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短篇小說的成就
㈠ 中國近代文學史的各階段的主要文學成就和現象
1、總體特點:從萌芽到初步發展階段
1、沒有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2、從本質上說,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神話:
與西方神話相比,中國神話沒有系統,散亂地保存在《山海經》等書中。
(2)詩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詩歌305篇,按照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初步開創詩歌創作的藝術傳統。
(3)歷史散文:
以記事記言為主,主要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
(4)諸子散文:
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等,《莊子》的文學性最強。
(5)楚辭:
其明顯的特徵是具有楚文化的獨特風采,以六、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屈原運用楚辭體創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宏偉壯麗的長篇抒情詩,與《詩經》並稱「風騷」。 1、總體特點:文學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
(1)出現完全以文學的感染力為目標的文學樣式:賦
「其始作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沂沂,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
(2)文學創作的興盛
(3)出現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4)出現了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
《史記》論及儒學及一般學術時,用「文學」一詞
不指學術而帶有詞章意義時,用「文辭」或「文章」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辭賦:
漢賦經過了騷體賦、大賦、小賦幾個發展階段。
(2)樂府詩: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樂府本是建於西漢武帝時的官方采詩機構,其所採集的民歌即為樂府詩。樂府詩長於敘事,奠定了中國敘事詩的基礎
(3)文人五言詩:
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與樂府詩長於敘事不同,五言詩長於抒情。
(4)《史記》:
代表兩漢散文文學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記》。《史記》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開創了紀傳體這種新的史書體例。在史學、文學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總體特點:
(1)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觀的發展
對文學的重視,首先表現在社會上層包括帝王在內,普遍熱心文學創作。
由於文學受到重視,文學作品日漸繁多,就開始了將文學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視之為一種獨立學科的意識,南朝宋文帝時,在國家學校中設立文學館,反映了文學在這時已獨立這一史實。
在上述背景下,文學理論呈現出空前繁榮,《文心雕龍》、《詩品》等文學批評著作出現。
(2)文學集團的活躍
和文學創作的興盛互為因果,出現「竹林七賢」、「二十四友」、「競陵八友」等文學集團,更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興盛。
(3)追求美的創造
文學不再被看作是政教工具,而注重表現個人內心的感受,在題材、風格方面更加註重美,如在題材方面,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謝靈運、謝眺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追求華美的修辭,也是這一時期的普遍風氣。
(4)文學與哲理的結合
由於作家自我意識加強、重視個體價值,再加上當時哲學思考蔚然成風,文學與哲理的融合成為引人注目的新現象。,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詩歌:
陶淵明是本時期成就最高的作家。另外,南北朝民歌特色鮮明。
(2)散文:
形式更加多樣,檄、碑、誄、序、記、書信等各體文章
(3)辭賦:
抒情小賦佔主要地位,其發展趨勢是逐漸律化。
(4)小說:
習慣上把這一時期的小說分成「志怪」和「志人」二類。志怪小說專記神異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現存較完整的是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1、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
(1)詩人隊伍的擴大和主導力量的改變
自初唐後半階段,宮廷文學就逐漸失去了在詩壇上的主導地位,詩歌創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
