曾獲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彭荊風的《今夜月色好》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
彭荊風的作品大多描寫邊疆戰斗生活和少數民族風俗人情,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後代》、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均在全國獲獎。
彭荊風靠自學成為作家,熱愛鄉土,熱愛祖籍萍鄉,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
『肆』 今夜月色好獲得第幾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不好意思,第幾屆我是真的不知道。不過它曾刊登在人民文學1985年第五期,應該屬於1985年至1986年份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伍』 一九八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十五篇是
1978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班主任》 劉心武 《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
《神聖的使命》 王亞平 《人民文學》1978年第9期
《窗口》 莫 伸 《人民文學》1978年第1期
《我們的軍長》 鄧友梅 《上海文藝》1978年第7期
《湘江一夜》 周立波 《人民文學》1978年第7期
《足跡》 王願堅 《人民文學》1977年第7期
《頂凌下種》 成 一 《汾水》1978年第1期
《願你聽到這支歌》 李 陀 《人民文學》1978年第12期
《弦上的夢》 宗 璞 《人民文學》1978年第12期
《傷痕》 盧新華 《文匯報》1978年8月11期
《從森林裡來的孩子》 張 潔 《北京文藝》1978年第7期
《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 張承志 《人民文學》1978年第10期
《辣椒》 張有德 《人民文學》1978年第4期
《取經》 賈大山 《河北文藝》1977年第4期
《滿月兒》 賈平凹 《上海文藝》1978年第3期
《最寶貴的》 王 蒙 《作品》1978年第7期
《獻身》 陸文夫 《人民文學》1978年第4期
《墓場與鮮花》 蕭 平 《上海文藝》1978年第11期
《眼鏡》 劉富道 《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
《姻緣》 孔捷生 《作品》1978年第8期
《抱玉岩》 祝興義 《安徽文藝》1978年第7期
《「不稱心」的姐夫》 關庚寅 《鴨綠江》1978年第7期
《看守日記》 齊 平 《解放軍文藝》1978年第12期
《芙瑞達》 於 土《廣東文藝》1978年第1期
《珊瑚島上的死光》 童恩正 《人民文學》1978年第8期
1977—1980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獲獎作品
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1977~1980)
一等獎
人到中年 湛容 《收獲》1980年第1期
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葉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
天雲山傳奇 魯彥周《清明》1979年第 1期
犯人李銅鍾的故事 張一弓《收獲》1980年第1期
蝴蝶 王蒙 《十月》1980年第4期
二等獎
土壤 汪浙成、溫小任《收獲》1980年第6期
迫趕隊伍的女兵們鄧友梅 《十月》1979年第1期
啊! 馮驥才 《收獲》1979年第6期
大牆下的紅玉蘭 從維熙 《收獲》1979年第2期
蒲柳人家 劉紹棠 《十月》1980年第3期
淡淡的晨霧 張抗抗 《收獲》1980年第3期
開拓者 蔣子龍 《十月》1980年第6期
三生石 宗璞 《十月》1980年第3期
甜甜的刺毒 (土家族)孫健忠 《芙蓉》1980年第1期
驚心動魄的一幕 路遙 《當代》1980年第3期
1979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
喬廠長上任記 蔣子龍 《人民文學》第7期
小鎮上的將軍 陳世旭 《十月》第3期
剪輯錯了的故事 茹志鵑(女) 《人民文學》第2期
彩雲歸 李棟、王雲高 《人民文學》第5期
