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邦寫短篇小說怎麼樣
『壹』 劉慶邦的社會影響
在劉慶邦的寫作中,一半是煤礦,一半是鄉土。他的中篇小說《平原上的歌謠》獲得了《人民文學》頒發的一個獎,但沒有引起評論界足夠的重視。劉慶邦親歷過飢荒,河南飢荒很嚴重,死了很多人,餓得頭大脖子粗,他本人就吃過柿樹皮,說是很硬。至於寫這個題材的契機,劉慶邦表示,要讓民族保留歷史記憶,不要這么早就遺忘這些慘痛教訓,一個民族要是失去了記憶,那是非常悲哀的,作家有這個責任,如果不能承擔起這個責任,則愧對作家這一稱號。而歷史記錄畢竟是粗線條的,新聞報道也有可能虛假,只有文學作品的表現是准確的,是細節化的,也更可信。「我每年都要回家,那不叫深入生活,那是回家啊!如果硬要那麼說的話,那叫深入到家了。一個作家如果是從農村出來的話,那麼最好的深入生活的方式就是回家。」事實上,劉慶邦本人並不願意承認《紅煤》是煤礦題材小說,他說:「小說是虛構的藝術,想像力才是作家最基本的生產力,小說的故事是在沒有故事的地方寫故事,是在故事的盡頭開始小說的故事。」
劉慶邦寫過一個小說叫《玉字》,王安憶曾在講課時,引來作為「什麼是小說」的一個例證。小說的故事是他從母親那裡聽來的,就發生在臨村:姑娘和奶奶一起去看電影,天黑,被兩個人拉到高粱地強暴,姑娘回家後不吃不喝想死,結果就病了,後來就真的死了。「其實她知道施暴的人是誰,但就是不敢說,於是我的小說構思開始了,我設計姑娘當時聞到了那兩個人身上的膻味,回想起以前有人給她介紹過一個殺羊的,她沒答應。她於是開始向殺羊的復仇,她起來吃飯了,說不想死了,並主動嫁給了那個男人,隨後採取了一系列復仇,向兩個兇手復仇。王安憶說,本來一個受氣包,現在變成了復仇女神。」這就是生活通過邏輯力量,變成了小說。劉慶邦「短篇王」的稱呼並非白來,另外,青年導演李揚借他的《神木》拍了電影《盲井》,也曾為他贏得了更大的聲譽。這電影震撼了不少人,但作為原著作者的劉慶邦卻並不完全買賬,他最不滿意的,是電影的結局,「電影的結局毀了我的理想設計,我很看重那個高中生心底的純潔,我跟導演交流過,但他也許不在乎我的意見。在小說里,那孩子其實找過一個小姐,但後來就沒聯系了,然而電影並非如此,電影中導演讓小姐給孩子家中寄錢,會暴露出可以破案的線索,電影的邏輯不嚴謹。」
在所有發表過的作品中,劉慶邦個人偏愛的故事不是《神木》,而是《響器》(發表於《人民文學》)。所謂「響器」,就是嗩吶那一套傢伙,故事講一個姑娘,看人家辦喪事聽到嗩吶,生命深處受到民間音樂的感動,於是跟著人家想學嗩吶,但家人反對,還把她關起來,但她寧可不吃飯,也堅持要學,最後她吹的嗩吶異常驚心動魄。劉慶邦說,「這裡面,故事可能不再重要,重要的反是味道,是音樂的自然性。看這個小說,好比你看到一棵樹,你只看到滿樹繁花,而不在意枝幹。我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是一個響器,都渴望發出自己最『驚心動魄』的聲音,而我的作品就是我的響器。」
劉慶邦,中國作家中的「異數」,多年來堅持以「人與自然」為母題進行著現實主義寫作。其作品可以簡單地劃分為鄉土和礦區兩大題材,這是通向他記憶深處兩條幽深的隧道,一條被他命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另一條則沿著相反的方向延伸,被命名為「人與自然的抗爭。」1978年,劉慶邦來到北京,開始了嶄新的城市生活,如今已經過去28年,但他身上,依然保持著明顯的農民生活習性——他喜歡在家裡種豆芽,並為此感到自豪,「我經常回老家,每次都帶回來剛收的新綠豆,這是我綠豆種得好的秘訣」。 劉慶邦是個「城裡人」,卻極其熟悉鄉村和煤礦生活,原因在於他每年都要選擇去礦山小住,除了西藏煤礦,全國大小煤礦如今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新長篇《紅煤》一經問世,立刻得到眾多讀者的關注,甚至在我們采訪時他還收到一個陌生讀者的簡訊,對方說自己剛剛一口氣讀完了《紅煤》。「一口氣」,放下電話,劉慶邦笑笑,「我倒不覺得這是好事兒。」他對此的解釋是,「我對作品的最高評價首先是自然,好作品要能讓人走神兒,神思飄渺,最好走到天外去!都說好作品是抓人的,讓人一口氣讀完,我倒覺得好作品應該是『放人』的,讓人看了有回味,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經歷和往事。「
除了希望作品能夠令人走神兒,劉慶邦還喜歡反復閱讀自己的作品——寫完要讀,發表要讀,出版後還會再讀。「有時候我會被自己感動得哭,被眼淚辣得讀不下去……重鮮血不重眼淚是不對的,真正悲傷的時候,眼淚也許根本流不出來。人們總希望看到那些濃烈的東西,其實那些濃烈之底隱藏的,依然是樸素。每個作家在生命深處都是悲涼的、悲痛的,生命就是個悲劇,作品都是表達作家脆弱的感情,真正好的作品,它應該是柔軟的。」
『貳』 簡書寫作20萬,談談我的一些感受
玩過游戲的人都知道,當一個游戲角色升級到一定級別時他(她)會解鎖新的技能和裝備,寫作也一樣,當寫作者的寫作量達到一定程度,寫作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會因此躍升一個台階。在上周的某一天,我的寫作總數跳過了20萬,我並不是一個矯情的人,可是在這個時間節點,我覺得有必要為此寫一篇文章,聊一聊我的感想,說一說我的體會,它們或許片面,或許不值一提,但它們終究是我的真實想法,我還是希望一吐為快。
