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聊齋是中國古代短篇小說
Ⅰ 聊齋是什麼意思
《聊齋》是一部大型古裝電視系列劇。
《聊齋電視系列片》又名《聊齋》,是中國內地的一部大型古裝電視系列劇,由福建電視台編劇李棟於1987年初提出設想(註:長期以來流傳的「1986版」說法錯誤),得到台長俞月亭批准,之後成立錄制總部,並由福建電視台和南昌影視創作研究所於1987年下半年正式開始拍攝。
邊拍邊播,到1990年10月拍攝結束。該劇以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為題材,薈萃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50個左右生動故事。
原計劃拍攝60部,實際拍攝大約49-51部,共77-79集,最終播出47部共72集(分上下兩集的有27部共54集,只有一集的有16部共16集,兩部組成一集的有4部共2集)。
(1)為什麼說聊齋是中國古代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聊齋志異,顧名思義,是記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
其中「神狐鬼精魅故事」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是人與人或非人之間的友情故事;
2、是不滿黑暗社會現實的反抗故事;
3、是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
幕後製作:
1986年3月:
俞月亭開始擔任福建電視台台長,決心為落後的福建台謀出路。
俞月亭聽說本台編劇李棟,頭腦靈活,很有才幹,但長期不被重視。
1987年1-3月:
俞月亭於春節期間探望李棟,請他一起為福建台發展出謀劃策。
李棟提出60集《聊齋》電視系列劇的拍攝計劃,得到俞月亭批准。
福建電視台與南昌電影創作研究所決定合作拍攝《聊齋》。
《聊齋》錄制總部成立,以新建居民區公正新村所租的幾間民房作為辦公地點。
1987年4月:
19日,《聊齋》創作研討會在福建寧德飛鸞海軍基地招待所召開,選定60篇優先改編篇目。
9日,《聊齋》創作研討會結束。開始廣泛宣傳造勢。劉大印加入,擔任總製片。
1987年6月:
第一批劇本陸續到位。月底,第一批上片的相關人員,在福州舉行第一次《聊齋》藝術研討會。
1987年9月:
10日,《聊齋》開機儀式在福建寧德舉行。
《陸判》等第一批劇目開拍。
1987年10月:
月底,13位劇作家創作的60多部集電視劇本陸續寄到總部。
第一批投拍的江西組《陸判》製作完成。
1987年11月:
5-10日,在福建三明召開第二次《聊齋》藝術研討會,擬訂《聊齋電視系列錄製程序與有關藝術質量的若干規定》草案,錄委會決定修改後發給今後所有劇組遵照執行。
參考資料:
網路-聊齋電視系列片
Ⅱ 聊齋是什麼意思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在書齋中,蒲松齡設一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志」便產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蒲松齡簡介: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Ⅲ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因為它是寫的最精彩的,文筆也是眾多志怪小說中的上乘
Ⅳ 為什麼聊齋不是四大名著
最主要的,因為它沒有什麼太深刻的思想內涵,確實是"聊齋".
可能還有另外原因,就是蒲松齡的寫作功力不如四大名著的作者深厚.他寫的畢竟只是一部故事集,就算是反映了一些現實,也上升不到太高的文學境界.
就像金庸,雖然很有名,但他能算大文學家么?他寫的只是大眾"文學".
Ⅳ 聊齋故事是真的嗎請佛教人士回答。
凈空法師說聊齋中的故事是真的嗎?我還以為只有我一個人這樣認為。
我前年買了全本的《聊齋志異》,越看越心驚,因為那基本上是真的,且從兩個方面來考察。
第一,故事非常合理,當然,對於現在受唯物主義教育的人來說很荒謬,而我看起來非常合理,不是瞎編亂造,比如現在有些神怪電視劇,像什麼西遊記後傳之類,看了就直倒胃口,根本是不知道的人在天馬行空,而聊齋里的故事很合理很嚴謹。當然蒲松齡也可以編造和幻想,但是編成這樣,他應該是個非常不一般的人,是個非常明白的人。你說請佛教人士回答,其實道教人士也可以回答,因為他們的世界觀更接近、符合真相,不像受現代教育的人思想那麼狹隘,如果蒲松齡編成這樣,蒲松齡的世界觀,他的思想肯定不一般,是修行人才有的,而且修行的還很不一般。事實上蒲松齡是不是修行人呢?境界有那麼高嗎?好像沒有,所以《聊齋志異》寫的是真事。
第二,我們看《聊齋志異》,志,就是記載的意思,人家明明白白告訴你這是記錄,不是虛構的小說,而且看文章,把主人公在什麼地方,哪裡人氏,什麼時間,都很清楚,比如交代故事中的某人是我認識的某某的什麼親戚,或者這個事情是聽誰誰說的,或者故事的主人公根本沒有姓名,會補充一句可惜我忘了問姓名雲雲,或者還說一件什麼事,說當時大家都知道,那應該是當時社會上議論紛紛的事情。在《土化兔》篇中說發現有的兔子一半是肉一半還是土的,也就是說土變成兔子不完整,這件事在別的書中也有記載,說的是同一件事,現在的人當然不肯承認,但是讀了《楞嚴經》的人應該知道確實可以。所以從這方面看,故事記載的都是真事,在讀文章的時候你會感覺到。
再者,如果是編故事,有的故事可以編得更引人入勝,但是故事並不實這樣,就是真實的感覺,平常的感覺,除了年代不同,習俗差異,你就是感覺是在鄉間聽那些有經歷的人或者有見聞的人在聊他們的往事或者見聞。比如我鄰居就說過,他一個親戚沒有腦袋還能活,還能紡線,怎麼解釋呢,而聊齋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可思議。
當然也不排除有不實的可能,比如很多他是聽人講的嘛,別人要是變動一點,他不是也跟著不實一點嗎?或者還有別的原因都有可能,但是百分之七八十的真實性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蒲松齡其實他在自序中也說了,他要出生的時候,他母親夢到一個病僧進到房間,他覺得那就是自己的前身。那時候的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受到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觀念還比較好,所以這樣的事情見聞就多,發生的也多,現在的人不相信了,出現的就少了,就是這樣的奇妙。但是還是有,少,有的消息被阻斷了,人家也不敢輕易講啊
Ⅵ 聊齋志異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6)為什麼說聊齋是中國古代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聊齋志異》一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書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污吏。在暴露統治階級貪暴不仁的同時,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
《聊齋志異》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揭露了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端。蒲松齡才華過人卻名落孫山,他對科場的黑暗、考官的昏聵、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寫起來能切中要害,力透紙背。通過一些夢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士子。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該書是中國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不僅集志怪傳奇小說之大成,使短篇小說的藝術水平達到空前高度,而且同李杜詩,《紅樓夢》等構成中國文學史上綿延不斷的高峰。
Ⅶ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是文言小說高峰之作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1640-1715)。一般認為,《聊齋志異》始作於蒲松齡南遊之後,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撰寫成《聊齋自志》,初步結集成書。此後大概經歷了前後四十年的時間,才有了現在的規模。由此可見,《聊齋志異》並非一時一地之作。加之該書篇數達五百之眾,故不免流於紛繁駁雜、良莠不齊。然而,優秀之作仍是全書的主要組成部分。鑒於這部分優秀作品在藝術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該書被譽為短篇文言小說的高峰。
Ⅷ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
松齡當初為了寫這個書特意擺了一個涼亭,路人講一個故事就可以免費貢應茶水,他把眾多人的故事分類把奇異故事總結成冊,就成了聊齋,他沒用太多文學修飾,而故事皆感人生動,集萬人之智於一書,當然不愧為顛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