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短篇小說集
『壹』 矛盾的作品代表作有哪些
1、《子夜》
所謂《子夜》,其實就是太陽即將落下山的那一段時間,因此子夜又稱為夕陽。子夜篇幅較長,整部作品有約30萬字。為了創作出《子夜》這部作品,茅盾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創作和修改,直到1932年將其正式發表。《子夜》的受眾群體廣泛,國外的諸多學者也喜歡其作品風格。在茅盾所有作品當中,《子夜》的國際影響是最大的。
『貳』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
『叄』 矛盾的著作有哪些
主要作品在大地山河之間 第一輯 散文 南行通信(一) 雲少爺與草帽 櫻花 我的中學生時代及其後 秋的公園 風景談 白楊禮贊 蘭州雜碎 舊書鋪 大地山河 憶冼星海 第二輯 小說 創造 林家鋪子 春蠶 幻滅(節選) 虹(節選) 子夜(節選) 作品年表1917年:出版了《中國寓言初編》,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寓言選」。 1919年:8月,用白話翻譯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說《在家裡》,這是茅盾的第一篇白話翻譯小說。 1920年: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是連續編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表露了茅盾的早期的文學見解。10月,茅盾加入了共產主義小組,開始為《共產黨》月刊寫稿。 1924年:編輯《民國日報》的副刊《社會寫真》,後改名為《杭育》。 1925年: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里日報》,不久被迫停刊。 1927年:4月初,擔任《漢口民國日報》的總主編。9月中旬,寫完《幻滅》,11月到12月間,寫了《動搖》。 1928年:6月,寫完《追求》《幻滅》《動搖》,先後在《小說月報》連載,並出了單行本,出版了《神話的研究》《小說研究吧ABC》《歐洲大戰與文學》。 1929年:7月,茅盾出版了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野薔薇》,收入五篇作品。與此同時,他寫了論文《讀<倪煥之>》,並開始寫作長篇小說《虹》。還寫了《賣豆腐的哨子》《霧》等十幾篇散文。出版《神話雜論》《中國神話研究ABC》《六個歐洲文學家》《騎士文學ABC》《近代文學面面觀》《現代文學雜論》。 1930年:接連寫了《豹子頭林沖》《石碣》《大澤鄉》等三篇以上傳說和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出版《北歐神話ABC》《西洋文學通論》《希臘文學ABC》《漢譯西洋文學名著》。五月,出版《蝕》。 1931年:2月。完成了中篇《路》。五月出版《宿蟒》(小說、散文合集)。11月,又寫成中篇《三人行》。編輯出版了《前哨》。第二期改名為《文學導報》。開始寫作《子夜》。 1932年:出版《路》。寫了幾篇農村集鎮生活題材的作品:《小巫》《林家鋪子》《春蠶》和散文《故鄉雜記》。 1933年:寫《秋收》《殘冬》和《春蠶》通稱「農村三部曲」。出版《子夜》《茅盾散文集》。 1934年:2月,出版《話匣子》。 1936年:5月,《泡沫》出版。10月,出版《印象·感想·回憶》。出版《西洋文學名著講話》《創作的准備》。 1937年:5月,出版《多角關系》《眼雲集》。 1938年:3月27日,被推為《抗戰文藝》的編委。 1939年:4月,出版《炮火的洗禮》。 1941年:2月,寫《風景談》。同年寫了日記體的長篇小說《腐蝕》,在《大眾生活》上連載,10月出版。主編專門登載雜文的刊物《筆談》,在《客座雜憶》這個總標題下發表了一些隨筆。 1942年,3月,出版了中篇《劫後拾遺》。寫作短篇《某一天》《虛驚》《耶穌之死》《參孫德復仇》《列那和吉他》《過封鎖線》等,除《某一天》外都收集在《耶穌之死》集中。8月寫作長篇小說《霜葉紅於二月花》,以及雜文、文學評論等。12月,出版《文藝論文集》。 1943年:4月,出版《見聞雜記》。7月,出版《茅盾隨筆》。10月,出版《霜葉紅於二月花》。 1945年:出版《第一階段的故事》《委屈》《時間的記錄》。10月出版《清明前後》,12月出版《耶穌之死》。 1946年:3月,和葉以群主編中外文藝聯絡社的《文聯》半月刊。 1948年:4月,出版《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 1949年:7月,茅盾參加籌備並出席全國文代大會,在會上作了在《在反對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的報告。 1958年:8月,出版《夜讀偶記》。 1959年:1月,出版《鼓吹集》。 1962年:10月,出版《鼓吹續集》。11月出版《關於歷史和歷史劇》。 1963年:11月,出版《讀書雜記》。 1979年:11月,出版《茅盾詩詞》。 1980年:5月,出版《茅盾近作》 1981年:5月,出版《鍛煉》《我走過的道路》。 1982年:4月,出版《少年印刷工》。 1984年:10月。出版《茅盾書簡》。人民文學出版社開始陸續出版《茅盾文集》,
『肆』 矛盾的文學作品有什麼
《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蝕》、《白楊禮贊》、《林家鋪子》等。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2、《霜葉紅似二月花》
《霜葉紅似二月花》是茅盾繼《蝕》之後寫的又一部力作。小說以「五四」前夕江南村鎮為背景,描寫新興資本家和豪紳地主勾心鬥角、相互傾軋以及他們與農民的尖銳矛盾。
中間穿插著幾對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布局嚴謹,場面宏大,情節復雜,語言典雅,是一部富有民族風格的佳作。
3、《蝕》
《蝕》三部曲,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發表於1927年)、《動搖》《追求》(1928年先後完成)。通過對革命分子心靈世界細膩的描寫,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後革命營壘中存在的矛盾與分化。
《蝕》從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心理歷程的獨特角度來反映大革命,絲毫不迴避歷史教訓,顯示了茅盾對中國革命及中國社會的認識、把握以及清醒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4、《白楊禮贊》
《白楊禮贊》是現代作家茅盾於1941年所寫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樹,來象徵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朴實、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