20萬字算多嗎?其實並不多,在的圈子裡寫作總數超過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大神一抓一大把,他們文思泉湧,妙筆生花,在文字的世界裡大放異彩,給讀者們帶來了超乎尋常的感受和體驗,他們是我學習的楷模。我關注了很多寫作上的前輩,他們的文章是我閱讀的首選,從中我學到了一些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時我也會帶著問題向他們討教,在這種互動中我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我堅信向成功者學習是通向成功最近的路。
里聚集了數量眾多的寫作者,大家在這個平台上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各顯風流,我料想大家心裡都應該懷有一個作家夢吧,只不過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懂得含蓄,這樣的話輕易是不會說出口的,行動是最好的證明,我們都在努力著。
想要成為作家固然是好的,一些必要的條條框框總是要有的吧,有位作家曾經這樣說過:一個寫作者只有當他(她)的碼字字數超過30萬,閱讀量超過300萬時他(她)才有資格成為作家,王小波對此更是直言不諱:每一個成名的作家在成名前誰還沒有寫過幾百萬字的垃圾?由此看來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我喜歡散文,我常常深陷於其中不能自拔,散文中優美的語言令我神往,真摯的情感令我迷醉,從中我感受到了很多的人間真情,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有些作者名氣不算大,但是他們的文章同樣精彩。我讀過喇叭哥的《這一生,那麼快》,我感動到哭;我讀過吳念真的《只想和你接近》,父子情深溢於言表;我讀過劉繼榮的《和你一起,我不怕老去》,我對育兒有了新的認識;我讀過蔡崇達的《皮囊》,阿太的人生觀令我敬佩……
我喜歡魯迅、朱自清和沈從文,我也喜歡林清玄、蔣勛和劉亮程,在他們的作品裡我領略到了文學的魅力和文字的美。
我也偏愛小說,故事中人物命運的浮沉讓人揪心,跌宕起伏的情節引人入勝,從別人的經歷中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百般滋味,體驗到了人生的異彩紛呈。
在小說創作領域古今中外人才輩出,大師雲集,優秀的作品浩如煙海,他們極大的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文學史上重要的財富。對於小說,我的閱讀量少得可憐,雖然書單列得密密麻麻,電子書有近幾百本之多,可是苦於沒有時間,有時一個月只能讀完一本,說來實在慚愧。
相比於大部頭的著作,我更鍾情於中短篇,在讀過的作品中我對沈從文的《邊城》、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余華的《活著》、賈平凹的《廢都》、蘇童的《妻妾成群》等等印象深刻,短篇小說中除了歐亨利,國內很多作家的作品,如劉慶邦、鐵凝、喬葉、遲子建、王潤滋等都值得一讀,他們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素材,創作出很多精彩的故事,闡述了一些道理,給讀者以思考和啟迪。
很多寫作者的寫作初衷大都類似,當我們書看的多了,事情經歷的多了,難免會產生表達的慾望,這種慾望一點點發酵,在它的驅使下人逐漸變得焦躁不安,直到將心事訴諸筆端才會得以緩解,這和吃飽了撐的難受是一個道理。
我從去年開始動筆寫作,到現在已經一年有餘了,在此期間我沒有老師領路,也沒有參加付費學習,就這樣磕磕絆絆一路走來,倒也走得有模有樣。我相信寫作這種事是可以無師自通的,多模仿,多研習,寫的多了,寫的久了,自然水到渠成。
或許是源於閱讀喜好的緣故吧,我將寫作重心定位在散文和小說的創作上,對此我不想偏廢,雖然目前我的寫作水平還顯稚嫩,但我一直在努力,我希望能在這兩方面都有所成。
文字是有靈魂的,寫作者對待文字應該持有一顆虔誠的心,用心寫出來的文字可以打動自己,也更有可能感染到別人。
我寫作時有一個習慣,動筆前我要搭建起整篇文章的框架,寫初稿時力爭一氣呵成,我用於修改文章的時間要比寫初稿的時間多得多,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修改出來的,我對此深信不疑。有時我會在一個句子,一個詞語上花費很多時間,力爭用最准確的詞語表達我的想法,這樣做是有好處的,我錘煉了自己的寫作技能,讀者們也獲得了更好的閱讀體驗,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創作了300多篇小說,他對作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有一次一位編輯和他協商修稿的事情,他回復對方說他的作品裡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有用的,都不能改。他對待寫作,對待文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經過了一年多的寫作實踐,我自身的變化顯而易見,這種變化在潛移默化中發生,它正在積極的影響著我。
我寫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字數在2000字左右,那篇文章我用時一個多禮拜,現在我寫一篇同類型的文章兩個小時就能成型。當我重新回頭審視那篇文章時,我能發現它千瘡百孔,漏洞百出,這或許就是堅持寫作給我帶來的進步吧。
