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短篇小說獎作品
1. 劉震雲的主要獎項
1, 《塔鋪》獲1987年——198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 《塔鋪》獲1987年《小說選刊》優秀短篇小說獎3, 《塔鋪》獲1987年《人民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4, 電視劇《塔鋪》獲1988年全國電視劇「飛天獎」5, 《新兵連》獲第三屆(1987——1988年)《小說月報》優秀中篇小說「百花獎」6, 《新兵連》獲第三屆(1984——1988年)青年文學創作獎7, 《頭人》獲第四屆(1989——1992年)青年文學創作獎8, 《單位》獲1988年——1989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9, 《單位》獲北京市建國四十周年優秀文學作品獎10,《一地雞毛》獲1990——1991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1,《一地雞毛》獲第五屆(1991——1992年)《小說月報》優秀中篇小說「百花獎」12,1993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3,《溫故一九四二》獲首屆(1992——1997年)《中華文學選刊》優秀中篇小說獎14,2000年,被《中華讀書報》評為「二十世紀中國二十位文學大師」之一15,2000年,《一地雞毛》被《中華讀書報》評為「二十世紀世界百部文學經典」之一16,2000年,《故鄉天下黃花》被三聯書城評為「二十年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百本書」之一17,2001年,獲「大家」榮譽獎18,2004年1月,獲新浪網2003年「年度文學獎」19,2004年1月,被新浪、卓越網評為2003年文化風雲人物20,2004年1月,被國內百家媒體評為2003年中華文學人物21,2004年1月,《手機》被《中華讀書報》評為2003年「年度最佳小說」22,2004年,電影《手機》獲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23,2004年,電影《手機》獲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24,2004年,電影《手機》獲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25,2006年,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文學創作成就獎26,《手機》為法國2007年中文老師資格考試四本必讀書之一27,日文版《溫故一九四二》被日本圖書協會選為2007年度向日本公共圖書館推薦的最佳書籍。28,《我叫劉躍進》獲得「當代」2007年度最佳(專家)小說獎。29,被《中華讀書報》評為2007年年度作家。30,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2007年中國魅力人物。
31,被《深圳晚報》評為2007年文化新聞人物。32,被《江門日報》評為2007年度文化名人。33,被《南方航空》評為2007年度中國十大精英之一。34,《我叫劉躍進》被《華商晨報》評為讀者最喜愛的2007年度好書。35,《我叫劉躍進》被《新快報》評為2007年年度好書。36,「劉躍進」被《新民周刊》評為2007年度「比真實世界更加叱吒風雲」的「虛構人物」。37,《我叫劉躍進》連續三個月處於「全國圖書銷售與排行榜」榜首。38 ,被新浪評為2007年年度作家。39,被《南方都市報》評入2007年文化年鑒主權利榜40,被《溫州日報》評為2007年十大讀書人物41,《我叫劉躍進》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7年度十大圖書」42,《我叫劉躍進》被香港《亞洲周刊》選為「2007年十大中文小說」43,《我叫劉躍進》被人民網等42家媒體聯合評為「2007年度十大圖書」44,《我叫劉躍進》獲「當代」2007年最佳小說(讀者)獎45,《我叫劉躍進》獲「當代」2003年——2008年最佳小說獎46,《一句頂一萬句》獲「新浪」2009年上半年最佳圖書獎47,《一句頂一萬句》獲2009年人民文學獎48,《一句頂一萬句》被《華商晨報》評為「2009年年度十大好書」49,《一句頂一萬句》被「新浪」評為「2009年年度十大好書」50,《一句頂一萬句》被《京華時報》評為「2009年年度十大好書」51,《一句頂一萬句》被中央電視台「子午書簡」評為2009年年度最佳圖書52,《一句頂一萬句》被《光明日報》評為「2009年年度十大好書」53,《一句頂一萬句》被「楊曦淪品牌榜中榜」評為2009年年度好書54,《一句頂一萬句》被長江出版集團評為「2009年度最有影響好書」55,被新浪評為2009年年度作家56,《一句頂一萬句》被搜狐評為「2009年年度十大好書」57,《一句頂一萬句》獲《當代》長篇小說論壇2009年度五佳獎58,《一句頂一萬句》獲《當代》長篇小說論壇2009年度最佳獎59,《一句頂一萬句》被中國小說學會評為2009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60,《一句頂一萬句》獲人民文學長篇小說(2008——2009)雙年獎
