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湘西散記是短篇小說嗎

湘西散記是短篇小說嗎

發布時間: 2022-09-01 13:12:22

① 初中教師資格證文學常識之中國近現代重要作家有哪些

首先,最常考的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等。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學者、愛國主義民主戰士。他的散文有《春》《匆匆》《背影》《綠》《荷塘月色》《威尼斯》等。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小說家,語言藝術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代表作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龍須溝》等。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為《倪煥之》,另有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夜》等。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我國現代文學家。代表作為《子夜》,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腐蝕》、「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沈從文,現代作家.曾參加新月社,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邊城》。短篇集《沈從文短篇小說習作選》,散文《湘西散記》等。
錢鍾書,現代著名作家、學者,代表作為《圍城》。
郭沫若,四川樂山人,我國現代文學家、詩人、歷史學家、新詩的奠基者。詩歌代表作為《女神》,戲劇代表作為歷史劇《屈原》。
冰心,原名謝婉瑩,福建福州人。現代女作家,著名的兒童文學家。散文有《小桔燈》《櫻花贊》《寄小讀者》,詩有《繁星》《春水》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我國現代劇作家。有報告文學《包身工》,劇作有《賽金花》《法西斯細菌》《上海屋檐下》。
聞一多,湖北浠水人,現代著名詩人、學者,代表作為《死水》。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
曹禺,原名萬家寶,現代著名劇作家。代表作為《雷雨》,另有名作《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沙汀,四川安縣人,現代小說家。代表作為《在其香居茶館里》,長篇小說《還鄉記》《淘金記》《困獸記》等。
臧克家,現代詩人,代表作為《烙印》《罪惡的黑手》《有的人》等。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代表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另有名作《黎明的通知》。
孫犁,原名孫樹勛,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為《荷花澱》,名作《風雲初記》《白洋淀紀事》。

② 沈從文有什麼小說

【沈從文】(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開始接觸中外文學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曾去北京大學旁聽。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出版了7O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從文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棄了文學生涯。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1980年曾應邀赴美國講學,1982年增補為中國文聯委員。沈從文的著作除前面列舉的外,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

沈從文(1902-1988), 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荒僻神秘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宇慧根據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整理撰寫)

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先生出版了70餘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在文學態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
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1949年,沈從文先生放棄了文學創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先生在國外名聲鵲起,於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離開了人世,為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

姓名:沈從文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02—1988年
籍貫:湖南
沈從文(男)(1902—1988)原名沈茂林、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1917年小學畢業後,參加家鄉土著部隊預備兵的訓練,後正式從軍,任上士司書,後來作過屠宰收稅員。諳熟湘西民風民俗,對其後來創作的題材選擇和藝術風格形成很大影響。因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1922年到北京謀求升學,未果,開始寫作求生。曾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同時在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工作。1928年到上海,先後與丁玲合編《紅與黑》,並曾參加新月社。出版了《鴨子》、《阿麗思中國游記》、《入伍後》、《雨後及其他》、《巫神之愛》等作品和作品集。此後歷任中國公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職。編過天津版《大公報》文藝副刊。30年代是他的創作高峰期,出版了中篇小說《邊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說集《虎雛》、《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新與舊》,傳記《記胡也頻》、《記丁玲》,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西散記》、《湘西》等作品,成為文壇影響頗大的京派小說家。在三四十年代的歷次論爭中,他一再顯出與左翼文學思潮的隔膜。1948年曾被郭沫若點名批判,一度使他因神經過度緊張造成疾病,幸自殺未遂,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等從事工藝美術和物質文化史的研究,不再從事文學創作。1978年調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長期研究的成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初版)出版。8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一股「沈從文熱」,對他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作品的評價也越來越高。近年他的書信集《從文家書》出版後更引起了學界廣泛的研究興趣。他的小說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湘西藝術世界,在這個恬淡靜謐的氛圍中揭示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對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是一種自然、純朴、自由的抒情文學。他把鄉土文學發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小說達到了鄉情風俗、人事命運、人物形象完美和諧、渾然一體的境地,語言具有個性,生機勃勃。而他至善至美的文學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學立場,在當時喧嘩的時代中遲遲不能得到理解。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朴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自己在裡面慢慢找吧!!!

