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1985年全國短篇小說佳作集

1985年全國短篇小說佳作集

發布時間: 2022-08-08 18:44:44

Ⅰ 《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必讀(1985短篇小說卷)》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平說經典:中小學文學經典導讀》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EkI4ZOv78tfemkw4Gs-skw

提取碼:uu9i
平說經典:中小學文學經典導讀|平說經典44:劉慈欣《三體》:直面永恆的絕望.mp3|平說經典43:柳文揚《閃光的生命》:一百年真的很長嗎?.mp3|平說經典42:魯迅《葯》:真正的「貴族」是有責任感的英雄.mp3|平說經典41:李敖《北京法源寺》:不以成敗論英雄.mp3|平說經典40: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里》:蓬勃的生命力和英雄的孤獨感.mp3|平說經典39: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細節里的鬥智斗勇.mp3|平說經典38:木心《童年隨之而去》:這樣的事以後多著呢.mp3|平說經典37:夏令營課堂實錄3:《致女兒書》.mp3|【免費試聽】4.安房直子《兔子屋的秘密》:天下沒有免費的晚餐.mp3|【免費試聽】3.安房直子《手絹上的花田》:貪婪會受怎樣的懲罰?.mp3|【免費試聽】2.賈平凹《丑石》:你很棒,你和別人不一樣.mp3|【免費試聽】1.王小波《肚子里的戰爭》:胡鬧很開心.mp3|9.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從咸鴨蛋里吃出「文化」來.mp3|8.沈石溪《再被狐狸騙一次》:人性的善良、勇敢和愛.mp3

Ⅱ 高曉生獲全國第一、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

高曉聲(1928——1999年),江蘇武進人。50年代開始創作,已出版《李順大造屋》、《七九小說集》、《高曉聲八一小說集》、《陳奐生》、《覓》、《新娘沒有來》等小說集與長篇小說《青天在上》、《陳奐生上城出國記》。

高曉聲檀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在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煉幽默,格調寓庄於諧,在新時期文苑獨樹一幟。 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戰術》、《種田大戶》、《陳奐生出國》等)反映農民陳奐生的人生歷程。「上城」為其生活帶來轉機,「包產」使他找到歸宿,「出國」則標志著他走向成熟。從這個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農村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廣大農民艱難行進的身影。被視為是農村題材反思、改革小說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創作談等專集和選集30部。部分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種文字有專集。

高曉生自述年表

1.1950年創作第一篇短篇小說《收四財》,發表在文匯報「年會」上。

2.1951年華東新華書店出版我的詩集《王善人》。

3.1953年《文藝月報》發表我的短篇小說《解放》。

4.1954年演出我同葉至誠合作的歌劇《走上新路》。1955年出版(通俗出版社)。

5.1957年屈打成右派。

6.1978年冬開始重新握管。

7.1979年3月重返文壇。

8.1979年7月《雨花》發表我的小說《李順大造屋》。在這以前,5月由《鍾山》發表我的小說《「漏斗戶」主》。

9.1980年《人民文學》發表《陳奐生上城》。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七九小說集》。

10.1981年和198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我的1980年和1981年小說集。

11.1983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我的1982年小說集。

12.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在1984、1985年出版了我的1983、1984年小說集。

13.我的1985小說集如期完成,但短篇的銷售普遍滑坡,一時竟找不到肯為我出版的單位,一直拖到1988年才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因時間拖長了,不得不將書名改為《覓》。不能再按年出版。從此開始,我的創作情緒低落。

14.轉寫長篇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在1991和1992年先後出版了我的長篇小說《青天在上》和《陳奐生上城出國記》。

15.在這期間還寫了一些短篇,1993年由華藝出版社出了我的短篇集《新娘沒有來》。

16.1992年之後,因身體關系,轉人散文創作,連同過去的零星小文,先後出版了《生活的交流》、《生活、思考、創作》、《錢往哪兒跑》、《尋覓清白》等散文、雜文集。

Ⅲ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有哪些他們的作者分別是誰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1985年 三部長篇小說)

