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聊齋志異與清代文言短篇小說

聊齋志異與清代文言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1-15 20:36:40

❶ 聊齋志異屬於什麼體裁的小說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聊齋是書齋名稱,志是記述,異,指奇異的故事。

❷ 《聊齋志異》以後清代影響較大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 「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 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 「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❸ 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哪部作品

‍‍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面介紹了好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❹ 《聊齋志異》是如何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聊齋志異》人人皆知,也知道聊齋的作者是蒲松齡。他在屢屢落榜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生計。在當時腐敗的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下寫出了這本著作。

盡管《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但它在清代,以至於現在,它的光輝都不曾有所減少,足可見蒲松齡的學識才華,以及他對於社會的洞察和自己心靈流露與整個世人的有著共通之處,從而使得大眾產生了共鳴。

老舍也評價過蒲松齡「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❺ 《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同為清代文言小說,二者在文學上的區別主要是在那些方面

兩者都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而且都是志怪一類,本質上當無大的區別,只是《閱微草堂筆記》比起《聊齋志異》缺少描寫,可算區別之一。(參見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

《聊齋》(《聊齋志異》以下簡稱為《聊齋》)是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展到清代產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都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致《聊齋》青柯亭刊本一出,就風行天下,出現了注釋本、評點本,並引起不少作者競相追隨仿作,文言小說出現了再度蔚興的局面。有仿效《聊齋》手法寫作的,如《子不語》和《夜譚隨錄》等,同時,也有對《聊齋》文體提出異議進行抗衡的,當時最有成就的是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以下簡稱為《閱微》)。
紀昀,字曉嵐,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人。生於清雍正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紀昀知識淵博,文名著世,是清代有名的大學者、大才子。他主持編撰了《四庫全書》,並親自撰寫二百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傳統文化的保存,後世的治學和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閱微》是他晚年創作的筆記小說,筆記分為《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灤陽續錄》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單獨成書。在對待《聊齋》文體上紀昀持反對態度,曾經直接做《聊齋》中《狐夢》的反面文章。曾經對《聊齋》敘事提出質疑:「然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也。……小說既述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今燕呢之詞,媒狎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之?又所未解也。」批評《聊齋》「一書而兼二體」,認為作敘事之文,應「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勸懲之旨」,「不顛倒是非」,「不摹寫才子佳人」,「不繪畫橫陳」。盛偉在《清代諸家批點<聊齋志異>述評》中提到清代點評家馮鎮巒對紀曉嵐等對《聊齋》敘事的非議非常不滿,寫了《讀(聊齋>雜記》一文,憤然指出:「柳泉《志異》一書,風行天下,萬口傳誦,而袁簡齋議其繁衍,紀曉嵐稱為才子之筆,而非著述之體,皆昔言也。」又說「較之《水滸》、《西廂》。體大思精,文奇義正,為當世不易見之筆墨,深足寶貴。」…不但否定了紀昀的觀點,反而對《聊齋》高度肯定和贊揚,由此可見,《聊齋》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的地位。這兩部小說在敘事功能、效果方面存在諸多不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表現形式不同。從表現形式上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主要分筆記、傳奇兩種藝術形式。《閱微》是典型的筆記小說,採用的是筆記體小說的表現形式。有人曾這樣形容筆記小說:筆記體小說出於稗官,以簡短的筆記體來記錄百姓的「街談巷語」和「道聽途說」,它們「既是些殘叢小語,篇幅短小,所講的又是小道理,是形式和內容兩見其小」。所以總結筆記小說的特點是:情節簡單,篇幅短小,語言簡約,注重說理。作為筆記體的代表,《閱微》充分顯示了筆記體小說的鮮明特點:一是敘事簡要;二是注重說理。而《聊齋》是「一書而兼二體」的志怪小說,並且成功借鑒了史傳文學的許多敘事方法。《聊齋》中的大約三百篇小說,從藝術形式方面看包含了傳奇志怪兩種題材,並且作為志怪典型得到人們的贊譽,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雲: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外,
