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短篇小說作家
A. 「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是
中國的當代小說流派分為荷花澱派、茶子花派、山葯蛋派等,各個流派代表作家眾多,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都有趙樹理、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這些作家都有一個重要特點:他們都土生土長在山西農村,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所以山葯蛋派又稱為山西派。
胡正
胡正
胡正是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短篇小說《七月古廟會》《兩個巧媳婦》,是同時代的農村題材小說作品中,公認的優秀之作。長篇小說《汾水長流》,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文壇長篇小說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廣大讀者中產生過極大反響,為中國當代文學流派山葯蛋派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被稱為"西李馬胡孫",他們是山葯蛋派的五位主將,是山葯蛋派的代表,趙樹理是山葯蛋派的創始人,他們運用山西農民的語言,創作的都是農村題材,散發著濃郁的鄉土風味。
B. 郝之章的簡介
他不叫郝之章 七·七」事變以後,眾多的仁人志士投身到偉大的民族抗日戰爭中去,郝世英便是其中之一。《燈光》一文即歌頌他的。
郝世英,1915年生,洛南縣景村鎮郝家塬人。他少年曾在私塾讀書,後因生活所迫去洛南縣保安團當兵。在小學教員張清珍(共產黨員)的影響下,逐漸萌發革命思想。19山將腿摔傷,郝世英和張有才、李照才等士兵用擔架抬其指揮。11月,部隊偷襲河北日軍井陘車站,郝世英與另一戰士送信返回時,與敵散兵遭遇。他眼尖手快,先發制人,斃敵數名,奪得三八步槍5支。1938年3月,日寇偷襲高平縣小園村,三十八軍軍部距此很近,且無作戰部隊。特務連奮起迎擊,郝世英與袁生魁、藺昔明、馬長理等戰士與敵拚死相搏,終於掩護軍部安全轉移。在一次執行任務中,排長劉景漢企圖裹脅二班叛逃,郝世英與張進修、介春發、衛志賢等當機立斷,將劉擊傷,使該班歸還建制。由於郝世英機智勇敢,處事果斷,且能獨當一面,深得趙壽山賞識,遂於同年夏調其任警衛員。 1938年5月,郝世英在山西省平陸縣經陳真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底,郝世英被調任十七師四十九團七連連長。這時三十八軍在中條山一線同日軍血戰,郝世英懷著一腔仇恨帶領兄弟們沖鋒陷陣,收復國土。他曾兩次北渡黃河,深入敵後打游擊戰。在河南武陟縣木蘭店以西,他帶領七連單獨多次伏擊日軍運輸汽車,均獲成功,擊斃日軍80餘名,炸毀軍車。 1941年11月,三十八軍攻擊漢王城以南十里處之敵寨,敵組織交叉火力,久攻不克。郝世英率一個排從寨下摸至敵寨,炸毀敵人碉堡,使戰斗取得勝利。在堅守張洞以南陣地中,郝世英帶領全連擊退日軍多次沖鋒,斃敵三十餘名,繳獲輕機槍、擲彈筒等武器。由於郝世英英勇善戰,指揮有方,被提升為四十九團三營副營長,後任營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時任三十八軍十七師特務連連長的郝世英,配合十七師內中共黨組織積極准備,努力工作,促成十七師順利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2月5日,在解放商南的戰斗中,陝南獨立團團長郝世英在圍殲戰中為指引
C. 趙樹理小說藝術特點
1、創作特點
趙樹理的作品具有新鮮樸素的民族形式,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
2、人物簡介
趙樹理(1906年—1970年),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尉遲村人,現代小說家、人民藝術家,山葯蛋派創始人。曾任《曲藝》《人民文學》編委、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
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長治第四師范,開始寫新詩和小說。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解放後先後在《工人日報》《說說唱唱》《曲藝》《人民文學》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晉城縣委副書記。文革期間遭到殘酷迫害,於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
他的小說多以華北農村為背景,反映農村社會的變遷和存在其間的矛盾斗爭,塑造農村各式人物的形象,開創的文學「山葯蛋派」,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之一。
3、評價
趙樹理,他是一個新人,但是一個在創作、 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準備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當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穎獨創的大眾風格的人民藝術家。(評論家周揚評)
趙樹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國真正熟悉農村、熱愛人民的少有的傑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真實地再現了中國農村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革,有一種新鮮活潑、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化風格,形成一個俗稱「山葯蛋派」的文學流派。