我們家的炊事員 母國政 《北京文藝》第6期
岡扎與哈利 樊天勝 《人民文學》第4期
記憶 張弦 《人民文學》第3期
悠悠寸草心 王蒙 《上海文學》第9期
誰生活得更美好 張潔(女) 《工人日報》7月15日
戰士通過雷區 張天民 《人民文學》第7期
信任 陳忠實 《陝西日報》6月3日
藍藍的木蘭溪 葉蔚林 《人民文學》第6期
話說陶然亭 鄧友梅 《北京文藝》第2期
內奸 方之 《北京文藝》第3期
李順大造屋 高曉聲 《雨花》第7期
因為有了她 孔捷生 《人民文學》第10期
我愛每一片綠葉 劉心武 《人民文學》第6期
我應該怎麼辦? 陳國凱 《作品》第2期
重返 金河 《上海文學》第4期
羅浮山血淚祭 申傑英 《十月》第2期
辦婚事的年輕人 包川(女) 《人民文學》第7期
空谷蘭 (白族)張長 《解放軍文藝》第12期
雕花煙斗 馮驥才 《當代》第2期
獨特的旋律 周嘉俊 《上海文學》第2期
努爾曼老漢和獵狗巴力斯(哈薩克族)艾克拜爾 米吉提 《新疆文藝》第3期
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
西線軼事 徐懷中 《人民文學》第1期
鄉場上 何士光 《人民文學》第8期
月食 李國文 《人民文學》第3期
三千萬 柯雲路 《人民文學》第11期
笨人王老大 錦雲、王毅 《北京文學》第7期
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 蔣子龍 《新港》第5期
陳奐生上城 高曉聲 《人民文學》第2期
靈與肉 張賢亮 《朔方》第9期
夏 張抗抗(女) 《人民文學》第5期
西望茅草地 韓少功 《人民文學》第10期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張弦 《上海文學》第1期
活佛的故事 (蒙古族)瑪拉沁夫 《人民日報》7月12日
钁柄韓寶山 張石山 《汾水》第8期
心香 葉文玲(女) 《當代》第2期
勿忘草 周克芹 《四川文學》第4期
南湖月 劉富道 《人民文學》第7期
天山深處的「大兵」 李斌奎 《解放軍文藝》第9期
你是共產黨員嗎? 張林 《當代》第3期
空巢 冰心(女) 《北方文學》第3期
春之聲 王蒙 《人民文學》第5期
結婚現場會 馬烽 《人民文學》第1期
丹鳳眼 陳建功 《北京文學》第8期
紅線記 羅旋 《人民文學》第8期
小販世家 陸文夫 《雨花》第1期
最後一個軍禮 方南江、李荃 《解放軍文藝》第11期
手杖 京夫 《延河》第1期
彩色的夜 王群生 《紅岩》第2期
美與丑 (藏族)益希卓瑪(女) 《人民文學》第6期
海風輕輕吹 呂雷 《作品》第12期
賣蟹 王潤滋 《山東文學》第10期
一九八一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
《內當家》王潤滋《人民文學》1981年第3期
《賣驢》趙本夫《鍾山》1981年第2期
《一個獵人的懇求》[鄂溫克族]烏熱爾圖《民族文學》1981年第5期
《飄逝的花頭巾》陳建功《北京文學》1981年第6期
《女炊事班長》簡嘉《青春》1981年第8期
《路障》達理《海燕》1981年第10期
《黑箭》劉厚明《人民文學》1981年第5期
《普通老百姓》遲松年《鴨綠江》1981年第2期
《山月不知心裡事》周克芹《四川文學》1981年第8期
《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學》1981年第4期
《大淖記事》汪曾祺《北京文學》1981年第4期
《頭像》林斤瀾《北京文學》1981年第1期
《蛾眉》劉紹棠《上海文學》1981年第7期
《黑娃照相》張一弓《上海文學》1981年第7期
《爬滿青藤的木屋》古華《十月》1981年第2期
《飛過藍天》韓少功《中國青年》1981年第13期
《本次列車終點》王安憶(女)《上海文學》1981年第10期
《金鹿兒》航鷹(女)《新港》1981年第4期
《拜年》魯南《山東文學》1981年第8期
《最後一簍春茶》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
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獲獎作品 高山下的花環 李存葆 《十月》1982年第6期
赤橙黃綠青藍紫 蔣子龍 《當代》1981年第4期
洗禮 韋君宜 《當代》1982年第1期
人生 路遙 《收獲》1982年第3期
黑駿馬 (回族)張承志 《十月》1982年第6期
禍起蕭牆 水運憲 《收獲》1981年第1期
相見時難 王蒙 《十月》1982年第2期
那五 鄧友梅 《北京文學》1982年第4期
太子村的秘密 諶容 《當代》1982年第4期
燕兒窩之夜 魏繼新 《青年文學》1982年第5期
苦夏 江浙成、溫小鈺 《小說界》1982年第1期
射天狼 朱蘇進 《昆侖》1982年第1期
