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貝克特短篇小說集

貝克特短篇小說集

發布時間: 2023-01-01 13:39:50

A. 後現代文學代表人物有哪些

二十世紀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 ■ 存在主義文學 濫斛於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到發展的顛峰。它與存在主義哲學關系密切。「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在藝術上,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文學中,體現「文」「哲」一體的特點;同時不拘一格地運用傳統的、現代的各種表現手法。代表作家有薩特、加繆等。 代表作家——地位影響——代表作品——思想內容/藝術風格 薩特 1905-1980。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文藝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存在主義哲學的領袖人物,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以「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為由拒絕領獎。 存在主義哲學中心思想——薩特的存在主義是無神論的,主要思想可概括為三個基本原則:存在先於本質;自由選擇;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文藝觀上,薩特批判純藝術論,主張文學介入時代,介入生活。 存在主義小說創作——「自由」是薩特存在主義核心之核心,他的所有小說創作和戲劇創作,都圍繞著「自由選擇」這一命題展開。 《惡心》——採用的是日記體、自敘體。寫青年歷史學家「我」對周圍的惡心感,表現對現實世界的否定。 短篇小說集《牆》——代表作是同名的短篇小說《牆》,一篇重要的哲學小說。小說通過存在主義的化身伊比埃塔從生到死、由死而生的曲折經歷,控訴法西斯匪徒草菅人命,嘲笑了荒謬的現實世界,反映了存在主義的生死觀:生存與死亡只是一牆之隔,並非不可逾越的天塹。 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包括《理性的時代》《延緩》《心靈之死》三部曲,是薩特存在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表現自由選擇的命題:在荒謬絕倫的世界裡,要想獲得自由與幸福,就必須「介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為尋求正義的事業而斗爭。有明顯的無政府意味。 存在形式戲劇創作——薩特的存在主義戲劇又稱「境遇劇」、「自由劇」,它們不是按照傳統戲劇的原則處理環境與人物的關系,而是讓環境支配人物。 《蒼蠅》《禁閉》——表現人在特定處境中的自由選擇。「他人就是地獄」成為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句名言。 《畢恭畢敬的妓女》——一部反種族主義作品,同時體現了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主張。 《死無葬身之地》——以法國淪陷時人民的反抗斗爭為背景,寫5個最後的游擊隊員為了保護游擊隊長而英勇獻身的故事。作品的基調是向上的。 哲學論著——《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加繆 法國當代作家和評論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與薩特齊名。 《局外人》《鼠疫》——因他的作品「揭示了當今人們的良心提出的問題」而獲獎。《局外人》是反映荒謬世界荒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義作品。局外人莫爾索對一切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面孔。作者以局外人為題,正意反說,包含辛辣的諷刺。莫爾索似真卻假的荒謬言行和心理,說明他是消極地對抗荒謬社會的真正的局內人。《鼠疫》用象徵手法寫成。鼠疫象徵德國法西斯侵略,奧蘭城市民受鼠疫之害象徵法西斯鐵蹄踐踏下的人民之苦,市民奮起抗疫象徵人民反法西斯斗爭。里厄醫生不僅是舍己為人的人道主義者,而且是拯救人類於水火的英雄。 ■荒誕派戲劇 50年代興起於法國,後迅速風靡歐美各國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因1962年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琳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1950年尤金·尤奈斯庫《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該流派的誕生。荒誕派戲劇有以下幾個特徵:1、荒誕、抽象的主題;2、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 尤金·尤奈斯庫 荒誕派戲劇奠基人,荒誕派經典作家,羅馬尼亞人。 《禿頭歌女》一部離奇古怪的獨幕話劇,被稱為「對一切傳統戲劇的嚴重挑戰」,是「天才的作品」寫兩對英國中產階級夫婦莫名其妙、令人倒胃的交談。通過這些不知所雲的談話,旨在說明人的個性、本質已消失在群體之中。劇中不但沒有禿頭歌女,甚至連長頭發的歌女也沒有,只有那口瘋狂的大掛鍾。 塞繆爾·貝克特 1906-1989。愛爾蘭人,荒誕戲劇代表作家。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人類生存狀況。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荒誕派戲劇——貝克特劇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殘志缺的糊塗蟲,幾乎與世隔絕,思維混亂,語言貧乏,活動幅度很小。劇作人物少,動作單調。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種習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現的只是類型,而不是個性,是「人類的縮影」。貝克特為了體現其創作意圖而採用的恰當的藝術形式——荒誕,正好表現出現代西方社會正經歷著難以克服的精神危機。 《劇終》《啊,美好的日子》——突出表現了人的精神麻木。 《等待戈多》——2幕,是一部反傳統、反理性的劇作。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作者力圖通過自己的劇作來反映「社會真實」,彈出「一個時代的失望之音」。劇作用「直喻」的方法強化了「純粹戲劇性」,把內在的思想變為視覺形象,以達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劇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如光禿禿的樹上一夜之間新添幾片綠葉,代表了時光的流逝。 ■新小說派 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60年代進入鼎盛,並蜚聲世界各國。新小說派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統一的文學主張。新小說派作家反對傳統小說的思想性和傾向性,主張作家「毅然決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裡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在創作上,新小說摒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代表作家有克洛德·西蒙等。 克洛德·西蒙 「新小說派之父」之稱,1985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佛蘭德公路》——因「在描寫人類生活狀況中把詩人與畫家的創造性與他對時間作用的深刻理解結合起來」而獲獎。 