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描寫草原的短篇小說
⑴ 歐亨利的有形成悖論的短篇小說
工作了五年,反映了作家對健康人性和健康社會的強烈嚮往與追求,有著密切的關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選取極富表現力的生活場景,歐·亨利就在他叔公的葯房裡當學徒,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意義最大、《警察和贊美詩》,從此振作民眾精神。他於一八六二年九月十一日生於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的家庭,便到得克薩斯州一個朋友的牧場上做了兩年牧童。作者從社會生活的側面介紹。而對「上流人物」「得意之徒」們的巧取豪奪。他和莫泊桑。而三類作品當中,與他的創作環境有限大關系。從十五歲開始,醫治社會痼疾,後來由於健康關系需要更換環境,贊美了他們的人性美。本書收有他的主要作品四十多篇。
小說特點,給了歐·亨利深刻的影響,其中《麥琪的禮物》,描繪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艱門辛、《最後一片藤葉》等篇目一向被見為短篇經典,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惟利是圖的社會罪惡。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揭露金錢萬能,並被收進各種教材。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均為膾炙人口的佳作。即使在他已經成名。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真姓名是威廉·西德尼·波特。遼闊的西部草原和粗獷的牧人生活:歐·亨利是20世紀初美國傑出的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從題材的性質來看、調侃的口吻表現他那個時代的風貌,以奇特的構思;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利慾熏心予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有「美國的莫泊桑」之稱
⑵ 歐亨利作者的簡介是怎樣的
歐•亨利是美國傑出的小說家,他以新穎的構思、詼諧的語言、懸念突變的手法表現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開辟了美國式短篇小說的途徑。他的作品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
歐•亨利的真實姓名是威廉•西德尼•波特,於一八六二年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伯勒鎮一個醫師的家庭,十五歲在家鄉一家葯店當學徒,一八八二年去西部得克薩斯州牧場當了兩年牧牛人,後調換過不少職業,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和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第一國民銀行的出納員。一八八七年他和阿索爾•艾斯蒂斯結婚,生有一女。在銀行工作期間,波特曾買下一家名叫《滾石》的周刊,發表了一些諷刺性的幽默小品(其中一部分收在本書題為「滾石」的集子里)。十九世紀末,美國西部銀行的工作制度不很規范,波特供職的銀行短缺一筆現金,波特為了避免受審,隻身離家,流浪到中美洲的宏都拉斯。一八九六年,他獲悉妻子病危,冒險回國探視。一八九七年妻子病故,波特本人於次年四月被捕,關進俄亥俄州監獄。
監獄當局考慮到波特具有葯劑學的知識和工作經驗,便派他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工作之餘,他開始認真寫作,以稿酬所得貼補獄外女兒的生活費用。一八九九年,他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雜志《麥克盧爾》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署名「歐•亨利」。
這個筆名,一說是獄中醫務室所用一部法國葯典作者的名字,一說是某個監獄看守的名字,不管怎麼說,署名「歐•亨利」的作家立刻引起了讀者的注意和出版界的興趣。
一九○一年,歐•亨利因表現良好,提前獲釋。一九○二年。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與紐約《世界報》簽訂合同,每周提供一個短篇,同時還為別的報撰稿。正當他的創作力最為旺盛的時候,健康狀況卻開始惡化,加上第二次婚姻不幸,他開始酗酒,終於心力交瘁,於一九一。年六月五日在紐約病逝。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將近三百個短篇和一部長篇小說。一九。四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以虛構的拉丁美洲安楚里亞共和國為背景,揭露了美國冒險家推行殖民主義掠奪政策的行徑。小說里的維蘇威果品公司影射臭名昭著的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是享有無上特權的「國中之國」,為了壓低當地的香蕉出口稅,攫取超額利潤,不惜發動叛亂和軍事政變,撤換不俯首聽命的政府。作家在這部小說里展開了幾條並行的線索,試圖描繪出一幅廣闊的畫卷,但章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很緊密,作為幾個短篇也可以單獨成立,這正是作家獨特的藝術手法的自然流露。除《白菜與皇帝》外,《平均海拔問題》、《「醉翁之意」》、《雙料騙子》等一些短篇,也以拉丁美洲生活為題材,異國情調濃郁,別有風味。