我的進步並不僅限於此。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七大主題徵文」活動,我饒有興致的寫了幾篇小說,其中有兩篇入圍決賽,雖然最終沒有取得名次,但這足以令我興奮,在參加此次活動的作者中高手如雲,能有機會和他們學習切磋我很榮幸,從中我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力爭在今後類似的比賽中能有更好的表現。
回首一年來的寫作經歷,我感受良多,相比於去年,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如果我們每年都有一些積極的變化,那麼生活還是有盼頭的。
接下來我想對寫作方法和技巧做些淺薄的分析,僅供大家參考,有不當之處還請海涵。
曾經有朋友評價我的文章行文流暢,說我文筆好,對此我不置可否,我把這當成一種褒獎,當類似的評價多了,我開始正視這個問題,這可能是源於我的一些個人習慣吧。
前文中我提到了我喜歡讀散文,散文中有一些內在的韻律美,這種韻律美類似於宋詞,它會如泉水般汩汩而出,綿延不絕,流淌在整篇文章中,讀起來如同跳動的音符,富有變化,這樣的文章讀的多了,我自然而然的會產生所謂的「語感」,寫文章時這種語感一直支配著我,因而會有很好的實際效果。
我經常遇到一個句子讀起來很別扭,適當將它做些調整,把它拆成幾個小句子,這樣效果立竿見影,這就是很多寫作教課書上提到的盡量多使用短句的方法。
舉個例子,我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寫時令美食: 在我們的食譜里有這樣一類美食,它隨時間而來,隨時間而去,年年更新年年新,無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少,人們趨之若鶩,那便是時令美食。它們是來自於山川湖泊的物產,是大自然的饋贈。
短句的好處是簡潔明快,節奏感強,能夠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很多散文大家在短句應用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比如朱自清的《春》,整篇文章中飽含著跳動的美感。
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讀這樣的文章是一種美的享受,這也是短句運用的魅力。
其次,長短句搭配也會很出彩,以我的一篇文章為例: 王家後院常年鐵將軍把門,僅在每天傍晚時分開啟。水井旁終年繁花似錦,芳草萋萋,水井裡不時有陣陣薄霧飄出,仿若一道白色的幕簾環繞在水井周圍,久久難以散去。
這樣的搭配使得整段句子錯落有致,富有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多做一些類似的嘗試,這會給文章增色不少。
下面我想談一談寫作的語言。
語言是文章外在的表現形式,也是讀者接觸到的最直觀的內容,語言的優劣決定著文章的可讀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寫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和方法。
我在文章里喜歡打比方,比方打得好,讀者會更容易理解你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好比是做衣服,情感是里子,語言是面子,好里子配上好面子,這才能算得上是一件上乘的衣服。
舉個例子,男女分手,女方意外懷孕,寫得太直白就失去了沖擊力,換個說法效果會大不同: 他們在一起兩個多月,男人像飛走了的蒲公英,卻留下了一粒種子。 (看似詩情畫意卻有濃濃的哀愁。)
再比如,男人房事不力,女人頗有怨言,可以這樣表述: 他每逢勉強舉事,她免不了抱怨,就像地主婆數落交不起租子的佃戶。 (地主婆和佃戶的故事我們在電視里見得多了,這樣表達是不是很容易產生畫面感?)
女人小宇宙爆發可以這樣說: 這些天她的委屈和憤怒像是微波爐里時間剛剛好的爆米花,嘭的一下炸開了。 (見過嘣爆米花的人都知道那是多大的威力。)
文章是靠語言來傳情達意的,一個意思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表達模稜兩可,讀起來一頭霧水,有的表達生動形象,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打比方便是一個為文章增加亮點的好方法。
善於利用語言好處多多,那麼如何豐富和完善文章的語言呢?這沒有捷徑,只能靠平時的閱讀和積累。
我閱讀時有個習慣,遇到好的詞句,我會順手摘抄到本子或是手機上,它們是我的財富,也是我寫作的思路源泉和點睛之筆。
我再舉兩個例子。
他見人說人話,見鬼開鬼價,招搖撞騙,唯利是圖,蒼蠅從他面前飛過,他都想伸手掰條腿下來。 (短短的幾句話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我看見他側過臉來朝奶奶投去了曲折而鬼祟的一瞥,那目光一截一截地爬在我奶奶臉上,再一寸一寸地原路收回來。 (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描寫精準到位,我對這樣的文字毫無抵抗力。)
別人的好詞好句只是借鑒,更多的需要自己來創造,只要在平時多看多想,好句子往往會是不經意間的靈光一閃。
一個好句子放在文章開頭會吸人眼球,放在文章里會推波助瀾,放在文章結尾處會令文章回味無窮,如果一篇文章中擁有幾個這樣的好句子,那必定會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積累和創造,在生活里多觀察,多思考,同時借鑒和學習適合自己語言體系的名家的文章,多寫多練,我們的寫作語言會逐漸走向成熟。
