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短篇小說雪
Ⅰ 川端康成《雪國》表達的是什麼
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達了川端康成的物哀的思想。 這篇小說中充滿了失意、孤獨、感傷等悲哀的感情,結局也具有一定的悲劇色彩。
故事寫的是東京一位名叫島村的舞蹈藝術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國的溫泉旅館,與當地一位名叫駒子的藝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之間發生的感情糾葛:島村是一個有著妻室兒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遺產,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
他來到雪國的溫泉旅館,邂逅了藝妓駒子,並被她的清麗和單純所吸引,甚至覺得她的「每個腳趾彎處都是很乾凈的」,後來又兩度到雪國和駒子相會。
小說就是從島村第二次來雪國開始的。駒子的三弦琴師傅的兒子行男患了肺結核,葉子陪同他從東京乘火車返回湯澤,正好坐在第二次去會駒子的島村對面。
島村透過車窗欣賞黃昏的雪景,卻看到映現在車窗上的美麗的葉子,不禁喜歡上了這個美少女。因而在他和駒子、葉子之間,構成了一種微妙的情感關系。小說最終以葉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終。
(1)川端康成短篇小說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
這在《雪國》的創作動機中表現了出來,川端康成曾說過:「《伊豆的舞女》也罷,《雪國》也罷,我都是抱著對愛情表示感謝的心情寫就,這種表現,在《伊豆的舞女》中純朴地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從男女間的戀情出發來表現悲哀思想,這是日本古典文學傳統。
《雪國》中駒子真心愛上島村,不能自持,島村清楚地知道駒子迷戀上他,但他認為駒子的愛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勞的,可悲的,島村在駒子為生活而生活,為愛情而愛情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盪著,他的內心為苦澀所浸泡。
《雪國》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鄉村發生的,似乎與現實聯系不大。但聯系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發現,在川端康成創作《雪國》時,日本軍國主義正進行瘋狂的侵略戰爭,川端康成沒有正面反映這場戰爭,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川端康成把現實抽象化,把虛無世界把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勞。物哀的第三層觀照性,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
自古以來,日本文學家以自然為友,以回時為伴,很了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靈性。他們在自然中發現美的存在,進而創造文學的美。雪國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還有白花、杉樹。在雪國,月色也是別有特色,「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惟一的景色,月色雖以淡淡消去,但余韻無窮,不禁使人產生冬夜寥峭的感覺。」
「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進來,照亮得連駒子的耳朵的凹凸線條都清晰地浮現出來。」在這些景物描寫中,浸透著島村的主觀情緒,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與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觀而是靠情緒、想像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賞自然景物時潛藏著一種愛情的哀愁情緒留有詩韻,包含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