(2)唐詩所反映的社會層面擴展
與前一條相聯系,唐代詩人源於各個階層,對社會各方面的了解比較深刻,再加上朝代的變化,詩人具有干涉社會政治的信心和勇氣,因此唐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層面就顯著擴展了。
(3)藝術風格與流派的多樣化
人們習慣上唐詩分成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些自標一格的傑出詩人出現,他們共同匯聚成唐詩的盛大局面。
(4)詩歌藝術形式的完善
從根本意義上說,唐人比前人更加註意到詩歌是一種美的構造。
從語言形式上說,語言更加凝煉。
例: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2、其它文學形式及成就
(1)唐傳奇
唐傳奇脫離了志怪小說記錄奇聞異事的性質,成為有意識的文學創作,標志著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2)散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是古文運動的興起,「古文」主要是對於盛行於六朝、在唐代仍據主導地位的駢體文(稱「時文」)而言,指先秦兩漢時期的不講究駢偶的散文。
(3)變文
唐代變文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但對後世白話小說和民間講唱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意義不可忽視。
(4)詞:
詞最初孕育於唐代繁華城市中的歌樓妓館,是歌妓們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是唐代新興的燕樂。從總體上說,由於詞是酒宴上的歌曲,內容以委婉抒情見長,很少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 1、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宋詩:
宋詩與唐詩的區別表現在唐詩的豐腴變成了宋詩的瘦勁,唐詩的蘊藉變成了宋詩的深刻,唐詩的通脫變成了宋詩的曲折。
(2)宋詞:
詞在整個宋代沿著「婉約」、「豪放」兩個路線發展。
(3)散文
2、社會結構與文化形態的變化對文學的影響:
城市與商業的發達直接影響了文學觀念、文學內容、文學形式的嬗變與演進。 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雜劇:
標志著中國戲劇的成熟,元雜劇與散曲合稱為「元曲」,與唐詩、宋詞並舉。
2、散曲:
格律形式:韻腳較密;韻部按北方口語劃分;可以添加襯字。
語言風格:大量運用俗語和口語;句法完整。
例:賓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會舞一會笑一會,管甚麼三十歲五十歲八十歲。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無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紅輪日西墜,打的那盤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1、明前期文學(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
2、明中期文學(弘治到隆慶1488——1572):
復甦時期
(1)出現兩個文學集團:「吳中四才子」、「前七子」
(2)俗文學的興盛
3、明後期文學(萬曆到明末1573——1644)
進入高潮,又遭挫敗
(1)理論上的自覺
(2)「公安派」詩歌
(3)晚明小品
(4)通俗文學:小說,戲劇 《紅樓夢》:
一部具有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的愛情小說
1、寶黛愛情
2、由寶黛愛情看其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 1、中國近、現代歷史:救亡圖強
2、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文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
——梁啟超
3、對魯迅的誤讀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㈡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一直到現在,評論家們對於「中華」這位作者保持著奇妙的熱情。它是文學界的一位老前輩、一位傳奇、一枚奇葩(褒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漫長的謎。它的作品汗牛充棟,著作等身,榮獲無數大獎。更驚人的是,它的創作時間跨度很長。和他同時出道的老作者們早已紛紛隱退,只有它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慾望,到現在仍舊筆耕不輟。這在世界文學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探討「中華」的文學成就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它的作品太多了,每一部都展現出了足夠顯著的復雜性,與此同時,作品之間還保持著驚人的同調率。作者時而忠厚,時而狡黠,揮動筆墨為書評家和讀者們構建了一個復雜的花園迷宮,任何一句不經過深思熟慮的評價,都有可能失之偏頗和武斷,進而迷失其間。我們只能以他的作品年表作為一根救命索,緊緊握住,從頭回顧一下「中華」的寫作生涯,解析其不同時期作品的創作理念,希望能籍此稍微能接近一點所謂的元寫作邊界。
