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短篇小說
1. 瑞木蕻良是20世紀30年代什麼的代表人物之一
端木蕻良是20世紀30年代(東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東北作家群簡介:
東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變後,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願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宏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
「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李輝英、王相智等。他們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聯」,但其創作實際上構成「左聯」文學的一部分。正是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攪成一團,以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
代表作有蕭紅的《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鴜鷺湖的憂郁》 ,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等。
二、端木蕻良簡介: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母親》。
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
主要作品:
(1)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風景》《大江》,散文《土地的誓言》;
(2)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
(3)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
(4)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
(5)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影響卓著,為世人所流傳。
(6)散文《土地的誓言》。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文章中作者抒發了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以及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此文的結構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構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2. 中國著名文學小說
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等等。
1、《紅樓夢》
《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等,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
《紅樓夢》版本可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程本為程偉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為脂硯齋在不同時期抄評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2、《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3、《水滸傳》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
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4、《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5、《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3. 老舍的短篇小說
4. 老人與海的作者和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
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
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斗。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郁,1961年7月2日用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容簡簡介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
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4)20世紀30年代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一、寫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二、著名作品
1、《49個故事》
1938年,海明威所作的49個故事加上他唯一一部完整的劇本《第五縱隊》出版成《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海明威的目的是,如他在該書的前言所說,要多寫作。
這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能在其他書包括《在我們的時代里》、《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勝者一無所獲》和《乞力馬扎羅的雪》中找到。
在這本書中,雖然很多故事都很短,但是在它們之中卻也有很多頗著名的,而其中的《殺人者》就是很著名的一個短篇小說。
2、《喪鍾為誰而鳴》
1939年春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戰勝了共和軍,結束了西班牙內戰。佛朗哥法西斯分子奪去了海明威的家,在1940年,海明威因離婚而失去了他在基韋斯特心愛的家。離婚數星期後,海明威娶了他在西班牙四年的同伴瑪莎·蓋爾霍恩,是為其第三任妻子。
1940年,海明威出版了小說《喪鍾為誰而鳴》。該書1939年寫於古巴及基韋斯特,並於1940年7月寫畢。這部長篇小說以西班牙內戰作為背景,敘述一個名叫羅伯特·喬丹的美國人在共和軍一方與西班牙士兵戰斗的故事。
故事素材主要是來自海明威在西班牙的經歷及戰爭報導。這是他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書名源自約翰·唐尼的《沉思第十七篇》。
5. 中國20年代到3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
1、《頭發的故事》
《頭發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雙十節」為線索,以N先生獨白的方式,圍繞著男人留辮子、剪辮子,女子剪發等「頭發」問題組織故事。
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表達了作者魯迅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深深同情和對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統治者或革命者的憤激。小說通過人物獨白敘事抒情,生動有感染力。
2、《風波》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小說通過對在江南某水鄉發生的一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農村、農民愚昧落後、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
並由此說明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
《風波》這篇小說圍繞「辮子」的有無展開情節,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變化,在結構上完整地遵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的程序演進,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寫此」,場面不大,個個人物鮮靈生動。
小說最後寫「新近裹腳」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樣子,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並且留下深長的餘味,其精警深刻,發人深思。
3、《故鄉》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4、《蝕》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創作的系列小說作品,《蝕》三部曲,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發表於1927年)、《動搖》《追求》(1928年先後完成)。
通過對革命分子心靈世界細膩的描寫,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後革命營壘中存在的矛盾與分化。
《蝕》從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心理歷程的獨特角度來反映大革命,絲毫不迴避歷史教訓,顯示了茅盾對中國革命及中國社會的認識、把握以及清醒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5、《沉淪》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6. 20世紀30-40年代芬蘭文學有哪些著名的作家作品
20世紀30—40年代,芬蘭經歷了世界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些作家沖破種種阻撓,堅持與反法西斯斗爭。20世紀30年代成立的進步文學組織──「基拉社」,公開宣告它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並出版了刊物《四十年代》,發表過不少反法西斯主義的文章。潘蒂·韓培(1905—1955)寫了許多短篇和長篇小說,反映20世紀20—30年代的工人運動,表達了對貧苦農民和伐木工人的同情,也表現了當時的反法西斯運動。女作家埃爾維·西內爾沃的《蘇南寧之詩》和《上山》都以20世紀30年代為背景,描寫城市工人生活,反映人們的不滿情緒。這時,還涌現出了像托伊沃·佩卡寧(1902—1955)這樣的工人作家。他的小說《在工廠的陰影下》(1932)、《人民的春天》(1935)等都較真實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和要求。米卡·瓦爾塔里(1908—1979)也是這一時期較受歡迎的作家,他寫了不少小說、詩歌、短篇故事和劇本,反映戰後青年的出路等社會問題。他的代表作是歷史小說《埃及人西奴海》,描寫古埃及青年的愛情故事。20世紀40年代比較出名的女作家是阿伊拉·梅里盧奧托(1924—)和托薇·揚松(1914—),前者是詩人,其代表作是《玻璃畫》(1946);後者是童話故事和連環畫作家,她的童話中的主人公「侏儒姆米」已為人所熟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大量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比較著名的有萬伊諾·林納(1920—)的《無名戰士》、幽默諷刺作家胡奧維寧(1927—)的《和平之篇》、塔爾維(1920—)的《朋友與敵人》、《我們生活在俄國陰影下》以及帕沃·林塔拉(1930—)的《孩童》。這些作品大多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歷史現實,表達了芬蘭人民捍衛民族獨立的堅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