流逝 王安憶 《鍾山》1982年第6期
普通女工 孔捷生 《小說界》1982年第3期
張鐵匠的羅曼史 張一弓 《十月》1982年第二期
駝峰上的愛 馮苓植 《收獲》1982年第2期
沙海的綠蔭 朱春雨 《十月》1981年第3期
遠去的白帆 從維熙 《收獲》1982年第1期
你在想什麼 顧笑言 《花城》1981年第2期
山道彎彎 譚談 《芙蓉》1981年第1期
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
拜年 蔣子龍 《人民文學》第3期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曉聲 《北方文學》第8期
八百米深處 孫少山 《北方文學》第2期
明姑娘 航鷹 《青年文學》第1期
哦,香雪 鐵凝 《青年文學》第5期
不僅僅是留戀 金河 《人民文學》第11期
種包穀的老人 何士光 《人民文學》第6期
敬禮!媽媽 宋學武 《海燕》第9期
女大學生宿舍 喻杉 《芳草》第2期
三角梅 王中才 《解放軍文藝》第6期
賠你一隻金鳳凰 李叔德 《長江文藝》第1期
火紅的雲霞 呂雷 《人民文學》第1期
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溫克族)烏熱爾圖《民族文學》第5期
第九個售貨亭 姜天民 《青春》第8期
漆黑的羽毛 石言 《雨花》第9期
芨芨草 鮑昌 《新港》第8期
聲音 張煒 《山東文學》第5期
母親與遺像 海波 《人民文學》第4期
老霜的苦悶 矯健 《文匯月刊》第1期
遠處的代木聲 (土家族)蔡測海《民族文學》第10期
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
圍牆 陸文夫 《人民文學》83年第2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史鐵生 《青年文學》83年第1期
搶劫即將發生…… 楚良 《星火》83年第8期
陣痛 鄧剛 《鴨綠江》83年第4期
秋雷湖之戀 石言 《人民文學》83年第10期
兵車行 唐棟 《人民文學》83年第5期
琥珀色的篝火 烏熱爾圖(鄂溫克族) 《民族文學》83年第10期
那山、那人、那狗 彭見明 《萌芽》83年第5期
親戚之間 林元春(朝鮮族)清玉譯 《民族文學》83年第9期
公路從門前過 石定 《山花》83年第7期
條件尚未成熟 張潔(女) 《北京文學》83年第9期
樹上的鳥兒 王戈 《飛天》83年第9期
沙灶遺風 李杭育 《北京文學》83年第5期
肖爾布拉克 張賢亮 《文匯》月刊83年第2期
雪國熱鬧鎮 劉兆林 《解放軍文藝》83年第7期
遭遇之樂 陶正 《北京文學》83年第4期
除夕夜 達理 《人民文學》83年第5期
旋轉的世界 陳繼光 《人民文學》83年第11期
四個四十歲的女人 胡辛(女) 《百花洲》83年第6期
船過青浪灘 劉艦平 《萌芽》83年第7期
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獲獎作品
《山中,那十九座墳塋》李存保《昆侖》1984年第6期
《今夜有暴風雪》梁曉聲《青春》增刊1983年第1期
《迷人的海》鄧剛《上海文學》1983年第5期
《美食家》陸文夫《收獲》1983年第1期
《棋王》阿城《上海文學》1984年第7期
《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鐵凝(女)《十月》1983年第2期
《遠村》鄭義《當代》1983年第4期
《拂曉前的葬禮》王兆軍《鍾山》1984年第5期
《煙壺》鄧友梅《收獲》1984年第1期
《北方的河》張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
《祖母綠》張潔(女)《花城》1984年第3期
《市場角落的「皇帝」》韓靜霆《丑小鴨》1983年第8期
《燕趙悲歌》蔣子龍《人民文學》1984年第7期
《綠化樹》張賢亮《十月》1984年第2期
《春妞兒和她的小戛斯》張一弓《鍾山》1984年第5期
《凝眸》朱蘇進《昆侖》1984年第5期
《神鞭》馮驥才《小說家》1984年第3期
《啊,索倫河的槍聲》劉兆林《解放軍文藝》1983年第4期
《臘月·正月》賈平凹《十月》1984年第5期
《老人倉》矯健《文匯月刊》1984年第5期
一九八四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經評委會無記名投票決定,以得票多少為序)
《乾草》宋學武《青年文學》1984年第2期
《小說選刊》1984年第7期
《小廠來了個大學生》陳沖《人民文學》1984年第6期
《小說選刊》1984年第6期
《麥客》邵振國《當代》1984年第3期
《小說選刊》1984年第8期
《藍幽幽的峽谷》[蒙古族]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