61,2010年7月,電視劇《手機》獲得由搜狐視頻、搜狐娛樂、《綜藝報》共同主辦的「2010夏季電視劇互聯網盛典」「最佳網路收視貢獻TOP5」獎。62,2010年7月,電視劇《手機》獲得由搜狐視頻、搜狐娛樂、《綜藝報》共同主辦的「2010夏季電視劇互聯網盛典」「最佳男演員」獎。63,2010年7月,電視劇《手機》獲得由搜狐視頻、搜狐娛樂、《綜藝報》共同主辦的「2010夏季電視劇互聯網盛典」「最佳編劇」獎。64,2010年7月,電視劇《手機》獲得由搜狐視頻、搜狐娛樂、《綜藝報》共同主辦的「2010夏季電視劇互聯網盛典」「最具互聯網精神電視劇」獎。65,2010年12月,被《時尚先生》雜志評為2010年度「時尚先生」66,2011年2月,《手機》被中國製片人協會被為「最佳原著獎」(因為電視劇《手機》)。67,2011年8月,《一句頂一萬句》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68,2011年12月,獲得《北青周刊》BQ 紅人榜「年度文化名士」。69,2012年11月,電影《一九四二》獲羅馬電影節青年論壇「金蝴蝶」獎。70,2012年11月,電影《一九四二》獲羅馬電影節義大利攝影家協會最佳攝影獎。71,2012年12月,「劉震雲和他的《我不是潘金蓮》」獲《新周刊》推委會特別大獎。72,2012年12月,電影《一九四二》獲《新周刊》年度電影。73,2012年12月,《我不是潘金蓮》獲《北青周刊》BQ「紅人榜」「年度文學作品」。74,2012年12月,電影《一九四二》獲《北青周刊》BQ「紅人榜」「年度經典作品」。75,2012年12月,以「用作品引發思考」,被《中國新聞出版報》評為「年度關注人物」。76,2012年12月,《我不是潘金蓮》獲騰訊網「2012年年度好書」第一名(網友投票)。77,2012年12月,《我不是潘金蓮》獲《當代》長篇小說論壇2012年度五佳獎。78,2012年12月,獲《FAMOUS》雜志「年度作家」。79,2012年12月,《溫故一九四二》當選新浪「中國好書榜」2012年度十大好書。80,2013年1月,被中國傳媒大學有聲媒體語言監測與研究中心與中國廣播電視年鑒評為2012年媒體最關注的十大文化人物。81,2013年1月,《我不是潘金蓮》獲新華網「2012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82,2013年1月,《我不是潘金蓮》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2年十大中文好書」之首。83,2013年2月4日,電影《一九四二》獲31屆伊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84,2013年2月,《我不是潘金蓮》獲「尚星閱讀榜」2012年好書。85,2013年3月,《我不是潘金蓮》獲《南方周末》2012年中國文化原創榜年度圖書。
86,2013年3月,《我不是潘金蓮》獲《廣州日報》第四屆「中國圖書實力榜」年度好書。
87,2013年4月,電影《一九四二》獲2013華鼎電影滿意度調查——中國最佳編劇獎。88,2013年4月,電影《一九四二》獲中國導演協會2012年「年度電影」獎。89,2013年4月,電影《一九四二》獲中國導演協會2012年「年度導演」獎。90,2013年4月,電影《一九四二》獲得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91,2013年4月,電影《一九四二》獲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屆「中國影協杯」優秀電影劇本獎。92,2013年4月,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聘為「全民閱讀活動形象代言人」。93,2013年4月23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視覺效果」獎。94,2013年4月23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95,2013年5月13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二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96,2013年8月18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十三屆華語傳媒大獎「最佳編劇獎」。97,2013年8月22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二屆華語電影幕後英雄「最佳編劇大獎」。(上海《ELLEMAN睿士》雜志主辦。)98,2013年9月28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劇本改編獎。99,2013年9月28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00,2013年9月28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錄音獎。101,2013年9月28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102,2013年9月28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大獎。103,2013年11月23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50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104,2013年12月26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劇本改編獎。