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聊齋》的成功不單是具有傳奇小說的敘述委曲、文辭多彩,而且具有志怪
小說的浪漫色彩,可以避免筆記小說在篇幅方面和語言方面的限制,魯迅贊揚傳奇小說不僅文筆精細、曲折,而且「所敘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瀾,不止一點斷片的談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顯示著這事跡的虛構,以見他想像的才能了」。李宗為在《唐人傳奇》中也說:「傳奇小說在內容上則擴大到可以聳動聽聞而令讀者留下較強烈印象的一切奇人奇事,文筆力求優美動人,不避虛飾,尤注意於形容描寫以見作者敘事有方、想像之瑰奇」。另外,從兩類小說的發展來看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雖已成熟,但傳奇小說和筆記體小說相比較,在語言、結構等諸多方面都存在的優勢。《閱微》有明顯的筆記特徵,敘事簡、重說理的特點致使作品丟棄了如《聊齋》作品豐富的文學精神和藝術境界,文字表達得不太盡致,讀來感受不如《聊齋》豐富;雖然《閱微》中的說理使它的敘事達到「文字簡明」、「說理透徹」,並且《閱微》開創了說理體,或夾敘夾議,或先敘後議,但由於不長於文學的描寫,這就使他的《閱微》缺少了生動形象,也即缺少了文學性,在作品預期達到的敘事效果上和《聊齋》是迥然不同的。紀昀等非議風氣文人認為清代崇尚「著書者之筆」的筆記小說,而排斥「才子之筆」的傳奇小說,所以批評《聊齋志異》雖為筆記小說,卻「隨意裝點」,「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一書而兼二體,所未解也」,即紀昀不理解《聊齋志異》既有筆記小說記述見聞之簡潔,又有傳奇小說隨意渲染和細致描寫的跨文體現象。兩部作品採用不同的敘事藝術形式,所以作品敘事功能隨之不同,作品達到的效果也不同。
其次,思想內容不同。兩部作品以不同的敘事方式反映的思想內容有很大差別:《閱微》從思想內容來說,主要是「勸懲」,其次是宣揚「因果報應」。紀昀本人不避諱作品的勸誡主旨,在卷一開篇明確提出作品主題:「有益於勸懲「,在兩篇序文中也加以強調,盛時彥序說:「欲使人知所勸懲。」鄭開禧序說:「大旨悉歸勸懲。」。可見,《閱微》的勸懲功能。蒲松齡之孫蒲立德認為《聊齋》思想內容「其事多涉於神怪;其體仿歷代志傳;其論贊或觸時感事,《聊齋志異》敘事研究而以勸以懲。」雖然《聊齋》敘事也有勸懲之意,但卻是以直接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廣泛揭露科舉考試的弊端,熱情歌頌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當時重大的時代主題的思想內容為主。《閱微》為「使人知所勸懲」,因而極力宣揚封建道德與因果報應。如《唐西勞氏女》篇,寫勞氏女前生誣一婦私孕而致其死,今生鬼來索命,報應不爽。但在《聊齋》中蒲松齡對待愛情的態度和紀昀是有本質的不同的。如《聶小倩》等作品蒲松齡是熱情歌頌青年男女的愛情的。可見,兩部作品思想內容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別。
再次,形象創新不同。《聊齋》藝術形象的創新主要表現在人物、情節和語言三個方面。盛偉在《蒲松齡全集》中這樣分析作者的情感心理:「一方面一生科舉磋砣使作者產生了懷才不遇的苦悶和不被人知的孤獨,另一方面長期寄人籬下的教書生涯使他拋妻別子,不由不產生「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里」的慨嘆,因此,孤憤與渴望「知己」便成了他的情感主調。」蒲松齡懷著滿懷的「孤憤」之情來塑造形象,表現在作品中作者以幻化的浪漫主義狐形象來慰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狐鬼花妖的世界中作者把狐狸作為生命存在的人來描述,用狐寫人,以狐寫事,賦予狐以人的思想性格,並完全按照人的生活方式進行故事的描述,給予狐人性化的情感。使其作品中狐的妖氣弱化,人情味增加。把人們憎惡的兇殘狡猾奸詐的狐狸,描繪成具有人情世故的常人,這種心靈的寄託使狐形象得到根本改變,使《聊齋》中的狐形象突破了傳統小說觀念的束縛。使狐形象「多具人情,和藹可親」。在狐仙題材的文學作品創作上具有創建性意義,讓狐具有人們喜愛的品性和形象。對傳統狐仙題材的拓展與超越,為同類題材的小說創作開創了嶄新的境界。在語言方面,蒲松齡用的是「才子之筆」,側重寫人,長於描繪,文筆曲折細膩,文學性較強,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人性、人情色彩的狐仙形象,提升了藝術形象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並且《聊齋》的語言特色是能把新鮮活潑的口語溶入深奧的文言中。象《阿纖》中的鼠精,美貌善良,溫順勤勞,鍾情而又自尊,除「日建倉凜」,「年余倉盈」的「非常」之外,完全是一個勞動婦女的形象,這是蒲松齡的傑出創造。紀昀是大學問家,閱歷豐富,又有文學才華,但思想保守,記神鬼物怪之事往往寓有宣揚綱常名教偏向,又強調「著書者之筆」,所以紀昀《閱微》在這幾方面則缺乏藝術創新,魯迅《三閑集·怎麼寫》這樣評價《閱微》: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揭力只寫事狀,而避去心思和密語。」
從兩部小說在敘事中體現的審美和教化作用看,蒲松齡在寫作時是將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真切感受和情感融入到了小說里,雖然作品也有勸誡之意,但力爭讓事實來發揮懲惡勸善的作用,更多的是贊美理想,抨擊黑暗,弘揚善良,懲戒丑惡,把強烈的愛憎感情寄寓在敘事之中,有時直接以「異史氏日」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感受,以美的、有靈性的狐意象來實現對形象的審美和對讀者的教化,借作品實現自我。而《閱微》因受作者思想的影響,作品主題的思想性和批判性無法和《聊齋》比擬,另外《閱微》不注重語言的靈活運用,只注重事實的勸懲和因果報應作用,用僵硬的古板的敘事完成作品使其強制人們去維護統治階級的立場。由此可見,兩部作品在實現審美和教化作用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❻ 聊齋志異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