趙樹理全身心投入到為農民寫作之中,被譽為描寫農民的「鐵筆」、「聖手」。不論是在硝煙彌漫的四十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的五六十年代,趙樹理的小說創作,都真實地表達了農民的願望和心聲。他既有豐富的鄉村生活經驗,又經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禮;他既懂得農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農民的閱讀水平和審美情趣。趙樹理在表現農民的願望和心聲的同時,也深入地表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印記。
D. 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
山葯蛋派是中國現代小說流派之一,形成於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
趙樹理
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從小喜愛民間文學和地方戲曲。 1944年任華北新華書店編輯。1949年後,在北京任《說說唱唱》《曲藝》主編,並任中國文聯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1957年後回山西長期深入農村生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主要作品有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一系列有影響的作品。另寫有評書、鼓詞、劇本等。
馬烽
1922年生於山西省孝義市居義村。代表作有《呂梁英雄傳》(與西戎合作)《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與西戎合作)《村仇》《一架彈花機》《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個上級》等。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文聯執行副主席,中國大眾文藝研究會會長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馬烽來北京工作多年。馬烽於2004年1月31日因病在太原去世。
孫謙
1920年生。作家。山西文水人。抗戰初期參加青年抗日決死隊。1940年入延安魯藝學習。曾任一二〇師戰斗劇社、東北電影製片廠編劇。1949年後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山西文聯副主席、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傷疤的故事》《南山的燈》,電影文學劇本《陝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時候》《咱們的退伍兵》《黃土坡的婆姨們》(合作)等。1996年病逝於太原。
胡正
1924年生於山西省靈石縣。1938年參加革命,歷任晉西南呂梁劇社社員,延安魯藝和部隊藝術學校學員,《晉綏日報》副刊編輯,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山西省文聯副主席等。1953年畢業於中央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汾水長流》,中篇小說集《幾度元宵》,短篇小說集《摘南瓜》《七月古廟會》,散文報告文學集《七月的彩虹》等。
「我寫的小說,都是受到生活的啟示後創作的。如《汾水長流》即是我參加了一年多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後寫出來的。」
李束為
李束為(1918——1995),山東東平人。1942年畢業於延安魯藝戲劇系。曾任山西省文聯主席。著有《春秋圖》《租佃之間》《土地和他的主人》《攔羊娃》《呂梁小夜曲》《撈河炭》等。
西戎
1922年生。山西省蒲縣人。1944年畢業於延安魯藝和部隊藝術學校。曾任山西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山西分會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與馬烽合作),短篇小說集《宋老大進城》,電影文學劇本《撲不滅的火焰》等。西戎於2001年1月6日逝世。
E. 馬烽曾將山西省一批作家在短篇小說創作上的共同點歸納為什麼
「新、短、通」三個字,並以此作為大家進一步努力的目標。「新」就是「大力表現新的時代,新的生活,新的群眾,積極反映生活中新生的、革命的、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新事物」;「短」就是指「短篇小說要名副其實,寫得短小精悍」;「通」即「把作品寫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這個創作主張,在馬烽的小說中得到比較突出的體現。
F. 山葯蛋派作家都有誰山西籍的有那些謝謝
「山葯蛋」派
山葯蛋派
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束為、孫謙、胡正等,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50年代中期以後,他們有意識地以趙樹理為中心,培養、形成風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里灣》、《登記》、《鍛煉鍛煉》、《飼養員趙大叔》、《三年早知道》、《賴大嫂》、《宋老大進城》等。
山葯蛋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代表作家是趙樹理,主要成員包括西戎、李束為、馬烽、胡正、孫謙,人稱「西李馬胡孫」。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結婚》《呂梁英雄傳》《三里灣》等。這一流派的作品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口語化的寫作特點,追求生活的真實,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問題。文學史上認為現實主義是「山葯蛋派」的本質特徵和靈魂。
趙樹理