日本傳統文化經由鐮倉時代禪宗世俗化演繹出空寂幽玄,即強調從「無」的境界中發現完全的、純粹的、可謂「無中萬般有」,平安時代,閑寂與以幽玄為基調表現苦惱的更具情緒性的空寂相分離,表現出以風雅為基調,表現寂寥之情更具情調性的特徵。
不像物哀那樣耽於悲衣與同情的感情詠嘆,而是讓人們不斷體味其不樂的寂寥感,一種精神性的「寂」。川端康成也說:「風雅,就是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不厭其煩地描寫雪夜、夕陽、甚至於葉子的死,作者都展現出「銀河瀉入心理」那種欣賞似的閑寂的虛無。
正如川端康成喜嘆引用的清少納言在《枕草子》里的一句話:「往昔徒然空消逝」。在他眼裡,終極的空虛才是真正的美的所在,而對於美,我們還需要感受。這種感受性格是川端康成對於閑寂的繼承與發展。
Ⅱ 川端康成的《雪國》獲諾貝爾獎的原因是什麼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辭在說到川端康成的獲獎理由時是這么說的:「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特質」。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
《雪國》(ゆきぐに)是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唯美主義代表之作,《雪國》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達了川端康成的物哀的思想。 這篇小說中充滿了失意、孤獨、感傷等悲哀的感情,結局也具有一定的悲劇色彩。
《雪國》體現了川端晚年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這與他年輕時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不畏艱辛生活所壓倒的美好人性的贊賞是大相徑庭的,盡管他骨子裡的憂郁與傷感一直沒有變,思想上卻已經變得消極冷漠,只為單純的美感而活著。
《雪國》里著墨眾多的是雪國四時的風景,瑩白的雪,夏日的樹蔭,秋日的夕陽。讓人沉醉其中。川端活著僅僅是為了他心中的美,這美不僅僅是風景,還有他欣賞的駒子與葉子的悲情美。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之後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Ⅲ 川端康成的代表小說《雪國》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一、 細膩的心理刻畫是《雪國》塑造人物的一個鮮明特色。
二、重情輕理、追求精神上的「余情美」是《雪國》藝術上 的重要特色
三、注意通過季節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情感,這也是《雪國》 藝術上的一大特徵。。
四、 《雪國》體現川端康成的創作的傳統美學觀和女性文學的特點, 川端康成的作品寫女性和愛情,是他創作的一個特點。
《雪國》(ゆきぐに)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義代表之作,從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別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題名,斷斷續續地發表在《文藝春秋》、《改造》等雜志上,相互之間並沒有緊密相連的情節,直至全部完成並經認真修改後,才冠以《雪國》於1948年匯集出版單行本。《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凈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Ⅳ 川端康成的《雪國》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雪國》寫的是東京名叫島村的舞蹈藝術家,三次前往雪國,與當地名叫駒子的人、萍水相逢的葉子發生的感情糾葛,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角戀。
