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 我國現代著名的四大文學獎都是哪些
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並稱中國四大文學獎。
--------------------------------------------------------------------[請採納]
2.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的簡介: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史鐵生的原名就叫做史鐵生,他沒有又名也沒有字,他是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
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職稱。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
和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另外散文《我與地壇》等作品也獲得了很大影響,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點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於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去世,享年59歲。
(2)第7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擴展閱讀:
史鐵生的作品簡介:
1、《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
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2、《愛情問題》:
《愛情問題》為史鐵生精選珍藏文集之散文集,收錄了史鐵生先生經典散文,包括《我與地壇》等被廣大讀者熟悉的作品。
他的散文裡面處處體現著其他作者可望不可即的哲思色彩,不管是廣為流傳的《我與地壇》還是《好運設計》,語句中都充滿了哲學式的思考。
史鐵生的散文里還處處表達著對生活對人生的溫暖與熱情。史鐵生挖掘細小事物的光芒,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和尊重,都無比令人欽佩。
3、《命若琴弦》:
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史鐵生曾發表文學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我與地壇》等。在這部書里,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3. 賈平凹二零零八年憑借什麼獲得第七屆矛盾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當代作家。
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4. 王願堅的資料
主要作品
《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後代》、《媽媽》、《趕隊》、《珍貴的紀念品》、等。
[編輯本段]王願堅
王願堅(1929年—1991年),山東省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現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王願堅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
[編輯本段]王願堅簡介
王願堅(1929年生)當代作家。山東省諸城人。幼年在家鄉讀書,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在部隊當宣傳員。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和《燈光》。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現在「八一」電影製片廠任編劇。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采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
5. 陝西有哪些著名的作家代表作有哪些
1、路遙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路遙1949年12月3日出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
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2、陳忠實
代表作:《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告別白鴿》等。
1997年獲茅盾文學獎,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已發行逾160萬冊,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陳忠實以45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發廣泛關注。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醫院去世。
3、賈平凹
代表作:《滿月兒》、《鬼城》、《二月杏》等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當代作家,全國人大代表。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4、京夫
代表作:《八里情仇》、《新女》、《白喜事》、《在治安辦公室里》等
京夫(1942-2008),原名郭景富,陝西商州北鄉腰市鎮馬角山人。作家協會會員,陝西作協副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系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5、鄒志安
代表作:《哦,小公馬》、《支書下台唱大戲》等
鄒志安,陝西禮泉人,中共黨員。1966年畢業於師范學校。歷任禮泉縣小學教師、縣文化館員,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專業創作員、理事、主席團委員。
6. 王願堅有哪些經歷
王願堅(1929年—1991年),山東省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現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王願堅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
[編輯本段]王願堅簡介
王願堅(1929年生)當代作家。山東省諸城人。幼年在家鄉讀書,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在部隊當宣傳員。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和《燈光》。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現在「八一」電影製片廠任編劇。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采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
[編輯本段]王願堅的作品 燈光閱讀指導
《燈光》是閱讀課文,課文內容主要是寫作者對往事的回憶。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閱讀,找出課文中哪些內容對現實的描寫,哪些內容是對往事的回憶,分析作者為什麼會產生這許多聯想,從中領會革命先烈們的偉大精神。
讀《燈光》,回答問題: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作者是怎麼想起這件往事的?
