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推薦的十篇短篇小說
1. 余華代表作
余華代表作:
1、戰栗(小說)
《戰栗》書中收入了余華的三篇中篇小說,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運的偶然性與重復性;《一個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歸途的命運;而《戰栗》中,一個被命運捉弄的詩人,無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達歡樂。這些關於命運的故事,既有現實的,也有內心的。
2、黃昏里的男孩(小說)
《黃昏里的男孩》是200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華。內容簡介:《黃昏里的男孩》收錄了作家余華的十二篇作品,這是余華所有中短篇小說中與現實最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親切的,不過也是充滿不安的。
3、活著(小說)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的悲慘故事,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4、許三觀賣血記(小說)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5、現實一種(小說)
《現實一種》是200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華。書中收錄了三部中篇小說,均以一種冷靜的筆調描寫死亡、血腥與暴力,在此基礎上揭示人性的殘酷與存在的荒謬。
2. 余華推薦的好書有哪些
關於余華的書,推薦以下幾本:
3、余華寫的小說故事性很強,主題現實而深刻,沒有呼喚中那些跳脫的精神剖析和思想呻吟,看著不覺得犯困。
而他的中短篇小說,我看過十幾篇,都很無語,用著把簡單的故事復雜化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來搗填補故事本身的扁平。基本上可以說是寫作技巧的賣弄。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我是重玄,歡迎關注。了解更多高效工作技巧及職場實用干貨。
3. 余華有幾部作品
余華有16部作品。
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
短篇小說集:《現實一種》,《鮮血梅花》,《戰栗》,《黃昏里的男孩》,《我膽小如鼠》,《世事如煙》。
隨筆集《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黃昏里的男孩》。
雜文集 :《十個詞彙里的中國》,《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4. 余華的短篇小說
這兩天讀了他十來篇短篇小說,這些短篇小說我大概把它們分為兩類:
一類是相對靠近作者現實生活的故事:<<愛情故事>>/<<蹦蹦跳跳的游戲>>/<<空重爆炸>>/<< 死亡敘述 >>/<< 為什麼沒有音樂 >>/<< 在橋上 >>/<<兩個人的歷史>>/<<他們的兒子>>/<<炎熱的夏天>>//<<女人的勝利>>
另外一類是荒誕小說類型: <<闌尾>>/<<命中註定>>/<<十八歲出門遠行>>/<< 往事與刑罰 >><< 往事與刑罰 >>/<< 我為什麼要結婚 >>/<< 西北風呼嘯的中午 >>/<< 祖先 >>/<<朋友>>/<<我沒有自己的名字>>
余華應該是更擅長於寫先鋒派類型的荒誕小說,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他的成名作,我也感覺這篇小說是以上小說中最為優秀一篇,讀起來有英國黑色喜劇電影的感覺,整個故事感覺沒有具體的方向要指向哪裡,要去往哪裡;作者寫作貌似是隨意的,故事的主角也是隨意的,而偶爾搭上的汽車的方向也是隨意的,但是真的是隨意嗎?」我」找不到落腳處的焦慮, 「我」看到大家瘋搶蘋果的焦慮,最後什麼都被搶光了,自己縮在駕駛室里,卻覺得那裡是旅館,是落腳之處了.我讀著彷彿讀著這個掙扎在80年代尋找自己和文學出路的彷徨青年的追逐之路.或許在那個時候,作者也覺得先鋒派的寫作風格是他所追尋的歸宿了吧.而<<命中註定>>里最後描寫的兩個小孩子在大宅外面聽到的那一聲來自於未來的呼救聲讓人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大有西方恐怖片的風格.而<<我為什麼要結婚>>里自己莫名其妙的預言和故事推進的神奇的吻合以至於主人公陷入了一個荒誕的結局,讓人哭笑不得.而在<<朋友>>類似於馬爾克斯的<<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的敘述方式,那持續的打鬥卻荒謬地使打鬥的兩人成為了朋友…這一切一切都是不符合常規的,凌亂的卻又荒謬地組合在一起,我們似乎在看著一幕幕的荒誕劇,但是又感覺到這似乎也是可以真真切切發生並且存在的,它們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掙扎思索還有無奈,以至於我能聽得到余華在寫這些的時候在放聲大笑或者痛哭流涕.不過也許,他只是面無表情地寫完,但是內心卻經歷了驚濤駭浪…