歐•亨利的一部分短篇小說是描寫美國西部草原和牧牛人生活的,主要收在以《西部的心》為題的集子里。作家時常引用吉卜林的一句話:「西方是西方,東方是東方,它們永不會相遇。」但他的用意不同於那個美化帝國擴張的英國詩人。歐•亨利所說的西方是指廣闊自由、富有浪漫氣息的美國西南各州:東方則指以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為中心的工業發達的東北各州。在作家心目中,西部受到的資本主義文明的侵蝕不那麼明顯,人們純朴、勤勞、正直、勇敢、充滿朝氣和活力,還沒有沾上資產階級惟利是圖、爾虞我詐的惡習。《索利托牧場的衛生學》寫了一個身敗名裂的賭徒從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大城市來到草原,通過勞動和接近大自然,重新獲得健康和生活的信心。
在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中佔有較大比例、值得重視的是描寫美國大城市,尤其是紐約生活的作品。作家一生坎坷,常與社會底層失意落魄的小人物相處,對他們懷有深刻的關愛,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在歐•亨利筆下,柏油馬路和鋼筋混凝土組成的大城市是陰森沉默、冷酷無情的龐然大物,「人們說它鐵石心腸,說它沒有惻隱之心,人們把它的街道比做蠻荒的叢林和熔岩的沙漠」,但在這高樓大廈的森林裡,在不毛的柏油路上,卻出乎意料地長出瑰麗的人性花朵,作家尋覓並找到了獨特的傳奇——描寫愛情、友誼、自我犧牲、美麗心靈和崇高感情的傳奇。《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後的常春藤葉》等篇就是久負盛名、膾炙人口的描寫紐約小人物的作品。作家把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為主的集子題名為《四百萬》,原因在於當時某些作家認為構成紐約社會基礎的是四百個「上流人物」,只有他們才舉足輕重,歐•亨利卻認為應當給予注意的不是四百個利慾熏心的資本家,而是四百萬紐約的普通老百姓。
歐•亨利有一部分作品是描寫騙子的。他採用說書入的形式,由傑甫•彼得斯用嬉笑怒罵、憤世嫉俗的調侃語氣敘說故事,說明資產階級社會無非是個爾虞我詐、黑吃黑的騙子社會,不少道貌岸然的「上流人物」只不過是成功的高級騙子,政界要人賣官鬻爵,金融巨頭巧取豪奪都是常事,甚至一則徵婚廣告也可用來斂財;創辦所謂慈善事業更是設騙摟錢的妙計(《慈善事業數學講座》)。《我們選擇的道路》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的規律,說明強盜和金融資本家本質上並無不同。攔路打劫的匪徒和操縱投機的資本家都不擇手段,不惜置對手於死地。
歐.亨利是位風格獨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幽默風趣,詼諧機智,文筆簡練,描寫生動。他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近似漫畫的筆觸勾勒人物,從細微之處抓住特點,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揮灑自如、左右逢源,使筆下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在處理小說結尾方面,歐•亨利顯示了驚人的獨創性。「歐•亨利式的結尾」在美國文學中負有盛名。他先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透露一些情況,作為鋪墊,埋下伏筆,但對最重要的事實卻一直秘而不宣,結尾時峰迴路轉,豁然開朗,產生了意料不及、畫龍點睛的效果,向讀者揭示了整個故事的意義和人物性格及行為的全部真實,使讀者在驚愕之餘,不禁拍案叫絕,不能不承認故事的合情合理,贊嘆作者構思的巧妙。
歐•亨利的小說結尾固然精彩,開頭也出手不凡。作家的風趣幽默、輕松活潑的開場白多與比喻聯想、引經據典、人物刻畫、抒情議論交融在一起,特別是能把抒情和闡理加以有機地結合。使讀者精神為之一振,急於知道下文。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能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翻譯就可以說是成功的,奈達還主張翻譯所傳達的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容,還應包括語言形式。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力求做到吃透原文含義,緊扣原作,在不損害漢語習慣的前提下,進行「功能對等」的轉換,爭取達到形似神似,希望讀者一看就能領略原文意蘊,欣賞原著的魅力。