(2)「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體現了人物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1)問要求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並理解課文如何由寫現實過渡到回憶。第(2)問要求對比分析「多好啊!」這句話在文中出現的場合,體會說話人的心理,通過對比,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要點:(1)課文主要講的是解放戰爭時期,郝副營長非常嚮往孩子們在燈下讀書的生活,以及在戰斗中英勇獻身的故事。作者是看到天安門美麗的燈光,並聽到「多好啊!」這句郝副營長說過的話後想起這件往事的。
(2)共出現兩次。第一次,是天安門廣場上一位遊客見到美麗的燈光時對天安門夜景的贊嘆。第二次,是郝副營長在戰斗之前看到一本破書插圖中孩子在電燈下讀書的場面時說的,當時他對和平、安寧的幸福生活十分嚮往,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在電燈下幸福地學習和生活。
[編輯本段]《燈光》讀後感
《燈光》讀後感我們看書、學習和工作大都離不開燈光,提到燈光,我不猶得想起了大作家王願堅寫的一篇課文-----《燈光》。這篇課文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主要講了,八路軍突擊的事情,讓部隊找到突破口,為了今後的孩子能在電燈下讀書,他不惜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本篇文章有兩處地方,使我又感動又深有體會。第一處:「赴明兒勝利了,咱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我讀了這句話,我知道郝營長對勝利充滿了無限的信心,同時也期望自己用上電燈,孩子們也用上電燈,在明亮的燈下學習、讀書。我感到了郝營長他很關心下一代,為了讓孩子在燈下學習,他要在戰爭中取得勝利。郝副營長和我比,我則顯得很渺小,因為我不懂得關愛他人,自從「見了」郝副營長,我就要學習他關愛他人的品質。第二處:「這位年輕的戰士不惜自己的生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我讀到這里很感動。郝營長犧牲了,可他的犧牲是為了孩子,為了讓他們用上電燈,在燈下學習,所以他的犧牲是光榮和偉大的。他在犧牲前想的還是孩子,關心的還是他人,這種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將我折服。同時我又覺得很慚愧,以至一時說不出話來。郝副營長犧牲前還沒見過電燈,真實有點遺憾。我見過電燈,所以一點也不遺憾。但我也要珍惜美好的時光,不留一點傷感。全文讀完了,郝副營長的崇高品格和他心中的電燈,一直刻在我腦海深處,永遠牢記,牢記在心。
[編輯本段]《草》
從1976年年底到1977年7月,作家王願堅連續寫了十篇以長征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其中七篇寫紅軍過草地)。「這些作品,是用短篇小說這種藝術形式來塑造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形象的一個嘗試。」(王願堅《寫出感受的和相信的(代序)》)《草》就是這十篇系列短篇小說中的第四篇,寫於1977年5月31日,發表在《人民文學》同年第8期上時略有改動。課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為阿尼瑪卿山、岷山和巴顏喀拉山之間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澤。為四川省主要牧業基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這里。以「草」為題目,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說的線索,還以此引發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語,其中的「最甜」一語雙關,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們繼承了當年紅軍長征的革命傳統,用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去創造更美的生活。
1、憶苦思甜,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
2、從周副主席嘗毒草、議毒草,學習他的高尚人格、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閃光的辯證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學方面的有關知識,學會識別無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護自己,戰勝困難。
4、今天,人們已解決了溫飽問題,過上了小康生活,開始以吃野菜這時尚,這是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表現,體現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5、魯迅先生曾說:「我好象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當做是人民大眾的「孺子牛」。從牛感受魯迅先生倡導的奉獻精神。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險情,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不僅仔細辨識毒草,而且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小處落筆 大處顯情
――簡析《草》一文的藝術特色
王願堅的《草》是一篇以紅軍長征過草地為背景,反映紅軍長征艱苦生活的小說。野草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極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東西雖小,意義重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因「草」而起,並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圍繞它展開敘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從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課文的藝術手法。
1、以小見大的手法,鮮明具體的線索
作者選取的題材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野草,寫的是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處理意見,並評說吃草的意義的故事。事情簡單,場面微小,但表現的卻是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這充分體現了作者「以小見大」的創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圍繞「草」寫了四件事:(一)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楊光摸黑尋找部分向上級報告。(二)楊光懇求醫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戰士。(三)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處理意見。(四)周副主席評說吃草的意義。可見文章是以「草」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2、多種手法的運用,人物形象的展現
文中在具體展現人物形象時靈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這里我們結合句子來分析。「立時驚住」,接著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後凝聚成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敘述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草時運用了動作描寫,「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乾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高度關注,對革命無比忠誠的氣概。
3、偉大領袖的風采,無產階級的形象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險情,他不顧個人安危,仔細辨識毒草,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並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故事情節淺顯明了,但鮮明地體現了周副主席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思想。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對課文的分析歸納起來就是要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上的特點。《草》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戰士談論吃草的意義、悟真理中結束全文。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
7.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產生幾個獎項的獲獎作品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8月11日經過投票表決,產生了七個獎項的獲獎作品,其中北京作家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獲中篇小說獎、寧肯的《北京:城與年》獲散文雜文獎、劉大先的《必須保衛歷史》和白燁的《文壇新觀察》獲文學理論評論獎。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此次魯迅文學獎獲獎的34部作品體現了過去四年來我國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所取得的成績,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學繁榮發展的態勢。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周大新認為,四年之間,老中青作家不少人參與到中篇小說創作里,積極認識和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獲獎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在思想上有新的發現,藝術上有新的突破。本屆短篇小說(含小小說)的參評作品數量在各門類中是最多的,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魯敏認為,由此可以看出近幾年短篇創作的活躍與豐盛。老將屢有佳作,新荷出手不凡,中堅更是繁花滿目。
8. 茅盾文學獎是什麼時候設立的
茅盾文學獎,是以我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設立的長篇小說文學獎。是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文學繁榮而設立的。從1982年開始,每四年評選一次。是我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茅盾文學獎評選工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遵循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鼓勵關注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堅持導向性、權威性、公正性,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內容和豐厚審美意蘊的長篇小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