《黃河東流去》(上下集)李准
《沉重的翅膀》 張潔
《鍾鼓樓》 劉心武

李准
中國作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蒙古族。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余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余劇團,既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陽解放後不久,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上發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熱烈反響。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描繪了50年代前期處於劇烈變革中的農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李准開始從事專業創作,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寫出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的社會主義農村新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作家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後,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華縣屈庄落戶,在那裡生活4年,創作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於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李准在創作小說的同時,寫過20部電影劇本,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及《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主要位置。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朴實的藝術格調。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育特殊貢獻作家。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頂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無字》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張潔
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長篇散文《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 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8年(首屆)、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2005年,長篇小說《無字》獲第6屆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唯一榮獲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劉心武,筆名劉瀏、趙壯漢等。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中學時期愛好文學。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後任中學教員15年。1976年後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參與創刊《十月》並任編輯。1979年起任中國作協理事、《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87年赴美國訪問並在13所大學講學。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後又發表《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我愛每一片綠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小說,曾激起強烈反響。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劉心武短篇小說選》,中篇小說《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說集《綠葉與黃金》、《大眼貓》、《都會詠嘆調》、《立體交叉橋》、《5·19長鏡頭》,中篇小說集《如意》、《王府井萬花筒》、《木變石戒指》、《一窗燈火》、《藍夜叉》,紀實小說《公共汽車詠嘆調》,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全國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風過耳》、《四牌樓》等,還出版有散文集、理論集、兒童文學等作品以及8卷本《劉心武文集》,劉心武對生活感受敏銳,善於作理性的宏觀把握,寫出了不少具有社會思考特點的小說,作風嚴謹,意蘊深厚。

Ⅳ 鐵凝的代表作有什麼

鐵凝主要著作有:《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鐵凝,姓屈,女,1957年9月生,籍貫河北省趙縣,高中學歷,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84年成為河北省文聯專業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1996年開始擔任河北/省/作/協/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作/協/名/譽主//席
。籍貫河北省趙縣,生於北京,四歲回保定。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人稱文壇「美女作家」,也有人稱她是「女性主義」作家。 鐵凝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玫瑰門》、《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說《哦,香雪》、《第十二夜》、《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對面》、《永遠有多遠》、《一千張糖紙》等100餘篇、部,以及散文、隨筆等共400餘萬字,結集出版小說、散文集50餘種。1996年出版5卷本《鐵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9卷本《鐵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另有小說、散文獲中國各大文學10餘項。由鐵凝編劇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日、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等多國文字。
創作經歷
1975年高中畢業,因酷愛文學,放棄留城、參軍,自願赴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該小說是鐵凝高中時的一篇作文,後被認為是其小說處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農村務農4年,此間寫出《夜路》《喪事》《蕊子的隊伍》等短篇小說,發表於《上海文藝》《河北文藝》等文學期刊。
1979年調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冬,參加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會議期間拜望茅盾、張天翼等前輩。

Ⅳ 誰知道林斤瀾的簡介

林斤瀾,男,1923年6月1日出生於溫州市。1950年到北京市文聯工作,任文學創作組成員,創作小說、劇本等多種,曾參加全國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會,參加北京作協的籌建工作。「文革」後任北京作協駐會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名譽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理事、中國作協名譽全委等職。2007年獲北京作協「終生成就獎」。林斤瀾一生經歷豐富,創作頗豐,曾與汪曾祺並稱為「文壇雙璧」。2009年4月11日16時46分,被稱為「短篇聖手」的著名作家林斤瀾因心臟和肺衰竭在同仁醫院告別人世,享年86歲。

中文名: 林斤瀾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溫州
出生日期: 1923年6月1日
逝世日期: 2009年4月11日
職業: 作家
畢業院校: 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主要成就: 07年北京作家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代表作品: 《春雷》《飛筐》《山裡紅》《石火》《滿城飛花》
籍貫: 浙江溫州

