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三民主義的短篇小說
⑴ 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內容及簡介!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盡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
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仁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
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於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
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
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之際,杜竹齋倒戈轉向趙伯韜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1)反應三民主義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主人公吳蓀甫是一位頗有野心和手腕的民族資本家,然而他建立民族工業王國的種種執著努力終無奈地在三十年代中國風雨飄搖的大環境下走向頹敗。
伴隨著故事中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大潮,作者無非是要最終證明中國要擺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掙扎的困境,迫切需要一次強有力的徹底的革新,顯然這股破舊布新的力量就是新生的共產主義。這也就奠定了此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背景。
葉聖陶曾評價茅盾為「具有社會科學家氣質的小說家」,《子夜》的完成為這個說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眼光對30年代中國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做了全方位的剖析,用扎實的筆力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全景圖,足見作家的創作功力。
宏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固然為小說營造了磅礴的氣勢,但面面俱到的想法卻因力有不逮而使作品對社會和人性的探索不夠深入,雖然避免了概念化的對政治理論的圖解,卻也無法上升到超越階級和時代的高度,這也是大部分中國現代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的通病。
小說中的一系列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帶有過於明顯的時代印記,人物的性格顯得缺乏感染力和鮮明個性,甚至讀罷掩卷回想裡面的人物,那些階級身份相同的人物形象,如范博文,吳芝生,杜新籜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互相之間竟會混淆起來,這一方面是我讀得不認真的緣故,另方面也是由於人物個性的缺失罷。
敘事風格上按部就班的平鋪直敘也限制了這部小說的藝術個性,我們在閱讀一些優秀的小說作品時,經常也會看到一些敘事上的留白,情節上的交錯和時間的靜止和跳躍,用以增添小說藝術上的美感。
然而茅盾就像是一位授課態度極其認真的老教師,為讀者細心的講解每一個解題步驟,清晰而完整地刻畫出了故事情節發展的脈絡,卻壓縮了讀者想像的空間。小說時間軸上的刻度都是細密而平均,卻少見一些彷彿在時間靜止狀態下出現的美妙意境。也許這不算是什麼缺陷,只是我個人的審美傾向罷了。
私以為《子夜》中最失水準的地方是對幾個罷工場面及前後的描寫,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部分描述中感嘆句明顯增多了,偏離了一貫客觀和冷靜的描摹與諷刺。
「她們的全心神都沉浸在另一種雷,另一種風暴里!」
「被壓迫者的雷聲發動了!」
「閘北的大小絲廠總罷工下來了!「
茅盾在這些描述中表現出了一種難以掩抑的興奮和激動,顯然是投放了對無產階級運動的深厚感情。但是作品中也對運動中的盲目左傾進行了揭露,算是緩和了一些感情上的失控。
然而茅盾到底是一位創作態度嚴肅的資深作家和左翼文學的領軍人物,在這一時期與創造社的一些只識打標語喊口號的跳樑小丑還是有著本質區別,所以政治立場對他小說藝術的戕害也是有限度的。《子夜》中也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小人物的刻畫和場景的描繪。
如吳蓀甫的舅父老鄉紳曾滄海,他先是對一本《三民主義》像神一樣的跪拜,後來又對闖進家裡的暴動農民說最恨國民黨,真是構成了對人物性格的絕妙諷刺。
還有吳蓀甫扶植的手下屠維岳,作者很著重對他的神態進行描寫,並在對其言行舉止的敘述中將一個冷靜、精明、狡詐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作品中的幾個「墮落」女性妖媚迷人的形象也都描畫的較為豐滿,如交際花徐曼麗,「雙重商業間諜」劉玉英等。她們自然也是在這個艱難的時事下掙扎著尋求出路的小人物,但因其身份和手段的特殊給人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
⑵ 孫中山的故事,短一點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著簡單,便攔住他,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麼?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 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並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哦!」
孫中山故事二
孫中山出生於1866年,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
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
「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
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
「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