作家經常運用俚語、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由大量移民組成,歐•亨利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詞彙,並引用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典故。《供應傢具的房間》一篇中提到貧窮的房客們時說:「他們的葡萄藤是攀繞在闊邊帽上的裝飾;他們的無花果樹只是一株橡皮盆景,」這里就引用了《聖經》的典故,《列王紀上》有「所羅門在世的日子……猶太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安然居住」,葡萄樹和無花果樹是安定的家庭生活的象徵。遇有這類情況,譯者作了一些必要的注釋,希望有助於讀者閱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拙譯兩卷本《歐•亨利小說選》和一卷本《歐•亨利短篇小說選》,並於二零零三年出版《歐•亨利小說全集》,頗受讀者歡迎,經常再版。現選擇其中最優秀、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三十篇,結成這一「藏本」,以饗讀者。
⑶ 歐亨利小說哪篇精彩
愛的犧牲
〔美〕歐.亨利/著
當你愛好你的藝術時,就覺得沒有什麼犧牲是難以忍受的。
那是我們的前提。這篇故事將從它那裡得出一個結論,同時證明那個前
提的不正確。從邏輯學的觀點來說,這固然是一件新鮮事,可是從文學的觀
點來說,卻是一件比中國的萬里長城還要古老的藝術。
喬·拉雷畢來自中西部槲樹參天的平原,渾身散發著繪畫藝術的天才。
他還只六歲的時候就畫了一幅鎮上抽水機的風景,抽水機旁邊畫了一個匆匆
走過去的、有聲望的居民。這件作品給配上架子,掛在葯房的櫥窗里,挨著
一隻留有幾排參差不齊的玉米的穗軸。二十歲的時候,他背井離鄉到了紐約,
束著一條飄垂的領帶,帶著一個更為飄垂的荷包。
德麗雅·加魯塞斯生長在南方一個松林小村裡,她把六音階之類的玩意
兒搞得那樣出色,以致她的親戚們給她湊了一筆數目很小的款子,讓她到北
方去「深造」。他們沒有看到她成——,那就是我們要講的故事。
喬和德麗雅在一個畫室里見了面,那兒有許多研究美術和音樂的人經常
聚會,討論明暗對照法、瓦格納①、音樂、倫勃朗的作品②、繪畫、瓦爾特
杜弗③、糊牆紙、蕭邦④、奧朗⑤。
喬和德麗雅互相——或者彼此,隨你高興怎麼說——一見傾心,短期內
就結了婚——當你愛好你的藝術時,就覺得沒有什麼犧牲是難以忍受的。
拉雷畢夫婦租了一層公寓,開始組織家庭。那是一個寂靜的地方——單
調得像是鋼琴鍵盤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們很幸福;因為他們有了各自的
藝術,又有了對方。我對有錢的年輕人的勸告是——為了爭取和你的藝術以
及你的德麗雅住在公寓里的權利,趕快把你所有的東西都賣掉,施捨給窮苦
的看門人吧。
公寓生活是唯一真正的快樂,住公寓的人一定都贊成我的論斷。家庭只
要幸福,房間小又何妨——讓梳妝台坍下來作為彈子桌;讓火爐架改作練習
劃船的機器;讓寫字桌充當臨時的卧榻,洗臉架充當豎式鋼琴;如果可能的
話,讓四堵牆壁擠攏來,你和你的德麗雅仍舊在裡面,可是假若家庭不幸福
,隨它怎麼寬敞——你從金門進去,把帽子掛在哈得拉斯,把披肩掛在合恩
角,然後穿過拉布拉多出去⑥,到頭還是枉然。
喬在偉大的馬傑斯脫那兒學畫——各位都知道他的聲望。他取費高昂;
課程輕松——他的高昂輕松給他帶來了聲望。德麗雅在羅森斯托克那兒學習,
各位也知道他是一個出名的專跟鋼琴鍵盤找麻煩的傢伙。
只要他們的錢沒用完,他們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誰都是這樣——算了
吧,我不願意說憤世嫉俗的話。他們的目標非常清楚明確。喬很快就能有畫
問世,那些鬢須稀朗而錢袋厚實的老先生,就要爭先恐後地擠到他的畫室里
來搶購他的作品。德麗雅要把音樂搞好,然後對它滿不在乎,如果她看到音
樂廳里的位置和包廂不滿座的話,她可以推託喉痛,拒絕登台,在專用的餐
室里吃龍蝦。
但是依我說,最美滿的還是那小公寓里的家庭生活:學習了一天之後的
情話絮語;舒適的晚飯和新鮮、清淡的早餐;關於志向的交談——他們不但
關心自己的,也關心對方的志向,否則就沒有意義了——互助和靈感;還有
——恕我直率——晚上十一點鍾吃的菜裹肉片和乳酪三明治。
可是沒多久,藝術動搖了。即使沒有人去搖動它,有時它自己也會動搖
的。俗語說得好,坐吃山空,應該付給馬傑斯脫和羅森斯托克兩位先生的學
費也沒著落了。當你愛好你的藝術時,就覺得沒有什麼犧牲是難以忍受的。
於是,德麗雅說,她得教授音樂,以免斷炊。
她在外面奔走了兩三天,兜攬學生。一天晚上,她興高采烈地回家來。
「喬,親愛的,」她快活地說,「我有一個學生啦。喲,那家人可真好。
一位將軍——愛·皮·品克奈將軍的小姐,住在第七十一街。多麼漂亮的
房子,喬——你該看看那扇大門!我想就是你所說的拜占廷式⑦。還有屋子
裡面!喔,喬,我從沒見過那樣豪華的擺設。
「我的學生是他的女兒克蕾門蒂娜。我見了她就喜歡極啦。她是個柔弱
的小東西——老是穿白的;態度又多麼朴實可愛!她只有十八歲。我一星期
教三次課;你想想看,喬!每課五塊錢。數目固然不大,可是我一點也不在
乎;等我再找到兩三個學生,我又可以到羅森斯托克先生那兒去學習了。現
在,別皺眉頭啦,親愛的,讓我們好好吃一頓晚飯吧。」
「你倒不錯,德麗,」喬說,一面用斧子和切肉刀在開一聽青豆,「可
是我怎麼辦呢?你認為我能讓你忙著掙錢,我自己卻在藝術的領域里追逐嗎?