《雪國》是川端康成創作的中篇小說,唯美主義代表作,從1935年以短篇形式,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著作,發表在《文藝春秋》等雜志上,之間沒有緊密的情節,直至完成並修改後,冠以《雪國》於1948年出版單行本。川端的代表作,描繪的虛無、潔凈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心動,又心生惆悵。唯美的意象融入人物情感中,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的物哀的思想。
日本文化歷史,以“真實”為基,生成“哀”的品格,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和風雅的困寂的傳統文化精神。在物哀觀念發展中,紫式部作出貢獻,在《源氏物語》中,從感嘆到感動,深化主體感情並理智設置文學素材,使內容更加豐富。
Ⅳ 《雪國》的內容是什麼
鏈接:https://pan..com/s/1Dfh_ZFFLMeLV4qxZHH62-Q
提取碼:w5b3
該小說講述了島村雖然研究一些歐洲舞蹈,但基本上是個坐食祖產、無所事事的紈袴子弟。他從東京來到多雪的上越溫泉旅館,結識在那裡出賣聲色的駒子,駒子年輕貌美,不單能彈一手好三弦,還努力記日記,他們之間雖說是買賣關系,但駒子對島村表現了比較真摯的感情;島村則認為二人無非是露水姻緣,人生的一切均屬徒勞。駒子對島村表示理解,囑他「一年來一次就成,帶夫人來也歡迎,這樣可以持久」。
Ⅵ 雪國的內容梗概
《雪國》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OVVSRvrX-mQAbByY0PMivQ
該小說講述了島村雖然研究一些歐洲舞蹈,但基本上是個坐食祖產、無所事事的紈袴子弟。他從東京來到多雪的上越溫泉旅館,結識在那裡出賣聲色的駒子,駒子年輕貌美,不單能彈一手好三弦,還努力記日記,他們之間雖說是買賣關系,但駒子對島村表現了比較真摯的感情;島村則認為二人無非是露水姻緣,人生的一切均屬徒勞。駒子對島村表示理解,囑他「一年來一次就成,帶夫人來也歡迎,這樣可以持久」。
該小說講述了島村雖然研究一些歐洲舞蹈,但基本上是個坐食祖產、無所事事的紈袴子弟。他從東京來到多雪的上越溫泉旅館,結識在那裡出賣聲色的駒子,駒子年輕貌美,不單能彈一手好三弦,還努力記日記,他們之間雖說是買賣關系,但駒子對島村表現了比較真摯的感情;島村則認為二人無非是露水姻緣,人生的一切均屬徒勞。駒子對島村表示理解,囑他「一年來一次就成,帶夫人來也歡迎,這樣可以持久」。
Ⅶ 川端康成的《雪國》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川端康成的《雪國》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川端康成的《雪國》讀後感1
你的母親
一個人死後,去見上帝了,他說:「為什麼我沒有一個守護我的天使,你不公平,上帝!」
上帝看著他,慈祥的說:「我的孩子,你生下來的時候我就給你安排了一個天使,他就是你的母親……」
那人居然歇斯底里的叫道:「不!!!哪個女人簡直是魔鬼!我小時候,她常常因為一點小錯誤,就把我打上一頓,如果她都是天使,那世界上就沒有惡魔了!」
上帝臉色十分平和,說:「就這樣而已嗎?」
「當然不,她總是數落我的一些小錯誤,我都沒信心做人了。」
「那你後來還犯過那些錯誤嗎?」上帝臉色仍然十分平和。
「當然不會,否則我早就被罵死了。」
「是嗎?」上帝溫和的說:「她真的是魔鬼嗎?」
那人不再說話了,而是自己選擇去地獄,甘願為自己的過失,為自己巨大的過失,收罰。
或許你的母親對你很兇,但每每在你母親訓斥你的時候,你初了對她的厭煩,有過對自己的自則嗎?如果沒有,希望你可以有。不要被你處與青春期的叛逆沖昏了頭腦,所有的罪犯都是這么來的……。
川端康成的《雪國》讀後感2
如果從文學作品的精神價值和文學價值(我指文學表現形式,藝術手法)來說,《雪國》的地位毋庸置疑,其獲得諾貝爾獎可以說是西方對日本文學最權威,最初的廣泛認識。由文學價值來看,川端傳遞了日本傳統的美學。而這里的美,日本的美體現在細膩與精美,而川端的美,我認為主要體現在整篇小說無處不傳遞的哀傷的氣氛。哀傷這個詞應該是比較貼切的,說悲傷太重,說哀愁太輕。川端營造哀傷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大致歸納如下:
1.島村在小說中的形象是一個悲觀者,而川端將讀者帶入到島村,由此奠定了全篇小說的悲劇基礎,然而這種悲劇並不是我們看那種特別催淚的電影時的悲傷感。《雪國》的哀傷並沒有帶來那樣強烈的及時感覺,但是整個感情的強烈程度以及回味程度是其他作品所不及的,這點與《呼嘯山莊》有點相似,但《呼嘯山莊》所相似的點主要是情感的回味感,但《呼嘯山莊》是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的,這點回頭再講。而強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受益於意識流的運用。意識流在傳統日本大概是沒有的,川端早年學習西方文學。意識流使川端可以在需要時將「島村」隨時變成「我」,而在敘述時又以第三人稱正常敘述,但在通過意識流代入之後,讀者已經在主觀意識上受到島村視角的悲觀以及哀傷的影響,已經不能完全以客觀視角看待平常的敘述。例如文中兩處寫島村觀察席子上死去的昆蟲,後文中寫到「葉子像要扔掉那隻被捏死的飛蛾似的打開了窗戶」,讓人不得不將這兩處聯系在一起,於是讀者將對於葉子的主觀印象加於這兩個意象描寫和一個動作描寫。如此的寫法可以使由讀者對於人物的主觀印象擴散到全文,這樣的寫法在西方文學作品中較為少見,可以對比一下雨果寫馬呂斯決定加入革命陣營時的心理。讓讀者直接對動作描寫和物象(意象)產生主觀情感畢竟是難的,但對人物產生主觀評價,主觀情感更加容易而且自然。而回到擴散的中心,也就是讀者對於人物的主觀情感產生,又回到了意識流。西方意識流的沒有讀過,家裡有幾本(《喧嘩與騷動》《追憶似水年華》),不便評價。《雪國》中最開始寫島村在火車上看車窗外的黃昏景色與車窗里車廂情景的倒影疊加時的聯想,以及文末寫島村,駒子救火時插入的星河的描寫,應該屬於意識流的寫法(我說的是應該)。如同前面所說,川端用意識流使讀者隨時代入島村,完全體現了島村的悲觀主義,以及島村部分的理想主義,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關於意識流有時間看完其他意識流小說後另寫一篇)
2.前面所講的川端的哀傷與電影的悲傷的不同之處,也就是川端的深遠感創造,具體原因還沒有找到。其中一點是川端對於距離與時間的模糊拉長,就像「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請勿吐槽,就是個吐槽),但這不是最主要的,畢竟這樣寫的地方很少。說道時間,提一個小點,故事情節大都發生在黃昏與晚上,不知是情節發展需要(藝伎嘛),還是另有作用。還有一個就是小說的故事並不是如此刻意的突出社會背景的時代大沖突,西方的文學作品,如《雙城記》《悲慘世界》里法國大革命,《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美國的爵士時代,《西線無戰事》里二戰,《戰爭與和平》里沙皇與拿破崙的戰爭。《雪國》里時代背景的大矛盾並不突出,甚至看不出來是哪個歷史時代(或者說我對日本歷史了解不夠?)這樣故事就顯得相對平淡,(不像美國大片似的動不動拯救世界),這也是作者突出精神主題,不是社會問題而是人性問題。平淡的故事與深遠的含義的對比,應該就是回味感的主要原因
所以是什麼人性問題呢?這個還比較難以歸納,於是開始逐步分析吧。 首先,由上文所說,從人物開刀。
主要人物有三個,島村,駒子,葉子。從島村開始。島村喜愛舞蹈藝術,開始研究日本傳統舞蹈,後來研究西方舞蹈,但是無論研究什麼總是成績不大,這樣的愛好表明了島村是個有精神追求的人,或者說文藝青年,但現實生活是不盡人意的,在遇到駒子之前,大概可以揣測到島村的生活枯燥無聊,然後他就遇到了駒子,文中說島村在雪國沒有人可以交談,再加上島村覺得雪國沒有比駒子更好的藝伎,於是對駒子產生了「依戀之情」(原文),再加上駒子也是個有點神經質的文藝青年,於是兩人互相將對方視為知己,並逐漸生情。島村是個悲觀主義者(說了好多遍了),因此引出一個關鍵詞「徒勞」。島村是不願意反抗的,他認為反抗就是徒勞,他並非不愛理想,甚至將理想演繹成了幻想,但他實際上卻是順應於現實,並沉溺於現實中的誘惑,這便是小說中的一個大的矛盾。島村的理想是「(對日本傳統舞蹈的停滯狀態,以及對自以為是的新嘗試),自己除了投身到實際運動中去,別無他途」,現實是自己生活中的知己只有一個藝伎。而島村自己受到傳統道德的.約束,又並不能正視這樣的感情。島村對於世界熱情的刻意的壓抑,是整篇小說的悲哀的中心。島村最開始也認為駒子是個潔凈的良家,但最後還是一步步將對駒子的感情轉化成了慾望,這是島村不想看到卻阻止不了的。島村對於現實追求的反抗但不能成功,他經歷了由日本傳統舞蹈到西洋舞蹈的探求,但最終都失敗了,他感到自己對現實的無力,轉而認為駒子葉子是徒勞的,對於自己的理想(或是幻想)之死的無奈轉而麻木轉而悲哀,對於自己在現實與理想(或是幻想)的病態的心態而轉為的悲哀,最後認為世間一切都是悲哀的。現實與理想(或是幻想)的沖突在最後一幕,也就是最後島村與星河的一幕。於是造成了島村的病態人格,悲觀主義,現實與理想的沖突,以及造成這一切復雜情感的細膩的心理。