目錄

名家簡介
人物生平
個人作品
其人其事初露頭角
代表作
大師性格
名家情緣
文人嗜好
心系青年
其人其文寫作手法
欲揚先抑
對比烘托
語言粗獷
溫州風味小說的特徵
文壇印畫文壇雙璧
社會評價
地下武裝
人生經歷
對人對己
讀者心願:林老走好
大師足跡
名家簡介
人物生平
個人作品
其人其事 初露頭角
代表作
大師性格
名家情緣
文人嗜好
心系青年
其人其文 寫作手法
欲揚先抑
對比烘托
語言粗獷
溫州風味小說的特徵
文壇印畫 文壇雙璧
社會評價
地下武裝
人生經歷
對人對己
讀者心願:林老走好
大師足跡
展開 編輯本段名家簡介
林斤瀾(1923-2009),中國作家。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傑、魯林傑,浙江溫州人。1923年 文盡奇詭、人淡如菊
6月1日出生於溫州百里坊八仙樓口。父親是教員,兄弟姐妹十人,是個多子女的家庭。他15歲起就離家獨立生活,1937年在溫州中學初中部畢業,因抗日戰爭爆發,離開學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1937年12月入伍,在粟裕擔任校長的浙閩邊抗日幹部學校學習,1938年在抗日流動宣傳隊做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擔任過過劇團團員、機關雇員、中學教員等。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重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學習電影戲劇。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先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作組從事專業寫作。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1950年,他在《蘇南日報》發表了第一個劇本——反映了抗美援朝的獨幕劇《祖國在召喚》,1957年主要劇作結集為《布穀》出版。此後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於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灣姑娘》因在題材和寫法上新穎獨到而在文壇嶄露頭角,被視為他早期創作的代表作品。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裡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後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井亭》獲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短篇小說佳作獎,《去不回門》獲首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說多取材於北京郊區農村生活和知識分子的遭際,以散文的筆法,著力表現一種特殊的氛圍,結構精巧多變。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稱為「怪味小說」。曾任《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2009年4月11日,林斤瀾因心臟和肺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同仁醫院去世。[1] 新時期林斤瀾出版小說集、散文集十多部,代表作是描寫浙江溫州為背景的小說集《矮凳橋風情》和以文革為背景的小說集《十年十癔》,以及系列小說《門》和《去不回門》等。他還主編過《北京文學》,鼓勵新銳,培養新人,回歸文學本體。
編輯本段其人其事
初露頭角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林斤瀾1923年出生於溫州,1937年開始在粟裕任校長的閩浙抗日幹部學校學習,不久便轉入溫台地區的地下斗爭。他和北京文壇的緣分要從1950年起在北京人藝和北京文聯工作開始。那時,他擔任老舍的助手。「老舍委派他去農村搜集素材,協助采訪。他也幫老舍先生謄寫材料。」北京作協駐會副主席李青說,當時老舍就非常看好他和汪曾祺。
代表作
林斤瀾的成名作是發表於上世紀50年代的《台灣姑娘》。北京作協主席劉恆記得,「我17歲時正當兵,正是文學意識萌芽的時候,在連隊里一本《人民文學》上看到了這個作品,對我影響非常大。」劉恆說,《台灣姑娘》文筆細致,人物婉約動人,是靈感充沛之作。「這種精確細膩的手法,是林老文學的標志,漸入老邁之後又添了空靈之氣,境界便越發曠達了。他的小說和雜文造詣極深,大家開玩笑,說他成精了。」 隨著上世紀80年代《頭像》、「矮凳橋風情系列」等當代文學史上短篇小說代表作的問世,林斤瀾被文學界譽為「短篇小說聖手」。他主張小說創作要「無事生非」「空穴來風」(強調小說的虛構性、想像力);「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現實中經常存在的就不要說了,因為有新聞等其他文體來說;如果別人常說,我就不說了,要創造);「以小見大」「小說說小」(強調從小處著眼,強調小說的細節,切入點要小,強調小說藝術的特殊性)。 在北京晚報中,寫了一篇《春風》。
大師性格
甘居文壇邊緣固守文人寂寞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林斤瀾的創作別具一格。早期,他善於在短篇小說中表現深廣的社會現實內容。新時期以來,小說潮流更迭變幻,林斤瀾不合群、不跟風,堅持獨樹一幟地進行自己的小說創作。 林斤瀾喜歡在創作中進行語言探索。不同風格的語言在他的筆下交融,鍛造出簡約凝練的語言。《十年十癔》京味較濃,文筆練達,而作為一名溫州籍作家,他又把溫州話化入文學語言之中。汪曾祺曾評價:「林斤瀾不但能說溫州話,且深知溫州話的美。他把溫州話融入文學語言,我以為是成功的。」 人們常把林斤瀾與汪曾祺放在一起談論。兩者的創作風格其實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甘居文壇的邊緣,固守文人的寂寞,在文學創作中誠摯地繼承著中國的文化傳統。作家何立偉曾寫道:「對上一代作家,(葉)兆言與我有同好,惟特別喜歡汪曾祺老與林斤瀾老。他們的作品皆是高品,而且極個人、極風格,少有人能比肩。」
