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共有多少短篇小說
❶ 喬萬尼·薄伽丘所寫的小說《十日談》中描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喬萬尼·薄伽丘的小說《十日談》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這個故事集描述了1348年可怕的瘟疫在佛羅倫薩爆發後,10名年輕男女逃離城市,住在美麗的山地別墅里。除了唱歌和跳舞,他們每天輪流講一個故事。在10天內總共講了100個故事。這些故事大多基於中世紀民間傳說、拉丁故事和東方寓言。本書以愛情為主題,挑戰教會的禁慾主義,揭露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的腐敗和卑鄙,歌頌工人的勇氣和智慧,表達男女平等的反封建思想。
以上就是小編要說的了,大家覺得怎麼樣呢?
❷ 《十日談》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十日談》([意] 薄伽丘)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7l2mu1BQnSQ3fTIW5fnBIA
書名:十日談
作者:[意] 薄伽丘
譯者:王永年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4-10
頁數:561
內容簡介:
《十日談》(1348—1353)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作品開頭有個序曲,敘述了在佛羅倫薩瘟疫流行的背景下,十名青年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里避難時所發生的事情。十個青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十天共講了一百個故事,故名《十日談》。每篇故事長短不一,內容包羅萬象,而人文主義思想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
作者簡介:
薄伽丘(1313—1375)義大利人文主義作家和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青年時代曾學習法律,後與那不勒斯王羅伯特宮廷的王公貴族和人文主義者多有接觸,並潛心研讀古代文化典籍。主要作品除《十日談》外,還有傳奇、史詩、敘事詩、十四行詩、短篇故事集和論文等。
王永年(1927—2012),又名王仲年,浙江定海人,194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通曉英文、俄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等多種語言。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和翻譯,譯作有《耶路撒冷的解放》《十日談》《歐·亨利小說全集》《伊甸之東》《約婚夫婦》《在路上》《博爾赫斯文集》(合譯)等。
❸ 《十日談》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十日談》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義大利]薄伽丘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本書成書於1348年—1353年。作者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和但丁雙峰並峙,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文學的最高成就。私生子出身的薄伽丘從小在商人和小市民圈子裡長大,喜愛文藝、多才多能,《十日談》實際上是薄伽丘搜集加工當時民間故事的結晶。100篇故事大都以14世紀的佛羅倫薩為背景,是當時市民社會眾生相的生動寫照。由於鮮明的反教會倡人本的市民意識傾向,《十日談》自誕生之日就深受民眾歡迎。至16世紀,已刊行87版。天主教會卻大為光火,對作者進行了百般侮辱和謾罵威脅,在他死後還掘了他的墳墓。
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方平、王科一翻譯的《十日談》,以及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錢鴻嘉等翻譯的《十日談》均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1348年,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7個年輕貌美的女郎和3個風雅的小夥子結伴逃到了城外小山上的一所別墅中,唱歌跳舞逍遙自在。10餘天的玩樂中,他們以輪流講故事作為核心節目,故事共計100篇,依天數定名《十日談》。以下是幾則故事的簡介:
「天主不怕人糟踐」(第1天第2則):
一個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在好友勸說下到羅馬考察神的力量。看到羅馬教廷教會的骯臟腐敗,他大為震驚。但回來後,他卻馬上改信了天主教。他告訴朋友:你們天主教的神法力無邊、堅不可摧,無論信徒、僧侶怎樣糟踐他,他都絲毫沒有反應,天主教的神太厲害了!
《十日談》插圖
「啞巴和修女」(第3天第1則):
健壯俊美的瑪塞托假裝是啞巴,做了一個女修道院的園丁。院中的修女們忍不住寂寞,就拉他睡覺,品嘗男人的滋味。後來,院長也參加了進來。由於夜間騎馬太累,園丁招架不住,開口講話求饒。院長於是向外界宣布:本院發生了神跡!
「花盆中的頭顱」(第4天第5則):
伊莎貝塔的情人被她哥哥殺死後,托夢給她,告訴她被葬的地點。她偷偷挖出情人的屍體,將頭顱埋在一個花盆裡終日守著花盆哭泣。哥哥又把花盆搶走。不久,她悲痛而亡。
「愛到最後一隻鷹」(第5天第9則):
費德里科愛上一位夫人,為她耗盡家財卻仍未討其芳心。後來夫人去看他,他一貧如洗,只好把自己最心愛的鷹殺了招待她。夫人被感動了,帶著豐厚的陪嫁嫁給了他。
「愛情能力剩餘」(第6天第7則):
菲莉帕同情人幽會被丈夫發現,訴諸法庭。菲莉帕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我對丈夫的
求歡有求必應,但能力還有剩餘,還能讓另一個愛我的紳士心滿意足。發揮餘力,何錯之有?