羅布·格里耶 新小說派旗手,當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 《窺視者》《橡皮》 ■ 黑色幽默 20世紀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作家沒有結社,沒有宣言,也沒有明確的綱領,稱謂是評論者所加。「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諷態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故被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作為一個流派,「黑色幽默」在藝術上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2、「反英雄」式的人物;3、「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4、小說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弗里德曼、約瑟夫·海勒等。 約瑟夫·海勒 1923-1999。美國當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其小說創作形成了一種「絕望的喜劇」風格。 獨白型小說《出了毛病》——通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日常生活和相互聯系,反映了60年代彌漫於美國社會的精神崩潰和信仰危機。主人公工作出色,一切都很順利,但他卻得了神經過敏症,認為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毛病。 《象戈爾德一樣好》作品圍繞一個猶太後裔的知識分子戈爾德在美國的遭遇展開,表現了猶太人的「異化」主題,題材超出個人命運的范圍,反映城市的衰敗史,家族的瓦解史。 《第二十二條軍規》 (《最後一幕》是續集)——【內容】被譽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說。小說寫的是美國一支空軍中隊的內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飛行復員回國,與軍隊官僚們的斗爭構成了小說的主要內容。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構成了這部小說的基本矛盾沖突。小說通過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戰爭和官僚機構的瘋狂、荒誕,並通過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象徵,表現出西方人對人類處境的困惑。 【思想】小說不是一部歷史小說,而是一部當代寓言,表現超現實的哲理:第二十二條軍規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徵著冥冥中統治世界的神秘力量,變化無窮,令人莫測高深……它的本質就在於它是一個圈套。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圈套,是一種永遠無法擺脫的困境。這種圈套和困境就是現代人對世界的一種感受。 【人物】尤索林是一個浸透著存在主義意識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現實的積極因素和取消斗爭的消極因素。 【特色】1、結構散亂。小說採用一種類似於戲劇「人像展覽式」的結構。2、敘述方式上,全書沒有一個貫穿首尾的故事情節,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節若斷若續地進行拼貼。3、小說是一出瘋狂的喜劇,但喜劇效果中又浸透著黑色,對死亡的恐懼、對瘋狂世界的絕望態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 魔幻現實主義 指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自本世紀中期,拉美小說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拉美作家們不再刻意模仿歐洲某種流派,拘泥於過去某種固定的文學模式,而是注重採用具有民族意識和內容和形式。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小說創作極富民族特色,成為當代頗受人們關注的一種文學現象。代表作家有馬爾克斯等。 胡安·魯爾福 魔幻現實主義作為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真正成熟的代表作家 中篇《佩德羅·帕拉莫》——寫一個破落的庄園主之子由一個負債人變成一方巨富,是一個墨西哥惡霸地主的典型形象。結構上作者打破了時間順序和空間界限,隨意顛倒。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28-。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擅長表現拉美土著文化和孤獨狀態。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短篇《周末後的一天》——小說寫馬孔多的奇特現象:炎熱七月,群鳥自殺。點明人間缺少同情的主題。 中篇《枯枝敗葉》——《百年孤獨》的前身。寫馬孔多這個神話王國中上校和他的子孫們孤獨的生活。 長篇《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作品寫西班牙遺民的後代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與馬孔多由開拓到繁榮、再次毀滅的歷史。馬孔多百年間經歷了氏族統治、封建統治和殖民統治等變化,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馬孔多實際上就是哥倫比亞和拉丁美洲的縮影。布恩蒂亞家族的神奇經歷與不幸,是印第安人歷史文化的再現阿和拉美民族命運的濃縮。作者著力表現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與世隔絕、愚昧落後的歷史真實。揭露和批判了哥倫比亞國內外反動獨裁政權的殘暴和美國侵略者對拉美民族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預示了拉美人民將告別愚昧、孤獨,走向覺醒與文明。烏蘇拉是貫穿全書的主人公,在她身上,集中了拉美婦女的優秀品德。奧雷連諾是布恩蒂亞家族中最有影響的人物。 【藝術特色】1、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2、象徵、暗示手法大量運用。 長篇《家長的沒落》——用「多人稱獨白」的手法講述了獨裁者尼卡諾爾的一生,以此抨擊拉美的獨裁統治。作品被美國《時代》周刊推薦為1976年世界十大優秀作品之一。 中篇《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講述一個由於謠傳和猜測致使無辜者慘遭殺害的故事,揭露了陳規陋習對人們心靈的毒害。 長篇《霍亂時期的愛情》——作品以男女主人公的戀愛為主線,展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哥倫比亞沿海城市生活、社會變遷和時代風氣,反思了人們的偏見與感情。男女主人公戀愛50多年而終未果,被評論界認為寫了一個完整的人生觀和歷史的種種意想不到的突變。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該派作家都是男女青年,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追求絕對的自由和人的生物學的滿足,認為墮落就是解脫,沉淪就是解放,躲進超現實的環境尋求神秘主義的靈感,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因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的《嚎叫》等。