在第一類相對靠近描寫現實生活的故事的小說里,手法相對傳統易懂,但也脫離不了余華一貫地冷清和殘酷, <<他們的兒子>>在描寫擠公車回家的夫婦的爭吵以及打計程車回家的兒子之間的落差的對比,不禁在懷疑新經濟時代的教育是否得當.甚至在描寫一些最溫馨的親情,結局也是悲哀的,有如<<蹦蹦跳跳的游戲>>.對於人性,余華並不會刻意去寫,但是總是在一些不經意的場景和對話,就可以把故事人物的醜陋表現得淋漓盡致,就像<<炎熱的夏天>>那兩個似乎是閨蜜卻各懷鬼胎的女子以及那個看起來愚笨卻腳踏幾船的文化局公務員.
余華的短篇對比起他的長篇是遜色的,甚至不及他的雜文,他某些雜文還是寫得挺有見地的.雖然他寫短篇而成名,卻因為長篇而使他進階到優秀作家的行列.下個星期來讀他的中篇小說,並結束他相關書目的閱讀.
/
5. 余華 <<溫暖的旅程——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系列 >>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川端康成如同盛開的罌粟花使人昏昏欲睡,卡夫卡就像是流進血管的海洛因令人亢奮和痴呆。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
我曾經迷戀於川端康成的描述,那些用纖維連接起來的細部,我說的就是他描述細部的方式,他敘述的目光無微不至,幾乎抵達了事物的每一條紋路,同時又像是沒有抵達,我曾經認為這若即若離的描述是屬於感受的方式。川端康成喜歡用目光和內心的波動去撫摸事物,他很少用手去撫摸,因此當他不斷地展示細部的時候,他也在不斷地隱藏著什麼,被隱藏的總是更加令人著迷。它會使閱讀走向不可接近的狀態,因為後面有著一個神奇的空間,而且是一個沒有疆界的空間,可以無限擴大,也可以隨時縮小。為什麼我們在閱讀之後會掩卷沉思�這是因為我們需要走進那個神奇的空間,並且繼續行走。這樣的品質也在卡夫卡和馬爾克斯,以及其他更多的作家那裡出現,這也是我喜愛《禮拜二午睡時刻》的一個原因。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無可爭議的大師,而且生前就已獲此殊榮。《百年孤獨》塑造了一個天馬行空的作家的偶像,一個對想像力盡情揮霍的偶像,其實馬爾克斯在敘述里隱藏著小心翼翼的剋制,正是這兩者間激烈的對抗,造就了偉大的馬爾克斯。《禮拜二午睡時刻》所展示的就是作家克制的才華,這是一個在任何時代都有可能出現的故事,因此也是任何時代的作家都有可能寫下的故事。
為什麼神甫都會在一個普通母親面前不安�為什麼枯萎的鮮花會令我們戰栗�馬爾克斯留下的疑問十分清晰,疑問後面的答案也是同樣的清晰,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感受到了,同時又覺得自己的感受還遠遠不夠。
卡夫卡的作品,我選擇了《在流放地》。這是一個使人震驚的故事,一個被遺棄的軍官和一架被遺棄的殺人機器。兩者間的關系有點象是變了質的愛情,或者說他們的歷史是他們共同擁有的,少了任何一個都令兩人同時失去。我之所以選擇《在流放地》,是因為卡夫卡這部作品留在敘述上的刻度最為清晰,我所指的是一個作家敘述時產生力量的支點在什麼地方�這位思維變幻莫測的作家,這位讓讀者驚恐不安和難以預測的作家究竟給了我們什麼�他是如何用敘述之磚堆砌了荒誕的大廈�《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敘述中伸展出去的枝葉,在對那架殺人機器入微的描寫里,這位作家表達出了和巴爾扎克同樣准確的現實感,這樣的現實感也在故事的其它部分不斷涌現,正是這些擁有了現實依據的描述,才構造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事實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們更容易被大廈的荒誕性所吸引,從而忽視了建築材料的實用性。
布魯諾·舒爾茨的《鳥》和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河的第三條岸》也是同樣如此。《鳥》之外我還選擇了舒爾茨另外兩部短篇小說,《蟑螂》和《父親的最後一次逃走》。我認為只有這樣,在《鳥》中出現的父親的形象才有可能完整起來。我們可將它們視為一部作品中的三個章節,況且它們的篇幅都是十分簡短。舒爾茨賦予的這個「父親」,差不多是我們文學中最為靈活的形象。他在擁有了人的形象之外,還擁有了鳥、蟑螂和幸福蟹的形象,而且他在不斷地死去之後,還能夠不斷地回來。這是一個空曠的父親,他既沒有人的邊界,也沒有動物的邊界,彷彿幽靈似的飄盪著,只要他依附其上,任何東西都會散發出生命的慾望。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在《河的第三條岸》也塑造了一個父親的形象,而且也同樣是一個脫離了父親概念的形象,不過他沒有去和動物結合,他只是在自己的形象里越走越遠,最後走出了人的疆域,有趣的是這時候他仍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個永不上岸的父親,使羅薩的故事成為了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這位巴西作家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沒有絲毫離奇之處,似乎是一個和日常生活一樣起初的故事,可是它完完全全不是一個日常生活的故事,它給予讀者的震撼是因為它將讀者引向了深不可測的心靈的夜空,或者說將讀者引向了河的第三條岸。