「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他,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統治的主張;他,一生都在為中國革命奔走;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心中惦念的依然是未盡的事業。他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名文,1866年生於廣東省山縣翠亨村。他早年就讀於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但祖國的衰敗,讓他痛心疾首,繼而棄醫,投身於革命。1894年,孫中山北上到達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革命政治主張,但遭到冷遇。通過這件事,孫中山明白了「和平方法,無可復施」。從此,孫中山走上了為復興祖國而努力的革命的道路。就在這一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約集華僑志士建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1895年,廣州武裝起義因計劃泄露而流產,但同時因為這件事,資產階級已同清政府徹底決裂,以武裝起義邁出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1905年,到達日本的孫中山與黃興、宋教仁等會晤,商議籌建統一革命政黨問題,並於同年8月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在後來的《民報發刊詞》中,把自己的思想闡發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但是,孫中山代表的資產階級自身具有的軟弱性與妥協性使得不能明確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孫中山出身於農民家庭,從小同情農民,他在革命過程中感受到了農民力量的強大,「平均地權」的思想就是這樣提出來的。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資產階級革命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
1911年4月,孫中山、黃興等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來,孫中山總結說「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1911年底,孫中山回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領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這些法令和措施對於中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為了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南京臨時政府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各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這點再一次說明了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1912年春,孫中山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因為袁世凱和帝國主義聯合施壓,南京臨時政府僅存在了3個月。袁世凱趁機奪取革命果實,孫中山被迫對袁世凱妥協退讓,1912年8月,同盟會聯結幾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出任理事長。在「宋教仁案」發生後,為了反對袁世凱的野蠻專制,孫中山、黃興掀起了「二次革命」但終因國民黨力量渙散而被鎮壓。1915年底,袁世凱准備元旦登極。孫中山發表了《討袁宣言》號召人民起來,維護共和制度。1916年底,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號召人民將反袁斗爭進行到底。不光在政治上,在經濟上孫中山也為民主資本主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以總理身份出任大會主席。同年夏,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致詞:「我們現在開辦這個學校,就是創造自己的軍隊。」
希望採納。謝謝~
⑶ 孫中山故事引出民族精神(3民主義)
你可以搜看一下鳳凰大視野中有關孫先生的故事,了解一下真實的歷史。讓你從側面更加理解三民主義。
⑷ 有哪個外國人寫過孫中山或者是三民主義的書
哥倫比亞大學史學教授韋慕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孫中山傳,書名《受挫的愛國者》(Frustrated
Patriot),一九八○年另一位美國學者寫了本孫傳,書名《不情願的革命家》(Reluctant
Revolutionary),從這些書名我們不難想像西方是怎樣看待孫中山的。當然也有少數英美人士寫過對孫中山推崇備致的傳,例如他的英國老師康德黎寫的《孫中山與中國的覺醒》(一九一二年紐約出版),美國友人林百克寫的《中山福音》(一九三二年巴黎出版),但這類孫傳和中國人所寫的孫傳,都被西方人歸類為「歌功頌德」的傳記(hagiography)
⑸ 幫忙推薦本書吧
先給你推薦3本書吧 都是我看過非常經典的小說
《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回腸盪氣,余韻繞梁。
《白鹿原》
作者:陳忠實
白鹿原是我在高三讀的一本書,說實話我一口氣讀了四遍,當時的感覺就像在秋日俯瞰整個黃土高原一樣,看到有那裡人們的血血肉肉一樣,感覺到了那裡的人的血液里流淌的人文氣息。當時給我的感動是很難用言語表達的。看完書以後到現在的兩年中,我也一直對此書作了一些思考,也陸陸續續的聽到了關於他的評論,在一個夜晚和我同學談論了一些書中的人人事事。所以我想說些關於他的東西。
在陳忠實的《白鹿原》里,白鹿原是傍在灞水水濱,展延於終南山下的古原,是一個地理的概念,是白、鹿兩大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一個文化的概念,是寄託了作家某種象徵性意蘊的載體,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
而不容說白鹿原在思想容量還是就其審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獨特的、無可取代的地位。陳忠實以凝重厚實的語言,細致透骨的情節展現了周秦之地的一代風土人情,故事流俗。在書中白鹿兩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白鹿精靈的忽隱忽現。以及對當時的政治,人文,愛情,性的表現,一種有鄉土情結又超之於此的哲學智慧,智者智慧。