《小說選刊》1985年第3期
《打魚的和釣魚的》金河《現代作家》1984年第1期
《小說選刊》1985年第3期
《奶奶的星星》史鐵生《作家》1984年第4期
《小說選刊》1985年第4期
《六月的話題》鐵凝(女《花溪》1984年第2期
《小說選刊》1984年第6期
《哦,小公馬》鄒志安《北京文學》1984年第11期
《小說選刊》1985年第1期
《最後的塹壕》王中才《鴨綠江》1984年第11期
《小說選刊》1985年第1期
(1985——1986)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經評委會無記名投票決定,以得票多少為序)
《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學》1985年第5期
《小說選刊》1985年第7期
《系在皮繩扣上的魂》[藏族]扎西達娃《西藏文學》1985年第1期
《民族文學》1985年第9期
《小說選刊》1985年第11期
《滿票》喬典運《奔流》1985年第3期
《小說選刊》1985年第5期
《今夜月色好》彭荊風《人民文學》1985年第5期
《窯谷》謝友鄞《上海文學》1986年第4期
《小說選刊》1986年第7期
《遠行》何士光《人民文學》1985年第8期
《小說選刊》1986年第4期
《你不可改變我》劉西鴻《人民文學》1986年第9期
《小說選刊》1986年第12期
《支書下台唱大戲》鄒志安《北京文學》1986年第6期
《甜苣兒》張石山《青年文學》1986年第6期
《小說選刊》1986年第9期
《合墳》李銳《上海文學》1986年第11期
《小說選刊》1987年第2期
減去十歲 諶容 《人民文學》1986年第2期
洞天 李貫通 《山東文學》1986年第4期
夫妻粉 龐澤雲 《海燕》1985年第11期
繼續操練 李曉 《上海文學》1986年第7期
狗日的糧食 劉恆 《中國》1986年第9期
漢家女 周大新 《解放軍文藝》1986年第8期
焦大輪子 於德才(滿族) 《上海文學》1986年第2期
他在拂曉前死去 張廷竹 《解放軍文藝》1985年第11期
這一片大海灘 楊顯惠 《長城》1985年第6期
1987—198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獲獎名單
《甜的血腥的鐵》 楊詠鳴 《上海文學》1987年第3期
《牛販子山道》 雁 寧 《人民文學》1987年第3期
《葫蘆溝今昔》 馬 烽 《人民文學》1987年第4期
《小診所》 周大新 《河北文學》1987年第4期
《清高》 陸文夫 《人民文學》1987年第5期
《馬嘶·秋訴》 謝友鄞 《上海文學》1987年第5期
《陪樂》 朱春雨 《中國作家》1987年第3期
《塔鋪》 劉震雲 《人民文學》1987年第7期
《馬車》 陳世旭 《十月》1987年第4期
《喊會》 柏 原 《青年文學》1988年第12期
《年關六賦》 阿 成 《北京文學》1988年第12期
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獲獎作品
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1985一1986)
桑樹坪紀事 朱曉平 《鍾山》1985年第4期
軍歌 周梅森 《鍾山》1986年第6期
一路風塵 王小鷹 《收獲》1986年第2期
小鮑庄 王安憶 《中國作家》1985年第2期
紅高梁 莫言 《人民文學》1986年第3期
爸爸,我一定回來 達理 《芙蓉》1985年第1期
靈旗 喬良 《解放軍文藝》1986年第10期
你別無選擇 劉索拉 《人民文學》1985年第3期
饢神小傳 宋清海 《小說家》1986年第4期
風淚眼 從維熙 《十月》1986年第2期
紅塵 霍達(回族) 《花城》1986年第3期
前市委書記的白晝與夜晚 張笑天 《花城》1985年第3期
第五屆(1987—1988年,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白馬》王星泉
《十月》1987年第1期
《煩惱人生》
池 莉
《上海文學》1987年第8期
《風景》
方 方
《當代作家》1987年第5期
《去意徊徨》
劉 琦
《昆侖》1987年第6期
《冬天和夏天的區別》
苗長水
《解放軍文藝》1988年第4期
《懶得離婚》
諶 容
《解放軍文藝》1988年第6期
《天橋》
李 曉
《青年文學》1988年第8期
《追月樓》
葉兆言
《鍾山》1988年第5
『陸』 今夜月色好與驛路梨花有什麼相似之處