在卡夫卡和舒爾茨之後,辛格是我選擇的第三位來自猶太民族的作家。與前兩位作家類似,辛格筆下的人物總是難以擺脫流浪的命運,這其實是一個民族的命運。不同的是,卡夫卡和舒爾茨筆下的人物是在內心的深淵里流浪,辛格的人物則是行走在現實之路上。這也是為什麼辛格的人物充滿了塵土飛揚的氣息,而卡夫卡和舒爾茨的人物一塵不染,因為後者生活在想像的深處。然而,他們都是迷途的羔羊。《傻瓜吉姆佩爾》是一部震撼靈魂的傑作,吉姆佩爾的一生在短短的幾千字的篇幅里得到了幾乎是全部的展現,就像寫下了浪尖就是寫下整個大海一樣,辛格的敘述雖然只是讓吉姆佩爾人生的幾個片段閃閃發亮,然而他全部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了。這是一個比白紙還要潔白的靈魂,他的名字因為和傻瓜緊密相連,他的命運也就書寫了一部受騙和被欺壓的歷史。
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瞭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猛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栗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熱愛魯迅的理由,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與作為戰士的魯迅不同,作為夢想家的博爾赫斯似乎深陷於不可知的浪漫之中,他那簡潔明快的敘述里,其實彌漫著理性的茫然,而且他時常熱衷於這樣的迷茫,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常常是頭腦清楚,可是命運模糊。
魯迅的孔乙己彷彿是記憶凝聚之後來到了現實之中,而《南方》中的胡安·達爾曼則是一個努力返回記憶的人,敘述方向的不同命名使這兩個人物獲得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孔乙己是現實的和可觸摸的,胡安·達爾曼則是神秘和難以把握的。前者從記憶出發,來到現實;後者卻從現實出發,回到記憶之中。魯迅和博爾赫斯似乎都懷疑歲月會撫平傷疼,因此他們筆下的人物只會在自己的厄運里越走越遠,最後他們殊途同歸,消失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命運。
拉克司奈斯的《青魚》和克萊恩的《海上扁舟》是我最初閱讀的記錄,它們記錄了我最初來到文學身旁時的忐忑不安,也記錄了我當時的激動和失眠。這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如果沒有拉克司奈斯和克萊恩的這兩部作品,還有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我想,我也許不會步入文學之門。就像很多年以後,我第一次看到伯格曼的《野草莓》後,才知道什麼叫電影一樣,《青魚》和《海上扁舟》在二十年前就讓我知道了什麼是文學。直到現在,我仍然熱愛著它們,這並不是因為它們曾使我情竇初開,而是它們讓我知道了文學的持久和浩瀚。
這差不多是我二十年來閱讀文學的經歷,當然還有更多的作品這里沒有提及。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我就像是一個膽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們的衣角,模仿著它們的步伐,在時間的長河裡緩緩走去,那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們將我帶走,然後又讓我獨自一人回去。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
余華
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
這是我找到的地址:
《青魚》-杜克司奈斯(這篇實在不見一點蹤影~)
《在流放地》-卡夫卡 http://ke..com/view/1417008.htm
《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 www.yifan.net/novels/foreign/wunu.html
《南方》-博爾赫斯(這篇也找不到)
《傻瓜吉姆佩爾》-辛格http://hi..com/immiee/blog/item/cedee7502afdf3878c543035.html
《孔乙己》-魯迅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nah/nah06.html
《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http://hi..com/%BC%AB%BE%A1%CE%DE%BC%AB/blog/item/a0729fe929398a3ab80e2dc4.html
《河的第三條岸》-羅薩http://hi..com/zealost/blog/item/71cdea39f5a1a6f03a87cea7.html
《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www.heilan.com/databank/usa/usa_0611010_6.htm
《鳥》-布魯諾.舒爾茨http://meng8u8.blog.sohu.com/78523088.html
6. 余華的書