聊齋志異是一部小說集,不是一部小說。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聊齋」是他的書齋名稱,「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❼ 聊齋文言文簡介

1. {聊齋志異}的簡介

《聊齋志異》,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

「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

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 學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蒲松齡的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時)。」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

但此書也有不合常理之處如:《醫術》中載:「有病傷寒者,言症求方。張適醉,誤以瘧劑予之。

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後有盛儀造門而謝者,問之,則傷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

根據現代醫學,傷寒最忌腹瀉。 《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

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裡面去,寫成此書。

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2. 《聊齋志異》簡介

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一部花費蒲松齡一輩子心血的「孤憤之書」。蒲松齡40歲時,《聊齋志異》已經大部分完成,他後來還不斷增補和修改。

《聊齋志異》一開始只是在民間傳抄,直到蒲松齡去世五十年後,才在浙江成書問世。本書定名為《聊齋志異》是因為「聊齋」是蒲松齡書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共16卷,有491個短篇。全書體裁復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有雜記、寓言等多種文體,故事來源也不一,有得之傳聞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獻的,但較為有名的重要的作品往往是蒲松齡創作的。

《聊齋志異》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故事新奇,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聊齋志異》題材大多來自民間和下層知識分子的傳說,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少作品,寓意深刻,對人們有啟發教育意義。

從性質來看,故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節,是對各類奇異傳聞的簡單記錄,如我們學習的25課《狼》;另一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短篇小說,是有曲折情節的奇異故事,如《胭脂》、《促織》。除了少數居於兩類之間外,這兩類在篇數上各占約半數。

從內容來看,故事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抨擊當時社會的腐敗和官場的黑暗,二是批判科舉制的弊病和罪惡,三是宣揚婚姻自由,四是闡釋自己的倫理道德觀。

