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阿瑟克拉克短篇小說

阿瑟克拉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8-31 10:04:38

A. 阿瑟.克拉克有哪些小說最經典最好看

《童年的終結》(1953) 《城市和星星》(1956) 《2001年:太空探險》(1968) 《與蛇發女怪相見》(1971) 《與拉瑪相會》(1973) 《帝國的土地》(1975) 天堂的噴泉》(1979) 《樂園之泉》(1986) 《大淺灘的鬼》(1990) 《不只一個宇宙:克拉克小說集》(1991)
克拉克最為輝煌的成就當推《2001:太空探險》,這部史詩般的作品場面宏大、氣勢雄偉,展現出人類的過去、現在以及可能的未來。

B. 求科幻類的短篇小說一篇,急!!!

《星》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這里距離梵蒂岡三千光年。我曾肯定,信仰不會因空間轉移而改變,正如我曾肯定壯麗的天穹,印證神的榮耀。當我看見壯麗天穹的這一面後,我的信仰開始受到考驗。
第六型電腦的艙壁上,掛著一個十字架。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懷疑這十字架是否一個空泛的符號。
我還未將結果公開,但真相是不能隱瞞起來的。我們拍了數千幀照片,記錄探測數據的磁帶,加起來也有數十里長。我敢說任何一個科學家都能毫不費勁地釋讀這些資料。我雖屬那穌會,卻絕對不能容忍將事實篡改,以至會使我舊日聲譽蒙污的行徑。
船員們己極其沮喪,我真擔心他們怎樣應付這最後諷刺般的結局,他們當中只有少數人有宗教信仰。打從地球出發,他們便在與我「斗爭」----一場不公開、無惡意,但卻是非常認真的思想戰。不過他們亦不忍用這項發現,作為對付我的最後武器。船員們只覺得,一艘星際探測船上的首席大體物理學家,竟然是那穌會教士,是非常滑稽的安排。他們認為,科學家和傳教士這兩個角色,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船上有一個觀景台,那裡裝了一個橢圓形的塑料窗,剔透無暇;加上觀景台只有微弱的燈光,窗外繁星,明亮不減分毫。我常在觀景台沉思。每逢遇上船醫陳德勒,他都會趨前凝望橢圓窗外,久久面對太空船四周旋轉的星空。最後,他會禁不住開口:「神父,外面是漫無止境的。或許冥冥中真有個造物者,但即使有,難道要他特別替顧我們微不足道的世界,微不足道的人類嗎?真令人費解!」莫非醫學界人士,一律都是死硬的無神論肯?
對船員,我常指出那三篇曾刊載於《天體物理學報》、五篇刊於《皇家天文學會每月通訊》的論文。我這樣做是要提醒他們,雖然我會人數大不如前,但仍以科研工作成就卓著見稱;尤其在天文學和地球科學方面,平均每人的成績,更是超乎比例。可是我即將要撰寫的有關鳳凰星雲的報告,會個會結束我會的千年歷史呢?我只怕影響所及,遠不止次……
「鳳凰」,多差勁的名字。假如為這星雲取名的人有預言之意,這預言也要千億年後才可驗證。就是「星雲」一詞也是錯誤的,這「星雲」和那種彌漫本銀河系裡的恆星胚胎素村,有天淵之別。以宇宙的尺度而言,「鳳凰」星雲只是個細小而稀薄的氣體外殼,包圍著一顆恆星----說得准確點,應該是從前存在過的一顆恆星。
光譜計圖表上,掛著彼德·保羅和魯賓斯所作的羅若拉神父畫像。神父啊!要是你我易境而處,你會怎樣對待這堆數據呢?我的信仰不足以支持我挺身而起,面對這個挑戰。你的呢?
神父啊!你凝望遠方,但我所走的距離,遠遠超出你創立我會那時代所能理解和想像的世界。過去從未有過探測船,離開地球這么遠。我們飛到遠在宇宙邊陲的地方。我們終於飛抵鳳凰星雲,並且帶著重大的發現,踏上問地球老家的路。可是這發現對我是多沉重的負擔,我只有跨越時間和空間,向你作無聲的求援。
你手握的書,上面印著「主之榮耀至大至高」。但當你有機會目睹我們的發現,你還會相信這句話嗎?
「鳳凰」星雲是什麼呢?單在本銀河系裡,每年便有百多個恆星爆炸。它們突然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光亮驟增至平常的千萬倍,然後聲沉影寂。這些爆炸的星是「新星」——它們只不過是宇宙災難中的家常便飯。我在月球天文台工作時,就曾記錄過十多個新星的光譜和變光曲線。
每隔幾百年,就會出現將新星比得微不足道的天界奇觀。一顆星變成超新星時,要比銀河系所有恆星加起來還要明亮,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就曾在1054年見過這樣的情景。1512年,仙後座又出現一顆光亮得白晝也可見的超新星。隨後的一千年間,還出現過三顆超新星。
我們的任務是視察災難現場,尋求災難的起因,要是可能的話,也許還會查知超新星的成因。我們的太空船,穿越了六千年前爆發開來的氣體。氣體是熾熱的,仍在迸發出紫色的光輝,只是它非常稀薄,不足以傷害我們。層層如象牙球的氣體,被爆炸的星體使勁拋出,至今仍在向外飛馳。恆星的引力,也無力將它們拉回去。氣體包含的空間,容得了x千個太陽系,而盤踞中心的,是一個怪異的天體,一個只有地球般大小,卻比地球重數百萬倍的白矮星。