名家情緣
青年時期的林斤瀾夫婦
林斤瀾是眾所周知的美男子,有「遠看像趙丹,近看像孫道臨」之美譽,可是他一再說:「我一生只有一個女人,只愛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他的夫人谷葉。1997年,谷葉得了腦萎縮症、腦血管硬化症,中醫、西醫什麼偏方都用過了,可仍然無濟於事。林斤瀾在與友人通電話時悲傷而泣。2004年,谷葉去世。夫人火化前,林斤瀾掀開被子一角,全身一顫,但看了她很長時間。如今,他終於要在天堂與夫人相聚相伴了。
文人嗜好
林斤瀾愛喝酒,愛喝高度白酒,這點文學圈內無人不知。 在林老家裡,有兩面格外「飽滿」的牆。一面從上到下都是書,一面從上到下都是酒瓶。甚至衛生間的壁燈都是酒瓶形狀的。這個家的設計者是林布穀,她也是父親忠實的酒友之一。 「我上人大新聞系時,老師說得接近生活,讓不想和你說話的人能和你聊天。我就跑到街上賣高粱燒酒的櫃台邊,一邊喝一邊和老大爺們聊天。」布穀說,父親發現後來了一句,「回家喝吧,我陪你喝。」於是乎,爺倆幾乎天天對酌。「爸爸說,真正的好酒要下到喉嚨管,你在那轉口才能體會到它的味道。」 林老和朋友聚會,和晚輩談文學,也都是無酒不成書。好友汪曾祺晚年時醫生不讓沾酒,可林老還和陳建功一起拉他出來偷偷喝。 因為愛喝酒,進而喜愛收集酒瓶,這個愛好讓很多朋友都記在心上,於是「酒瓶給斤瀾留著」成了朋友們酒干席散時常說的一句話。劉慶邦本來約定昨天下午去看望林老,沒想到晚了一步。「前陣子,我從河南帶回一個酒瓶子,還沒來得及捎給他,他就走了。 林斤瀾一生愛酒。他身體健碩,極少醉酒,善飲在文學界是很出名的。他家中擺放著一整架子的酒瓶,常常與朋友開懷暢飲。很多人和他喝酒交往,但始終不知道他的酒量。陸文夫逝世後,林斤瀾曾對程紹國說:「曉聲走了,曾祺走了,現在文夫也走了。人說我們是文壇酒中四仙,咳,只剩下一個我了。」而如今,這剩下的一個文壇「酒仙」,也杳然而逝了……
心系青年
林斤瀾的老鄉、作家程紹國曾撰寫了一本《林斤瀾說》,記錄了林斤瀾生前的許多故事。林斤瀾一生淡泊名利,創作卻始終沒有擱下。年屆八十高齡,依然有文章問世。他的好友曾勸他不要寫了,成就已經夠了,該是愛惜身體、安享晚年的時候了,但是林斤瀾放不下手中的筆。 「他並沒有真正的『老』。有的人是從腦袋衰敗開始變老的,自大了,落後了,封閉了,守舊了,容不得新人新事物了。林斤瀾完全不是這樣的老人,他的手一直與青年握著。這樣的老人是不多的。」程紹國表示。 何立偉談及印象中的林斤瀾時說道:「林老是個忠厚的長者,他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追求他所能達到的文學高度,贏得了青年作家的尊敬。但他又極謙和、極低調、保持沉默,更多的是傾聽青年人的意氣風發,揮斥方遒。他面露和善的微笑,迎接各樣的奇談怪論,在內心裡作出自己的評判,卻從不輕易表達出來。」在很多讀者心中,他就是這么一位低調的作家、和善的長者。
編輯本段其人其文
林斤瀾的《矮凳橋風情》系列小說,以故鄉溫州的家鄉人和事為題材,融現實生活的變動和民間傳說的敘說為一體,描繪了一幅幅夢幻般變化著的溫州風俗畫 林斤瀾文集之書影
林斤瀾文集之書影2
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個兩三年裡就發起來的矮凳橋全國紐扣集散市場,鎮上有一條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飯館的街道和又綠又藍非綠非藍的如幔之溪,從憨憨跑供銷扯到空心大好佬講的黑胡須白鬍須憨憨造樓的傳說,魚圓店女店主溪鰻與傳說中的美麗水妖互相游移……。 1950年進北京,先在北京人藝,次年轉入北京市文聯。出版劇本集《布穀》。自己發現寫劇本不合秉性,遂開始小說創作。出版《春雷》、《山裡紅》、《飛筐》。《台灣姑娘》是林斤瀾的成名作。 林斤瀾文集之書影3
1962年北京三次召開「林斤瀾作品討論會」,全由老舍先生主持。冰心認為林斤瀾「有心作傑」,對林斤瀾的創作給予高度評價。
寫作手法
當代作家林斤瀾老先生,經常活躍在故鄉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兩地之間,對江南春風和北國的春風有著不一樣的情懷、感受和認識,在這篇文章里他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對比烘托,把自己對北國春風別樣的體會和哲思,抒寫的淋漓盡致。為我們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它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寫出了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 在寫法上另鳴新聲,不拘一格。
欲揚先抑
抒寫懷念之情 作者開門見山就用北京人的話說「春脖子短」和南方來的人覺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來說明北京春天時間之短暫,冬夏交接之迅速,人們無法感受「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美好,也無法欣賞「百花爭春斗芳菲」的勝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靈的缺憾。接著用人們爭論最激烈的意見:「哪裡有什麼春天,只是起風、起風,成天的刮土、刮土,眼睛都睜不開,桌子一天擦一百遍……」來貶斥春風的不是,埋怨春風的無情無意,極力訴說春風帶給人們的是:遭糕透頂的漫天飛舞的塵土,黃沙飛揚,渾黃的天空,一片茫茫,遮擋了人們前進的視線;嗚嗚吹號,哄哄呼嘯的寒風,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好一個北國春風之惡勢,人們對它恨之入骨,罵之連天,怨聲載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國的春風是那麼的令人厭惡,令人生畏,令人可恨。