「 *** 頭巾」(第9天第2則):
半夜裡女修道院院長被匆匆喚醒,去懲治一個犯奸的修女。院長本來正同一個教士尋歡,慌忙中把教士的 *** 當做頭巾跑了出來。犯奸的修女當眾指出了院長的奇怪打扮,院長遂寬恕了她,繼續回去尋歡作樂,其他修女很是艷羨。
「國王騎士」(第10天第7則):
國王彼得得知少女莉莎因愛他而病,便去看望她,答應以後把她許配給一個高貴
的青年,而自己只在她額頭吻了一下,並發誓要終生做她的騎士。
知名篇章
下面是第1天第2則故事。旨在揭露當時天主教會的腐朽墮落,作者卻找來了一個猶太人來進行「稱頌」,薄伽丘的諷刺藝術可謂一絕。
那猶太人騎馬出發了,日夜兼程,來到羅馬教廷。到了那裡,自有那裡的猶太朋友們隆重地為他接風。他住了下來,但絕不提自己此行的用意,只是細心察看教皇、紅衣主教們、主教們以及教廷其他人等的作風。他本來就是個精明人,憑他的耳聞目睹,他早已知道,這里的人從上到下無不寡廉鮮恥,犯著貪色的罪惡,甚至不僅是一般的貪色,而且沉溺男風,連一點點顧忌、羞恥之心都沒有了,以至於 *** 和孌童當道,不要說大事,就是小事也全由他們包攬。除此之外,他們毫無例外地個個都是貪圖口腹之慾的酒囊飯袋,狼吞虎咽起來,個個活像凶禽猛獸。他們的貪色和饕餮一看便知。
再進一步考察,他發現他們個個都是愛錢如命,貪得無厭,甚至人的血肉,哪怕是天主教徒的血肉,以及各種神聖的東西,都可以作價買賣,連教堂里的職位,祭壇上的神器,教徒奉獻的犧牲,都可以買賣。交易規模之大,門道之精,決不是巴黎的許多綢商布賈或是其他行業的商人所能望其項背的。他們借著「委任代理」的美名來盜賣聖職,拿「保養身體」作口實來大吃大喝,彷彿天主也跟我們凡人一樣,可以用動聽的字眼蒙蔽過去,根本不去過問這些字眼的本意,因之他也就跟我們凡人一樣,看不透他們的墮落的靈魂和卑劣的居心了。凡此種種,以及其他許多不便明言的罪惡,叫那個正直的猶太人大為憤慨。他認為,情況已經看夠,該回巴黎了,於是便啟程返回。
賈諾托一聽說他的朋友回來了,就趕去看他,心裡只希望他能改信天主教。兩人相見,十分高興。賈諾托等他的朋友休息了幾天之後,才去問他,對於教皇、紅衣主教和教廷其他人的印象如何。那猶太人立即回答說:
「印象很壞,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能饒恕。要是我的觀察不錯的話,我可以說,那裡的修士我看沒有一個談得上聖潔、虔誠、有德性,談得上為人師表,他們恰好相反,個個只知道姦淫、貪財、吃喝、欺詐、妒嫉、驕橫,無惡不作,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如果還要再壞的話,那我就只能說,羅馬不是一個高居他人之上的聖城,而是一個容納一切罪惡的大熔爐。根據我的考察,你們的牧羊者以至一切其他牧羊者,理應做天主教的支柱和基石的,可他們卻在日日夜夜用盡心血和手法要叫天主教早日垮台,直到有一天從這世上消滅為止。
「不過,我也看到,不管他們怎樣拚命想拆天主教的台,你們的宗教還是屹立不動,傳播得越來越廣,處處發揚光大,這使我認為,一定有神靈在給它作支柱和基石,它確實比其他宗教更正大神聖。所以,雖然前一陣不管你怎樣勸導我,我都一點也不動心,不想成為天主教徒,現在我卻可以向你坦白講出來,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我成為天主教徒了。我們一起去禮拜堂吧,到那裡之後就請你們按照你們聖教的儀式給我行洗禮吧。」
(選自《十日談》,錢鴻嘉等譯,譯林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在各種事物的常理中,愛情是無法改變和阻擋的,因為就其本性而言,愛只會自行消亡,任何計謀都難以使它逆轉。
閱讀指導
在歷史上的一段時期,《十日談》曾被視為是誨淫誨盜的書籍,而在各個不同的國家屢遭查禁。客觀上說,這並非毫無根據。在《十日談》的百篇故事中,的確有相當部分透露著明明白白的肉體享樂主義傾向。這不僅為宗教教會所不容,也常常為保守、謹嚴、莊重的社會意識形態所詬病、否定。
不過,《十日談》的產生自有其特殊的時代、民族文化背景。在「序言」中,薄伽丘指出:因為姑娘們自小被封閉在閨房裡,深受男權和宗教禮儀的壓抑之苦,所以,應該把《十日談》這樣的書獻給她們(而不是他們),以開啟女智。這樣看來,《十日談》就更像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性解放的「女性啟蒙讀本」。它批判的是宗教的禁慾主義的荒唐和罪惡,弘揚的是新興市民階級勃發的人本主義精神。盡管有矯枉過正的弊端,其積極意義仍然是相當重要的。
《十日談》中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很柏拉圖的故事。如第4天第5則「花盆中的頭顱」和第10天第7則「國王騎士」的故事,就遠遠離開了生理性的 *** 而趨向精神戀愛。這類故事數量偏少,乃是因為中世紀將人的精神產物抬得太高,以至於脫離並戕害了生命本身的結果。文藝復興的重要內容之一,即是將人從神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對人之情感慾望的張揚是歷史變革的必然,也是當時文藝家的當然使命。據此,我們可以客觀地理解薄伽丘筆下男歡女愛不亦樂乎的情愛故事。
對反動教會的揭露和批判,是《十日談》的另一鋒芒所指。教會的黑暗,教義的荒唐,教士的愚蠢、虛偽、荒淫,無不在小小故事的嬉笑怒罵中瞬時剝除偽裝露出鬼相。無怪乎天主教會對薄伽丘恨之入骨,在他死後還要掘他的墳墓了。