「驛路梨花」引用南宋詩人陸游 的詩句吸引了讀者,也是全文的線。既寫出了在哀牢山那偏遠、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邊上盛開的梨花的美麗,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純 美麗, 潔、美麗,象徵了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發揚光大,揭示了人們相互關懷的崇高道德風尚。
《驛路梨花》選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文體為小說。文章共37個自然段,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6)今夜月色好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驛路梨花》這篇文章,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記敘方法為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 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
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三次懸念和兩次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迴,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
作者簡介:
作者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中國軍旅作家。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同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18年7月24日,彭荊風因病去世,享年89歲。
代表作品《解放大西南》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今夜月色好》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柒』 《彭荊風·今夜月色好》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文學名作《彭荊風·今夜月色好》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彭荊風,江西省萍鄉市人。1929年11月生,1949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部隊進駐雲南邊疆,參加過剿匪戰斗。歷任過文化教員、昆明軍區編輯、創作員、宣傳部副部長。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0年加入中國 *** 。現為《民族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雲南分會理事。成都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彭荊風於5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最早的作品有報告文學《搏鬥在梅里雪山》、短篇小說《拉祜小民兵》、短篇小說集《邊寨親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後來因與人合寫電影文學劇本《蘆笙戀歌》、《邊寨烽火》而成名。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8年又受「四人幫」迫害坐牢7年,粉碎「四人幫」後重返文壇; 先後發表出版了《鹿銜草》、《斷腸草》、《紫紗巾》、《雲里霧里》、《蠻帥部落的後代》、《霧茫茫》、《驛路梨花》、《綠色的網》等共十一部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集,並發表了大量散文、評論。歌頌黨、歌頌人民軍隊衛國戍邊的英雄業績和軍民團結,反映西南兄弟民族的生活和斗爭,描寫邊疆的風土人情,是他創作中的傳統主題。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風俗民情,明快清新的語言,曲折動人的情節,構成了他作品的藝術風格。《今夜月色好》是發表於1985年的很具特色的短篇小說。