就和所有的文學新丁一樣,「中華」一開始並沒有使用這個筆名。它很早就流露出了對文學的興趣,並嘗試著進行創作。一旦來了興致,就立刻揮筆寫下來,很快就積累了大量的散碎片段,可惜大部分都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幾個短篇流傳至今:《山頂洞》、《元謀》、《藍田》、《紅山》、《仰韶》、《河姆渡》、《大地灣》等等。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品文筆稚嫩,結構散碎,主題和立意都很模糊,只能說是一些塗鴉練筆,很難稱得上是作品。不過在這些早期創作中,我們已能感受到作者在寫作方面的天分。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作品的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粗糲、蓬勃的生命力在強有力地跳動著,迫不及待想要宣洩出來——這對於作家來說,是最重要的天賦。作者通過這些看似沒有目的的創作,在探索著一些基本的文學技法。比如在《仰韶》里,作者用大量篇幅練習了彩陶的靜物描寫;在《河姆渡》中,已能窺見後世種田文的雛形。《紅山》中反復出現一頭彎曲的豬龍意像,這被評論界視為「中華」作品的一個標示性符號,它在後續的幾乎全部作品裡都有登場。
隨著短篇的積累,「中華」在不斷進步。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它終於推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三皇五帝》。作者大膽地採用了共時式結構,在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同時起筆,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同時作用於同一個故事,在故事演進時共時震盪。硬幣的一面,作者用的筆法是翱翔於九天之上的魔幻奇想,神祇的誕生與墮落,天地之間的異動與轟鳴,從伏羲到女媧,從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到炎帝、黃帝、蚩尤,從唐堯到虞舜,每一位角色都帶有強烈的神性;在硬幣的另外一面,卻是如青銅般沉重的現實主義素描。英雄們被拽回地面,以人類的身份面對艱局,氏族之間的殘酷攻伐,沒有超現實元素,只有血淋淋的抗爭與融合。
當我們站在現實主義一側,會認為諸神只是英雄們疲憊時的夢中幻象;當我們站在奇想一側,會發現英雄們只是神祇在地面的投影。這是前所未有的創作手法。亦飛亦重、虛實交映,讓整個世界看起來充滿了矛盾,令人眼花繚亂。這不是普通的雙線式敘事,因為讀者沒辦法把神話與現實彼此剝離,因為它們早已交熔一體,難以分開。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棄思考,跟著作者去經歷、去感受這眼花繚亂的雙面一體世界,看著它隆隆地從洪荒進化成上古。
當時的文學界被這種手法所徹底震驚,評論家們不吝惜自己的掌聲,一顆新星冉冉地升起。那個時候,大概沒有人預料到,這是「中華」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奇幻小說。
事實上,相比起同時代的其他作者,「中華」對於奇幻題材確實不那麼熱衷。它的世界觀設定瑣碎而散亂,由一個一個點組成,有時候還彼此矛盾,沒有像它的一些同行——比如「希臘」、「印度」和「埃及」——構建起一個完整的世界。當然,在接下來的一系列作品裡,「中華」 也並非一味迴避奇幻元素,但始終只是花邊點綴般的存在,從不作為真正的創作內核。這份執著,成為它一直拒絕撰寫宗教題材的心理淵源。
在評論界如潮的掌聲中,「中華」 很快就推出了續作。這是一個叫做《三代》的三部曲:《夏》、《殷》、《周》。在這三部作品裡,作者回歸了傳統敘事。諸神仍在,但已淡去幕後,更多的篇幅是在探討人與鬼——或者說人與祖先之間的關系。
㈢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㈣ 與十七年文學相比,新時期歷史小說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十七年文學的成就與局限
「十七年文學」,指的是從1949年到1966年建國後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學。
有句詩曾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句話放到這個時期也是比較合適的。這一時期的文學有很多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當代文壇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一時期的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較為紀實,真實反映革命斗爭和生活。例如「干預生活」小說,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尤其在貫徹落實「雙百方針」的氛圍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漸趨於寬松,這種創作潮流也被發揚了起來。這一時期的文章,塑造了較為真實和新鮮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了真實的生活和復雜的社會生活關系,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風貌,廣闊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革命道路和建設歷程。