是一張大網,它網羅了四面八方的寫作愛好者,大家在這里寫作,在這里交流,在這里成長,實現著一個又一個小目標。
我讀過很多簡友們的文章,從這些文章里不難看出,有些人剛起步,文章稍顯稚嫩,表達方法欠火候,但是他們在持續的學習和寫作中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也有一些作者個性鮮明、風格獨立,已經從眾多的寫手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家膜拜和學習的榜樣。大家以文會友,相互鼓勵,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
一年來我認識了很多朋友,在與他們的交流和學習中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接下來我想聊聊我認識的這些人。
里有很多寫作上的前輩,他們的文章總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的前輩我遇到不少,我簡單的列舉一下。
古眼 老師擅長寫雜文,他的小說同樣精彩; 雁韌 老師見識廣博,朋友遍天下,他的寫作素材取之不竭; 駑馬渡江 老師得寫作功底深厚,對問題的見解獨到; 虯田 老師在散文和雜文寫作方面很有心得; 太秭帝 老師的小說和觀點類的文章很有看點; 泥巴一一龍鳳樓主 老師植根於生活,鄉土類的文章寫得很棒; Mr_稻香老農 老師才氣過人,小說、散文、詩歌樣樣精通; 邱士艦 老師是一位作家,他的小說很有感染力; 泗四坊方 老師致力於游記和文化傳承方面的寫作,這些前輩將其對生活的體驗和領悟注入文章中,讀來受益匪淺。
在散文寫作方面有很多優秀的寫作者,其中 徽韻蒹葭 、 稻草人_三木老媽 、 素心suxin 、 拾麥穗的路人 、 清歡陌上行 、 咖啡遇茶 、 泰山寒梅 、 任鐵玲 、 沈不遲 、 虹顏霞雨 、 流失的青春 、 亦恬_ 、 遇見雲妮 、 明媚的歡顏 、 雲淡風輕之藍 、 Anncy 、 林柯榕樹下 、 秀坤宜 、 魚兒在水一方 、 紀心dd 、 娟子說 、 欣然媽媽 、 lizihua李子 、 真話不全講 、 半夏微涼歌弦音 、 木土地 、 村下又春樹 、 欣然媽媽 、 小卜姑娘 、 獨孤若曦 、 1806一21114春華秋實 、 熊寶兒 、 柳兮_ 、 暮晴雪兒 、 九九南風 、 笑笑丫頭 、 逐夢水鄉 、 年伢 、 藝味深藏 、 Summer_靜待花開 、 寓見韓雨 、 月照琴台 、 蟈蟈2018 、 喬立7 、 八月的幸子 、 今天會比昨天好明天會比今天好 、 六月荷清香 、 素心淺吟 、 白潔小屋 、 覺海貝影 、 欣然_bd23 、 波之角落 等朋友在散文創作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
在小說創作方面里更是人才濟濟, 瘋哥哥l 、 子魚講故事 、 雲舒老師 、 曉風殘夢 、 幽羅 、 靜夜風 、 尊敬的王二 、 女鋼鐵俠 、 美女多多 、 高山上的山高 、 我是四海szw 、 璇筱兮 、 蕭瑤夕 、 風鈴草_ 、 巨零 、 冷劍風 、 一頭叫叄思的小飛象 、 普通的星星 、 烏龜牛牛 等的故事和微小說寫得很精彩。
連載小說的創作需要有很強的耐心和毅力,我對連載小說的寫作者佩服的很,能在保持文字數量的基礎上使小說精彩紛呈那更考驗寫作者的水平,在這方面 妖怪來也 、 青小鳥 、 未卿負未卿 、 近憶華 、 前一秒記憶 、 一塵未染 、 東方地秀 、 練心 、 唐小痴 、 那年夏天的流星雨 、 紅塵久客 、 孤獨膨脹成豬 、 心如靜水12 、 筱筱青青 、 吻過地平線_8781 、 熏衣草的清香 、 一個人的宅 、 魔小桑 、 筱筱青青 、 馬到成功程雨煙 、 彼鹿 、 人海中的沙子 、 阿蓬阿霞 、 三湖之春 、 三湘漣漪 、 大花貓貓 、 木琵琶 等朋友做得很棒。
老舍先生說過,寫小說的人要多讀詩歌,詩歌的韻律和精煉對於小說的寫作很有必要,因而我也關注了一些詩歌的寫作者,其中 冷冬年 、 金釵銀環 、 六月天氣 、 回眸一笑笑 、 丁_香 、 相由心生MM 、 陳知孺 、 墨上城 、 素年清時 、 五月的荷 、 山鬼姑娘 等的詩歌寫得很好,我常常陶醉在他們營造的優美意境中不能自拔,這或許就是詩歌的魅力吧。
在觀點類文章的寫作者中我很青睞 狂妃 、 linwood 、 沙舟wang 、 風雲叟 等,其中狂妃的文風我很欣賞,她的文章和她的為人一樣個性張揚,我覺得如果她生在古代必定是一個俠女。
我對歷史類文章關注的不多,其中 歷史迷猴神通 和 錦瑟酉嫻 的作品我很喜歡,幾乎每一篇都要閱讀一番。
當然,我認識的朋友還有很多,由於篇幅的原因在此不再一一羅列了。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和人生經歷不同,因而大家對世界的認知和感受也會不同,寫出來的文章或深沉,或激昂,或雋秀,或粗獷,各有各的味道,在這些差異中有很多可取之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讀別人的文章,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別人的優點,增加自己的見識,這對我們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對我們寫作素材的積累也很有好處。