《十日談》的藝術成就也相當高。在時代的主流文化仍然以拉丁文為書面語言的時候,薄伽丘大膽採用佛羅倫薩方言寫作《十日談》,為義大利民族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為緊扣社會現實,貼近市民生活,《十日談》甚至被看做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十日談》獨特的連綴短篇故事而為鴻篇巨著的結構,對後來的民間故事體裁的寫作影響深遠。《七日談》《五日談》之類即是這種結構的模仿。最後,《十日談》通俗幽默的故事講述技巧,極大的增強了小說的吸引力,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永遠的。
閱讀建議
可根據目錄上的故事簡介,有選擇地閱讀。注意反教會、愛情、巧智等不同的主題。
❹ 《十日談》的作者是誰
《十日談》的作者是喬萬尼·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12月21日),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傑出作家。與詩人但丁、彼特拉克並稱為佛羅倫薩文學「三傑」。其代表作《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內容簡介
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薩黑死病流行,10名青年(3男7女)結伴避於鄉間別墅。他們整天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以資消遣。
《十日談》就記述了他們所講的100個故事,其中很多故事取材於中世紀傳說,東方故事和歷史事件。在故事中批判了天主教會,諷刺了教會的黑暗和罪惡,抨擊了僧侶的奸詐和偽善,這種批判表達了當時平民階級要求擺脫中世紀教會和宗教的束縛。
作品還描繪和歌頌了現實生活,贊美愛情,譴責了禁慾主義。對封建貴族的墮落腐敗進行了鞭撻,贊賞了平民和商人的聰明才智,維護了社會公平和男女平等。在一些故事中還塑造了多才多藝,和諧健美的理想人物。
❺ 十日談講了什麼
《十日談》講述了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薩疫情流行,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里避難。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共住了10天講了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會,嘲笑教會傳授黑暗和罪惡,贊美愛情是才華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慾主義,無情暴露和鞭撻封建貴族的墮落和腐敗。該作品的作者是薄伽丘。
《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義大利近代評論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談》與但丁的《神曲》並列,稱之為「人曲」。
創作背景:
1348年,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疫情(該書所指的疫情是14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這個名詞就來源於此)。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大批大批的屍體運到城外。從3月到7月,病死的人達10萬以上,昔日美麗繁華的佛羅倫薩城,變得墳場遍地,屍骨滿野,慘不忍睹。這件事給當時義大利一位偉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響。為了記下人類這場災難,他以這場疫情為背景,歷時5年,寫下了《十日談》。
❻ 《十日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為什麼能成為經典著作呢
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的豐富,有很多小故事構成,講了一些消極的故事,也講了一些不健康的故事。因為這部小說是在瘟疫 背景下寫的,贊美了愛情,歌頌了自由愛情的可貴,肯定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❼ 《十日談(全譯本),》最新txt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1uHanCzikqx4_HHC1vi2nA
提取碼:rgqi
《十日談》是義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創作於1350—1353年。該作講述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薩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里避難。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共住了10天講了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會,嘲笑教會傳授黑暗和罪惡,贊美愛情是才華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慾主義,無情暴露和鞭撻封建貴族的墮落和腐敗,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