還有,例如革命歷史小說,承擔了特殊的意識形態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馮雪峰在評價《保衛延安》時說:「它描寫出了一幅真正動人的人民革命戰爭的圖畫……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說明作品的實質、精神和成就。」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題材,它們在表現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時,就會比其他題材的小說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時代的特性總能或多或少地影響創作者的主體意識,讓這些文學的創作都標上了時代的痕跡。所以,這個時期文學的局限性就體現在政治性有意無意地凌駕在文學性之上。有人說,這個時期的革命歷史小說,充當了意識形態的傳聲筒。為了鞏固新生政權,模式化寫作的痕跡較重,過多受政治的影響和束縛,導致較為缺乏藝術性,很難凸顯崇高的藝術價值。同樣例如「干預生活」小說,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著概念化、公式化和迴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問題。由於作家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革命歷史小說對於歷史和歷史人物內心世界的審視,都不可能進入一個更深刻、更豐富的層面。藝術形式較為單一和狹隘。也有過於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現,超越了社會現實。在題材方面,也是畸形發展的,只有革命歷史題材和農村現實題材較為繁榮,其它題材則較為蕭條。並且在60年代,「左」傾思潮的急劇膨脹給文學的創作帶來了嚴重的干擾,批判了一些不該批判的作家和作品。
事實上,無論怎樣,十七年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動的,具有著較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在今後的發展中也要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和局限,讓文學藝術茁壯發展。
㈤ 簡述3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取得的成績
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憨筏封禾莩鼓鳳態脯卡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㈥ 新時期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和改革文學是什麼回事
「傷痕文學」是新時期的第一個文學思潮,「傷痕文學」提法源於1978年8月盧新華發表的短篇小說《傷痕》,而真正的發軔之作是劉心武1977年發表的《班主任》;同屬「傷痕文學」的重要作品還有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遇羅錦的《一個冬天的童話》,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災難,描述了人們在「文革」中的悲劇性遭遇及其在人們靈魂深處留下的難以彌合的內在創傷,具有強烈的情感沖擊力。
「反思文學」是繼「傷痕文學」之後在新時期出現的第二個文學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鍾的故事》、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諶容的《人到中年》、張弦的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 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張賢亮的《靈與肉》等;作品著重對「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
改革文學,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許多作家開始把目光由歷史拉到現實,關注現實中的改革發展,形成了風行一時的「改革文學」;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被公認為「改革文學」的開篇之作;其他如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何士光的《鄉場上》、張一弓的《黑娃照像》、賈平凹的《雞窩窪的人家》、柯雲路的《新星》、蔣子龍的《機電局長的一天》等;著重表現對農村和城市改革出現的新氣象的肯定,對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和熱點難點問題的思考,體現了作家對社會、時代的廣泛思索。