③ 沈從文的湘西散記全文,急用啊,請盡快,,,,,

你說的是沈從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記》吧?已添加到附件。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兩次返回故鄉湘西所寫的散文的集合,與其敘寫湘西的小說《邊城》《三三》《長河》等互為映襯,一種是散文,直接抒發所見所感,一種是小說,寄寓著沈從文先生的審美理想。就作品而言,還是很值得讀的。望採納。

④ 中國現代短的名著有哪些

很多的嘛,如錢鍾書,現代著名作家、學者,代表作《圍城》,沈從文的中篇《邊城》、短篇集《沈從文短篇小說習作選》,散文《湘西散記》等。王蒙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悠寸草心》、《春之聲》、中篇小說《蝴蝶》等。還有很多很多的值得看的。呵呵。。

⑤ 《湘西散記》的作者是誰

沈從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煥,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二十世紀最優秀的中國文學家之一。他一生筆耕不輟,著
作頗豐,作品結集約有八十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位。主要作品有:小說《邊城》、《長河》、《八駿圖》,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文論
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人性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給人教益和啟示。憑借獨特的創作風格,沈從文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
學之父」。

⑥ 《湘行散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種民間活潑潑的味道。

1934年,沈從文返回故里,眼見滿目瘡夷,美麗鄉村變成一片凋零景象,悲從中來,一路寫下這些文字,抒發他「無言的哀戚」。

書中,作者細織密縫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遠行中船頭水邊的見聞。其間散落數十封才子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往來情書。該書文筆自然淳樸,有如行雲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質朴的風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6)湘西散記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書簡》由一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記》的母本。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這組書札,便是踐履這一約定的產物。《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

從《湘行書簡》到《湘行散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材料到創作的極好範例。那些記錄了他們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緒的真實寫照。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散記》和《湘西》可以同小說《邊城》和《長河》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異於小說"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庄嚴。

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銳的民族問題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敘述中。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桃源與沅州》等反思"文明"與"墮落"的復合關系,《鳳凰》、《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沉醉在愛的憧憬里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

《虎雛再遇記》、《箱子岩》感動於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

本書包括的散記有: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老伴、虎雛再遇記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

可以肯定,這是一套圖書館必藏、藏書人必備、文學愛好者必讀的大型叢書。

⑦ 沈從文的作品有哪些,分別都是什麼時候寫的

沈從文(1902-1988), 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荒僻神秘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沈從文全部作品:http://www.wensou.com/a48.htm