然而不久,作者在對江南春風溫馨宜人,滋潤萬物進行大肆褒揚時,突然筆鋒一轉,難道「北京的春風真的就是刮土嗎?後來,我有了別樣的體會:那是下鄉的好處。」用這么一個設問句引出下文感情的變化,表達自己對北國春風的喜愛和懷念之情。 當北國還是一片冰天雪地、冷森森、涼颼颼之時,一夜之間,春風忽然來了,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吹開了冰凍的河流 ,吹折了殘枝病葉,吹醒了冬眠的生命.麥苗返青了,山桃鼓苞了,勤勞的山民們,背著羊糞,滿懷喜悅地把糞肥拋撒在高高的梯田,用寬闊的胸襟,燦爛的笑容,迎接那粗獷豪放、迅猛強勁的春風,甚至連捎帶來的粗暴,也令他們覺得解氣,好一個北國春風之能勢,怎能不令人欣喜,令人懷念呢?
對比烘托
突出春風的可愛 本文兩處對比非常強烈,一是作者起初無限懷念江南春風,覺得它撫摸大地,像柳絲的吹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可後來多次下鄉在京西的大山上,「看到積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沒有開化的意思」,堅冰頑固地駐守著北方的原野,沒有想過要退出舞台。面對這樣的堅冰,「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的南方的春風是無可奈何、無濟於事的。而北國的春風卻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可遏制的氣勢,橫掃整個北國,吹開了冰凍,吹醒了生命,催生了萬物。通過這一對比,北國春風的形象顯得尤其可愛。二是作者回想江南的春天與春風, 有的只是「乍暖還寒、最難將息」,有的只是「淡淡 的陽光」,「蒙蒙的細雨」。更不用說發霉的牆角散發出的「死耗子味兒」與「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形成鮮明對比,讓北國的春風顯得更加可愛,對北國春風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語言粗獷
透出春風的陽剛之美 《春風》一文語言「粗獷豪放、貯滿哲思」。全文散句中夾雜著許多急促的短句 ,運用一系列動賓短語,巧妙構成了排比與反問,使語言顯得變化多姿,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如:「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樑,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這句用鋪排的手法,輔之以擬人的寫法,象聲詞的烘托,突出了北國春風不可遏制的氣勢。語言形象生動,真切感人。再如:「要不,請想想,柳絲飄拂般的撫摸,細雨滋潤般的體貼,又怎麼過草原、走沙漠、撲山樑?又怎麼踢打得開千里冰封和遍地賴著不走的霜雪?」這兩句反問,將北國山民喜歡春風這種感情表達得充分透徹、淋漓盡致。此外,文中還運用了比喻、擬人、誇張、反復等修辭手法,寫景狀物極富表現力。讀來語言質朴自然,音調鏗鏘,感情真切,氣勢宏魄,顯示出了一種陽剛之美。
編輯本段溫州風味小說的特徵
林斤瀾這些溫州風味小說的特徵,首先是傳說性。這些「並不是作者家鄉改革開放的諸人事的實寫,而是一種『當代傳說』,它在發生的一剎那已和其他傳說一樣,成為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歷史上的又一則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舊夢和將信將疑的新夢糾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場面和時遠時近的傳說攪和在一起,給作品造成了奇異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卻使人不僅能感覺到混沌體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還能感覺到其中閃爍著的現實與歷史雙重復合的文化審視和思考,可以觸及到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深層的某些東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橋世界是一個寓言的世界,它講述著一個關於歷史的過去與明天、關於認識過去與明天、關於拯救過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瀾同汪曾祺—樣,是新時期里少有的專心致志於短篇小說創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說,以結構和語言見長。就其結構而言,精緻縝密而又奇巧多變。情節並不繁復,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虛實相生,呈現出反正相符、表裡烘托的審美特徵。作者在具體組織和裁剪素材時,十分注意主次詳略、疏密遠近、高低藏露的藝術處理,細節也都精心篩選過。他的作品語言,無論人物的語言還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都很簡潔凝練。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較濃,頗為練達;而《矮凳橋風情》里,則有意融人了溫州土話,似更喧騰。林斤瀾的作品也的確有點澀,但耐人咀嚼。
編輯本段文壇印畫
文壇雙璧