105,2013年12月26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影片獎。106,2013年12月26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導演獎。107,2013年12月26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攝影獎。108,2013年12月26日,電影《一九四二》獲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技術獎。109,2013年12月30日,《一句頂一萬句》獲《當代》長篇小說論壇五年(2009年——2013年)五佳獎。110,2013年12月30日,《一句頂一萬句》獲《當代》長篇小說論壇五年(2009年——2013年)最佳獎。
2. 人民文學的歷史沿革
2004年10月25日是《人民文學》創刊55周年紀念日。55年中,除1966年6月至1975年12月間停刊外,總計出版542期。其中,1949年10月25日(創刊)至1966年5月12日(5月號),出刊198期;1976年1月20日(復刊)至2004年10月3日(10月號),出刊344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此前的7月2日至19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第一次文代會)在北平召開。
一般來說,這次大會後被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開端標志。大會通過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正式成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文聯)。作為全國文聯的下屬協會之一,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全國文協)於稍後的7月在北平正式成立,茅盾任全國文協主席。
1953年9月,全國文協改名為中國作家協會。文協(作協)所主辦或創辦的最重要的兩大機關刊物即為《文藝報》和《人民文學》。《文藝報》創刊於1949年9月,最初由全國文聯直接主持,後委託中國作協代管直至正式成為作協直屬刊物。《人民文學》則自創刊伊始(1949年10月25日),即為全國文協(作協)的直屬機關刊物。與專重文藝政策、文藝思想和理論批評的《文藝報》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民文學》的辦刊定位是發表各類文藝作品為主的國家最高文學刊物。
建國初期,活躍於民族、民主革命歷史時期的作家,投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斗爭生活。他們描繪「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力作,文藝界領導人的重要文章,大多發表在《人民文學》上。茅盾、葉聖陶、胡喬木、周揚等人的文學評論,推動著新文學的健康發展。沙汀、艾蕪、舒群、周立波、劉白羽、馬烽、西戎等人的短篇小說,夏衍、老舍的話劇,臧克家、艾青、何其芳、李季等人的詩歌,或展現革命斗爭歷史和保衛勝利果實的壯麗畫卷,或歌贊勞動群眾開始主宰自己命運的時代變革。其中,丁玲的《「糧秣主任」》、路翎的《窪地上的「戰役」》、秦兆陽的《農村散記》、康濯的《春種秋收》等短篇小說,張天翼的兒童文學《羅文應的故事》,老舍的《從三藩市到天津》、巴金的《生活在英雄們中間》等散文,曹禺的話劇《明朗的天》,趙樹理的長篇小說《三里灣》,阮章競的詩等,深受好評。這一時期,文壇涌現一批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新作者。他們中許多人的處女作或成名作,大多發表於《人民文學》。劉紹棠、白樺、王願堅、李准、林斤瀾、劉真、蕭平、王蒙、瑪拉沁夫、陳登科、聞捷、邵燕祥、李瑛、公劉、柯岩等人的作品,或煥發新生活蓬勃的朝氣,或蘊涵對歷史與未來的思索,顯示了建國後第一代青年作家與詩人茁壯的生機和雄厚的潛力。
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文壇一度呈現繁榮景象。《人民文學》及時發表一些尖銳地觸及時弊、大膽進行探索的創新之作,促進了文藝思想的活躍和解放,推動了文藝創作的進一步發展。劉賓雁的報告文學《在橋梁工地上》、《本報內部消息》,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等篇,勇敢揭示社會矛盾,奮力沖擊陳舊觀念,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與此同時,王汶石的《風雪之夜》,蕭平的《三月雪》,駱賓基的《父女倆》,張弦的《上海姑娘》,孫犁的《鐵木前傳》,艾蕪的《雨》,李國文的《改選》,宗璞的《紅豆》等一批題材與風格新穎別致的小說,都曾令人耳目一新。