我以般范紐都·切利尼⑧的骨頭賭咒,決不能夠!我想我以賣賣報紙,搬
石子鋪馬路,多少也掙一兩塊錢回來。」
德麗雅走過來,勾住他的脖子。
「喬,親愛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堅持學習。我並不是放棄了音樂去干
別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學一些。我永遠跟我的音樂在一起。何況
我們一星期有十五錢,可以過得像百萬富翁那般快樂。你絕不要打算脫離馬
傑斯脫先生。」
「好吧,」喬說,一面去拿那隻貝殼形的藍菜碟。可是我不願意讓你去
教課,那不是藝術。你這樣犧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當你愛好你的藝術時,就覺得沒有什麼犧牲是難以忍受的,」德麗雅
說。
「我在公園里畫的那張素描,馬傑斯脫說上面的天空很好。」喬說。「
丁克爾答應我在他的櫥窗里掛上兩張。如果碰上一個合適的有錢的傻瓜,可
能賣掉一張。」
「我相信一定賣得掉的,」德麗雅親切地說。「現在讓我們先來感謝品
克奈將軍和這烤羊肉吧。」
下一個星期,拉雷畢夫婦每天一早就吃早飯。喬很起勁地要到中央公園
里去在晨光下畫幾張速寫,七點鍾的時候,德麗雅給了他早飯、擁抱、贊美、
接吻之後,把他送出門。藝術是個迷人的情婦。他回家時,多半已是晚上
七點鍾了。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血不堪的德麗雅,得意揚揚地掏出三張五塊錢
的鈔票,扔在那八呎闊十呎長的公寓客廳里的八吋闊十吋長的桌子上。
「有時候,」她有些厭倦地說,「克蕾門蒂娜真叫我費勁。我想她大概
練習得不充分,我得三翻四復地教她。而且她老是渾身穿白,也叫人覺得單
調。不過品克奈將軍倒是一個頂可愛的老頭兒!我希望你能認識他,喬,我
和克蕾門蒂娜練鋼琴的時候,他偶爾走進來——他是個鰥夫,你知道——站
在那兒捋他的白鬍子。」「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教得怎麼樣啦?」他
老是這樣問道。
「我希望你能看到客廳里的護壁板,喬!還有那些阿斯特拉罕的呢門簾。
克蕾門蒂娜老是有點咳嗽。我希望她的身體比她的外表強健些。喔,我實
在越來越喜歡她了,她多麼溫柔,多麼有教養。品克奈將軍的弟弟一度做過
駐波利維亞的公使。」
接著,喬帶著基度山伯爵的神氣⑨,掏出一張十元、一張五元、一張兩
元和一張一元的鈔票——全是合法的紙幣——把它們放在德麗雅掙來的錢旁
邊。
「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畫賣給了一個從庇奧利亞⑩來的人,」他鄭重其事
地宣布說。
「別跟我開玩笑啦,」德麗雅——「不會是從庇奧利亞來的吧!」
「確實是那兒來的。我希望你能見到他,德麗。一個胖子,圍著羊毛圍
巾,銜著一根翮管牙簽。他在丁克爾的櫥窗里看到了那幅畫,起先還以為是
座風車呢。他倒很氣派,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把它買下了。他另外預定了一
幅——勒加黃那貨運車站的油畫——准備帶回家去。我的畫,加上你的音樂
課!呵,我想藝術還是有前途的。」
「你堅持下去,真使我高興,」德麗雅熱切地說。「你一定會成功的,
親愛的。三十三塊錢!我們從來沒有這么多可以花的錢。今晚我們買牡蠣
吃。」
「加上炸嫩牛排和香菌,」喬說,「肉叉在哪兒?」
下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喬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塊錢攤在客廳的桌子上,
然後把手上許多似乎是黑色顏料的東西洗掉。
半個鍾頭以後,德麗雅來了,她的右手用綳帶包成一團,簡直不像樣了。
「這是怎麼搞的?」喬照例地招呼了之後,問道。德麗雅笑了,可是笑
得並不十分快活。
「克蕾門蒂娜,」她解釋說,「上了課之後一定要吃乳酪麵包。她真是