《聊齋志異》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將古代小說中「志怪」「傳奇」和「人情」融為一體,吸收了古代白話小說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簡潔而優雅的文言風格,藝術造詣在歷代文言小說之上,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它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全書充滿豐富的想像力,且具極強社會批評性。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它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而生動。

《聊齋志異》一問世就很快風靡世間,三百年來經久不衰。在我國古典小說里,還沒有一部作品能像《聊齋志異》這樣,古今皆熱,雅俗共賞,老少都愛。近兩百年來,許多藝術門類從《聊齋志異》汲取藝術營養,《聊齋志異》中的故事成為曲藝、戲曲、電影、電視等眾多藝術的表現熱點。

3. 聊齋志異簡介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清)蒲松齡作。分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主要內容有:

1. 揭露當時官場腐敗黑暗 2. 暴露科舉制度的弊端及試官的昏庸無能 3. 描寫愛情的作品。多為人與狐鬼的戀愛故事,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

《聊齋志異》是一部諷刺意味很強的小說集。書中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做了尖刻的諷刺。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譬如:人可以變成老虎為哥哥報仇;小孩的靈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無敵;人和鬼魂可以結為夫婦;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樣可親可愛。其中作品《促織》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於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

《聊齋志異》里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寫成。最長的也不過三四千字,短的才二十多個字。小說描寫簡潔生動,人物個性刻畫鮮明,單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的。讀《聊齋志異》,就像走進一座五彩繽紛的人物畫廊。每個故事的情節安排也都顯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故事性強,曲折有味讓人回味無窮。

4. 聊齋志異的簡介

《聊齋志異》,清代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作者蒲松齡在寫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進去.

5. 簡介聊齋

聊齋志異》簡介

蒲松齡(清朝)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清)蒲松齡作。分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主要內容有:

1. 揭露當時官場腐敗黑暗;

2. 暴露科舉制度的弊端及試官的昏庸無能;

3. 描寫愛情的作品。多為人與狐鬼的戀愛故事,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

《聊齋志異》是一部諷刺意味很強的小說集。書中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做了尖刻的諷刺。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譬如:人可以變成老虎為哥哥報仇;小孩的靈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無敵;人和鬼魂可以結為夫婦;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樣可親可愛。其中作品《促織》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於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

《聊齋志異》里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寫成。最長的也不過三四千字,短的才二十多個字。小說描寫簡潔生動,人物個性刻畫鮮明,單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的。讀《聊齋志異》,就像走進一座五彩繽紛的人物畫廊。每個故事的情節安排也都顯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故事性強,曲折有味讓人回味無窮。

6. 誰能給幾篇聊齋志異的文言文來,要附有現代文體

考城隍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燾,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

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門的公差,手裡拿著一張通知單,牽著一匹頭上有白毛的馬走來。對他說:「請你去參加考試!」宋先生說:「主考的學台老爺沒有到,怎麼能突然進行考試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斷地催促他。

宋先生只好勉強騎上馬,跟隨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們便來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樣。

不多時,他們進入一座衙門。宮殿建築宏偉華麗,堂上坐著十多位官員,都不知道是些什麼人,其中只有關帝是認識的。

衙門的殿廊下擺著桌、凳各兩個。已經有一位秀才坐在那裡的下位上。

宋先生便與他肩並肩坐下。每張桌子上都有筆和紙。

一會,便送下有題目的卷紙來,一看上面寫著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他們倆把文章做成後便呈送上去。

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話,說:「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是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各位官員在傳閱中不住地稱贊。

他們便把宋先生召喚到殿堂上去,對他說:「河南那個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擔任這個職務很合適。」宋先生一聽,這時才開始明白過來,連忙跪下去,一邊叩頭一邊哭著說:「我能得到這樣榮耀的任命,怎麼敢再三推辭呢?但我的70多歲的老母,身邊無人奉養。

請你們允許在她去世之後,我再聽從你們的任用。」堂上一位好象是帝王樣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親的壽祿。