1957年秋後,「左」傾思潮逐漸發展,創作之路日漸狹窄,《人民文學》也深受影響。但久經磨煉和日臻成熟的作家,仍在執著現實主義的藝術追求。趙樹理的《「鍛煉鍛煉」》、王願堅的《普通勞動者》、茹志鵑的《百合花》、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馬烽的《我的第一個上級》、冰心的《回國以前》、李準的《李雙雙小傳》、巴金的《軍長的心》等短篇和周立波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趙樹理的傳記《實幹家潘永福》,郭小川的抒情詩《望星空》,郭沫若的歷史劇《武則天》,陳白塵等人的電影劇本《魯迅傳》,曹禺等人的歷史劇《膽劍篇》以及侯寶林的相聲《陰陽五行》等,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
1961年以後,文藝政策得到了一定調整,文學園地又呈現新的繁榮。《人民文學》突出顯示了這一時期的創作特色,所發作品題材風格大見寬廣;小說如陳翔鶴的《陶淵明寫〈輓歌〉》、汪曾祺的《羊舍一夕》、西戎的《賴大嫂》、劉真的《長長的流水》,報告文學如徐遲的《祁連山下》、黃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等,散文創作如秦牧的《土地》、楊朔的《茶花賦》、劉白羽的《長江三日》、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冰心的《櫻花贊》、方紀的《揮手之間》、沈從文的《過節與觀燈》以及何為、袁鷹、曹靖華、朱光潛等人的篇章,也都別有情味。1962年5月,毛澤東應《人民文學》之請,首次發表他的舊作《詞六首》。
1963年秋後,「左」傾思潮重新加劇,《人民文學》再次受到很大局限。雖通過開辟「新花朵」、「故事會」等欄目,在發現與培養文學新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1964年後的版面上卻難於列出引人注目之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文學》被迫停刊。1976年1月復刊時,雖發表了蔣子龍的短篇小說《機電局長的一天》那樣得人心的作品,卻終遭壓制。 1965年的人民文學
江青反革命集團滅亡之後,《人民文學》獲得新生。1977至1983年 6月,先後由張光年(光未然)、李季出任主編,副主編為葛洛、李清泉、劉劍青,擔任編委的有王蒙、孫犁、沙汀、嚴文井、張天翼、草明、賀敬之、唐弢、袁鷹、曹靖華、謝冰心、魏巍。新生的《人民文學》,為新時期文學的勃興與壯大,起到了重要作用。1977年11月,《人民文學》及時發表了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率先舉起恢復和發揚革命現實主義傳統的旗幟。12月,文藝界以《人民文學》名義召開在京文學工作者座談會,開始了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的斗爭。1978年1月,《人民文學》刊出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1979年7月和9月相繼發表蔣子龍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劉賓雁的報告文學《人妖之間》,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希望大家能夠感同身受。
為促進短篇小說創作進一步提高與發展,從1978年至1982年,《人民文學》接受中國作家協會委託,連續主辦了五次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獎,《人民文學》所發作品占獲獎數量第一位。歷屆獲獎反響巨大的作品,如劉心武的《班主任》、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徐懷中的《西線軼事》,都出自《人民文學》。獲獎作品中,有老作家的新成果,如周立波的《湘江一夜》、馬烽的《結婚現場會》等;有中年作家的力作,如王願堅的《足跡》、宗璞的《弦上的夢》、陸文夫的《獻身》、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弦的《記憶》、李國文的《月食》、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王蒙的《春之聲》、劉厚明的《黑箭》等;更多是新人手筆,如張承志的《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何士光的《鄉場上》、柯雲路的《三千萬》、張抗抗的《夏》、韓少功的《西望茅草地》。這些作品切中現實社會課題,傳達人民心底呼聲,凝聚對歷史的沉思和對未來的熱望;或濃墨重彩,慷慨激昂;或淡遠幽雅,蘊藉深沉,無不飽含求實的向上的革新精神。
在 1977~1980和 1981~1982兩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評獎中,《人民文學》所發作品,如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劉賓雁的《人妖之間》、柯岩的《船長》等,都是頗有激情和深度的力作。此外,《人民文學》還匯集選發了各種體裁的優秀篇章。巴金的《望著總理的遺像》、丁玲的《杜晚香》等,情深辭美,真誠感人。艾青的《光的贊歌》等詩篇,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弦。曹禺的新編歷史劇《王昭君》、老舍的遺作長篇片段《正紅旗下》、魏巍的長篇《東方》選段、姚雪垠的長篇《李自成》選段等作品,都能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 人民文學一九七六年第一期