個古怪姑娘,下午五點鍾還要吃乳酪麵包。將軍也在場,你該看看他奔去拿
烘鍋的樣子,喬,好像家裡沒有傭人似的,我知道克蕾門蒂娜身體不好;神
經多麼過敏。她澆乳酪的時候潑翻了許多,滾燙的,濺在手腕上。痛得要命,
喬。那可愛的姑娘難過極了!還有品克奈將軍!——喬,那老頭兒差點要
發狂了。他沖下樓去叫人——他們說是燒爐子的或是地下室里的什麼人——
到葯房裡去買一些油和別的東西來,替我包紮。現在倒不十分痛了。」
「這是什麼?」喬輕輕地握住那隻手,扯扯綳帶下面的幾根白線,問道。
「那是塗了油的軟紗。」德麗雅說,「喔,喬,你又賣掉了一幅素描
嗎?」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錢。
「可不是嗎?」喬說,「只消問問那個從庇奧利亞來的人。他今天把他
要的車站圖取去了,他沒有確定,可能還要一幅公園的景緻和一幅哈得遜河
的風景。你今天下午什麼時候燙痛手的,德麗?」
「大概是五點鍾,」德麗雅可憐巴巴的說。「熨斗——我是說乳酪,大
概在那個時候燒好。你真該看到品克奈將軍,喬,他——」
「先坐一會兒吧,德麗,」喬說,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邊坐下,
用胳臂圍住了她的肩膀。
「這兩個星期來,你到底在干什麼。德麗?」他問道。
她帶著充滿了愛情和固執的眼色熬了一兩分鍾,含含混混地說著品克奈
將軍;但終於垂下頭,一邊哭,一邊說出實話來了。
「我找不到學生,」她供認說,「我又不忍眼看你放棄你的課程,所以
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里找了一個燙襯衣的活兒。我以為我把品克奈將
軍和克蕾門蒂娜兩個人編造得很好呢,可不是嗎,喬?今天下午,洗衣作里
一個姑娘的熱熨斗燙了我的手,我一路上就編出那個烘乳酪的故事。你不會
生我的氣吧,喬?如果我不去做工,你也許不可能把你的畫賣給那個庇奧利
亞來的人。」
「他不是從庇奧利亞來的,」喬慢慢吞吞地說。
「他打哪兒來都一樣。你真行,喬——吻我吧,喬——你怎麼會疑心我
不在教克蕾門蒂娜的音樂課呢?」
「到今晚為止,我始終沒有起疑。」喬說,「本來今晚也不會起疑的,
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機器間的油和廢紗頭送給樓上一個給熨斗燙了手的姑娘。
兩星期來,我就在那家洗衣作的爐子房燒火。」
「那你並沒有——」
「我的庇奧利亞來的主顧,」喬說,「和品克奈將軍都是同一藝術的產
物——只是你不會管那門藝術叫做繪畫或音樂罷了。」
他們兩個都笑了,喬開口說:
「當你愛好你的藝術時,就覺得沒有什麼犧牲是——」可是德麗雅用手
掩住了他的嘴。「別說下去啦,」她說——「只消說『當你愛的時候』。」
⑷ 給歐亨利小說選中的一個好的片段,和讀後感
歐·亨利的全部小說創作,一言以蔽之,它的體現了作家對健康人性與健康社會的強烈嚮往與追求,並有著鮮明而真實的時代印記。
它歌頌著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樸風格,盡管不無蒼涼的苦笑;它揭露著那些「社會寵兒」的驕奢淫逸、爾虞我詐、寡廉鮮恥的卑劣本質,雖然表面上輕松乃至調侃;它怒斥著社會的丑惡黑暗卻以「鬼臉」戲謔;它贊美著草原牧場上健美彪悍的生命體現,又暗中不無「逝者如斯」的調嘆。
亨利最出色的篇章,毋庸置疑,當屬描寫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作品。像眾所周知的《麥琪的禮物》、《愛的奉獻》、《最後的常青藤葉》、《警察與贊美詩》、《兩們感恩節的紳士》等,無一不讓讀者在凄然一笑後,反思深沉。
如在《麥琪的禮物》中,描述一對貧苦夫妻的愛情,聖誕節即到,為了讓深愛對方感到溫暖,表達自己美好的情意,妻子賣了一直引以為豪的漂亮的長發,為丈夫換來一條表鏈,以配丈夫多年的家傳金錶;而當她把表鏈送到丈夫面前時,卻發現丈夫為給她買盼望已久的一套玳瑁發梳,已經將金錶賣掉。結果,夫妻各持均已無用的禮物,暗然神傷……在善良崇高的人性與冷酷無奈的生活現實的強烈對比間,讀者能不感慨萬千!