梁實秋先生在八十多歲時寫下了《時間即生命》一文,文章中他提到了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的事情,他原計劃每年翻譯兩部,二十年即可完成,可是他卻用了三十年,他將原因歸結於自己的懶惰,作品之所以能夠完成,是因為他活得足夠長,他對此十分慶幸,他感慨道:「假使年輕的時候鞭策自己,如今當有較好或較多的表現。然而悔之晚矣。」
梁先生這樣的感悟不能不讓人動容,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富裕,在有生之年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才更有意義。
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往往不會因為做錯什麼事後悔,恰恰會因為沒有做過什麼事空留遺憾。有夢想就去追,想寫作就拿起筆,時不我待,怕就怕時間流走,我們什麼都沒做,人還在原地打轉。
寫作沒有捷徑,只有持之以恆地為之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寫作路上有人陪伴這樣的感覺很好,就讓我們一直這樣走下去吧,不必去打聽路好不好走,還要走多遠,鮮花和掌聲或許會在不經意間突然造訪。
加油吧,朋友,我們都在路上。
『叄』 《妹妹不識字》劉慶邦讀後感400字
妹妹是「我們」家唯一不識字、沒有上過學的孩子。可作者仍然寫妹妹,由此可見妹妹的靈魂的閃光。
文中除了寫妹妹,還穿插了其他的一些人物。比如二姐,比如小弟,比如「我」。其實這些都是有用意的。寫二姐,說明「我們」姐弟都很喜歡讀書,而唯一沒有讀書的妹妹卻沒有任何怨言,更襯托出妹妹的懂事。寫小弟不被我理睬,而妹妹卻安慰他,陪他玩,襯托出妹妹的博愛之心。寫「我」吃掉妹妹為弟弟做的魚,襯托出妹妹的勤勞能幹。穿插了那麼多的人物,只為襯托出妹妹的優點。再結合下文妹妹學歌非常的快,能自然引出作者對妹妹沒有上學的遺憾,也許還有一份愧疚。
是的,那應該是遺憾加上一份愧疚,從文末作者的心理活動可以明顯清晰的感知到。
於是,作者每次為希望工程捐款都盡量多捐,這也是一種彌補那份遺憾和愧疚吧。
縱觀全文,其中妹妹沒有說一句話。這是因為她不識字,大概也說不了太多的話吧,所以人們就不會注意她,漸漸的淡忘她。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這世上還有多少像妹妹這樣的人啊!她們為了幫助別人,放棄了許多屬於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其實他們才是最值得敬仰的人。
『肆』 讀《瘋子與竹林》有感
近日,我得到一本2011年第五期的《十月》雜志。這期雜志刊登了中短篇小說9篇,其中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的小說三題最為引人注意。而這三題之中我最喜愛的是《風中的竹林》。
劉慶邦不愧為當下的短篇小說之王。為什麼說是當下呢?我個人以為,新時期作家的發軔之作大多是從短篇開始的。那個時候,寫短篇小說的作家的很多,寫得不錯的也為數不少。但進入新世紀後,基於各種原因,作家寫短篇小說的已經很少了,特別是已經成名的作家。他們大多轉向寫中篇小說、長篇小說了。究其原因,不外有兩點:一是文學的商業化日益嚴重;一是短篇小說是最難寫的文體,它需要作家全神貫注,表現在作品中的是將渾身解數聚於一點,要有很強的爆發力。而劉慶邦和王祥夫卻十分鍾情於短篇創作,或者說他們是在堅守著短篇小說這個被許多人放棄的陣地。這就令人敬佩了。從《風中的竹林》這組短篇小說,我看到劉慶邦對短篇的執著,寫作短篇的能力,表現短篇的從容。
許多時候,人們寫作短篇必得有一個絕精的故事。劉慶邦的《風中的竹林》可不是這樣。當然它也是有故事的,不過故事很簡單:主人公方雲中——一個患血栓病的花甲男人,因為需要四處走走,活動活動身體,離開了他門前的竹林,去到村中最熱鬧的小賣部。年輕人全部出去打工了,村子裡只剩下年老的這些人。能去的地方無非是小賣部這樣的地方,這里有打麻將的人,熱鬧。再就是村裡威望很高、已經八十多歲的方長山那裡。這個地方,每天都有幾個老太太聚在一起聊天。方雲中走近小賣部時,聽到幾個正在小賣部主人朱連升門前打麻將的人說,朱連升的兒子很孝順,前些日子在城裡給他爹找了三個小姐,讓他爹享受。而且每個小姐的特徵不一樣,有小巧的,有豐滿的,有高個子的。方雲中對此十二分生氣,說,人不要臉,還算什麼人。朱連升進貨回來,還進了男女性用器具。他不賣,只出租。這讓方雲中更生氣,回家跟妻子說這事。妻子嫌他多管閑事。他覺得應該找村裡最有威望的方長山說說。沒想到方長山並沒有支持他,方長山強調,現在出現這些問題,最主要是形勢變了,形勢變了,人也得隨著變。方雲中不服,他去找任村長的本家侄子。村長不僅不支持方雲中的說法,還說朱連升的做法值得表揚——起碼解決了村中留守男女的身體飢渴問題。況且村長也到村中找女人偷情,偷情不要緊。被偷這家媳婦的婆婆一點兒也不見怪。這讓方雲中心情更壞,病情加重。在一次出去散心時,路過朱連升的小賣部,朱連升羞辱了一番方雲中。方雲中回到家裡,一病不起,就去世了。
小說寫了世風日下的境況和人心不古。方雲中是個正派人,他看不慣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特別是嫖宿「人家大閨女」的事情。更看不慣朱連升進來了男女性用器具,並租給村裡的留守男女使用。方雲中這個人物很具有代表性,正直正派與固執互相纏繞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他反對嫖宿「人家大閨女」的行為,無疑是對的。但他厭惡朱連升出租男女性用器具,又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現在的時代,是商品經濟時代。一方面各種在計劃經濟時代不曾有的東西,現在都有了。我們不能說,所有的泊來品都是好東西,都可以「拿來主義」,但許多先進的東西,對社會的進步是有好處的。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的繁榮也帶來不少污垢,並進入人們的生活。比如,禁忌了幾十年的娼妓制度,或明或暗地大量存在著,成了污染社會的一塊毒瘤。從這個角度上看,劉慶邦塑造方雲中這個人物,表明了主人公或者作者自己對這個既繁榮又物慾的社會的一種無奈和抗爭。