B. 推薦幾本表現派、荒誕派的短篇小說集,和代表作家

「表現主義」作為一種藝術傾向最先出現於繪 畫領域。1905 年成立於德國德累斯頓的一個畫家集團 「橋社」以及1911 出 現於慕尼黑的另一個畫家集團 「青銅士」是表現主義的先驅,「青銅士」集 團中的康定斯基是表現主義繪畫中的傑出大師。
1914 年前後表現主義文學運 動在德國興起。它首先出現在戲劇領域,最早的兩位表現主義作家是蓋歐爾格·凱撒【主要作品有: 《從清晨到午夜》(1916年)、 《煤氣》 (1918—1920)、《珊瑚》(1918)、《並存》(1923)、《謠傳》(1924)、 《士兵塔納卡)(1940)、《八音盒)(1943)】和 思斯特·托勒【主要作品:《轉 變》 (1919)、 《群眾與人》(1921)、 《機器破壞者》(1922)、 《亨克 曼》(1923)】。也有人認為:表現主義作為文學流派盡管出現在 1914 年前後的德國,但表現主義的先驅可追溯到瑞典作家斯特林堡 (1849—1912)。他的《鬼魂奏鳴曲》(1907) 情節怪誕,人鬼同處一室,是表現主義 和象徵派的共同源頭