1983年7月,王蒙出任《人民文學》主編,劉劍青、周明、崔道怡、王朝垠為副主編,嚴文井為顧問,組成了年輕化的新編委會。新編委會的其他成員有張志民、茹志鵑、袁鷹、徐遲、徐懷中、諶容、黃宗英、謝永旺、蔣子龍、葛洛。新編委會在告讀者的《不僅僅是為了文學》中表示:「我們希望奉獻給讀者一期期夠水平的、賞心悅目的文學刊物,我們更希望奉獻給讀者的是億萬人民的心聲和時代的壯麗而又斑駁的畫卷」。《人民文學》正為實現這一願望而努力。 《人民文學》創刊於1949年10月25日,毛澤東為創刊號題了詞:「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第一屆主編茅盾在《發刊詞》中指出:《人民文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各種文學樣式,反映新中國的成長,表現和贊揚人民大眾在革命斗爭和生產建設中的偉大業績,創造富有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人民文學,以發揮其教育人民的偉大效能。」同時,《人民文學》還要在「培養群眾中新的文學力量」、「建設科學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等項工作中起到與其所處地位相應的積極作用。它的歷屆主編、副主編和編輯委員會,都是由卓有貢獻與威望的作家、詩人、評論家與編輯擔任和組成的。從1949至1966年,先後擔任過主編、副主編的有茅盾、艾青、丁玲、邵荃麟、嚴文井、秦兆陽、葛洛、張天翼、陳白塵、韋君宜、李季等;先後擔任過編委的有何其芳、趙樹理、周立波、沙汀、袁水拍、胡風、吳組緗、艾蕪、魏巍、謝冰心等。
1956年來,除1966年6月至1975年12月停刊以外,截止至2005年7月,《人民文學》總計出版551期。這551期刊物,是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歷程的見證,幾乎薈萃了中國所有文學精英所創造的各式各樣的文學成果。許多產生過重大影響、具有轟動效應的作品都由《人民文學》首發;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是通過《人民文學》走向文壇,並引起國內外矚目的。
3. 王阿成的獲獎概況
短篇小說《年關六賦》獲1987—1988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1995—1996年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短篇小說《小酒館》入圍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提名。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中國作協抗戰文學優秀作品獎。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小說選刊》1995年最佳短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獲《人民文學》1995年優秀短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狗皮帽子》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優秀
作品獎。
散文《德國印象》「2010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中國散文年會、散文選刊雜志社
散文《母親永在身邊》第三屆「漂母杯」全球華語母愛主題散文大賽2等獎:中國散文協會主辦。
中篇小說《蟒珠河》獲《中國作家》1996年優秀作品獎。
短篇小說《被遺棄的黃豆》獲《小說選刊》1998——1999年度優秀作品獎。
短篇小說《秀女》獲2005年《小說月報》第11屆百花獎。2005年
短篇小說《丙戌六十年祭》2007年《小說月報》第12屆百花獎獲獎
短篇小說《流亡者社區的雨夜》獲2005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十佳。2005年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2004年中國當代小說排行榜》。2004年
短篇小說《上帝之手》《2005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2005年
短篇小說《鯰魚》入選「2005-2006中國文壇最佳人氣作家榜」
長篇紀錄片《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獲「2003中國紀錄片協會學術獎」長紀錄片1等獎
電影《一塊兒過年》(與人合作)獲優秀電影劇本獎
[其它從略]
中篇小說《回鄉》獲公安部頒發的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
長篇小說《俯仰之間三級跳》獲公安部頒發的優秀長篇小說獎
短篇小說《年關六賦》獲1988—1989年度黑龍江省文藝創作大獎,榮譽獎。
短篇小說《東北人,東北人》獲黑龍江省第四屆文藝創作大獎。
短篇小說《恍記》入選「西南軍事文學二十周年優秀作品獎
短篇小說《良娼》獲首屆東北文學獎(1992年)。
中篇小說《走廊》獲第二屆東北文學獎。
短篇小說《小酒館》獲黑龍江省首屆文藝精品工程獎,一等獎(1996—1997年)。
及《紙風車》等多篇作品獲歷屆黑龍江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哈爾濱天鵝文藝獎(從略)
《白狼鎮》獲首屆蕭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辦)