余華是我覺得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當然不需要我說他也是最優秀的小說家,從他的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發行出來就可以看出。余華的書,本身有巨大的感染力之外,更重要的的是,他的書不僅僅是在敘述一個個故事,而是在不斷的揭示社會在歷史發展中的陣痛。他在講述悲劇,這悲劇屬於社會的也是屬於社會中每一個人的。
1.《活著》
《活著(新版)》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
2.《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3.《鮮血梅花》
《鮮血梅花(2012年版)》收入余華的五篇短篇小說:《鮮血梅花》、《古典愛情》、《往事與刑罰》、《此文獻給少女楊柳》、《祖先》。
4.《兄弟》
《兄弟》講述了兩個時代相遇以後發生的故事,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後一個是現在的故事,那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四百年間的動盪萬變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連結這兩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5.《在細雨中呼喊》
《在細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文本,是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歷程。《在細雨中呼喊 》的結構來自於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敘述者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里自由穿行,將憶記的碎片穿插、結集、拼嵌完整。
6.《現實一種》
余華曾說,《現實一種》里的三篇作品記錄了我曾經有過的瘋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間如濤般涌動著,這是從惡夢出發抵達夢魘的敘述。為此,當時有人認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
7.《戰栗》
余華的經驗使他寫作可以不斷地去喚醒其記憶,他相信這樣的記憶不僅屬於我個人,這可能是一個時代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個世界在某一個人心靈深處的烙印,那是無法癒合的疤痕…… 《戰栗》便是他其中一個小說集。《戰栗》中收入了余華的三篇中篇小說,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運的偶然性與重復性;《一個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歸途的命運;而《戰栗》中,一個被命運捉弄的詩人,無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達歡樂……這些關於命運的故事,既有現實的,也有內心的。
8.《第七天》
《第七天》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溫暖與冷漠、良善與邪惡、真實與荒誕、實有與虛無,交織成一部時代的寓言,余華寫盡了中國人的善良與悲哀。
9.《我膽小如鼠》
余華著的《我膽小如鼠/余華作品》精選其3篇中短篇小說:《我膽小如鼠》、《夏季台風》和《四月三日事件》。這些作品所記錄下來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條人生之路。與現實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著還原的可能,而且准確無誤。雖然歲月的流逝會使它紙張泛黃字跡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讓它煥然一新,重獲鮮明的形象。這些小說反映了現代主義的多個側面,它們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並把這種有關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回歸到基本朴實的自然界。
10.《黃昏里的男孩》
收入了中國當代經典名著《活著》作者余華在1986-199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空中爆炸》《蹦蹦跳跳的游戲》《為什麼沒有音樂》《我為什麼要結婚》《闌尾》《我沒有自己的名字》《炎熱的夏天》《在橋上》《他們的兒子》《黃昏里的男孩》《女人的勝利》《朋友》共12篇。
11.《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 : 余華經典散文》