接下來駒子。駒子開始被賣到東京,後來被行男(是的,這個名字是亮點)贖回,帶到雪國,駒子成為了行男的未婚妻,後來因為行男病危需要錢治病,自願去當了藝伎,生活放盪。駒子為了行男去當藝伎,這里我並不認為是出於或主要出於駒子對於行男的感情,而只是駒子對行男和行男父親(老師傅)的感激,當然駒子對於行男不可能沒有感情,這樣才符合真實的正常人的感情。駒子知道島村有家室,也知道自己的未來並不能指望島村,但對此她作出了與島村完全不同的選擇,她面對沒有太大希望的未來並沒有麻木,並沒有像島村一樣甚至將理想演繹成幻想。她依然在掙扎,在徒勞。
最後是葉子,也是最難分析的。葉子出場的次數相對少很多,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優美的近 乎悲戚的聲音」。不知道為何川端一直在強調葉子「優美而近乎悲戚的聲音」 ,我想到的第二句關於葉子的話是「駒姐說我快瘋了」這話我到現在還沒有讀懂,此外葉子與駒子的最大不同是葉子比駒子純潔的多,也虛幻的多。甚至於凈化了島村的慾望(你懂的)。葉子身份低微,但是不是藝伎,愛慕行男,一直照顧行男,直到他死後葉子還經常去上墳。葉子想讓島村帶她去東京。葉子愛著駒子的未婚夫,而且駒子對行男並沒有那麼深厚的感情,甚至在行男臨死都不願離開島村去見他(關系好亂。。)於是葉子面對的是已經死了並且從不屬於自己的愛人,她准備去東京,但在他與島村的對話里有一個細節:「這笑聲清越的近乎悲戚,聽起來不像獃痴的樣子。」這是暘暘上次告訴我的一個細節,這是想說葉子是個痴呆么?似乎有可能,不然駒子說「我感覺這孩子日後會成為我的負擔。」好吧,還是葉子與島村的談話:島村「什麼時候?」葉子「什麼時候都行。」島村「在東京有什麼可以投靠的地方嗎?」葉子「沒有」島村「還有,打算干什麼;要不豈不是太危險了嗎?」葉子「一個女人總會有辦法的。」島村「你這樣漂泊無著怎麼行呢?」葉子「哎呦,什麼漂泊無著,管他呢。」這很明顯不是正常人去另一個城市定居時的反應,於是有兩個解釋,一個是葉子是個痴呆,還有一個是葉子准備自生自滅,有可能墮落成為一個像駒子一樣的藝伎。葉子當然是一個真實的人,但是川端刻意將葉子刻畫成了島村中的理想(或幻想)的擬人化,但她本身不是島村幻想出來的,或者說她是駒子的理想化。駒子對於葉子總是閉口不提,然後又一個細節「駒子彷彿抱著自己的犧牲與罪孽一樣」,又一個細節:駒子的房間以前曾是蠶房,而葉子最後燒死的影院也是蠶房(這是曹雪芹的伎倆啊)這或許就是駒子對葉子閉口不提的原因。以上兩句多少暗示了駒子與葉子的關系與她們的過去有關。於是來看一下兩人的過去,在前面有所類似:兩人都到東京去,駒子是酒館的女侍(這個職業自己玩味去吧),葉子去學校學當護士。然後兩人都來到雪國,接下來兩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駒子選擇了放盪的生活,當了藝伎,葉子則依然保持純潔,但最終兩人都知道互相的努力是徒勞的,然而駒子並不需要顧忌,葉子不同,她一直恪守的道德精神准則日益崩塌,最後「快瘋了」,於是她的徒勞是最有悲劇性的,而島村看來,他駒子理性化的一面就此崩塌,他所追求的一切也被那場大火帶走。
綜合來看,我們再次突出「徒勞」這個關鍵詞。島村想要成為日本舞蹈改良的探索者,實際上在雪國這個小村落里逐漸沉淪在與駒子的。。(bleep)里。駒子渴望與島村的愛情,但明知道自己與島村的感情沒有未來,明知道島村對於自己的態度逐漸變化,卻依然希望可以「持久」。葉子愛著並不屬於自己的人,在他死後,她並不知如何面對未來,甘願到大城市自生自滅。(葉子的情況有所不同,在她身上所體現的「徒勞」並非最高主題,她的存在還是圍繞著島村心目里的理想化形象。)所以我們大概可以歸出這樣一個問題:
在你所面對的未來已成失敗的定局,當你知道自己的一切理想最終必定幻滅,當你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時,你會如何繼續自己的人生?