有一位留著鬍子的官吏,捧著記載人壽祿的冊子看了一遍,說道:「她還有陽壽九年。」他們聽後正在猶豫不決,想不出辦法時,關帝說:「沒有什麼關系,讓姓張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

於是,堂上人對宋先生說:「本應該讓你立即到任的,今從仁愛孝敬之心考慮,給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還得叫你去。」說完,又對那位秀才勉勵了幾句。

二位先生叩頭後走下殿來,秀才拉著宋先生的手,一直送到郊外,並自我介紹說:「我是長山地方人,姓張。」還將自己做的詩贈給宋先生留作紀念。

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詩忘記了,只記得中間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蠟無燈夜自明」兩句。宋先生騎上馬就告辭而去,當他回到村裡時,就好象是從夢中醒過來一樣。

可是到這時,他已經是死去三天啦。宋先生的母親聽到棺材裡有吟呻聲,便趕快把他從裡面扶出來。

過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說出話來。他打聽長山那個地方,果然有姓張的這個人,已經在那天死去了。

自此以後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親果然到時候便死去了。喪事發送完畢之後,宋先生洗完了澡,走進屋子裡也死了。

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門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後跟隨著許多車馬人員。丈人家裡人都非常驚奇,不知宋先生已經成了神,做了城隍。

他們急忙跑到宋先生家裡去打聽消息,原來,宋先生已經死去了。 我姑夫自己記有小傳,可惜戰亂後沒有保存下來,這只不過是個大概吧。

予姊丈之祖宋公,諱燾,邑廩生。一日病卧,見吏人持牒,牽白顛馬來,雲:「請赴 試。」

公言:「文宗未臨,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馬從去,路甚生疏, 至一城郭,如王者都。

移時入府廨,宮室壯麗。上坐十餘官,都不知何人,惟關壯繆可識。

檐下設幾、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與連肩。幾上各有筆札。

俄題紙飛下,視之有 八字,雲:「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二公文成,呈殿上。

公文中有雲:「有心為善,雖善 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諸神傳贊不已。召公上,諭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 職。」

公方悟,頓首泣曰:「辱膺寵命,何敢多辭?但老母七旬,奉養無人,請得終其天 年,惟聽錄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壽籍。

有長須吏捧冊翻閱一過,白:「有陽算九 年。」共躊躇間,關帝曰:「不妨令張生攝篆九年,瓜代可也。」

乃謂公:「應即赴任,今 推仁孝之心,給假九年。及期當復相召。」

又勉勵秀才數語。二公稽首並下。

秀才握手,送 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 之句。

公既騎,乃別而去,及抵里,豁若夢寤。時卒已三日,母聞棺中 *** ,扶出,半日始能 語。

問之長山,果有張生於是日死矣。後九年,母果卒,營葬既畢,浣濯入室而沒。

其岳家 居城中西門里,忽見公鏤膺朱幩,輿馬甚眾。登其堂,一拜而行。

相共驚疑,不知其為神, 奔詢鄉中,則已歿矣。公有自記小傳,惜亂後無存,此其略耳。

7. 聊齋志異及蒲松齡的簡介

1、作品簡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2、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文學家。

出生於一個逐漸沒落的書香家庭,但功名不顯。 父蒲盤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3、作品內容 《聊齋志異》中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描寫愛情主題的另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會對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種種阻礙,表現了他們的反抗斗爭。 《鴉頭》、《細侯》、《連城》、《宦娘》都是這方面的優秀作品。

8. 聊齋內容簡介 300字左右 謝謝了

聊齋志異》是一部諷刺意味很強的小說集。

書中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做了尖刻的諷刺。書中小說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揭露腐朽、弊端叢生的科舉制度,如:《司文郎》描寫盲僧用鼻子辨別文章的好壞,辛辣地諷刺了試官好壞不分,顛倒黑白的丑態。

第二類是揭露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的罪惡,《促織》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小說寫了一個皇帝愛鬥蟋蟀,就不斷地讓百姓進貢蟋蟀,一個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親千辛萬苦找來的蟋蟀,害怕地跳了井。