太空船周圍氣體的光輝,驅散了平常星際空間的黑暗。我們的目標,如同一個被引爆的太空炸彈,幾千年過去了,其火熱的碎片,還在四散飛開。爆炸規模之大,使星體的碎片散布於數十億公里的空間,卻沒飛馳的動感,幾個世代之後,肉眼或許可以察覺出混沌的氣體和糾纏的旋渦,有些微移動。此刻星雲的澎湃氣勢,已夠懾人心魄了。
我們數小時前己關閉了主要動力,以余速飛向那凶險的小矮星。以往它和我們的太陽並無二樣,可惜它卻將能使它活命數百萬年的能量,一口氣在數小時內耗散掉了。我們所見的,只是個吝嗇每一分能量的小星,像要補償那白白虛耗了的光芒。
在這個景況下找到行星,幾乎是妄想。即使過去曾有行星,也在爆炸時化為蒸汽和碎片與星雲的氣體混為一體了。不過,我們還是作了一趟自動搜索(這是飛越從來未探測過的恆星時必定要做的程序).竟然發現了一個孤單的行星。它的軌跡,離星雲中心的矮星很遠很遠。它的處境,正像太陽系的冥王星。這個行星,徘徊在星際間永恆黑夜的邊沿,從未嘗過生機帶來的溫馨。但正是遙遠的距離,使它倖免於像其同伴被氣化的厄運。
行星經被燒炙過的表面,只有燒焦的岩石,曾經包裹著它的固態氣圈也被燒掉了。我們登陸這行星,發現了石窟。
石窟的建造者,盡了一切努力,確保它會讓後來者發現。石窟人口處的石標,只剩下一攤凝固的熔岩,但從遠距離偵察圖片中,我們己相當肯定它是智慧的標志。稍後我們又偵察到廣泛分布在行星各處的放射性輻射,石窟外的石標可以毀掉,但輻射紋印是抹不掉的,還會不停向周圍發出訊號。我們的太空船,像箭一般射向這個大標靶的紅心。
石標原本應有一里高,現今卻像一支正熔化的蠟燭。我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而來,現在卻要兼任考古學家。不過我們都將原來的目標拋諸腦後,我們明白,他們選這個偏遠的行星,建立這個龐大的標記,只有一個作用:一個文明的族類,自知難逃劫數,希望名垂千古。
我們得花上幾個世代,才能完全消化石窟內的珍藏。他們的太陽,爆發前必定早有預兆,故此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准備,可以將他們想留傳後世的精華,都帶到這個世界來藏好,期待日後給其他族類發掘出來,而不被遺忘。換了我們,會有這樣的干勁嗎?或者是被困在愁苦中,懶得理會那活不到也觸摸不到的將來?
為什麼不給他們多點時間啊!他們己能往返行星之間,卻遠未能跨越星際空間。一百光年之外,才有另一個人陽系。即使他們掌握了超空間推進器的秘密,頂多也只能營救百萬條性命。也許,這樣的結局,對大多數人來講,更易於接受一些。
從他們留下的雕塑,可見他們與人類極其相似,但即使不是這樣,我們仍會為他們的命運而悲哀。他們留下上千件視像紀錄,連同放映的機器,還有細致的圖解,我們毫不費力地就明白了他們的語言。我們仔細看過這些記錄,這是首次有一個比我們更為進步的文明,重現在我們眼前。或許他們只將最好的一面留給我們看,但也難怪他們,反正他們優美的城市,絕不比地球遜色。我們看著他們工作、玩樂,聽著他們悠揚的語言,特別有一個畫面還歷歷在目:一群孩子在藍沙的海灘上嬉戲,水邊排著縷縷垂楊似的植物,一隻隻身軀龐大的動物在淺水處走動,人們也懶得理會。
夕陽西下,他們太陽的余暉,仍照暖大地。有誰知道,這太陽快將變成奪命判官,定這族類的死罪?
想必是我們久嘗孤獨,思鄉心切,才會深受感動。我們當中,很多人到過其它星球,探索過其它文明的遺跡,卻從未有像今天這般深的感觸。一個族類的敗亡,猶如地球上的興衰。讓一個盛放璀璨的文明,給一把大火燒掉……這怎能說成是上帝仁慈的表現呢?
我的隊員曾這樣問過,我也曾盡力答復。羅若拉神父,你或許更有把握,但神靈對我全無啟示。他們不是一群邪惡的人,我也不知道他們崇拜怎樣的神。我回望數十世紀前的他們,看著他們用最後的努力,將所珍愛的保存下來,也看著它們在現今坍縮了的太陽照耀下出土。他們配作我們的良師——為什麼要毀滅他們啊!
這個問題,在回到地球後同僚們將會怎樣回答,我早已料到。他們會這樣說:宇宙萬事萬物沒有目的,宇宙也不是什麼宏圖,既然銀河系內每年都有上百顆恆星爆炸,此刻在太空深處,必有文明被毀滅。這個族類曾否作惡,與其面對的厄運毫不相干:宇宙沒有神,沒有天理,是故亦無天譴。
我們在鳳凰星雲所見的一切,都不能證明什麼。堅持上述論據的人,只是感情用事,而不是據理立論。神不須向人交待他的行事方式,他能造宇宙;也能毀滅宇宙。如果神的行事得由我們管著,那隻是人的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嚴重一點說,甚至是在褻讀神。
對在鳳凰星雲所見的一切,對這整個星球的文明被大火化為灰燼的遭遇,我本來可以裝作視而不見,只需要心腸再硬一點就行。但凡事都有極限,人的信仰亦然。我望著面前一堆計算結果,只覺我堅貞不移的信念,像遇上地震般不可抗拒地動搖了。
我們抵達星雲前,無法知道那顆星的爆炸年份。現在我們掌握了天體物理探測的數據,和那碩果僅存的行星上岩石的化驗結果,使我能准確計算出星球爆炸的時刻。我知道這個宇宙轟天雷的閃光到達地球的年份,我算出在載著我們飛奔回家的太空船後面迅速退卻的超新星殘核,當年在地球的天空中閃爍著多麼耀眼的光芒。我彷彿見到那顆星,像個遠方的燈塔般閃著光輝,在東方的拂曉中,引領旭日登場。
千古謎團終於解破,不容我們懷疑。但……神啊!宇宙間有億萬恆星,為什麼你偏選上這顆?你用大火斷送了整個世界的人,就只是為了照亮伯利恆的早晨?