當代的作家和評論家,經常把林斤瀾與汪曾祺捆綁起來談論。見諸文字我所看到的就很多,比如唐達成的、藍翎的、鄧友梅的、孫郁的。何為?我想一是兩人非常緊密,出行形影不離;二是兩人品行操守有口皆碑;三是兩個都是已經「成精」的作家。我說的「成精」是藝術境界已入霄漢,和一般的作家不是一個檔次。我就是這樣認為。魯迅、沈從文、曹禺、肖紅、孫犁「成精」了,林斤瀾與汪曾祺也「成精」了。有的作家喧囂,人氣極旺,但我覺得還沒「成精」。當然精怪也有大小之分,比如魯迅是大精怪,孫犁就是小精怪;被人承認為精怪也有遲早之分,有的很快就有人喝彩,有的一下看不清,慢慢的才被人警覺,稱為傑出的作家。精怪也分類,藝術風格也不一樣,沈從文和曹禺區別甚大,就是例子。林斤瀾與汪曾祺呢,區別也是太大太大。不光是藝術風格,他們的鄉情家庭、少年經歷、人生遭遇、學養素養、脾性氣質……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會決定人生,決定性格,會決定一個作家的創作內容、美學風格。當然,我這並不是說他們什麼都不同,倘若什麼都不同,他們就不會成為至交莫逆。許多愛好興趣、為人品質、對大是大非的看法,還是相當合拍的。這也會在文章中反映出來。大異小同,有著作為證。
讀者心願:林老走好
2009年4月11日下午,當代著名小說家、有文壇「短篇聖手」之譽的林斤瀾因肺功能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據悉,林斤瀾遺體告別儀式定於4月17日舉行。 林斤瀾一生經歷豐富,創作頗豐,曾與汪曾祺並稱為「文壇雙璧」。汪曾祺早已離世,林斤瀾如今又離開了我們,讓許多喜歡他們的讀者不勝唏噓。 這位被眾多文壇晚輩看作慈父,被稱作「遠看像趙丹,近看像孫道臨」的瀟灑老人,在彌留之際五六次對愛女、朋友綻放出無比純真、無比陽光的笑容,最後一次傳遞他豁達的人生態度,回報親友無盡的敬愛和眷戀。
大師足跡
大師剪影
很多林老的朋友,無論同輩還是晚輩,都把自己和林老的相識相知看作一種幸運和幸福。 劉心武說,林老對自己並無恩,但他卻在相識林老的30年裡,願意湧泉相報。「就是因為他人性中的善,那種善的光芒會照耀我一生。」他說,林老甚至在「文革」中被批鬥時,還在台上擔心兩個負責寫材料的文弱女士因批得不夠狠而完不成任務。 劉慶邦說,「林老是一個匠心獨運的作家,並具有智慧之心。他有獨立的人格、不屈的精神、高貴的靈魂。他認為作家應該堅持獨立思考的底線。」 劉恆得知林老去世消息後,寫下「林老不朽!他的文名和創作功績將永載文學史。他的智慧、仁厚、謙謹和通達,是晚輩同仁永恆的精神財富。他的幽默感令人難忘,而他內心的深邃也令人肅然起敬。逝者永在,生者長思!願老人家在天之靈安息!」對人對己
2001年,林斤瀾老人就因肺部感染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記得,當時他已切開氣管接上呼吸機,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家人連衣服都給准備好了。沒想到,幾天之後,他憑借頑強的生命力緩了過來。那之後,林老一如既往,堅持寫作,直到去年9月27日再次住院。 這次住院後,林老對女兒說「精力沒辦法集中,寫不了了」。此後林老在醫院幾進幾出,幾次被下了病危通知書,直到前天。 11日14時多,作家劉心武和從維熙相約來看林老。因為擔心自己的感冒傳染給林老,劉心武還戴著大口罩。「我先到了一會兒,他當時正坐著,我叫『林大哥,我來看你』,他就瞪大眼睛笑,笑了好幾下,笑完之後眼睛就不離開我。」劉心武沒想到,正沖著他笑的林老卻因心力衰竭不得不接受搶救。他趕忙躲到走廊里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大哭起來,意識到這有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了。 15時多,從維熙趕到醫院,剛剛的搶救已經奏效。從維熙大聲說:「你記得嗎,1955年我在《北京日報》當記者的時候,你在北京文聯工作,我們一塊兒去北大荒采訪。從哈爾濱到佳木斯、再到北京青年墾荒隊……」林老看著從維熙,嘴唇嚅動起來。女兒林布穀「翻譯」道:「你們是一輩子交情了。」從維熙看著老人,慢慢豎起大拇指。昨天與記者說起林老,從維熙依然十分激動:「哪次政治運動中林斤瀾先生做過壞事?沒有!我向他伸出大拇指,是我對他人文行為的評價。他笑了。」 劉心武和從維熙成為林老臨別前見的最後兩個朋友。在他們離開醫院後20分鍾,林老就告別了人世。 林布穀回憶,最後的搶救不到10分鍾。在此之前老人一直非常清醒,拉著她們夫婦倆的手斷斷續續囑咐「要堅強」「要豁達」。女兒的眼淚不停地往下淌,老人卻說:「高高興興的嘛!」「遊子要回去了!」 「每個人都是哭著來的,但應該要笑著走。這本來是我對自己說的,爸爸做到了。」林布穀說。人生經歷
人的經歷能抹掉嗎?作家不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又寫什麼?中國是個古怪的國家,知識分子如作家尤其臭苦,林斤瀾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唱些歡歌,他成名了,1962年北京連續三天召開「林斤瀾創作座談會」,全由老舍主持。但,這時的作品藝術意義的確不大。他只是比旁的作家寫得聰明一些、出色一些而已。直到1979年末,他在《林斤瀾小說選》前言中說:「這兩年日逐懷念故鄉,那山深海闊的豐富的角落。有人說:作家的寶藏,是小時候的記憶。是否?我有些知覺,還沒有真明白過來。」——林斤瀾說話總是「留一手」,這時他應當已經「明白過來」。那時他的文學觀是寫「真情實感」,《林斤瀾小說選》中已有《陽台》、《拳頭》、《記錄》等篇什。但政治氣候常使人感冒,作家創作心靈還不得舒展。後來,《矮凳橋風情》系列出來了,找到了「山深海闊的豐富的角落」,特別是《十年十癔》系列,和而後的小說比如《門》系列的誕生,中國一個匠心獨運的小說大師,也就自我雕塑完成了。地下武裝
林斤瀾在溫台交界發展地下武裝,差不多是把頭拎在手上。他做交通員步行多日,把丁奎梅接到溫州做地下浙江省省委書記劉英的妻子。當時懵懵不清,這不是好玩的事。他在台灣「2·28」事件中坐牢一年多,共產黨人被殺以萬論,林斤瀾僥幸釋放,警察局剛一釋放才發現錯了,差一點又搜到躲在煤船暗倉中的林斤瀾。這段經歷使他終生難忘。我曾問他:「你這一生中,什麼時候是最可怕、最難受的?」他脫口而出:「火燒島!火燒島!在台灣監獄的時候,不槍斃我,多次說要把我送到火燒島去,火燒島沒有人煙,到火燒島等於是死。不是嚇嚇,真有人常常被送到火燒島。」