最後來看一下最後的葉子之死,可能看書時單獨拿出這一段會覺得奇怪,但在川端前面的鋪墊之下,我們已經順應了島村的思維到處發散,習慣了思維被島村,或說川端拉來拉去,所以也就不會奇怪了。但反過來看,一個人去救火場,在這樣性命攸關的情況下,他竟然會有閑心欣賞天上的星河。在做這段分析時,來看看島村欣賞星河的同時,葉子正在死(時態請忽略),然後最後葉子死了,星河塌了。接下來看看川端的描寫:星河:「猶如一條大光帶的銀河,使人覺得好像浸泡著島村的身體,飄飄浮浮,然後佇立在天涯海角上。這雖是一種冷冽的孤寂,但也給人某種神奇的魅惑之感」葉子「島村心頭猛然一震,他似乎沒有立刻感到危險和恐懼,就好像那是非現實世界的幻影一般」「她內在的生命正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由此可見,兩者正是相互照應的,葉子便是島村心中的理想形象。而葉子最後的死,島村最後的幻滅,在川端詩意的筆下,將全文哀傷的情緒推向最高潮。
川端康成的《雪國》讀後感3
在東京人島村的眼裡,生命本是徒勞。
趕鳥節不過是孩子們徒勞的嬉戲,就像飛蛾在鋪席上徒勞地掙扎。駒子寫讀書筆記和日記也是徒勞,每晚奔走於各式各樣的酒席,陪酒、表演更是徒勞,就連她執著的愛情也是美麗的、稍縱即逝的徒勞。一切如病故的行男一樣,終將化為烏有。
島村以旁讀者的視角俯視著雪國的一切,不僅從空間上俯視,也從時間上俯視。駒子的「摯愛之情不能像一件縐紗一樣,留下實在的痕跡,縱然穿衣用的縐紗在工藝品中算是壽命最短的,但只要保管得當,五十年或更早的縐紗照樣穿在身上不褪色。而人的這種依依之情,卻沒有縐紗壽命長……」
悲讀的島村看到「在駒子身上迸發出的奔放的熱情,覺得格外可憐……」 的確,想到鮮活的生命終將萬劫不復地毀滅,任誰也會悲嘆動容。
但是駒子對待生活,卻是完全不同的姿態。她有著一股明知徒勞偏偏為之的倔強。
「連要洗的衣服也疊得整整齊齊的……」 「不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妥妥貼貼,是安不下心來的……」 「雖然明知收拾好,還會給弄亂的,但總得去管它,否則放心不下……」 她盡全力追求生命之美,每次見島村,都要換一件不同的赴宴服。家裡的「衣櫃雖舊,卻是上等直紋桐木造的……」 「朱漆的針線盒閃閃發亮,顯得十分奢華……」 「她從十六歲起就把讀過的小說一一做了筆記,因此雜記本已經有十冊之多……」 她寫日記,「不論什麼都不加隱瞞地如實記載下來,連自己讀起來都覺得難為情哩。」
駒子對愛情的渴望像芭茅一樣蒼勁挺拔,不管不顧。「才不呢。我才不幹這種可憐巴巴的事。那種給你太太看見也無所謂的信,我才不寫呢。那樣做多可憐啊!我用不著顧忌誰而撒謊呀!」 「我愛怎樣就怎樣,快死的人啦,還能管得著嗎?」
但是這樣堅韌的愛情,是島村的靈魂無法承載的。島村愛的不是觸手可及的、滾燙的生活,相反,他嚮往的是映在火車玻璃窗上的虛幻美景,是那不曾見過的西洋舞蹈,是謎一樣冷漠的葉子。蒼勁挺拔的芭茅,他只能遠遠地當作感傷的花欣賞,一旦近在咫尺,只會讓他驚詫。他被生命的無意義困擾著,逐漸消沉,轉而追求虛幻的東西,只有那遙遠的、神秘的世界才能激起他的興趣。他沉浸在感傷里,哪怕剛看過初夏的群山……
島村有一種漫不經心的出世態度,他浮於生活表面,看似逍遙灑脫,何償不是對生命本能的壓抑和扭曲。他一開頭就想向駒子求歡,卻繞彎子托駒子幫他找藝妓,借口說:「我想清清白白地跟你交個朋友,才不向你求歡呢。」駒子信了他的解釋,「聲音充滿了真摯的感情」,島村反倒覺得這樣輕易地欺騙了她「心裡有點內疚」。
駒子不止一次埋怨島村:「你就是這點不好,你就是這點不好!」什麼不好呢?川端康成沒有挑明,是說島村總是把話藏在心裡,欲言又止嗎?還是他出於虛偽的羞恥對瞎眼的按摩姐撒謊不認識駒子?都是,也都不是。是說他對自己的生命本能撒謊呀!