沈從文傳:http://book.mumayi.net/jzwx/zgxdrwcj/scw/

⑧ 沈從文有一個寫湘西風土人情的小說,叫什麼,誰有

沈從文<<邊城>>

渡船悠悠 情愛涓涓——淺析《邊城》中的人性美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贊者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貶者說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階級屬性」「有意無意地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還有人認為文壇「總有一天會對沈從文作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倘若我們拋開社會政治經濟的因素,從文學本身的自然魅力(即倫理道德)來審視沈從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們盛贊沈氏的根由了。他的作品「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制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系,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說《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小說《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追求以及與這追求相呼應的田園牧歌情調。這種情調若和當時由卑鄙的人渣組成的動盪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小說《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
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為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願守清貧,甘於助人,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這種祥和而又古樸的小屋裡,從爺爺那裡繼承了自己應該繼承的東西,弘揚了本該弘揚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由少時爭著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後來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們同有的心事。面對著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頭上,站在渡船上沉靜地慢慢地咀嚼著人生的酸澀苦甜,吞咽著自己為自己釀造的人生苦酒。
後來,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劃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麼時」,她會臉紅,在內心深處卻又在盼望著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在心中紮下根之後,她那少女的純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以至在看劃船時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後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後生就是自己愛著的儺送。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便賭氣遠走他鄉。老船夫也溘然長逝。翠翠忍受著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蘊的東方的傳統美德。作者著重表現了他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在作者的筆下,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朴、善良。儺送是個童稚無欺的鄉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在這人傑地靈的偏僻之地,兩顆年青的心靠攏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標准同時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作品展現人性美的第二個方面是通過老船夫對女兒、對孫女的摯愛來體現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說中盡力刻畫的另一個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代表。他善良、勤勞、朴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幹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對於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他痛愛有加,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給了她們。十七年前,當他的獨生女背著自己與駐防的一名綠營兵戀愛,有了小孩子後,他「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後來,士兵死於暴病,女兒為之殉情,他又毫不猶豫地負起了撫養外孫女的責任。隨著歲月的流逝,轉眼間,外孫女已出落成了一個如她母親一樣美麗的少女。從此,在老船夫的心裡又多了一層心事:為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為此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於翠翠、天保、儺送、船總順順和楊馬兵之間。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最終釀成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他帶著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彷彿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化身;他對女兒、外孫女無私的愛彷彿就是我們炎黃子孫祖祖輩輩、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朴的人性之美。
��小說正是通過老船夫這個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現親子之愛的人情美。
��《邊城》中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鄰里之間的互愛中。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游學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裡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演義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著風雨中喪親失業、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後。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並重新擔負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這份濃濃的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禮、寡心靜欲者為之汗顏。在這里沒有什麼地位的尊卑之別,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這里沒有勾心鬥角、強取豪奪,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換、血與血的對流。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過老船夫對子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小說《邊城》正是通過「鄰里之愛」來展示這塊凈土上的人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管窺蠡測不足以道萬一。從以上三個方面的陳述,我們可看見作者那「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的「希臘小廟」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http://over.tngs.tn.e.tw/forums/91/91-kh-m/1985.htm?zone=kh&ename=rssh&cname=市立瑞祥高中&fnum=1985&laddle=9111
一●相關書訊:
<邊城>是一本短篇小說,像是在敘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寶地,在那寶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及鄉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難得的是,作者從未踏進學校的大門,全靠自修成為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細膩感人絕對超出想像的細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達在社會變動之下被大家所遺忘的、放棄的關懷之情,他希望帶領一些人一起走進對社會的省思,作者也不諱言這本書只預備給小人物看,並無刻意要給文學批評者或理論家看,他只是將他的關懷寫在書上並傳播給關心社會的人。
二●內容摘錄:
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凄涼。於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翠翠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好像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p.103-104>
三●我的觀點:
沈從文,他的作品向來氤氳著一種與世隔絕的調調,像長長的詩篇,吸引人的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淳樸的靈魂。看多了現代都市小說,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遺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一次偶然翻閱中,我被沈文從的作品給震住了,原來被我所遺忘的就是關懷社會,忘了去關心一個我生長的國家、我周遭的環境,總是覺得那是大人們的事,政治人物們自己在玩的游戲,與我無關。然而我卻忘了人生很苦很苦,因此尋找感動成了維持生命意義的重要動力,有了感動它可以美麗,它也可以多采多姿,但是,感動的前提就是要付出關心,一直一直付出,即使可能不會有回報。
在<邊城>一書中,我看見了鄉下人的質朴、勤奮、正直,還有他們的寬容,這使我倏然的心酸,從前從前台灣人的歷史也曾經是這麼述寫著,一切的一切彷佛看過、聽過,甚至這氣息也是這麼的熟悉,強烈的撼動我的內心,啊!真懷念小時後的一切,想想從前的台灣也處處蘊育著最美最美的人情味,最濃最濃的鄉土情,所以它曾是座名叫福爾摩沙的寶島,這讓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卻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後卻彼此關懷之間只能擇一,我會選哪一個?社會會選擇哪一個?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然而這好像是一種世界無奈的趨勢。
本書描寫的愛情,有著若即若離的飄飄感,將鄉下人的含蓄描寫的淋漓盡致,而作者對孫女<翠翠>情竇初開的情事描寫,宛如爺爺低喃著一篇長長的詩,美麗而凄涼,自從那晚美麗的夢在翠翠靈魂深處發了酵,那美妙的歌聲就一直眷戀在翠翠的心窩,就像質朴的鄉下小姑娘,相對於現代社會紛亂的男女關系,可愛多了也簡單多了。但結局是翠翠心愛的人因氣憤蒙蔽雙眼而看不清事實產生誤會來作句點,雖然這誤會增加了故事的美卻更加的殘忍,人和人之間總是會發生這些事,它保留一個故事美感,但它終究是個遺憾、缺陷,一個不完美的句點。再者<祖孫情>也是撼動人心的情節之一,祖父與翠翠的細膩互動強烈散出的親情,令人心生羨慕,反觀,現今社會可以散發出如此強烈親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減少,居然還有女兒告母親上法庭,孩子弒雙親、打父母的,三四十歲的人伸手向父母要錢不成砍死雙親的,試想,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難道文明油氣又與親情犯了沖,還是社會在改變,人的觀念也在變,最後連人心也都丟了,這是算社會進步還是退步呢?然而書中的祖父因為愛的太深所以處處尋找他以為對翠翠是最好的選擇,卻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顆閃亮的水晶,因一時的失手,頓失光彩成了一顆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為挺令人氣惱的,但,想想這塊閃亮的水晶是誰一點一滴琢磨出來的呢?縱使這顆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閃亮、晶瑩透徹,但是石子仍擁有自己獨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慾望,她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獨,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雖然在愛情上它可能是個完結篇,但是對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絕對是個序曲,因為她走出了一條與母親不一樣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處於順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至少是很認真的在過生活,但總覺得現今社會承受壓力的能力太小,看看從前台灣清苦的生活,喊苦的沒幾個更不會有人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反倒是現在,社會富裕了許多,但失去的似乎更多。
本書另一特點,就是它的景色描寫,沈從文先生所描繪的四川湘西茶峒擁有著與現代都市文明所不同的魅力,吸引我的是它的遼闊還有那深幽的氣息,像對著山谷唱歌般,我的內心也產生了回響,稚盪在空氣中隨著微風飄出雲河,緩緩蔓延至天際,就是這種可以包容一切的舒暢,也許是因為台灣太小的緣故,因此要感受到大自然的澎湃氣勢有點難,但總覺得如此壯觀遼闊的景象會為人帶來感動,和莫名的滿足。
這本書最最難得的地方,就是它總是巧妙的啟發我思考一些社會問題,它在情感方面的描寫雖然是淡淡的,但卻意外在我體內卻產生強烈的共鳴,那是一種因懷念平凡而產生的情緒,深深感動著它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就像站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等待即將沒入沙中的夕陽,靜靜的,悄悄的,感受它的永恆。
四●討論議題:
現代社會在各方面不斷的進步、革新,然而人類對許多事情處理的方法、態度卻好像一直在退化,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呢?雖然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卻不多人去真正的正視這個問題,它一直都存在,並且惡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但人類處理它的速度卻很遲緩,它有益加嚴重的趨勢。
http://8.wmban.net/a.asp?a=b2lO7.html
《邊城》新論——對「牧歌情調」說的批判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中一部極富詩意、極美的抒情中篇,是他對極推崇的屠格涅夫「揉游記散文和小說故事而為一」的創作方法的成功嘗試,也就是常被人們認為最具有牧歌情調的表現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
要全面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准確把握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僅就作品特定的環境、情節等的探討是很不夠的。要正確地分析沈從文反映湘西獨特風貌的文學作品,准確把握他「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決非易事。他不是將認識、道理、倫理觀念粘附於作品外部,而總是將道理和情感傾向隱蔽在現象描繪中,用那種笨拙而獨特的文字句式,那種舒緩從容的敘述節奏,那種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態,傳達他那「鄉下人」的獨特感受,讓意象展示生活的全部豐富性、復雜性和微妙性。只有深入地探究他生活的歷程,他的文學觀點以及文化價值取向等等,才可能比較全面地理解他何以獨樹「人性」大旗,甘受不為「多數人」理解的寂寞與孤獨,矢志走完了自己的文學歷程。
沈從文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的「鎮簟」。一那裡有一條曾經為屈原溯江而行的長年澄清的沅水,在那塊充滿了原始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二「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三這是他魂系神往一生的地方。
但是,當二十歲的沈從文,滿懷了對新生活的嚮往,奇跡般「呆頭呆腦」地出現在北京街頭的時候,他首先得到的是城裡人對「鄉巴佬」的愚弄。「從湘西到北京,沈從文跨越的不只是幾千里的地理距離,他同時跨越了一個甚至幾個時代的歷史空間。」四求學願望的不能實現,日常生活的拮據和困難,譏餓與寒冷,磨礪了他的意志,使他更全面地認識了社會,認識了人生。他看到了都市上流社會紳士階級人物的虛偽與卑鄙,愚昧與貪婪,道德的淪喪與人性的墮落。他常常感嘆:「血管里流著你們民族健康血液的我,二十七歲的生命,有一半為都市生活所吞噬」,「所有值得稱為高尚的性格,如象那熱情,與勇敢,與誠實,早已完全消失殆盡。」五他說:「我真願意到黃河岸邊去,和短衣漢子坐在黃土窖里,面對湯湯濁流,寢饋在炮火鐵雨中一年半載,必可將生命化零為整,單單純純的熬下去,走出這個瑣碎、懶惰、敷衍、虛偽的衣冠社會。」六其厭惡、憎恨之情溢於言表。
城市對他的輕慢,逼迫他回首,他的內心深處翻湧起無法遏止的思鄉情緒。那澄澈的河水,青翠的山巒,那老少無欺的淳樸,自生自滅的自在狀態,喚醒了他的夢,他所體驗過的親切和快樂。「我喜歡同『會朋』那種人抬一籮米到溪里去淘,看見一個大奶肥臀婦人過橋時就唱歌。我羨慕『夫婦』們在好天氣下上山做獃事情。我極高興把一支筆畫出那鄉村典型人物的臉同心。……在那上面我解釋我生活的愛憎……」七這種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的一種共同的趨向,羅素說過:「正象所有開化得很快的社會一樣,希臘人,至少是某一部分希臘人,發展了一種對原始事物的愛慕,以及一種對於比當時道德所裁可的生活方式更為本能的,更加強烈的生活方式的熱望。」八因而,他不惜用盡筆墨,和著心血去嘔歌,去展示那充滿了宗教神秘,剽悍和原始的,與清水流雲,青山秀林融為一體的湘西世界。以此來反襯那腐敗、沒落的城市文明。作家努力實現著這目的,以便能使讀者越過形象的主體,「越過那條間隔城鄉的深溝,從一個鄉下人的作品,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對於人類智慧與美麗永遠的傾心,康健誠實的贊頌,以及對於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九
沈從文這個身上流淌著苗族血液的作家,在那凄風楚雨的世界裡,性靈受到陶冶。對上下求索,百折不悔的屈原的尊崇,對以柔勝剛,以退為進的老莊的認可,鑄成他酷愛虛空靜美,向人的「生命」底蘊探索,企圖尋回現今世界失去的「生命」的自然本質的倔強性格。他廣泛地接觸了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化傳統,但都被他所具有的本位文化同化了,他顯得不卑不亢 ·····