Ⅵ 那山那人那狗的版本信息

1983年發表於上海《萌芽》雜志第5期
1983年《小說選刊》 第7期、《新華文摘》轉載
1983年《中國文學》雜志(英文版)對外翻譯
1984年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集》
1984年入選上海文藝出版社《全國優秀短篇小說佳作集》
1984年入選上海文藝出版社《萌芽叢書》
1984年入選作家出版社《1983年全國獲獎小說集》
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說集《那山 那人 那狗》
1985年入選中國青年出版社《青年佳作》
1985年入選海峽文藝出版社《創造叢書》
1990年入選湖南文藝出版社《湖南新時期10年優秀文藝作品選》
1993年入選中國文學出版社《中國新時期文學精品大系》
1997年入選湖南文藝出版社《當代湖南作家作品選》
1998年入選北京出版社《新時期地域文化小說叢書》
1999年入選十月出版社《1949-1999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
2000年入選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年文學名作文庫》
2001年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發現世界的藝術——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第七冊》
2001年日本國株式會社集英社出版精裝版小說集《山の郵便配達》(義「大山裡的郵遞員」)
2002年12月,日本國放送協會製作出版《山の郵便配達》盲人讀物和錄音磁帶
2002年台灣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那山 那人 那狗》
2003年6月,入選日本株式會社築摩書房《精選現代文——文部科學省指定高等學校教科書》
2003年入選山東教育出版社《超越時空——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精品賞讀》
2003年入選由中國作家協會選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1901-2000百年百篇經典短篇小說》
2004年入選日本國株式會社桐原書店《展開現代文——文部科學省指定高等學校教科書》
2004年日本入選進中學生教科書,每年出4萬冊,簽約發行4年共16萬冊
2004年日本國株式會社日中通訊社出版中日文對照小說、電影劇本集《山の郵便配達》
2004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那山那人那狗》小說集(附有電影光碟)
2004年,株式會社日中通信社出版了該小說的中日文對照小說單行本,在日本發行。
2005年入選台灣天下遠見出版社《1970-2004世界中文小說選》
2005年入選語文出版社《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用書》第二冊
2005年入選語文出版社《五年制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用書》第二冊
2005年入選語文出版社《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用書》上冊
2006年入選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風景依然——萌芽50年精華本》
2007年列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俄文版出版
2007年日本國株式會社集英社出版簡裝版小說集《山の郵便配達》
2010年列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匈牙利文版出版