島村眼裡的徒勞,恰是駒子生命的意義。不錯,人終有一死!人生誠然是一場悲劇,那也要演得轟轟烈烈,絢爛美麗。她在偏遠的山溝里堅持練習三弦琴,雖是山村的藝妓,卻彈得跟東京舞台上的演員一樣好。
「她總是以大自然的峽谷作為自己的聽眾,孤獨地練習彈奏。久而久之,她的彈撥自然就有力量。這種孤獨驅散了哀愁,蘊含著一種豪放的意志。」
這哪裡是彈撥的力量,分明是她旺盛的生命本能在向這世界吶喊咆哮。她雖是女子,但頑強的生命力超過了作為男子的島村。
兩個靈魂迥然不同的人相戀,結局已定。島村雖然一次次被駒子的愛打動,卻無法像駒子一樣專心投入感情。
「島村了解駒子的一切,可是駒子卻似乎一點也不了解島村。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的心田裡。當然,島村也不可能永遠這樣放盪不羈。島村覺得這次回去,暫時是不可能再到這個溫泉浴場來了。」
兩人靈魂的差異,在駒子為島村表演三弦琴那段顯得最突出。召妓時可以露出男人那副無恥相來的島樹,在音樂這展現靈魂的藝術面前,顯出了孱弱的一面,幾乎無法承受駒子的熱情。
「突然間,島村臉頰起了雞皮疙瘩,一股冷意直透肺腑。在他那空空如也的腦子里充滿了三弦琴的音響。與其說他是全然感到意外,不如說是完全被征服了……他感到自己已經沒有力氣,只好愉快地投身到駒子那藝術魅力的激流之中,任憑它漂浮、沖激。」 「她漸漸地像著了迷了,聲音又高亢起來。這彈撥的弦音要飄盪到什麼地方去呢?島村有點驚呆了,給自己壯膽似地曲著雙臂,把頭枕在上面躺了下來……」
駒子的美不在相貌,而在靈魂。因為再沒有比被壓抑的人性更丑的了。
川端康成後來回憶:「[我]深深切入到小說人物駒子的內部,對島村則淺淺地點到即止,從這個角度看,說我是島村還不如說我是駒子……特別是駒子的感情,實際上就是我的感情,我想,我只是想通過她向讀者傾訴而已。」
作為駒子的川端康成究竟怎麼看島村代表的現代人呢,讓我們借駒子的話來結尾吧:
「東京人盡愛撒謊,討厭!」
「東京人真復雜,實在難捉摸啊。周圍吵吵鬧鬧的,心不在焉吧?什麼都心不在焉了。有朝一日連對生命也心不在焉了……」
川端康成的《雪國》讀後感4
有些書就留下這樣的氣息,引人一再重返,流連不已,川端康成《雪國》讀後感。
《雪國》、《千羽鶴》、《古都》的合集,以文學成就而言,《古都》最是單純清淺,恍若以京都四季風物作背景的莫扎特的音樂;《千羽鶴》的編織承轉親密而微妙,近乎不著痕跡,以超然的敘述技巧蜿蜒探入內心的幽深世界;相比之下,《雪國》則與兩部作品都極不一樣,透過那樣秉賦強烈、稜角鮮明的虛構,攤開一幀按捺不住卻無以寄託的精神映像。
從火車穿過隧道的那一刻開始,就處處看見兩相映照的風景:島村眼睛裡的兩個女子,駒子徒勞而認真的生,與葉子悲凄而凜冽的死之間,構成亮色與冷色、濃烈與柔斂、漸悟與頓悟的對照,實與虛、動與靜、續與斷的反詰,如霞光對雪色,如鏡里照現的妖嬈紅顏與窗上浮映的迷離秋水;並非對比,亦非張愛玲所偏好的"參差的對照",而是一體之兩面,是生命在抵達死亡以前所兼具的美麗與虛幻,因為不斷的消逝,湧出不竭的眷戀,讀後感《川端康成《雪國》讀後感》。島村並不僅僅是敘述的取角,也是風景的一部分:葉子與行男之死別,正照應駒子與島村之生離;而葉子對於死的決然歸赴,像透過一粒沙所洞察的世界,照亮了島村對於生的惝恍繾綣。
解讀這篇小說的虛構動機,讓我想起另一部成雙設對、處處滲透"參差的對照"的作品《石頭記》,貫穿兩者的是如此相似的精神底色:是情,是幻?孰真,孰空?是執著於物哀之美,抑或皈依運命的徒勞?當記憶如此纖毫畢見,刻骨銘心,由誰來了悟紅塵虛幻,懸崖撒手?