㈦ 梁曉聲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梁曉聲同志在新時期之初以知青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壇,曾以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舉成名,從那時至今,他一直勤奮創作,發表了上千萬字的作品。他不僅有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還有紀實文學、散文和長篇小說。他的長篇小說《雪城》和《年輪》有著廣泛的影響,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而他的數量多達60部的中篇小說,他的筆鋒犀利的紀實文學作品,更使他贏得眾多的讀者,使他成為當今中國文壇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今天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等單位為曉聲同志舉辦他的小說創作回顧研討會,是完全應該的。這里,我首先向曉聲同志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讀者出版了五卷《梁曉聲中篇小說自選集》的南海出版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謝!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曾被一個朋友拉去客串,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合作寫部反映「五四」運動的電影劇本,曉聲當時從復旦大學畢業不久,成了我們的責任編輯,一直輔導我們的作品在《電影創作》上發表為止。他的誠懇,思維清晰和意見中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我們雖不時在會議見面,卻沒有太多的來往。可謂君子之交淡於水。我甚至從來沒有為他的作品寫過評論。但我還是一直關注他的成長,為他不斷取得的新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興!並且在我主編的《新中國文學史》和《中華文學通史》里都以一定的篇幅論述到他。因為,關於他的創作成就已有公論。
在知青這一代作家裡,梁曉聲不僅成就突出,而且深有自己的特色。他的作品不僅數量巨大,而且題材和體裁眾多。當然,他主要成就在小說。他不僅寫知青的生活遭遇,還寫城鄉普通的老百姓,寫他們的親情和愛情,寫他們的奮斗和挫折,寫他們的悲歡和離合。他一直關注現實社會的發展,為它的進步感到歡欣,為它存在的各種問題感到憂慮乃至憤慨。他雖以知青題材成名,卻能夠很快超越知青的生活,不斷開拓新的創作題材和主題,並為讀者提出生活中的各種新的問題。從這方面來說,他是一個直面人生的作家。他的作品總以忠實於生活真實的筆觸,把歷史進程中的歡樂與苦難,鮮花和污穢都揭示給讀者看。但他又是當今頑強地保持自己的理想價值觀念的作家。他從不悲觀與感傷,在《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風雪》等作品中,他在揭示現實生活的嚴酷的同時,為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高唱贊歌。曉聲曾說:「被捲入這場運動前後達十年之久的千百萬知識青年……是極其熱枕的一代,真誠的一代,富有犧牲精神、開創精神和責任感的一代。」這是一種正確的認識。因而他當時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扭轉了當時知青文學一片感傷的氛圍和方向;他在《學者之死》、《白發卡》、《盜靴》等作品中書寫現實生活的冷峻如何毀滅有用的人才和刻骨銘心的親情、愛情等美好的事物,把讀者引向深深的沉思,而字里行間滲透的正是作家出於人文主義理想的對於社會弱勢群體的深切同情和關懷。他的長篇小說《雪城》以上、下兩卷的宏大篇幅寫知青返城後各自的人生命運,人物眾多,情節紛繁,但作家不獨為筆下的人物敘史立傳,還為他們的人生價值遇到不公正的對待而鳴不平。他的作品痛斥現實社會的拜金主義和人慾橫流、分配不公、貪污腐敗等等負面現象,正因為他內心始終燃燒著崇高理想的熊熊火焰。現在,有人極力解構文學的理想性,反對作家在作品中表現自己的理想。這個導向是完全錯誤的。理想源於對現實的不滿,基於對進步的追求。文學作為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它所以能夠成為魯迅所說的「照亮國民前途的燈火,」就在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崇高的理想性。因而,文學才能優化人們的心靈,促進人類的進步。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學更應該如此。所以,我特別欣賞梁曉聲不獨直面人生,而且高揚理想。他是當今社會堅守自己美好精神家園的嚴肅的作家之一。我非常崇敬曉聲的原因很主要也在這點。
在當今流派和寫作風格多元的文壇上,梁曉聲無疑是執著於現實主義的作家。他以自己對於社會生活的獨特的觀察和體驗,不獨重視環境的真實,也重視細節的真實,因而他筆下的人物形象總見出生動的細節、飽滿的血肉,富於真情實感,並且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像李曉燕、曹鐵強、裴曉雲等作為一代知青的典型正各有自己深刻的意義和思想的分量。而像吳譚那樣的學者,像小晶那樣殘死的少女和她的「右派」姥爺,像芊子和她所愛的「戴小生」等等人物,他們的性格和命運,在那個時代也無不具有自己的相當代表性。從中,人們正是可以看到一個時代的悲劇或悲劇的時代。盡管文壇應當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但現實主義無疑是我國文學發展中的主流。在新時期我國文學的發展中,有大批作家沿著現實主義的軌道不斷開拓前進。梁曉聲無疑是這一行列中取得突出創作成就的一員驍將。他在這方面的新的探索和成就同樣應該得到人們的充分肯定。
我還沒有能夠拜讀曉聲的全部作品,因而我所談的印象也許是不準確不全面的。好在是老朋友,講得不對之處,我想曉聲會包涵。權當是我聽了在座許多評論家的精彩意見後,自己的一點淺薄的補充吧!