(1906———1970)山西沁水人。從小喜愛民間文學和地方戲曲。1944年任華北新華書店編輯。1949年後,在北京任《說說唱唱》《曲藝》主編,並任中國文聯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1957年後回山西長期深入農村生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主要作品有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一系列有影響的作品。另寫有評書、鼓詞、劇本等。
我們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固然可愛,但糧棉油料產地的農村也是可愛的。假如要問二者相較哪方面更可愛,我以為這和問荷花與菊花哪個更可愛一樣———不同類的事物不能作比較。一個寫作者不應該是興趣主義者,可是一個寫作者總得對自己熟悉群眾生活的根據地永遠保持著飽滿的興趣。———趙樹理
馬烽
1922年生於山西省孝義縣居義村。代表作有《呂梁英雄傳》《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與西戎合作)《村仇》《一架彈花機》《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個上級》等。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文聯執行副主席,中國大眾文藝研究會會長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馬烽來北京工作多年。馬烽於2004年1月 31日因病在太原去世。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參加抗日戰爭以後,不論在戰斗部隊還是黨政機關,仍然是在農村活動。後來又多年從事農村工作。從土地改革到合作化運動,我都參加了。可以說和農村接下了不解之緣,和農民有深厚的感情。我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閃光的東西。我熟悉他們,熱愛他們。為他們的憂而憂,為他們的樂而樂。我甘心情願為他們服務。我寫作,心目中的讀者對象就是中國農民及農村幹部。至於其他讀者喜歡不喜歡讀,我不管。只要我心目中的讀者對象樂意看、樂意聽,我就滿足了。 ———馬烽
孫謙
1920年生。作家。山西文水人。抗戰初期參加青年抗日決死隊。1940年入延安魯藝學習。曾任一二○師戰斗劇社、東北電影製片廠編劇。1949年後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山西文聯副主席、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傷疤的故事》《南山的燈》,電影文學劇本《陝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時候》《咱們的退伍兵》《黃土坡的婆姨們》(合作)等。1996年病逝於太原。
我們說的深入,決不是說,住在一個村裡,打聽一些風俗習慣,觀察一下衣著樣式、婦女的頭發樣式,不是這樣。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不是膚淺,便是「隔岸觀火」 的東西。我們說的深入,是要把自己當作農民中間的一員,為災害擔心,為好天氣高興,為集體經濟付出自己能負的一切———有了這些,農民才肯和我們交朋友,才肯把我們當作自己人。———孫謙
胡正
作家。1924年生於山西省靈石縣。1938年參加革命,歷任晉西南呂梁劇社社員,延安魯藝和部隊藝術學校學員,《晉綏日報》副刊編輯,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山西省文聯副主席等。1953年畢業於中央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汾水長流》,中篇小說集《幾度元宵》,短篇小說集《摘南瓜》《七月古廟會》,散文報告文學集《七月的彩虹》等。
「我寫的小說,都是受到生活的啟示後創作的。如《汾水長流》即是我參加了一年多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後寫出來的。」
「寫農村題材小說,自然要熟悉農村生活,熟悉農民,熟悉農村幹部。同時還需了解農村政策,了解現行政策,過去的政策,並且還應當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些,想到以後的發展。因為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和幹部,不能不受政策的影響,人物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與政策有關連。寫農村題材小說也就必然要考慮農村政策問題。」———胡正
李束為
(1918———1995)山東東平人。1942年畢業於延安魯藝戲劇系。曾任山西省文聯主席。著有《春秋圖》《租佃之間》《土地和他的主人》《攔羊娃》《呂梁小夜曲》《撈河炭》等。
群眾生活,對於文藝創作之重要,猶如勞動對象和勞動的關系,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在有了生活經驗之後,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否則必然發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現象。———李束為
西戎
作家。1922年生。山西省蒲縣人。1944年畢業於延安魯藝和部隊藝術學校。曾任山西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山西分會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與馬烽合作),短篇小說集《宋老大進城》,電影文學劇本《撲不滅的火焰》等。西戎於2001年1月6日逝世。
我從不以為自己有什麼天賦之才,之所以能寫點東西,我早已多次說過,這都是生活的賜予。打個不太確切的比喻,搞創作猶如做買賣,采購回來什麼貨,才敢吆喝賣什麼,買空賣空搞「皮包公司」是我最鄙視的。我自己寫東西,常常是先到生活中去,有了對生活的積累,感受,才敢動筆去寫。———西戎《文學路上五十春》