如果說余華的小說是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品,那麼散文則更加體現了他的藝術思想,最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余華。本書是余華的散文作品集。分為「一個記憶回來了」「文學·音樂·旅行」「活著,為了講述」三大章節,包含對往事的追憶與深思,對文學和音樂的獨到見解,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對整個社會和歷史的反省。正如余華所說:「這就是我的寫作,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出發,經過政治、歷史、經濟、社會、體育、文化、情感、慾望、隱私等等,然後再回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
12.《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
本套隨筆集包括《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三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2012年版)》收入余華的《流行音樂》《可樂和酒》《恐懼與成長》《兒子和影子》《消費的兒子》《兒子的出生》《父子之戰》《醫院里的童年》《麥田裡》《我為何寫作》《網路與文學》《文學和民族》《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等隨筆。
13.《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本套隨筆集包括《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三冊本書收入余華在《讀書》雜志專欄連載的十多篇閱讀隨筆,以小說家、讀者的雙重身份對大師經典作品進行獨特解讀,精心研究它們的敘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靜的思索。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一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那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們將我帶走,然後讓我獨自一個人回去……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
14.《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
「音樂的敘述和文學的敘述有時候是如此的相似,它們都暗示了時間的衰老和時間的新生,暗示了空間的瞬息萬變;它們都經歷了段落的開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結束時的回響。音樂中的強弱和漸強漸弱,如同文學中的濃淡之分;音樂中的和聲,就像文學中多層次的對話和描寫;音樂中的華彩段,就像文學中富麗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話,它們的敘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為它們在流動,就像道路的存在是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學的道路彷彿是在地上延續,
7. 可否請大家把余華、蘇童、莫言、王朔推薦的各10篇...
余華: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 新世界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當前最具實力的四位小說家余華、莫言、王朔、蘇童聯手推出的「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四位作家以一流小說家的洞察力和領悟力,選出了他們苦讀和苦練數十年對自己創作影響最大的小說。讀者可從中看到作家與作家間的心有靈犀或神合貌離,選家與選家之間的大相徑庭或不謀而合,由此對這4位作家的個人文學特色有了更進一步了解。 幾位作家在各自書前「序」里,對自己所選的每一篇作品都進行了非常深刻而又感性的分析,本報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余華:溫暖的旅程 《青魚》(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爾赫斯)、《傻瓜吉姆佩爾》(辛格)、《孔乙己》(魯迅)、《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河的第三條岸》(羅薩)、《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鳥》(布魯諾·舒爾茨)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暗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川端康成曾經這樣描述一位母親凝視死去女兒時的感受:「女兒的臉生平第一次化妝,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類似起死回生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同樣可以找到。《鄉村醫生》中的醫生檢查到患者身上潰爛的傷口時,他看到了一朵玫瑰紅色的花朵。 這是我最初體驗到的閱讀,生在死之後出現,花朵生長在潰爛的傷口上。 