再如《警察與贊美詩》中,寫一個流浪漢因無家可歸又飢寒交迫,想寄宿監獄中熬過嚴冬。於是他故意以身試法,到飯館吃飯不給錢,大喊大叫擾亂街市平靜,偷顧客的雨傘,乃至有意當頭警察的面調戲婦女……但均徒勞無功,根本不被「神聖」的法律所理睬,而當他站在教堂前,聆聽著贊美詩,想從此振作精神、積極生活的時候,警察的大手卻「庄嚴」地按住他的肩頭:判處三個月監禁!讀到此,能不使人啼笑皆非又沉思良久?
亨利描述小人物,有時也表現他們的缺憾,弱點乃至弊端,但又在具體展示過程中,更深層、更強烈地向讀者剖析他們本質善良與淳樸,更真切曲折地反映出人性的復雜面。並在這展示過程中,將這復雜人性的成因與背景自然形象地揭示出來。使讀者能在「社會與人」的范疇內思考,認識出更豐富的內涵。如《刎頸之交》,寫真誠純凈的友誼在兩個男子
共追一個姑娘的過程中可敬、可笑又可愛的表現,稍含調侃地歌頌了小人物的善良品質;如《從沒有完的故事》描寫一位每周只掙五塊錢的貧窮女工雖一時動搖,但終於拒絕了那個玩弄女性的闊佬兒的引誘。他復雜的內心世界真實感人地表現出來,但無損於主人公的美好形象,反而增加了讀者對他的敬重。
再如《兩位感恩節的紳士》更味如橄欖,兩位紳士,為了一個九年的默契和約定,上演了一出耐人尋味的人間悲喜劇。可愛么?委實可笑。但是在凄冷的人世間和殘酷的社會中,普通小人物間的這種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文精神,能不使人笑聲漸啞,終於感慨萬千么!
還有一篇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是美國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作品的選集。書中,社會上那些巧取豪奪,坑蒙拐騙,利慾熏心,爾虞我詐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們的丑惡行徑,被揭露無遺。通過他們的種種表現,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讀者展現了「文明社會」的黑暗與滑稽本質,弱肉強食與天良喪盡的現實,並喻示在金錢萬能,唯利是圖的生存環境中,人性的異化和畸變。
然而在眾多對丑惡人性的描寫之中,也不乏許多使人肅然起敬的「小人物」,讓人對荒誕,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後,感慨萬千。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位感恩節的紳士》這篇文章,它讓我真正領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故事講了兩位美國紳士——其中一人根本不能稱之為紳士,他只能說是一個常年受飢餓折磨的窮人。在他們之間有個奇怪的約定——每年感恩節,窮人便會坐在聯邦廣場噴水池對面人行道旁邊東入口右面的第三條長凳上,等待著老紳士的到來。老紳士來了之後,會帶這位飢腸轆轆的窮人飽餐一頓。這就是他們之間神聖的約定。對老紳士而言,一頓飯錢簡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卻從其中找到了助人的樂趣。而窮人的目的也並不完全是在於那頓豐盛的飯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願。
這個傳統延續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節,窮人照慣例走在去約會地點的路上。可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半路上,窮人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請進了門,並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大餐。原來住宅的主人——兩位老太太,也有一個奇怪的傳統——在正午把第一個飢餓的路人請進門,讓他大吃大喝,飽餐一頓。飢餓的窮人抵擋不住事物的誘惑,暢開肚子,吃了起來。當他心滿意足地走出住宅時,才想起了和老紳士的約定。但他還是如約與老紳士碰了面。老紳士將他帶到了一處餐廳,窮人為了不掃老紳士的興,只能裝作飢餓難奈地狼吞虎咽起來。盡管窮人那時只剩下挪動身子和呼吸的確力氣了。窮人吃完後,老紳士付了帳,兩人便道了別。
故事的結局是——兩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暈了過去,被送進了醫院。窮人是因為吃得太撐,幾乎撐破了胃,而老紳士,一位在前些日子還家財萬貫的富翁則是因為三天三夜沒有吃東西,身體脫虛,而在路上倒了下來。
讀這篇文章就好像是在嚼一隻橄欖,甜味中帶了一絲酸澀,讓人在漠然一笑之後,思索良久。
文中的主人公,充其量不過是兩個「小人物」,然而反映初等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性魅力卻是那些「大人物」,「權貴們」所無法匹敵的。
那位老紳士在身上只剩下一點錢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不去赴約,但是他看重的不是金錢,而是誠信,他寧可餓死也不願意食言。相比如今社會上一些只要自己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擇手段的人來說,老紳士的人性魅力顯露無遺。再看那個窮人,盡管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受什麼教育,但是他比任何受過良好教育的「權貴」都充滿魅力 ——那是人性的魅力,他可以對老紳士說自己已經飽了,可他為了圓老紳士的心願,咬緊牙關,把飯菜吃得乾乾凈凈。也許這很可笑,可是卻是不是多麼偉大,多麼令人欽佩!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性的偉大力量,我也立志要像那兩個紳士一樣,不求活得轟轟烈烈,但求真真實實,充滿意義,有所追求!!!