並多次獲哈爾濱「優秀專家顧問獎」、「優秀咨詢建議獎」。以及「芒種」、「山花」「佛山文藝」、「天津文學」「天鵝文藝大獎」「北方文學」 「北京文學」「長江文藝」等全國多家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以及其它多項獎勵。有百餘篇作品收錄《二十世紀中國百年百名作家》等一系列相關的文選、文集。
4. 《班主任》主要講了什麼
劉心武,生於1942年,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班主任》、《大眼貓》、《我愛每一片綠葉》,長篇小說《鍾鼓樓》等。
短篇小說《班主任》是劉心武的代表作品,最初發表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收入短篇小說集《班主任》中。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是最早反映「四人幫」毒害青年學生的作品。
作品描寫光明中學初三·三班班主任張俊石想接收宋寶琦——曾被拘留過的小流氓來班上學習,引起老師的不解與學生的反對,團支書謝惠敏甚至視此為一場階級斗爭。家訪時得知宋寶琦偷過當時的「禁書」賣錢,但宋寶琦因為無知,不識書名、不知內容,只會給書里插圖上的女子畫鬍子取樂。宋寶琦和謝惠敏都認為這些書——如《牛虻》、《戰爭與和平》、《辛稼軒詞選》等是「大毒草」、「黃書」。謝惠敏認為,凡書店不出售、報刊不推薦的都是壞書。她還認為女生穿短袖襯衫和花裙子是「沾染資產階級思想」。張俊石痛心地感到宋寶琦的墮落和「好學生」謝惠敏的「進步」所受「四人幫」毒害之深。
作者在文尾借張俊石之口發出了「救救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的呼聲。小說深刻而痛切地揭露了「四人幫」推行的愚民政策和文化專制對青年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與創傷。
《班主任》標志著當代文學現實主義傳統在新時期的復歸與深入發展。作者善於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融入對現實生活的評價。無論是對謝惠敏這一典型人物的刻畫,還是對極左思潮的嚴肅真誠的反思,都對當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它被視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先後被譯介到日本、德國、蘇聯、瑞士等國。
5. 小游擊隊員的作者
王願堅(1929年—1991年),山東省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現代作家。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6. 中國文學獎都有哪些
中國有四項文學獎,分別是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
中國唯一的一個中國政府類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7. 佚名,自由作家周明春的詳細資料和代表作。
周明春,筆名:佚名。四川省九龍縣人,
主要作品總目
《再見,最後一縷春風》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稻草人》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媽媽》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清風物語》獲馮牧文學獎---文學新人獎。
《這就是我》 獲《小說選刊》最佳短篇小說獎。
《第一封信》 獲《人民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信仰》獲《人民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生命線》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春天》 獲《中國作家》優秀作品獎。
《夜殺》詩歌 獲中國作協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她,女孩》 獲《中國作家》優秀作品獎。
《你在哪裡》 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8. 劉震雲的重要獲獎
1.《塔鋪》獲1987年——198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7年《人民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2.《一地雞毛》獲1990——1991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
3.1993年獲「莊重文文學獎」。
4.《一句頂一萬句》獲2009年人民文學獎,獲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5.電影《一九四二》獲羅馬電影節青年論壇「金蝴蝶」獎、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三屆華語傳媒大獎「最佳編劇獎」、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劇本改編獎。