內容概要 她剛把窗戶推開,山谷里那冰涼而又潮濕的濃霧就擁了進來,霧騰騰地四散著,好像要把這小屋裡的一切都吞沒掉、化成水、化成煙。她本來想看看正在勞動的丈夫和幾個道班工人在什麼地方,但眼前一片白茫茫,山巒、樹林、公路,都消失在濃霧里了。她只好趕緊關上窗子。如果不是她的丈夫——這道班房的班長,一次又一次給她寫信,勸她、求她,她怎麼也捨不得離開自己那傍著大河的美麗的壩子,到這終年被雲霧深鎖的大山來。除了孤零零的一座道班房外,周圍幾十里沒有一戶人家。這里只有她一個女的,丈夫和他們一出工,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昨晚下了一場大雨,把公路截斷了。丈夫天不亮就帶著人去清理塌方。去年春天他們新婚不久,丈夫就來山上道班房工作了,一年難得回家幾次,這使她很惱火。這次上山來,她本想勸丈夫回壩子里去。如今,農村在搞責任田,家裡又缺勞動力,回去多好!但是,上山後,見丈夫很關心這條新修的公路,從早忙到黑,很少休息。她准備再住幾天就回去。她洗完臉,又梳了頭,才走出房間。她想到應該替丈夫他們提早把飯煮好。但等她走進廚房揭開灶上的鍋蓋時,卻發現飯已燜好了。過了一個多小時,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才回來。她迎上去,把丈夫敞開的衣衫扣好。當著這么多人,丈夫有點不好意思。她卻緊緊拉住他,為他把扣子一個個扣上。幾個調皮的小夥子開心地大笑起來。看到小夥子們的早飯中只有鹹菜,她便拿出從家裡帶來的小腌魚。小夥子們也不客氣,一會兒就吃掉了半小罐。她輕聲勸丈夫回去,但丈夫說要打仗了。看見丈夫那顯得消瘦的臉頰,她很心疼。吃過飯,丈夫對自己沒能陪妻子深感抱歉。她卻決定過幾天就回去,還要燒茶水給小夥子們送去。丈夫很感激自己的妻子,如無人在場,他會緊緊地抱住她親個夠的。他們走遠了,她還痴痴地站在門口想著心事。一點鍾左右,當她挑著一桶熱茶,晃悠悠地沿著山路走去時,一輛軍車迎了上來,車上的戰士想喝茶。她趕緊放下擔子,親切地叫同志們喝。參謀拿出一元錢給她,說是茶錢,她生氣了。參謀急忙道歉,軍車飛速開走了。她又回去燒第二鍋開水。這天上午她忙出忙進,心情沒有那麼寂寞了。這天晚上,雷鳴電閃,風雨大作。風雨中,還聽得見有低沉的吼聲。丈夫告訴她是汽車。想到上午路過喝茶的那幾個戰士,她奇怪為什麼這么晚還來車。丈夫說部隊多是在晚上行動。她的思緒被引向了那些雨夜行車的戰士。覺得他們在大風大雨的夜裡行車很危險。聽到汽車的聲音越來越響,而且老是在一個地方,丈夫坐了起來。他擔心有的地方又塌方了。她也坐了起來,緊靠著丈夫側耳傾聽。丈夫叫她明天回去,她明白,大概要打仗了。她心裡不放心,不想走。風雨更猛烈了,彷彿從雲天撲下來,又彷彿從山岩騰起。這小小的屋子也好像要被沖垮、抬走了。汽車的聲音還在時停時響著。丈夫要出去看看,她的一句話還沒等說完,丈夫已消失在雨夜之中。那些道班工人也在紛紛往外走。她覺得冷,盼望雨停,盼望天亮。可是,風雨仍是那麼猛烈,夜仍是那麼黑。幾小時過去了,丈夫和車隊都不見過來。她再也坐不住了,披件塑料雨衣,鎖上門就往外走。才走了幾步,一陣急驟的風雨就旋轉著撲了過來,颳走了她頭上的竹笠。雨從她頭上灌進領子里,內衣濕透了,她橫下一條心往前走。風雨圍著她,撲打她,把泥水濺在她的臉上。她只好艱難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她走走停停,終於聽見了低沉的人聲和車輛移動的聲音,大約有幾百人、幾百輛車。她加快了步子,聽到丈夫的聲音,看到丈夫在車隊前面引路。第二天,公路上擺下了許多大炮,支起了帳篷,搭起了偽裝網。那天見過的那個參謀也走過來向她問好。她很高興,要天天為戰士們送茶水。吃過午飯,丈夫讓她搭車回去,她不肯,要留下來照顧丈夫、照顧那些解放軍戰士。丈夫感動地擁抱了她。那天下午,她剛挑著桶去送茶水,炮聲轟地一響,山劇烈地晃動了一下,震得她的心似乎要從喉嚨里蹦出來。那兩桶茶水也摔得灑了一地。炮聲剛歇,那個參謀不知從哪裡沖了出來,抓住她的手就往附近一個由天然岩洞改建成的防炮洞里跑。把她推進洞里後,劇烈的炮聲又響了起來。如今,丈夫在哪裡呢?他平安么?她走出石洞,回去又燒了一桶茶,送往丈夫的工地。剛走了一段路,炮戰又開始了。她只好疾走一陣,又在樹腳下躲一躲。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正在公路拐彎處填一個彈坑。見她來了。都有些驚訝。但大家實在是太渴了,都擁過來搶著喝茶。丈夫催大家快喝,因為運炮彈的車隊就要過來了。丈夫勸她躲一躲,她見丈夫一臉泥水,心疼得很。這天的炮戰從拂曉一直轟到黃昏。開始,她只是想幫幫忙,但炮彈坑不斷出現,她也就忘了疲累,拚命地推車運土。黃昏時,他們填平了彈坑。這時,她才覺得渾身酸痛。一步也不想挪動了。一個年輕工人推著小車叫她來坐,她有點害羞。丈夫把她托起來,放進小車,人們爭著來推。她想起了那簡陋的道班房,突然覺得那裡是那麼溫暖、誘人。她渴望著回去能洗一洗,吃頓飯,安安穩穩地睡一覺。哪知敵人的一顆炮彈在道班房附近爆炸,把房子震塌了。參謀說敵人本想打我們這門炮,可結果打偏了。她流下了熱淚,說幸好打偏了,不然,真叫人害怕。聽了她的話,參謀的眼睛也濕潤了。這時,天色已晚,一輪滿月升起,把銀光灑在帳篷、大炮和戰士們的鋼盔上。