後來這個孩子變成了一隻蟋蟀,他不僅斗敗了所有的蟋蟀,就連大公雞都不是他的對手。統治者的小小愛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

第三類是批判摧殘人性的封建禮教,描寫愛情與婚姻。《聊齋志異》描寫了許多青年男女違抗封建禮教,嚮往自主婚姻的故事。

如《連城》、《寄生》、《青娥》等,寫得十分感人。特別是花妖狐魅和人的愛情故事,尤為膾炙人口。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譬如:人可以變成老虎為哥哥報仇;小孩的靈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無敵;人和鬼魂可以結為夫婦;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樣可親可愛。

其中作品《促織》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

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

《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於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

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 《聊齋志異》里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寫成。

最長的也不過三四千字,短的才二十多個字。小說描寫簡潔生動,人物個性刻畫鮮明,單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的。

讀《聊齋志異》,就像走進一座五彩繽紛的人物畫廊。每個故事的情節安排也都顯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故事性強,曲折有味讓人回味無窮。

❽ 聊齋志異是一部以寫狐鬼故事著稱的短篇文言小說集還是長篇文言小說集

⑴ 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是

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清代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是我國古代成就最高的短篇小說集,作者為蒲松齡。《聊齋志異》共四百九十一篇,大都為妖狐神鬼故事。一類揭露社會黑暗,鞭撻貪官污吏,同情人民疾苦,如《促織》、《席方平》。二類為愛情題材,多為書生與化為美女的狐狸精的戀愛故事,歌頌了青年男女對幸福的追求和對禮教的反抗,如《紅玉》、《嬰寧》、《小翠》、《連城》、《鴉頭》。三類抨擊科舉制的腐朽,如《葉生》、《司馬郎》、《王子安》。其他題材有《畫皮》、《嶗山道士》等。《聊齋志異》想像豐富,是浪漫主義的傑作。書中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極富戲劇性,語言是經過提煉的文言,又吸收了口語,精煉含蓄。

⑵ 聊齋志異是一篇文言文小說集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了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場的罪惡郭沫若再作者的故居題聯說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⑶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因為蒲松齡是個吊絲,一個善良而質朴的吊絲,就像我一樣。

⑷ 聊齋志異是哪個朝代,哪位作者的作品是一部什麼體裁的作品集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裡面去,寫成此書。

⑸ 聊齋志異與寫狐鬼故事著稱,是不是在宣傳迷信思想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版通過幻想權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這句話哪裡不對

應該是的,《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在聊齋中寫下的奇幻故事的集合。其中有好多故事,耳熟能詳的有倩女幽魂,畫皮等等

⑺ 《聊齋志異》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明代小說家蒲松齡,這句話對嗎

《聊齋志異》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明代小說家蒲松齡.(不對 )
《聊齋志異》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

⑻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集的最高峰

《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回物形象鮮明生動,故答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和孤憤的。

⑼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創作的一部什麼小說

蒲松齡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聊齋志異》裡面這些花妖狐魅變成的美女就是窮秀才蒲松齡的白日夢。他做這種夢,就是表達那種一廂情願的男性的幻想,窮秀才的幻想。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慘世界》的作者,他曾經說過,「想像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蒲松齡雖然那樣貧困,那樣不得志,他也寫了和自己生平有關的一些東西,但是他特別善於想像,《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❾ 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奇怪的事情。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創作背景

蒲松齡一生貧困潦倒,但這樣的經歷恰好對他創作《聊齋志異》這樣的文學巨著十分有利。他個人科場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卻由此而對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體驗,從而促使他把滿腔孤憤傾注在自己的創作中,將揭露和抨擊科舉弊端作為《聊齋》的重要內容,並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應試士子形象。

三十多年的農村教書先生生活對他的創作也極為有利:一方面東家畢際有的石隱園里有林泉之勝可以陶冶性情,豐富的藏書可供他研習學問,豐富知識;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和恰當的機會搜集民間傳說,整理加工聊齋故事。