㈧ 新中國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文學成就: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文明開發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形式之豐盈,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它反映社會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更為無數的外國學人所稱道。 在戲劇方面,遠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元雜劇的輝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了70部雜劇。那驚天地泣鬼神的《竇娥冤》,那輕松、明快、活潑、幽默的喜劇《救風塵》,那頌揚正義、鞭撻邪惡的公案戲《魯齋郎》,那翻卷著時代風雲的歷史劇《單刀會》等風格多樣、色彩紛呈的劇作,不僅展示了我國戲劇的豐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還把唐詩和宋詞的優點熔為一爐,把詩詞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誦擴展到配樂吟唱,將詩和歌密切地結合起來。 唐詩、宋詞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使語言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至。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樣而又嚴整有序,而時代偉人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還把這一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在小說方面,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現了"標志市民文藝樣式"的"宋話本"。元末明初又有兩部長篇小說的偉大傑作問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兩部內容博大、氣勢恢宏、人物過百的長篇巨著,享有世界聲譽。 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的我國現代文學(從"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學),以其更先進、更合理、更美好的嶄新姿態,前進在今日世界進步文學的前列。《阿Q正傳》、《子夜》、《家》、《春》、《秋》、《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風雲初記》、《保衛延安》、《紅旗譜》、《紅岩》、《東方》、《李自成》、《黃河東流去》、《第二個太陽》、《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小說;《雷雨》、《日出》、《茶館》、《蔡文姬》、《武則天》、《文成公主》等話劇;郭沫若、艾青、賀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詩人的詩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跨進世界文學的殿堂,為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編織出更為璀璨奪目的花環。 綜觀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全貌,可以看出它的發展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文學的任務和功能歷來都受到重視。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FONT>479)首先提出詩(文學)"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三國魏文帝曹丕,極重視文章的寫作,認為文章可以"經國",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對寫作詩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當的闡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對此,白居易說得更為明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代詩人、作家、文論家這些關於文學任務和功能的論述,對後來的創作實踐和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批判地吸收歷代有關文學功能的主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提出了更明確、更為群眾歡迎的響亮口號: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解放區的文學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新中國的文學特別是新時期的文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 二、我國文學歷來是勇於進取,在形式和體裁上不斷創新或推陳出新的開放型文學。比如,詩歌的發展是由四言詩而五言詩、七言詩,由古體詩而近體詩、格律詩、自由詩。散文的發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漢賦、駢文而"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到了現代,散文的種類和形式,真可謂千姿百態、色彩紛呈。在體裁上,由唐詩、宋詞、元曲而明清長篇小說、短篇小說。總之,幾千年的文學發展表明,我國文學在藝術形式和體裁上,總是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在不斷地創新和革新。 需要指出一點,中華民族是一個理性化程度較高的民族,能夠全面、辯證、成熟地對待文學形式和體裁上的創新和革命。某一新的藝術形式和體裁出現後,並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藝術形式和體裁,而是允許各種藝術形式和體裁自由競爭。比如,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在詩歌領域里占據主要地位後,但五言詩和四言詩並沒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們提倡新詩,但舊體詩創作依然很興旺,詩與詞的比翼雙飛、共存共榮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詞在詩歌領域里佔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詩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們也是齊頭並進的兄弟或姊妹。
㈨ 世界文壇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分別是哪三位呢
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分別是:莫泊桑、契訶夫和歐·亨利。
1、歐·亨利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歐·亨利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莫泊桑的創作特點:
1、主題
莫泊桑一生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3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2、手法
對人物的描繪上,莫泊桑並不追求色彩濃重的形象、表情誇張的面目、誇張的生平與難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於描寫「處於常態的感情、靈魂和理智的發展」,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實與本性的自然,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動、舉止,來揭示其內在心理與性格的真實。
在莫泊桑的短篇里,也曾出現過一些不平凡的、有英雄行為的人物,莫泊桑短篇小說在人物描寫上的現實主義藝術,總的來說,就是人物形象的自然化與英雄人物的平凡化,這兩個特點使他不是與過去的小說藝術,而是與他之後的現代小說的寫實藝術聯系了起來。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歐·亨利、網路-莫泊桑、網路-契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