Ⅶ 馮驥才1985年後起什麼小說代表作有什麼

1985年後馮驥才的小說代表作有《啊!》、《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一百個人的十年》、《俗世奇人》、《激流中》、《漩渦里》,

1986年,中篇小說《神鞭》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同年,憑借中篇小說《感謝生活》獲1985年度中篇小說選刊獎,並獲天津市魯迅文藝獎;同年,發表中篇小說《三寸金蓮》,而後獲首屆傳奇文學獎。

1993年小說《炮打雙燈》獲《小說月報》第五屆百花獎;同年,小說《感謝生活》獲瑞士藍眼鏡蛇獎。1995年小說《市井人物》獲得《小說月報》第六屆百花獎,小說《蘇七塊》獲得1993—1994年全國優秀小小說獎;同年,出版小說《石頭說話》。

2014年,出版小說集《俗世奇人》,該作品收錄36篇小說 。2017年12月,小說集《俗世奇人》獲第17屆百花文學獎。

2018年,小說集《俗世奇人》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12月,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小說書寫了對歷史和人性的思考 。

2019年4月,憑借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獲2019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小說獎。2020年5月,被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聘任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

Ⅷ 莫言中短篇小說推薦一些好的

言在18歲時走後門到縣棉油廠干臨時工。1976年8月參加解放軍來到渤海邊上,站崗之餘依舊喂豬、種菜。1979年秋調至解放軍總參謀部,歷任保密員、政治教員、宣傳幹事。1981年開始小說創作,發表處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85年發表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引起文壇注意。

此後的創作明顯受到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影響。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反響強烈,被讀者推選為《人民文學》1986年「我最喜愛的作品」第一名。同年從軍藝畢業,到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開始有報告文學作品問世。1989年秋入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學習。中國新一輩極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雖然早期被歸類為「尋根派」作家,但其寫作風格素以大膽見稱,小說中總是充滿進攻型的語言。例如成名作《紅高粱家族》里,不斷出現的血腥場面中充滿著強烈的感情控訴,但在「屎尿橫飛」的場景之間,其實正是演義著一段現代革命的歷史。故事中那片廣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繪成一個把歷史、傳統、城鄉縱橫交錯的遼闊炫麗空間。

在經歷《紅高粱》的寫作高峰後,莫言繼續尋求突破,創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數部極具份量的長篇小說如《酒國》及《豐乳肥臀》等,不少的小說集如《紅耳朵》及《傳奇莫言》亦先後在台灣推出。由於童年大部份時間也在農村度過,莫言自謂一直深受民間故事或傳說所影響,故鄉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正是他創作的靈感泉源。小時在鄉下流傳的鬼怪故事的,也成為莫言許多荒誕小說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現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寫實,描寫一個人的「變身」,以華麗的語言帶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國》則以充滿浪漫色彩的描寫,繪劃出一個盛產名酒地方的故事。《紅樹林》實現了小說題材的時空轉換和創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對自己的一大超越。

無論故事的情境氣氛是華麗炫目、荒誕無稽還是鬼靈精怪,莫言的豐富想像空間與澎湃輾轉的辭鋒總是能叫人驚嘆不已——誠如張大春在為《紅耳朵》作序時所言:「千言萬語,何若莫言」!

學習情況

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並獲文藝學碩士學位

1997年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獲得高達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1997年脫離軍界,轉至地方報社《檢察日報》工作,並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劇劇本。

2005年再次失手於茅盾文學獎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說《生死疲勞》

2007年7月14日出版《說吧,莫言》。這套書分為三卷,約100萬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歷程。

熱點內容
都市小說老李燉肉 發布:2025-07-10 13:34:31 瀏覽:725
雁北堂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10 13:32:07 瀏覽:7
女主重生東北農村的小說全集 發布:2025-07-10 13:31:25 瀏覽:97
嬌妻總裁的小魔女小說 發布:2025-07-10 12:55:35 瀏覽:602
都市女鬼小說 發布:2025-07-10 12:54:12 瀏覽:852
小說都市修真無限 發布:2025-07-10 12:52:37 瀏覽:606
寧夏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0 12:50:58 瀏覽:418
最新虐腳小說 發布:2025-07-10 12:46:55 瀏覽:622
有本講在游戲里算命的小說 發布:2025-07-10 12:43:41 瀏覽:295
重生之東北軍的小說 發布:2025-07-10 12:41:16 瀏覽:627