第二篇是這樣的啊。。
⑸ 歐亨利短篇小說有哪些主要內容
有《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愛的犧牲》、《紅毛酋長的贖金》等。
1、《麥琪的禮物》
講述的是一個聖誕節里發生在社會下層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
他們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吉姆有祖傳的一塊金錶,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發。
為了能在聖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錶為德拉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
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錶鏈。他們都為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4、《愛的犧牲》
該故事講述了一對貧窮卻熱愛藝術的年輕夫妻,為了成全對方不得不放棄各自摯愛的藝術追求的感人故事,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草根階層生活的艱辛。
喬和德麗雅是一對從事藝術的年輕夫婦,此時的他們正面臨現實生活的貧窮和是否繼續藝術之路之間進行抉擇的窘境。
因源於彼此的深愛,妻子德麗雅主動放棄了藝術,瞞著丈夫在一家洗衣房當女工以支持他能夠在藝術上繼續深造;而丈夫喬也為了妻子德麗雅能夠繼續教音樂,主動放棄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在同一家洗衣房當修理工,希望以此來支撐家庭的經濟支出。
該小說中,主人公們用彼此純潔的心靈、真摯的情感和崇高的犧牲精神給予了愛情最美麗的詮釋,盡管他們的努力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生活和藝術之間的矛盾,但卻讓對方看到了相互為愛的付出,看到了彼此愛情的忠貞。
生活的貧窮和捉襟見肘並沒有磨滅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仰,表面上看,夫妻雙方雖然都放棄了自己的摯愛追求,但彼此之間純真、炙熱的愛情卻得以進一步升華。
正如該小說的篇名所描述的那樣,愛是需要有犧牲的,只要彼此間有真愛,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也正是因為有了愛,人與人之間才能夠相互理解,才能夠互相體貼,才能夠讓愛情永恆。
5、《紅毛酋長的贖金》
講述了一個綁架的故事「我」與比爾在一個名叫頂峰鎮的地方,綁架了這個鎮上有名望的居民埃比尼澤多塞特的獨子,「我們」原想靠他去敲詐埃比尼澤;
然而「我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孩子捉弄人,一開始,「我們」三個扮印第安人玩,後來這個孩子越來越囂張,越來越捉弄人,還把其中一個人弄傷了,讓比爾差點成了精神崩潰者。
最後「我」把勒索信送到埃比尼澤的家,可後來「我們」卻被埃比尼澤給敲詐,實在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著個孩子,最後的結果,「我們」把孩子送回去,並且給了他父親250元。
⑹ 關於歐亨利的短篇小說
索利托牧場的衛生學》中,牧場主人助人為樂、救死扶傷的豪放,牧牛人熱忱天真、毫無遮掩的胸襟,以及在大都市壓抑下奄奄一息、而在大草原清新空氣和潔凈人間重新恢復生命力的拳擊手的感悟,都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地得到了藝術體現
⑺ 歐亨利短篇小說
介紹:歐·亨利是20世紀初美國傑出的短篇小說大師,有「美國的莫泊桑」之稱。本書收有他的主要作品四十多篇,其中《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後一片藤葉》等篇目一向被見為短篇經典,並被收進各種教材,均為膾炙人口的佳作。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真姓名是威廉·西德尼·波特。他於一八六二年九月十一日生於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的家庭。從十五歲開始,歐·亨利就在他叔公的葯房裡當學徒,工作了五年,後來由於健康關系需要更換環境,便到得克薩斯州一個朋友的牧場上做了兩年牧童。遼闊的西部草原和粗獷的牧人生活,給了歐·亨利深刻的影響。他和莫泊桑,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小說特點: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限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揭露金錢萬能、惟利是圖的社會罪惡,描繪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艱門辛,贊美了他們的人性美,反映了作家對健康人性和健康社會的強烈嚮往與追求,從此振作民眾精神,醫治社會痼疾。而對「上流人物」「得意之徒」們的巧取豪奪、利慾熏心予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作者從社會生活的側面,選取極富表現力的生活場景,以奇特的構思、調侃的口吻表現他那個時代的風貌。
⑻ 歐亨利小說集讀後感
歐·亨利的全部小說創作,一言以蔽之,它的體現了作家對健康人性與健康社會的強烈嚮往與追求,並有著鮮明而真實的時代印記。