他們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忠實於農村充滿尖銳復雜矛盾的現實生活,忠實於自己的真情實感,注意寫出人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他們筆下的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拔高、理想化,而是樸素、厚實、真實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許多落後人物或「中間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飽、趙滿囤、賴大嫂等血肉豐滿的形象。山葯蛋派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文學的傳統,以敘述故事為主,人物情景的描寫融化在故事敘述之中,結構順當,層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展示,善於選擇和運用內涵豐富的細節描寫,語言樸素、凝煉,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幫」之前,山葯蛋派多次受到左傾思潮的沖擊,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粉碎「四人幫」之後,山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覺地為保持和發展這一流派而努力。
G. 分享一下,大家知道山西的著名作家有哪些
曹乃謙山西省應縣馬峪村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在海內外擁有廣泛的影響,其作品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瑞典文等多種文字出版。其出版有長篇小說《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散文集《我的人生筆記——你變成狐子我變成狼》、短篇小說集《最後的村莊》、中篇小說集《佛的孤獨》等。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稱「他跟李銳、莫言、蘇童一樣,都是中國一流的作家」、「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之一」。
H. 趙樹理有哪些作品
《小二黑結婚》、《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李有才板話》、《鍛煉鍛煉》等。
1、《小二黑結婚》
《小二黑結婚》是現代小說家趙樹理寫於1943年的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抗戰時期解放區一對青年男女為追求婚姻自由,沖破封建傳統和守舊家長的阻撓,最終結為夫妻的故事。
小說塑造了二諸葛、三仙姑兩個落後農民和小二黑、小芹兩個年輕進步農民的形象,通過這兩對思想觀念截然相反的農民的對照。
揭示了當時農村中舊習俗的封建殘余勢力對人們思想行為的束縛,以及新老兩代人的意識沖突與變遷,說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同時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區的重大變化。小說結構完整,情節跌宕,語言通俗,富於地方色彩,開創了中國評書體的現代小說形式。
2、《李家莊的變遷》
《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編著,描寫李家莊激烈尖銳的階級大搏鬥。主人公鐵鎖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是李家莊的外來戶,一個勤勞、忠厚、憨直的貧苦農民。他安分過日,卻遭到地主李如珍、小喜、春喜等人的欺壓迫害,以致破產,為養家糊口去太原做工,又受到軍閥欺凌。
在共產黨員小常的幫助下,他提高了覺悟,團結群眾,與地主展開正面斗爭,並在斗爭中逐漸成長,後來參加了八路軍,走向了武裝斗爭的道路。
通過鐵鎖的個人生活的線索寓於整個李家莊的變化之中,將抗日戰爭作為大背景,敘述了農民與地主的斗爭取得的階段性的勝利。
3、《三里灣》
《三里灣》,趙樹理著長篇小說,成於1955年(乙未年)。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優秀作品。
華北解放區模範村三里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秋收、整黨、擴社 、開渠……合作化運動給農村帶來新氣象,但由此也引發了有關於兩條道路、兩種思想、兩種生活方式的種種矛盾,三里灣在發生著巨變。
4、《李有才板話》
《李有才板話》是現代作家趙樹理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1943年發表。小說主要內容為:抗戰時期,地主閻恆元把持了敵後根據地閻家山的村政權,村幹部貪污盜竊,營私舞弊,欺壓群眾,卻居然騙取了「模範村」榮譽。
李有才帶領小字輩,以「快板詩」為武器,同他們進行智斗,並取得勝利。作品採用有說有唱、夾敘夾議的板話形式,生動活潑。
5、《鍛煉鍛煉》
《鍛煉鍛煉》是趙樹理的小說。趙樹理與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創作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和時代聲音。
作為代表農民思想情感的趙樹理在表面上不得不隨時代強流而迎合國家政治的需要,但是在潛意識和靈魂深處卻始終與農民共命運,同呼吸。《鍛煉鍛煉》無疑就是這方面的顯著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樹理
I. 曹文軒有哪些作品
鏈接: https://pan..com/s/1bJZSx0alldFWGvPRDzd43A
曹文軒的作品獲省部級學術獎、文學獎四十餘種,其中包括國際安徒生提名獎、中國安徒生獎、國家圖書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中國圖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金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文學獎大獎等獎項。曹文軒海外影響力廣泛,其學術著作和短篇小說分別被譯為英、法、德、日、韓等文字遠銷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