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盼望親人回家短篇小說
⑴ 孝敬老人的短故事
關於孝敬老人的故事:一隻木碗
從前有個老人,跟他的兒子、兒熄和孫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連路都走不動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雙手還經常不停地發抖。老人無法照料自己,每當他坐在餐桌前吃飯的時候,湯匙也握不穩,常常會把菜湯撒在桌布或地上。兒子和媳婦都嫌棄他。
有一回,老人吃飯時,又把湯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婦大為生氣,指著老人的鼻子大聲嚷道:「你怎麼吃的飯!天天把湯和別的東西撒一地,還把碗都給摔碎了!盡給我添亂。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嗎,想把我累死呀!」於是,他們不許老人上桌吃飯了。吃飯時,他們把他趕到灶後的角落裡,給他一隻瓦盆,瓦盆里只有一點點飯菜。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得經常挨罵。老人傷心極了,常常一個人在灶後的角落偷偷眼淚。
有一天,老人的手顫抖得連那隻瓦盆都端不穩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兒媳婦沒完沒了地訓斥他,老人一聲不吭,只是不住地嘆氣。夫妻倆商量:咱這爹,什麼都能被他摔碎,長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錢給他買碗買盆呀,得想個辦法,什麼東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對了,用木頭給他做個碗。於是,兒子找來了一快木頭,開始動手做木碗。一會兒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婦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歲的小孫子跑了過來,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這是干什麼?要這些沒用的碎木片做什麼用?」老人的兒子問。「我要把這些碎木片做成一隻木碗,留著它,等我長大了,就把它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聽到這話,兒子和媳婦相互對視了一會兒,先是一臉苦笑,最後哭了起來。他們似乎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兒子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
從此,他們不再將老人趕到角落裡吃飯,而且,即使老人潑了點什麼,他們也不再說什麼了。慢慢地,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
⑵ 陳若曦的小說老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之前看《文革雜憶》,介紹里提到陳若曦的兩個短篇集《老人》《尹縣長》,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早期作品,於是興趣上來,可惜沒有找到《尹縣長》的中文版,先借了《老人》和其他兩本小說作品來一讀。
《老人》里共有七篇短篇小說,均取材於文革期間大陸百姓的生活,《城裡城外》和《二胡》則轉為北美的華人生活為創作重點,前者也是短篇集,後者是一部長篇,但是總體來說,也許作為史料保存的價值,遠遠大於其文學價值。
《老人》最令人失望,裡面人物的塑造,作者的個人情緒流露得太明顯,幾個「造反派」的頭頭,長就一副令人厭惡的外貌,三角臉三角眼,連名字都是奸的,比如阿刁之類。這些人為的痕跡,使作品嚴重失於冷靜,有些地方,更有將作者自身對文革的認識加於筆下人物的傾向,使語言變得不僅不自然,也不符合人物的個性特點,缺乏一致性。小說不同於個人的回憶散文或雜文,我以為,作者仍需保持一種客觀中立的態度,去創作人物和故事,即使是強調寫實的現實主義作品,也不宜在作品中做太多道德或價值的判斷,留給讀者也許更好。
《城裡城外》和《二胡》里的故事,以文革後大陸的改革開放為大背景,記述在美華人在處理和內地、台灣的關系時微妙而艱難的處境,仍有寫實痕跡太重的遺憾,缺少文學的意境和詩意。相比之下,長篇《二胡》確具幾分打動人的力量,講述一對叔侄,因為中國政局的變動,與大陸親人長期分居兩地,後排出重重障礙、回鄉探親的見聞經歷,反映了歷史給這一代中國人造成的無以彌補的悲與苦,對人物心理的刻畫較為細膩,但未脫議事論政的框框,沒有更進一步的對人性和自我的探索。寫於現實,卻未走出現實,中國的當代小說似乎都脫不了現實主義這個弊病,鮮見在作品文學性上的實驗或突破。
⑶ 除夕 在村口 作文老人等兒子回來
春節將近,可是我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回家跟家人一起過年,
年是回家的期盼,家是永遠的夢想.當人們帶著多年的期望,踏上
了回家的旅程.在外地的人,有誰不想念家這個溫馨的字眼.有誰
不想念母親包的那熱氣騰騰的餃子,年,也就只有短短的幾天.或
者有人說年這幾天他能掙很多的錢,可為什麼,人們能為了這幾天
趕回家裡,因為,春節是中華人民以持續了五千年的歷史,節日是
生命的盛典.若人們把節日的時間拿來掙錢,那豈不是侮辱了「節
」這個神聖的字.
在中國的某個角落裡,有一戶人家正在收看春節晚會的節目,
他們已經離開家有幾年了,也想回家和家人們一起過年,但是……
他們在吃著年飯,看著電視里的那些歡歡喜喜的場景,兒子突
然說了聲:「我也想回家過年.」兒子的一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母親
的心.「是啊!自己已經出來幾年了,兒子也是.」母親於是下了
決心,明年一定要回家過年……
回家過年,不管有沒有錢,父母都不會去埋怨,你可以忘記工
作的負擔,心底奔涌的都是溫暖
回家過年,不管有沒有錢,父母都會欣喜萬千……
真的好想回家去看看爺爺奶奶,幫他們捶捶背,跟他們聊聊天
,我想爺爺奶奶肯定會很開心的,在這里我只能對自己的爺爺奶奶
說聲對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