同時對於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諷。文章立意高遠,形象鮮明,結構嚴謹,語言簡練。
5、《林家鋪子》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盾
『伍』 矛盾有什麼代表作
茅盾著有長篇小說《蝕》(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虹》、《腐蝕》、《子夜》、《第一階段的故事》、《霜葉紅似二月花》,短篇小說集《野薔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楊禮贊》、《速寫與隨筆》、《話匣子》、《印象·思想·回憶》、《炮火的洗禮》、《時間的記錄》,評論集《談最近的短篇小說》、《夜讀偶記》、《給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續集》,話劇劇本《清明前後》,中短篇小說《路》、《三人行》、《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選集》、《茅盾全集》。
生平事跡
『陸』 矛盾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評論集》。長篇小說:《子夜》、《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散文:《白楊禮贊》
中長篇小說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
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柒』 茅盾他的代表作有什麼!
茅盾的中短篇小說代表作是:《林家鋪子和《春蠶》是矛盾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茅盾曾說過,「《林家鋪子》是我描寫鄉村生活的第一次嘗
試」(《春蠶·跋》)。
這個短篇原題為《倒閉》,於1932年6月18日寫完,送交《申報月刊》。當時,《申報月刊》剛創辦,編輯認為創刊號上就刊登《倒閉》,未免有點不吉利,所以商定改為《林家鋪子》。朱自清說,茅盾作《林家鋪子》,「寫一個小鎮上一家洋廣貨店的故事,層層剖剝,不漏一點兒,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嚴密的分析』,私意認為這是他最佳之作」。
《春蠶》也是1932年寫成的,最初發表在《現代》月刊1932年11月第二卷第一期。接著,又寫了《秋收》《殘冬》,構成了故事情節有連續性的三個短篇,被稱作「農村三部曲」。其後,矛盾將《春蠶》《秋收》《小巫》《林家鋪子》《喜劇》等八個短篇,編成短篇小說集。定名《春蠶》,1933年5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但到第二年初,就和《子夜》一同被國民黨查禁了。」檢查老爺「
指責《秋收》「描寫搶米風潮」、《喜劇》中「有不滿國民黨革命的「言論」等,責令刪改。因此,再版時,抽掉了三篇。
這兩部小說曾先後被拍成電影。魯迅先生當年曾把《春蠶》的放映,看作是國產電影從「聳身一跳,上了高牆,舉手一揚,擲出飛劍」中掙扎出來的一個進步的標志。建國後,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先生又為《林家鋪子》配上漫畫。這些都使這兩部文學傑作更加形象化。
現在大家公認這兩部小說是以浙江烏鎮為背景寫作的。這次,我們在烏鎮收集或拍攝了一些有關小說的照片,並配上電影劇照、漫畫、版畫等,以便於讀者更形象地理解小說的內容。
現在的烏鎮經過保護開發,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典雅、秀麗風貌,與上個世紀30年代的破敗相大不相同了。它已成為江南水鄉的旅遊勝地。我們這次為小說配圖,也承桐鄉市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委會、桐鄉市茅盾故居和桐鄉市絲綢博物館提供資料,大力協助,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捌』 茅盾的代表作是什麼
1、代表作品
茅盾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2、人物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3、人物影響
茅盾創造了現代小說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茅盾小說注重創作題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創造了現代小說與現代社會同步共進的全景化史詩性品格。社會科學家氣質的茅盾,由社會活動和文學理論的熱情活躍於文壇,這使得他進入創作便達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涵,他小說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如從社會的政治、經濟斗爭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看,茅盾小說反映出軍閥混戰、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社會重大問題,規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國現代社會小說前所未有的。
『玖』 茅盾在文學著作中,有哪些「三部曲」
茅盾主要作品: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蝕」三部曲(《幻滅...茅盾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 《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雲》《有志者》《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霧中偶記》《大地山河》《黃昏》《霧》《天窗》等。
『拾』 矛盾的作品有哪些呢
茅盾的作品有:
【文集】:《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茅盾詩詞》。
【長篇小說】:《蝕》《虹》《子夜》《第一階段的故事》《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
【中篇小說】:《路》《三人行》。
【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
【後期出版著作】:《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鍛煉》《我走過的道路》。
茅盾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