作品鑒賞 清爽明凈的山野,一片寂靜。白如乳汁的雲霧,悄悄沉睡。清澈如洗的明月,向大地傾灑著它那迷人的銀光。祖國南部邊陲的山谷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迷人。這是彭荊風的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結尾的一段描寫。看到這樣的情景,有誰會想到,一場你死我活的炮戰剛剛在這里結束呢?英雄,這個閃光的字眼,在人民的心目中,似乎已經成了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者的代名詞。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他們所做的一切,每天都會在我們身邊不聲不響地發生。與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相比,他們實在是太普通、太平凡了。然而,就在這普通和平常之中,卻閃耀著極不尋常的光輝。《今夜月色好》為我們所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閃光的場面,為我們所描繪的就是這樣一些平凡而又閃光的心靈。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而故事又發生在一個最不起眼,最容易使人忘記的角落裡。道班房的養路工作,簡簡單單。道班房的養路工人,普普通通。而道班房養路工人的妻子,則更為平平常常。然而,當作者把這個小小的道班房放到高遠偏僻無人的山區公路上的時候,尤其是當作者把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的平凡工作同發生在祖國南大門的那場自衛反擊戰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那平凡的勞動就顯出了極不平凡的意義。而這一切,又是通過一個道班房養路工人的妻子,一個普通平常的農家婦女的活動展現出來的。作者通過她初來山區道班房看望新婚不久的丈夫的所見所聞,通過她思想感情的不斷變化,非常巧妙地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再現了那場不同尋常的戰爭,歌頌了共和國普通公民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精神,描寫了一個溫柔、懦弱的女性的性格成長過程。新婚是幸福的,而新婚離別卻是痛苦的。她的丈夫在新婚不久就到山上的道班房工作去了。那是一個終年被雲霧深鎖的地方,是荒涼、寂寞、周圍幾十里沒有一戶人家的地方。當農村在大搞責任田,奔發家致富,家家戶戶都急需勞動力的時候,丈夫卻跑到這不見人煙的山谷里來。這一切使她非常惱火。然而,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寫她的煩惱、她的牢騷。而是從她的「惱火」中挖掘出了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並多方位地展現了她溫順善良的性格。看到丈夫很關心這條公路,從早忙到黑,很少休息,她從未用不中聽的「惱火」的話來 *** 他。看到其他同志由於整天忙於工作,衣服太臟,她便幫助縫縫洗洗。看到丈夫和其他同志一大早就出工,她又想到為他們准備早飯。看到他們的菜里只有鹹菜,她又急忙拿出自己帶來的腌魚。作者僅用了寥寥數筆,一個朴實、溫順、勤勞、善良的農家婦女的形象就活脫脫地站立在我們面前。寫到這里,作者並沒有把他的藝術視角僅僅局限在妻子支持丈夫工作這一俗而又俗的處理上,而是調轉筆鋒,把她丈夫所工作的這條偏僻難行的公路,同發生在祖國西南邊疆的那場自衛反擊戰聯系在一起。從而拓寬了作品表現范圍,升華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增添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軍車在這條公路上的出現,是她性格的轉折點,作品的節奏也由緩至急。從熱情地請戰士喝熱茶,到深夜冒著狂風暴雨去軍車經過的路上看望雨中奮戰的丈夫。從聽說要打仗而義無反顧地堅決要求留下,到冒著紛飛的炮火為戰士們燒茶送水。直到忘記了自己的安危和勞累,和丈夫及其他工人在炮火中推土填彈坑,她捧出了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為祖國的安危甘願奉獻出一切的赤誠的心。最後,她十分渴望能回去休息一下的道班房也被敵人的炮彈震塌了。而當她聽說這發炮彈是沖著我們的大炮來的,只因打偏了,才落到這里的時候,她流淚了。這不是痛惜那幾間小房子,而是慶幸敵人打偏了,沒傷著戰士。這最後一筆,為「她」這個可愛的形象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捌』 求一本小說集的名字,找了20年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文學名作文庫短篇小說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文學名作文庫短篇小說卷"的內容提要……