白鹿原的接受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它的藝術審美價值,文化歷史價值和思想認知價值的基本上被承認,但它終於能在上一世紀中國長篇藝術精品長廊里佔有一個公認的位置。而今之於在青年中廣泛接受,是因為在陳忠實的反思,作家是站在一個現代的立足點上來進行反思的,處於這一反思的中心的,始終是人的命運。這樣《白鹿原》敘事中就有了更為根本、更為要害的民族生存問題。而對民族生存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既是《白鹿原》反思的出發點,也是它的歸宿點。而白鹿原從「民族生存的歷史反思」,「民族生存的文化反思和政治反思」,「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這樣三個不同的角度,支撐起《白鹿原》的理性架構。文化的反思在書中處處可見,而生命的反思也在書中人物的不同的生活態度,生存思維中體現。他們有的卑微,猥瑣,與齷齪。有的磊落真性,超邁流俗。而有的忠厚虛偽。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說的是白嘉軒,他是陳忠實貢獻於中國和世界的中國家族文化的最後一位族長,也是最後一個男子漢。在他身上包容了偉大的中國文化傳統全部的價值——既有正面,也有負面。而在政治上的反思,我認為陳忠實在評價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共產主義」和「三民主義」時說一句經典的話。「朱先生說:『賣燒餅的和賣餑餑面的誰好?』」
在我和我的拿個學文學的朋友談論白鹿原時,他說:「白鹿原只是陳忠實以一個當時歷史的見證者的身份在講述白鹿原上發生的事情,在我們看來他沒有加進現在的共產黨的思維,也沒有對當時人們的善惡來懲罰他們,他只是用他的語言對白鹿原的人事作了一些人事描述。」 那個朋友說他在讀白鹿原是對幾個不同的送葬場面有很深的記憶,因為幾個不同的場面表現了一個民族對他們的英雄和敗類的功頌和懲罰
《暴風驟雨》
作者:周立波
本書是革命文學的經典作品,反映了解放軍戰爭時期東北地區的土地革命運動,生動地描寫了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與封建地主階段及反革命武裝進行的極其尖銳復雜的斗爭。
⑹ 愛國主義故事
跟許多農家孩子一樣,孫中山在童年時就得上山砍柴,年齡稍大一點時,就下田插秧除草,有時還跟他的外祖父出海捕魚。7歲時進私塾讀書,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等中國古書,同時練習毛筆字。10歲他入陸家祠堂,學四書五經。孫中山勤奮求學,成績突出。11歲時,他常在屋子門前大榕樹下,聽太平天國老兵講述太平軍抗清的故事。滿清腐敗,人民群起反抗的事深植在他小小的心靈中。在鄉間,他看到女子被強迫纏足的痛苦,看到奴婢被主人隨意毒打的殘酷,看到鄉人聚賭的沉淪,看到官兵欺壓良民的野蠻他感到非常傷心和憤怒。他萌起了要到外面世界看看的念頭。1879年,13歲的孫中山隨母親乘輪船到檀香山去找他大哥。他們乘坐的是一艘名「格蘭諾克「號的 兩千噸級的鐵殼英國輪船。在輪船的甲板上望著浩瀚的大海,「始見輪船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 之心,窮天地之想」。自此,孫中山感受到機器的威力和西方科技的發達。
1883年6月,已畢業於夏威夷最高學府的孫中山乘坐輪船回返中國。輪船進入中國海域後,就遇到清朝稅吏的勒索,孫中山進一步感受到清朝的腐敗 。他回到翠亨村後,看到的還是一個苛捐雜稅的的中國。村民保守,私塾教學仍然沿襲舊規,背誦強記, 很少有心智的啟迪。1887年正月,孫中山轉入香港西醫學院就讀,時年21歲。五年後畢業。當時,香港秩序井然,貪贓納賄的事絕無僅有。又聽到英國和歐洲政治優良,這一切都是人努力經營而得 來的成就的。因此只有改變政府,才能改良社會。中國數百年來只有壞政府,沒有好政府。因此孫中山決定大學畢業後,拋棄醫生生涯,從事醫國事業。他說:「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也。」 1896年9月30日,孫中山由紐約乘船抵達利物浦,10月1日到倫敦,與他的老師康德黎晤面,後被清朝偵探跟蹤,再將他挾持致清朝駐倫敦使館軟禁起來。辛得老師康德黎發動輿論力量,才將他拯救出來。這就是有名的「倫敦蒙難記」。孫中山倫敦蒙難的遭遇,獲得國際的關注,並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革命領導者。為人身安全,孫中山繼續在倫敦居留,並在大英博物館研讀政治、外交、法律、軍事、礦產和經濟等書籍。在倫敦的研究和社會考察,使孫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有了更大的提升,他的三民主義的思想也更趨完整和成熟。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但他的貢獻不僅在中國,也在於全人類,所以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體系,是中國政治現代化運動中最關鍵、最具有突破性的一種指導思想。
⑺ 關於愛國主義的故事,簡短一些,急用!!!
愛國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⑻ 新民主主義革命小故事
新民主主義革命小故事:
1、劉胡蘭。1946年秋天,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文水縣委決定大批幹部轉移上山,劉胡蘭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劉胡蘭想到自己年齡小易於隱蔽,請求留下來堅持斗爭。在艱苦的環境里,她深入敵區;收集情報,發動群眾,開展斗爭。經常出入「青紗帳」,隱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協助「武工隊」鎮壓了雲周西村罪大惡極的反動村長石佩懷。
2、王二小,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3、旱河上,巨大的橋型暗堡中向外噴吐著罪惡的火舌;橋型暗堡下,一個全副武裝的年輕戰士巍然挺立,單手托舉著炸葯包,引線燃燒著,冒著青煙哧哧作響,戰士高聲呼喊著:「為了新中國,沖啊!」這喊聲,震撼山河;這喊聲,穿透硝煙,成了千萬人的呼喊;這喊聲,至今還回盪在我們的耳邊。董存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8)反應三民主義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黨的各項工作確立了總的指導方針。在這條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並為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