6.2016年1月29日,在第47屆開羅國際書展上,劉震雲被埃及文化部授予「埃及文化最高榮譽獎」,以表彰他的作品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這是中國作家第一次獲得該獎項。
9. 馮宗璞的前期作品有什麼她的短篇小說什麼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宗璞(女)(1928—)原名馮鍾璞,筆名還有綠蘩、任小哲等。祖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同年在《大公報》發表處女作《A.K.C》。1951年畢業分配在政務院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同年末調入中國文聯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藝報》任外國文學的編輯。1957年出版童話集《尋月集》,同年發表短篇小說《紅豆》(《人民文學》1957年7期)引起文壇注目,在反右斗爭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農村。1960年調入《世界文學》編輯部。主要撰寫散文和小說。「文革」中被迫中斷創作,1978年重新發表作品。後調人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說選》,散文集《丁香結》,長篇小說《南渡記》,翻譯《繆塞詩選》(合譯)、《拉帕其尼的女兒》等。所作《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她的作品多寫知識階層,文字優雅,富於學養,含蓄蘊藉。「文革」後的創作追求現代主義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寫,具有超現實的荒誕和象徵,比如《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受到批評界的注意。主要作品:《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第一部《南渡記》、第二部《東藏記》,《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東藏記》內容提要:《東藏記》是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二卷,並可獨立成篇。這部作品以抗日戰爭時期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描寫孟樾一家和師生們艱苦的生活。對教授間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態,對青年人朦朧純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細致的筆墨,既有妙趣,又見真情。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生活情境和細節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東藏記》剛開始寫作,宗璞的視網膜脫落,手術後左眼僅有0.3的視力,右眼幾乎看不見,加之近年來頭暈頑疾使她勞累過度時會天旋地轉,左手時常麻木痙攣,已經無法閱讀和寫作。 不能寫就口述,由助手記完一段再念給她聽,一節完成放大到一號字體再列印出來給她看。難以想像宗璞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歷時7年,一點一滴地完成了線索紛繁、人物眾多的《東藏記》。
10. 哺乳期的女人的作者簡介
畢飛宇,著名作家,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64年出生於江蘇興化,1987年畢業於揚州大學文學院(原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開始小說創作,2013年,畢飛宇推出其首部非虛構文學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2013年12月,他的《大雨如注》獲得...人民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楊瀾訪談錄》將畢飛宇譽為「文字推拿師」,推拿時代的疼痛。代表作品有《推拿》、《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平原》、《玉米》等,作品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哺乳期的女人》獲小說月報獎、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玉米》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畢飛宇成為繼姜戎和蘇童之後,第三個獲得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的中國作家;《青衣》獲小說月報獎、小說選刊獎、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並被改編為由徐帆主演的同名電視劇,引發廣大受眾對筱燕秋命運的同情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