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個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瞭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已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栗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摘自《溫暖的旅程》,余華文。) 蘇童:枕邊的輝煌 《威克菲爾德》(霍桑)、《萬卡》(契訶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金佩爾》(辛格)、《紀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納)、《阿拉比》(喬伊斯)、《第三者》(博爾赫斯)、(鴻鸞禧)(張愛玲)、《聖誕節憶舊》(卡波特)、《馬轡頭》(卡佛)。 談及短篇小說,古今中外都有大師在此領域留下不朽的聲音。有時候我覺得童話作家的原始動機是為孩子們上床入睡而寫作,而短篇小說就像針對成年人的夜間故事,最好是在燈下讀,最好是每天入睡前讀一篇,玩味三五分鍾,或者被感動,或者會心一笑,或者悵悵然的,如有骨鯁在喉,如果讀出來這樣的味道,說明這短暫的閱讀時間都沒有浪費,培養這樣的習慣使一天的生活始於平庸而終止於輝煌,多麼好! 當然前提是有那麼多好的短篇可以放在枕邊。 張愛玲是這個選集里唯一的一位漢語作家,需要澄清的是我並不認為她是在國產短篇小說創作中唯一青史留名者,我選《鴻鸞禧》,是因為這篇作品極具中國文學的腔調,簡約的白話,處處精妙挑剔,一個比喻,都像李白吟詩一般煞費苦心。就像此篇中兩個待字閨中的小姑子二喬和四美,她們為哥嫂的婚禮精心挑選行頭,但張愛玲說,雖然各人都認為在婚禮中是最吃重的角色,但「對於二喬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銀幕上最後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們則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張愛玲小說最厲害的就是這樣那樣聰明機智的比喻,我一直覺得這樣的作品是標准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 (摘自《枕邊的輝煌》,蘇童文。) 莫言:鎖孔里的房間 《燈塔看守人》(顯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爾塔薩爾)、《死者》(喬伊斯)、《普魯斯軍官》(勞倫斯)、《巨翅老人》(馬爾克斯)、《公道》(福克納)、《白凈草原》(屠格涅夫)、《鄉村醫生》(卡夫卡)、《桑孩兒》(水上勉)、《鑄劍》(魯迅) 我想一個好的短篇小說,應該是一個作家成熟後的產物。閱讀這樣一個短篇小說,可以感受到這個作家的獨特性。就像通過一個細小的鎖孔可以看到整個的房間,就像提取一個綿羊身體上的細胞,可以克隆出一匹綿羊。我想一個作家的成熟,應該是指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所謂的風格,應該是一個作傢具有了自己的獨特的、不混淆於他人的敘述腔調。這個獨特的腔調,並不僅僅指語言,而是指他習慣選擇的故事類型、他處理這個故事的方式、他敘述這個故事時運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營造出的那樣一種獨特的氛圍。這種氛圍或者像煙熏火燎的小酒館,或者像燭光閃爍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館,或者像音樂繚繞的五星級飯店,或者像一條高速公路,像一個馬車店,像一艘江輪,像一個候車室,像一個桑那浴室……總之是應該與眾不同。即便讓兩個成熟作家講述同一個故事,營造出的氛圍也決不會相同。 第一次從家兄的語文課本上讀到魯迅的《鑄劍》時,我還是一個比較純潔的少年。讀完了這篇小說,我感到渾身發冷,心裡滿是驚悚。那猶如一塊冷鐵的黑衣人宴之敖者、身穿青衣的眉間尺、下巴上撅著一撮花白鬍子的國王,還有那個蒸氣繚繞灼熱逼人的金鼎、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那三顆在金鼎的沸水裡唱歌跳舞追逐啄咬的人頭,都在我的腦海里活靈活現。我在橋梁工地上給鐵匠師傅拉風箱當學徒時,看到鋼鐵在爐火中由紅變白、由白變青,就聯想到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後來我到公社屠宰組里當小伙計,看到湯鍋里翻滾著的豬頭,就聯想到了那三顆追逐啄咬的人頭。一旦進入了這種聯想,我就感到現實生活離我很遠,我在我想像出的黑衣人的歌唱聲中忘乎所以,我經常不由自主地大聲歌唱: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前面是魯迅的原文;後邊是我的創造——嗚哩哇啦嘻哩嗎呼。長大之後,重讀過多少次《鑄劍》已經記不清了,但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漸漸地我將黑衣人與魯迅混為一體,而我從小就將自己幻想成身穿青衣的眉間尺,我知道我成不了眉間尺,因為我是個怕死的懦夫,不可能像眉間尺那樣因為黑衣人的一言之諾就將自己的腦袋砍下來。…… (摘自《鎖孔里的房間》,莫言文。) 