一戰後 (20 年代),是表現主義的鼎盛期。在捷克,有恰佩克 (1890—1938),代表作 《萬能機器人》;在奧地利,則是卡夫卡,在美國,有表現主義戲劇大師尤金·奧尼爾 (1888—1953),作品有 《天邊外》、《榆樹下的家》《毛猿》、《瑪斯王》、《悲掉》等。
20 年代末和30 年代初,表現主義 開始衰落,但它對後來的文學,尤其是50 年代產生的荒誕派戲劇有很大 的影響。
首先提出荒誕派戲劇這一流派概念的,是英國文學批評家馬 丁·埃斯林。在其 《荒誕派戲劇》一書中,他首次給這個流派冠以「荒誕派」 名稱,改變了人們以往將其籠統地稱之為先鋒派的情況。荒誕派作為一種文學潮流,最大的成就在於戲劇,其代表作家如下
在法國的是
1 ,塞繆爾·貝克特 (1906——),愛爾蘭人。最著名的即1952年的《等待戈多》它不是荒誕派戲劇的第一個劇本,卻最先引起了轟動,使之名聲大振。除此之外,貝克 特的劇作還有 《結局》(1957)、《啞劇》(1957)、《倒下的人們》(1957)、 《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1959)、 《屍骸》(1959)、 《啊,美好的日子》 (1961)、 《卡斯康多》(1963)、 《啞劇》(1964)
2 ,尤金·尤涅斯庫 ,羅馬尼亞人。代表作《禿頭歌女(1950), 另外的劇作有《椅子》(1950)《阿美迪式脫身術》(1954)、《新房客》(1957)、 《犀牛》(1959)、 《飢與渴》(1966)、 《可怕的妓院》(1974)等。作品大致用支離破碎、荒誕無稽的舞台形象表現物質對人的壓迫。
3, 阿爾圖爾·阿達莫夫 (1908——1970),生於高加索。受二戰創傷甚大。作品,《滑稽模仿》。《侵犯》(1950)、《大手術與小手術》(1950)、《塔 拉納教授》 (1953),以及 《彈子球機器》(1955)。
4 ,讓·熱奈 (1910——1986),法國人。1947年,他 創作 《女僕》獲得極大名聲,還有《嚴加 監視》 (1951)、 《陽台》(1956)、 《黑奴》(1959)、 《屏風》(1962)
在法國之外的是
5,哈羅爾德·品特 (1930——),英國戲劇家。作品有《送菜升降機》 (1957)、生日宴會》 (1958)、 《看管人》(1960)、 《侏儒》(1961)、 《搜集證據》(1962)、 《茶會》(1965)、 《虛無鄉》(1975)等
6 愛德華·弗蘭克林·阿爾比 (1928——)美國劇作家。1958 年,他寫作 《動物園的故事》,1960年搬上舞台後,引起轟動,是荒誕派戲劇在美國的代表人物。這之後,又創作了 《貝西·史密斯之死》 (1960)、 《美國夢》(1961)、 《誰害怕弗吉尼亞·吳爾夫?》(1962)
以上人名,作品名的翻譯或與其他的不同。
上面的介紹是我根據幾本文學史編輯的,所提到的作家中我只片段的接觸過卡夫卡,斯特林堡,尤金·奧尼爾,因此,具體的總體評價就談不上了。我看過《荒誕派戲劇選》和相關的資料,像《等待戈多》《結局》《啊,美好的日子》《大手術與小手術》《新房客》《禿頭歌女》《犀牛》《阿美迪式脫身術》《女僕》《彈子球機器》《誰害怕弗吉尼亞·吳爾夫?》等皆是珍品。荒誕派的劇作要是有可能,應該是每一篇皆看的,滑稽可笑和恐懼心酸,異化和無路可去,唯有如是形容了
老兄看過卡夫卡了,可以去看下尤金·奧尼爾,在我心中,他是一個偉大的劇作家,
希望有所幫助

C. 求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

表現主義:
卡夫卡《變形記》
意識流:
伍爾芙《牆上的斑點》
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
超現實主義:
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
存在主義:
加繆《局外人》
薩特《惡心》、《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
荒誕派:
貝克特《等待戈多》
尤奈斯庫《禿頭歌女》
新小說派:
西蒙《風》
羅布—格里耶《窺視者》
黑色幽默:
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魔幻現實主義:
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D. 最新英文小說哪裡找

《美國嗚禽》(Birds of America),作者羅莉摩爾(Lorrie More)。曾出版過兩本短篇小說集的羅莉摩爾,在她這第三本小說集子里,以洗鏈幽默的文筆,描述了一則則與死亡、苦悶有關的故事。這樣大膽的反諷正可見作著者文字的高度掌握能力及對人性的深度觀察。貝克特(Beckett)的名言「人生最滑稽的事莫若愁苦」在這位年輕女作家筆下又再度展現新意。

《拔入雲霄》(Cloud splitter),作者羅索班克斯(Russell Banks)。這部以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企圖探討歷史為何物--究竟是記載了事實經過,還是人們所期待和相信的經過?主人翁面對戰爭英雄的父親形象層層追索,抽絲剝繭後,竟是一層又一層的謎題。

《生命》(Life)--地球第一個四十億年的生命發展史,作者理查福提(Richard Fortey)從本書的附題,大致可以了解全書的架構及內涵,難得的是這位英國古生物學者以生動清晰的文筆將今日生物學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為曲折離奇的冒險故事,即使對科學一無所知的讀者也想一窺物種進化奧秘的樂趣。

《良家婦女的愛情》(The Love of A Good Woman),作者愛莉絲夢露(Alice Munro)加拿大籍的女作家夢露,多年來以其精湛且豐富的文字,致力短篇小說推向更深廣的表達形式,並為英語文學界普遍推崇肯定。雖專寫女性,卻不落入女權/男權的二分窠穴。在這本最新的短篇集中,她的角色皆取自六○年代,其隱含主題在疑問,以今日角度重視當年,所生的諸多不足甚至不公之憾。藉愛情小說道出世道滄桑,人心不古,綿密中更見批判力道。