C. 未來三部曲的2001太空漫遊

【編碼】XVID
【時長】2:28:52 (149分鍾)
【屏幕】800×368 (2.35:1)
【幀率】23.98
【音頻】AC3(英語)
上帝死了!於是人類的腳步勇往直前。於是美妙的景象詩意般的呈現。而事實上,人類永遠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環。命運的方向,永遠不容改變…
影片根據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哨兵》改編,被稱為「神話記錄片」。與蘇聯偉大導演塔爾科夫斯基在同一時期拍攝的《飛向太空》合稱為科幻電影的「雙瑰」。這部史詩般的巨作耗資1050萬美金,用了整整三年半時間籌制,所有205場特效場景皆由庫布里克設計、監制完成。影片在音樂和動作上結合完美,場景充滿想像力及未來感,即使在電腦特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它的前瞻性、技術性和藝術性也令人嘆為觀止,許多鏡頭和情節一直被好萊塢導演們抄襲至今。庫布里克在片中並沒有拍攝外星人入侵地球等爛俗故事,而是時而回顧人類的過去,時而展望人類的未來,並且成功地表現了人類與機器之間永恆的依賴和爭斗。《2001太空漫遊》反映了庫布里克對科技文化危機的觸覺,並引發對「生命價值」這一永恆主題的深刻思考。
本片講述的是,為了解開神秘的石柱突然屹立於地面並攻擊人的秘密,原子動力太空船帝斯卡巴里號出發飛往距離八億公里遠的木星。此宇宙飛船的成員包括波曼船長、布魯飛行員及三個在圓筒內冬眠的隊員等五人。途中電腦HAL發生錯亂,破壞了冬眠裝置,布魯被誘出船外,於黑暗的太空中被殺,波曼船長則被困在母船中,與之展開生死格鬥,結果人類終於獲勝。不久宇宙飛船在進入木星的軌道後,因船長發現某地有與月球上的石柱一模一樣的東西,就駛向它,卻發生意外。當他醒來時,看見自已正和宇宙飛船在路易十六的寢室中。超越時間與空間,所有的一切東西都消失於白光之中後,飄浮在太空上的綠色地球,由一胎兒看守著,此胎兒正是波曼轉世而成的,正繼續等待著自己出生的日子。這部內容以不遠的未來為背景,在廣闊的宇宙空間中,人類將面對不可思議之事。
本片曾獲得5項奧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導演提名。但導演斯坦利·庫伯力克的命運似乎總是如此,獲得無數提名但永遠也拿不到一個奧斯卡的大獎。該片在科幻片領域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一部影片都無法代替的,你看過該片後就明白為什麼後來的科幻片里的飛船會是那樣,為什麼外星的表面總是砂石遍地。
該片絕對不是一部純粹意義的科幻片,它帶給我們的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深層次思考,告訴我們的是人類永恆的絕望,正因為有這樣深邃的思想意義,也使得這部科幻片不像日後的《星球大戰》那樣廣受歡迎。但是,它絕對是一個里程碑。