川端康成的《雪國》讀後感5
讀了川端康成的《雪國》,約莫讀了一半。誠如譯者在序言中所說,《雪國》如同駒子一般,有著驚艷的美。
不知不覺中折服於川端康成的筆觸與動人。他自己就心中充滿悲寂,從小就心中哀傷,構築了由精神衰弱與眼淚組成的心靈。很明了,是一種頹廢的美。
寫的很多東西是獨有的日本風味。譬如腰帶。我見過日本人的腰帶,很寬,很耐看,綉了許多東西,反映出主人的思想境界。日本的一套套大多是從中國學去的,然而也許是中國人太包容了,失掉了一些特色的東西。川端康成在《雪國》《古都》中寫了很多。中國就沒有一件能好好描摹的衣服。(.)
川端康成對於感覺的意識臻於至善。感覺在意識流中波動,同過筆來寫,無外乎是景色、動作、面龐的細膩描寫。他的想像很怪異,「筆挺的小鼻子雖然單薄一些,但下面纖巧而抿緊的雙唇,如同水蛭美麗的輪環,伸縮自如,柔滑細膩。……但白里透紅的……」總之,他給你的就像一束意識流。
「不知為什麼,島村還想大聲再說一遍『徒勞而已『,忽然之間,身心一片沉靜,彷彿聽得見寂寂雪聲。」象這一句,抓住瞬間流動過的意識流,讓人物生發出人生如夢的慨嘆。川端康成將整個的故事嵌在幽暗淡色的環境中,主要寫一眼之所及,顏色配上冷暖,寫人物所思,寫道德與慾望的沖突。如「姑娘映在雪色上的頭發,也隨之黑中帶紫,鮮明透亮。」簡單的顏色描摹,勾勒出了一絲邪惡與不純潔。雖然沒有寫「寒」與「冷」,但字字透著寒氣。
這第一篇,主要寫了川端康成的手筆,即其描繪瞬間感受的筆上功夫。這些與他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Ⅷ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是《雪國》《古都》《千隻鶴》。
1)《雪國》(ゆきぐに)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義代表之作,從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別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題名,斷斷續續地發表在《文藝春秋》、《改造》等雜志上,相互之間並沒有緊密相連的情節,直至全部完成並經認真修改後,才冠以《雪國》於1948年匯集出版單行本。《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凈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2)《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川端康成運用清淡、細膩的筆觸,敘述了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的悲歡離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作者把自己的關注、同情與哀嘆,都給予她們,寫了她們的辛酸身世和純潔愛情,還寫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故事在寂靜中開始,在寂靜中結束,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濃重的凄涼的意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虛無、厭世的思想。
3)《千隻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52年,主要講述的是一段涉及兩代人的畸戀故事,表現了愛與道德的沖突,同時對日式風物與心理的刻畫也十分細膩,「字里行間彷彿有潔白的千隻鶴在晚霞中翩翩飛舞。」在《千隻鶴》中,很多人物都帶有悲劇情調。《千隻鶴》本身也是一部十分復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
Ⅸ 《雪國》川端康成 目錄
《雪國》體現了川端康成的虛無主義思想,他認為這個世界不存在美,只能從日本傳統文化中去尋找。《雪國》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義代表之作,從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別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題名,斷斷續續地發表在《文藝春秋》、《改造》等雜志上,相互之間並沒有緊密相連的情節,直至全部完成並經認真修改後,才冠以《雪國》於1948年匯集出版單行本。《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凈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雪國》情節並不復雜,故事寫的是東京一位名叫島村的舞蹈藝術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國的溫泉旅館,與當地一位名叫駒子的藝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之間發生的感情糾葛:島村是一個有著妻室兒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遺產,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他來到雪國的溫泉旅館,邂逅了藝妓駒子,並被她的清麗和單純所吸引,甚至覺得她的「每個腳趾彎處都是很乾凈的」,後來又兩度到雪國和駒子相會。小說就是從島村第二次來雪國開始的。駒子的三弦琴師傅的兒子行男患了肺結核,葉子陪同他從東京乘火車返回湯澤,正好坐在第二次去會駒子的島村對面。島村透過車窗欣賞黃昏的雪景,卻看到映現在車窗上的美麗的葉子,不禁喜歡上了這個美少女。因而在他和駒子、葉子之間,構成了一種微妙的情感關系。小說最終以葉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