它歌頌著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樸風格,盡管不無蒼涼的苦笑;它揭露著那些「社會寵兒」的驕奢淫逸、爾虞我詐、寡廉鮮恥的卑劣本質,雖然表面上輕松乃至調侃;它怒斥著社會的丑惡黑暗卻以「鬼臉」戲謔;它贊美著草原牧場上健美彪悍的生命體現,又暗中不無「逝者如斯」的調嘆。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是美國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作品的選集。書中,社會上那些巧取豪奪,坑蒙拐騙,利慾熏心,爾虞我詐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們的丑惡行徑,被揭露無遺。通過他們的種種表現,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讀者展現了「文明社會」的黑暗與滑稽本質,弱肉強食與天良喪盡的現實,並喻示在金錢萬能,唯利是圖的生存環境中,人性的異化和畸變。
⑼ 歐亨利作品有哪些
歐亨利作品有如下:
1、《麥琪的禮物》
《麥琪的禮物》(英語:The Gift of the Magi,港澳譯名《聖誕禮物》,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溫馨的英文極短篇代表作。
一對貧寒夫婦,犧牲掉自己最珍愛的東西,以購置耶誕節禮物給對方,丈夫賣掉金錶,為妻子添購了全套發梳,妻子卻把頭發賣給假發商人,幫夫婿買了表鏈,兩人雖弄巧成拙,但剎那之間確認了對方深刻的愛。「麥琪」的意思是耶穌降生時,來朝拜耶穌的東方三賢人,所以又稱為《賢者的禮物》、《聖賢的禮物》。
2、《警察與贊美詩》
《警察與贊美詩》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該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蘇比,因為寒冬想去監獄熬過,所以故意犯罪,去飯店吃霸王餐,擾亂治安,偷他人的傘,調戲婦女等。
然而這些都沒有讓他如願進監獄;最後,當他在教堂里被贊美詩所感動,想要從新開始,改邪歸正的時候,警察卻將他送進了監獄。
該小說讓讀者宛若置身於紐約大都市的大街小巷,目睹像蘇比一樣底層人民的坎坷艱辛的生活,認識五光十色的美國社會的骯臟、卑俗的世態,領會美國司法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本質。
蘇比的不幸遭遇蘊藏了「嚴肅的人生哲理」:生活在美國社會像蘇比這樣的下層小人物的命運,註定只能陷入泥坑而又走不出泥坑的悲劇。人無法從人本體的困境中擺脫,只能從困境走入困境。
3、《最後一片葉子》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英語:The Last Leaf)是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說作品,最早發表於他的作品集《The Trimmed Lamp and Other Stories》中。本作品是歐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被許多國家選入課本作為教材。
4、《二十年後》
《二十年後》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作品。兩個美國青年——鮑勃和吉米·威爾斯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當鮑勃要到西部去創業時,他們相約20年後在紐約大喬勃拉地飯館相會。然而當在西部闖盪了20年並且正受芝加哥警方輯捕的鮑勃趕到紐約來踐約時,在紐約已當了巡警的吉米以出人意料的手段逮捕了鮑勃。
5、《紅毛酋長的贖金》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歐亨利的作品,文章講述了一個綁架的故事「我」與比爾在一個名叫頂峰鎮的地方,綁架了這個鎮上有名望的居民埃比尼澤∙多塞特的獨子,「我們」原想靠他去敲詐埃比尼澤,然而「我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孩子捉弄人,一開始,「我們」三個扮印第安人玩。
後來這個孩子越來越囂張,越來越捉弄人,還把其中一個人弄傷了,讓比爾差點成了精神崩潰者。最後「我」把勒索信送到埃比尼澤的家,可後來「我們」卻被埃比尼澤給敲詐,實在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著個孩子,最後的結果,「我們」把孩子送回去,並且給了他父親250元。
⑽ 草原上的小木屋作者簡介20字
作者是羅蘭·英格爾斯·懷德。
1867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新州的大森林,童年時的生活足跡幾乎遍及美國西部,15歲時就為拓荒者們開辦的小學執教。婚後遷往密蘇里州曼斯費爾德,撫養女兒羅絲成人。1922年羅蘭獲得歐亨利獎。
代表作品有《草原上的小木屋》、《農庄男孩》、《草原小鎮》、《快樂的金色年代》、《新婚四年》等。
主要作品:
1、《草原上的小木屋》
書中描述羅蘭一家離開威斯康星大森林,坐著篷車遷徙到堪薩斯大草原的經過,這正是當時美國西部墾荒者的典型寫照。
這次搬家,羅蘭一家驚險萬分地渡過漲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後,他們也曾遇到印第安人,並遭受狼群包圍、草原大火以及熱病的侵襲,但最後他們還是住進了爸爸親手所蓋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過了一段靠打獵為生的甜美時光。
2、《農庄男孩》
本書的主角是勞拉未來的丈夫阿曼樂。阿曼樂一家住在紐約州北部的一個農莊裡。九歲的阿曼樂幫助爸擠牛奶、犁田、剪羊毛、收玉米。
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擁有一匹屬於自己的小馬,後來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這部小說描寫了阿曼樂怎樣形成了勤勞、堅毅、正直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