⑨ 沈文從代表作散文集

中篇小說《邊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說集《虎雛》、《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新與舊》,傳記《記胡也頻》、《記丁玲》,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西散記》、《湘西》等作品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

http://..com/question/12791424.html

⑩ 求沈從文的《湘西散記》、全文。

西行的槳聲 ——讀沈從文的《湘西散記》有感作者:茜雪

就是這樣靜靜地坐在燈下,翻閱著這本早就傾慕已久的書《湘行散記》。

從沈從文的夢里走過,便時時害怕我深深的呼吸會打擾了他和三三的對話,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靜靜地翻著書頁。這樣的時候,四周都很安靜,或是一盞昏黃的燈下,也或是一個下午的時光,一個人坐在窗前,也或是個靜悄的夜裡,一個坐在電腦前,什麼也不做,只靜靜地將書一頁一頁地打開,翻過……然後用筆輕輕地劃下感動我的句子。

如果說沈從文的小說是一朵奇葩,散文是一股清新的風,那麼沈從文的這本《湘西散記》就是一壺溫軟的米酒,甜糯得很,讓你在讀罷,心中就有一種溫暖的心緒溢滿心頭,許久不能平息。

合攏書,站起身來,我瞧向窗外——

上行的船中枯燥的艙中游記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讓你頓時就被他的文字所迷住,好像你在他的文字中聽見船行之時,窗外的搖櫓聲,軋軋地作響,兩岸的風光旖旎地滑行,一路的艱辛也稀釋在濃濃的兒女情意之中,所見的都是一些溫暖的風俗人情,連婦人喚水手的聲音都詳細地記錄下來。這些平凡的生命,這些與生活息息相存的人物,就在他的窗外,就在他的視線里,是那樣地鮮活,他沒有理由不記下來,然後變成他筆下一個一個的人物。