《毒木聖經》(The Poisonwood Bible)作者芭芭拉金絲洛芙(Barbara Kingslover)「一名白種美國傳教士在一九五九年進入剛果」,故事本身即深富政治訊息的這本長篇小說,在角色塑造上的成功是使本書不致流於浮面的最大優點。以傳教士之妻女的觀點敘述這段黑暗歷史,美國奴隸制度之殘苛亦呈現前所未有的震撼。自出版以來,本書已蟬聯排行榜數周。

《深淵》(Preston Falls)作者大衛蓋茲(David Gates)繼承美國文學《浮華世界》、《大亨小傳》道德故事傳統,蓋茲九○年版的美國夢,充滿伏流險惡,旦夕禍福之警世意味。讀者在掩卷時幾度不忍再回顧故事主人翁所經歷的這場悲劇,美國文化對成功的定義,也在作者冷靜的筆下赤裸裸呈現其繆思及偽善。

《泰坦巨人》(Titan)--洛克菲勒傳,作者朗查諾(Ron Chernow)本書不同於以往洛克菲勒相關的記載,重點著重於洛克菲勒的早年,對其人特殊經濟觀和市場學的生成源起有深度分析。作者主要立論在洛克菲勒以托拉斯壠斷的企業方式抵制美國馬克斯派傾向的經濟形態。不以石油巨人家族紛爭或個人隱私作文章,卻能藉主人翁的帝國觀照美國經濟是為本書之精華。

《停戰》(To End A War),作者理查霍布洛克(Richard Holbrooke)以1995年美國介入波士尼亞內戰,最終成功達成停戰協議這段經過為經,以現代國際外交的體質為緯,交織構成這部少見的外交政治歷史熔於一爐的報導文學。作者霍布洛克本人為這項和談任務的核心外交官,他的第一手報導不偏不倚甚為難得。

《馬諦斯的另一面》(The Unknown Matisse),作者希拉蕊史柏琳(Hilary Spurling)本書為作者史柏琳的馬諦斯生平首卷,記載了從一八六九年到一九○八年馬諦斯沒沒無聞的掙扎時期。馬蒂斯在步入中年之際仍不得認可,交戰心中的種種藝論及人生觀讀來如同真人告白。而二十世紀初初揭幕,現代主義方興未艾的空氣在世紀末之今日讀來尤其具啟示意義。在史柏琳的經營下,畫家的世界不光只是私密的活動,更是公開的社會運動。

《雨果傳》(Victor Hugo),作者格瑞翰羅伯(Graham Robb)。十九世紀人道大師雨果的作品眾人耳熟能詳,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雨果在法國政壇起落出入的歷史,以及他長達二十年的叄議員生涯領導法國人民反抗拿破崙三世的事跡。這位在世廣受當時民眾愛戴,死時二百萬群眾送殯遊行的文學巨擘,在作者筆下再放光與熱,本書被譽為英文著作中最隹的雨果傳記。

《向您告知明天我們全家將遭不測》(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y),作者菲立普古勒維治(Philip Gourevitch)。八十萬人民在一百天內紛遭處決,盧安達的屠殺慘劇直逼納粹暴行。作者為「紐約客」雜志記者,他親訪倖存者,寫下他們目睹之種種,令讀者心驚之餘更要質問究竟誰該對這種非人道行徑負責?種族歧視一日不消,人類就要在這種精神創傷中多活一日。

獲得這些書你得上Amazon.con購買或上你所在城市的圖書館借閱。

熱點內容
現代醫生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3 08:43:59 瀏覽:420
言情小說經典語錄配音要領 發布:2025-07-23 08:37:48 瀏覽:662
免費的校花的貼身高手小說 發布:2025-07-23 08:34:43 瀏覽:464
經典古言不虐小說 發布:2025-07-23 08:12:22 瀏覽:799
總裁老公你在上類似的小說 發布:2025-07-23 08:06:24 瀏覽:132
美劇權力的游戲小說z 發布:2025-07-23 08:01:39 瀏覽:155
27歲還看言情甜小說 發布:2025-07-23 08:01:33 瀏覽:507
寫網路小說怎麼有版權 發布:2025-07-23 08:01:30 瀏覽:128
病弱系列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3 07:55:46 瀏覽:656
有文筆的言情穿越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3 07:44:59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