我從劉慶邦的小說《風中的竹林》,看到了作家深厚的寫作功底。小說的敘述語言舒緩自如,對場景、對人物心理流程的描摹收放自如。在閱讀時,你感覺不到作家刀耕筆耘的任何痕跡,讀起來十分舒服。這就是好小說。老早就聽文學圈內的朋友說,會不會寫小說,或者說看小說寫的怎麼樣,看幾行就知道作者的水平。且不說作者立意的構思如何,思想性如何。就看語言表達,那些泛泛一般、沒有個性的語言就知道他會不會寫小說。看劉慶邦的小說是警醒,是在充分享受他的語言文字魅力下的警醒。
因此,我以後還有多讀劉慶邦的小說。重點是享受閱讀的快樂,並在閱讀中讓自己的心靈寧靜起來。
『伍』 小說清湯面讀後感
讀了劉慶邦的短篇小說《清湯面》,感覺一股香噴噴的氣息撲面而來。清湯面里放著濃濃的關愛,放著多多的友善,放著作家對礦工和家屬深深的感情,所以它才有如此醇香的味道。
劉慶邦擅長講故事,一件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在他的筆下可以變得靈動起來。揀矸女工向秀玉在班上吃飯很隨意,但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喜蓮的午飯不能湊合。她開始是做好了飯菜放在鍋里,女兒回來熱一下就可以吃了,有一次忘了為女兒准備午飯,向秀玉非常內疚,便給女兒三塊錢,讓她去楊姨的清湯面館吃面。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故事的走向出現了意外。偏偏楊阿姨不收錢。第二天,向秀玉又給了女兒三塊錢,讓她把頭天的面錢一起付了,可是女兒還是拿著錢回來了。向秀玉知道了原委,便自己去店裡把錢交給楊旗。楊旗沒辦法,只好收下。喜蓮再來吃面時,碗里就多了一個荷包蛋,她回家告訴了母親,並且提出不再去楊姨店裡吃面了。楊姨發現喜蓮不來吃面後就趕到向秀玉家裡,勸向秀玉讓孩子還是去她店裡吃面,再不去吃,說不定哪天她的面館就不開了。
我們總是感嘆世風日下,感嘆世道變遷,感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我們對商人有成見,認為無商不奸,的確,有些生意人短斤少兩,坑蒙拐騙,他們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但是《清湯面》的故事不是發生在都市,而是發生在礦區,發生在那些純朴善良的礦工和家屬中間,這就讓小說的情節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些合理,多了一些與眾不同。開店的人千方百計希望顧客盈門,生意興隆,賺得個盆豐缽滿,可是,在《清湯面》中,我們看到,楊旗對待向秀玉的女兒喜蓮卻是截然不同的態度,她不是出於賺錢的目的,正相反,她想盡量優待這位小顧客。主要原因是,在一起事故中,向秀玉和楊旗二人的丈夫都遇難了,事故發生後,向秀玉得到了許多好心人無私的幫助,有人送月餅,有人送衣服,還有不留名的人把一桶油放在門口。楊旗也是,光顧面館的都是礦工,他們吃了一碗面撂下十塊錢就走了。有人交了一百塊錢說好了再來吃,卻好長時間沒有露面。這種相依相憐的情感相互感染,彼此傳遞,沒有人說出來,大家心裡都明白。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礦工以及他們的家屬之間這種特有的依存關系,正是這篇小說的'情感力量,推動著小說情節的發展,也讓這篇小說充滿了藝術的感染力和人性的魅力。
劉慶邦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與他在這一領域的突出貢獻分不開。《清湯面》再次展現了他在短篇小說創作上的實力。這篇小說情節簡單,三個人物,兩個場景,故事是來自於生活的小事,整篇小說僅有五千多字,一般寫手容易寫得淺顯,瑣碎,更談不上深度。但劉慶邦卻能駕輕就熟,游刃有餘。除了技巧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作品中投入的情感。他有個觀點,小說要有含心量(不是含金量),這就是說,作家在小說中的情感要飽滿,有力。從這篇小說來看,劉慶邦把他的感情傾注在了他塑造的三個人物身上,而這種傾注又是不動聲色的,甚至是一筆帶過,卻能讀者感受到。比如向秀玉因為忘記給女兒准備午飯流著淚向女兒道歉,比如她去楊旗面館前打扮自己,還戴上了丈夫給她買的項鏈,比如她教女兒給楊阿姨錢的時候要如何態度堅決,不能面,再比如女兒告訴她自己沒有吃那個荷包蛋時她對女兒的一番誇獎,比如她到了楊旗的面館後先是幫楊旗幹活而沒有馬上提錢的事,等等,都體現了她的個性。楊旗雖是開面館的,但她更在意的不是錢,而是礦工家屬之間的彼此呵護。她不收喜蓮的錢,給她加一個荷包蛋,當向秀玉把錢掏出來要給她的時候她的眼淚立馬涌了出來,她對向秀玉說: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孩子吃碗面還要花錢,我還有點人心嗎?這些話都肺腑之言。那個喜蓮才上小學三年級就格外懂事,看著別人碗里沒有荷包蛋,惟獨自己有,她就不願意再去吃面了。母親給她五塊錢去吃燴面,她卻買餛飩,五塊錢可以吃兩次。孩子身上折射的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品質。