D. 推薦幾部經典的科幻小說

鏈接:

提取碼:eqg1

《安德的影子》是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小說作家奧森·斯科特·卡德所著的科幻作品。

E. 阿瑟克拉克的難以入鄉隨俗中 為什麼要以外星人的視角來寫

阿瑟克拉克的難以入鄉隨俗
同其他的科幻大家相比,克拉克似乎更善用諷刺和黑色幽默,無論是「難以入鄉隨俗」中古怪可愛的外星人,還是「扭捏的蘭花」中殺人未遂的赫拉克勒斯,亦或是「無限永恆時間」里自作聰明的盜賊,在克拉克的筆下,這些人物都變得滑稽可笑而又耐人尋味。

科幻作品中總會談及探索太空,征服宇宙,穿越時空,世界末日,這本書也不例外,克拉克在荒誕詼諧的故事情節中,讓人們以一個極為輕松的心情去思考一些實則沉重的話題,比如世界神創論,比如人類毀滅論。從這部短篇作品集看,克拉克對地球人與外星人建交是抱著比較積極的態度的,書中的外星人都很善良,甚至會提醒幫助命中註定即將被毀滅的地球人,這卻讓我想起,霍金曾說,(當然是通過他的智能輪椅說),我相信如此廣闊的宇宙中一定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但我並不希望政府找到他們(事實上美國政府已經在持續向外星發信號尋找外星人好些年了),更不希望他們來我們地球。想想吧,我們花了多少年都找不到他們,如果他們真能坐著宇宙飛船降臨地球,他們必定比我們智慧先進很多倍。一個極其先進的外來種族會對落後的本土居民採取什麼態度,我們從當年白人登陸美洲大陸就能看出來了。征服是人類的本性,我們沒有理由確信外星種族不具有這種特性。

科學家總是以有無水作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標准,這是我們地球生命生存的標准,可是如果有生命物種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呢?現在已經有科學家在美國發現在自然界產生的高濃度酸性環境中(其酸度堪比高濃度鹽酸)仍能好好地存活,那麼在像木星那樣,終年颶風不斷,硫酸大暴雨頻仍的地方,也可能有外星生命存在,他們可能只是極其微小的微生物,我們的宇航探測器說不定在什麼時候已經遇見了他們,卻在不經意間擦肩而過。

那麼地球人在宇宙中 又算怎麼樣的生命形態呢?也許我們比大多數其他外星生命更智慧,因為他們都是微生物,而我們有一個還不算太笨的大腦;也許我們根本就是外星智慧生命眼中的微生物,如此脆弱如此落後,就像路邊靜悄悄開放的小野花,他們根本不屑一顧。

目前,天文學家已經斷定,在很遠的未來,地球是註定要滅亡的,而在那之前,人類早就已經銷聲匿跡了。一片死寂的冰冷地球會受太陽的引力作用,脫離軌道被吸入這個孕育了它的恆星,在一陣巨大的爆炸聲中灰飛煙滅,回歸到地球成型前的狀態——一團粒子和星塵。