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為創作《聊齋志異》作了一定準備。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風俗民情開闊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各階層人物,特別是官僚縉紳和下層歌妓,為他在《聊齋》中塑造各種官僚豪紳和眾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礎。

此外,蒲松齡從小就喜愛民間文學,喜好搜集民間奇聞異事。他不僅從民間文學中汲取藝術營養,而且直接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造。這是他採用充滿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來反映現實的重要原因。

作品鑒賞

《聊齋志異》在藝術上代表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它博採中國歷代文言短篇小說以及史傳文學藝術精華,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造奇設幻,描繪鬼狐世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

魯迅說:“聊齋志異雖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屈,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中國小說史略》)。這里明確指出了《聊齋志異》一書而兼志怪、傳奇二體的特色。“用傳奇法,而以志怪”,不能簡單理解為“用傳奇的筆法,去表現志怪的題材”,其實,蒲松齡對志怪傳統和傳奇筆法,既有繼承又有超越。

1、《聊齋》對志怪題材的繼承和發展

六朝志怪的寫作目的是為了“發明神道之不誣”,內容荒誕無稽,情節簡略、單調,藝術粗糙平板;《聊齋》雖然也寫花妖狐魅的怪異題材,但為的是曲折反映社會現實,抒發自己內心“孤憤”,在內容的深廣度上,都超過了以往的志怪、傳奇。

2、《聊齋》對傳奇筆法的繼承和超越

魯迅認為,唐傳奇“雖尚不離於搜奇記異,然敘述婉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中國小說史略》)可見,唐傳奇比之六朝志怪,除了題材內容的發展之外,特別是在藝術上的超越。從情節結構上,它從六朝志怪的“粗陳梗概”發展到豐富曲折、首尾完整的故事;在語言文字上,從志怪的簡率古樸、粗糙平板發展到文辭華麗、形象生動;在表現手法上,從六朝志怪單調平板的如實記述發展為“盡設幻語”的委婉敘寫。

《聊齋》對傳奇筆法的超越:

《聊齋》除了對唐代傳奇情節曲折、敘寫委婉、文辭華麗等特點的繼承,有又對其的超越,具體表現在:一是從故事體到人物體,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環境、心理、等多種手法寫人;三是具有明顯的詩化傾向。

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變化

《聊齋》每敘一事。力避平鋪直敘,盡量做到有起伏、有變化、有高潮、有餘韻,一步一折,變化無窮;故事情節力避平淡無奇,盡量做到奇幻多姿,迷離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是情節的復雜性,奇是情節的虛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離真實,這是《聊齋志異》藝術力量之所在。

手法多樣,塑造形象

1、賦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會性”。

《聊齋志異》所寫鬼狐花妖,作家一方面賦予它們以人的社會性,另一方面又保持它們某種自然性,寫得狐有狐形,鬼有鬼態,從而顯得牛趣盎然。如虎精苗生的粗獷(《苗生》),牡丹精葛巾的芳香(《葛巾》),蠹魚精素秋的善讀書(《素秋》),鼠精阿纖的善積粟(《陶纖》),蜂精綠衣少女的細腰(《綠衣女》)。這就不僅使人物性格特點突出,而且使讀者有鮮明的形象感受。

2、通過主要特徵和生動細節寫人。

《聊齋志異》刻畫人物時,或通過人物的聲容笑貌和內心活動,或通過生物、准確的.細節,往往寥寥數筆,便能形神兼備。例如寫嬰寧,作家抓住她愛笑、愛花兩個特徵,加以反復渲染,於是她的天真無邪的性格便躍然紙上。王子服初見她時,她“拈梅花一枝,華容絕代,笑容可掬”。以後她便在各種笑聲中出現:或“含笑拈花",或“嗤笑不已”,或“掩其口,笑不可遏",或大笑、縱笑、狂笑,或忍笑、濃笑、憨笑。每一笑又都與拈花、簪花、攀花、種花的行為相配合。作家寫嬰寧這兩個特徵,正是為了突出她蔑視世俗禮教,敢於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熱愛生活,熱愛美好事物,痛恨丑惡行為的的性格。花,是大自然的美,笑,是人間的美,她兼而愛之,作家在她身上,寄託了自己的理想。此外像小翠的頑皮(《小翠》),小謝的調皮(《小謝》,青鳳的莊重(《青風》),孫子楚的痴情(《阿寶》),喬生的真濺(《連城》),楊萬石的懦弱(《馬介甫》),賈兒的機智(《賈兒》)無不生動真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善用環境描寫映襯人物。