《清湯面》最讓人「費解」的正是出現了一種異樣:楊旗的面館生意興隆,她本來是可以不管不顧地開她的面館賺她的錢,可是她卻開不下去了,沒有人不讓她開,而是良心讓她無法繼續開下去了。她每天做再多都能賣完,她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清湯面多麼好吃,而是礦工兄弟們在抬她的生意。她說,這樣下去,我得欠礦上咱那些兄弟多少情啊!這異樣之處正是讓人動容之處。
劉慶邦長年在煤礦生活,他對礦工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用友愛和善意的眼光打量著礦工和家屬,展現那些在底層生活重壓之下的人們的心靈之美,人性之美。看似平常的清湯面卻演繹了一場愛的情感劇,小說表面上是寫清湯面,其實是寫礦工的大愛和礦山女人的善良。有人這樣評價《清湯面》:尊嚴生活,溫暖相待,親情如山,講述普通中國人的動人故事,一碗清湯面中,有最樸素的人性。所以,《清湯面》才能散發出誘人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陸』 聽說劉慶邦有200多篇短篇小說,請哪位網友幫我列一名單。今天我看了他的短篇小說《鞋》,很喜歡。
長篇小說 《斷層》 《高高的河堤》 《落英》
中短篇小說 《在深處》 《家道》 《胡辣湯》
《屠婦老塘》 《鞋》
中短篇小說集 《走窯漢》 《心疼初戀》 《劉慶邦自選集》
《梅妞放羊》 《不定嫁給誰》
影視作品 《盲井》 《卧底》 《鞋》
獲獎作品 《斷層》 《在深入》 《東家》
《誰家的小姑忍受》 《神木》 《小小的船》
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的作品10多篇。短篇小說《鞋》被製成了日本電視漢語教材。
『柒』 劉慶邦寫的吹柳笛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
表達了他非常喜悅的一個心情,而且非常高興,內心的一種比較興奮的一個情感還是比較高興的
『捌』 中國當代文學有哪些寫的很好的作家和作品
喬治阿波里的《小窗寒夜》《青春就是開玩笑》
『玖』 紅煤怎麼樣
這周讀完了著名作家劉慶邦的長篇小說《紅煤》。2008年11月中旬,我在現代文學館的網站上看到文學館請作家劉慶邦就文學創作中的「細節之美」的講座。這是第一次聽說他的名字。本來不想去的,但一個學中文的朋友一聽,一再地推薦,說這個人了不得,寫得一手好的短篇小說,號稱「短篇王」、「中國的契訶夫」。更有甚者,他是中國煤礦作家的旗幟,是中國當代少見的直面當下社會、當下現實的作家。 11月30日,我在文學館見到了劉慶邦,劉老師向我們娓娓道來他的寫作風格和創作心理。講座完後,有很多觀眾拿著他的作品去簽名,其中拿的最多的就是這本《紅煤》。 有人說它是中國煤礦版的《紅與黑》,也有點像路遙的《人生》。《紅煤》看上去寫得很平淡,平鋪直敘,沒有很多長篇小說精巧的結構布局,沒有緊張的高潮、大結局。但就是在這些平常話中,把讀者帶入煤礦-這個幾乎被中國人遺忘的角落。 作者其實更想寫中國的礦難,但卻從一個煤礦老闆的成長歷程講起。農村人進城打工、創業,獲得城市的認可,與城裡姑娘戀愛,成功,最後由於其固有的自卑心理開始報復他的人生道路上歧視過、給他製造過障礙挫敗的人,最終又墮落失敗。這一題材的作品有很多,《人生》、《都市放牛》等。 《紅煤》也用了這條線,像是落入了俗套。但是作者用這條線串起的,卻是煤礦這個特殊的社會。於是,煤礦的暴利、井下的生活、發生礦難事故後的人的悲傷、小煤窯主的貪婪、官員的腐敗和瀆職、對礦難的隱瞞、對礦工生命的漠視、礦工弱勢群體的悲慘遭遇、采礦對生態環境的毀滅性破壞、以金錢為標桿下人的異化,都在作者的筆下,像講故事一樣道出,作者並沒有大聲呼號,甚至用一些淺顯逗笑的比喻來述說嚴酷的現實。然後我們來細細品味,品味之後之愈發深沉的悲傷和心痛。而這一切,就發生在今天,發生在我們共處的同一片藍天下。 而我們的媒體、所謂的很多記者,生活在繁華的大都市,話筒、攝像機向天、向國外、向伊拉克、向阿凡達、向股市、向高官,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每天都是成功、勝利…。而卻恰恰對我們的地面、我們的地下、對幽深的巷道、對廣大的農村視而不見。 全世界每年重大礦難(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上)80%都發生在中國,是美國的70倍。下表是中國每年的礦難統計。 1990全年,傷亡人數10,315人; 1991全年,傷亡人數9,777人; 1992全年,傷亡人數9,683人; 1995全年,傷亡人數10,572人; 1996全年,傷亡人數9,974人; 1997全年,傷亡人數7,083人; 2003年,死亡6683人; 2004年,死亡6027人; 2005年,死亡5930人; 2006年中國發生大小礦難277宗,礦難中死亡人數6072人。 在網上搜了幾個小時,也不到詳盡的信息。而查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死亡人數倒是非常詳盡。中國人查外國人倒是挺上心,自己同胞的生死倒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 以前在國外的時候看過一次《文濤拍案》,剖析中國的礦難。我們看到一些死幾個人,十幾個人的交通事故消息時,會特別震驚,媒體會不停地滾動,好像多麼重視。