人類對於探索宇宙的慾望,或者說野心,是永無止境的,這也許正是因為我們來自宇宙。其實那些星星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的生命來自地球的元素,地球元素來自各種粒子,這些粒子都來自宇宙,集結於地球成型的那一天,在很久以前和那些星星一樣飄盪的宇宙中。

F. 阿瑟·克拉克有哪些小說

3001太空漫遊(作者: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遊全本下載(作者:阿瑟·克拉克)
天堂的噴泉(作者: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遊(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短篇作品(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短篇作品(作者:阿瑟·克拉克)
2010太空漫遊(作者:阿瑟·克拉克)
2061太空漫遊(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說(作者:阿瑟·克拉克)
拉瑪飛船揭秘(作者:阿瑟·克拉克)
月球的第一次馬拉松(作者:阿瑟·克拉克)
遠方的朋友(作者:阿瑟·克拉克)
冷酷的方程式(作者:阿瑟·克拉克)
科學的失敗(作者:阿瑟·克拉克)
考察地球(作者:阿瑟·克拉克)
技術故障(作者:阿瑟·克拉克)
孤獨的機器人(作者:阿瑟·克拉克)
仇恨之火(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作品集(作者:阿瑟·克拉克)
拉瑪2號(作者:阿瑟·C·克拉克)
拉瑪迷境(作者:阿瑟·C·克拉克)
拉瑪真相(作者:阿瑟·C·克拉克)
親 可以在 我愛讀電子書 這里 輸入名字選擇作者不是書名就可以找到了 也可以在 綠色字體那下載 望採納!

G. 求一名叫《星》的科幻小說

阿瑟·克拉克的《星》。
肯定是這篇,我也很喜歡這篇作品,詩意很濃,特意貼在了我的博客上。下面就是原文:

http://hi..com/mei/blog/item/16e3283808ab152cb9998feb.html

H. 阿瑟·克拉克的書

1956年移居斯里蘭卡。出版《城市與星星》;短篇小說《星》(Star)獲得雨果獎

1964年與庫布里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在一些情節上與電影略有差異。

1968年《2001太空漫遊 (電影)》上映,小說也以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拉瑪任務》。

1974年《拉瑪任務》獲星雲、雨果、約翰坎貝爾獎。

1986年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成立阿瑟克拉克獎,頒給英國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說。

1988年經診斷患有「小兒麻痹後遺症」,此後多半靠輪椅行動。

1995年獲NASA「傑出公共服務獎」。

2000年受封英國爵士,由於身體不便,英國王室派高級專員親臨斯里蘭卡贈與爵位。

2001年探測火星礦物的宇宙飛船被命名為「2001火星奧德賽」。

知名著作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1951年)
《空中列島》(Islands in the Sky,1952年)
《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1953年)
《地球反照》(Earthlight,1955年)
《城市與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6年)
《深海牧場》(The Deep Range, 1957年)
《月塵如月》(A fall of Moonst, 1961年)
《海豚島》(Dolphin Island, 1962年)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2年)
《拉瑪任務》(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年, 雨果獎,星雲獎)
《會見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sa, 1973年, 星雲獎)
《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年, 雨果獎,星雲獎)
《2010太空漫遊》(2010: 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遊》(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
《拉瑪再現》(Rama II,1989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瑪迷境》(The Garden of Rama,1991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瑪真相》(Rama Revealed: The Ultimate Encounter,1993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3001太空漫遊》(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時光之眼》(Time's Eye,2003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太陽暴》(Sunstorm,2005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第一次出生》(Firstborn,2007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www.taobao.com
www.dangd ang.com

搜索書名。有賣。他的獲獎著作《拉瑪任務》比較好找,書店或者網店都有。建議網店買,實體書店難,畢竟出版時間很久了。

熱點內容
重返少女時秦可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3 05:09:58 瀏覽:575
重生火車上和媽媽睡一起小說 發布:2025-07-03 05:09:29 瀏覽:207
政府招標網路小說 發布:2025-07-03 04:49:05 瀏覽:747
免費txt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03 04:48:15 瀏覽:924
福爾摩斯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03 04:40:56 瀏覽:678
重生校園的後宮文小說 發布:2025-07-03 04:40:20 瀏覽:930
總裁小說為給奶奶治病 發布:2025-07-03 04:33:43 瀏覽:644
被總裁反套路了小說 發布:2025-07-03 04:33:00 瀏覽:493
小說女主姓林的三個字總裁文 發布:2025-07-03 04:31:33 瀏覽:185
劉備霸三國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03 04:28:45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