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屬於文言短篇小說嗎
『壹』 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是誰
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是誰
解答:干寶 搜神記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
作者簡介
干寶(?~336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啟《海鹽縣圖經》雲:「父瑩,仕吳,任立節都尉,南遷定居海鹽,干寶遂為海鹽人」。又雲:「干瑩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雜存》雲:「干寶……海鹽人也。按武原古志雲,其墓在縣西南四十里,今海寧靈泉鄉。真如寺乃其宅基,載在縣志,蓋古地屬海鹽也。」據史料記載,自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干寶初仕鹽官州別駕(刺史的從吏官),後因劉聰、石勒之亂,西晉亡,東晉立,南北對峙,干寶舉家遷至靈泉鄉(今海寧黃灣五豐村與海鹽澉浦六忠村的交界處)。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陽,干寶為父守孝。至三世時,遷至梅園(今海鹽通元),自此,海鹽成為干氏子孫繁衍的居住地。
名稱由來
《晉書·干寶傳》說他有感於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
內容
《搜神記》為東晉初年史學家干寶編撰,全書凡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作者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文章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它與山川祭祀、祖先祭祀並列。自商周以來,歷代帝王無不親登祭壇祭祀,而記載神鬼傳說的典籍。除《楚辭》、《淮南子》外,《搜神記》稱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為我們保留了不少珍貴的材料,是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及神話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標注讀音,文中生僻字詞標注,讀音,讓讀者無查閱之苦。增加譯文,讓文字變得通俗易懂,易於為讀者接愛。圖文並茂,一百餘幅古代珍稀版畫,營造情境和氛圍。
《搜神記》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後有託名陶潛的《搜神後記》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覽》上下卷,都是《搜神記》的仿製品。《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傳奇故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
《搜神記》內容十分豐富,有神仙術士的變幻,有精靈物怪的神異,有妖祥卜夢的感應,有佛道信仰的因果報應,還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戀愛,等等。其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西漢傳下來的歷史神話傳說和魏晉時期的民間故事,優美動人,深受人們喜愛。神話,如卷十四的"盤瓠神話",是關於古時蠻族始祖起源的猜測;"蠶馬神話"是有關蠶絲生產的神話。歷史傳說,如卷十一"干將莫邪"講述的復仇故事;卷十六紫玉傳說,講吳王小女的生死愛情。民間故事,如卷十一"東海孝婦",講孝婦周青蒙冤的故事;韓憑夫婦的傳說則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卷一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也是如此。這些故事是《搜神記》的精華所在,歷代長傳而不衰。
『貳』 世說新語喻世名言搜神記屬不屬於文言文小說集
C (馮夢龍為明末通俗文學家)
『叄』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搜神記》內容介紹一下
《晉書·干寶傳》說他有感於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
這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搜神記》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後有託名陶潛的《搜神後記》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覽》上下卷,都是《搜神記》的仿製品。《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傳奇故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
干寶,晉新蔡人,初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關內侯,是一個有神論者,他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肆』 最早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最早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
志怪的是《搜神記》,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
記人的是《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出版的書,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故事完整、藝術感染力強的是「唐代傳奇」,它是一個類別名稱,包括很多的集子,作者多,作品多,風格多樣。
『伍』 志怪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志怪小說代表作有:
1、《搜神記》是晉代干寶搜集撰寫的記錄神仙鬼怪的著作,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的代表。主要是搜集各種民間關於鬼怪、奇跡、神異以及神仙方士的傳說,也有采自正史記載的祥瑞、異變等情況,文學水平也不是非常出色,但對中國後世的傳奇小說發展影響很大。
『陸』 如何評價《聊齋志異》和《搜神記》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短篇小說431篇。其內容大致有四部分:1.懷著對現實社會的憤懣情緒,揭露、嘲諷貪官污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筆鋒刺向封建政治制度。這類作品以《促織》、《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2.蒲松齡對腐朽的科舉制度有切身的體會,通過《司文郎》、《考弊司》、《書痴》等篇,無情地揭開了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禁錮與腐蝕,譴責了考場中營私舞弊的風氣。3.對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及為了這種愛情而努力抗爭的底層婦女、窮書生予以衷心的贊美。代表作品有《鴉頭》、《細侯》等。《聊齋志異》中還有相當多狐鬼精靈與人的戀愛故事,頗具浪漫情調。在這些故事裡,塑造了很多容貌美麗、心靈純潔的女性形象,如紅玉、嬰寧、香玉、青鳳、嬌娜、蓮香等。4.有些短篇是闡釋倫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如《畫皮》、《嶗山道士》等。
《聊齋志異》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和驚人的想像力,這主要表現在對正面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作者善於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手法營造情節,沖破現實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
《搜神記》
《搜神記》,筆記體志怪小說集,晉干寶撰,《隋書·經籍志》著錄為三十卷,今本凡二十卷,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
干寶,晉新蔡人,初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關內侯,是一個有神論者,他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關漢卿的《竇娥冤》,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等許多傳奇、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
雖然很多人不一定信鬼神,但是鬼怪故事一直很有市場。人們對另一個世界的同行者都頗為好奇,在現實中看不見的、得不到的,不妨把他們安排在另一個世界實現,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往往奇幻,全能,甚至殘忍。《搜神記》有一則《韓憑妻》,比較著名,說夫妻倆人不畏強權,抵死相守,嗣後遂不能合葬,但是兩個人得墳上長出一棵大梓樹,盤根錯節在一起,樹上又有鴛鴦交頸悲鳴,讓人心生悲慨,借用一個濫俗的套語,就是「柔情也瘋狂」,背後一陣涼風,胸中一陣蜜意,不知如何是好。不過,變孔雀也好,變蝴蝶也罷,人間若真有是情,何苦化去?
『柒』 《世說新語》 《霍小玉傳》 《搜神記》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哪一部不屬於文言小說
霍小玉傳,世說新語和搜神記我都看過,絕對文言小說。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我記得好像是三言二拍里的,三言二拍是文言小說。
排除3個選項,就只剩霍小玉傳咯。希望能夠幫到你~
『捌』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是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是《搜神記》。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8)搜神記屬於文言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志怪小說的最高成就,應該體現在《搜神記》上。它與地理博物作品不同,以輯錄鬼怪神仙故事為主,也包括一些瑣聞雜記,是直承《穆天子傳》及《山海經》影響而出現的。它的作者是東晉初年著名史學家干寶。干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人。
出身世家,少即勤學,博覽群書,著《晉紀》二十卷,時稱良史。據《晉書》本傳載,他作《搜神記》是有感於父親之婢和兄長死而復生的神異經歷。遂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而成的。一方面"考先志於載籍",另一方面"收遺逸於當時",涉獵頗廣,歷數十年而成。
原書為三十卷,唐宋時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際佚失。今本為二十卷,是明代學者胡應麟從《法苑珠林》、《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書中輯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