王朔:他們曾使我空虛 《鶯鶯傳》(元稹)、《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馮夢龍)、《驛站長》(普希金)、《獻給愛絲美的故事》(塞林格)、《憂國》(三島由紀夫)、《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毛姆)、《刎頸之交》(歐·亨利)、《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博爾赫斯)、《採薇》(魯迅)、《他們不是你丈夫》(雷蒙德·卡佛) 基本上,當我空虛的時候,想要加倍空虛,我就讀小說。在沒有流行音樂安慰我們的時代,小說差不多是引導我脫離現實,耽於幻想的唯一東西,總能滿足我精神上自我撫摩的願望,不跟人在一起也不驚慌。我的情感發育是通過小說完成的,那使我接觸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個瞬間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總的來說,我讀小說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尋找教義,獲得人生哲理指南什麼的,正相反,是為了使自己更悲觀。美好的東西在小說中往往被輕易毀滅,看得多了,便也懷疑現實。日常生活很平淡,心碎的體驗一般來自閱讀,習慣了,也覺得是難得的享受,又安全,進而覺得快樂是一種膚淺的情緒,尤其見不得那些宏大輝煌標榜勝利成功的敘事,覺得大都是胡扯,自欺欺人,哪個人不是拚命掙扎,誰要你來激勵?我不想變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優美小說保護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無憂一帆風順中也有機會心情暗淡,絕望,眼淚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覺得比別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時候,我還以為從小說中能發現人生的真相。 這就是我的閱讀趣味,從小說中汲取墮落的勇氣和抗拒生活的力量。話說的有點大,似乎又拿小說當先生當武器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來打個電話。 這里選的十個短篇小說都是曾令我有所感的。識者可以看出我的偏好,也無非是殤情和調侃兩類,《鶯鶯傳》《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驛站長》《獻給愛絲美的故事》《憂國》可算殤情,《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刎頸之交》《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採薇》《他們不是你丈夫》大都是調侃,卡佛略微正經一點,博爾赫斯玩的比較深。 (摘自《他們曾使我空虛》,王朔文。)
8. 余華的中短篇小說有什麼
余華的短篇小說:星星 、十八歲出門遠行、 鮮血梅花。中篇小說: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河邊錯誤、現實一種。
9. 余華作品
余華的作品有:《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文城》。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人,中國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委員會委員。
1978年,高考落榜後進入衛生院當牙科醫生。1983年,發表首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1987年,發表《十八歲出門遠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說,確立了先鋒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1990年,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長篇小說《活著》。199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在《收獲》雜志發表。1998年,憑借小說《活著》獲得義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人物評價
余華是一個具有很強的理性思維能力的人。他清晰的思想脈絡藉助著有條不紊的邏輯轉換詞,曲折但是並不隱晦地表達出來。其次余華具有在小說中施放煙霧彈和在煙霧中捕捉亦鬼亦人的幻影的才能,而且是那麼超卓。上述兩方面的結合,正如矛盾的統一,構成了他的一批條理清楚的仿夢小說,於是余華便成了中國當代文壇上的第一個清醒的說夢者。
10. 余華首度談新書《文城》,余華都有哪些經典著作
余華是中國當代文壇上的一名優秀作家,他有不少經典著作,比如《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余華善於描寫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在故事中回顧歷史,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