目錄
八百米深處 亡人逸事 哦,香雪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大坂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圍牆 最後一個漁佬兒 兵車行 那山那人那狗 麥客 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凹里 蘆花蝦 琥珀色的篝火 打魚的和釣魚的 一潭清水 白色鳥 系在皮繩扣上的魂 滿票 今夜月色好 五月 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 山上的小屋 減去十歲 火紙 洞天 長樂 漢家女 你不可改變我 狗日的糧食 塔鋪 厚土 遙遠的鄉情 夜漁 忘不死的河 蓮池老人 新美人 心比身先老 涼州詞 翻漿 銀盾 遠去的二姑 趙一曼女士 情人魯漢明 塑料人 霧月牛欄 學習微笑 幼兒園 哺乳期的女人 鞋 錯誤路線 廚房 阿力麻里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玖』 彭荊風簡介
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漢族,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協會。
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9)今夜月色好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生平經歷
彭荊風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大多描寫邊疆戰斗生活和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邊疆特色,受到好評。其中短篇小說《蘆笙吹響的時候》被列為西南地區1954年優秀小說,在全國產生影響。
1957年,與林予合寫的《邊寨烽火》,與陳希午合寫的《蘆笙戀歌》兩部電影劇本,攝製成影片,很受歡迎。 1976以後,陸續有作品問世。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說,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得好評。
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後代》、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均在全國獲獎。1962年創作的反映苦聰人由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長篇小說《鹿銜草》在「文革」中曾被批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拾』 驛路梨花的記敘順序
《驛路梨花》一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敘的,記敘方法為順敘。文中「夕陽西下」、「新月升起」、」第二天早上」等關鍵詞正好說明了本文是按照事件發展的先後順序來記敘的。全文在順敘之中也有插敘,回憶了小屋的來歷。
《驛路梨花》的賞析
全文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三次懸念和兩次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迴,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
《驛路梨花》的作者
《驛路梨花》的作者是彭荊風,彭荊風是中國作家,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彭荊風的主要作品有《鹿銜草》、《斷腸草》、《師長在向士兵敬禮》、《綠月亮》等。彭荊風的《今夜月色好》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