但如果說是礦難死亡,大家又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好像煤礦死人就是正常的。中國的礦難死亡真是死絕了,死得神奇了。管理煤礦成了中國最大的難題。礦難死的人抵得上數場戰爭的傷亡,可以開創宇宙紀錄了。 心痛,也很悲傷。為什麼今天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對生命會如此冷漠,這樣的民族前途在哪裡。不敢去想,也不知道怎麼想。 每讀完一本書,心總是要停留在書中好幾天,不想放下,不忍放下,每讀完一本有價值的好書時,都像要告別書中所描述的世界似的。最近以老湯哥為榜樣,開始對讀過的每本書都寫讀後感或者書評,寫完了,心裡就暢快些,要不然老是憋著,像是有什麼事沒做完似的。我明白了,告別一本書的世界不易,每篇讀後感就算是一個告別的記錄吧。 Tomorrow is a new day, 對於中國的礦工們,明天還要下井,明天的巷道也肯定會繼續漆黑。 早上下去了,晚上還能回來么? 保重,礦工兄弟們!願你們一生平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1f19f0100g9dy.html
『拾』 劉慶邦短篇小說選怎麼樣
劉慶邦的短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好看。既然「好看」,那就說明他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 劉慶邦的短篇可以說是呈現兩種不同的面貌。一種如《走窯漢》《血勁》,寫的是地下,煤窖的黑暗世界,風格冷冽乾脆;一種如《鞋》《外衣》,寫的是地上,鄉土的人情世界,風格溫潤美麗。 《走窯漢》發表於1985年,可說是劉慶邦的成名作。我覺得,這個小說把短篇小說的能量發揮到了極大的限度。 這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馬海州的妻子小蛾被礦工隊長張清玷污了,馬海州用刀子刺傷張清的胸膛,獲罪入獄,在獄中救人立功,提前釋放,回到礦場。 這是小說敘述過程中的回憶交代,是這個復仇故事的原因。小說的開始是,已經出獄後的馬海州同張清一起下井。看他是怎樣復仇的。 在下礦井勞作時,馬海州時時跟著張清,也不說話,甩都甩不掉。他身上總是帶著一把刀子,不時拿出來把玩。他的復仇,不動聲色,卻光明正大,用這種持久的威脅來摧垮張清。下了班也是,馬海州和小蛾一起跟著張清。每天都在張清的樓下喊:「張書記。」他喊一句,她喊一句。在一次下礦井工作時,張清的場子塌了,他被活埋,在他附近的馬海州卻是奮力地把他救出來。張清以為有和解的希望,就拿酒到馬海州家酬謝,馬海州不讓進門,又叫小蛾過來,小蛾把張清帶過來的酒直接從門里扔到門外,酒瓶全碎。那天晚上,馬海州和小蛾來到張清家,馬海州拿一個薄鐵片在張清臉前,張清就是趁馬海州不在家用那種鐵片開了他家門玷污了小蛾。 在這個,沒有任何肢體沖突的復仇過程中,馬海州施加在張清身上的都是精神的重壓,張清終於在這個晚上,瘋掉了,也可以說是,被逼瘋了。幾天後張清跳窖自殺。也是在同一天,小蛾跳樓自殺。 人物有豐厚的可解讀性。 首先來看小蛾。她被張清玷污後,決意要自殺的,但是丈夫馬海州刺傷張清被抓走時說:「田小蛾,不許你死!」然後,小蛾經受了諸多的羞辱,比如被人扔瓦塊,門上被掛破鞋。她都忍下來。丈夫馬海州在獄中時,她辛苦種地,收獲比別人多的糧食。「這個女人身上的補丁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瘦了。」——清苦的生活。原來她都把錢積攢起來,馬海州出獄,她給他一個磚頭似的布包,裡面是大大小小的票子。馬海州並不稀罕這錢,冷冷地說:「我以為你早不在人世了呢。」從此,馬海州對小蛾,是一種愛恨交加的態度。愛,就是最開始那種濃烈的愛情,揮不走的愛;恨,因她是被玷污之人,這是他心頭抹不去的陰影。於是,小蛾就成了他,愛愈深恨愈濃的心結。而小蛾,就這樣承受著,那熾熱的愛,和濃烈的恨。這些扭曲了的愛和恨。他幫著丈夫馬海州復仇。張清跳窖自殺,小蛾隨即也跳樓自殺。——如此豐滿的人物形象,她身上的人性能量,也只有小說可以字字珠璣地刻畫,一旦用具體詞彙來形容,就毫無分量了。 小說的結尾,也就是最後一段,馬海州聽到小蛾跳樓自殺的消息時,是這樣的: 「馬海州呼地站起來……可是,他又坐下了。」 ——無疑是經典有力的結尾。故事講完,戛然而止,冷靜乾脆。人物性格心理得到照應和超越。 來看怎樣的照應。小說里寫了幾筆馬海州從前的狀態:那些天,不到臨下井的前一刻,馬海州絕不離開妻子,匆匆離去,往往半道上又匆匆返回。那時候,「他們幸福得差不多每天都要落淚」。說明馬海州從前是柔腸百轉的一個漢子。妻子小蛾遭玷污,他入獄。出來之後,必定不再是從前的他。他一心想的,就是復仇。他的復仇,不是對敵人肉體上的傷害,而是精神上的折磨。他在這復仇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冷靜、耐心、執著、果斷都讓人欽佩到感動。小說還寫了一個細節,一個工友家裡失火,什麼都燒沒了。馬海州二話沒說,一把甩給工友兩百塊錢。他的慷慨,仗義,又是讓人欽佩的。於是,在這樣一個可以稱得上是俠骨柔腸的漢子身上,他要做的事情卻是復仇,是把一個人逼死。他心裡裝著的,是再也無法找回的愛情,是滿滿的恨。這個人物,也讓人心生同情和心疼了。 再來看結尾,小蛾死了,「馬海州呼地站起來……可是,他又坐下了。」——再多的闡釋,都不及這幾個字的力量。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走窯漢》,選自《劉慶邦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