比如《嬰寧》,處處用優美的自然環境來襯託人物:村外的“叢花雜討”,門箭的絲柳垂蔭,牆內的“桃杏、修竹”,門前的夾道紅花,窗下的海棠繁葉,庭中的豆棚瓜架,使得人物與環境十分和諧,相得益彰。嬰寧是狐精所生,鬼母所養,從小遠離塵世,沒有被人間污濁熏染。作家用一系列清新雅潔的環境來襯託人物的生活,是具有象徵與寄託意義的。

三、《聊齋志異》的語言既具有文言文的簡練典雅,又不失小說語言的生動形象。例如寫馮相如見紅玉自牆上來窺一段:“視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來,亦不去。固請之,乃梯而過”。在如此簡短的語言中,描寫了人物的外貌、心理和動作,表現了少女情竇初啟時的嬌態和馮相如的執著、熱烈的愛。語言精粹而內含豐富,不僅熔鑄了古文語言的精粹,同時還吸收了民間文學和群眾口語乃至方言的精華。又如《鏡聽》中寫鄭家兄弟赴考之後,妯娌人正冒暑在廚房做飯。“忽有報騎蹙門,報大鄭捷。母入廚喚大婦日:‘大男中試炙,汝可涼涼去’,次婦忿惻。泣且炊。俄又有報二鄭捷者。次婦力擲餅杖而起。曰:‘儂也涼涼去。”這里的“汝可涼涼去”,“儂也涼涼去”,都是口頭語,用在這里,突出了鄭母與次婦的性格,十分生動,如聞其聲。《聊齋志異》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徵,也十分突出。例如《翩翩》,寫翩翩與花城娘子兩位少婦調笑:“一日,有少婦笑入,目:‘翩翩小鬼頭快活死!薛姑子好夢,幾時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貴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風緊,吹送來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日:‘花娘子瓦窯哉!那弗將來?,曰:‘方嗚之,睡卻矣。’”這里把古語、俚語,熔鑄成生動活潑的對話,逼真地表現了人物的音容笑貌。《聊齋志異》在語言的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它使文言語匯產生活力,生動活潑地表現了現實生活。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文學家。出生於一個逐漸沒落的書香家庭,但功名不顯。

父蒲盤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

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

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 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

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

6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

71歲時才援例成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經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

❿ 把清代文言文小說創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哪一部

把清代文言小說創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將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從此以後,文言小說就雄風難再了。《聊齋志異》之後,雖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但已難成氣候。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已有流傳。

(10)聊齋志異與清代文言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聊齋志異》一問世,就風行天下,翻刻本競相出現,相繼出現了注釋本、評點本,成為小說中的暢銷書。文言小說也因此出現了再度蔚興的局面。

熱點內容
小說情節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發布:2025-07-19 01:46:08 瀏覽:713
古代言情系統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7-19 01:37:31 瀏覽:226
小說照搬游戲劇情算不算抄襲 發布:2025-07-19 01:36:53 瀏覽:69
主角把玩家當韭菜的游戲小說 發布:2025-07-19 01:36:53 瀏覽:157
離婚後總裁後悔的小說 發布:2025-07-19 00:17:09 瀏覽:232
上位小說曾煜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8 23:48:36 瀏覽:406
免費閱讀小說噬愛 發布:2025-07-18 23:48:03 瀏覽:660
都市人妻出軌小說網 發布:2025-07-18 23:41:12 瀏覽:881
尚尚夏夏小說結局 發布:2025-07-18 23:37:49 瀏覽:604
我的極品老婆小說txt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18 23:34:48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