船行有時很慢,在一些湍急的灘上,船時刻就會面臨船翻帆破的命運,有時還得有水手下船在岸上拉纖。旅者坐在船上,他在描述著平凡而真實的生命的同時,也用一顆溫軟的心在體會這個世界眾多平凡的人物,不僅是這些真實的生命讓他感嘆於生命的不易,沿途走來,這山這水,秀美的湘西山水讓他陶醉於西行的旅程。

也許,在他的心裡,三三是一直陪伴在他的心裡的,在他的心底,他的三三在遙遠的北京聽他一路安靜地走來,所以他的筆總是充滿了深情……

這一位旅者的筆常常地變換著它的形式,時而是用因想念而濡濕的筆,時而是用彩色的畫筆,時而是和快用盡墨水的筆,這旅途中的一切艱難也融於這時刻更換的筆中。

旅者寫下這一路上所有的溫暖的思念。於是,常常地,我的眼前會出現這樣一幅情景,一個旅者在船上不停地寫著,有時看著書,有時看看窗外的景,有時卻是緊鎖著眉頭,作著一些文卷的修訂,但時時地他會忘記這是在行程之中,遠離他心愛的人千萬里的路程,他與他的三三用文字說著話,他將她的一切收藏在懷中,將那張相片時刻放在身邊,看見她時,恍然她就在他的身邊時刻不離地陪伴著他,靜靜地聽他說話,靜靜地聽他為過去的一些往事道歉,然後就笑了,這笑聲也好像撫摸著他寒冷的四肢,讓他一時忘了他是在艱難的旅途之中。他又怕她如果知道了旅途的艱辛擔心來著,又用文字細細地道說著一些快樂的瑣碎細節故事,似在安慰她,所以這船上似乎不只是旅者一人,是兩個人,是一大家的人在圍繞著他,話著一些里短家長的話兒,燈光下,每一個人溫暖地笑著,屋外的寒冷已經與他們無關了。

當然,旅者的窗外是天寒時節,稍許的雪花飄落,因為水路暫時不通,所以船又在一個埠頭停留下來,看樣子旅途會無比地漫長,他卻沒了任何法子,即算是焦急著回那個多年以來在夢中的家園,即使是盼望快點看到他早已病重的母親,趕著與在家的母親叨咕幾句多年不在身邊的閑話,也聽著母親對愛兒的聲聲呼喚。看著下著雪子的湘西,他與山風作伴,他與這一湘西的水作伴,即使是旅途中的千難萬險都只是旅途中一些記憶罷了。我們在文字中領略的只是一位思鄉的旅者安靜地回家,安靜地記錄的旅途。就算是那些枯燥的日子,也因一份溫軟的思念而變得容易捱過了。

就這樣,旅者一路西行的槳聲,軋軋地,悠揚地響起,又幽幽地落下,於是這一路,槳聲總是如在夢中一般,就在耳畔。

也許西行,是帶著思念一路前行,山水便有了情,連風聲也有了思念的甜蜜,就算旅途艱險,那麼迎著風朝向遙遠的一盞燈奔去,那旅途的疲憊也可以隨煙消雲散了吧。

(初稿於2006年7月27日)

熱點內容
重生在捉妖記小說 發布:2025-07-01 18:30:06 瀏覽:415
經典少兒偵探小說 發布:2025-07-01 18:27:28 瀏覽:927
類似重生游戲築夢師的小說 發布:2025-07-01 17:43:20 瀏覽:623
重生女相師的小說 發布:2025-07-01 17:27:48 瀏覽:782
愛在聖彼得堡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1 17:00:26 瀏覽:734
傲氣凌神小說大結局閱讀 發布:2025-07-01 16:57:48 瀏覽:49
網路小說翻譯成英語的方法 發布:2025-07-01 16:56:57 瀏覽:981
重生之異能軍嫂小說在線看 發布:2025-07-01 16:56:51 瀏覽:966
小說半血金鵬結局 發布:2025-07-01 16:55:44 瀏覽:988
2017寫網路小說 發布:2025-07-01 16:51:45 瀏覽: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